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的教学范文1
【关键词】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
一、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意义
1.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内涵、特点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教学方式的协调性,它以教师引导为基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根本,具有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导”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是“导”中有“学”,“学”中有“导”,“导”指导“学”,“学”检验“导”的一个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导”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培养学生“学”的能力,“导”服务于“学”,促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应用好数学。课堂上首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情境中的数学元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创设良好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数学内容去思考,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
2.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价值
(1)积极借鉴“问题教学法”改革传统教学思想
“问题教学法”是师生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法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他认为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为五个步骤:①困难或问题的发现;②确立和限定问题;③收集一些可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证据;④提出关于问题答案的假设;⑤检验假设。据此,它提出了问题教学法实施的五个步骤,即把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模式搬进了课堂教学领域。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借鉴“问题教学法”构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①情境导入;②引学新知;③应用实践;④课堂小结。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解决数学问题。
(2)课堂结构的创新
课程改革前传统教材基本叙述模式:复习(或练习)――新授例题、重难点训练(对比练习)――巩固练习等。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叙述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情境导入、引学新知――应用实践――课堂小结。
二、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实施
1.情境导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手段,精心设计的富有感彩的氛围和生活场景。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的真正含义,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数学,喜欢数学,更深入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情境导入有多种方法,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状况等进行情景创设。
2.引学新知
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元素,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形式探究新知,让学生经历、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是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形成的过程,也使数学的工具价值、过程价值、得以体现和弘扬的过程。教师要处理好知识的内在规律与学生认知准备及认知特点之间的关系,注意把握教学节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学习活动的展开要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如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等,抓住中心,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质疑、辨析、最后达成共识,完成教学目标。
3.应用实践
引导学生对已经理解、初步掌握的知识进行应用实践,使其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要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小学数学应用实践一般分为:基本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发展性实践等。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在基本完成教学任务时,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从而巩固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小结的功能包括:系统整理,形成结构;突出重点,强化注意;深化知识,提高素养;启发思考,引到探究。小结的方式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因素适当进行选择。
总之,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不但使教师转变了教学思想,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整堂课的教学程序,加深了对教法和学法的研究,而且使学生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习惯,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多种思维能力、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和大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小学数学的教学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随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053-01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是一种生命的动态过程,是心灵之间的融洽与碰撞,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探究学习作为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变革的成功尝试,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逐渐突破教材的框框,教师教学的轨迹,以自己的特有的学习体验来寻求知识习得的过程和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引导学生来思考问题,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教师要合理调控自身的情感
微笑可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可增加师生的情谊,可使学生“爱屋及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用真诚的微笑、良好的情趣、满腔的热情去面对学生,从而使学困生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这样学生会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而积极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
二、教学准备阶段的教学行为创新
1.准备阶段任务
研究、确定教学目标;研究、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研究、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要在研究《课标》,研读教材和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与教材要求适宜、与教学内容贴切、落实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一要对照《课程标准》有关内容标准,分析教材内容,明确学习内容(知识点)(学什么);二要针对学习内容具体要求,分析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学生学习的起点是什么,经验是什么);三要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预设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结果(学到什么程度);四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围绕知识与技能),合理的确定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的目标(怎么学)。
3.明确的行为目标的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应该是学习者。“学生应该……”,诸如,“使学生……。”或“教给学生……”都是不妥的。
(2)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分为含糊的和明确的动词。含糊的动词有:知道、了解、掌握等等。明确的动词有:说出、写出、背出、列出、选出、认出、辨别、设计、对比等等。
(3)情境或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借助计算器,探索……”“给出一条直线和直线外的一个点,能画出点到直线的垂线” “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4)表现水平或标准――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衡量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说出解决问题的三个主要步骤”“3分钟内完成20道百以内的加法计算题,90%的题都能算对”。
4.教学设计要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就教师个体而言,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主要表现在――资源信息的收集、甄别、筛选与创新处理上;为此,我们要以积极的学习、行动与反思,培养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习惯、方法和能力。
学习――目的是培养兴趣,学会收集、整理、筛选、甄别的方法,增加储备;其途径主要有阅读文本、调查访谈、反馈交流、记录整理分析、网络查找与检索等。
行动研究――目的是在实证研究过程中验证理论,通过持续不断,螺旋上升的“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找到新的行为方式;其途径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教学策略的案例研究,深入思考、深刻反思,寻求更优化的教学策略。
三、情境创设的教学行为创新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停地对事物提出“为什么”、“怎么办”,探索对事物的新认识,寻找新发现,解释新问题。
