循环经济战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战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战略报告

循环经济战略报告范文1

摘 要 随着社会生产的迅猛发展,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会计在越来越高的保护环境呼声中应运而生。如何整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利用所得信息进行环境成本管理、提高环境绩效,对于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环境会计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其次指出了循环经济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在联系,再次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运用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最后提出将完善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关键词 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循环经济

一、环境会计和循环经济的概念

(一)环境会计的概念

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起来,运用会计学的方法,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述等形式,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带来的收益和造成的损失进行确认、计量、分析、评价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以期引导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协调好企业和环境的关系。

(二)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一种基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形式的闭环流动型经济模式,它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规律为基础,以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为基本原则,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利用产品,使废弃物资源化,最终将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到自然界,从而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

二、循环经济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在联系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它的发展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并且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绿色资金循环运动。在这个绿色资金循环运动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能够得到充分的循环利用,从而尽量减小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循环经济还要求对绿色资金循环运动的情况加以反馈,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开展环境会计核算,将绿色资金循环运动作为其研究对象,科学、准确地确认、计量、分析、评价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带来的收益和造成的损失。

三、循环经济理论运用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分析

(一)循环经济理论自身特点更有助于实现环境信息披露的目标

环境信息的披露是以服从企业的战略管理为目标,其主要目的是借助环境管理的功能建立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环境绩效。在传统会计中,企业将环境成本全都归入到管理费用中,从而造成产品因承担的环境成本归类不明,环境友好型产品分配到了不应分配的环境成本,从而误导企业整个关于开发新产品、定价或者让产品退出市场的决策,而采用循环经济的思想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循环经济的阶段特性特点能充分反映产品在自身循环的每个阶段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以便利益相关的各个主体了解企业的环境绩效。

(二)循环经济的分阶段披露模式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传统的环境成本控制和环境管理有明显的滞后性,基本都是在是在产品设计阶段以后,但实际上此时消减成本的机会基本已经丧失殆尽,因此,降低环境成本和进行环境管理必须始于产品研发设计阶段,此时产品设计者拥有最大的自由度来改进设计并使产品在生命周期中产生的环境成本最小化。而且循环经济阶段的形式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可以使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范围不断拓展,不应仅停留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更应着眼于产品的研发、设计、采购和回收再利用等。

(三)以循环经济的阶段形式披露环境信息可以提高企业披露的积极性

随着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健全、公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企业不得不寻求方法来降低自己的环境成本、提高利润,而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最终目的就是找到降低环境成本的切入点和方法,详细分析企业产品在各个阶段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成本,以提升整个循环周期的价值量,这样就使得企业有了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在动力,也提高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客观的改善了企业与环境,企业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四、完善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及循环经济思想

我国要加大企业环境责任的宣传力度,使企业了解环境报告制度及循环经济思想,培养企业的环境责任观,让全社会都行动起来监督企业的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参与到推动企业环境责任的运动中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进企业主动披露环境信息。企业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使会计人员学习并了解循环经济等相关的经济理论,为能做出更切实有效的环境信息报告做出贡献。

(二)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并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我国要完善有关循环经济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要具有鲜明的指导性、监督性,更具有强制性的功能,促使我国形成环境会计理论体系与披露方案。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和循环经济规划完成情况的监督,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为环境信息披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不断发展。

(三)企业自身要自觉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企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长远的目光来制定企业的规划。企业应从自身的长期发展战略出发,建立一套明确的环境信息披露流程,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贯穿到公司整体经营活动中。企业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环境信息披露方式,并制定、完善各类资源管理的定额、规范、标准,加强循环经济相关计量统计工作,定期审核,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避免酿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或者社会信任危机。此外,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的过程中,还应积极寻求专家支持,促进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四)搞好试点、循序渐进、讲求实效、着力巩固循环经济成果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技术突破与技术创新的过程,所以,每一个阶段、每项重大措施,都应当“试点在前”,总结完善,成熟后再大面积推广。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不管是节能降耗减排,还是再利用和再资源化循环利用,每项工艺技术实现后,其运行效果、收益及可能由此带出的新因素、新问题,总是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会逐渐完全展现出来,因此还要着力巩固已经取得的循环经济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晓颖.我国环境信息披露与绿色会计.理论研究.2009.7.

[2]杨东平.中国环境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孙承詠,韩威.环境科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循环经济战略报告范文2

一、我国科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科技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工农业生产、城市循环经济建设及其它方面,进行了大量技术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绿色技术创新使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广阔首先,绿色技术创新增进产业化效益。在循环经济领域,我国绿色技术开发在传统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着重于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等的开发应用。无论是自主研究、模仿创新,还是共性技术攻关,均出现可喜成就。在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创新成果迅速转化成产业化效益,出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经营一体化良好局面。其次,重大共性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创新渐成规模。我国自“九五”期间就不断组织科技攻关,重点开发及推广工农业循环经济所需的重大共性技术,其它行业共性技术及其成套设备也得到充足发展,且由原先注重单项技术创新转向技术集成组合及多学科交叉研究。再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不断推进的多层次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了我国循环经济整体竞争力。

(二)绿色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使工业循环经济渐趋成熟我国工业循环经济呈现出跨越发展良好态势。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带动生态工业建设热潮。它们踊跃开展绿色技术研发,从资源替代、产品生态设计、三废治理、清洁生产、绿色营销与管理等方面,走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之路。传统企业与中小企业也纷纷以科技进步为依托,改造落后工艺、技术及管理,加入到生态工业建设中,工业循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而清洁生产技术与实践目前已全面渗透到我国工业体系,且正从工业领域向其它产业快速蔓延。大量绿色技术经过筛选引进,在政策扶持下进入各类循环经济产业园,绿色技术产业化使产业园区循环经济欣欣向荣。绿色技术及清洁生产技术创造良好市场效益,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三)绿色技术创新使农业循环经济轮廓初现我国是农业大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国家制定规划、明确责任,以科技进步有序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农业绿色技术的研发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推广形势喜人。资源节约的农业实用技术得到开发普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取得新突破,适宜于农业的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受到重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应用广泛,生态农业十大模式及其技术推广成效显著,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多产业循环组合式发展的“大循环”农业产业链颇受青睐。另外,确保农产品质量相对安全的绿色技术和信息技术也得到大力扶持。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了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四)科技进步焕发城市循环经济活力我国各级城市纷纷依托自身优势,以科技进步发展城市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形式多样的生态化技术工程,开展声势浩大的循环经济建设工程试点,多措并举,推进建筑交通、商贸市政及工厂机关等的科技节水、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城市三次产业循环经济科技实力不断提升,推动工业、都市农业或服务业调整或升级产业结构,构建循环经济型产业。同时,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不断被改造,使城市运行所需的水电气、道路通讯、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为循环经济发展扫清障碍。如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前实施了碧水蓝天工程、绿色照明工程和奥运科技行动计划[1],使北京许多公共设施(如奥运场馆等)成为资源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典范。

