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防治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防治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生物防治;病虫害
近年来,园林植物改善了城市的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每年园林部分都引入大量的植物种类,没有严格的经验检疫工作,加上种植随意、栽培不合理造成病虫害的频繁出现,病虫害的增加对植物的生长以及园林景观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影响了植物对于环境的改善作用。在过去,园林部分大多是防治为主,等到植物出现病虫害或者病虫害比较严重时,才开始防治,缺乏预防机制。针对病虫害多发现状,园林部门也采用了多种病虫害防治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采用农药防治的手段,很多情况下,即便没有病虫害的迹象,但是本着“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原则,没有病虫也要喷洒农药,导致在园林植物成长过程中农药问题非常严重,过度的使用农药不仅与园林植物带来了损害,同时也极大的污染了环境,影响到人们的健康问题。而且农药在杀死病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很多其他生物,甚至是害虫的天敌也被毒死。农药防治手段反复使用也会造成病虫抗药性的产生,防治效果越来越弱,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园林部门。
1 城市园林植物保护中应用生物防治措施
2.1 城市园林植物保护中应用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与农药防治相比,采用生物防治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生物防治是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害虫的方法,其效果是显著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生物防治能大量消灭害虫,一旦天敌建立了自己种群,就可以不断的、长期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不需要反复进行防治,这也是农药防治所达不到的优点。而且生物防治没有污染,对植物、对人类都没有威胁和伤害,对环境也造不成污染,因此在园林植物的虫害防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很多国家都对园林植物保护进行详细的规定,其中生物防治手段也是重点提倡的措施。当然生物防治手段不是在所有园林中都适用,一般而言,其大多应用于园林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利于天敌的生存和繁衍。
2.2 生物防治措施
目前生物防治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动物天敌、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性杀虫物质。
2.2.1 动物防治。在城市园林植物中往往树木高大,加上人流量大,如果大量繁殖病虫的天敌,可以大范围的、长久的防范病虫害,同时也减少对整个城市环境的污染。第一就是用虫来防治害虫,我国在历史上就研究过以虫治虫的做法了,古代文献中就曾经记载了用黄蚁来对柑橘上的病虫害进行防治,发展到今天,这种以虫治虫的方法已经越来越普遍,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例如有的地方就用瓢虫来对付樟树上的蚧壳虫病害,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很好的降低了蚧壳虫病害,还有的地方用管氏肿腿蜂来对付杨树上的钻蛀性害虫,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第二就是用鸟来治虫,也就是用一些益鸟来对害虫进行防治,我们国家益鸟很多,常见的就有大山雀、家燕、啄木鸟、黄鹂、布谷鸟、灰喜鹊、柳莺等,每一种鸟类都有特定的捕食对象,例如啄木鸟通常喜欢吃一些双条杉天牛等害虫,例如山雀是松毛虫的天敌,据统计每只山雀每天都可以消灭大约200只松毛虫,除此之外,还可以消灭大约30只蛾子,可见,利用鸟类治理病虫害也有着不错的效果。
2.2.2 微生物防治。近年来,微生物农药在我国的研究和开发越来越活跃。目前,已有较多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应用于园林植物害虫的防治。第一细菌性杀虫剂,目前,用来控制害虫的细菌主要是苏云金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含有伴孢晶体的细菌,是应用最广泛的细菌性杀虫剂。伴孢晶体可通过释放伴孢毒素来破坏虫体细胞组织,致使害虫死亡。第二,病毒类杀虫剂。利用病毒防治害虫,其主要优点是专化性强。在自然情况下,某种病原病毒往往只寄生于一种害虫,不存在污染与公害问题,在自然界中可长期保存,反复感染,有的还可遗传感染,从而引起害虫的流行病。目前,发现不少园林植物害虫,对这些害虫的猖獗发生起到了抑制的作用。第三,抗生素类杀虫剂。一些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其新陈代谢过程中能分泌抗生素,杀死或抑制病原生物,这一方法是目前生物防治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 结语
