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管理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管理的内容范文1
我国在新时期适时推出了海洋发展战略,制定了海洋事业、海洋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为了对接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各高校,特别是海洋类高校,纷纷设立涉海类专业及在其他专业设立海洋通识课程,扩展大学生的海洋视野。国内海洋类高校的学科布局一般都有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涉海类专业,另外还有行政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国内海洋类高校的发展定位一般都是国内或国际一流海洋特色大学,打出 “海洋特色牌”,以期实现海洋特色定位下的理、工、农、文、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所以,为了适应海洋大开发的新形势及海洋类高校的特色战略定位,在涉海类专业、管理类专业乃至其他相关专业开设《海洋行政管理》通识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而欲开出《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建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二、前期研究综述
通过期刊网以“海洋行政管理”为题名和关键词检索后发现,目前已经发表的论文有60篇左右,研究内容可做如下归纳:一是奠基于其他专业之上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索在行政管理专业内开设海洋科技、海洋法、海洋管理等课程,把行政管理专业办成具有“海洋行政管理”特色的专业。二是作为特色研究学科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讨海洋行政管理的公共性、外部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特征,并把学科体系归纳为海洋职能、海洋制度、海洋决策、海洋实施、海洋财政、海洋伦理等。梳理现有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的争论分野,并提出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原则,如工具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系统化原则、生态化原则,并对学科体系进行宏观架构,探讨其概念、理论基础、管理理念、管理主体、行为工具、管理实践等问题。提出以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为基础,在适应海洋实践活动规律、海洋行政管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三是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研究。一些学者在分析了现有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弊端的基础上,沿着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思路,建构了分散管理、统一执法,以及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和信息部门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海洋行政管理宏观体制。探讨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历史的路径依赖,职能配置交叉重叠与多头管理等问题及其克服。四是海洋行政管理某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倾废、海底电缆、管道、海域使用等进行海洋执法监察的研究;提升海洋行政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提升地方海域管理水平的研究;海洋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研究;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
前期学者对于海洋行政管理问题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视角多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对于海洋行政管理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其内容体系如何建构?其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分?遵循怎样的逻辑?这些问题尚无学者研究,本文的研究是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尽管如此,学者们的前期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支撑。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框架体系的厘定,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深度访谈法;(2)文献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头脑风暴法。在研究设计上,由于《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针对的对象为管理类和涉海类专业的学生,课程定位为涉海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的海洋通识课,在学科归属上又属于管理学科,同时在研究题域上又具有海洋的特殊性,所以在研究设计上必须考虑两个维度,即“管理”的维度和“海洋”的维度。另外,由于海洋行政管理具有公共性,所以还需要考虑一个维度,那就是“公共性”的维度。
四、研究结论
科学管理的内容范文2
关键词:高职;野生动物管理与保护;教学内容体系
林政资源管理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以及谋求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野生动物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野生动物的管理与保护工作亦十分重要。林业基层单位行政执法人员是活跃在野生动物管理与保护阵地第一线的重要技术力量,对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举足轻重。然而,专业知识和技术不足,是困扰基层工作的一大问题。而高职院校林政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是林业单位执法人员的重要来源,如何让高职林政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实用的野生动物管理与保护技能,关键问题之一在于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野生动物管理与保护》课程基本情况
野生动物管理与保护是林政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岗位基本技能课程之一。高职院校该课程目前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独立设置课程。该专业在野生动物资源管理方面设置的课程仅此一门,无前修课程,亦无后继课程,该门课程相当于野生动物管理专业的浓缩。二是原教学内容广、杂、深。在无前期基础的情况下,至少要涉及普通动物学、动物生态学、动物管理学、动物保护学等领域,知识涵盖面广而杂;另外,野生动物管理学源于本科层次,知识难度较深。三是无适合教材。市场上未能选择到合适的教材。现使用的大多是高职院校联合编写的《森林动物》,教材中仅有动物识别方面的内容;若采用本科院校编写的、野生动物专业使用的《野生动物管理学》,不仅内容较深,而且没有动物识别、动物生态方面的内容,均不利于高职学生的学习与复习。四是课程学时较少。就应有的教学内容而言,48个课程学时显得捉襟见肘,老师授课也只能蜻蜓点水,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不强。由于这些情况,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二、新教学内容的构建途径