(五)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循环经济全球化进程近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对外科技合作逐渐与国际接轨。合作趋势区域化、多边化,合作规模、领域日益扩大;合作内容由科学研究、技术引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官方、半官方和企业、民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异常频繁;在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下双边或多边合作积极开展,形成国际性多方协作局面。我国与他国共同设立了种类繁多的双边、多边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经费及基地,并互遣人才参与项目合作或学术交流……,以提升我国循环经济科技水平。目前,引进或联合开发能源、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技术是我国循环经济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领域,技经贸一体化则是其重要发展方向。

二、科技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也有一些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一)企业尚未成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主体当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还未成为循环经济效益提升的主渠道,企业并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企业面临经费不充足、人才匮乏、产学研合作不够密切以及企业间技术联盟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企业遭遇技术瓶颈,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许多企业甘于技术引进和技术跟随,引进与创新关系失调;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少,发明专利不多。有的企业一次创新能力强,持续创新能力弱;局部创新产品或工艺多,系统创新产品及工艺少;循环经济行业共性技术或战略性技术研发能力弱,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瓶颈难以突破;战略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重点领域的集成创新能力不强。

(二)循环经济科技人才相对匮乏首先,循环经济科技人才的整体水平不高。全国科技人才总量不少,但从事循环经济科技活动的人才不多,已有的循环经济科技人才“平而不尖”,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其次,循环经济科技人才分布不均衡。现有循环经济科技人才比例不协调,存在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和职业差异。大中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人才济济,欠发达地区、偏远地区、中小企业人才则明显匮乏,研发人才远多于从事科技普及的人才,从事循环经济科学研究的人才偏低。工业领域人才多,农业领域及第三产业科技人才相对偏少,缺乏卓越的企业家群体。

(三)产学研一体化成效较低我国循环经济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健全。其合作形式单一封闭,缺乏多元化模式活力和动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难以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多学科、全方位产学研一体化交叉合作局面还未形成,导致循环经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弱,产学研一体化成效不高。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得失与风险共担责任制度和运行效果评价体系未建立,运行机制不完善,挫伤产学研主体创新积极性。产学研各主体目标定位的差异,致使产学研技术供需出现矛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注重科技成果的前沿性,忽视市场需求;企业重市场,看重产品成本、投资回报率。目标差异导致产学研一体化效率不高,国内技术成果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我国战略牵引、市场推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尚需健全。

(四)循环经济科技投入仍显不足我国循环经济的科技投入逐年递增,规模不断扩大,但从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技投入的增幅和增速不尽如人意。具体来说,资金总量明显不足,科技投入不足与科技投入分散并存,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风险投资不发达,资本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政府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企业、金融机构或其它社会机构、及民间投资主体对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及创新多持观望态度,投入热情不高。外资引进量偏小,投资潜力有待激发,循环经济科技投入全球化任重道远。以政府财政拨款为引导、企业自筹资金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还未形成。

(五)高新技术产业化不尽如人意我国循环经济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缺乏技术优势,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具备品牌效应,且布局不均衡、缺乏科学管理。整个行业产业规划有趋同现象,重复建设不容忽视,技术集中度和区域集中度仍有待提高;且存在管理不力、职责不明、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另外,高新技术产业化缺少多类载体和工具。企业共聚共生、和谐多赢的产业生态环境并未形成,缺少分工协作网络、产业链及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化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强化科技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使我国科技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应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强化科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对策措施和基础保障。

(一)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1.加强循环经济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先驱[2],是技术进步的一个长远而强大的动力,应用研究与开发能把基础科学的发现转化为技术创新[3]。因此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推动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从而推动循环经济跨越式发展。首先,政府应对循环经济相关基础研究进行宏观指导,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同时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更新落后科研基础设施。政府研发投入应向循环经济的基础研究倾斜,研发投入比例宜逐年增加。以便优先扶持具有战略前瞻性、带动全局的循环经济基础研究,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地球及其生态规律,以基础科学的深厚底蕴为循环经济的相关节能降耗、生态保护、清洁生产、新材料研究的创新突破提供理论先导。其次,企业和科研院所也要重视循环经济的基础研究,不断组织科技攻关,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的基础研究氛围,打造学科交叉研究体系。既鼓励自由研究,也尽量使部分基础研究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相协调,或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坚持学科组合的发展模式,发挥科技人才的聚集效应,促使科研人员在不同行业、不同专业进行有序的协作与交流,开展综合交叉研究,引导科研工作走向团队化、组织化,从而建立符合大科学时代的综合交叉基础研究体系。

2.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循环经济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要依照3R原则构建适宜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重点优化各种循环经济技术路线的组合。优先发展多学科交织、跨行业共进的公益性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新技术与各种传统技术的组合与应用,定期出台循环经济技术发展报告,完善循环经济技术平台建设。其次,完善循环经济相关技术标准。加强循环经济技术标准的制定、落实和推广工作,重点推进企业技术标准,积极采纳并参与制定循环经济的国际技术标准,争取国际技术标准制订的话语权。再次,完善循环经济技术评估体系。建立循环经济项目评估及准入制度,规范项目评估管理,强化循环经济科技评估主体建设,使科技评估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提高循环经济科技评估机构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完善立法以推进循环经济科技评估工作,推进循环经济科技评估机构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建设。最后,发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技术创新上加强国际合作、国内联盟的力度,以资本、人才激活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活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3.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循环经济产学研深入合作。借助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循环经济相关产学研深层次合作,能使技术创新价值最大化,获得高额市场回报。为此宜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应围绕循环经济相关项目与技术,组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营造联盟成长壮大所需的各种政策环境,形成一批区域性或全国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使联盟依托循环经济项目或企业技术需求,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循环经济科技创新能力,使技术创新价值最大化和获得巨额市场回报。其次,企业应发挥领军作用以打造高绩效联盟。“小企业联合组成研究协会,就能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收集足够经费来执行相当全面的科研规划。”[4]企业应科学组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明确产学研合作主攻方向;建立大批高水准协同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在联合培养人才的同时,共同开发循环经济所需产业共生技术、技术工艺、行业共性技术与个性技术,模拟生态循环体系共建基地。再次,企业应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跟踪与评估激励机制,并加强循环经济国际合作。有针对性地开拓国外市场,逐步形成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技术联盟为内容的长效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二)优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体系

科技政策是国家为了对科技活动的投入、运作、产出、转化各环节进行调控而建立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知识生产的科技方针和实现科技方针的体系。[5]良好的科技政策体系有助于循环经济发展。