总之,园林植物虫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园林植物养护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对整个园林植物的成长带来极大的隐患,因此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防治。在诸多防治方法中,生物防治优势明显,也是今后病虫害治理的主要方向,作为园林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研究和完善生物防治方法,从而最大限度的防治有害生物,实现人类、环境、植物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 刘颖琦.城市园林病虫害防治的创新[J]. 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
生物防治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生物科技;城市园林;植物;害虫
中图分类号:S4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3-0391-01
引言
隨着绿化种类多样性增加,从生物学角度的进化论原理来讲昆虫的种类和自身特征也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以往人们以喷农药的保护方式来防治病虫害,但这种方式不但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会将大量有益生物杀死,并且害虫经过更新换代产生很高的耐药性,所以这种办法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由此我们研发出新的生物防治园林植物侵害的措施,下面提出几方面建议进行探究。
一、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生物防治技术的重要性
城市绿化在当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普遍城市绿化覆盖量达到百分之三十以上,但对植物防治病虫害的问题一直在摸索中前进,植物由于自身气味和营养,吸引着各种有害或有益的昆虫栖息,这其中有大量的昆虫以植物汁、叶为食,或是钻进树干寄宿,大大破坏并致使植物枯萎、毁灭的情况发生,从而使城市绿化造成影响,给环保工作带来繁重的压力,植被的破坏因外界条件影响往往不可再生,所以在城市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大植物保护力度是关键问题。为了转变这一现象,我国相关工作人员开始对生物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即在对植物病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对害虫-天敌以及植物之间的特殊关系进行充分的利用,促使生态平衡在城市园林工程中充分体现出来,最终对植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在对病虫害进行消除的过程中,生物防治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其作用相对持久。更重要的是,在对这一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不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
二、生物防治技术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1、动物防治技术
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多种植被进行充分的应用,只有这样,园林工程才能够形成完美的层次感,给予人们更加良好的视觉享受。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会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为害虫的繁殖和生产提供了便利。在对动物防治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第一,以虫治虫。这一生物防治技术在我国古代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古人在对柑橘树中的害虫进行消除的过程中,就会对黄蚁进行应用。而现代城市园林构建过程中,为了对多种树木中的害虫进行消除,工作人员可以对舟蛾科、松夜蛾科等进行防治的过程中使用毛虫赤眼蜂,同时也可以在对多种害虫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对捕食性蝽、瓢虫和蚂蚁等进行充分的应用。利用种族天敌的引进,让其自身消灭有害物种,做到生态平衡,从而更加有益于环保工程建设。
第二,以鸟治虫。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人工鸟挂在树上,从而对有益的鸟进行召集,典型的有益鸟包括啄木鸟、灰喜鹊和大山雀等。这些鸟类在日常生活中拥有不同的捕食对象,可以有效的对城市园林工程中相关树木中的害虫进行消除,例如,在对松毛虫进行消除的过程中,可以对山雀进行应用,一只山雀每日可以消除的松毛虫包括200只,并且可以对30只蛾进行消除。
