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基本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企业 循环经济 动力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的理论起源和发展

循环经济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主义运动兴起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看作是循环经济思想的早期代表。鲍尔丁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它要靠不断的消耗自身有限资源而生存。如果人类的经济活动总是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最终会因为耗尽物质而走向毁灭。因此,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以新的“循环式经济”代替原来的“单程式经济”。这种理论启发了人类经济活动必须从单向线形经济转向符合生态规律的循环反馈式经济。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系统地考察经济增长与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向全世界发出了100年后经济增长将会因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而停滞的警告。同期,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工业国家,在为解决环保问题而对废弃物处理的过程中,逐步由单纯的末端治理,发展到从源头预防、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后再生循环利用。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珀斯和特纳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在这之后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循环经济模式兼顾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目标,发达国家都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途径。

目前,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理念:一是生态经济效益理念,这一理念要求企业生产过程中要实现物料和能源的循环往复使用,以达到废物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二是工业生态系统理念,要求企业之间产出的各种废弃物要互为消化利用,原则上不排放到工业园区以外,其实质就是运用循环经济的思想组织园区内企业之间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用;三是生活垃圾无废物理念。这种理念本质上要求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处理要由无害化向资源化方向过度,要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或在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有效地组织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使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扎实有效地展开。

杜邦模式。基本特征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组织企业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卡伦堡模式。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DSD(德国的废弃物双元回收体系)模式。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日本模式。2000年,日本制定了《促进循环社会形成基本法》,提出把整个社会建成循环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循环型社会是指限制自然资源消耗、环境负担最小化的社会。

发达国家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动力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存在于微观经济活动中,而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则是企业,企业能否真正参与循环经济并发挥循环经济主体作用,将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循环经济得到大力发展的发达国家,企业都积极对循环经济发展做出响应并努力进行实践。通过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四种基本模式进行研究,表明国外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动力主要表现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个方面。

(一)内在动力

首先来看杜邦模式,该模式又可以称为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在该模式中,美国杜邦公司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三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通过在企业内部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使企业在整个行业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再看一下卡伦堡模式,该模式又称为是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模式。在该模式中,以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内的电厂、炼油厂、制药厂、石膏板生产厂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其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从而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处理费用,给每个企业都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上述两种模式中,企业都是积极主动参与到循环经济中,无论是杜邦公司的内部改革还是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协作,那么这些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直接的内在动力究竟是什么?我们来看一下两种模式中,企业参与循环经济之后有什么变化:到1994年杜邦公司的总废物减少了1/4,有害废弃物减少了40%,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70%;卡伦堡工业园区内的企业不仅废物的产生量和处理费用减少,而且以贸易的方式获得原材料,大大降低了成本,使企业获得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并且最为重要的是在园区内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参与循环经济最终都为上述两种模式中的企业带来了收益,正是因为最终可以获益,在这两种模式中企业都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属于“经济”范畴,具有经济属性,因此作为循环经济主体的企业在参与循环经济时一定会考虑经济效益。如果只在物质上循环,经济上是负效益,企业将失去参与循环经济的动力,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直接的内在动力仍然是从中获利。

下面将对循环经济的“3R”原则展开分析,进一步证明参与循环经济确实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企业存在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

持续赢利性增长是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而从根本上讲,一个企业要赢利,必须从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两个方面着手。如公式1所示:

毛利=总收入-总成本公式1

企业可以通过扩大销售量、提高产品单价等方法增加收入,也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技术优势等方法降低成本,但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匮乏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各种生产资源的价格不断上升,尽管各种替代资源不断产生,但价格也较原来有所提高,如何更好的增加企业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参与竞争并获取竞争优势必须研究的课题。

循环经济3R原则主要包括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减量化(Reduce)原则是指在投入端实施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主要通过综合利用和循环使用,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这一原则对于企业来说等于是生产要素投入的减少,在不影响企业原有生产的情况下,生产要素投入的减少就是投入成本的减少,可以增加企业毛利。

