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经济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经济模式

区域经济模式范文1

关键词:生态经济 建设 模式 研究

京张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

生态性。生态性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尊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培育新的自然资源,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京张生态经济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既要加速发展提高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更要注意本区域的生态功能,特别是张家口对北京的生态功能更为重要。

层次性。任何较为复杂的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其中低一级的要素是它所属的高一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京张生态经济系统时,首先,应搞清它的系统等级,明确在哪个层次上研究该系统。其次,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把系统分为若干个层次,然后把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层次间的任务、职责和权利范围,使各层次能够有机地协调起来。

整体性。京张生态经济社会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形成的复合系统,但它不等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内各子系统或要素的简单线性和,它具有不同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特殊结构、功能和运动规律。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最高级阶段,必须从整体出发,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中探求系统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住系统的整体效应。

开放性。京张生态经济系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型的耗散结构系统。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协同配合,同时系统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目标性。所谓目标性,是指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必须具有达到最优状态的特性,它贯穿于系统发展的全过程,并集中体现了系统发展的总倾向和趋势。研究京张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具有明确的目标性,那就是既要保持京张区域生态环境,同时也要京张能实行可持续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尤其是张家口地区的发展更为紧迫。

地域性。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京张生态经济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注意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要重视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满足生态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条件就存在地域差异性,因此在构建生态经济系统时,要注意区域的差异性,发挥地域优势打造地域特色品牌。

京张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分析

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矛盾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京张区域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生态经济问题,从根本上是由于生态经济系统内部的两大子系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在相互独立的发展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稳定状态,从而又无法通过内部的自我组织和反馈机制使系统得以恢复所致。

经济系统中的经济增长对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而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需求量是有限的,当这种有限供给与无限需求不协调时必然产生矛盾。矛盾的激烈程度主要是由经济系统中的经济增长所选取的方式来决定的。当经济增长所选取的增长方式违背生态系统的自身平衡时,必然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具体表现为土地沙漠化、草地退化、水资源减少等,从而进一步阻碍经济系统的发展。因此,京张生态经济系统要想协调发展,首先是要解决自身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其次要考虑自身系统与外部因素之间的联系。要解决这些生态经济问题,就要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二者进行耦合,按照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并不断优化其结构和功能,使系统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实现京张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京张生态经济系统建设模式

(一)理论基础:系统耦合

任继周院士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系统耦合的通俗概念: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近似的生态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结合成为一个新的、高一级的结构—功能体,这就是系统耦合。后来的研究则将系统耦合的概念更加理论化和科学化,并将其概括为:系统耦合是指 2 个或 2 个以上的具有同质耦合键(性质相似)的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超循环,形成新的高级系统:耦合系统的系统进化过程。由于耦合系统较之单个的子系统具有更为复杂的内部组织和更为合理的结构,因此,系统耦合可以强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放大系统的整体效益,从而显著提高系统的生产水平。

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组成的巨系统—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耦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再生产过程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再生产和自然生产系统的再生产相耦合的过程。生态系统是遵循自然再生产过程,对经济系统具有一定的承载极限,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承载阈值,分析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和经济利用的敏感性、适应性,有助于阈值的确定。经济系统主要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求而对生态系统进行干预的一种生产方式。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预,主要是为了获得经济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质和能量。这种干预往往会导致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能否使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与经济系统的反馈机制耦合为一个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耦合系统,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二)建设模式:协调发展

第一,体现了以人为本谋发展的理念,实现区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这是协调发展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京张区域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使得双方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等之间的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要明确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构建和谐的社会发展模式,使京张区域不同地区之间的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实现区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第二,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谋发展的理念,实现区域产业优势的互补化。协调发展是京张区域根据各自的产业优势,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发展,同时彼此双方根据对方需求进行产业优势互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产业互补效应。京张区域之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差异较大,特别是张家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并不适合大规模地集聚经济和大规模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因此,京张区域中,某些地区要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支撑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有些地区要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对于这些区域,“发展”的含义主要不是做大经济总量,而是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样,才能既遵循经济规律,也遵循自然规律,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