针对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野生动物管理与保护》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组对教学内容改革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一是开展基层单位调研,明确教学重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区内各县市林业局和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调研。大多数基层单位认为,在野生动物管理工作中,动物识别技术是最重要的,其次为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因此,应该将动物识别技术的内容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另外,由于林业局和自然保护区的工作性质不一样,要求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亦不同,林业局偏向于管理技术,而自然保护区偏向于保护研究。
二是进行教学质量反馈分析,优化教学内容。通过连续三年的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大多数学生认为,物种识别是他们学习难度最大的模块,动物种类多,难以记忆;其次为动物调查技术中的数据整理统计,运用到高数知识,学生基础较差,难以掌握。对于教学重点,学生却难以掌握,究其原因在于没能“授人以渔”。应优化教学内容,去繁从简,传授方法,掌握要领。如将传统《动物学》中罗列式地介绍各纲动物特征改为动物分类工具的运用,即重点掌握检索表的运用,以及相关工具书的介绍,要求能够运用工具去进行动物识别。又如,动物调查技术是管理和研究野生动物工作的重要技巧,但对于基层林政工作者而言却非核心工作,故将该模块中涉及复杂计算的内容略去。再如,野生动物法律法规知识是工作重点,然而在另一门《林政法规》课程中有专篇学习,故在本门课程中不再过多介绍。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三是加强教材建设。在教学质量反馈中,75%的学生认为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缺少一本好教材。教材是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好帮手,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一直以来,很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并不符合课程的标准和教学设计,影响教学效果。针对无适用教材的情况,课题组根据课程新标准和调整优化后的教学内容组织了校本教材编写,使用后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肯定。
四是通过科研项目,增加实训内容。野生动物管理和保护是一门管理类课程,许多理论知识看似简单,却难抓住要领。听一遍不如做一遍。如在野生动物管理技术模块中,关于人的管理这一知识点,开始学生大多理解为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来约束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侵害。然而通过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进行社会调查,探讨历史、文化、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探索公众对野生动物管理政策的认知度、可接受度、可教育度,从而研究如何制定合理的野生动物管理政策,以达到公众和管理机构的满意度后,学生就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新教学内容体系构成
从工作岗位需要出发,本着重点突出、实用够用的原则,新的教学内容共分为三大模块,十二个任务(表1)。
总之,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重点,通过明确教学重点、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增加实训内容等途径,使教学内容符合岗位能力的需求,又易于学生理解掌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科学管理的内容范文3
一、科学管理的概述
1.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
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它以以下几个假设为前提:
(1)当时,劳资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如果能通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这些矛盾就可以解决。
(2)对工人,其基本假定,即人是“经济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货币收入,或者说只要能使人得到经济利益,他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他自身最大的潜能。
(3)单个人是可以取得最大效益的,集体的行为反而导致效率下降。科学管理是使单个人提高效率的有效办法。[1]
泰勒科学管理试验及其理论是建立在这三个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但这三个前提假设并不全面和科学,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补充和完善。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及作业研究和时间研究两个基本原理,以及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任务,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管理哲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管理哲学。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它是以管理哲学为指导的,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对管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而科学管理正是在管理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管理进行了归纳和变革。泰勒指出:“从实质上讲,‘科学管理’是人和公司或产业中工人方面的一种切实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职责、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方面的一种彻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样也是管理当局(工长、监工、企业主)方面的人的一种精神革命——是他们对待职责、对待同事、对待工人、对待所有日常问题方面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种彻底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3]
(2)作业管理。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之一。首先,泰勒通过试验和研究,对工人的工时和动作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其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认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有工作对他合适,才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就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同时,运用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在制定了恰当的工作定额,并挑选了“第一流的工人”后,还应当实行标准化原理,即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3)组织管理。泰勒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改变了凭经验工作的方法,代之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以确保管理任务的完成。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计划部门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并对工人指令和命令;工人和工头从事执行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操作。