1.依托电子商务优化循环经济技术市场。技术市场的专业化服务是促进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与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速度的重要因素,其持续的刺激作用可诱使企业采用新技术和新产品,以节能降耗、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使技术与循环经济融为一体。如欧洲企业普遍愿去美国注册专利,只因美国庞大的环境技术市场能保证其技术创新收益。[6]因此技术市场的建设不容忽视。首先,借助电子商务建设逐步调整我国循环经济技术市场布局。完善技术市场内循环经济行业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在线交易信用机制,构建网络技术产品和生产要素交易平台。营造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循环经济技术市场成长的价格、竞争、退出和监管等机制,完善服务,保证技术市场良性运转。其次,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市场准入制度。对技术经营机构或科技中介机构、技术经纪人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同时,对进入市场前的技术、产品和项目进行严格科学的评估,选择评估合格的成果进入市场,防止非绿色产品及技术流入市场,坚决杜绝“三高一低”项目上马。对已取得市场准入许可的循环经济类技术或产品也要严加监管,防止其滥用市场优势地位,非法获取暴利。

2.培养和造就循环经济亟需的科技人才。人才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助推器。以科技进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智力支持。要制订循环经济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制订落实差异性人才引进战略及人才管理战略,大力培养循环经济型人才。加大海内外智力资源的引进利用,加强本土人才国内外交流与培训。转换现代教育模式,以教育创新为着力点培养循环经济科技后备人才。以企业为基地,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国家项目、国际项目为辅佐,借助项目契机加速构建开放式、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循环经济科技人才。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科技人才作用。

3.加大循环经济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推动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应宏观调控和科学监管循环经济科技投入,提高循环经济科技投入使用效率。使有限的循环经济科技投入与技术服务、科研管理实现良性互动,达到资源最佳配置,优化循环经济科技投融资规模和结构。尽快建立循环经济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扩大循环经济科技投入在GDP中的比重。尽快摆脱政府拨款投入的单一模式,改变以政府主导循环经济科技投入模式为市场主导模式,形成政府财政拨款为引导、企业自筹资金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市场化投入为重点、社会集资和外资引进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科技投入体系。

4.加强循环经济国际科技合作。我国要积极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国际科技合作,并加强区域国际科技合作。使企业及其它科研院所从孤立分散、势单力薄的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模式,转向团体协作、互利共赢、平等高效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国际大科学项目合作。争取一切机会,参与多国共同出资、全球专家汇集、共同协作研究、共享研究资料、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不断与发达国家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研究,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领域内的科技差距。另外,要充分强化循环经济科技经贸合作,把握国际贸易机遇,拓展国际市场,形成技术、产品、服务、人才、管理、金融、贸易和市场整合的一体化国际合作。

5.提高循环经济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首先,企业要尽快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善于选择、评估适宜自身发展的循环经济型技术及产品,在技术战略中要审慎选择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模式。企业要重视绿色产品设计,无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还是模仿创新,或是合作创新、委托创新,都要注重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作用,创新市场需求,探索技术转化为产品的不同途径;并通过技术整合,推动成果迅速扩散和产业化发展。其次,完善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除了要加快构建循环经济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平台和技术市场外,还要以推广中心和示范基地为依托,通过试点推广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成果。从而积累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国家间技术转移的工作经验、典型案例和成功推广模式,以点带面逐步提高循环经济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速率和覆盖率。

(三)完善科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体系

1.健全服务于循环经济的科技中介体系。要尽快构建面向循环经济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三类中介机构:服务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技术中介、各类信息咨询与监督中介机构、社会服务中介机构。同时,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强化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借助网络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使科技中介机构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服务国际化、经营产业化。

循环经济战略报告范文3

(一)资源的可循环性资源是可以循环的,科学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物质具有循环利用的可能,加之技术的进步使得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循环经济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要求经济运行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途径。因而其核心内容应该是技术能够实现资源综合高效利用、可持续消费等内容。

(二)资源的稀缺性循环经济聚焦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个涉及资源、经济、生态环境多方面协调、综合发展的,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协调区域间的经济和环境利益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生态补偿界定为“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生态补偿并非一种独立的经济机制,而是作为生态经济的“副产品”,是生态经济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生态系统的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取得动态平衡,以达到人、自然与社会经济相和谐。经济子系统的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也就是生态系统;反过来经济子系统的发展又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起到了制约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稀缺自然资源的耗竭,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子系统的发展。因此,循环经济理论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而生态补偿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调和剂,正是人类的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之间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环境(人类)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一是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资源能源的可持续供给。本文仅就人类自身的发展与生存展开讨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不仅要保持现在人们发展对资源能源甚至是环境的需要,而且更要满足未来子孙后展对资源能源及环境的需要。这里不仅仅是数量问题还包括质量的要求。自从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尤其是20实际的后20年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生产、消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极大满足,但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能源的疯狂掠夺与环境破坏的基础上。生物种类的灭绝、资源能源的过量开采与消耗、环境污染、极端天气等无处不显示着人类活动的盲目与过渡带来的恶果。人类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同时又必须遵循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自然提供的能源、资源,离开自然的庇护,人类将无法存活也就无从谈起发展了。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企业的生产模式必然走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的规律是资源与能源的物资性质具有可循环利用,即物质的循环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效益原则同样制约着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激励与约束作用,企业的内在动力就是经济效益。当然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是技术上的可行与可能,只有当技术能够完成物资的循环利用,同时企业又有利可图,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就不需要国家的强制力来保障。

会计学的四项基本假设,仍然是循环经济会计存在的基本前提。但循环经济活动具有国家强制性或发展的约束性要求,有研究者认为会计主体不仅是微观主体还包括宏观主体,由于资源能源的特殊性质,为了能够正确反映计量事物的本质,会计计量必需借助于其他计量属性才能完成。

二、循环经济会计目标与原则

(一)循环经济会计目标会计的目标就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由于信息使用者在企业的权力或要求的差别,形成了不同会计信息的需求。所有者关注的是企业是否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三原则组织生产活动,是否按减量化的屠测做好产品生产活动,是否按再循环的原则对生产的要素作最充分的循环利用,是否按利用原则处理产品消费后的回收再利用,向企业循环经济会计信息外部需求方提供及时有效的会计信息。

研究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目标,会计的目标从逻辑的内涵来分析,即决策有用或相关。因为受托责任的最终体现还是企业所有者的决策,并没有脱离相关性的目的。循环经济对会计的目标仍然是决策有用,即会计信息必须满足约束条件(经济性、技术性)下具有决策者的有用性。循环经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国家宏观管理的有用性――宏观循环经济会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有用性――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社会公众使用国家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有用性一循环经济财务会计等三个分支。本文主要以循环经济财务会计作为研究的起点,不涉及宏观循环经济会计、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内容。

(二)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原则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内容必须遵循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原则。(1)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经济性原则。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构建的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核心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把资源的消耗严格限制在阈值内,倡导“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低消耗、最少废弃”。以物质循环、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以清洁生产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为载体,通过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园区和产业生态链建设等,使物质在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得以循环利用,让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努力实现环境的低污染甚至零污染。(2)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效率性原则。循环经济追求的目标是使得整个产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循环经济在企业微观层次上,通过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从生产产品一直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实现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3)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效益性原则。发展循环经济使企业获得更大更长远的经济效益,实施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保护战略,可以不产生或少产生污染物,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既节省了企业为满足环保法规要求而花费的末端污染治理费用,又节省了由于污染超标而向社会缴纳的罚款、排污费等;而且,当废物的再生利用使废物排放被减少或消除时,节约的原材料、能源还可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对象与内容