一是情境的创设与呈现应注意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凸现数学主题。“情境”都不是观赏性的停留在表面,而是为了深入进去,研究情境背后的故事,找出与数学有关的线索,要分析情境中的非数学内容和数学内容,恰当地发挥非数学内容的作用,突出数学内容
二是情境的创设与呈现应有问题的导向性,要有利于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衡量一个问题情境质量的好坏,不在于问题呈现形式上的差异,而要看是否引起学生主动做出反应,同时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愿望
三是问题情境呈现后,要给学生观察、交流与表达的时间。有价值的情境,往往容易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处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产生探究愿望;有价值的情境,往往具有挑战性,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入情如境,深入地思考。教师应该考虑让学生整体观察情景,围绕数学主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表达交流,并提出数学问题,避免偏离主题的泛谈。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的教学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教学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37
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们的长远发展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习这门课程能够使学生们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够使他们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得到发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这门课程是一门基础性非常强的课程,因而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们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非常有效的。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是长期的,而数学这门课程几乎贯穿了他们的学习生涯,因此在小学阶段为学生们奠定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没有比较好的自制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上会容易走神,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加以纠正。想要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效率,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数学兴趣,也就是在平时的课堂中注重进行兴趣教学。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想要培养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自己的课堂教学工作。
一、进行情境教学
兴趣是推动学生们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自制力发展不够,同时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这将影响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及时纠正学生们的这一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专注的进行兴趣教学,学生们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在数学课堂上他们的表现就会更加的积极和主动,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进行兴趣教学的时候,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加强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情境教学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较快的进入到学习的氛围中来,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第一,进行情境教学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他们理解得非常缓慢,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能够考虑到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话,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就会变得十分低下,这将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使大部分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期待度变低。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心理,顺应学生们的学习要求,突出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生活例子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上更好地融入到情境中来。
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接受度比较高,假设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只是干巴巴的为学生们讲述课本上的内容,那么学生们就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这将会使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加强情境教学,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讲解课本上的抽象理论,让学生们能够很快的进入到教学情境中来。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与整数的加减有关的问题时,为了让学生们对数学课堂充满兴趣,教师可以用年龄来解释这个问题。生活中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年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以此为例子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挑选两名年龄不一样的学生,然后让学生们计算他们的年龄差和年龄和,这样一来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上的精力就会更加集中,因为教师在课堂上所举的例子学生们都比较熟悉,因此学生们理解起来会比较快。同样的,在讲解与整数的加减有关的数学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用买东西的例子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购买东西是学生们常常会经历的事情,因而以这个例子来引入课堂,学生们就能够联系生活情境,更快地理解数学教师所讲解的内容。
第二,进行情境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进行。小学阶段的学生们非常活泼,而且爱玩是他们的天性,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是很难坐得住的,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顺应学生们的心理发展,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兴趣,学生们的兴趣一旦产生了,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就能够很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们的天性能够得到释放,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够得到提高,因此,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来巩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游戏教学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们在游戏的快乐氛围中能够不知不觉地学到教材上的内容,这对于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扮演火车上的乘客,教师在讲台上询问学生们火车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学生们回答“轰隆隆”之后,教师可以为他们讲述游戏的规则,然后让学生们按照规则上车和下车,最后让学生们列出算式来计算车上的乘客数量。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极大的激发,而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做法。
二、注重鼓励教学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想要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除了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以情境教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之外,还要求数学教师能够尊重学生们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工作中注重进行鼓励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内心比较脆弱,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学习压力,因此教师需要时刻注意为学生们排解心理上的压力,否则学生们会在数学学习上产生畏惧的心理,这对于学生们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很不利的。
小学数学的教学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教学内容;方式;情感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至上”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零回应,对于知识也是死记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小学生永远找不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价值。因此,创新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准确地把握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内在联系,同时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心理和需要,准确地找到小学生和小学数学的切合点。另一方面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储存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巧妙地与其他学科迁移、渗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
1.转变教师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数学学习中,自主的学习、发现、探索,从而创新。创新教学,一方面注重观察能力培养,善于引导学生应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从而得到属于自己的“风景”;另一方面要注重探究能力培养,多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交流,发展个性。教师则以小组成员的角色参与讨论,适当点拨,拨开迷雾,开拓思维。
