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应急管理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应急管理预案范文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学管理;学分制学籍管理;应变策略
学分制是相对于学年制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以取得一定数量的学分作为学生升入、毕业和获得学位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1]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一大热点,它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已成为高校教育得以迅速发展并切实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
1学分制学籍管理给高等教育管理带来的转变
与传统意义上的学年制相比,学分制学籍实行的是导师指导下的选课制、弹性学制、免修和重修制、学分值制。它以学分代替学年、以指导性代替指令性、以选课制代替排课制,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决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矛盾,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符合大众化教育阶段个性化的教育要求。学分制学籍给高等教育管理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1更为自由的选课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广义地说,学生自主选课包括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学生所学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实践性环节;选修课一般为扩大知识面的课程,学生可以跨年级选读。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专业和本人条件选择学习课程和上课时间,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进程。[2]
1.2实行学分值与平均学分值制。学生的学习成绩采用学分值来表示,每门课程的学分值为该门课程的考核成绩乘以该门课程的学分,如张三《高等数学》 的考核成绩为85分,学分为3,则张三《高等数学》的学分值为255分;平均学分值则是指学生所学课程的学分值之和除以这些课程的学分之和。学分值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量和质的综合量化指标,平均学分值则是学生一个学期或某个学习阶段或整个学习期间学习量和质的综合量化指标。
1.3实行弹性学制。原来的学年制是3年,实行弹性学制后,标准学制是2.5年,弹性学制是2-6年。允许优秀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及实践环节后,提前申请进行毕业设计,在取得规定的学分后提 前毕业。毕业不再是同年级齐步走,而是有早有迟。
1.4实行重修制实行学分制后,对于培养计划内规定的课程,考核不及格者可以补考一次,一次补考后仍不及格的课程必须重修;学生对已取得的考核合格成绩不满意时,可以重修;凡擅自缺考或考试作弊者,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计,不准补考,只能重修。
2学分制学籍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2.1教学计划弹性不够,选课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计划弹性不够主要表现在选修课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如果没有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选修课,学分制学籍将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要多开设选修课,增加 课程门类,充分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满足社会对各种规格人才的需求。在增加选修课数量的同时,一方面要考虑选修课的门类,另一方面要求选修课的内容不断更新,能够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2.2管理过程仍保留着学年制学籍的做法。由于专业教师、学生及选修课数量不足, 完全自由的选课制在实施中也会产生很多弊病,由有指导、有条件的选课制取而代之,未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选课制,教学管理过程仍保留着学年制学籍的做法。如何加快选修课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加强选修课管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课程实行重修在目前还无法完全做到,申请重修课程的学生,只能等到下一年级开课时再去旁听(到时同样可能因上课时间冲突而无法旁听),无法真正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的激励与制约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这样就会导致提前修满学分的学生无法做到“提前毕业”。
2.3学籍档案及教学管理工作的转变。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包括学生的入学注册、录取审批、成绩考核、学籍异动、奖励处分、毕业结业等原始记录。学年制时的高等教育学籍档案及教学管理模式是学院统一管理,实行学分制后,学籍档案及教学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学生及学生的注册、选课、教学、成绩、学籍表等管理由学院的集中管理过渡到各系部的分散管理,3年的学年制也变为2-6年的弹性学制,成绩也由原来的以班为单位登记变为跨班跨年度的登记。学籍档案及教学管理工作需要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以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2.4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虽然大学生整体素质在提高,但不能否认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素质相对较低的学生,他们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学习钻研精神匮乏;重视个人成功,但漠视社会需要,急功近利,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承受挫折的能力,道德水平下降等。这些往往使正常情况下的教育管理在他们身上失去作用,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也就没有了学习动力。 3完善教学制度管理与学籍档案管理的几点对策
