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防治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防治的好处范文1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5.65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3.0065
大豆是我国最重要的豆类之一,是食用的豆油和酱油以及一些其他豆制品的重要原料。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重要产出地,其中以黑龙江大豆最为出名,其大豆商品性较高,深受广大种植户的欢迎。但是大豆病虫害往往会影响大豆的质量和产量,影响大豆的商品性。本文首先介绍一下大豆病害的防治方法分类,而后具体介绍几种大豆常见病虫害的具体防治措施。
1防治方法分类
1.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以预防为主的防治方法,也是笔者强力推荐种植者要做好的一项工作。大豆病虫害的农业防治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选用高产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留种对农民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为了使来年的粮食产量增加,则必须结合地域环境与病虫害的类型,选取无病土地与虫害受损较低的粮食留种。同时选种一定要因地制宜;二是建议科学换茬,合理轮作,对于降低大豆病虫害发生几率,增强植株抗逆性都有一定的帮助。重茬和迎茬很容易让虫害发生的后果加重,故而,这种种植方法必须严禁,对虫害严重的部分地区,在进行轮作的时候,应该注意种植地点是否远离至科学给出的距离之外,譬如在食心虫为害严重的地方,新年种植地就必须在去年种植地至少1000米外;三是要及时将病株残体清除。大豆收割完成以后,应该及时翻地,让病株残体深埋进地下,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来年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四是注重田间管理。播种时要掌握播种深度。施肥时要注意有机肥料的使用,合理增加调配适当的有机肥料,可以有效提高大豆抗病虫的能力。进行两次以上的中耕,改变土壤的温度以及通透性,能让大豆的根部更适宜生长,中耕的日期一般安排在7月下旬到8月上中旬。 注意合理施肥和灌溉,保证植株养分供应充足。
1.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要根据区域的环境气候以及生物管理来合理安排。例如在8月上旬食心虫产卵期时就可以通过赤眼蜂来治理虫害,但是每亩田需要的赤眼蜂数量在一万头,而且经过5天以后,还需要二次放蜂。第二步治理则在8月末,利用白僵菌按比例配置好的菌土洒在垄台上,用来杀死食心虫的幼虫。生物防治的好处在于科学环保,但是普及程度还不高。
1.3化学防治
化学治理是以往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对症下药,情况不严重的病虫害都可以治理得比较好。大豆常见的病虫害一般是大豆根潜蝇、大豆霜霉病、大豆根腐病和大豆灰斑病等。例如潜根蝇的防治,要先在大豆的种子上喷洒稀释后的硫磷乳油,在喷洒的时候,随喷随拌,搅拌之后要闷上5小时左右。等大豆种子阴干后播种。大豆出苗期间,于每天的四点到五点要对田间的出虫数做一个观察统计,继而考虑是否需要再行喷药防治。在5月末的成虫多发时,第一次喷药的时间则为大豆有第一片复叶前,7~8天后需再喷洒一次。使用化学药剂的浓度和药剂量一定要适当,酌情而定。
2几种大豆常见病虫害的具体防治措施
2.1大豆根潜蝇
农业防治:建议实行3年以上轮作,采用秋深翻。适时播种,播后镇压,合理施肥,合理灌水。
化学防治:在成虫盛发期,即大豆长出第一片复叶前,子叶表面出现黄斑,目测田间出现成虫时,可用40%乐果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也可用90%敌百虫700倍液喷洒,每公顷用药液750升左右;成虫发生期,用80%敌敌畏缓释卡熏蒸防治成虫。
2.2大豆根腐病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建议适时晚播,播种时注意播种深度,建议播种不要太深,以3~4厘米为宜。实行轮作,不要迎茬。施足底肥,合理灌水,增强植株抗逆性。
化学防治: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灌根。
2.3大豆霜霉病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精选种子,要去除病粒、残粒和干瘪的籽粒,同时建议实行2~3年轮作,可以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病几率。
化学防治: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拌种。田间发病时可用乙磷铝300溶液或甲霜灵800倍液喷洒,每亩用药液40公斤左右。
2.4大豆灰斑病
农业防治:首先是因地制宜的选用抗病品种,以生命力旺盛品种为主,建议对于大豆种子进行药剂拌种处理,降低大豆发病几率。建议合理轮作,科学进行田间管理,这些都是降低大豆发生病虫害的重要保证。
生物防治的好处范文2
林业能够有效的保持水土,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基本功效,且能够对气候进行调节,因此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控制林业病虫害,维护生态平衡,值得推广运用。
2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特征变化多端,树木的种类较多,因此病虫害的种类也比较多,且常年都有,为林业生产带来的损失严重,因此对林业进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具有必要性。防治林业病虫害时,要对林业所处地域的多种影响因素进行考虑研究,主要包括:(1)区域自然环境以及气候特征;(2)林业中林木的品种;(3)林业的生态结构;(4)病虫害的种类;(5)病虫害的实际发生规律。在实际防治过程中,要制定系统科学的方案,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在病虫害未发生或者发生初始阶段就对其进行控制,防止其出现大面积的爆发。林业病虫害防治作为林业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要高度重视并积极落实,以便顺利的进行和发展相关的林业生产工作。
3林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
3.1加强病虫害的动态监测与控制
要善于利用各种高新技术,对林区病虫害实施动态监测,建立动态监测点,划分整个林区,全面调查林业的病虫害特征,做好数据采集工作,及时更新数据,并对林业过去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实际扩散面积以及病死树的数量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加强对此区域病虫害的监督,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2强化林区的病虫害管理