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务(即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如有关企业重大政策的决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1]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相对于其他组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高等教育的目标、要素、活动、结构与功能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即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系统的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制定的,因此,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应该以高等教育的规律为指导,而不能采用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原则或原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提高人才质量为根本目标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应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2.高等教育管理要素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包括管理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即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主导性成员——教师和高等教育的主体性成员——学生。高等教育管理要符合他们的劳动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组成人员的特殊性,管理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管理现象——自我
管理。自我管理是管理中存在的一种普遍想象,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自我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人都是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人,因此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他们的心理特征也表明,在管理过程中有必要让其发挥自己的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要协调学术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学术目标体现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性质和本质功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一定要以学术目标为主导目标,与高校的学术目标一致。
鉴于高校师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管理师生的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显得更加重要,教学民主、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管理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首先要求管理思想民主化,尊重教职工的智慧与才干,在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各个学校成员的作用;第三,积极创造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简便易行的、有利于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管理的民主运行模式。
4.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与一般管理一样,高等教育管理具有两个基本的目标功能:管理的“维系”功能和管理的“结合”功能或“放大”功能。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与其他社会系统有所不同,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两个功能都有特殊的表现:首先高等学校的管理对“凝聚力工程”提出了更高也更难的要求。更高体现在高校的师生对于人际关系交往比较看重,在人的需求层次中,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这就要求注重人本管理,提高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其次,高等教育系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系统,通过各成员、各要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2]
三、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的评价
1.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高效率的教育管理的配合,否则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高效率的教育管理实践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科学管理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大综合,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同时又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因此,科学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理论,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理论支撑,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最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科学理念。科学管理通过对时间、动作、工作的研究,第一次使管理由经验上升到科学,第一次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使管理从此成为一门科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尊重科学、运用科学的理念亦是高等教育管理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管理顺利进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高等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次,大学是一个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以追求学术目标为重的组织,因此高等教育的各项活动都应该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各项决策都应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高等教育活动也应运用科学方法,通过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决策,科学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教师激励。根据“经济人”假设的原理,科学管理为最大限度挖掘工人的潜能和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张对工人实行激励性的报酬制度。对员工进行激励在管理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包括经济激励和精神激励,其能够有效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激励是教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积极性,更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否。没有良好的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因为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但根据教师劳动的特点和其作为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精神激励比经济激励更为重要,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教师激励应符合教师需要的特点,遵循教师激励的公平性原则、社会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及支持性原则等一些基本原则,可采取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和考评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促进教师的良好发展。