第三,体现了长远战略思维,实现区域经济市场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既重视当代协调同时更重视未来彼此双方之间的协调发展,京张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近忧也有远虑,树立长期的合作发展战略,既废除地方保护主义,彻底打破地区间的市场分割和封锁,按照市场发育的内在要求,逐步构建跨区域的规则统一、机制健全、价格合理的一体化市场。

京张生态经济系统建设战略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京张生态经济系统在协调发展过程中要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如此庞大的系统,只有在双方地方政府甚至是更高层次的政府的主导作用下才能完成。虽然,市场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力,市场机制以利益为导向,促使生产要素流向效益高的区域,提高了区域的发展水平,但是,也正是由于市场将生产要素推向了效益高的区域,从而限制了落后地区的发展,无力克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为了避免引起“马太效应”,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手段调控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合理分配国民收入,维护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重点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为区域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协调中要力避角色混乱,力避越位、缺位、错位,力避过多包揽经济资源,弱化社会责任。因此,京张区域应关注自身在宏观调控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方式,竭诚为区域发展构建良好的符合本区域的政策,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京张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分工协作不够协调、出现“问题区域”等不可避免,这需要双方政府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以监测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实现宏观效益的最大化。政府在调控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要想避免出现随着领导的更换而出现政策的变更,就应该通过立法使得相关政策能连续性和长期性地执行下去,特别是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更要通过立法保护以便能继续发挥作用,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三)确立科学的生态分区并构建区域生态环境体系

生态分区是为了京张整个区域更好地协调发展,特别是张家口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已经成为影响这一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京张区域发展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各自区域在整个区域所处的战略地位,形成分工合理,彼此互助,协调发展的格局。为了京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按照生态管护区、生态控制区、生态重建区、生态协调区进行分区,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管理,构建区域生态环境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网络式的区域生态系统,实现京张区域发展与生态建设保护的动态平衡,形成城乡生态安全格局。其次,在区域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只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而轻视当地居民经济发展的思维,要形成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要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互动的局面。

(四)树立低碳思维并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时展的主旋律,京张区域要树立低碳思维,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人类向往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行区域的协调发展。

(五)大力发展山区特色优势产业

京张区域经济差异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特别是张家口山区居民的经济状况更是落后。这种差异性的拉大不仅影响京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影响京张区域的稳定性。因此,在京张区域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一地区的发展,想法设法地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交通、水利、能源、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欠发达地区创业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小县大城”战略,促进人口“内聚外迁”,加快生态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门路。

参考文献:

1.张锦,王宝钧,宋翠娥.张家口经济落后的深层次原因.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

区域经济模式范文2

关键词:苏南模式 温州模式 珠江模式 政府推动型 市场主导型 资本推动型

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含义及分类

所谓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对一定区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特征、经济发展过程及其内在机理的高度概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可分出众多的类型。本文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政府、市场及资本三个因素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从政府管理和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角度来分类,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可分成计划经济型、政府主导市场型和自由市场型。我国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计划经济型。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从经济领域中逐步退出。政府对经济不再是过去的行政式的绝对控制,但目前在经济生活中仍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仍在扮演领导者和指挥者的角色。因此,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便属于政府主导市场型。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和趋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将会逐步让位于市场,从而使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最终转变为自由市场型或市场主导型。

从资本的所有权来分类。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可分为公有资本推动型、民营资本推动型和外来资本推动型等。其中,公有资本推动型的发展模式已经并将逐渐减少,但目前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仍具有重大的影响。而民营资本推动型和外来资本推动型的发展模式,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央政府对个体、私营、外资等经济成分的放松放活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其典型模式有民营资本推动的温州模式、外资推动的珠江模式等等。

二、三大成功模式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

(一)苏南模式:政府推动型+公有资本推动型

苏南模式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并出资办企业。政府具有生产者和投资者等多重的职能和角色。所以苏南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型和公有资本推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苏南模式形成的时期,苏南的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然而,苏南模式在政府推动下取得的经济辉煌的背后也深藏着以下一些严重的问题:

政府不甚合理的集体所有制偏好造成经济成分的单一和市场发育的滞后。苏南模式下的企业主要为单一的政府支持兴办的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受到地方政府不公正的待遇甚至压制,结果造成区域经济成分单一,抗风险能力差。而且由于经济的主体是不完全充分参与市场竞争的乡镇企业,又造成区域内市场及市场机制发育滞后。