对林区进行病虫害防治的重点在于对传染的源头进行控制,防止病虫害由病死的植物转向正常的植株,因此,为了有效的对病死树木上的虫卵、幼虫以及成虫进行控制,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则可以采取间伐的措施。对于那些已经病死的植株,要对其运输、核销以处理的各个环节进行防控,防止出现非法经营以及贩卖病死树木的问题。如若一定要运输,则需要指定专人进行配送,并送至指定的地点,对其进行统一的处理,做好处理记录工作,明确运输线路和地点且归档备案,以便后续的查询。遵循调查报告以及实际情况核销病死植株,对病死植株进行严格的管控,防止其被丢失或者被任意投入使用。
3.3丰富防治林业病虫害的手段
3.3.1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主要利用的是害虫的天敌,也可以通过提取激素的方式对虫害的繁殖生育能力进行抑制,最终实现消灭害虫的目标。生物防治作为一种理想的虫害防治方法,不需要使用化学药剂,因此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3.2物理防治措施
利用各种简单的机械物理技术对林业虫害进行防治,或者可以根据虫害成虫时具有的趋光性,来利用黑灯光对其进行诱导和杀害。同时,为了提高树木的抗病能力,可以加强对种子的消毒,还可以利用高温等物理方式,对林业病虫害的病菌进行消灭,避免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3.3.3化学防治措施当其他控制虫害的方法难以达到灭虫的目的时,则可以采取化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喷施化学药剂的形式来对虫害进行杀灭,使用过程中要对农药的用量和用法予以注意,尽量的使用毒性低、残留少的农药。
3.4推广新型防治林业病虫害技术
现阶段,林业物种以及各种林业材料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流动范围越来越广,林业病虫害的数量以及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为了进一步做好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关键在于不断寻求和推广新型的防治技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要对林业病虫害所具有的本质性的影响进行考虑,持续不断的对新型的林业病虫害进行分析,开发更新型的防治技术和方法,加强育种以及育苗环节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科学选择林业苗圃地,对土壤的水分进行控制,减少由于苗圃地处理技术不佳而引发的立枯病、地老虎等林业病虫害。(2)注重推广移植以及养护环节的新型防治林业病虫害技术,从项目区域的基本特点入手,对林木移植以及养护进行确定,从而对林地的生态进行有效的控制,对林业病虫害的繁衍进行阻断和切割。
3.5做好人员培训工作
为了能够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程开展过程中及时的发现病虫害潜在的威胁以及隐患,则需要不断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确保其对病虫害的种类、分布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便全面的、有针对的对病虫害进行预防和控制,将林业病虫害的影响范围控制在最小。
3.6实施可持续营林防范技术
做好营林全过程病虫害防治:(1)选择抗病树种;(2)做好具有抗病技术的育种工作;(3)科学营林,以便充分发挥抗病树种防治病虫害的能力以及潜力,尽可能的减少农药、杀虫剂以及化学药品的使用,对病虫害的成本进行控制,及时的消除育苗过程中存在的病虫害危害,对土壤中以及种子里潜伏的病虫害进行消杀,使得育种的病虫害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实际营林过程中,应对营林的各个环节进行整合,全面控制病虫害的产生、生长以及扩散。
4结语
总而言之,做好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能够有效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际操作过中,可以多方面、多角度的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按照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以及特点,分别采取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防治措施,从而促进林业持续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作者:祝贤武 单位:贵州省贵定县昌明镇农业农村工作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傅源.简析林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J].新农村:黑龙江,2014(6):291-291.
生物防治的好处范文3
关键词:智利小植绥螨;大量繁殖;冷藏;应用
中图分类号:S476+.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0-0106-04
智利小植绥螨(Phytoseiulus persimilis)是专门捕食叶螨属害螨的生物防治作用物[1],具有防治效果好、食性较专、可通过商业途径获得等诸多优点。早在20世纪60年代该螨就已经在温室中广泛应用[2],主要用于防治蔬菜、花卉、草莓等园艺作物上的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3~9]。智利小植绥螨于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10],随后在国内南北多个地区都有应用[11~16]。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不断增多,智利小植绥螨在我国的应用潜力不断增强。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繁殖应用技术,将成为智利小植绥螨推广应用的关键。
本文分别从智利小植绥螨的大量繁殖、冷藏及应用三方面简介国内外研究和应用技术。在讨论比较国内外繁殖、应用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将来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重点发展的辅助增效技术,旨在促进这种优良的捕食螨在国内推广应用。
1 智利小植绥螨的大量繁殖