2、微生物防治技术
各种微生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其代谢物中会包含大量的病毒、真菌以及细菌等,这些物质可以有效的对害虫进行消除,这就是微生物防治技术的根本。
第一,细菌农药。明确,灯蛾、毒蛾、松毛虫和枯叶蛾等都可以被Bt制剂所消除。此时可以将0.05%的洗衣粉同1000倍液的Bt乳剂进行融合,在向植物进行喷洒的过程中,国槐树尺蠖幼虫虫口数量将明显减少。利用微生物细菌杀虫技术抗虫作用具有农药的特性,美国环保局已正式确定将其列入农药范畴,转基因抗虫植物目前仅限于抗虫农作物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BT抗虫基因已被成功转人胡桃、落叶松、白杨、苹果等树木并得到高效表达。
第二,真菌防虫。在对害虫进行消除过程中使用的真菌常见的有多毛菌、绿僵菌和白僵菌等。其中,我国城市园林工程植物病虫害消除过程中最常用的是白僵菌B,其拥有200多种的寄主昆虫种类,可以对30种植物害虫进行有效的防控,其中包括桃小食心虫和马尾松毛虫等。同时也包含20多中镰刀菌,8个目的昆虫中都可以对其进行寄生,其中包括鳞翅目害虫、棉蚜虫和青羊天牛等。在自然条件下,其可以对害虫重口密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对生态平衡的维护。B一82灭蚜菌为蚜虫病原真菌毒力虫霉的发酵制剂,其代谢产物的主要杀虫组成成分是一种醋溶性街醇类化合物,对蚜虫击倒快,兼杀叶蜡。转基因生物农药和天敌生物农药,例如高效、新型苏云金芽抱杆菌、重组昆虫病毒杀虫剂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
三、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应用生物防治技术的注意事项
在对生物防治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合理的规划园林植物的分布,设计以及建设人员应从园林工程当地的地质条件以及具体建设需求出发,对绿化植物进行合理的选择,确保绿化植物可以很好的适应当地的环境,从而为植物健康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通过植物一害虫一天敌间的相互作用,使害虫种群始终围绕着某一低的平衡密度波动,从而使某一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维持一定的种群密度,这种密度称为种群的平稳密度,要在实施上注意物种平衡问题。同时,在进行城市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对多种植被进行综合应用,避免城市园林景观过于单一化的问题,所以合理的园林结构至关重要。只有在此基础上对生物防治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才能够适应复杂的园林生态系统,为加大植物保护力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城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整顿绿化密不可分,加强植物防治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在不影响人们生活和污染环境的前提下,开展园林植物的防护工作是造福人类的事业,还城市一个优美的园林景观,换园林景观一片健康、丰富的植物群体,从而使人们安居而乐,创造一个绿色生态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 雷世鸣.生物防治技术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5(09):61.
[2] 王福莲,李传仁,刘万学,等.新入侵物种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生物学特性與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15,44(06):137-142;
生物防治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林业产业 病虫害 无公害防治 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林业产业也越来备受关注,林业产业是规模最大的绿色经济体,对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5年全国林业产业总值达5.81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1400亿美元,分别是2010年的2.6倍和1.5倍。我国已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加工中心,林产品生产和贸易跃居世界首位。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以森林为主的林业产业承担着全球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效果显著,森林覆盖面积大幅增加,并且森林保护也得到进一步加强,森林覆盖面积的大幅提高为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林业大学的邱俊奇教授对林业做了这样解释:林业培育和保护森林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防护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林业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原因