政府片面的政绩取向。尽管苏南地区在20多年的时间内一直保持了两位数的GDP增长率。但城镇与农民人均收入以及就业率的增长速度要远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苏南地区的地方政府更专注于GDP的增长,而不是更专注于关系民生的人均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政府对经济的超强干预导致严重的平均主义和官员腐败。地方政府将企业生产经营的部分利润用来建学校、养老院等,平均主义严重。另一方面,政府主导下的公有资本推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又为政府官员的腐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导致了苏南不少地区腐败严重和官富民穷的、问题。

(二)温州模式:市场主导型+民营资本推动型

温州模式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模式,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模式。在温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是一种“无为而治”的角色。温州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主要得益于民间私人资本的推动和运作。因此它是一种市场主导型和民营资本推动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典型的“小政府、大市场”结构。

温州模式的影响范围不仅仅限于温州地区,浙江省大部分地区都具有和温州模式相似的特点,因此有人主张将其扩大为“浙江模式”。温州模式和浙江模式具有非常多的共同点,所以笔者在此采用浙江经济发展的数据来对温州模式的经济绩效进行更大范围的分析。

浙江模式形成过程中取得了惊人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据统计,1978年至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3.3%,由124亿元猛增至6700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序由原来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则由全国第16位升至第4位。尤为突出的是,1997年后,我国经济增长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经济虽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1998年较上年增长10.1%,1999年较上年增长10.0%)。出口增长更高(1999年全年增长18.5%。2002年1季度的增长率高达55%)。2001年浙江国内生产总值已达6700亿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达2000美元左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倍。在最近几年。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一直遥遥领先。

(三)珠江模式:外资推动造就经济的巨大辉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以东莞、宝安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东部地区成了香港加工业的外迁地,“三来一补”成为其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凭借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及国家优惠政策倾斜的优势,很快就形成了举世瞩目的“珠江三角洲经济模式”,简称为“珠江模式”。

珠江模式使得广东经济取得巨大的成就。经过20多年的强劲发展,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从一个较为落后的边陲省份,一跃而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年均增长超过13%,在国内实为罕见,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陆地面积只占全国1.85%的广东,贡献了占全国1/9的经济总量、1/7的财税收入、1/4的外资总额、1/3的对外贸易金额。

但珠江模式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和缺陷: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对偏大;产业层次较低、企业规模偏小、资源消耗较大;存在出现产业空洞化和拉美化的隐忧。珠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属于外资推动型。但随着该地区土地供应接近枯竭以及低工资优势的逐渐丧失。资本的逐利性必然使外资将产业和资金转向其它低工资、低地价的区域,从而使本地出现产业空洞化和拉美化的隐忧。

三、三种成功模式对我国其它区域经济发晨的适用与借鉴意义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制度创新

在苏南模式形成的时期,政府对经济的超强干预为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在当时单纯依靠企业个体的力量难以解决的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制约。从而使其利用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空隙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发展模式。但在现时新的经济条件下,由于其政企不分、产权不清的致命缺陷,已不再具有适用性,苏

南模式面临改革和创新。政府应改变以前那种对企业的超强干预,从经济领域中逐步退出。着力建立完备的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苏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在中国的国情下,政府对经济适度而合理的行政干预和管理有时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并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重视民间资本和市场的巨大作用,公正平等地对待民营经济和民营资本

温州模式的形成完全归功于个体私营企业及民间资本的推动。它的成功证明了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温州模式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特点是一致的。温州模式下的私营经济与公有经济相比具有产权清晰、归属明确、权责分明、经营灵活、市场反应快、经济效率高等突出优点。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应重视民间资本和市场的巨大作用。公正平等地对待民营经济和民营资本,并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合理利用外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珠江模式利用外资发展区域经济的方式在短期内能快速提升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是一种易被复制和模仿学习的模式。在现实中,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的需要,也多热衷于模仿和采用这种模式。但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多给外资企业以超国民待遇。这种做法,在外资企业为地区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压制了区域内有潜力的民营企业发展和成长的前景,有可能得不偿失。而且。产业利润的大部分往往被外资企业所拿走。区域从外资中得到的利润往往只占产业利润中的很小的一部分。随着区域土地、人力等成本的上升,外资未来的撤离和转移不可避免,区域经济可能因此受到极大损害。外资推动型的经济繁荣难以长久持续。因此,地方政府应摒弃对外资的盲目崇拜和依赖,合理利用外资,同时应大力鼓励和支持本地的民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