为了满足应用需求,人们一直在探索改进智利小植绥螨的大量繁殖工艺。由于该螨是专食叶螨的捕食螨,因此最基本的方法是利用植物繁殖大量叶螨作为食料,再进一步繁殖捕食螨,即植物—叶螨—捕食螨繁殖法。用带有大量叶螨的活体植物饲养的缺点是难以同时掌控植物、叶螨和捕食螨三个营养水平。因此找到最佳的捕食螨接种时机与接种量,将极大地优化寄主植物—叶螨—智利小植绥螨的繁殖体系[17]。也可以用离体植物饲养法,即将侵染了大量叶螨的植物叶片剪下饲养捕食螨,或者用毛刷将叶螨从叶片上扫下来饲喂捕食螨,这样只考虑叶螨和捕食螨两个营养级就可以了[18]。例如,Fournier(1985)[19]提出的一种圆桶叠加法,将圆桶底部罩一层纱网,里面放置带有大量叶螨的叶片作为饲养器。将未接种捕食螨的桶放在已大量繁殖捕食螨的桶上面,下面桶中的捕食螨会向上迁移,依次叠加,并去除最下面用过的桶。这种方法好处是节省空间,缺点是桶内的植物叶片容易腐烂,导致捕食螨饥饿而死。另外,有人尝试用人工饲料繁殖智利小植绥螨,但是并未获得成功,食用人工饲料的智利小植绥螨只能发育到若螨[20,2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和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开发了一种智利小植绥螨的大量繁殖工艺,即采用菜豆—朱砂叶螨—智利小植绥螨的活体饲养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具体做法如下:选用菜豆(lima bean)作为叶螨寄主植物,在菜豆苗展开第一对真叶时,接入朱砂叶螨。叶螨接入后置于温度为(26±1)℃、光照L∶ D=16∶ 8、相对湿度60%~70%的温室内培养。当朱砂叶螨布满菜豆植株但还没结网时,即接入朱砂叶螨,2周左右,接入智利小植绥螨,接种量视朱砂叶螨在菜豆苗上的侵染严重程度而定,一般接入的智利小植绥螨与朱砂叶螨比例为1∶ 50为宜。可将带有智利小植绥螨的叶片直接放入饲养朱砂叶螨植株的间隙内,让智利小植绥螨在植株间自由扩散、繁殖。将盛有智利小植绥螨的小塑料托盘放入稍大的大塑料托盘内,两托盘间注水形成水栅,阻止智利小植绥螨向外逃散。置于温度为(26±1)℃、光照L∶ D=16∶ 8、相对湿度80%的饲养室内培养。饲养期间及时给营养钵加水保湿,并继续对植株进行修剪管理。当朱砂叶螨数量显著降低、智利小植绥螨因食物短缺大量向外逃逸前对捕食螨进行收集包装。2 智利小植绥螨的冷藏
智利小植绥螨在大量繁殖后到应用前,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冷藏。冷藏技术是影响智利小植绥螨货架期的重要因子。采用低温方法能够延缓智利小植绥螨的生长发育,但冷藏也会给其存活和生殖带来不利影响。Morewood(1992)[22]报道在供给食物的情况下,智利小植绥螨在7.5℃下存放4周后的存活率为97%,存放6周后为80%,同时本室曾尝试利用蛭石和麦麸作为冷藏填充物,但没有获得成功。Luczynskia等(2008)[23]进一步研究表明,智利小植绥螨雌成螨对冷藏低温的耐受性与其生殖龄期显著相关,处在生殖旺盛期的雌成螨对长期低温和饥饿的耐受能力更强,并且长期低温暴露对其生殖能力影响不大。一些低温保护剂如甘油或者葡萄糖,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智利小植绥螨在低温下的存活率,但是如果冷藏时间过长,其保护作用也不显著[24]。提高智利小植绥螨的冷藏质量,是其成功应用的基础。
本实验室冷藏智利小植绥螨的通常做法是:当智利小植绥螨饲养10天(2代)以后,叶片背面只能见到少量朱砂叶螨时,智利小植绥螨用风吹、水洗等方法采收后,转移至包装袋中。包装袋内盛有湿润蛭石50 g,每袋可装入约200头智利小植绥螨成螨,用封口机密封。放入(8±1)℃下冷藏箱中冷藏待用,一般冷藏时间不宜超过30天,试验表明冷藏2周后,存活率约为80%左右。
智利小植绥螨冷藏后,不宜直接暴露于常温下,最好先在一个中间过渡温度(14~18℃)存放1天左右,可提高冷藏后的存活率。袋装智利小植绥螨需放入泡沫包装盒中运输,期间不能剧烈颠簸,否则包装内的蛭石会对捕食螨造成机械伤害。
3 智利小植绥螨的应用
制约智利小植绥螨田间应用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释放技术是智利小植绥螨发挥其控害潜能的关键因子。首先,释放时间和频率非常关键,但依不同应用地区及作物种类而异。例如在英国矮蛇麻草上释放智利小植绥螨控制二斑叶螨的试验表明,当益害比例达到1∶ 10时,二斑叶螨的种群数量开始下降[25]。而在韩国草莓上,在叶螨密度低于0.9头/叶时释放最佳,并且在韩国早熟草莓上的推荐释放次数为:12月份释放2次,2月份释放1次,2~3月份释放3次[26]。其次,在确定智利小植绥螨的释放策略时,必须综合考虑植物结构和叶螨密度两个因素。当植物结构较为复杂,且叶螨种群数量较少时,则不宜在植物顶部释放捕食螨[27]。再次,捕食螨的释放方式同叶螨的分布要匹配。例如研究捕食螨和叶螨的空间分布对防治凤仙花上叶螨的试验结果表明,只有智利小植绥螨的释放方式同叶螨的分布相匹配(捕食螨—叶螨:平均分布—平均分布,或聚集分布—聚集分布)的时候,防治效果较好,叶螨对凤仙花外观造成的破坏最小[9]。智利小植绥螨的释放方法多样,除手工释放外,还可以利用机械释放。如Opit等(2005)[28]研究利用鼓风机释放智利小植绥螨,具有覆盖率高、节省劳力、节约成本等优点。我国自1975年先后从瑞典和澳大利亚引入智利小植绥螨并经广东省昆虫研究所保育繁殖再扩种到各地[10],目前已经在广东、浙江、江苏、北京、天津、吉林等多个地区的蔬菜、花卉、茶叶、草莓等作物成功应用[10~16]。本实验室长期在北京、天津地区蔬菜大棚内释放智利小植绥螨,在应用技术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智利小植绥螨的最适应用温度范围为20~27℃,相对湿度要在60%以上。在18~27℃时,智利小植绥螨的发育速率快于叶螨。智利小植绥螨的释放时机可在发现叶螨前做预防性释放,也可一经发现叶螨就马上释放。释放方式和释放量因作物种类、叶螨发生严重程度而异,一般推荐应用益害比例为1∶ 10~20,如叶螨呈聚集分布发生,则需集中释放捕食螨才能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释放时可将包装袋剪开悬挂于植株中下部,或者将袋内蛭石与捕食螨轻柔地倒出,分散放置在植物叶片上。因为智利小植绥螨控害能力很强,释放后叶螨会被迅速吃光,捕食螨也会随之死亡。因此推荐初次释放后的一般频度为每周5头/m2,可视叶螨发生严重程度和作物种类酌情增减。
4 讨论与展望
智利小植绥螨是害虫生物防治中最重要的捕食螨类之一,不仅应用广泛,而且已成为研究植物—叶螨—捕食螨三重营养互作关系的一种重要模式生物[29]。尽管该捕食螨引入国内已经近40年,但是其实际应用仍然有限。限制瓶颈是智利小植绥螨的大量繁殖水平低下,在温室内应用的成本仍然很高。本实验室对智利小植绥螨开发与应用技术,会对推广应用智利小植绥螨起到极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但是一些关键环节仍有不足。与Fournier[19]提出的圆桶叠加法相比,本实验室繁殖工艺尽管易于控制各营养层级发展程度,但较为繁琐,自动化程度不够。大量繁殖体系中,叶螨与捕食螨分离是一个难题。台湾地区曾报道用50℃热水浸泡法除去大量繁殖体系中混在智利小植绥螨中的少量叶螨,获得很好的效果[30]。如何得到十分纯净的捕食螨产品,仍需进一步研究。此外,智利小植绥螨田间释放技术,我国还基本停留在手工释放,与国外大量应用吹风机械[28]甚至飞机等释放手段,还有很大差距。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采用环境友好型防治手段控制温室叶螨的需求不断加强,智利小植绥螨在我国温室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大,商业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在未来的应用过程中,致力于改进该螨的大量繁殖与应用技术是关键。例如开发一些应用辅助增效技术,可大大提高智利小植绥螨的应用效果。辅助措施包括植物搭桥法和种植天敌蓄积植物 (Bankerplant)法等。植物搭桥法及机械辅助分散装置可以使控制叶螨数量降低50%[31]。种植天敌蓄积植物法是一种在作物行间种植起到吸纳、繁殖、释放天敌作用的植物,目前已成功用于捕食螨(Neoseiulus fallacis Garman)防治二斑叶螨[32,33],用于寄生蜂防治烟粉虱的试验也获得了成功[34]。大力推广这些辅助增效技术,可显著提高智利小植绥螨利用效能,增加捕食螨释放的持久性和连续性,促进与杀螨剂协同应用控害等。
参考文献:
[1]McMurtry J A. Life-styles of Phytoseiid mites and their roles in biological control[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1997, 42: 291-321.