学分制学籍管理针对学生特点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但要真正发挥这些办法的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促使学生成才,还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制定相应制度,建立顺畅的院系二级学籍档案管理的运行机制。在深入研究学分制学籍本质和特征的基础上,完善与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体现学分制学籍管理的特点,改善运行机制,这是学分制学籍能够顺利实行的保证。学校必须 坚持宏观调控、微观放权、规范管理、畅通高效的原则,使学分制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中心下移,强化各系职能,使各系按照其自身的学科特点,逐步建立起适合自身管理和发展并直接服务师生的管理方式。学校制定二级学籍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制定学分制学籍档案管理及各项工作流程,加强宏观监控,注重目标管理。各系按照学院的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应注重过程管理,加强微观管理。院系职责明确,从制度上进行改革,建立起顺畅的院系二级学籍档案管理体制。
3.2加强教学与学籍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教师及学籍档案管理人员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生力军,没有一支业务熟练、坚持原则、积极肯干的教师及管理队伍,是很难做好教学及学籍管理工作的。特别在实施学分制管理过程中,要求高校教师及学籍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更要了解学分制教学和管理工作规律,因此,加强教师及学籍管理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学校应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方式对教师和学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教师及管理人员学习新的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研究学分制学籍管理特点,提高教师及学籍管理人员队伍的整体水平。[5]
3.3创设学分制学籍档案网络管理系统。学分制学籍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其顺利实施迫切需要配套的现代化管理设施。在学分制学籍档案管理中,单选课一项就十分繁杂,不但有大量的选课表要处理,而且要接受学生的改选、退选等工作,以往陈旧的手工操作而已 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管理工作。所以,要全面放开选修限制,便于学生、教师、教学、学籍档案管理人员间的互动和交流,就必须进一步优化程序功能,建立学分制学籍档案网络管理系统,借助校园互联网来实现全校的教学、学籍档案管理信息化。
根据教学管理的内容,学分制学籍档案网络管理系统可设计成三个模块和一个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学生管理模块、成绩管理模块、毕业生管理模块、WEB网页服务平台。学生管理模块要按照大众化教育、素质教育和学分制学籍管理的要求,高效而快捷地进行按大类招生、学分收费注册管理,在校生基本信息的管理,如各种学籍异动、转专业和基本信息查询、统计工作。成绩管理模块要充分适应学分制学籍改革的要求,以学生所在系管理为主,减少成绩管理中间环节。毕业生管理模块要能准确而快捷地进行学生毕业、学位资格审查工作以及毕业生报表的统计、打印,并能将毕业生信息转入历史库,以便长期保存。WEB网页服务平台作为一个教师、学生、学籍档案管理人员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应为教师网上录入成绩、学生网上查成绩以及学生个人信息的核查、选课、各种报名工作提供便捷。[6]
综上所述,学分制学籍作为一种灵活、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较之学年制学籍,学生有了更多、更大的自主权,在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对课程、对老师的选择等方面有了更大的弹性,这些都会给原来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带来冲击。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籍,是一场教育教学管理领域的革命,在新的形势下,需要极大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发展,以开创高等教育新的局面,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参考文献
[1]刘军红,赵香棉.在学分制学籍管理中充分发挥过程管理的作用.《中国电力教育》,2007,(3)
[2]李丽,颜萍.推动和完善我校学分制改革下学籍管理的思考.《高等理科教育》,2007,(2)
[3]梁红玉.提高高校学籍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6)
[4]王丽娜,王猛. 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2007,(1)
高校应急管理预案范文2
【关键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货运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货运;提单;承运人
国际货运业是指接受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发货人和其他委托方或其人的委托,以委托人名义或者自己的名义,组织、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提供国际货物流通领域物流增值服务的行业。国际海上货运因其涉及面广、法律关系复杂,相对于空运、陆运其他货运业务来说,引起的法律纠纷和诉讼最多,由此成为当前判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亟待予以调整和规范。本文主要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货运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部分对实务影响较大的4条条款进行分析和解读。
1 对第四条的分析解读
该条款规定货代企业以承运人人名义签发提单、海运单或者其他运输单证,应充分取得承运人授权,这就明确了实务中经常可见的OPEN HOUSE提单的不合法性。OPEN HOUSE提单通常是货代企业以本人名义代承运人签发提单以满足委托人在单证上的某些特殊要求。根据《规定》,委托人可以以货代企业未取得承运人授权而主张货代企业承担承运人责任。因此,货代企业应严格禁止代签OPEN HOUSE提单的行为。