(一)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对象循环经济下的会计对象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消费过程中,能够进行计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等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价值或物质流动。循环经济会计的对象是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中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行为的价值运动。这种行为(价值运动)在会计主体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需要独立作出会计核算,独立编报会计报告。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相关者十分关注企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

(二)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内容循环经济模式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

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模式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采用全程处理模式,已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反复利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环境”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作为信息使用者关注的信息内容是:减量的幅度、再利用的能力、再循环的效益等构成的信息系统。

(1)投入核算账户。原材料、治理污染投入、技术改造投入、生产流程再造、信息生产投入等,可以通过“原材料”、“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等账户核算。

(2)资源利用核算账户。通过核算产品成本、循环利用材料占总成本的比重等,设置“循环利用材料”成本核算项目,设置“回收商品”等账户进行核算。

(3)能源循环利用核算账户。通过设置“废品损失”、“下角材料”、“生产设备”等账户核算。

(4)能源循环效益核算账户。设置“循环收益”、“残料收入”等账户核算产品在消费者使用中需投入的各种辅助材料、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产品最终报废时可回收价值。

(5)宏观效益核算账户。通过国民经济核算(绿色GDP)的统计指标完成。

(6)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账户。不能采用量化指标披露的,但该内容对信息使用者具有相关性的,可以采用非财务信息的方式加以披露。

四、循环经济会计计量

(一)货币计量财务会计的前提假设之一就是货币计量,因此需要企业将非货币的信息转化为货币计量的信息,这需要借助于有关的价值评估方法,如劳动价值论计量技术和边际价值计量技术的应用。传统会计要素都以货币进行计量,循环经济会计却不能只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反映生态资源状况。在有些情况下,用货币计量反而不能说明问题。但对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建设的项目投资,又必须用货币计量。困难的是如何把这两种计量统一在循环经济会计的核算体系里,如何使两者在需要的时候进行转换。

(二)混合计量循环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内容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特征,环境资源中没有凝结人类劳动,无法按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方法确定其价值,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估价标准。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循环经济下的资产、负债、费用、收入和利润有些需要采用非货币计量,如废物的排放量等,也即循环经济对会计提出了多重化计量的要求。循环经济会计的计量可采用定量和定性计量相结合、计量的精确性和模糊性结合、数字与数据结合的办法,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对象质和量的规定性具有较客观的认识。

五、循环经济会计报告

(一)循环经济会计披露的内容循环经济模式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信息使用者关注的内容应该是:减量化的幅度、再利用的能力、再循环的效益等方面的指标体系。

(1)循环经济资产。由于消耗资源过多或污染环境引起的资产减值,包括因污染引起的土地资产减值,消耗能源过多或排放污染物较多的机器设备因其导致较高的成本或治污费用而降低的资产价值等。

(2)循环经济负债。应披露重大负债项目的性质、清偿时间和条件,当负债的金额或偿还时间很难确定时,应对这一事实加以说明;任何与已确认负债的计量有关的重大不确定性及可能后果的范围;如果采用现值法作为计量的基础,应披露对估计未来现金流出和确认负债起关键作用的所有假定,包括清偿负债的现行成本的估计金额、计算负债所使用的预计长期通货膨胀率、预计清偿负债的未来成本等。

(3)循环经济成本与费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如何合理地对其划分将是影响企业会计核算盈余的重要会计判断。

(4)循环经济收益。发展循环经济的收益指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因减少污染物排放量而出售的剩余排污权的收益,以及因有效治理污染而节约的排污费等。包括:第一次生产的废弃物回收的收益,如废品损失、材料的边角、生产设备的循环辅助材料的回收等;第一次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收益,如企业可以再利用、自然可接受的、对自然有害的物质等的再利用;产品最终报废时可回收价值;通过对发展循环经济各种指标的分析,分析降低的幅度、比率等。

(5)法规执行和环境质量。我国法规中有很多对污染费用处理的规定和要求,如《循环经济促进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等。企业应充分披露和本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法律规定,并客观披露企业的执行情况。

(6)治理和污染项目。主要披露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情况、污染处理能力、企业所建立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情况、污染物回收利用情况、企业制定的环保规定、职工环保培训等。

(二)循环经济会计披露的方式可选择拓展财务报告和单独列报的方式进行披露。

拓展财务报告包括:(1)循环经济会计报表。可以在会计报表内增加合适的项目,对发展循环经济信息进行单独的披露。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循环经济资产”、“循环经济资产累计摊销”项目,“循环经济固定资产”账户中设置“循环经济设备”明细账,“长期待摊费用”账户下设“长期待摊循环经济费用”等资产类科目专门核算;负债类核算,在“循环经济负债”账户中设置“应付循环经济补偿费”、“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应交资源税”等账户;所有者权益,在“实收资本或股本”账户下设“循环经济资本”账户,设置“循环经济基金”账户,作为“盈余公积”账户的一部分。“利润分配”中也相应设立“循环经济利润分配”账户。在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之后,非常项目之前,可综合列示一项“循环经济收入与支出”,披露内容有循环经济设施的折旧费用,循环经济机构及人员的常规性费用,排污费等与本期相关的费用和收益。(2)循环经济会计报表附注。报表附注中应揭示以下信息:一是重要会计政策,如循环经济资产的计价与摊销政策,循环经济收益的确认政策;二是循环经济会计变更事项,包括循环经济会计方法的变更、会计估计的改变等;三是循环经济核算中会计职业判断,在企业根本无法全部或部分地估计循环经济负债的金额时,企业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无法作出估计的理由,并披露由于存在不确定因素而难以估计循环经济负债的事实。在现金流量表的附注中说明因循环经济预防和治理而造成的本年度的现金支出净额。(3)发展循环经济情况说明书。循环经济活动业绩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应包括:企业对环境损害情况及其治理措施,企业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其效果,企业治理环境的长远目标及行动,环保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企业对国家环保政策的执行情况,主要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环境质量的达标情况,废弃物的利用情况,员工的环保教育与环保制度的建立情况,以及企业对外部环保组织和环保运动的态度和参与情况等。

循环经济战略报告范文4

关键词:长株潭 循环经济 政策研究

中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直十分重视。十五大报告提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七大报告提出“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两型社会”。这些重要论述一脉相承,说明了建设“两型社会”是加快经济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目标。2007年底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长株潭城市群承载的正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为中部区域经济发展和中国改革开发提供新的发展范式。本文试图对长株潭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进行分析,并结合“长株潭”城市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出长株潭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循环经济之间的联系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方式,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的增长。通常把经济发展方式分为粗放式和集约式。粗放式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实现增长,其特征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集约式则是通过提升生产要素质量,如科技进步、体制机制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以及提高生产效率而实现经济的增长,其特征表现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就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单行线式的模式,往往按照“资源―产品―消费―废弃排放”的模式来组织生产。在这种模式下,人们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而循环经济则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在循环经济中,“只有放错的资源,没有真正的废弃物。”从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到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正是建立循环经济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十二五”时期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长株潭城市群实现粗放式经济增长到集约式经济增长的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二、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