[2]Chant D A. An experiment in biological control of Tetranychus telarius L. (Acarina∶ Tetranychidae) in a greenhouse using the predaceous mite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Athias-Henriot (Phytoseiidae) [J]. The Canadian Entomologist, 1961, 93: 437-443.
[3]Van Lenteren J C, Woets J. Biological and integrated pest control in greenhouses[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1988, 33: 239-269.
[4]Zhang Z Q, Sanderson J. Two-spotted spider mite (Acari: Tetranychidae) and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Acari∶ Phytoseiidae) on greenhouse roses: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predator efficacy[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1995, 88: 352-57.
[5]Zhang Z Q. Mites of Greenhouses[M]. CABI Publishing, Oxon, UK, 2003,244.
[6]Gillespie D R, Raworth D A. Biological control of two-spotted spider mites on greenhouse vegetable crops[A]. In: Heinz K M, Van Driesche R G, Parrella M P(Eds.). Biocontrol in Protected Culture[M]. Ball Publishing, Batavia, 2004, 185-199.
[7]Rhodes E M, Liburd O E, Kelts C,et al. Comparison of single and combination treatments of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Neoseiulus californicus,and Acramite (bifenazate) for control of twospotted spider mites in strawberries[J]. Experimental and Applied Acarology, 2006,39:213-225.
[8]Hamilton O, Fadini M A M, Venzon M,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predatory mite Phytoseiulus macropilis (Acari∶ Phytoseiidae) as a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 of the two-spotted spider mite on strawberry plants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s[J]. Experimental and Applied Acarology, 2009, 47: 275-283.
[9]Alatawi F, Nechols J R, Margolies D C.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dators and prey affect biological control of twospotted spider mites by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in greenhouses[J]. Biological Control, 2011, 56: 36-42.
[10]徐国良,黄忠良,欧阳学军,等. 中国植绥螨的研究应用[J]. 昆虫天敌,2002, 24 (1):37-44.
[11]董慧芳,郭玉杰. 应用智利小植绥螨防治温室一串红上二斑叶螨的试验[J]. 生物防治通报, 1985, 1(1): 12-15.
[12]董慧芳, 郭玉杰,牛离平. 应用智利小植绥螨防治温室四种花卉上二斑叶螨的研究[J]. 生物防治通报,1986,2(2):59-62.
[13]张兆清. 智利小植绥螨饲养释放试验[J]. 昆虫知识,1985, 22(5): 209-212.
[14]杨子琦, 陶芳玲,曹华国,等. 释放智利小植绥螨防治蔬菜上神泽氏叶螨的田间试验[J].生物防治通报,1990,6(2):88-89.
[15]李丽娟,鲁 新,刘宏伟,等. 我国智利小植绥螨的繁殖及应用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4): 402-405,410.
[16]张 帆,唐 斌,陶淑霞,等. 中国植绥螨规模化饲养及保护利用研究进展[J]. 昆虫知识,2005, 42(2): 139-143.
[17]Stavrinides M C.The effects of timing and rate of release on population growth of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reared on Tetranychus urticae[J]. Phytoparasitica, 2010, 38: 349-354.
[18]Theaker J L, Tonks N V. A method for rearing the predacious mite,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Acarina∶ Phytoseiidae) [J]. Journal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British Columbia, 1977, 74: 8-9.
[19]Fournier D, Millot P, Pralavorio M. Rearing and mass production of the predatory mite Phytoseiulus persimilis[J]. 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 1985, 38: 97-100.
[20]Shehata K K, Weissmann L.Rearing the predacious mite Phytoseiulus persimilisAthias-Henriot on artificial diet (Aearina∶ Phytoseiidae)[J]. Biologica (Bratislava), 1972, 27: 609-615.
[21]Kennett C E, Hamai J. Ovi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in predacious mites fed with artificial and natural diet (Acari, Phytoseiidae) [J]. Entomologia E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 1980, 28: 109-115.
[22]Morewood W D. Cold storage of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Phytoseiidae) [J]. 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 1992, 13: 231-236.
[23]Luczynskia A, Nyrop J P, Shi A. Pattern of female reproductive age classes in mass-reared populations of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Acari∶ Phytoseiidae) and its influence on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of predators following cold storage[J]. Biological Control, 2008, 47: 159-166.
[24]Riddick E W, Wu Z X. Potential long-term storage of the predatory mite Phytoseiulus persimilis[J]. Biological Control, 2010, 55: 639-644.
[25]Campbell C A M, Lilley R. The effects of timing and rates of release of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against two-spotted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urticae on dwarf hops[J]. Biocontr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9,9(4):453-465.
[26]Kim Y H, Park S G. Optimum release time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the two-spotted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Acari∶ Tetranychidae) by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Athias-Henriot (Acari∶ Phytoseidae) on the strawberry in greenhouses[J]. Entomological Research, 2006, 36(4): 238-244.
[27]Gontijo L M, Margolies D C, Nechols J R, et al. Plant architecture, prey distribution and predator release strategy interact to affect foraging efficiency of the predatory mite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Acari∶ Phytoseiidae) on cucumber[J]. Biological Control, 2010, 53: 136-141.