2 对第七条的分析解读
该规定是对现有货代企业流程影响最为明显的一条规定,明确了若委托人未履行其应尽的付款义务,货代企业可以在未经合同约定或合同约定不明的情况下,行使留置相关单证的权利,但是对于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有重大影响的提单等运输单证则禁止扣留。此条规定一出,其被货代企业认为长久以来实务中的“付款买单”行为即将终止。所谓“付款买单”是货代企业与未签订固定运输合同委托人之间的一种付款方式,类似于国际贸易中的D/P付款交单,通常指委托人在付清运费或相关杂费后从货代企业处取得提单的行为。而《规定》第七条明确货代企业不可置留提单,委托人可以在任意时间向货代企业请求交付提单而不必及时履行付款义务,这将会给货代企业带来极大的收款风险。这是因为提单几乎是货代企业与委托人之间交接的唯一的委托人自身不可复制的单据,除去提单,货代企业几乎没有任何可以置留的单据。虽然《规定》第九条确认委托人支付费用的义务,但是没有明确支付时间和方式,货代企业想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此类争端仍然困难重重。
对策:
(1)货代企业为降低自身收款风险,可以积极与委托人签订运输合同。《规定》指出,在有明确合同约束的条件下,货代企业可以置留一切单证。但是,货运行业竞争激烈,中小型货代企业在大型货主前的谈判能力值得商榷,还需货代企业加强与委托人之间的沟通协商能力。
(2)在接受委托时明确以书面形式通知委托人在付款之后交付提单,并且要求对方书面确认;否则,拒绝接受委托。但是在进口业务中,尤其是CIF条款下运输,货物实际上已经由国外安排承运。如果委托人(通常为收货人)迟迟不对进口货代作出确认,此通知是否具有强制法律效应尚待进一步探讨。
3 对第八条的分析解读
首次明确实际托运人较契约托运人有优先取得提单的权利。长久以来,在FOB条款下,货代企业该向国内实际托运人还是向国外签订运输合同契约托运人交付提单的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规定》采取保护货物所有人利益的司法政策,明确货运企业应优先向实际交付货物的卖方交付提单。
4 对第十一条的分析解读
首次明确货代企业有谨慎选择无船承运人的义务。在实务中,有少数货代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将委托人的货物交给不具无船承运人资质的公司承运,进而造成托运人的利益损失。《规定》明确该货代企业应对其不当选择承运人承担连带的赔偿责任。同时,在FOB运输条件下,无船承运人通常由国外指定,这就要求货代企业自身在接受托运人委托时需采取谨慎手段审核被指定无船承运人的资质,要求对方提供营业执照、无船承运人资质证明等相关文件,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杨志刚,王立坤,周鑫.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实务、法规与案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296-300,308-317.
[2] 王义源,曾觊.远洋运输业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266-286.
[3] 王鸿鹏,许路,邓丽娟.国际集装箱与多式联运[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4:108-132.
高校应急管理预案范文3
关键词:校园突发治安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标准体系
目前阶段高校制定应急处理标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在2006年1月8日正式并实施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这促使了各个高校纷纷开始进行应急机制的建设和健全,从而提升自身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紧急处理能力,将高校内部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有效地预防并及时地解决,从而使得校园内师生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让高校能够心无旁骛地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高校应该树立平安校园的管理思想,编制和完善适合本校状况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度,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以此作为处理的标准。但是从目前的阶段来看,很多高校在指定了应急预案制度之后就弃之不顾,只有在发生紧急事件的时候才想起要套用其中的工作流程,高校对应急预案的内容动态管理能力非常差,很多原预案内容并没有随着治安事件发生性质的变化或者变动而改善,这导致很多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时候预案制度早就已经陈旧和过时,操作性已经大大降低,所以仅仅依靠应急预案来进行应急处理标准体系的构建是远远不足以应对社会的复杂动态形势的,应急预案的实施应该仅仅是应急处置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具备教育、引导、规范和操作的功能,应急预案的内容应该侧重于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响应和处理,而且这些操作流程仅仅靠书面表述是难以达到应用的效果的,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如果缺乏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和体制、日常高校突发治安安全事件的演练,那么在真正地安全事件发生的时候,高校安保人员大多会手忙脚乱、手足无措,从而导致最佳的处置时机被延误,造成严重的、惨痛的社会效果。
举例来说,某高校校门口出现一个手持60厘米长、4厘米宽的尖刀的歹徒,其先是踢翻校门口停放的禁止机动车停放的标牌,然后挥舞着尖刀冲向校园主干道,安保人员一面追赶歹徒,一面用对讲机呼叫队友进行增援,在距离校门口300米的地方4名安保人员堵住了歹徒,但是由于安保人员没有携带任何安保设备,只能赤手空拳应对歹徒,被堵住的歹徒开始疯狂地向安保人员砍杀,其中三名安保人员先后中刀倒地,此时一名学生抓住机会将歹徒踢倒在地,随后接到报案的民警赶到现场制服了歹徒,但是手上的安保人员中两名因为伤势过重,不幸殉职。这样的突发事件带来的后果是非常惨痛的。
现在高校内部人员流动大、开放性高、治安形势日益复杂,高校的治安管理维护和校园安全工作应该以很强的针对性,当前很多高校的校园安全和治安维护工作只要依靠的是校园内的保安,大多数的保安接受的安全培训较少,对于相应的器械操作也不熟练,在应对紧急突发事件上的应对能力还非常差。我国从2010年起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要求全国各个高校在每年至少举行一次消防演练,借此提升全校师生的安全管理意识,使得他们在遇到火灾的时候能够提升自身的自救能力,并让校园内火灾事件的发生概率大大降低,由此也可以窥知相关的安全演练对于提升校园内部的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治安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对策建议