(一)病虫害发生特点
林业部门研究表明,每年我国北方森林遭遇病虫害的面积不断增加,严重降低了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林业病虫害具有种类多、危害大、易发生、易扩散、范围广、难治理等特点,对我国林木危害性极大。这些病虫害由外地传入到内陆地区,如2008年,美国的一种白蛾由山东省传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也有本地的病虫害:杨山舟蛾、杨树溃疡病等。随着我国林业绿化面积扩大,林木种类的增多,使得病虫害的种类变得复杂逐渐蔓延且难以治愈,防治难度逐步增大,加之气候干旱、冬季气温偏高等因素,冬季害虫的死亡率也在降低,导致病虫害影响面积逐步扩大;大多数的病虫害在治理后很少再发生,但是也存在少数病虫害顽固难治,呈暴发趋势,导致给治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病虫害在发生初期不能被及时发现,防治工作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总之病虫害不仅破坏林业生态系统,而且对社会效益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在林I发展过程中, 产生林业病虫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1]。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具体来讲包括洪涝、干旱等方面。人为因素主要有社会活动和管理制度的缺乏,具体表现为:1大量原始森林树木被砍伐,随意大面积开采原始森林资源,致使园林生态系统被破坏;2国家间增加交流合作互相出口商品,也加剧了外来病虫害在国内的传播;3我国绝大多数都是人工造林,天然林的覆盖面积较小,人工林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很差,病虫害缺少天敌,为病虫害的扩散提供了温床,就会导致病虫害大量繁殖与扩散,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忽略人工造林护林技术的科学性,不能做到适地适树,也会导致树木长势较差,抗病虫害能力低,易受病虫侵害;4造林护林专责管理不善,种植密度大,透光透气性差也会造成病虫害发生蔓延;5化学农药使用不正确,我国大力发展林业的同时,也对林木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而多数林业管理者不能正确使用农药,对其缺乏理论指导。如技术人员长期一味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会污染大气环境,还会杀死大量对林业有保护作用的昆虫,同时也会使病虫产生抗药性。不能适量对林木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害防治效率低。
二、林业无公害防治措施及意义
(一)林业无公害防治措施
为了全面贯穿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态林业产业,需要对林业进行无公害防治。在制定林业病虫害防治策略时,必须考虑生态安全与平衡、防治效果和经济利益,保证防治措施的科学性、严谨性,重视无公害防治工作[2]。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健全林业部门的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技术人才的素质。林业相关部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让每一位护林技术人员牢记无公害防治理念,普及病虫害防治的基础知识,增强自身工作责任感,同时宣传部门加大无公害防治的宣传力度,用实际行动降低病虫害对林业的破坏程度。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方针。
第二相关管理部门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无公害预防制度。正确合理使用专项防治资金,缩减不必要的过程,全面提高无公害防治的工作效率。专款专用,大力发展高科技技术,运用先进的科学设备检测预防病虫害的情况,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解决,逐步提升无公害防治的工作质量。
第三生物防治,引进抵抗性强的林木,做到适地适林,利用天敌抑制消灭病虫害。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能保护环境,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二)无公害防治的意义
积极倡导森林病虫害防治,维护森林系统生态平衡,是林业产业发展之必然,实行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能够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
三、结语
