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总结范文1
一、陕西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的调查分析
本文以陕西省高校为例,对各高校的内部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相关情况展开了实际调查,同时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
(一)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的调查对象。本文选择陕西省内最著名的四十三所本科高校为调查对象,其中包含:部属“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高校、陕西省属高校、新升格公办本科院校、民办高校以及独立学院(第三批本科院校)。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的调查方法。审计信息公开的调查方法主要包括:查阅可以获得的文件资料、浏览学校审计处室网站、电话邮件传真调研、专业技术人员个别访谈、同行集体交流探讨等。
(三)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开展情况的调查结果。通过调查发现,陕西各高校目前只有少数出台了比较成熟的审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具有代表性的院校有:西安交通大学审计部门根据本校校务公开的相关制度规定,相应地制订了《西安交通大学校务公开审计信息公开实施暂行办法》,对审计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对象、途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等方面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在日常审计工作中,该校审计部门也能做到公开相关内部审计信息。本文将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简要分为:基本信息、工作信息、制度信息、服务信息、学习信息等种类;而将高校审计信息的公开程度分为:公开、部分公开、不公开三大类。(1)审计项目审前公示、审结公告、审计结果、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信息公开。陕西省高校开展的审计工作业务范围比较宽泛,在审计信息公开方面,一般常规进行的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审计调查、工程结算审计等项目基本上都有审前公示、审结公告,信息公开比较普遍。但是,高校实施的财务预算执行审计、财务决算审计、干部经济责任??计、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审计调查、工程结算审计、竣工财务决算审计等各项内部审计工作,形成的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等结果、结论类审计信息,本次被调查的全部高校均未予以公开。(2)审计部门组织机构设置、审计人员配置、审计工作经费来源、审计人员培训计划信息公开。在被调查的高校中,除新升格公办本科院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等少数高校未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外,绝大多数高校审计部门都是独立设置的,并且组织机构设置、审计人员配备等信息都是公开的,非常容易获得相关审计信息。审计经费的来源及充足性,审计人员培训计划及经费保障等信息,各大高校均未对外公开披露。(3)学校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文件、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工作动态、审计简报、办事指南等信息公开。陕西各大高校均对外公开披露学校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文件、岗位职责信息,审计工作动态、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办事指南等信息也大都是对外公开的,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或者社会公众都能容易地查询、了解以及浏览。西安工程大学定期介绍工作动态的审计简讯,公开学校一定时期内的内部审计信息。(4)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信息、审计部门领导班子及个人述职述廉报告、年度考核信息公开。西安财经学院在本校审计工作网站上公开了审计部门领导班子及个人述职述廉报告信息,陕西理工学院在本校审计部门网站上公开了每年审计工作计划等信息,而其他高校未被发现此类内部审计信息的相关披露。 (5)审计部门办公地点、网站域名、联系电话、E-mail等信息公开。除未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的高校外,陕西省内绝大多数高校的审计部门办公地点、网站域名、办公电话、邮政信箱、E-mail等信息均予以公开,信息使用者可轻易获得。从总体上来看,在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方面,教育部属“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高校明显优于其他各层次高等院校,而陕西省属普通高校也要好于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第三批本科院校)。
二、陕西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陕西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现状及存在问题
1.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经过实际调研,陕西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情况并不容乐观,大多高校公开审计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无相应规范可循。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审计信息披露和利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公开的审计信息不齐全、不及时,而且不是重点、重要信息,对于内外部的信息使用者而言,这些审计信息的参考价值很小,基本上失去了信息公开的意义。
2.高校审计信息更新滞后,公布内容过于陈旧。信息的及时性决定了信息的价值,审计信息更是这样。通过调查发现,陕西省各高校公开的审计信息都相对比较陈旧,最近几年的信息很少,而五年前甚至更早年的审计工作信息随处可见。有些高校甚至没有公开近三年的审计信息,可查询到的都是三年以前的审计工作动态、审计项目公示以及审计案例、学习资料等审计信息。