(4)组织理论。科学管理主张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和例外原则。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组织管理理论,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同样需要这些组织理论的指导,因此,科学管理中的组织理论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大学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复杂性,大学组织的成员复杂、结构复杂,大学组织的权力结构也较为复杂,同时,大学的职能又具有多样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需要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各部门分工合作,如现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有其存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经济人假设”。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假设前提就是“经济人”。认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即如何实现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与后来的行为管理学派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比,科学管理中对人及人性的理解还是表现出了很强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过多侧重于从理性的、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人、管理人,忽略对人的非理性层面、人的自由发展的全面认识,使得泰勒本人尽管在其着作中和生活中对科学管理做过许多辩解,但总给人们一种冷酷无情、缺乏人性的印象。[4]人性是复杂的,同时也会根据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高等教育管理的对象——教师和学生,比起一般的普通工人他们更为关心的是精神层面的尊重和自我实现,比较看重人际关系的交往。因此,科学管理的“经济人”假设不符合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也就不能照搬科学管理的一些相关原则和原理,而应根据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才能完成预期的管理任务。
(2)效率至上观。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科学管理诞生于经济管理领域,企业讲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调高人才的质量为根本目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同时,教育又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
科学管理的内容范文4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中的和谐管理思想探要
和谐是客观世界的普遍法则,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和谐管理是管理中各项职能、各种资源、各个方式方法之间的协调与互补所达成的组织整体状态和良性运行机制。通过和谐管理实现组织和谐,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基本追求。早在100年前,和谐、合作就成为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w·泰勒(frederick·w·taylor,1856—1915)创立科学管理理论、实施科学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前提。重新研读泰勒1911年发表的标志现代管理理论诞生的《科学管理原理》,真切回顾100年多前泰勒所从事的艰苦卓绝的科学管理实验,都可以发现蕴含在科学管理理论中的深刻而丰富的和谐管理思想,这些思想依然是对当今时代的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价值的思想遗产。
从1878年到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厂做一名普通的机械工到1911年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乃至1915年不幸染病去世,泰勒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大型企业不断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频发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冲突加剧,企业内部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特别是劳资之间的冲突引发泰勒对工厂管理问题的思考,并致力于通过科学研究和试验探索协调劳资冲突、提高生产效率的科学方法。基于先后在米德维尔和伯利恒钢铁厂持之以恒进行的搬运铁块、铁砂和煤炭铲掘、金属切削等管理实验,泰勒冲破了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的经验管理方法,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首开20世纪作为“管理的世纪”之先河。“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泰勒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性地把管理当做一门科学”。[1]但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绝不仅仅是一种提高生产效率的科学方法或管理制度,如工作研究、时间分析、工具标准化、职能工长制、差别工资制等,“科学管理主要包括一些广泛意义上的原则和一些可用于很多方面的理念。”[2]克劳德·小乔治就曾指出“科学管理中,概念和哲学的成分大于技术的成分”[3]。和谐管理就是这些原则或理念中的核心内容,也成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特征。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就认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包含着与流行的认识(如效率工具、忽视群体、视工人为机器、强调等级控制等)完全不同的内容,这就是他的管理“和谐观”。[4]泰勒的和谐管本文由收集整理理思想既是科学管理理论的总体特征,也表现在人机和谐、劳资和谐、团队合作和社会和谐等方面,这些正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当代价值之所在。//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 “整合的统一体”: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总体特征
科学管理的内容范文5
【关键词】无线电;频谱资源;现状;科学管理