再使用(Reuse)原则是指在保证服务的前提下,产品在尽可能多的场合下、用尽可能长的时间而不废弃,目的是提高产品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一原则对于企业来说则要求其在产品设计时要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如产品的标准化,这样有利于维修和升级替换。经管企业在提高产品和资源利用效率时的投入成本要比原来有所增加,但随着企业产品标准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企业将逐渐形成规模经济,而生产成本也将逐渐下降,长远来看,再使用原则仍然可以增加企业毛利。

再循环(Recycle)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无论是原级再循环(废品被循环用来产生同种类型的新产品,例如报纸再生报纸)还是次级再循环(废物资源转化成其它产品的原料),这种可利用资源的获取价格对于生产企业都是低廉的,而产生可利用资源的企业更可以因此而获得一定的收益。再循环原则同样可以减少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收入。

因此,我们说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最终将一定可以从中获益,企业存在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这个内在动力就是获利。

(二)外在动力

尽管从长远来看,参与循环经济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企业存在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但却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愿意立即参与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一些企业短期内无法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而且很多企业没有资金用于产品设计来达到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目的;还有一部分企业即使有能力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但它们并不愿意为社会作贡献,不愿意履行社会责任。当存在以上原因时,促使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将无法起作用,此时只能依靠外界力量来推动企业参与循环经济。

下文将从循环经济的另外两种模式展开分析。首先看一下DSD模式——德国的废弃物双元回收体系,该模式主要是在社会层面上展开。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共有1.6万家企业加入。这些企业组织成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该模式成立专门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有效地保护了原材料资源,将整个消费和生产改造成为统一的循环经济系统。尽管政府也参与其中,但政府只规定回收利用的任务指标,其他一切均按市场机制运行,如果盈利,DSD还会返还给企业或相应减少第二年的收费。

再看一下日本模式,2000年日本把建立循环型社会提升为基本国策,并将该年定为“循环型社会元年”,颁布和实施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动基本法》等6部法律,通过完备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确保循环经济得以实现,并制定鼓励循环型社会发展的经济优惠政策,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发展静脉产业,以政府绿色采购来启动和引导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

在这两种模式中,无论是通过社会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还是建立循环型社会,政府都在企业参与循环经济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无法发挥作用时,就需要外在的力量来推动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经济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具体的推动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外在动力主要包括:

立法。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法律规章予以保障,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从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瑞典等发达国家已有的循环经济立法可以看出,系统出台循环经济法律,用法律形式促使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对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如美国加州《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规定玻璃容器必须使用15%-65%的再生材料,未达到要求的城市将被处以每天1万美元的行政罚款;再如日本的《家用电器回收利用法》规定,电视机、冰箱、空调和洗衣机四种家用电器必须回收利用,并且规定空调的回收利用率为60%以上、电视机为55%以上、冰箱为50%以上、洗衣机为50%以上,规定时间内生产企业达不到标准的将受到相应处罚。

政策。法律具有强制性,强制企业必须参与循环经济,但一个国家为了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在强制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同时,给企业各种优惠措施,引导其从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响应,这样有利于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可以通过各种经济和产业政策向企业实施优惠。如美国亚利桑纳州规定,对分期付款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销售税10%;荷兰规定采用革新性的清洁生产或污染控制技术的企业,其投资可按1年折旧,而其他投资的折旧期通常为10年。

当然,对于一些缺少参与循环经济意识、容易形成资源浪费的企业,政府也将通过各种政策予以管治。如美国加征新鲜材料税,以促使企业少用原生材料,多用再循环产品;日本规定,废旧物资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

循环经济基本特征范文2

关键词;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2-0045-0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河北省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短缺,许多地方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应根据本省的经济发展特点。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以来,河北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统筹规划、示范带动、突出重点,从企业、产业(园区)、区域层面,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清洁生产是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前提,也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河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一方面积极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加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实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目标责任制,从生产源头上消减污染;另一方面围绕

“降耗、减污”,对重点企业开展耗能、耗水和环保情况统计评价,促进企业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消耗和环保标准。在冶金、建材、轻工、电力、医药等5个重点行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有效降低了资源消耗,减少了环境污染。目前,河北省的部分企业按照清洁生产标准进行了技术改造,多数产品出口企业都申请了ISO14000认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组织生产。