3.高校审计信息公开缺乏统一规范和适当媒介。高校审计信息公开的平台和方式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效率和受众范围,审计信息公开的统一规范则有助于信息公开的实际操作,提高内部审计信息的利用价值。陕西省部分高校采用内部的审计工作简报、简讯、通报、工作交流会等方式和媒介公开一定的审计信息,具体的审计简报内容和样式也是各式各样、不尽相同。要从不同的媒介和载体中搜寻并整理出有用的审计信息,信息使用者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信息公开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二)陕西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炔可蠹菩畔⒐?开办法尚不明确。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是推动高校校务公开、教育改革、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出台统一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管理办法和实务指南,也没有采取进一步措施推动审计信息公开工作。陕西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想开展好信息公开工作,一来无章可循,二来动力不足。同时,出于审计信息保密等因素考虑,陕西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开始时间相对滞后,进展也比较缓慢。
2.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的认识不到位。一般认为,高校内部审计是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可以看出,高校内部审计着眼点在于学校内部,传统的固有认识和功能定位决定了审计信息公开局限在学校内部很小的范围内,信息公开不受重视,工作比较被动。
3.高校对审计信息公开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陕西省高校审计部门对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普遍不够重视,主要是担心本校审计工作秘密对外泄漏,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因而大多采取不披露、少披露、非重要信息披露的态度和做法。而各高校负责人也大都对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未予关注,尚未充分认识到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不愿意大力推动审计信息公开工作。
三、高校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的改进建议
(一)高校应参考财务信息公开办法公开非涉密的内部审计信息。高等院校公开部分非涉密的内部审计信息,可以参考我国上市公司对社会公众披露财务报告信息时必须连带公开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一样,各高校可以先行尝试公开本校部分非涉密的内部审计信息,比如: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信息,重点项目(包括但并不限于预决算、财务收支、基本建设、科学研究等项目)审计报告、审计部门领导班子及个人述职述廉报告、年度考核结果等内部审计信息。比如:在公开本校上一会计年度部门财务决算、当前会计年度财务收支预算时,可以同时公布学校审计部门出具的财务决算报告、财务收支预算跟踪审计调查报告。
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战略管理 绩效审计 价值链 平衡记分卡
一、战略管理理论
(一)战略管理的含义 关于战略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是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教授明茨伯格(H Mintzberg)提出的“5P”概念,即:战略是一种计划(Plan)、一种计策(Ploy)、一种模式(Pattern)、一种定位(Position)或一种观念(Perspective),其体现了战略的丰富内涵。关于战略的本质,有学者(谭力文,2006)认为:战略是保证组织发展的管理工具,由人来制定,是人类的一种管理活动;所谓战略,是决策人根据自己的主观认识去分析、看待决策需要涉及的环境(组织的外部环境和组织的内部条件)要素,以求得组织内外条件的平衡、决策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的平衡的结果,是决策人主观判断的产物。后来,人们又引入“战略管理”一词。战略管理将计划和意图与对内外部环境状况的评估联为一体。对于战略管理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布莱克韦尔战略管理学百科辞典》中的定义是:战略管理包括制定战略的决策和行动,以及通过战略实施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一般认为,战略管理包括战略制定、实施以及评价三个组成部分。战略制定是明确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手段,确立组织的目标。在战略制定阶段,须分析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以找出优势与劣势,分析组织所处的经营环境,寻找环境中所存在的机会与威胁,即所谓的SWOT分析。再根据组织的使命与目标、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在各备选战略方案中确立一套战略计划,即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战略实施是战略贯彻执行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以最高绩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在战略执行上,战略管理人员必须考虑战略与其他六个S的匹配是否恰当,这六个s包括组织结构(Structure)、共享价值(SharedValues)、人才(Staff)、领导风格(Style)、技能(Skill)与体制(System)。如假设组织要推行全球化战略,则组织结构就必须更具弹性、组织文化更具包容性。另外,全球化战略也需要更国际化的人才、不同的领导风格、不同的管理体制来因应不同的经营环境,以及不同的控制技能来管理分散于各地的组织。战略评价是对战略管理的绩效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这是一种管理控制过程,目的是纠正偏差,防止偏离组织目标、组织使命的问题出现。这一阶段包括战略评估与修正行动。战略评估主要是衡量战略目标的达成程度,若达成预定目标,则代表整个战略管理程序的完成,但若没有达成目标,则需采取进一步的修正行动。此种修正行动既可能促使整个战略制定工作重新进行,也可能只是因为战略执行上出现差错,所以只需对战略执行行动进行修正。战略管理程序是旨在追求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循环不断、反复进行的过程,战略管理的目标是取得组织长期的高绩效。