首先,应该构筑高校治安突发事件的体系框架。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具有社会性和普遍性特点,国外不少的专家已经意识到这方面领域研究的重要性。在针对应急处置阶段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发现理论界认同度最高的模型主要有四个:芬克的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美国联邦安全管理委员会的4R模型、危机管理专家米特洛夫提出的五阶段模型以及三阶段模型。笔者认为三阶段模型对于我国高校来说非常适用,它将突发事件的管理划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在顺序和逻辑上都比较清晰,能够将应急处理的全过程囊括其中,在处理的手段上具有很大的弹性,也符合中国人在处理事件上的习惯和习俗。该模型保持了标准体系在级别维度和性质维度上的完整性,而对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应该主要集中在校园突发治安安全事件的应急内容维度的研究上。所以我们应该结合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工作的特点来对校园事件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内容维度为主线的校园安全突发事件的框架体系。
其次,要建设健全应急处置组织体系和建设专门的组织机构。现阶段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频发的阶段,常设的校园突发事件处理机构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应急处置应该秉承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在管理内容上应该实施全员参与、各有分工的管理体系,在责任追究制度之下进行健全的应急处理体制的构建。每个高校应该专门设置一个部门来负责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各个院长和主管应该对应急事件的处理承担不可推卸的职责。
再次,注重应急预案的演练,实施责任共担。在处置紧急预案的工作中,应急预案的演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检验应急能力和提升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高校安全教学和维护稳定的重要举措。学校各个院系和部门应该从提升安全综合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治安安全事件应急演练的重要性。只有经常性的应急演练才能够让全校的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提升,在现实的管理中因为频繁演练而取得成功的案例是非常多的,平时多演练,事发时候承受的损失才能降低。全校的全体师生都应该参与到演练之中来,和学校共同承担责任,为学校的安定和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要完善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学校各分院也应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门机构,并赋予其特别权力,负责监管本分院安全状况;校园突发治安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计划应通过相应规章制度加以确定,将危机经费纳入学校发展计划,明确有关部门责任,加强主管部门的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姜传胜,邓云峰,贾海江,王晶晶.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的理论思辨与实践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
高校应急管理预案范文4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演进性、复杂性和裂变性等特点。应急管理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应急管理的规律,建立健全高校应急管理体系,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当前,我国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不健全,应急能力比较低,应急管理意识淡薄,管理理念滞后,危机意识淡薄,缺乏制度保障,参与主体不足,未形成大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综合协调能力弱,高校出现突发事件时,应急管理组织一般为临时性的松散组织。这类组织对于实施持续有效的应急管理来说存在着先天不足,使高校在突发事件状态下的整合能力与应对能力大打折扣。心理干预缺失,不能为应急管理提供心理支持等等,因此,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
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中应建立预案启动体系、应急组织体系、应急决策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应急沟通体系和善后处理体系。
(一)应急管理的预案体系
应急管理预案指提供应付、处理突发事件所需要的人力、组织、方法和措施的一整套方案。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多元性、敏感性、危害性、新闻性等特征,决定了高校应急管理不同于其他的日常管理,要想使高校应急管理工作能有序且高效地进行,就需要及早制定书面的应急管理预案作为应急管理的行为指南,并在实践中对其不断修订和完善。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刻启动相应预案,垂直领导,指挥到位,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应对,令行禁止,形成合力,把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
一般来说,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由决策系统、实施系统、咨询参谋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组成。高校应急管理的决策中枢系统应由学校的核心党政领导组成,一般以三到七人为宜,其职责主要是针对危机事态进行决策并统一指挥应对危机,制定应急预警方案、应急管理计划及应急处理程序,建立善后修复与转化体系,指定合适的对外发言人等。同时,学校还应合理组建法律、卫生、心理、信息与宣传等专门委员会或应急小组作为应急决策的咨询参谋系统,使之为应急决策及其实施发挥专业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作用。