[28]Opit, G P, Nechols J R, Margolies D C,et al. Survival,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s of releasing predatory mites (Acari∶ Phytoseiidae) using mechanical blowers[J]. Biological Control, 2005, 33: 344-351.
[29]Kappers I F, Aharoni A, Van Herpen T W J M, et al. Genetic engineering of terpenoid metabolism attracts bodyguards to arabidopsis[J]. Science, 2005, 309: 2070-2072.
[30]Ho C C, Chen W H. Control of phytoseiids in a spider mite mass-rearing system (Acari∶ Phytoseiidae, Tetranychidae)[J]. Experimental and Applied Acarology, 1992, 13(4): 287-293.
[31]Casey C A, Parrella M P. Evaluation of a mechanical dispenser and interplant bridges on the dispersal and efficacy of the predator,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Acari∶ Phytoseiidae) in greenhouse cut roses[J]. Biological Control, 2005, 32(1) : 130-136.
[32]Pratt P D, Croft B A. Banker plants: Evaluation of release strategies for predatory mit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orticulture , 2000, 18(4): 211-217.
生物防治的好处范文4
关键词:食用菌;眼菌蚊;综合防治;襄樊
中图分类号:S4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10-0041-02
1 引 言
食用菌害虫种类多,其中双翅目眼菌蚊科的蚊类,因虫体微小,成虫体长3~3.8 mm,迁飞性好,趋光性强,产卵量大,单头次产150~320粒,有些种类还有卵胎生;幼虫口器发达,取食能力强,喜腐殖质;其对食用菌危害最严重,平均减产30%以上,是食用菌害虫的优势种群。我们以其中的优势种平菇厉眼菌蚊为代表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该类虫在湖北襄樊的发生规律是:自然条件下,全年发生,温度在21~25℃时,完成一代需16.3~29.7d;温度在14.5~18.5℃时,30.2~46.6d完成一代;3~6月、8~10月是盛发期;容易大量发生,形成爆发式增长,在短时期内造成严重危害。但该类虫生命脆弱,对环境适应能力差,对温、湿度依赖性强,高温、低温对其生长均有抑制,对湿度更敏感,尤其是幼虫。
据此提出对眼菌蚊实行综合治理的原则是学会识别、早发现、净化环境、优化种植方法、合理使用防虫治虫方案。治理的方法是优先采用农业防治手段、物理机械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方法,在多发、爆发时,应及时采用必要的药剂防治,但应选用一些无公害杀虫剂和不直接接触食用菌子实体的施药方法,以保证生产出的食用菌无污染、无残留农药,成为货真价实的绿色食品。
2 眼菌蚊危害的识别要点
眼菌蚊在感染初期时,因成虫量小,又易迁飞,幼虫潜伏在培养料中危害,不容易被发现。待发现不长菇、菌块表面有大量的粉黄色虫粪时,危害就严重了。此时危害已经开始爆发性扩大,成虫聚集爬行或迁飞,局部已不好控制,需要有组织地进行群防群治,收效才会好些。由此可见,对眼菌蚊的感染和危害,做到早识别、早发现、早防治至关重要。
眼菌蚊危害是成虫迁飞入栽培场并将卵产入含菌丝体培养料中,卵孵化后,幼虫开始蛀食菌丝体、菇蕾甚至培养料,从而对食用菌生产造成危害。一般危害的症状是菌丝已经覆盖料面,菌丝量逐日减少,认真观察可以找到低龄幼虫的爬行痕迹和幼虫,此时是危害的初期,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菌袋内菌丝长满后,没有结成菌膜前都可以从菌丝量的增减上进行观察识别;结膜后,观察菌丝增减有一定的困难,但此时可以比较容易地观察到幼虫钻蛀留下的痕迹。以上均可作为危害早期的识别依据。危害中期,对子实体的分化、生长有影响,表现为不出菇或子实体停止生长、萎蔫死亡。危害后期的表现为不出菇,菌膜表面留下大量的粉黄色虫粪。
3 食用菌栽培环境的治理
平菇厉眼菌蚊喜腐殖质和阴湿环境,对干燥环境耐受力很弱,但食用菌也需要阴湿的环境。因此,食用菌栽培场要远离仓库、饲养场、垃圾场等腐殖质多的地方。同时搞好栽培场周边的环境卫生,废料、料块、老菌袋不要堆在栽培场附近,防止害虫孽生。栽培室(棚)的门窗和通风洞口要装60目以上的纱网。在防空洞、地下室、山洞栽培食用菌,出入口处要有一段距离保持黑暗,随手关灯,防止害虫飞入。露地栽培时,要清除栽培场及附近的枯枝落叶、烂草及砖石瓦块。清理环境后,必要时还要进行化学杀虫。栽培室(棚)、山洞、防空洞等在栽培食用菌前,要清扫干净,架子、墙壁、地面要彻底消毒、杀虫,要特别注意砖缝、架子等易藏匿害虫的地方。
4 对种植方法的改进意见
(1)周年种植食用菌的场、厂、所,应实行接种、培养、出菇三室配套,并按各自功能严格分工,不提倡一室多用。接种室和培养室应与菇房隔离,并选择向阳、通风干燥的房间。接种所用工、器具应专用,以免携带害虫,引起传播。
(2)栽培室(棚)的大小要与栽培规模相一致,以保证管理措施的统一性,做到开袋或覆土、喷水、施药、出菇、采摘、干燥等管理环节的一致性,以达到促菇抑虫的效果。不同的食用菌对其生长发育的条件有不同的要求,要按照各种食用菌对温湿度、水分、光线、pH值、营养、氧气与二氧化碳的要求进行科学管理,使整个环境适合食用菌的生长,而不利于害虫的繁殖生长。比如,平菇出完一茬菇后,停止喷水3天左右,对菌丝的恢复生长有好处;由此造成菇棚内相对湿度的降低,对眼菌蚊幼虫、成虫、卵、蛹都有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虫害。另外,采菇后要彻底清除料面,将菇根、烂菇及被害菇蕾摘除捡出,集中处理,不要随意扔放。