林业产产业的健康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之必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而林业病虫无公害防治是一项长久工作,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大力宣传林业病虫无公害防治的理念,真正实现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生物防治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生活污水;处理;防渗防漏
收稿日期:2011-06-14
作者简介:李代兴(1981―),男,四川内江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及环境评估工作。
中图分类号:X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115-03
1引言
污水直接排放造成的污染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一方面饮用水中的致病微生物将会引起传染病的蔓延,另一方面水中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富集将造成人的急慢性中毒、癌症和其他公害病。如不尽快对污水进行治理,对地下水的污染势必继续加重。因此,进行污水治理是改善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需要。荆各庄区域污水的排放对本地区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不仅影响了工农业的生产,且地下水源受到了严重污染,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城区宝贵的地下水资源,治理社区污水的工作迫在眉睫。因此尽快对开滦集团内江市东兴区城西工业园荆各庄区域的污水进行治理是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体现。
2施工缝处漏水的处理
好氧池池壁施工在底板面以上70cm处设置一道施工缝。施工缝处需预先安装止水钢板,止水钢板在池壁钢筋绑扎成型后固定在设计要求的标高位置。第1次浇筑底板砼到止水钢板高度的中间部位。池体试水过程中施工缝部位较易产生渗漏。由于第2次浇筑模板高度过高,达到6m的高差,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容易在池壁施工缝处产生振捣不到位以及模板漏浆等情况,较严重的部位形成蜂窝及麻面,导致池体漏水。在施工中应主要采取如下质量控制措施。
(1)必须做好止水钢板安装的质量控制。绑扎完剪力墙钢筋后对施工缝止水钢板进行检查,止水钢板必须在居中位置固定好。砼浇筑超过止水钢板一半以上时会造成止水面积不均匀,止水效果必然不理想,两块钢板衔接处必须满焊。浇筑砼时避免振动棒的震动导致止水钢板发生走位现象。
(2)浇筑完底板砼后施工缝处进行凿毛处理,由于是在初凝前进行凿毛,部分浮浆未能凿除,故在浇筑剪力墙砼前需用钢刷清刷表面。
(3)在安装剪力墙模板过程中控制好底板砼与模板接触缝结合密实,该处漏浆极易使施工缝处产生蜂窝,采取的措施可以在模板与底板砼的接触面之间加入填充物防止漏浆,并在浇筑剪力墙抗渗混凝土前先浇筑一层3cm左右厚的同强度砂浆,以确保混凝土振捣到位。振捣应严格按照预定部位、间距和次数进行,振捣砼时均按振点间距需在50cm以内要求操作,避免漏振和过振使混凝土内部出现蜂窝等其他缺陷。
3混凝土裂缝产生漏水的处理技术
混凝土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干缩裂缝和温度裂缝。干缩裂缝产生的原因是混凝土成型后养护不当,表面水分散失过快,混凝土内外不均匀收缩引起的混凝土表面开裂。温度裂缝是由混凝土内部和表面温度相差较大而引起的,本工程好氧池采取了永久性伸缩缝的做法,这样就可以减少混凝土收缩产生的拉应力。
在本工程中主要控制了下述可能出现的裂缝情况。底板在混凝土初凝过程中,有时在表面会产生较多的龟裂的塑性收缩裂缝;混凝土硬化过程中部分养护不当的底板砼会出现干燥收缩裂缝,有时裂缝宽度较大,深度一般在2~3cm之内。
池壁裂缝主要是存在规律性较强的温度收缩裂缝,一般从水平施工缝处向上1m左右由下向上延伸,呈竖向布置。裂缝有下大上小的,也有中间大两头小的,裂缝宽度主要在0.1~0.3mm,从试水情况看,池壁裂缝约有1/5为贯穿池体的通缝,表现为裂缝部位存在部分湿迹的轻微渗水,其余4/5无任何湿迹。
(1)把好原材料关。本工程对防水质量要求高,混凝土指标控制相当重要,在材料的选取上注意选用合适的配比,在保证工程规定的强度及耐久性等要求下,适当降低水泥用量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的原则,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骨料采用二级配比,控制砂、石的含泥量(小于3%),混凝土掺加膨胀剂,在有钢筋限制的情况下,可产生一定程度的预应力,从而抵消混凝土收缩产生的拉应力,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裂缝的产生。主体结构的施工在夏季进行时,尽量安排在夜间施工。安排质检人员到搅拌站不定期抽检原材料是否符合要求。每次到场砼均先进行塌落度检查,控制混凝土塌落度在12~14cm,坚决不使用不符合塌落度要求的砼。每浇筑一次砼均按要求做试件,进行必要的检测。