区域经济模式范文3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从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逐步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区域经济上,当初创立的包括特区、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特点的园区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通过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为园区模式提供的优惠政策,推动了区域成为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并让园区模式成为各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力和条件。

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园区(政策优惠地区)模式为中国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高效可行的载体,也促进区域经济获得了很大的活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和崛起。但这种从小规模试点,到遍地开花的以政府提供特殊优惠政策(包括低价格土地)为基本特征的园区模式,这种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广泛施加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政策和经济推动方式还要延续下去吗?

在21世纪初,中国已经加AWTO,WTO提倡的是开放、公平竞争的原则,这就意味着中国由此开始公平、开放地参与全球竞争。但在国内区域之间,并没有形成类似的发展理念,事实上,我国以政策优惠和政策刺激为特征的园区发展模式,是一种“扶优扶强”和“政府选择赢家”的发展理念,这与WTO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对于区域未来发展而言并不是一条长期有效的路径。特别是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是不是还要采取以碎片化为特征的区域发展理念,十分值得研讨。到底是继续采取政府颁布刺激政策的方式,一个地区一个地区推动经济发展,还是采用实现区域一体化和全国统一市场的方式进行公平竞争,促进各个地区更加公平的发展,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战略方向和基本体制构建问题。

更值得重视的是,当前国际经济体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规则将进一步趋向实行“竞争中立”原则,实际上是比WTO要求更高的国际竞争规则,这对中国的区域发展思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直接挑战。

比如,西方国家正在推进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就是在WTO原则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对于参与其中的国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开放要求。不仅要开放,而且还提出了竞争主体中立的原则,我国设立上海自贸区就是在考虑开始接轨这一新模式的要求。

区域经济模式范文4

[关键词]环渤海;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竞合机制

环渤海地区旅游资源是以北京为首位城市,天津为次首位城市,青岛、大连、秦皇岛为此区域中心,丹东、营口等城市为补充的双核多中心多极网状拓扑结构。

1、环渤海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的SWOT分析

1.1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优势。

环渤海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各地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

(2)经济优势。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经济区域之一。外商投资较为密集,且分布着众多国家级的开发区和保税区,同时,东北亚区域合作开发开放的势头较猛。因此,该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3)区位及交通优势。

环渤海地区位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区域的结合部,内涵京津,外邻日韩,怀抱渤海,处在“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重要位置。

1.2劣势分析

(1)区域内城市旅游业发展不均衡。

环渤海区域内的城市旅游业发展首位度很大,北京作为这一地区的首位城市,旅游业发展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区域内旅游业发展极不均衡。

(2)市场通道不够顺畅。

环渤海地区市场观念相对落后,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现象阻碍了经济资源自由流动和跨地区合作。

(3)区域旅游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

环渤海地区凭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多年来形成了传统的华东观光线路和旅游产品,占该地区旅游市场的主要份额,但对“回游客”市场吸引力不足,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的简单组合将限制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化发展。

1.3机遇

(1)国家的政策扶持。“十一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发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标志着整个环渤海区域经济联合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也为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作为经济前沿地带的环渤海地区面临破壁互融、互动沟通的又一轮新发展,推进环渤海区域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奥运经济的推动。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将为北京和区内其它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奥运经济将推动环渤海地区旅游、会展、物流、建筑、商贸、城市规划和建设等各领域的全面合作与发展。

1.4威胁

(1)行政体制的束缚。在高度集中的旧旅游管理体制下和以地方利益为前提的政策导向使雷同的旅游项目在区域内盲目重复建设,造成旅游资源和建设资金的极度浪费。

(2)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挑战。从长三角的旅游合作发展历程来看,从2003年开始,进入了区域旅游合作的融合阶段。而环渤海地区虽然从1985年召开的渤海湾经济圈协作研讨会就开始了旅游合作,但现阶段旅游合作仍处在一种较浅的层面,大范围的区域合作还没有形成,更多的是次区域合作。