(三)应急管理的处置体系
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决定了必须在事件发生之前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置体系。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就是按照“有效控制,就地解决”的原则,立足抓早、抓小,以快制快。建立党委领导、行政指挥、校院联动、齐抓共管的领导组织保障体系。
党委研究决定学校防控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设立信息通报、教学协调、宣传教育、卫生控制、后勤保障、医疗救治、综合治理和检查监督等职能小组,按照工作预案,明确责任制,确定各个工作层面及环节的职责和责任,并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配置。接到学生突发事件报告时,要做好记录,要弄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原因、伤亡损失情况等内容。各个院(系)也要对应学校的机构和措施,建立完整的工作体系。这种体系的状态特征是反应敏捷、思路清晰、措施得当、部署落实。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建立起指挥机构,以组织权力来明确等级有序的指挥关系,形成清晰的指挥链,实现指令的迅速传递,是应急体系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四)应急管理的沟通体系
高校应急管理预案范文5
一、当前高校建立体育运动伤害事故预案的必要性
研究发现,高校体育运动中伤害事故发生频繁。闫杰2008年在对辽宁省15所高等院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发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学生达到了学生总数的40.3%。虽然事故伤害程度不同,但是发生几率是比较高的[1]。四川大学的陈峰等通过对四川省5所高校500名大学生进行样本调查发现,有34.9%的学生发生过1次事故,有25.6%的学生发生过2次,还有4.5%的学生发生过4次以上的伤害事故[2]。这些事故一方面危害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高校体育工作的正常秩序。因此,关注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努力找出伤害事故发生的规律、原因,并据此制订相应的预案,防患于未然,对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和促进高校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风险性,运动伤害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进行体育活动,就可能出现运动伤害事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校管理者和体育工作者只能消极等待。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有效的防范措施和预案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伤害与损失。笔者2008年对北京市10所高校98名体育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认为应当做好安全预案的占93.3%;但令人吃惊的是,41.6%的学校没有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预案[3]!即便有预案,大多数学校也只是根据经验制订或从互联网上下载照抄的,根本没有科学依据。更糟糕的是,预案制订之后往往成为“抽屉里的一张纸”,并没有被真正实施。这说明,当前高校建立体育运动伤害事故预案十分必要。
二、高校体育运动伤害预案的制订方法:艾克勒姆五步分解法
体育运动伤害预案是否科学、有效,关键要看制订的基础。制订预案依靠的不是经验,不是抄袭,而是信息!只有基于信息、以信息为导向的预案才是最科学、最有效的预案。艾克勒姆是现代警察界公认的信息导向理论的鼻祖。他在1988年首创的艾克勒姆五步分解法[4],向人们展示了以“信息导向”为主的制作预案的一整套流程。依据该方法,每所学校可以在统计和分析本校近年来发生的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基础上,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属于自己的体育运动伤害预案,主要包括5个环节[5]。
1.收集信息
收集信息,即通过调查,从不同信息来源获取和筛选资料。在制订体育运动伤害预案时,要定期收集和调查高校体育运动伤害的相关信息。比如,学校什么时候发生了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在什么地点发生的,每年一共发生了多少起,都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等等。了解这些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收集信息的过程。
2.分析解读
分析解读,即从已获信息中分析、解读体育运动的伤害模式。可以把收集的信息运用时间标图法与空间标图法制成图表,将事故的高发时间段在图上表示出来,这样就可以直观地看出,什么时间最容易发生体育运动伤害;把事故发生的地点在图上表示出来,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什么地点发生的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最多。
3.战略设计
战略设计,即从体育运动伤害的前因后果中设计出适当的预防战略。战略设计是预设学校会发生什么样的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综合分析解决途径,制订具体的对策、方法来指导应急行动。
4.战略实施
战略实施,即把预防战略付诸实施的过程。体育运动伤害预案不是空头文件,应随时能够付诸实施,必要的设备要提前准备好。比如,在运动场地安装探头,配备保安、医药箱等。学校要大力宣传,使每位师生都知道、重视伤害事故预案,在场地、设施或重要场所要设有明显的标志,保证在体育运动伤害事件发生时预案得到及时、有效的贯彻与实施。实施预案的经费是个关键,学校应建立预备金制度,一旦发生严重的体育运动伤害事故,预备金应可以随时启动。
5.科学评估
科学评估即评价预防战略恰当与否,从而能够根据获得的经验进行反馈与调整。科学评估是衡量一个预案是否有效、是否具有可行性的必要步骤。科学评估要遵循外部评估的原则,高校应引入校外的智力资源,对本校体育运动伤害预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
三、高校体育运动伤害的防范和处理
基于运用艾克勒姆五步分解法收集的信息,构建信息导向的高校体育运动伤害预案,应考虑三部分内容:体育运动前、进行中的安全防范以及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
1.体育运动前的安全防范