(2)池体底板的龟裂采取了在表面初凝前进行二次造面,表面抹粗面,不抹光面,二次造面可以增加混凝土表面密实度,对防止砼表面龟裂有很好的效果。池壁砼与底板砼浇筑间隔时间过长也是竖向裂缝产生较多的原因之一,池壁受到第1次浇筑底板砼的强大约束,因此在浇筑完底板7d内完成侧墙浇筑,以减少底板对侧墙的约束力。对于本工程,由于池壁模板施工具有较大难度,所以如何抓紧人力、物力缩短中间间隔时间对于裂缝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3)施工过程中同时做好模板安装检查及钢筋保护层的控制,注意圆弧位的模板安装质量,安装完模板,组织人员进行检查,发现部分位置存在较大缝隙,容易造成漏浆情况,必须在较大缝隙处塞木笺等,剪力墙的模板均用双面棉塞住,减少漏浆情况发生并合理掌握拆模时间。在钢筋保护层方面严格控制底板上下层钢筋绑扎标高位置,池壁钢筋浇筑过程中保持设计要求的保护层厚度。
(4)池壁混凝土浇注质量必然影响砼成型质量,浇筑池壁时采用分层连续浇筑或者推移式连续浇筑,分层浇筑每层浇筑35cm左右,浇筑前根据工地条件及结构的特点,编制好施工方案,考虑运输及振捣机具的准备,由于每个板块池壁及剪力墙浇筑混凝土量都在200m 以上,合理安排浇筑顺序及人员机具,以免因为浇筑时间间隔过长影响浇注质量。
4污水处理池施工中应注意的其他因素
4.1控制地下水位,减少地基扰动
污水池基底标高一般均在地下水位以下,应十分重视排水设施的设计,任何情况下不使地基受地下水及汇集雨水积水的浸泡,在湿陷性大孔土地区,施工时更应特别注意。在底板未施工前出现的地基扰动,原则上应挖除扰动部分,按标准重做人工地基,挖除扰动部分土壤时,应尽量整层找平挖出,不要局部取土。对于施工后出现的地基下沉及结构开裂,需待变形稳定后再对结构进行加固处理。
混凝土底板浇灌前,应检查地基土质是否与设计资料相符,如有变化应加以处理。混凝土底板下需有良好的排水,以防由于地下水作用引起混凝土裂缝。为了减轻由于静水压力的作用而引起的混凝土开裂,排水不良的地基,应在基底表面铺100mm厚更粗的骨料并压实做为滤水层。
4.2严格控制水灰比
拌和混凝土所用的水,约25%是用来与水泥发生水化反应,其余部分则是用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便于施工。若水灰比过大,多余水份蒸发,在混凝土内形成毛细管网,水灰比过小,混凝土和易性差,施工困难,降低混凝土的密实性。过大和过小都会降低混凝土的抗渗性,实践证明,水灰比控制在0.5~0.6间较适宜,和易性以坍落度为3~5m为宜。
4.3适当增加水泥用量和提高砂率
混凝土中的砂子是用来填满石子间的空隙,水泥是用来填满砂子间的空隙,适当增加水泥用量和提高砂率,以确保有足够的水泥和砂,填满砂子和石子间的空隙,阻隔混凝土内的渗水孔网,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渗性。水泥用量不得小于300kg/m 砂率在35%~45%间为宜。
4.4正确设置施工缝
施工缝是防水混凝土工程中的薄弱部位,应尽量不留或少留。设置位置不当,就可能造成渗漏。底板和池壁间必须留施工缝时,应留在池壁上,并且要高出底板200mm,且在距穿墙孔洞边缘300mm以上的部位设置,并在施工缝处埋设止水铁板,底板和池壁两期混凝土的施工缝,严禁在底板上层设置。
原因是止水铁板不能埋设(底板上层筋阻隔),清基困难,极易造成渗漏水,必须留施工缝时,应做成垂直接合面,不得做成斜坡接合面,并做好施工缝处理,凿掉表面上的浮粒,用钢丝刷或剁斧将老混凝土面打毛,并用水冲刷干净。在施工缝处浇一层与混凝土灰砂比相同的水泥砂浆,再浇灌上层混凝土。
4.5处理好穿池壁部位
穿池壁套管和模板对拉螺栓,都是容易渗漏的地方,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其周围混凝土的振捣,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并加强管道表面的除锈处理,在设计上尽可能将管道埋置深度提高到地下水位以上,凡是穿池壁的管道都必须设置止水片,以延长地下水渗入距离,或在管道四周焊锚固筋,以便更好地与结构形成整体,避免管道受振动时出现裂缝而渗漏。必要时还可以在管道周围墙面剔槽捻灰加固。固定模板的对拉螺栓,也要在螺栓中间焊接止水片以增加渗水路线,降低渗水压力提高抗渗性能。
4.6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要确保水池不渗漏水,混凝土的质量是关键。必须加强混凝土原材料管理、检验和搅拌计量工作,严格控制砂子含泥量不超过3%,砂子云母含量不得超过1%。石子含泥量不超过1%,其次浇筑混凝土前,要制定方案,对混凝土的拌合、运输、入仓、振捣、养护、拆模等环节,都要提出要求,进行技术交底,落实责任到人,使操作者知道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确保施工后混凝土工程没有麻面、蜂窝、孔洞现象。
5结语
目前,作为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的重要举措,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引起越来越大的重视,政府也加大了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方面的投入。而在污水处理工程施工方面,做好池体施工的前期控制,对控制施工成本及保证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污水处理池在满水试验过程中存在的渗漏原因是多方多面的,以上是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的几点质量控制措施,希望能为类似工程提供施工经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174-96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1996.