长株潭城市群长期作为湖南省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城市群现已形成以机械、电子、冶金、轻纺、食品、化工、制药、印刷为主体的综合工业体系。城市群教育科技实力雄厚,拥有60多所高等院校和为数众多的科研机构,是我国重要的智力资源密集区。

长株潭城市群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实现GDP456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占全省GDP的40.9%。同年三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8.2:52.5:39.3。同年三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20.22亿元,占全省的46.4%。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工业增加值为2049.03亿元,占全省的47.9%。

在看到“长株潭”地区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不断增强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长株潭”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沿袭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环境严重破坏使其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威胁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资源消耗大

“长株潭”在经济快速发展、提质扩容过程中,因以第二产业作为重要支撑,中等和中等偏下的产业占制造业的半壁江山,一直没有摆脱资源消耗型的传统发展模式,致使资源消耗过大,尤其是水资源、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资源供给趋紧导致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支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另外,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人口数量逐年增加,生活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加,却只进行简单的无害化填埋,不能转化为再生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2、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长株潭”地区多为老工业基地,污染物排放量较大,根据环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长株潭三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硫(SO2)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受此影响三市空气质量为三级,未到达国家标准,是全省空气质量最差的三个城市。长株潭三市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全省的27.4%、28.0%、27.2%。因为污染严重,三市也是湖南省内酸雨最严重的地区。长株潭三市2008年温室气体CO2年排放量高达1657.49万吨。,节能减排的担子十分沉重。但城市群内部分地区对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与循环经济理念认识仍然不足,对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经济持续增长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了解不够深入,过于注重GDP的增长。

3、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部健全,循环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

由于“长株潭”城市群获批时间较短,城市群内整合有待提高。当前城市群尚未就循环经济发展形成任何统一的法律法规,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立法程度也各部相同,更未进行统一规划,形成统一的组织管理,政府督促、市场带动、企业行动的良性循环经济运行机制缺失,这就导致城市群内政府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确,行动缺乏协调性。同时,个别地区出于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的考虑,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甚至存在着一些政策障碍。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

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有三种路径,即微观路径、中观路径和宏观路径,也称为三个层面,即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

1、所谓微观层面,主要是在企业层面、点状层次的循环。即选择典型企业或大中企业,也可以是小型企业,以清洁生产方式,减少输入端的物耗能耗,实施污染排放的最小化、治理化企业层面循环又叫小循环,即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新的工艺设计和技术攻关,将单位产品的各种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做到零排放无害排放。

2、所谓中观层面,即指区域层面的循环。工业园区等开发区改变过去那种按产业分类布局的做法,而是按生态产业链的要求将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或杜绝废弃物的排放。这种中观路径循环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和信息技术集成,按原生态物料资源―――产品―――废料―――二次物料的路径转化形成再生资源,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形成一个汇聚诸多优势的产业链群。

3、所谓宏观层面,即社会层面的大循环。整个社会都按循环经济的理念、理论、实施要求,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清洁生产、干净消费、资源循环、环境净化。目前实施的循环经济,主要是从企业间的物质闭环循环的角度实现循环经济,忽视了循环经济应该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综合运行大循环应该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上,分别通过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理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进而形成一体化体系。循环经济系统是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和集成,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策

结合长株潭城市群的实际,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是:全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强省、建设新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量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发展抓项目为突破口,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突出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索循环农业为基础,循环工业为主体,循环社会为补充的循环经济体系,在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废物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突破,走出一条符合长株潭实际的科学发展的成功路子,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考核评价引导循环经济发展

长株潭城市群在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时决不能以传统GDP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点,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而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用科学的考核评价引导他们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带头人,在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同时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注重区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对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效率、能源资源消耗、区域生态质量与环境污染治理情况、清洁生产水平等诸多方面的考核,有机的结合传统GDP指标,构建具有“两型社会”特点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总协调。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加快制定长株潭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事关长株潭经济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精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体制机制,并研究制订一个简明、求实、可操作性的关于长株潭循环经济的专项规划。通过对长株潭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分析,结合长株潭的实际情况,研究拟定长株潭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和推进措施,将循环经济里面贯穿到各类经济计划和发展计划的各个层面,为长株潭发展经济提供一个指导上的总体框架,促进长株潭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积极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制度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长株潭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同样也是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把循环经济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把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融入现有的政策体系中。一是长株潭作为全国“两型社会”的实验区,在制度建设上应该有一个大的突破。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法制研究,在现有的法规体系中增加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内容,抓紧出台《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促进条例》、《长株潭城市群清洁生产条例》、《长株潭城市群再生产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长株潭节能节水实施办法》等。同时建设制订一些循环经济的单项法规,如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二是在逐步完善关于循环经济立法工作的基础上,应由长株潭协调委员会领导小组牵头,以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为核心,积极探索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制度保障体系,协调城市群内相关政府机构,着力建立政策支持与综合协商机制,从政策层面和保障体系上位区域内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要加快传统产业的“两型”化升级改造

通过开发和应用新工艺、新流程,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资源使用率和降低环境污染水平。同时,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应用于企业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各个环节,全程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企业生产“两型”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整体推进传统产业的“两型”化和高级化进程,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打造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创意产业。要对长株潭圈层内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电力、皮革、食品、造纸等传统产业,大力进行技术改造,推广清洁生产方式和循环经济模式,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三废排放(包括碳排放),切实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控制在可以承受范围。

5、强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回收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加快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加强宏观政策引导。把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经营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中,突出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明确目标,确定重点,制定重点产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有效的政策措施。二是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依托长株潭现有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开展循环经济园区试点工作,重点抓好工业园区的环境准入关,严格控制严重污染又难以治理的工艺、产品和设备进入园区,集中治理园区污染,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实现园区“零排污”。三是推进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以资源可回收利用、降低资源投入为突破口,组织实施低碳、循环经济重大技术示范,制定相关技术发展政策,加快低碳、循环经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6、强化宣传普及,构建循环型社会

在服务行业中污染和资源消耗比较大的宾馆、餐饮、物流等领域,开展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加强对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的宣传力度,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将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养成节约、文明、杜绝污染和浪费的良好习惯。

五、结束语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主题是“两型”,核心任务是“两新”,根本措施是综合配套改革,其实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达到少投人、高产出、低污染的目的,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从而有效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萍.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研究(2008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73-79、156-157