无线电技术当前已经渗透到我国各个行业领域,无线电频谱已经成为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在无线通信技术飞速发展,通信设备广泛应用的今天,我们在无线电频谱管理上面临电磁环境恶化、频谱资源短缺及频谱分配跟不上科技发展等各种挑战。据权威部门预测,我国无线电谱需求未来10年中会出现成倍增长的趋势,频谱消费大大增加,而这必然会导致当前频谱资源管理模式的改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应对挑战,实现对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科学管理,是我们当前主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在论述当前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无线电频谱资源如何实现更加科学管理提出建设性建议。
1.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多年发展经验及基础下,我国的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成就显著,这种资源为我国国防建设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支撑。但是毋庸置疑,在发展过程中,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更面临严峻挑战。相关数据显示,全球移动通信频谱的缺口到2025年将会达到900MHz。而在我国,到2015年,移动通信的频率需求就将达到1000MHz,按照当前IMT系统频率现状,明年我国就会出现453MHz频谱缺口。
主观上讲,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国家对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现有的技术设施不能为无线电业务提供有效服务,不能保障各种业务的顺利实施,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的系统、设备都需要进一步改造升级,这样才会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在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上,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落后,管理队伍中缺乏高端的领军型人才,使管理技术设施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效能,使得当前技术设备不能满足未来高需求的无线电管理需要。通过国家数据显示,在我国各级无线电管理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不到一半,中级职称以上工作人员不足三分之一。这种人员构成对于需要高科技含量的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工作来讲,高层次人才比例明显不足。
总之,频谱资源供需矛盾,基础技术设施建设,高端人才培养是当前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对无线电频谱资源进行科学管理。
2.无线电频谱资源科学管理的措施
2.1 正确掌握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的内容、方法及目标
在管理内容上,应主要做好无线电发射设备、电台及空中电波秩序的管理,确保用频的所有设备及台站都能在核定技术参数下工作,避免无线电干扰,为无线电频谱资源使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管理方法上,应在无线电安全这一重点保障下进行科学管理。当前无线电技术渗透领域广泛,电磁环境复杂,干扰风险日益增加,在管理工作中尤其要主要确保无线电安全,对非法干扰源要能够及时发现,快速准确定位,有效阻断,以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
在管理目标上,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应实现三个宗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党政机关及服务国防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应对这三个宗旨统筹兼顾。
2.2 综合利用各种管理手段
在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中,行政、技术、法律及经济是四种最常用的管理手段。我国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长期实行行政审批的方式,这种手段下,尽管可以满足公共部门的用频需求,有效查处违法行为,但是当下,依法治国为时代主题,法律手段基准性已经获得广泛认同,无线电管理中的相关法规法律也会更加完善。而对于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这种高科技含量的工作来讲,采用更新的技术手段提高频谱分配效果是今后必然趋势。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频谱频率价格出现扭曲,频谱资源闲置、短缺屡见不鲜,有必要采用经济手段进行有效调控。
总之,当前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下,要做好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科学有效管理,需要在法律手段基准之下,利用技术核心手段,在经济基础手段下,辅之行政手段,这样才能够切实实现频谱资源的最大社会经济效益。
2.3 提高技术设施及高精端人才队伍建设
要切实做好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科学管理,应有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及先进设备物质基础。首先,提升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的硬实力,不断加强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的技术设施建设,提高抗干扰的监管能力。要做到这点需要从两方面进行:
①积极开发新技术。我们应该积极开发新技术对频谱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加快对频率共用技术、无线电认知技术还有无线电动态频谱技术的开发研究,让这些技术能够更好为无线电频谱管理服务,为其科学管理提供最有力的的技术保障。
②实现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推广一体化平台技术,实现无线电发射、频谱资源及无线电台站管理的统筹兼顾,确保空中电波秩序,保证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质量,提高频谱利用率。其次,提升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的软实力,加强高精端人才队伍的建设,着力打造一支素质高,技术强的管理人才队伍。要做好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科学管理,必须加大对三型一尖人才的培养力度,确保无线电管理人员是通晓专业,擅长管理的国际型、创新型及复合型的尖端管理人才。在单位内部创建多种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为实现无线电频谱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人才保证及智力支持。
总之,当前环境形势下,面对频谱资源供需矛盾大,基础技术设施建设薄弱,高端人才匮乏这些现状,无线电频谱资源要实现科学管理应该着力从正确掌握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的内容、方法及目标,综合利用行政、技术、法律及经济四种管理手段,提高技术设施及高精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统筹兼顾,这样才能够切实实现频谱资源的科学管理,有效应对挑战,为国家社会营造良好空中电波秩序,确保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陈亦敏.浅议地级市无线电管理机构管好频率台站的一些创新思路[J].中国无线电,2012(12).
[2]丁风雷.地市级无线电监测网建设的研究[A].浙江省电子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3]盖文山.依法加强无线电管理维护好空中电波秩序[J].人民政府公报,2011(18).