2.转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给教学带来了无穷的动感和魅力,不仅能够开阔视野,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而且还能帮助老师把一些难以用语言形式表达的问题用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创新
思维。
三、教学情感的创新
教学情感的创新包括民主、平等、愉快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所以,创新教学中,一方面师生和谐、平等的情感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学习效果都是有影响的。教师要课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一些小游戏,自己则作为一个大伙伴参与其中,加深接触和了解;另一方面,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沃土,教师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用情感“包装”数学,用情感感染学生,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点燃师生之间的创造火花。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的教学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
前言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需要事前规划的实践活动,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要做好计划和具体的安排,这种规划会对教学的有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围绕着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展开论述,为实现高效的教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教学设计的概念
新课标时代的到来使得教学设计的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在教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进行中必须要坚持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首要目标。现阶段学术界对于教学设计的概念众说纷纭,但是都包含着目标、内容、学情等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只有各自发挥出最佳的效果才能实现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2现阶段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教学设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很多老师都认识到其重要性,但是对目标的界定不够明确,导致在教学实践中难以落实。还有的目标设计仅仅将教学目标停留在知识领域,并没有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系统的总结,这会导致目标的可操作性降低,无法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也无法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
2.2教材分析没有联系实际
教材并不是只指教科书一种类型,而是对教学产生指导作用的一系列材料,教师对于教材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教师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相似甚至雷同的情况,这都是盲目照搬教材导致的,并进一步导致教师的独立思考能力下降,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2.3学情分析以偏概全
学情分析主要是指对学生群体的分析和研究,只有对学生加强了解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不同的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喜欢程度和重点点问题上具有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防止出现不科学、不严谨的情况。
2.4教学活动内形式单一
教学活动在实现教学设计有效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的教学活动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趣味性的要求,也导致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没有实现合理的激发,难以实现最佳的教学目标。
3提高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方法
3.1教学目标明确化
实现教学目标的明确化离不开内外结合法,这种表述方式可以同时兼顾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兴趣的培养,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推动教学目标在行为和心理上的双重实现。
3.2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分析
首先教师应该对教材的理念有着系统的把握和认知,其次是对教材内容的具体化分析。比如不同版本的教材实际上具有不同的例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把握住不同教材的思想体系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创造性分析,帮助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3.3结合实际,对学情进行合理的分析
对于学情的分析决不能太过随意,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调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结论的科学合理性,才能帮助教师制定出效果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这里所说的科学方式包括很多种,其中问卷、访谈等等是较为常见的方式,通过调研将获得的结论和教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学情。问卷一般情况下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行为表现特点自行设计,而访谈则可以实现学生和教师的自由沟通,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到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观察也是可采取的方式,包括对学生课上表现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课后练习的批阅频率,这些方式都有利于实现学情分析的科学性。
3.4坚持数学教学本质不动摇,展现特色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出数学教学的本质和特征,创造性地实现知识、思想和具体活动的有机结合,防止形式化教学的出现。教学设计应该坚持调动学习主动性为目标,充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教学的活动中来,积累学习经验并在经验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实验、证明、推理等都是数学教学所特有的活动方式,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几种活动来实现教材和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该充分体现出科学性的特点,同时也要兼顾艺术性,必须要遵循数学教学的规律,同时也应该充分展现出学生自身的特质,实现素质教育和个人特长的展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学教学的课堂活动可以给设计的进行带来灵感,而教学设计也可以实现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在实践中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光明,康玥瑗.小学数学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7.
小学数学的教学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意法教学
创意法教育提出,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而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否是有效的。我们应该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学是学生学的过程,并不是指教师教得如何认真如何辛苦的过程。一节课学生没全身心的参与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如何使课堂成为有效的教学课堂,本人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如下两点:
一、创设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去攀登数学的最高峰。教育心理学也指出,兴趣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又可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把爱渗透在课堂上,关爱每一个给学生,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如果学生喜欢了数学,那么学生就对数学有了兴趣,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过程,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毫无疑问是有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内容,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并观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4)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这样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二、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创意法教育提出要让“最差”的学生变成“最好”的学生,中等生有所发展,最好学生的要真正最好。因此我们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给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做到尊重每位学生的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中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仅仅体现在部分学生身上,而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不强加给学生某一种解题策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题可做。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们可出示这样四个题目:
(1)一堆72吨的沙子,运走了1/4,运走了多少吨?
(2)一堆沙子,运走了1/4,恰好是18吨,这一堆沙子有多少吨?
(3)一堆沙子,运走了1/4,还剩54吨这一堆沙子有多少吨?
(4)一堆沙子,第一次运走了全部的1/4,第二次运走了全部的1/2,共运了54吨,这一堆沙子有多少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