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起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 000起事故隐患。这说明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也无法取代实际操作层面每个人合格、高效的日常工作[6]。因此,发现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前的先兆,可以起到“警之于先”的作用。体育运动前的安全防范包括人、物和组织三方面。
首先,人的方面,学校应基于收集的信息,在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学生体质档案。考虑到必要的信息可能涉及学生的隐私权,学校要建立制度保证学生的隐私不外传。对身体有疾病的学生能否参加某项体育课,要征求和尊重专家和医生的意见。在咨询专家之前,要控制学生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要为特异体质的学生安排保健或康复医疗的体育课程,如太极拳、导引养生功、按摩等。体育教师要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应用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方法;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目的、效果、安全性等问题,掌握急救的正确技术及知识。学校体育部每学期初应对体育教师的教案进行风险程度预测,对高风险的体育课程,学校要尽量配备两个以上的监护人员。学校和体育教师要考虑气温、风、雷、雨等气象状况和室内的气温和湿度条件,进行正确的应对和处理。
其次,物的方面,在场地、设施的使用和管理上,学校要特别注意对信息空间标示图所显示的高风险运动场地和设施进行防范。学校体育部应当建立体育安全检查统计表,制定体育硬件设施和配套软件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安全检查登记,并且上报学校进行整改。对于学生使用的场地、设施、用具,学校体育部应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安全确认,特别是对高风险的场地和设施,如游泳课前对游泳池的水深、排水口的盖子以及其他设施、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对攀岩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等。学校对于出现异常的地方要及时进行修理,并同体育教师一起确认学生使用的场地、设施及用具无破损,不使用存在故障的体育器械和用具。
最后,组织方面,是指高校体育部应当建立体育运动伤害防范和处理的组织机构,并且明确各自的职责。该组织负责全面收集体育运动伤害方面的信息,制订和修订预案,下达危急情况报告,培训教师和学生,以及处理各类突发意外伤害事件等。该组织应在日常和危急情况中协调与校内外相关安全单位的关系,当突发事件超出体育部处置能力时向有关的上级单位汇报,请求支持与配合。
2.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
《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提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即人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防范能力和战斗能力都会大大减弱,因而更加容易受到伤害[7]。所以,无论体育课内还是课外,体育工作者都要做好充分的安全防范和安全教育。
体育课的安全防范主要是体育教师的安全防范,可以分为一般的安全防范和专项的安全防范。一般的安全防范主要是课前通过询问和观察获取信息。体育教师要做好“课前四问”——有无心脑血管疾病、有无半年之内做过手术、有无习惯性关节脱臼、有无腰颈肩、骶、髂、踝等关节损伤,通过寻问和中医观面色的方法发现和判断身体不适的学生。如,苍白脸色是体质差的表现,脸色苍白而带青紫色提示剧烈的疼痛等[8]。
专项课程的安全防范是指根据信息导向对体育课程进行风险分类,针对高风险类体育运动进行有效的伤害评估和防范。根据笔者2008年的调查,高校体育课程可以根据受伤害概率分为四类:高风险的体育课,受伤害概率在70%以上,如足球和篮球;中、高风险的体育课,受伤害概率在50%到70%之间,包括橄榄球、散打、跆拳道;较安全的体育课,受伤害概率在15%到50%之间,包括攀岩、游泳、棒球;安全的体育课,受伤害概率在15%以下,包括射箭、手球、健美操和舞蹈课等[9]。对高风险的体育课,教师应当反复强调体育安全常识和安全注意事项,对抗项目的练习,教师要尽量安排同一技能、级别、体格的学生为一组。
安全教育目前是比较缺失的。笔者2008年的调查表明,面对体育运动伤害,大部分学生(占64.4%)不知道如何去处理[10]。因此,教师应当告知学生运动存在的风险,如何按照规律科学地进行运动,如何避免和处理专项运动伤害,如扭伤、挫伤、肌肉痉挛等。
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应用基本的运动安全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机会。根据笔者2008年的调查,48.4%的运动伤害发生在课外活动时间[11]。因此,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除运动场地、器械标明使用说明外,学生大规模的体育活动必须有专职体育教师进行指导和保护。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体力,不要过度运动,要进行事前调查,并和有关负责部门联系,确认周边医疗机构的情况。学生参加体育竞赛时,体育教师和队医必须随行。
3.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
一旦发生了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学校、体育部及教师等应根据事先制订的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消除正在发生的事故,减轻事故带来的损失,保护学生身心和财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部分往往是预案制订的核心[12],包括事故发生中的迅速控制和安全急救,以及事故后的恢复和补救措施。
墨菲定律指出:凡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总会发生,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出现[13]。因此,制订预案不仅应该包括“防患于未然”的措施,还应该包括事故发生之后的抢救方法与补救措施等。事故应急处理要注意四项原则:一是果断决策,任何犹豫不觉都可能造成学生和学校巨大的损失;二是行动要迅速,时间就意味着生命;三是以学生为本,要把学生的身心作为应急处理的首要任务;四是要依法行事,在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也要遵守法律,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闫杰.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发生原因分析与规避[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8(2).