科学管理的内容范文6
一、现代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目前广大人民常会接触的顺丰、圆通、申通、韵达等快递就属于物流。但是,物流又不仅仅是能够用快递来解释的,尤其是物流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要加以科学界定,才能做好现代物流的管理工作。早在1984年,美国的物流管理协会就对“物流管理”进行了概念的界定:供应链流程的一个内容,其是一种将相关产品和信息高效率、高效益地从产地到目的正反向流动以及存储,这个过程包括了计划、实施以及控制。可见,物流管理是企业供应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进行科学管理,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优势。放在我国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下,与美国协会的定义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因为考虑到中国物流的实际情况,物流应该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一个流动过程,而物流管理是在此过程中以流动的对象为主要目标,对其进行的计划、组织以及控制等行为,可以说,这种管理是有计划的、科学合理的、与时俱进的,并且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基本目标。很多文献中提出,物流管理存在着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在运输状态中对于物品的管理,另一种是物品处于存贮地点的静态管理。本文涉及到的与供应链管理相对应的是在企业中产生的物品的存储和运输管理,是实体物流管理。
二、供应链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物流管理”定义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环节,可见,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整体,是在企业管理中比较宏观的管理范畴,需要调度的环节比较多。供应链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概念,因为它在整个企业管理范畴中至关重要,供应链是一个网状结构,不仅包括从供应地到目的地的物流,同时也包括与企业和客户都息息相关的服务流、信息流,而且供应链不仅是一个流动的结构,同时也包含着回流。供应链管理包含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等几个社会上的较大群体,所以无论是生产、运输、配货,还是信息、服务,都是需要进行严格管理的。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的概念之上进行界定的,因为供应链是各个企业、各个环节共同组成的整体链条,所以供应链管理也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其中包含物流管理这个子集。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不同于传统的生产销售,也不是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而是将不同的企业集合起来,负责各自的部分,从而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供应链的科学管理包括计划、合作、控制,高效率地完成从供应商到消费者之间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并且注重提高服务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将一个链条上的企业集合起来,实现目标的平衡,并且关注物品在供应链上的流动过程。
三、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1.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
1.1基础与管理模式的区别。前文已经提到,很多概念的界定将物流管理定义为供应链管理的子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对于企业来讲,物流管理是一个企业、一个环节上的管理,物流可以理解为物品的流动,管理的是这个流动过程,其基础和前提是存在着流动的物品。而供应链则不同,它以信任和承诺为前提,将负责不同工作的企业紧密联合起来,是对这整个过程的管理,不仅要有流动的物品,还要求从生产到消费者购买都有管理过程参与其中,涉及的企业和个人要比物流管理更加程序化、复杂化。
1.2导向目标的区别。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导向目标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现代物流管理相对简单,仅仅以降低一个企业的成本并提高服务质量为导向目标,可以说,物流管理的服务以一家企业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科学管理即可。而供应链管理的导向目标则复杂得多,物流管理的导向目标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供应链管理需要考虑的导向目标则是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服务质量,并将涉及到的所有企业囊括在内,使得所有企业同时完成科学管理,从而达到使客户满意的目标,并且在科学管理的过程中也提升供应链所涉及企业的竞争优势。
1.3管理层次的区别。物流管理的层次是单一的,虽然要考虑到物品的运输和存储,但是只需要一个企业进行管理,将运输、存储的过程完成科学协调和管理,即是实现了物流层次上的管理。而供应链管理是多层次的管理,不仅要考虑物流环节,还要考虑生产、加工、信息、服务、售卖等其他重要环节的管理。并且,供应链的管理层次还包括企业、人员的管理,需要将一些列的环节统一起来实现管理,并注意对关键业务流程进行设计、重构以及整合。
1.4管理方法的区别。管理方法上,两种管理也是存着较大差异的。物流管理是以技术为主要方法,利用行政指令和战术策略实现科学管理。而供应链管理则是以信用和承诺作为主要的管理方法,将涉及到的企业发展成为合作伙伴,再引入科学技术,实现对供应链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而物流管理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2.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联系。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子集,二者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共同点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物流管理是对物品从供应地点到收取地点的科学管理,通过严密的计划、合理的控制,实现在运输和储存两个环节的管理;而供应链管理也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但是过程更长,从物品的生产过程就开始了管理,一直到客户收货后的售后服务,需要对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管理。可见,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存在共同点的,虽然管理范畴不同,但是管理目的的一致性使得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存在必然的联系。作为供应链管理的子集,物流管理在管理内容方面与供应链管理存在相关性。供应链中包含着物流管理,它们之间是从属关系,所以在管理内容方面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