2、环渤海区域旅游建立竞合模式与机制的建议

2.1强化合作意识,摆脱体制约束。

转变观念是区域旅游合作面临的最大问题。为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形成多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旅游合作,政府在其中必须发挥相应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引入全区域旅游效益最大化的概念,打破现有的以行政区域为主导模式的区域旅游功能的分工和分割,促进旅游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在规划协调、环境保护、交通配套、政策扶持等方面营造有利于合作和发展的软环境,消除障碍因素,促进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区域自由、开放、统一的大市场。

2.2加强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

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异性导致了不同旅游地的差异性,而旅游者的流动正是在这种区域内差异的驱动下产生的。合作开发旅游产品不等于简单的产品组合,关键是要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开发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产品,力求创新,培育新型的消费热点,保持组合产品的持久生命力。

2.3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支持旅游企业跨市联合。

在区域旅游竞合过程中,应吸引国内民间资本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流向旅游开发领域;将现有旅游开发实体改制为股份制公司,积极创造条件上市,实现快速融资,发挥行业龙头作用;加大整合实力较弱的各地中小型旅行社的力度,按照股份制和连锁经营的方式组建大型旅游服务公司,形成有一定规模与数量,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旅游服务集团。

杨新春

参考文献

[1]潘文达.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学习与探索,2005(3).

[2]陈建华.奥运概念与环渤海经济的崛起[J].特区经济,2005(1).

[3]史春云,张捷等.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J].地理与信息科学,2005,(5).

区域经济模式范文5

[关键词]东部山区县;县域经济;高州模式;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083 ― 02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研究的最基本单元,可以划分出蕴藏资源、区位优势、特色产业、外贸型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但条件差异性可能会导致相同模式产生不同效果,所以不能简单地套用某种模式。高州市与其它欠发达山区县存在类似的区域状况,经济发展受多重因素制约,然而它能通过改革摆脱各种束缚条件并取得较大成功,其经验模式是值得其他地区参考借鉴的。

一、高州县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高州是广东省茂名市辖县级市,于1993年6月撤县建市,地处粤西南,与广西北流市接壤,毗邻省内的电白县、信宜市等市县。全市面积327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51.5%,丘陵占31.9%,现辖23个乡镇和5个街道,总人口176.6万人,是一个典型的人多耕地少的山区县。〔1〕改革开放前,高州仍是一个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山区农业县,但如今已是一个拥有多项“全国百强县”荣誉的山区县级市。

(一)优势(Strength)

高州地处热带与亚热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全年气候温和,适合发展以种植荔枝、龙眼和反季蔬菜等蔬果业为龙头的“三高农业”。境内蕴藏高岭土、磷矿等资源,其中高岭土藏量达7000多万吨,磷矿储量达2亿吨。河流干系较多,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78公里。作为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冼夫人庙、宝光塔、古城遗址和根子贡园等景点,有利于发展商贸旅游业。属于珠三角五小时经济圈范围,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临近三茂铁路,距湛江港和湛江机场不到100公里,有利于对外经贸往来。〔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高州设立高职分院,辖区建有三所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

(二)劣势(Weaknesses)

高州的三次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关联性弱。目前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暂未形成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农产品仍以鲜活销售为主,荔枝、龙眼等水果市场竞争激烈,价低与滞销并存,果农增收遇瓶颈。工业体系仍以劳动密集型加工的中小型工业为主,缺乏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分布较散,未能发挥集群效应。微小金融服务、信息技术咨询等生产服务业发展落后,乡镇多但规模小,经济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城乡经济聚集效应。

(三)机会(Opportunities)

当前广东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珠三角部分产业逐渐向外转移,高州可以利用毗邻沿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加强与珠三角工贸企业合作,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政策吸引区外转移的企业、资金和技术。粤桂黔高铁正在建设中,计划将于2014底完工通行,作为地处这条高铁沿线的城市,将有利于当地农副产品对外流通,促进对外商业贸易发展。

(四)挑战(Threats)