[2]陈峰,等.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调查分析与预防[J].四川体育科学,2006(2).
[3][9][10][11]张洋.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及其预案[D].北京师范大学,2008:23-24、14、20、15.
[4]辽宁教育网.强化安全管理共建和谐校园——少年儿童安全教育论坛嘉宾发言集锦[EB/OL].,2010-02-06.
高校应急管理预案范文6
O雯( 1983―) ,女,助教,河南新乡人,本科,研究方向:德育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民办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由于民办高校办学时间不长,办学经验不足、管理模式不完善,加上政治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原因,民办高校突发事件频发,不但严重影响民办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影响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特点及成因,探索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有效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突发事件;民办高校;应对机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各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与发展问题相伴,经济与社会矛盾交织,各种利益诉求不尽相同,潜在社会矛盾日益增加,各类突发事件不断出现,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也深受影响,高校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伴随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民办高校的数量、规模和质量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有效地缓解了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在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同时,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攀升,民办高校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有的民办高校甚至受到“毁灭性打击”。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性,把应对突发事件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来加以重视。
一、高校突发事件概述
(一)突发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对突发事件的定义进行了全面描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同时,按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等四个等级。
(二)民办高校突发事件。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是指由自然、人为、社会政治等原因引发的,突发在高校校园内或者是涉及主体为高校师生的在校外突发的事件,并影响、冲击或者危害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学习秩序造的事件。所谓民办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在或涉及主体为民办高校师生的事件。
二、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突发事件的异同
(一)共同点。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公办高校,均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为国民教育发挥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在起因上,均以涉及学校为主体的突发事件,都符合突发事件的定义,受害群体都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结果上,都对学校产生很大影响,危机学校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影响社会稳定。
(二)不同点。民办高校突发事件与公办高校突发事件相比,因办学主体、办学模式等方面的不同,而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主要表现在:
1.危机学校生存。民办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影响到民办学校的发展,甚至导致学校遭受“灭顶之灾”。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除了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整治,还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民办高校突发事件是由投资方埋单,一旦突发事件,会直接影响学校财务收支,从而影响学校发展。
2.危机学校招生。民办高校的招生,都是学校考多年积累的名誉招来的,一个学生的情况如何,直接影响整个地区的招生工作,容易引起连锁反应。招生受到影响,学校不能发展,逐步失去竞争力而无力存活。
当然,民办高校在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政府重视程度、影响力等方面,都和公办院校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在成因、表现形式和应急管理上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三、民办高校突发事件概述
(一)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突出特点
1.源头多。突发事件一般是由细微的事件引起而发生的,对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方、方式、规模、影响程度都是无法预测、始料未及的。当前,我国民办高校随着教育改革的进程,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呈现多元化趋势,如师德、学风、招生、就业、后勤、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等均本受关注,一旦出现问题,极易引发不稳定事件。
2.影响广。一方面,当前大学生主要以95后为主,强调自我的个性张扬,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更加追求自我意识的表达,引发的各种矛盾较多。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民办高校的信任度还相对不足,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处理不及时或者不得当,在新媒体时代,一点细微的民办学校事件,经过媒体的快速传播,就会引起家长、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持久性的负面影响,从而容易引起民办高校办学的恶性循环。
(二)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有关成因
1.宏观因素。高校一直都是这些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的重要场所,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当代大学生进行渗透和腐蚀,比如网络、讲座、论坛、宣传页等。特别是利用国内外发生的热点事件、重大事件,或者特殊敏感时期,制造不稳定因素,引发高校突发事件。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涌入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标准受到较大冲击,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在享受获取信息快捷便利的同时,也更容易的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这些都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带来巨大隐患,也成为突发事件的导火索。