循环经济战略报告范文5

关键词 煤炭企业 环境保护 经济效益 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407.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能源产业主要是以煤炭产业为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突出的比重,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产业。所以,煤炭企业的营销战略值得每一位从业人员进行认真具体的分析。煤炭企业的营销手段要充分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符合广大群众的要求才能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顾客,赢得优势。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对于煤炭企业的发展不断提出了重大挑战,实现什么样的营销,如何营销,成为每一个煤炭企业的战略任务。现有的各项数据表明,实现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煤炭企业营销战略最有效的手段。

一、环境问题迫使循环经济的提出

1、煤炭企业对大气的污染,对大气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开采以及燃烧的过程中,其中释放的甲烷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温室效应的21倍,近年来被广泛认为是温室效应的主要诱因。我国煤炭企业的现状是,对于矿井下的甲烷气体不经过任何处理就排放到大气中。虽然规避了瓦斯爆炸等危险,但对于大气的污染是不容忽视的,并且煤炭燃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释放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直接影响了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煤炭直接燃烧,虽然工序少,但利用率低,不及对煤炭经过气化处理后的使用率高。简而言之,煤炭的直接燃烧,不仅使得煤炭使用率低下,经济效益低,还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周边以及更广阔地区的环境。为改变煤炭企业营销办法,循环经济的提出势在必行。

2、煤炭企业对水资源的污染,对水资源的污染主要变现在开采过程和洗煤过程中。煤炭开采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排出矿井水,总计我国煤炭开采过程中排出的矿井水可达到23亿以上,这些矿井水经纯化后仍然可以使用,却被企业白白的浪费掉,排出的水容易污染环境,造成周边水资源不适宜灌溉,同时也造成了水土流失,植物退化等不良后果,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不可估计。传统营销方式已不适合当前经济发展,所以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3、煤炭企业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因为煤炭企业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对人身体的危害性极大。可以从各类新闻图片中看出,在矿区工作的人生活和工作条件极其恶劣,长期在矿区工作的员工,患上煤肺矽肺的概率极高。所以有些煤炭企业长期面临人员不足,人才流失等问题,造成了人才结构的失衡。循环经济能有效改善此类状况,实现企业营销战略。

我国煤炭企业“高度开发、高度排放、低度利用”的现状,制约了煤炭企业更加合理、稳定、长期的发展。这是所有煤炭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多年来的经济优先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环境的污染,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煤炭企业就得摒弃原有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如何实现煤炭企业的营销战略并且环境又得到充分保护,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现今,循环经济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掣肘局面,有助于煤炭企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循环经济模式理论

循环经济是使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产品生产与废物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做为一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值得许多企业借鉴学习。传统的煤炭企业经济是单向的,从资源到产品的生产,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废物的经济模式,新型的循环经济是废物利用的过程,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废物的产生,以及把废物利用起来,成为另一种资源,因为废物本身就是放错了位置的宝贵资源。循环经济的理念是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进去,经济的发展要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减缓生存的压力。地球资源有限,人类的发展是无止尽的,所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每一份资源,循环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使得经济更加和谐发展。总之,循环经济是要找出经济发展与人类发展相适宜的道路,从大局着眼,解决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循环经济的特色是资源、能量依次递减并重复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将资源合理利用、清洁生产、生态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煤炭企业能同时拥有,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使用权。同时,煤炭的开采属于煤炭企业营销的第一阶段,政府对于煤炭开采的投入特别大,制定各项政策和优惠条件以扶持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这都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我国煤炭企业发展拥有许多优势,要善于利用这些优势,对于不适合发展循环经济的各种弊端要坚决加以改革,以为来保证自己营销方面的优势。

三、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时暴露的各种问题

1、煤炭企业的自身结构不合理,缺乏相关的技术人员。煤炭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煤炭企业一直存在的问题,虽然政府在推行煤炭企业结构调整发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收效甚微,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一些地方,开采技术落后,非法开采的企业很多,开采过程中煤炭资源浪费极大,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直接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变的十分缓慢。再者,企业人员结构不合理,经统计,我国煤炭从业人员比世界上其他国家从业人员的总和还要多,但构成这一庞大队伍的绝大多数生产一线员工为民工。经过调查,96%的国有煤炭企业缺少极点人员,88%的国有煤炭企业缺少采矿技术人员。

2、有些煤炭企业尤其是矿区,生存环境恶劣,由于矿井投资不足,许多员工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煤炭企业安全问题一直是头等大事,然而,最近几年煤炭开采事故频繁发生,对煤炭企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3、煤炭回采率低,损失浪费严重,且产业价值链没有得到有效的延伸。究其原因还是技术的落后,造成回采率低以及浪费严重。中国煤炭发展报告中指出:目前,煤炭平均资源回采率仅为30%~35%,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回采率更低,仅仅是10%~15%,煤炭资源极其宝贵,短时间内又不可再生,无度的的滥采将造成煤炭资源开采年限缩短,煤炭资源得到极大的浪费。

煤炭企业发展缓慢,开采的不合理,这说明了煤炭企业的领导者没有重视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煤炭企业应充分把握当前的发展优势,借助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增强盈利和抗风险能力,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扩宽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

四、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应采取的必要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降低消耗,减少污染。科学合理的规划发展模式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决条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循环经济除了要解决环境问题,也要解决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发展的无限之间冲突的问题。这就要求新兴的煤炭企业在设计之初,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环保节能设备;对于一些老企业,要不断引进新设备,采用新工艺,逐步的淘汰那些技术落后能耗较高的设备,逐渐的使得煤炭企业走上循环经济道路。

2、建设先进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是一种资源循环往复利用的过程,以一种能量平衡的方式发展工业。上游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工业原料,推动资源在不同企业间的循环利用,这就大大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借助产业聚集效应,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有效的发展经济。

3、提倡环保生产,实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这是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可以控制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减少企业产业末端废弃物处理的负担。细节上要做好,比如,回填采空区,矿井水回收处理再利用,原材料选取要选择那些污染少,又耐用的环保产品,既减少了能源消耗保护环境,又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4、深化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开采出来的煤炭有许多经济价值,深化资源开发就是要层层分离出许多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充分利用煤炭资源。通过利用煤系共伴生矿利用技术,共伴生矿品要具有经济价值,共伴生矿品质量好,品味高才会获得更大的政策支持。综合利用是在煤炭生产加工过程中没有废弃物这一概念 ,将这些废弃物放在合适的位置就是有用的宝贵资源,放对了位置,继续发挥它们的光和热,就是资源的综合利用。

总之,煤炭产业是我国的能源支柱产业,它的发展可谓是关乎国计民生。做为重要产业,实现什么样营销战略,是每一位企业领导者要思考的问题,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宜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发展循环经济能有效的实现煤炭企业“低能耗、低污染、高收益”的营销战略,对煤炭企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作者单位: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运销公司)

参考文献:

[1]刘雪峰.浅析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煤炭技术.