(二)战略管理的两大理论工具价值链管理的两大理论工具指价值链理论与平衡计分卡理论。(1)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理论是由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为了寻找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率先提出。其含义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由采购、生产、销售、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质量、服务等基本活动构成,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就称为价值链。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和其所从事的单个活动的方式反映了其历史、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以及这些活动本身的根本经济效益。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明言其意图就是用价值链这一工具将战略的制定与战略的实施沟通起来,并进一步指出价值链是“用于判断竞争优势和寻找方法以增强竞争优势的基本工具”,而在相互竞争的组织中具有竞争优势是组织取得良好绩效的根本保障。价值链理论的提出,不仅为揭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抓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而且也为绩效审计师审计组织绩效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理论武器。(2)平衡记分卡理论。1992年,哈佛商学院的教授罗伯特・卡普兰(Roberts,Kaplan)和复兴方案公司总裁大卫・诺顿(DavidP,Norton)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平衡记分卡:良好绩效的测评体系》一文,标志着平衡记分卡的诞生。平衡计分卡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的业绩评价系统。平衡计分卡是一套能使高层管理者快速而全面地考察组织的业绩评价系统。该方法对组织绩效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不同的维度进行平衡评价,全面地考虑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解决了传统的绩效考核方法只注重于财务指标而过于片面、单一、肤浅、近视等问题。财务指标是企业追求的结果,其他三个方面的非财务指标是取得这种结果的动因,这种因果关系的建立解决了经营管理中业绩评价指标之间关系混乱的问题。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指标根源于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竞争需要,要求管理者从四种角度选择数量有限的关键指标,因而有助于将注意力集中于战略远景上。二是战略管理系统的基石。平衡计分卡帮助组织弥合了过去存在于企业中的一个鸿沟: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之间的脱节。通过四个管理程序,平衡计分卡使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员工的日常行动。这四个管理程序是:阐明并诠释愿景和战略;沟通和联系;计划并制定挑战性目标值;战略反馈和学习。
二、绩效审计借鉴战略管理理论的必要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一)国内外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严重不足,亟待引入科学的管理理论作指导1978年,著名的审计学家尚德尔教授在其著作《审计研究》中指出:在最近的150年中,没有一个学术领域像审计领域这样沉寂。进入21世纪,Aage等人仍然发现绩效审计受到如此少的学术关注。我国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有一种“会计为学,审计为术”的观点,认为审计中切实可行的法则是由经验得来,这种思想观点从根本上窒息了审计理论研究的氛围。陈宋生在其《政府绩效审计研究》一书中,对国内外政府绩效审计研究现状进行了广泛的检索和回顾,得出的结论是这一领域历来难以得到学者的垂青,研究成果较少,体现在学界关注度、顶级杂志文章发表数量、学术研讨会召开情况、出版界出版的书籍等方面都受到冷落。只有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一直在努力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因而国内外绩效审计理论研究过去与现在都处于困境之中。长期以来,审计理论发展的步伐远落后于会计学,更不用说经济学、管理学大家庭里的其他学科。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的滞后,严重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实践,这在我国表现得更为突出。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副所长、研究员邢俊芳认为:国家审计机关对在中国条件下如何实施绩效审计,缺乏战略性认识,缺乏一个系统、完整的具有战略性、宏观性的
思路;没有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标准;绩效审计方面有组织的理论研讨、人才培训很是欠缺。深圳市审计局陈志刚局长中也指出,当前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的困难之一是缺乏与审计目标相关联的评价标准,而这是一项审计成功的起点。绩效审计主要是现代管理学学科交叉产生的问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宽,除了现有的审计理论和实践经验外,还既需要经济学知识,又需要管理学知识,如一般管理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甚至还需要有关的科技知识。因此,在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中,全面系统地引入和借鉴战略管理理论,不仅是审计学科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审计实践的需要。这样,既可以促进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又可以极大地扩大绩效审计视野,丰富和完善绩效审计方法论。
(二)战略管理理论为绩效审计从全局高度把握组织绩效提供了方法论战略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在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组织如何进行全局性决策以取得最佳绩效的科学和艺术。20世纪60年代后,战略管理在市场竞争中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相关研究也造就了一批战略管理大师级的人物。如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小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的出版,开创了企业战略问题研究之先河,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的著名论点。1980年以后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等一系列竞争战略理论名著,逐渐取得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早期的战略管理理论研究重点转向核心能力论,90年代后期至今的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方向转向战略联盟与共同进化论等方面。所有这些方面的研究,均是抓住影响组织全局绩效的问题深入剖析,寻找从根本上提高组织绩效的对策和路径。这种战略思维,可以帮助绩效审计人员从总体上、全局上、根本上全面把握被审计对象的绩效,抓住重点。同时,在战略管理理论丰富的成果中,有些理论和方法经过长期的理论推敲和实践检验日臻成熟,如SWOT分析、价值链理论、平衡记分卡理论等,这些理论方法可以帮助绩效审计人员科学系统地衡量和评价组织的绩效。