2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能耗水平有所降低。河北省以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为契机,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大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通过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得全省的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重点行业综合能耗水平有了一定下降,为全省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一是加快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强对氧化铝、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产业市场准入管理,实现企业的规模化、高起点发展。二是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省重点耗能行业产品结构明显优化。省政府成立了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专门机构,设立了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围绕改善质量、降低消耗、节约资源,支持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产业结构升级等工作,全省重点耗能行业产品结构明显优化。2009年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8年,河北省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大力实施“双三十”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十大节能工程建设,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2%左右,降幅大于调控目标0.7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继续下降,可超额完成削减6.5%和5.5%的年度目标。

3 生态体系建设初见成效,试点工作开展顺利。河北省在生态工业方面,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广采煤一发电一粉煤灰―建材、城市垃圾发电和废水回收利用等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形式,促进各相关产业间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建设农业生态县。重点发展城郊型、平原型、山区型等生态农业模式,培育形成了保定、唐山、衡水、邢台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积极开展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节水型城市活动。廊坊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在整个辖区内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中等城市,唐山市成为全国第一批节水型城市。从2006年起。河北省在冶金、石化、建材、电力、医药、煤炭、轻工7个行业,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等10个园区和石家庄市、邯郸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廊坊市5个城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通过试点示范,探索重点行业、园区和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园区以及城市发展的思路。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借鉴和示范。

但从总体上看,河北省循环经济的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尚未出现详细且操作性强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还存在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废物综合利用水平低、实践中上下不能协调一致等问题。循环经济建设在河北省的合力还没有形成,还没有形成发展生态工业的有效平台,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建设的工作机制尚待努力。

二、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1 美国循环型企业模式。循环型企业模式属于企业层面的小循环范畴,又称杜邦模式。基本特征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组织企业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杜邦公司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三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通过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到2000年已经使该公司的总废物减少了1/4,有害废弃物减少了40%,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70%。

2 丹麦循环工业园模式。循环工业园模式属于区域层面的中循环范畴,典型代表为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因此又称卡伦堡模式。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藕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3 德国的废弃物回收模式。废弃物回收模式,属于社会层面的大循环范畴,是在社会层面上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又称DSD模式。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德国的废弃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其典型代表。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共有1.6万家企业加入。这些企业组织成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政府只规定回收利用的任务指标,其他一切均按市场机制运行,如果盈利,DSD会返还给企业或相应减少第二年的收费。

4 日本循环型社会模式。循环型社会模式与废弃物回收模式一样,该模式属于大循环范畴。2000年,日本制定了《促进循环社会形成基本法》,提出把整个社会建成循环型社会

的发展目标。循环型社会是指限制自然资源消耗、环境负担最小化的社会。从总体上来看,循环型社会是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区域向更大范围扩展的产物,在一个整体范围和第一、第二、第三各产业内及各产业之间构建各种产业生态链,把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组织在一个统一的生态网络系统中,使人类生态系统成为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有机联系的复合循环系统。在整个复合循环系统的有机联系中实现统一和协调,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循环型社会。日本提出,与2000年相比,到2010年要达到三个目标:资源投入产出率提高40%,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2/3,废弃物最终处置量减少50%。

三、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河北省应该选择“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模式设计应紧紧围绕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次,从微观到宏观,逐步建立起整个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在模式构建过程中,应通过立法、教育、文化建设以及宏观调控。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资源循环”的观念,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模式的设计

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从企业出发,经由园区、区域,到社会四个层次,最终实现全省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见图1)。

1 企业层次循环模式。循环型企业是整个循环经济系统的细胞和基础单元,也称之为小循环。在企业内。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开展产品生态设计,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与服务的强度、耐用性。

2 工业园区层次循环模式。生态工业园区是企业群落层次的循环经济,是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与载体,也称之为中循环。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由企业共生网络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在园区内,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把不同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企业共生组合,使一家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等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量最小化的目的。

3 区域层次循环模式。区域循环经济是企业、园区和城市循环经济在区域范围内扩展的产物,也称之为大循环。在区域范围内,按照区域生态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以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以生态链为纽带,建立相对完整的区域生产、消费和循环体系,统筹协调行业与行业、生产与消费、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形成以可再生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使区域的经济活动主体向生态化方向转型。对工业结构偏重的石家庄、唐山、邯郸、邢台4个城市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广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废水回收利用等措施,促进各相关产业间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