5 治虫方法的选择
5.1 农业及物理防治
5.1.1 农业防治
眼菌蚊幼虫在栽培料中分布规律性不强,但在化蛹前,约有85%以上的幼虫会集中到袋口化蛹,此时可结合清理袋口料面残菇进行人工清除,刮取的料渣要随手装入杂物桶,因为蛹很小散落到地面不易清扫走,在菇棚内的温湿环境条件下能羽化为成虫,所以清理的料渣必须直接入桶集中焚烧或填埋。此法可以减少80%以上的成虫量,劳动强度不大,在实践中效果比较明显。另外幼虫体小,怕干燥,不耐高温,可将虫害严重的菌袋,放在日光下曝晒1~2h,或撒石灰粉,大量幼虫会在短时间内因干燥和大温差而死。此法可降低虫口密度。
5.1.2 日光诱杀
眼菌蚊成虫有很强的趋光性,习惯聚集于有光照的附着物上爬行、。利用这一习性,在菇棚(室)的向阳处留上几个日光采光窗,挂粘虫板作成虫的爬行、平台,粘虫板上涂40%聚丙烯粘虫胶,可以杀死大量的成虫,还可以起到虫害警报的作用,此胶有效期可达2个月,应识粘虫量及时更换。用黑光灯或节能灯诱杀效果也好,此法是在灯下盆中放入0.1%的敌敌畏乳油,害虫落入盆中即被杀死。
5.2 药剂防治
使用药剂杀虫是一种应急补救措施,鉴于眼菌蚊类昆虫易于大量发生,化学防治是必不可少的补救方法。为了减少对食用菌产品的污染,防止药剂在食用菌子实体内残留,应选用一些无公害杀虫剂。如锐劲特、高效氯氟氰菊酯等。特别对虫口基数很大的老菇场来说,使用药剂喷施防治是非常必要的措施。用平菇厉眼菌蚊3~4龄幼虫为目标虫进行药剂筛选,结果表明,锐劲特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平菇厉眼菌蚊幼虫的毒力最强,其中锐劲特的致死中浓度为0.0662mg/g,是对照药剂高效氯氰菊酯的7.5%;高效氯氟氰菊酯的致死中浓度为0.0048mg/g,是高效氯氰菊酯的0.5%。二者对大部分菌丝、子实体分化、生长发育基本无不良影响。二者在生产上的喷施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浸泡杀虫效果也在90%以上,经权威部门检测,未检出残留。
6 结语
食用菌害虫种类多,其捕食性与寄生性天敌益虫也多,对天敌的调查、保护和利用,应该是眼菌蚊防治的最佳途径。目前,生物防治方面有四条途径:一是捕食性动物的应用,如双革螨、类寄螨、窄株螨用于捕食害虫;二是寄生生物的应用,如应用昆虫寄生性线虫防治蘑菇害虫,国内外已经研究利用的线虫有小杆线虫、小纹虫属〔Steinerema)、异小杆线虫属〔Heterorhabditis〕;三是病原菌的应用,如苏云金杆菌、绿僵菌、帮斗哈菌、节丛孢菌;四是生物提取液的应用,如阿维菌素等应用已经很广泛。
参考文献:
[1] 吴晓军,胡玲.食用菌虫害防治技术[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0,20(3).
[2] 宋金娣,徐华潮. 多菌蚊的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J].食用菌,2002,24(5):32~33.
[3]马伟华,陈利珍. 平菇厉眼菌蚊不同虫态历期观察与本草灭虫净的毒力测定试验[J]. 湖北植保,2001,1(1):20~21.
生物防治的好处范文5
水稻是本地主要经济作物,栽培面积大,其产量高低直接决定全年农业能否增产。多年来,水稻白叶枯病、纹枯病、水稻二化螟、褐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不断蔓延,其发生面积大、危害广,已成为水稻持续增产的一大障碍。为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 主要病虫发生动态
水稻白叶枯病是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叶片。病菌从叶片水孔侵入,先从叶尖、叶缘或叶脉出现白色条状病斑,发病部与其健全处交界明显,绿白分明。在潮时,病部常溢出淡黄色颗粒,称之为“菌脓”。菌脓干后如同鱼籽状,病菌带入大田,侵入秧苗,水稻在三叶期较为抗病。水稻分蘖以后,孕穗、抽穗时期,最容易感病与发病。二化螟在八五四地区每年发生2代,个别年份发生3代,但第3代出现时,杂交中稻已扬花灌浆,只能取食杂草。1代螟蛾高峰期5月13~17日,卵孵盛期5月18~23日,卵孵化高峰期5月底至6月3日。第2代螟蛾产卵始盛期为7月15~18日,卵孵化盛期7月20~23日,卵孵化高峰期7月25~28日。在卵孵化高峰前1~2d施药为最佳期。1代螟蛾产卵盛孵期正值水稻分蘖盛期。6月上中旬出现大片枯鞘与枯心死苗现象,此时施药效果不理想。因为1代幼虫已钻入茎秆内部危害,往往造成1代重,2代危害更重的趋势。各种病虫害发生动态:一是秧田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有苗稻瘟、苗期白叶枯病、二化螟1代、稻蓟马等;二是分蘖期(6月上旬至7月上旬)有稻纹枯病、白叶枯病、二化螟1代等;三是拔节孕穗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有白叶枯病、纹枯病、二化螟2代、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等;四是抽穗至灌浆成熟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主要有白叶枯病、稻曲病、三化螟3代、褐稻飞虱等。
2 综合防治各种病虫害
在水肥管理上,寸水活棵,湿润灌溉,适时烤田,严防深灌和串灌。移栽活棵后轻烤田,1个月后重烤田,则白叶枯病发病轻,一般病指为9.5。未烤田长期深入灌溉的田块则发病重,病指为20.85。同时,推广以基肥为主,增施土杂肥,多施磷钾肥,适施氮肥以达到肥足而无过多剩余,控制水稻过分旺长,压低病指。要积极开展生物防治,把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放在首位,生物防治有避免环境污染、减少化防农药的抗性等特点。八五四地区稻田主要天敌种群有蜘蛛、扑食蝽、隐翅甲、瓢虫、草铃等,对二化螟、飞虱、稻纵卷叶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 打好总体化防战
3.1 狠抓秧田防治