循环经济战略报告范文6

技术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小企业而言,循环经济下的技术创新具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价值性,更强的外部经济性和多领域技术协同创新的系统性等特点。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手段之一。创新是技术变革的集合,具有扩展性、价值创造性及难以模仿性,技术创新一旦被导入到中小企业的循环经济活动中,可产生四重功效[11],即原始创新的引擎效应、模仿创新的扩张效应、继起创新的持续效应、结构优化的集成效应,从而导致一系列科技新发明、新创造不断涌现,并被引入到新一轮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中,转化为中小企业的现实生产力,成为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动力。技术创新带来技术进步,助推中小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首先它促进各循环经济领域内的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意味着消耗降低、能效提高和资源替代、资源利用率提高,同时带动全社会各相关领域中小企业管理技能、决策水平的提高,实现生产改进、知识积累和服务完善等。其次,促进产业间或企业间的技术转移和扩散,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联盟技术水平或行业技术整体水平;再次,提升单个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能力及服务管理水平。创新是循环经济物化的实现手段,是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并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加速器。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及宗旨需通过技术创新来延伸与体现,它依托产业结构调整,将新产品、新工艺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借助技术进步或国内外科技合作,进行技术扩散和推广,从而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刺激规模投资,促进技术产业化,达到知识产出和价值增值最大化,从而提高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竞争力,开启数字化循环经济发展新时代。

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历程

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十分突出,因此美国的中小企业被视为“美国经济的脊梁”,日本的中小企业为“日本经济活力的源泉”,意大利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这些中小企业以技术创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成绩斐然,世界瞩目。从总体上看,主要经历3个递进阶段,从5个维度落实推进。第一阶段是重视污染物形成后对末端治理技术的研发创新。在政府相关法令、各种行政手段及民众强烈要求下,技术创新逐渐受到中小企业的普遍重视,创新活动主要针对废气、废水、废渣等传统“三废”和工农业显性污染,目的是依靠技术进步实现污染控制与治理。其中,空气污染控制、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焚烧或填埋等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广泛、快捷,“深绿色技术”和“浅绿色技术”创新成为焦点。除此之外,中小企业注重开发市场前景好的绿色技术,也配合政府研发基础性、周期长、投资高、回报慢的环境友好技术,避免技术创新受到市场机制缺陷的影响,通过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使绿色技术迅速渗透到各行业。这一阶段,中小企业为发展循环经济而实施的技术创新处于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民众监督的被动发展状态。第二阶段是技术创新从被动防治、源头治理走向标本结合的主动预防。一是基于市场需求,中小企业针对废弃物产生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开发预防技术,依托技术创新对污染产生、发展和结果进行全过程治理,促使清洁生产技术、工业生态技术等持续改进,相关技术知识连续积累,形成比较优势。生态工业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产业化发展使静脉产业快速崛起,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之一。二是这一阶段的渐进创新或建构创新,都以满足环保需要、市场需求为前提,以循环经济型技术的持续创新为目的,努力缩短技术生命周期,以创新加快产品及技术的更新换代,使生产与消费活动对环境危害愈来愈小。三是带动各领域的技术创新不断组合、集成、扩散,增强系统集成能力,提升不同领域的技术创新集成能力,注重产业间的平衡协调发展,技术创新生态化由工业领域渗透到消费领域和社会循环系统,并引领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发展。第三阶段是利用集成创新,使中小企业服务于全球化的循环经济发展。发达国家通过广泛寻求国际科技合作、单边或多边科技合作,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利用国际科技合作促进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成为竞争力强的多技术企业,从而使循环经济所需的技术创新不断积累并跨越国界。中小企业通过出口或进口成熟的循环经济型技术、产品和设备,使技术创新主导跨国企业的经营战略方向,与其它国家共建全球研发网络,建构技术创新国际战略联盟,以此推动国内外中小企业成为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主体。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从5个维度,依托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一是企业内部清洁生产技术创新、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创新;二是企业或产业生态工业网络共生技术创新及产业链技术创新;三是废物回收和再利用技术创新;四是社会循环经济体系的集成技术创新;五是循环经济国际科技合作中所需的技术创新。发达国家重视技术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向产业化发展并向全世界扩散,市场前景广阔。以瑞典为例。瑞典中小企业数量多、经营面广,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能力强;在环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创新型公司、成熟型企业和先进的试验和测试条件,环境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这些环境技术型企业多为中小企业,80%的企业雇员人数不足10人,雇员超过50人的企业仅占5%[12]。尽管规模小但出口全球,如许多中小企业有长达数十年的循环经济技术和项目出口经历。2008年瑞典环境技术型企业的出口额约为52亿美元,同比增长4%[13],其“共生城市”项目出口平台有700多家中小企业向国外城市提供发展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国际合作[14]。瑞典中小企业在环境技术创新、新能源利用、生态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咨询、垃圾能源化、工业与建筑节能、热泵与热交换、水处理与生物燃气、生物燃料、风力发电以及太阳能、海洋能利用等领域尤为领先[15],循环经济国际科技合作水平得到世界公认。可以说,瑞典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为全球循环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武汉市中小企业以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现状

自21世纪以来,着眼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我国以绿色低碳和智能化为突破口、以技术创新为依托,出台多种政策引导中小企业走循环经济之路,培育循环经济型新兴产业。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制定政策,扶持中小企业,使之成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武汉市政府亦不例外,利用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的机遇,以东西湖、青山国家级和阳逻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为依托,激励全市中小企业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制度激励、项目推进、示范带动等多项举措下,许多中小企业实现了“循环”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技术创新多样化助推武汉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1)技术创新引领节能减排。武汉市中小企业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宗旨,高度重视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不断组织与实施节能减排型技术创新项目,创新节能环保机制。利用污染减排的倒逼传导机制,依靠技术创新启动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大工程”,建立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和目标责任制,定期“企业能源消耗绿色报告”,构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发展新模式。(2)技术创新促进清洁生产。武汉市中小企业借助本土科教资源优势,依托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开展多元化、全方位产学研合作,因地制宜地选择适用的技术创新方式,大力发展智能化、集约化、清洁化的“三化”技术,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开发、使用清洁能源,生产清洁产品,努力实现能源清洁化、工艺环保化、产品绿色化目标。(3)技术创新提升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武汉市中小企业立足废弃物资源,大力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创新,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餐厨垃圾(餐饮企业)及建筑垃圾集中处理率、再生资源集中处理率、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都有较大提高。如2011年武汉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92.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8.5%,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98.5%[1]。(4)技术创新推动传统工艺改造。工艺技术是进行产品研制与生产的重要实现手段,武汉市中小企业着力抓好技术改造,推动结构优化升级,拓展发展空间。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以管理创新为保障,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艺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工艺创新和设备更新,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是以技术创新为抓手,打造5个“绿色”工程:绿色产业、绿色工程、绿色生活、绿色行动和绿色经济制度,积极开展先行先试。二是以产业调整、技改节能为重点,借助创新成长计划,组织实施传统工艺节能改造工程,强化节能降耗,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责任制,加快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新生产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涌现,工艺装备数控化率和工艺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小企业整体工艺水平大幅提升。(5)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助推中小企业构建内外合作共生链。武汉市中小企业注重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以技术创新与协作创新为突破口,构建中小企业资源共享及副产品互换的产业生态系统。许多中小企业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跨国、跨区域、跨行业组建产学研联盟,形成技术联盟协作网,打造循环经济技术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服务链,实现技术创新价值最大化,催生创新高效化。如江南实业公司回收加工的废弃塑料量占武汉市废弃塑料总量的1/3,2009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39亿元;云峰能源环保公司收集青山热电厂、武钢江南热力公司等企业的废热资源,可为200~300家学校、酒店供热[17]。