4 社会层次循环模式。社会层次循环模式是循环经济思想的发展和深化,是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原则,提倡适度生产和适度消费,并适当处置废弃物,通过再利用、再循环,使资源得到持续利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经济、社会和环境得以持续发展的社会,这是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在河北省,应借鉴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的理念,以“sR”原则为取向,在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中,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社会生活模式,逐步形成循环型社会。通过强调产品、服务功能的实现,达到再利用或反复利用,从而延长产品、服务的时间和强度,减少输入和有害输出,促进资源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循环,提高资源生产率;通过提高全社会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约、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观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

(二)模式的保障机制

1 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推动河北省循环经济良性、有序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用立法手段对企业、政府和公众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约束,杜绝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使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保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首先,加强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建设。配合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根据河北省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发展的需要以及目前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尽快制定出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尽快制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配套的地方性法规,逐步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系。其次,加大依法监管力度。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加强执法检查,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河北省循环经济的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再次,加快循环经济相关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涉及循环经济的质量、技术和安全标准,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环保、安全、能效、质量和技术等市场准入标准体系。

2 积极强化政策激励。政府应通过制定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政策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政策采购和招标制度及价格调控措施来稳定和扩大再生资源回收队伍。河北省还应加快环境资源核算政策、绿色税收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等措施的制定,加强宏观指导,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形成如政府奖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政府优先购买政策、收费政策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首先,对重大循环经济建设项目,有关部门要优先核准或备案,优先列入省重点项目计划,优先保障能源、水、土地等生产要素供应。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重大项目给予直接投资、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积极落实国家促进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其次,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试点示范和宣传培训等。再次,研究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和信用担保体系,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对重大循环经济项目,要优先给予贷款支持;采取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鼓励外商及其他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股份制、BOT等形式投资循环经济领域。

循环经济基本特征范文3

【关键词】 循环经济 超循环理论 生态环境

自从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人类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化。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发展与环境矛盾的根本之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我国提出的建立节约型、低碳型社会,实现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的增长,基本特征是“两高一低”,即“高开采、高排放、低利用”。人类在这种经济运行方式中,通过对自然的粗放型经营和一次性利用,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直接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恶性破坏。循环经济的最大特征是“两低一高”。即“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它要求对污染和废物产生的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凋统一。

3R原则构成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即“减量化”(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的排放;“再利用”(Reuse),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利用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Recycle),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后能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

二、超循环理论概述

西德生物学家M·艾根于1971年提出超循环理论,超循环理论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组织结合途径的理论,即关于自组织系统内部结构及其联系和运行方式的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具有自组织超循环性质和特征,通过正确地把握自组织超循环规律,可以加快循环经济的形成和提高循环经济的运行效率,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超循环是由无数循环通过耦合形成的循环网络系统。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的运动,循环包括反应循环和催化循环,反应循环是靠系统外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来驱动的循环,催化循环靠系统内部自催化和彼此相互催化(交叉催化)来驱动的循环。

超循环的运行效率和偶合力——“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催化剂有“外部催化剂”和“内部催化剂”。“外部催化剂”是指循环系统外部输入或强加的催化剂,因为它能够使循环被动的运行和耦合,所以循环运行效率较低,并且循环耦合力较弱;“内部催化剂”是循环系统内部自己产生的,因为它能够使循环自主的运行和耦合,所以循环运行效率高,并且循环耦合力强。

超循环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超循环中至少包含一个“催化循环”,即要有“内催化剂”(包括自催化和交叉催化)催化的循环。超循环通过自催化可以加速同一个循环圈的运行效率,而交叉催化可以增强不同循环之间的耦合力,并且能够使系统获得整合功能。

超循环的功能和作用:一是自复制、自适应和自演化的功能。因为“催化循环”是超循环的核心构成部分,所以在自催化和交叉催化的作用下,超循环具有自复制、自适应和自演化的功能。二是整合功能。超循环能够促进各个子系统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容易形成共生的结合体,具有整合功能。三是非线。因为超循环内部关系是非线性关系,所以能够有效展开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四是高效功能。因为超循环具有特殊结构,所以超循环能够提高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等的利用效率。