生物防治的措施范文5
关键词:外来物种入侵;水生生物;危害;防治措施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04-0067-01中国图书分类号:Q15文献标志码:A
1我国外来水生生物入侵的现状
1.1入侵的水生植物物种
1.1.1水葫芦。水葫芦,又称凤眼蓝、水浮莲等,原产自南美,后由人为引入我国。由于水葫芦适应能力极强,现已广泛分布在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和华南各省。水葫芦的过度繁殖严重堵塞了河道,影响了正常的航运,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1.1.2空心莲子草。空心莲子草,又称喜旱莲子草、水花生,原产于巴西,20世纪20年代末随日军侵华引入我国,后广泛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等地区。空心莲子草均有繁殖迅速、竞争力大的特点,与其他植物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带来堵塞河道、影响排涝泄洪等危害。
1.2入侵的水生动物物种
1.2.1巴西龟。巴西龟,又称红耳龟,原产自美国中南部,后经香港引入我国。巴西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扩散到野外的巴西龟与我国本土生物竞争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降低了我国物种的多样性。此外,巴西龟是沙门氏杆菌传播的源头,该病存在于带病龟的粪便及其生活环境中,可以通过变温动物传播给恒温动物。
1.2.2福寿螺。福寿螺,又称大瓶螺、苹果螺,原产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后被作为食用螺引入我国。福寿螺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繁殖较快,其迅速扩散破坏了农作物的生长,严重危害了我国的水生生态系统。
2外来水生生物入侵的影响
2.1降低物種多样性
大多数入侵我国的水生物种具有适应能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与本土生物相比其竞争优势明显,导致我国物种多样性下降,部分生物濒临灭绝的边缘。如巴西龟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较强,若肆意在野外放养,会过度繁殖,与本土龟形成竞争优势,造成本土龟的灭绝。
2.2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生物入侵品种的大量繁殖会使本土物种处于竞争劣势,破坏原有的水体生态平衡。如水葫芦的肆意疯长,使水体发黑发臭,造成了整个滇池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
2.3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许多入侵物种是传播致病原的媒介,其入侵可能造成大范围的疾病爆发,严重威胁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如福寿螺是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食用带病的福寿螺会感染管圆线虫病。
2.4影响经济发展
外来入侵水生生物的大量繁殖,会堵塞航道。此外,其散发恶臭味会对周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当地的旅游经济效益。如大米草的泛滥生长,致使水体中的鱼类大量死亡,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3防治措施
3.1健全水生生物入侵物种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防治外来生物入侵的基础,应建立专项法律,对管理的对象、内容、权利与责任作出明确规定。只有确定目标,明确责任,才能更有效地开展生物入侵防治工作,增强防治措施的可操作性。
3.2建立外来水生物种风险评估体系
建立外来物种风险评估体系是防治生物入侵最重要的环节。首先,要建立外来生物入侵信息系统,加强外来物种传输的监控,防止有意引入入侵水生物。其次,要建立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工作规范,并建立综合性的专业评估机构,以便更有效的防范生物入侵。最后,要建立外来物种入侵治理预案,预先制定应对措施,以便快速对外来入侵物种采取有效措施,将其危害降至最低。
3.3提高全民防治意识
外来物种入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外来入侵水生物种的宣传,增强人们对相关方面的了解,提高公民的生物保护意识,避免因肆意放养造成的物种入侵。
参考文献:
[1]李松梧.科学防范外来水生生物入侵[N].中国水利报,2014-08-21.
[2]冯洪超,陈秀荣,李振武,韩志娟.水生植物入侵对水生态系统的危害[J].渔业致富指南,2015.
生物防治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农业清洁生产;污染现状;污染危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S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732030
农业用膜是当前农业生产的重要技术,可保温、防霜冻、保肥、保墒等,具有增加农业产量的作用。对于我国旱涝严重、气温变化剧烈的省份来说,具有极大的增产、节水作用。农膜技术对于我国的农业化改革、种植结构调整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农膜多为塑料制品,无法在短时间内降解,且地膜厚度一般在0.012mm左右,易碎,不容易回收,在增产的同时也会造成土地污染,影响土地的持续化耕种,需要我们防治。
1 农业清洁生产的概念