武汉市中小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武汉市中小企业在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国内外比较来看不尽人意,创新的广度、深度及水平与国外差距明显,缺乏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亟待提升。主要问题在于:(1)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不到位,循环经济型企业认定工作滞后。我国对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企业均有认定标准及优惠扶持政策,但对循环经济型企业的认定尚未展开,这导致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中小企业不能及时享受政策优待。适合技术创新的信贷金融服务不到位,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境,同时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及服务平台的协调、联络和监管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新的制度激励不完善,不利于创建循环示范型企业,一些中小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2)技术创新人才不充裕,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根本。武汉是人才大市,科教实力雄居全国第三,人才比较优势突出,但中小企业在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实践中面临人才短缺问题。受制于企业体制、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中小企业从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人才数量不多,整体水平也不高;尖端人才相对匮乏,一流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明显缺乏;人才显性与隐性流失现象并存,流失频率不断加快,技术骨干集体跳槽或同时离职现象屡见不鲜,高水平、稳定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有待形成。另外,由于人员、资产与经营规模较小,武汉市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经费投入、创新人才及技术研发机构建设等方面先天不足,大部分中小企业技术支撑体系的维持只与企业经济效益相关联。这种旧模式导致企业在新技术的立项、设计、研发、实施等各个阶段,因畏惧技术创新成本和市场风险,而甘于技术追随和引进,使一些中小企业在循环经济领域无论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创新,均停留在低水平状态,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核心技术。(3)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投入不稳定,技术创新缺乏统筹兼顾。武汉市中小企业在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时遭遇资金瓶颈,企业自筹资金和政府拨款是创新经费投入的主要来源;政府对中小企业进行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境外资金引进困难,国内民间资本、风险投资对此热情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顾虑创新成本、创新风险及由技术困境引起的研发周期不确定。同时,从整体上看,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企业往往各自为政,缺乏全面部署与顶层设计,缺乏明确的技术创新战略规划和科学统一的技术创新战略部署;在循环经济的创新活动目标、创新资源配置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缺乏宏观调控和战略协同机制,导致中小企业难以总揽全局和兼顾各方,不能合理配置和整合各方创新资源,与大企业、科研院所或政府的合作创新、联合创新及协调发展、创新管理方面的整体调控能力有待强化。中小企业在进行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时,存在科研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创新、创新趋同的现象。

推进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战略对策

武汉市中小企业要想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在国家竞争、区域竞争、城市竞争中成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典范,发挥先行示范作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须从以下方面探索适合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有效对策:

弘扬和培育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精神首先,全社会要着力培育循环经济理念,弘扬技术创新精神。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全社会要营造崇尚竞争、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让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小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改变企业或个人只注重经济效益的传统技术创新观,营造技术创新全面融入循环经济的新理念,从而有利于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和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循环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工作。其次,中小企业要多元化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实现产品技术及其战略、企业文化、组织管理、制度结构、市场流程等全方位的协同创新,加快信息、资金、人才、品牌、知识产权等有形或无形资源的融合进程。通过整合类的实际操作,深化员工的创新意识。再次,要坚持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企业竞赛,定期召开技术创新成果展示会,通过创新标兵的事迹宣传或表彰等手段,激励在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企业、创新小组及个人,借助创新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提高企业员工从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再次,中小企业要让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成为人才竞争、领导选拔的价值评价体系之一,让技术创新精神、循环经济理念切实渗透到员工心中,落实到创新行动中,从而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首先,国家应出台奖励措施,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尽早出台循环经济型企业认定标准,对通过认证的企业给予各种政策扶持。市政府依据标准并结合市情,对所有企业进行筛选、认定,完成循环经济型企业的认证工作。认证有助于政府及社会各界对中小企业的科技攻关给予大力扶持,使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依托经济政策的驱动,产生导向和增值作用,从而塑造全新的循环经济技术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服务链,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建立健全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专项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激发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武汉市各级政府要结合市情、区情及自身优势,确定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优先发展领域,制订中小企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科学发展整体规划,加强国家战略、区域战略和企业战略的协调统一,并完善单个中小企业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战略规划和内部管理。再次,完善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生产许可证制度和绿色收费制度,加快出台各类产业政策、绿色税收优惠政策、财政金融政策、消费政策及奖励政策,培育和完善资本市场及技术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为中小企业开展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扫除资金障碍和分散技术风险。最后,各级政府应支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完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信息交流平台,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建立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园区、企业与园区、企业间、政府与公众间的联系机制。同时,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有效遏制市场对资源、环境配置的失灵;通过专项指导,加强政府的有限管理和综合协调能力,健全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沟通协调机制;完善绿色GDP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和财政监督力度,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借助市场机制引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强化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加强基于循环经济的基础研究。面向武汉市优势及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及集成示范,不断攻克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缩短成果转化周期。促进科学优势向循环经济型技术优势的转变,研发高新技术,带动产业化建设,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完善中小企业创新体系。其次,建立与完善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支撑和引领循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主旨,以适宜技术组合、技术平台及重点实验室构建为重点,以设计循环经济相关技术标准为核心,以完善循环经济技术评估体系为保障,以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为目的,以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官产学研结合等有效形式,依托海内外科技园区建设,为中小企业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搭建平台,引导资金、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集聚,推动中小企业整合内外资源,优化组合各种技术路线,优先发展多学科交叉、跨行业共进的公益性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融合重组,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官产学研合作为基石、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完善面向循环经济的多元化技术创新投入体系首先政府要建立稳定、持续的企业技术创新经费保障机制和奖励机制。各级政府应加大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要逐年增加面向循环经济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且投入比例应达到或高于国家科技进步考核指标。同时,不断鼓励从事循环经济实践的中小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和市区等各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或科技三项费用的支持。由各区政府设立的科技发展基金、科技风险基金、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奖励资金也应不断提高资助力度,扶持、奖励对创新作出贡献的中小企业、个人及团体,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资金的联动效应。其次,中小企业应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踊跃参与中央和地方各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获取国家为支持科技事业发展而设立的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和重大科研项目补助费。再次,开展基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投融资专项活动,促进中小企业多途径融资,建立技术创新与创业投资相结合的体系及机制,搭建本地中小企业与金融合作的互动平台,以各种政策吸引海外资金、民间资本加盟技术创新;争取上市融资,或通过配股、增发等多种方式再融资,促进本地中小企业并购重组,不断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中小企业投入为主体、其它投入为补充、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多途径投融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