三、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及其机理

1、传统经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传统经济模式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枯竭,而且打破了生态物质循环系统的平衡,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展和人类面临可持续发展危机。

忽视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的传统经济模式,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疯狂开发、掠夺和消耗。据统计,全球一年要消耗30多亿吨石油、40多亿吨煤炭,如果按此速度消耗下去,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仅够用50年左右,煤炭只够开采200年左右。而且导致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把大量“三废”排放到环境中去。据统计,全球每年要排放90多亿吨垃圾、5000多亿吨污水、18亿吨二氧化碳和近亿吨二氧化硫等。这种“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经济模式,不仅阻碍了人类经济进一步发展,而且破坏了生态物质循环系统的平衡。譬如,打破了大自然中的碳循环、水循环、硫循环和氧循环等诸多生态循环系统的平衡。从而导致了酸雨成灾、土壤退化、农牧业减产;植被破坏,沙漠扩大,水土流失;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水旱灾害同时肆虐人类等环境问题。

2、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的融合

循环经济基本特征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信息环境;优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反映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信息通畅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而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信息环境的不善导致了相关部门之间存在众多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它影响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制约了循环经济产业与科技创新,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构建良好的信息环境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循环经济与信息环境的内涵

1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而言的,是建立在生态学规律之上的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特别是物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避免、减少、再利用、资源化、热回收、无害化处置作为处理废弃物的先后次序,构造上高度接近于“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反馈式闭路循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循环经济的运行具体体现在经济活动的3个层面上: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区域层面的中循环、社会层面的大循环。

2 信息环境的内涵

信息环境是指与人类信息活动有关的一切自然、社会和心理因素的总和,又称信息生态或信息环境系统。信息环境要素主要指与人类信息活动有关要素,其基本要素主要为的人的要素、信息的要素、技术的要素和社会诸要素,因此,人、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政策是信息环境系统的四个基本要素。信息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信息环境系统中各种因素存在着普遍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二、循环经济与信息环境的关系

信息环境系统诸要素作用于社会经济要素,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良好的信息环境保证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信息时代信息以其广泛影响力和渗透力影响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一个主要力量,在进行循环经济行为决策时需要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作为依据。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建立不同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的信息体系作为支持,同时企业在其具体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资源利用改进、环境保护等技术或管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借助于信息的快速收集,及时得到指导。而现代社会信息环境日趋复杂,信息环境问题越来越多,那么就有必要协调人、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政策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与社会环境其它因素的关系,从而形成保证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的社会信息环境,只有这样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才能健康持久。

三、基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信息环境优化的途径

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

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必然要求全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以便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发展循环经济的氛围。而与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较晚,属于刚刚起步阶段,循环经济的研究多数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公众不清楚循环经济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循环型相关职能部门及企业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宣传与教育,公众对循环经济的信息处于迷茫状态。那么就有必要加强宣传与引导,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如制发循环经济信息手册、政府公报外,还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重点新闻网站,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的意义,营造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教育和引导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自觉地投入到相关环境信息的收集、传输等过程中去,并将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到各级教育中,从而使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加强。

2 消除信息壁垒,建立循环经济网络信息平台

随着循环经济发展在我国的逐步展开,信息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生废弃物的单位由于利益驱动和信息主管部门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对信息进行封锁,产生了信息壁垒。这种信息不对称已成为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阻碍之一,为了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必须在各级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全力支持下,依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循环经济信息网络平台。用网站或其他管理平台有效沟通行业、地区的相关活动,整合循环经济信息资源,形成集动态、网络、管理、服务、客户于一体的交换模式和废物循环快捷网链。

3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是符合“3R”原则、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因为信息产业具有知识智力密集、投入产出比高、节省资源等特点,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将大大降低GDP增长中的资源消耗水平。印度、瑞典、芬兰等国的经验就是证明,工业化与信息化可以同时进行,产生叠加效应和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基本特征范文5