经过多年探索发展,高州的“三高农业”已颇具地方特色,然而其他地区也相继效仿,荔枝、农眼等水果市场相对饱和,供应量高致使销价竞争大,滞销情况时有出现。粤西的湛江市、云浮市以及茂名市境内的其他县区都会过滤减弱珠三角对高州经济发展的辐射扩散作用。近年茂名市逐渐把经济发展重心向南部沿海区域转移,这对地处茂名北部的高州而言将是一种威胁。

二、高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模式

(一)以农起步,发展“三高”农业,形成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生产格局

改革开放初期,高州许多干部群众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农业以粮为纲,生产结构过于单一。面对这些客观事实,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后认为只有充分利用气候优势,发挥山地功能,以市场为导向种植蔬果经济作物,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于是开始大作“农”字文章,积极发展“三高农业”。首先是规划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建立区域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中部鉴江沿岸10个镇沙地多,雨水充足,冬季寒害较少,集中发展香蕉、反季蔬菜;东部气温相对较高雨水少,集中发展荔枝、芒果;西部丘陵坡地多,集中发展龙眼、芒果;北部气温相对低,集中发展杂果、南药。目前已形成东部荔枝、中部香蕉、西部龙眼、北部杂果的水果特色生产格局,多个乡镇被评为广东省专业特色镇,多种农产品被评为全国农业博览会优质金奖。〔2〕其次是对尚有的荒山地、荒滩和低产农田及林地进行改造,把低产田和山坡地改种水果或其他经济作物,同时大力推广以种植名优水果为主的、“鱼―禽―畜―果”综合经营和“稻―稻―菜”的耕作生产模式,利用产业链进行循环化生产,提高土地的经济产出率。

(二)以农促工,积极发展涉农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为发展工业积累建设资金

“三高农业”为高州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高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87亿元,占全市GDP总额的23.45%。为了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政府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市―镇―村―组”交通网络。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政府通过提供小额信贷、实行税收优惠和涉农补贴政策,扶持引进涉农的规模专业种植户和中小型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干果加工、水果罐头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培育一批涉农工业企业。在农村组建生产合作社,与珠三角商贸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和链式生产配送农业,使农产品滞销问题得到缓解。

(三)以工带农,加大招商引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

凭借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依托靠近沿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高州对外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依据区位优势把涉农工业做大做强,一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和涉农商贸流通企业被培育起来。1993年广东省批准设立高州市金山经济开发试验区后,外商慢慢进入高州投资办厂,皮革手套、铸铁件、医药保健、橡胶制品、造纸等产业逐渐发展为高州市的龙头工业。201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124.2亿元,增加值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35.7%。工业迅速发展吸收了大量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非农收入也因此显著增加。

(四)抓住契机,积极培育和发展旅游商贸产业,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作为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水果之乡和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源地,高州市积极对外宣传当地旅游资源,唱响“古色、绿色、红色”的旅游主打戏。工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以及初具规模的旅游业都极大地刺激了消费品需求,带动了商贸经济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正在全面推进,商贸网点遍布城乡。201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88.79亿元,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59.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4U30.4U46.2,可见以旅游商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已逐渐成为高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高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改变传统农业经济发展观念,激发民众生产发展意识

改革开放初期,高州市首先从地情出发,出台政策狠抓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工作,提高他们对“三高农业”的认识,改变“以粮为纲”的农业发展思路,提出利用山坡地和调整部分宜果的低产粮田发展以水果种植业为龙头的“三高农业”。〔3〕其次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经营成功人士和农业专家到当地讲授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和耕作方法,解放群众小农思想,增强发展信心。政府还组织农村干部、民营企业家和有相当经济头脑的群众到珠江三角参观学习取经,开阔他们的视野,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二)重视教育和技术推广,依靠制度营造“三高农业”发展氛围

在经济发展初期,高州经济发展政策主要突出一个“农”字,通过制定小额信贷、涉农税收优惠和涉农补贴等政策,在社会营造重农促工和以工带农的经济发展氛围。在面临因地处山区招贤纳才难的情况下,高州注重“教育造血”功能建设,建立职业学校培养本地技能人才,尤其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的普及、良种和技术推广,并主动走出去与珠三角农业科研院校合作,聘请他们为当地“三高农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持。