2.自身因素。一是经费投入不足,政府支持力度很小,融资渠道不畅通,导致民办高校自身发展遇到瓶颈。二是民办高校管理层不稳定,教职工流动性大,教师认同感不强等多方面综合原因,导致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三是民办高校历史沉淀不够,文化底蕴不深,校园文化却缺失,进一步家具民办高校不稳定因素的形成。
3.学生因素。民办高校学生常给人以素质偏低,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缺乏生活常识和法制观念等印象。长期学习生活上的不良习惯,形成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价值观不正确,性格偏激张扬等特性,导致多发。但其实民办高校大学生身上往往具备了我们很少关注到的优良特点,如果不正确看待,因材引导,由自身问题引发的校园突发事件会越演越烈。
(三)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领导不重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学校发展大计,但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监督不够,民办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欠缺。一方面是教育主管部门文件发了很多,没有追踪落实,使得民办高校的齐抓共管联动机制不能够发挥领导作用。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投资方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机构人员设置配备不到位,不能有效发挥监督保证作用。同时重视程度不够,对上级部署落实不到位,直接影响安全稳定工作的落实。
2.制度不健全。有些民办高校,不按照国家要求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日常管理制度,安全治安制度不完善,师生诉求渠道不通畅,检查督导不到位,加剧突发事件发生几率。有的民办学校各项措施制定的很多,督导落实的很少,成了一纸空文挂在墙上。同时,很多民办高校没有严格落实在责任制和责任追求至,安全稳定工作职责只存在于口头上。
3.保障不到位。民办高校出于办学经费原因,低配保卫机构,人员精简,办公场所不单独设置或不设,而且没有安全稳定专项工作经费,使得安全稳定工作不能有序开展。同时,校园安防器材配备不到位、校园交通规划不合理,安全警示标示不科学,易燃易爆物品管理部完备,信息安全监管技术不成熟等,使得突发事件发生后不能的到及时处置。
4.教育不规范
一是安全教育不丰富。学校不能把学生日常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落实到位,压缩学生在校时间,只顾文化课教学,导致师生教育不到位。二是岗位培训不到位。民办高校领导层不能够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不安排相关岗位人员参加各类应急管理培训,人员素质达不到岗位需求,严重影响突发事件爆发后的应急处置。四、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一)预防机制
1.预防机制的重要性
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认为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无一例外都是有小矛盾的不断积累沉淀,由小到大,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因此,可以看出突发事件还具有可预防性,只要及时发现潜在的矛盾和隐患,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预防机制,有利于从根源消除引发突发事件的不稳定因素,切实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2.排查化解机制
建立健全矛盾的排查化解机制有助于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做到早化解、早处理。排查机制可事先对一些可能存在的隐患做到全方位的了解,可以建立定期排查和不定期排查,抓提排查和公事性排查等,并根据排查结果制定详细的化解措施,把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3.应急预案机制
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爆发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云:凡事预则立。在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建立事前预案,实施分类分级别反应,完善应急保障机制,健全危机全程监控体系,做到四阶段应急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合理。同时,做出应急预案后,要进行全方位评估和应急演练,在演练过程中,发现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进行预案的修订和补充,切实发挥预案的应急联动指挥作用。
4.应急保障机制
民办高校在构建全过程、全系统、全方位的应急管理体系的前提下,做到事前预防为主,事中快速反应,事后全力恢复的工作模式。这就需要民办高校要站在学校的发展大局,把突发事件应对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贯穿于学校建设发展各项工作的始终,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不断加强后勤保障,构筑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切实保障应急管理体系顺畅运营。
(二)应对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机制的建设和应急机构的建设十分重要,认真执行一岗双责,强化应急指挥部门建设,夯实职能部门基础,不断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创新工作斯洛,拓宽工作渠道,积极探索有助于保证民办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有组织领导、有分工合作、有协调联动的突发事件领导管理体系,切实维护民办高校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
2.加强教育管理
通过分析突发事件的成因,我们可以明确得知,加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和突出作用。民办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偏低,这也就要求民办高校教育者必须面对这一实际情况,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形成适合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政课体系。另一方面,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提高到战略高度,凝练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切实发挥校园文化在应对突发事件中不可替代的文化育人作用。
3.加强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民办高校的及实际情况,一方面可以通过提升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完善晋升发展渠道来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教职工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吸引人才,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实现学校与教职工的双赢。另一方面加强应急管理队伍的培训,选拔相关人员参加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应急管理培训,提高应急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积累应急管理经验。(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课题《民办高校发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HMX20140304)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新华社,2007年8月30日
[2]李余华,李黎青,丁贵阳.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处置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栋伟.对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思考与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