[关键词]城市社区 循环经济 瑞景公园社区 对策研究

1我国循环型城市社区的内涵和特征

1.1 循环型城市社区的内涵

循环型城市社区是以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和出发点,通过制定并落实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制度,构建生态建筑和循环型生产生活体系,倡导社区居民绿色消费,使社区的物流、能量流、信息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得以高效循环利用,从而促进城市社区内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1.2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1.2.1低能耗,强调社区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是在源头上进行控制,在社区生产和生活的整个过程强调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最大限度降低资源的投入,强调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的最大限度利用。

1.2.2再利用,强调社区废弃物的内在消化及资源化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在中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回收利用方面,具体表现为对社区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和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实行废弃物资源化,从而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

1.2.3低排放,强调社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在末端的特征体现无污染、零排放原则,具体反映在对社区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废弃物对社区居民生存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1.2.4全面参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强调社区居民的全面参与,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塑造循环型社区的新型文化,将循环型社区的构建内化为一种社区居民共参与的行为和时尚,从而减缓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舒适和高效的社区生活环境。

1.2.5参与社会大循环,实现社区与城市循环系统的高效联动

循环型城市社区注重参与社区外的社会大循环,强调社区与城市循环系统间的高效联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中水回用系统,将城市社区排出污水纳入市政污水处理厂,通过中水回用系统将污水处理成中水返回到社区进行循环利用;其二,建立垃圾分选和废物回收体系,由社区物业管理处牵头,从源头即每个家庭开始分类,对一些危险的废弃物如电子垃圾等,设置专门的搜集点进行回收处理,社区清洁部门进一步细分,将可回收的废弃物出售给再生资源企业,将有机垃圾就地处理后转化为肥料用于社区绿化,最后由城市垃圾处理厂负责处理剩余垃圾,对可燃又无法循环

利用的生活垃圾可选择性地进行焚烧发电,做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再利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政策研究》(项目号:09BJY04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2厦门市瑞景公园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

2.1 社区基本概况

瑞景社区隶属思明区莲前街道,是“全国花园式小区”和福建省优质小区,先后被授予全国和省、市级“绿色社区”、省、市级“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创建第二届文明城市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辖区总面积0.56平方公里,由13幢高层住宅、2幢多层公共建筑组成,建筑板式结构,住宅总户数984户,容积率1.69,绿化率高达60.6%。小区利用自身优势,将城市形态、公园景观、人文气息元素加以融合,营造出“人―建筑―自然”的和谐居住小区。

2.2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做法

2.2.1节能降耗

瑞景公园社区是我国第一个通过验收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了高层住宅24小时热水入户,13幢高层住宅均采用太阳能集中供热,实施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它所依托的是三个系统:太阳能集中供热、热泵加热、电加热。据该社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该系统全年常规能源替代量为282.88吨标准煤,同时,该系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698.71吨/年,二氧化硫减排量5.66吨/年,粉尘减排量2.86吨/年。同时,在其他节能方面,地下车库采用采光天井,屋顶采用新型保温材料硬质聚氨酯发泡保温层,外墙铝合金窗采用镀膜玻璃,剪力墙增设挤塑板保温层,设置抬眼更能集中供热系统,屋顶设置太阳能集热板等,满足了超过节能50%的要求。

2.2.2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

瑞景公园社区自建一座日处理量达1500吨的污水及中水处理站,将生活污水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可以把小区每天产生的近1000立方米的生活污水处理成为中水,循环利用于绿化浇灌、道路社区保洁、业主冲厕和车库冲洗等用途,做到污水的零排放,每年可节约水资源约20多万吨。同时,瑞景公园社区大力倡导居民日常生活节水,取得明显的节水效果,比如通过选用节水器具,在社区建筑内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水效率,从而减少市政给排水的负荷。

2.2.3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及再利用

垃圾分类作为瑞景公园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之一,需要社区居民的全面参与,如设置分类垃圾桶、生物垃圾处理机等。瑞景公园社区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充分发挥社区联席会的桥梁作用,及时传达政府及企业、部门有关垃圾的各类政策,设置了垃圾分类箱和果皮箱,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做到生活垃圾和装修垃圾袋装化、分类回收,定点存放并日产日清,从而避免了二次污染。

2.3 创建循环型社区的实践总结

瑞景公园循环型社区的创建工作,坚持以宣传发动、思想教育为先行,以贴近社区、面向公众的方式来设计创建,积极引导社区居民自觉参与,力求提高社区公众的绿色生活理念,循环型社区创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2.3.1逐步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构建循环型社区的基础