(三)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并重,注重产业的专业化生产与合理布局

基于区域分工和比较优势理论,山区县要综合分析地情和市场需求,根据不同时期下的区位条件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战略,适时有侧重地发展三次产业,做到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两者并重。〔4〕对优势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形成特色,在产业内外部之间做好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高州的“农业起步、以农促工、以工带农、三大产业齐发展”的路径模式充分体现和贯彻了这一思想。

(四)发挥市场、政府和公共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高州始终把地情与市况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发展适合市场需求的“三高农业”,对农业专业户和涉农企业给予信贷、税收、补贴等扶持补助。在农村组建生产专业合作社,并给予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充当区内外企业经济组织之间联姻桥梁,促进当地农业合作社与珠三角商贸企业的合作交流,如今该市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已被广东省确定为学习范例。在搞好交通物流基础建设的基础上,当地政府积极与市内外企业商业协会、村社农户共同培育组建市场体系和构建营销网络,着力搞活商品流通。

(五)利用区内外资源,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圈

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山区县普遍存在资金匮乏、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差等不足条件,此时更应加强与区外联系合作,利用比较优势,与其他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建立紧密联系的商贸市场和产业联动机制。作为粤桂交通枢纽,高州加强与省内的湛江市、云浮市等周边城市的经贸往来,消除商品流通的各种障碍,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吸收区外转移的资金、产业和技术。

〔参 考 文 献〕

〔1〕张新红,张志斌,李鸿飞.中国东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研究―以广东省高州市为例〔C〕.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2〕高州改革开放30周年发展综述〔EB/OL〕.高州市人民政府网,2010-11-8.

区域经济模式范文6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提出过要办成经济中心、工业中心,但是后来我们看到,北京更强调能不能办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想和上海、深圳争一个长短。

在北京最近几年,我们也经常看到总部经济的口号,前几年看到时我还是眼前一亮,觉得是首都经济发展定位的一个反思。从我个人来讲,我不认为北京能够办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但是作为总部经济确实是一个很有个性的特色。什么叫“四轮驱动模式”呢?我通过总结香港经验,提出所谓“四轮驱动”,就是资产现金化、资产实体化、资产信贷化和资产证券化。

我们总结所谓的四轮驱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比较超前,它和传统的观念不太一样。同样总部经济概念,我认为不单是这块,两地分工的概念,可以说是北京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从这一概念来讲也代表了北京经济发展,我认为北京经济发展,四轮驱动是很重要的。相对来讲,我们有一些轮子不协调,比较小,有一些轮子比较大。我个人认为,推动北京经济发展要从这四个轮子去分析问题,“四轮驱动”可作为区域经济学的延伸视角。

无形资产与“特征价格”

我想谈谈无形资产的经营。总部基地很强调无形资产,我也很关注。比如很多人直观上看总部基地就是房地产,有几百座楼是无形资产。房地产在国际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房地产本来是最容易定价,大家最清楚它的定价,可是物质条件相同的两个楼有时会有价格的差异,是国外把价格差别叫享乐主义的价格。这在国内还没有中文去表示,我国台湾地区翻译成特征价格。比如靠近北大的房子,虽然跟不靠北大的房子物质条件差一些,但是能卖一个好价钱,是因为比邻而居有一些好处,可能是海淀区的户口对孩子有好处,也有的是景观、邻居、各种各样无形的东西造成的,或者说是风水造成的。在国外为什么中国人要买唐人街的房子,喜欢集聚而居,房地产价格有一部分是特征价格。特征价格是什么呢?实际在国外也没有讲得很清楚,我总结特征价格一句话就是优良无形资产的价格,这个资产是无形的。现在总部基地也是这样,它已经形成了特征价格,这种特征价格在国际上是有模型去专门进行分析的。无形资产的模型,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当然我们的研究比较书生气。但是我们发现无形资产有一个特征:自身强化性,它是可以分类的。有一些无形资产是可鉴别,有一些无形资产是很难鉴别的。无形资产很多,甚至一个人的光环、知识都是无形资产。还有一些无形资产无法来衡量,如果把无形资产分成若干类,我们可以列出一个模型,它对经济和资产的增值发挥作用,增值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无形资产之间有一个互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