(三)绩效审计与战略管理的手段相通、最终目的相同 绩效审计的终极目标是促进被审计组织绩效的提高,而一个组织实施战略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尽量提高组织绩效。战略管理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不仅可以为被审计对象所用,同样也可以被审计人员用来分析评价被审计对象的绩效情况,就像财经法规既是财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财务管理的依据也是审计人员作出审计判断的依据一样。无论是战略管理者还是绩效审计人员,不会因为使用者身份的不同而改变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功用。这种共同性使得战略管理中的一些做法和技巧可以为绩效审计所借鉴和利用,二者在服务目标上不仅没有利害冲突,而且具有相同性。
(四)当前我国绩效审计实践亟待科学理论来指导和规范 目前在绩效审计领域,一方面审计报告偏重于揭示绩效不佳的结果、忽视产生绩效问题的过程和原因,对于绩效问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绩效评价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基本的标准。有的审计评价只使用了财务评价指标,对于组织的绩效缺乏全面性的评价;有的是抽查审计了什么就评价什么,就事论事缺乏系统性;还有的甚至是照搬照抄被审计对象的工作总结,缺乏客观性和说服力。因此,借鉴战略管理理论,对被审计对象的绩效作出全面、科学、系统的审计和评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战略管理理论的引入,必将对我国绩效审计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战略管理理论在绩效审计中的应用探析
(一)借鉴战略管理理论识别、评估被审计组织的战略目标任何组织若要取得优异的绩效,首要条件就是要有明确的战略方向,包括清晰的组织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因此,开展绩效审计之始,审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组织的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并对战略目标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1)识别被审计组织的战略目标。组织使命(Mission)是指组织存在的目的或理由,是组织对目前所从事的经营活动的界定,其为组织目标的确立与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一个好的使命定义包括:顾客需求,即满足什么顾客需求;服务什么顾客群体;以什么资源、技术、经营方法和能力满足顾客需求。愿景(Vision)表明了组织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组织,愿景反映管理者的远见能力。战略目标是组织使命和功能的具体体现,表示组织在实现其使命和愿景的过程中要达到的长期结果,进一步对组织使命和愿景起着具体化、明确化的作用。战略目标一般应具备可接受性、可衡量性、可行性与挑战性、灵活性及匹配性等特征。被审计对象的战略目标有的是明示的、成文的,有的却不是。而明示的、成文的战略目标,有时可能不是被实际遵循的。再者,无论是营利性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组织,也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每个组织都有其自身的具体使命,其战略目标也是不同的,甚至同一组织其在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也会有差异。因此,在开展绩效审计之始,绩效审计师必须运用适当的审计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被审计对象的使命、愿景、战略目标等方面的资料及证据,经过分析和核实后从绩效审计的角度查明被审计对象的使命和战略目标,为评估被审计对象的战略目标打下基础。(2)评估被审计组织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使命服务的,是管理者根据组织使命,通过收集信息和分析判断做出的战略性的价值决策。由于战略目标是人的价值决策,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个人价值观、能力、水平等个体因素、各种利益因素以及信息不充分和信息质量不高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使得最终确立的战略目标存在偏离组织使命、不能适应组织环境的可能性,造成战略目标不科学、不合理等问题。因此,绩效审计师有责任和义务检查、评估被审计对象的战略目标是否偏离组织的使命,并予以客观评价。战略目标评估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基本方面:一是审查战略目标制定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程序的科学性来促进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二是审查战略目标的适当性,战略目标既不能太高而挫伤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也不能太低而起不到激励作用,同时战略目标还应具有可衡量性;三是审查战略目标与组织内外环境的适应性,检查战略目标是否具有灵活性,是否已经僵化和失去指导意义;四是审查战略目标体系的一致性。检查总目标、职能部门目标、个人工作目标等各层级之间的战略目标是否相互匹配、保持一致;五是审查战略目标是否兼顾了必要的社会责任,是否关注了重要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具有可接受性。一个经过审计评估确认为科学、合理、可接受的战略目标体系,还可以作为绩效审计的重要判断基准之一用来衡量和评价组织的绩效。
(二)运用价值链理论分析战略实施的绩效价值链理论的提出是为了揭示企业的竞争优势,但其同时也揭示了一般组织良好绩效的根本来源。不同的组织通常可以划分为营利性的和非营利性的两大类,前者的典型代表就是企业组织,后者的代表如政府组织。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需要通过高效率的组织活动,以最少的资源耗费取得尽可能好的绩效表现。而二者的组织活动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相互联结的价值活动,构成一个价值生产和转化的系统,其中的每一项作业活动的绩效影响和最终决定了整个组织的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