社区卫生整洁、环境优美,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定点存放并日产日清,从而避免了二次污染;社区生活污水全部纳入市政管网处理,实现雨污分流;采取节电节水措施,节约能源;车辆规范停放,管理有序;家装施工严格控制工作时间,实现文明施工的要求。除基础建设外,社区配备专门的太阳能系统专业人员、社区保安人员和保洁人员,共同为构建循环型社区而努力工作。

2.3.2创建工作新平台,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

瑞景公园社区创建工作的成功之处在于领导重视、居民参与、志愿者共建。首先,以社区党总支为依托,成立由居委会、物业公司、辖内单位、共建部队和志愿者组成的社区联席会。建立健全联席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创建工作,并规范组织制度,实现了社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协调机制。其次,志愿者行动为创建“循环型社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社区共有各种环保志愿者360多人,他们在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环境管理以及环境教育中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联席会这个纽带,开创了“绿色社区”共建工作新平台,完善了环境管理和监督机制。

2.3.3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瑞景公园社区着力推进“三个结合”,即创建循环型社区与社区宣传相结合、与“争创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活动相结合、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提高公众参与意识。通过市民文明学校、大型宣传广告画等宣传教育阵地,开展“环保警示教育图片展”等系列活动,提高了创建“绿色社区”整体水平,让群众在活动中了解更多的环保法律和绿色生活方式知识。

3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现状分析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支持、市场推动,还需要社区居民主动参与、自觉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社区主导、政策引导、市场推动和居民主动参与的运行机制,才能共同促进循环型社区的建设。从这个层面来看,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政策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造成循环型社区缺乏制度法规保障

相对于传统社区而言,循环型社区所倡导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以往有着根本性的不同,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有关循环型社区建设的政策法规,来激励、引导和约束社区主体的行为。目前,针对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激励、约束政策法规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相关部门执法不严,有关政策法规在实施中效力较弱,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大大影响了循环型社区的健康发展。

3.2 循环型社区管理主体不明确,资金来源渠道较单一

我国长期形成的“大政府、小社会”治理模式,导致了社区管理者的主体地位不明确。目前,创建循环型社区的大部分工作由环保宣传部门来完成,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完善的社区资源环境管理体系,职能分工不明确,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缺乏必要保障,尤其是专项资金用以构建循环型社区的来源单一,难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社区基础设施难以得到有效改善。这是当前循环型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社区居民对循环型社区的认识不全面,宣传引导方式有待创新

我国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部分居民对循环型社区的理念认识不全面,将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等同于绿色花园社区,单纯强调改善居住环境,而忽视社区资源节约、废弃物循环利用、绿色消费等层面,同时宣传引导方式较为单一,缺乏有效的利益挂钩机制,使得社区居民参与循环经济的热情普遍较低。

4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对策探讨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促进城市社区实现“低能耗、可持续、零排放、零污染”为己任,全面开展循环型社区建设,是未来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瑞景社区创建循环型社区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来促进我国城市社区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4.1 建立循环型社区管理机构,形成合理高效的环境管理机制

瑞景公园社区在构建循环型社区过程中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公司、社区学校的负责人和居民代表等组成,统一运行机制,提高了创建效率。城市社区应建立以社区居委会和居民代表为主体的社区环境管理机构,组织和开展日常环境管理活动;建立健全社区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商业网点的环境管理,定期搜集居民对社区环境管理的满意度,形成创建循环型社区扎实的组织基础和高效合理的环境管理机制。

4.2 制定构建循环型社区的发展规划,建立社区网络体系

瑞景公园社区每年都制定工作计划,内容涵盖本年度社区将开展的一系列主题活动,为循环型社区提供指导。城市社区立足社区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明确社区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等目标和任务,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安排开展活动的时序,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逐步形成符合本社区实际情况的循环型社区创建模式。同时,建立循环型社区网络体系,形成社区内外资源共享、交流与互动平台,创建社区论坛,进一步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循环型社区建设的热情,及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社区内居民之间、社区和居民之间、社区之间的信息沟通。