秧田防治二化螟、白叶枯病、稻瘟病是治小田保大田措施之一,秧田面积小而集中,治1hm2秧田等于治大田15~20hm2,省工省药防效高。防治秧田白叶枯病和二化螟1代方法是:在秧苗3~4片真叶时,或在移栽前5~7d,5月下旬作为“送嫁药”,秧田用川化-018(叶青双、叶枯宁)2.25kg/hm2,加25%三环唑粉剂1.5kg/hm2加18%杀虫双3kg/hm2,对水600kg,均匀喷雾,还可兼治稻蓟马等病虫害。
3.2 化学除草与追施返青肥相结合
水稻移栽后返青时,应早施轻施返青肥,以促进有效分蘖。重点开展化学除草,可选用50%丁草胺乳油2250mL/hm2,或50%杀草丹乳油3000mL/hm2,或5.3%丁西颗粒剂7.5~9.0kg/hm2,任选1种除草剂与尿素225~300kg/hm2,混合均匀,成为药肥,撒施秧田,田间保持浅水层5~6d。
3.3 孕穗圆秆期施药
水稻进入拔节圆秆期,田间病虫已累积到一定数量,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必须用药防治。进入7月中下旬,水稻抗性机制减弱,病虫混合发生,采用药剂混配,如杀虫双、叶枯宁、井冈霉素混用防治白叶枯病、纹枯病、二化螟2代和稻纵卷叶螟。施药时间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用60%稻金丹900g/hm2+井冈霉素2.385kg/hm2+25%叶枯宁2.25 kg/hm2+20%大功臣300g/hm2,对水750kg,进行常规喷雾。
3.4 破口抽穗扬花期施药
这是水稻病虫危害最为敏感的时期,对产量影响最大,用药剂防治格外重要。施药时间在8月上中旬,主防纹枯病、稻飞虱,兼治稻曲病、稻粒黑粉病、三化螟3代等。用有机磷“1605”1 500mL/hm2+20%粉锈宁1.5kg/hm2+5%井冈霉素2.25kg/hm2+25%扑虱灵750g/hm2,以泼雾防治为主,亦可采用粗喷雾防治。
3.5 乳熟期之前防治
乳熟期之前(8月底至9月5日)是单一季稻田褐稻飞虱出现高峰期,即4代若虫第1孵化高峰以后常在9月5日前后,9月中旬以后虫量逐渐下降。因此,要在高虫量出现时低龄若虫盛期,用好这1次药,能控制褐稻飞虱危害。选用药剂以速效粉剂喷粉为好,也可用有机磷混灭威乳油泼浇。还可用敌敌畏毒土熏蒸。不论用哪种办法,一定要把药剂喷到稻株基部,以提高防效。
3.6 施药技术
3.6.1对症下药,药、水配比适宜,选用新型施药工具
首先认真查虫诊病,辨明主要为害的是虫还是病,再辨别其种类。对未能认准的疑难病虫,应及时找当地的农技人员现场确诊;或在田间拔取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样株,带泥用塑料袋包好根部,送到当地农技部门请农技人员确诊,并指导对症下药。在使用乳油剂或水剂农药时,可用塑料瓶做成一个带把的小量筒,并准备一个能盛20~25kg水的桶,配药时先按每公顷用药量用小量筒量药倒入桶内,再按要求的稀释倍数加水搅均使用。为确保稻田施药均匀,可选用由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研制的新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该产品操作灵活、方便,不易渗漏。一般喷施的药液(指经水稀释后的药液)应在525kg/hm2以上。
3.6.2实行“后退”喷药
施药时,将习惯的“前进”喷雾改为“后退”喷施操作,保持行走的幅度有一定距离。经实践证明,“后退”喷药较习惯的“前进”喷药操作有以下好处:①因缓慢后退,有利喷足药量;②不致因行走而人为碰落过道两旁稻苗上的药液,提高防治效果;③药液不易沾染衣服,有利于人体健康。在田间施药时,应保持一定的行走幅度,不应无规律地行走。根据水稻的一般密植规格,每次下田左右摆动喷雾的幅度以8~10行稻丛为宜,以防止行走过窄,造成药液浪费和分布不均;而行走过宽又会降低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的好处范文6
绿色清洁的“以虫治虫”
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自然界就是这样奇妙,冥冥之中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安排着世间万物的生生死死、千变万化。昆虫作为地球上种类最多的一类生物,从远古繁衍至今,类与类之间、种与种之间已经形成了固定而奇妙的共生关系――即每一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决定着与之相关的种群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
聪明的人类祖先正是观察到了天敌昆虫与害虫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才发明了这种防治害虫的好办法。这种利用天敌昆虫控制、杀灭害虫的办法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以虫治虫”。
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产生的生态效益是巨大的。以虫治虫不污染环境,而且长期使用无副作用;可促进生物种群内部的生态平衡;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对一些害虫的防治效果要远远好于使用化学农药,可持续稳定地控制生物灾害。以虫治虫还可为人们提供天然、环保、无污染的食品。此外,天敌生长主要依靠自然温度,消耗的能源也很少。以虫治虫的研发成本相对较低,大约只有化学农药研发成本的1/10。
虫虫特攻队的主力队员
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的种类很多,昆虫纲中以肉食为生的有23万余种,其中大多是捕食和寄生于植食昆虫的,它们都是农业害虫的天敌。按天敌昆虫取食的方式可以把天敌昆虫分为两大类,即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的种类比捕食性的多,大部分属于膜翅目及双翅目。膜翅目种类统称为寄生蜂,如姬蜂、茧蜂;双翅目种类均为寄生蝇。
每种植食昆虫都可被数十种乃至上百种天敌昆虫侵害。如天幕毛虫的天敌昆虫就在百种以上,玉米螟的天敌仅寄生蜂就在80种以上。
寄生性天敌指的是益虫将自己的卵产到害虫的卵里或者幼虫体内。这类天敌寄生于害虫的卵里或幼虫体内,以寄主卵液或者体液为食,使寄主因不能完成发育而中途死亡。目前,用得最多的寄生性天敌主要包括寄生蝇和寄生蜂。例如利用赤眼蜂、姬小蜂、茧蜂防治松毛虫、斑潜蝇、玉米螟、豆小夜蛾、大豆食心虫、豆天蛾、棉铃虫、苹果小卷叶蛾等多种农业害虫。中国南方的水稻田里还常用稻螟赤眼蜂来防治稻纵卷叶螟。