随着工业化社会建设的深入展开,环境污染等也越来越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为延缓或解决这一问题,清洁生产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清洁生产定义为在整个生产、服务过程中进行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规划,减少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增加生态效益。农业清洁生产指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管理、技术进步、监控体系等的调控,减少、避免各种污染,既能生产合乎质量、产量要求的农产品,又能达到环境健康和农产品安全[1]。这一目标主要分3个环节。使用原材料的清洁成产;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清洁;农产品本身的清洁安全。农膜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技术,无法避免使用,但其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所以应全面研究如何预防这一污染,达到农业清洁生产的目的。
2 农膜污染的现状与危害
2.1 农膜生产的危害
农膜造成的污染是多方面的,具体可分为3方面:造成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农膜污染造成的最直接的损失。土壤渗透是在自重力影响下液体向土壤深层渗透的现象。农膜残留会造成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量、土壤透气性、土壤缝隙率等的下降。在重力水移动的过程中,由于残留农膜阻断了土壤缝隙的连续性,阻碍了液体渗透,导致土壤水分含量大为降低,不仅削弱了土地的抗旱能力,还会引起土壤的盐碱化。农膜的主要材料是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在土壤中抗碎性极强,影响土壤物理性状,阻碍农作物生长,同时妨碍水、肥、气、热的转换,长此以往,会造成土地的大范围减产[2]。据研究,蔬菜可减产5%~40%,小麦可减产7%~20%,玉米可减产15%~20%,大豆可减产5%~10%;对畜牧业造成危害。破碎的农膜容易与牧草缠绕,在牛、羊等牲畜误食后,会阻碍牲畜消化道工作,引起牲畜的疾病甚至死亡[3]。同时农膜物质中的增塑剂具有生物累积性,并具有较低的水溶性,可通过土壤进一步对农作物进行毒害,影响人类及牲畜的健康;对农村生活景观造成影响。我国农膜使用量逐年增加,残膜回收不彻底,在大风天气影响下造成残膜分散,房屋、树木、田间等都遭受影响,降低了农村环境的美观。此外,农膜飞入灌溉系统中还会造成排水污染,影响灌溉质量,缠绕在播种机中还会影响田间作业。
2.2 农牧污染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膜污染问题不容忽视,据统计,我国农膜生产每年在百万吨以上,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农膜使用面积也在逐渐增加,在2013年,我国农膜产量167.3万t,增长23.07%;2014年197.1万t,增长17.76%;2015年生产213.3万t,增长8.22%[4]。在农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农膜使用率也在不断提高。据统计我国农膜使用残膜率在42%左右,有近50%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每年残膜量在40万t左右,农膜污染十分严峻[5]。
3 农膜污染防治措施总结
农膜污染防治应从制度、技术、宣传等方面全面进行。在制度方面,应制定全面的残膜残留量标准,从地区农膜残留量和每667m2农膜残留量2方面限制农膜残留量,但这需要人事制度、行政条例等进行配合。同时,应该鼓励绿色农膜的开发和使用。当前市场上已经具有生物降解、光降解和生物、光双降解的农膜,其降解和灰化后的农膜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政府部门可在产生商、地方政府、农民3方面鼓励这种农膜的开发利用[6]。此外,还可鼓励农膜的回收,通过经济政策等鼓励人工和机械加大残膜回收的力度。通过统一利用手工、器械等回收残膜,也可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利用优惠政策和行政法规使销售企业与农民共同回收农膜,鼓励农膜的回收再利用,或对残膜进行统一处理。
在技术方面,可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在当前绿色农膜使用范围较小的情况下,可把农膜的回收由收获后转为收获前,可根据作物的特点决定最佳揭膜期。在农膜使用后2―3个月,农膜仍然保留很好的韧性,回收率可达95%以上降低污染;在耕种制度上,可进行农作物倒茬轮作,减少农膜使用率;在农膜本身方面,加强新技术的研制,研究再生利用和复合再生利用等技术,实现农膜的回收利用,可延长农膜韧性[7]。开发塑料混凝土、塑料复合材料等,实现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在宣传方面,加强社会、企业、农民、政府的环保意识,提高农膜的回收率。
4 结语
农膜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环境问题并不能使农民、政府部门放弃对农膜的使用。然而农膜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不可忽视,只能通过制度、先进的技术和广大群众的意识形态对农膜污染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王旭峰,马少辉,王伟,等.风沙作用下塑料地膜破损现状分析及防治措施探索[J].农机化研究,2012,34(11):245-248,252.
[2]魏国鹏.农村废旧农膜污染与防治技术[J].甘肃农业,2014,26(17):47-48.
[3]海小明,杨小红.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废旧农膜污染情况与防治建议[J].中国农技推广,2014,30(9):40-42.
[4]曹治永,张忠福.山丹县废旧农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35(3):67-68.
[5]李自林.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35(5):20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