4.3 重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瑞景公园社区在筹建之时就规划了一套完整的基础设施,包括太阳能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垃圾分类箱、地下车库采光天井、雨水收集系统等硬件基础设施,为创建循环型社区奠定了基础。针对我国现有城市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备的实际情况,应采取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方筹资等方式,对诸如给排水、供热、垃圾分拣等设施进行改造;新建社区在规划初期就应考虑将社区各种要素连接起来,注重与社会大循环之间的联动,诸如水循环、能源循环、垃圾处理等系统,在一种便捷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将社区基础设施与社会大循环系统衔接起来。、

4.4 建立公众全面参与机制,倡导公众绿色消费

瑞景公园创建循环型社区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该社区居民对社区良好环境的渴望程度较高,加上社区多样化的宣传教育和通过互联网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激发和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构建循环型社区的积极性,为社区开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在创建循环型社区中,构建相应的利益挂钩机制,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队伍,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和监督循环型社区构建的积极性。同时,创新宣传教育方式,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倡导绿色环保消费,引导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节电、节水,回收利用废弃物,优先采购各种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逐步形成有利于循环型社区发展的节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1] 丛澜,徐威.创建省级绿色社区的思路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福建环境,2003,20(5):43-46.

[2] 张林英,周永章,温春阳,税伟,等.创建绿色社区,促进生态城市建设[J].现代城市研究,2006,21(1):35-38.

循环经济基本特征范文6

关键词:循环经济 统计指标体系 资源化 减量化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

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

化型的经济形态。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正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

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循环经济方面发展的时间尚短,虽然也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却并没有形成成型的发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拥有一套成熟的经济指标体系,并且要辅以完善的调查制度,通过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加强对国外发达、成熟发展经验的借鉴,然后通过对自身发展特点进行总结,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发展体系。接下来,本文就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对我国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研究。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所谓循环经济,主要指的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其要求所有的发展规律都要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需求,同时,也需要满足资源二次和循环利用原则,以此来带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具体要求,就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所以资源的减量化、无害化和高效化,减少因为经济发展而给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向循环发展。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由于西方国家的工业发展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危害,一些观念先进的专业人士,为了能够有效改善这种状况,便尝试提出了循环经济理念。在循环经济理念提出之处,其只是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降低对环境的危害,避免影响自然和生态环境[1]。因此,在循环经济提出之后,相关人士也主要将发展经历放在资源的无害化上,而没有具体落实到减量化和循环性上。到了八十年代,在循环经济理念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提高资源利用率,也就是通过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对废弃物进行处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性,于是,循环经济理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发展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性,也开始注重从源头对生产污染问题进行控制,更好的推动了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到了九十年代,伴随着全球资源短缺问题的越来越严重,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便成为全球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于是,循环经济迎来了真正的发展高峰期,世界各国纷纷重视起经济的循环和可持续性发展。而从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不难看出循环经济的主要宗旨,就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减量化、无害化和高效化,进而实现经济的低能耗、高效率和持续循环发展,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使其成为真正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性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便不难看出,所谓循环经济,就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经济,其所具有的最大特征,便是使经济的发展具有了生态性和循环性。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具有密切联系,只有在二者同时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够确保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2]。而从过去传统经济的发展中不难看出,其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其是一种掠夺性和破坏性的发展,不具备循环性和可持续性,只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限制,而不会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循环经济,其很好的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了经济的循环发展,具备比较高的生态性,不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确保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二)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使用

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是循环经济的另一大特色,其通过对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不仅能够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还能够实现对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使用的持久性。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对资源的使用寿命,还能够降低对资源的利用速度,将低资源的消耗,为资源和经济的循环发展提供缓冲。

(三)加强了对现代技术的利用,也推动了现代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循环经济若想得到良好发展,就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撑,尤其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现代技术。因此,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就加强了对现代技术的利用,与此同时,也更好的推动了现代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环境无害化技术、生物技术以及废弃物处理技术等,在大大提高对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将资源循环和再生提供了更多优势,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3]。

三、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通常情况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为七个步骤:

第一步,是对对象系统进行确定,做好体系构建的前期准备,在该阶段,其主要工作,就是对循环经济概念进行详细研究,然后在对对象系统进行深入了解基础上,构建循环经济概念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