最常见的捕食性天敌有蜻蜓、瓢虫、猎蝽、草蛉、食蚜蝇、步甲、胡蜂、捕食虻以及捕食螨等,其中又以草蛉、步甲、瓢虫等最为重要。捕食性天敌在防治害虫方面效果也很好。这类天敌一般食虫量大,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吃掉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害虫虫体才能帮助它完成发育。例如人们可以在棉田用瓢虫、草蛉、胡蜂等防治蚜虫、棉铃虫。一只草蛉幼虫每天可吃掉近百只蚜虫,而一只七星瓢虫每天大约能吃掉138只蚜虫。
华夏祖先的智慧
中国利用生物天敌防治害虫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700多年前,西晋嵇含撰写的《南方草木状》中就记载着中国岭南一带的橘农就利用黄蚁防治柑橘大绿蝽、潜叶甲、象甲、金龟子等多种害虫,并且“以席囊蚁”“并巢而卖”,把黄蚁作为商品在集市上出售。时至今日,广东、广西、福建还在沿用此法。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收录的《以虫治虫》篇,更是生动地记述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天敌昆虫“傍不肯”消灭害虫“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
以虫治虫 风行世界
为了减少大量施用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持续破坏并且有效地控制虫害,一些国家积极繁育或引入益虫来对抗虫害。
泰国木薯出口量占全球60%以上,每年为当地农民创收大约15亿美元。可是2009年泰国农民在一些枯萎的木薯上发现粉蚧虫,致使泰国木薯当年减产20%~30%。2010年联合国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专家在泰国北部孔敬府放生10000只黄蜂,希望能够遏制当地粉蚧虫灾害,进而保护木薯等农作物。
在日本,小菜蛾是对农作物破坏最大的昆虫,它的幼虫蚕食茎椰菜、结球甘蓝、花椰菜等农作物,并且它们已对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就连最厉害的杀虫剂也对它们无可奈何。于是研究人员便通过以虫治虫的方法来对小菜蛾进行防治。小菜蛾的天敌寄生蜂体型非常小,但它会将卵产在小菜蛾幼虫的体内。当蜂卵孵化成幼蜂后,便会吃掉小菜蛾的幼虫。
在美国、俄罗斯,麦蚜虫曾经肆虐一时,化学农药对它们已经不起作用。昆虫学家历经多年找到了蚜虫蝇、花蝇、寄生黄蜂以及瓢虫等24种不同的麦蚜虫天敌。在长达10年的虫虫大战中,一些地区的麦蚜虫害终于被遏制住甚至被消灭。
在法国,白蝇、蚜虫和红蜘蛛曾令西红柿种植户们大为头痛。后来,他们在科学家的指导下请来了胡蜂,很快便将这些害虫打败了。
肯尼亚是全球主要鲜花出口国之一,鲜花出口是其主要外汇收入来源。在肯尼亚著名花乡奈瓦沙地区,花卉主要面临牧草虫、山楂红叶螨、根结线虫、潜叶虫等害虫的威胁,其中山楂红叶螨的危害最大。肯尼亚花卉种植公司近年加大力度使用以虫治虫的绿色方法,既降低了花卉生产成本,又满足了欧洲花卉市场的环保要求。
“特攻行动”在中国
中国具有极其丰富且独特的天敌昆虫资源,特别是边远省区如、新疆、内蒙古、云南等。其中水稻害虫天敌1303种、小麦害虫天敌218种、大豆害虫天敌240种、蔬
菜害虫天敌360种、草原害虫天敌428种。
后,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生物防虫研究机构。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及天敌资源调查研究与生产实践,我国在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防治害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灭虫模式。
山东省是花生的主产区,可是一种躲藏得很隐蔽的地下害虫――蛴螬(金龟子的幼虫)对花生的危害特别大,甚至有的时候可以造成绝收,当地种植户为此伤透了脑筋。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的专家指导下,人们利用当地的一种个头很小、身体细长的春黑小土蜂组建了“飞行虫虫特攻队”。这些小土蜂每天贴地飞行,通过头上长长的触角来搜索田间土层里面隐藏着的蛴螬。它们发现敌人后,就会抓准时机用自己的尾针在蛴螬的胸部、腹面等部位注射蜂毒。当确定蛴螬昏迷过去时,土蜂就会用它长长的触角来检查寄主的身体状况,选定准备产卵的部位,并会把卵产在蛴螬的胸部和背部。孵化出来的土蜂幼虫靠吮吸蛴螬的汁液来补充自身生长过程中需要的营养,慢慢地蛴螬就失去了生命力并最终死亡。在蛴螬还没有开始危害花生时,虫虫特攻队就把它们消灭掉了。
2010年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世博公园有着约500种绿色植物,是上海城区绿地中植物品种最为丰富的公园。然而,随着夏季的到来,虫害的高发季也逐渐接近了。世博局绿地公园片区部的工作人员在园区投放了1500万只周氏啮小蜂,这些小蜂会将自己的虫卵产殖在毛毛虫的体内,在毛毛虫“长大”之前就吃掉它,从而抑制毛毛虫的数量。而对付残害柳树的天牛也利用了它们的天敌――花绒寄甲,园区内先后投放了10000只成虫和73万粒虫卵,以有效控制天牛的数量。
2011年北京市顺义区一山庄将人工繁殖的180余万只螳螂释放到8000亩农田与山林地,用于园区果木、农作物及园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山庄种植的小麦完全不施化肥、不喷除草剂和化学农药,完全利用螳螂治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仅2011年,北京市植保站组织密云县植保站繁育赤眼蜂200亿只,应用于全市52.6万亩玉米害虫的防控。其中,密云县在赤眼蜂繁育应用领域已坚持30多年,先后多次获得各类奖励。
2012年在南京绿化部门的“导演”下,上演了肿腿蜂大战天牛的虫虫大战,有效地保护了南京城区的行道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