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科学与技术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科学与技术管理范文1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管理学 教学模式
《管理学》作为高等院校经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虽然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但多媒体的丰要作用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演示的工具,或者作为公开课上装点的道具,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如何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内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是《管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当务之急。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各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改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带动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包含三个方面的涵义:(1)营造(或构建)新型教学环境;(2)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3)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其实质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义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学能工具,而是要通过新型教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建构,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信息技术为《管理学》课程构建新型的教学环境
当前,《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信息加’r的主体,而不是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如何真正成为管理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改革目标,就不应离开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应用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管理学》教学信息系统,将学院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大学校园网和国际互联网(Intemet)联为一个有机的教学媒体体系,为改革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模式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1.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现代教学媒体例如幻灯、投影在课堂的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电子教室,由于具有图、文、声并茂,信息传播量大,同时速度快的特点,并且具有形象、直观的教学感染力,使抽象变具体,由静变为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的认识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多媒体计算机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下,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练习,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参与活动就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2.多媒体计算机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资源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超文本(Hypenext)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超媒体、超文本等方法表述《管理学》教学信息内容与学生大脑知识的网状结构相匹配,使教学信息内容走向形式多样化、思维个体化,交叉化和综合化,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白己的学习需求,寻找学习专业知识的切入点,并且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再把各种管理学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的组织和链接,最后系统掌握管理学理论与方法。
3.计算机的网络特性和虚拟特性,有利于解决管理学教育资源严重滞后现实需要的难题。
利用计算机的网络特性,使得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共享,使《管理学》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大大减少。通过建立学院教师教学素材库、学生在线学习资料库和电子作业系统,学生的《管理学》实验软件系统和实验案例库,可以把学院内优质的管理学教学资源集中起来,放在学院的管理学教育网站,供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或下载。利用计算机的虚拟特性,可以创立虚拟化的教学环境,如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等,使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从而有利解决了目前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大规模扩大招生而造成的师资不足,教学场地、图书资料紧缺的难题。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学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体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内容)这3个要素组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要增加一个教学要素――教学平台(教学媒体)。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的观点考虑,这几个要素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信息化教学结构形式――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与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内容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简单的教师传授的内容,也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之一;信息平台(信息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交流的激励工具。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管理学》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形式:
1.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开发和设计CAI课件,实施网络教学
CAI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是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为一体,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管理学》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内容,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Pow-erPoint、DreamWeaver、Frontpage等多媒体制作软件上设计文稿,并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演播进行教学。教师还利用个人主页,设计、制作和网页课件供学生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跟踪辅导、即时应答,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训练次数、训练难度,可以即时得出训练成绩和答案以便使学生了解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利用公众交流平台实现课后的互动交流
公众交流平台在《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案例教学虽然跟学生能达到一定的互动,但课堂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表达他们的观点,如何才能达到真正
意义上的互动交流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之一,而QQ群、BBS、博客等一些交流平台正好弥补了这点。例如博客具有公开性、互动性、公共性、即时性、私密性、个性化等特点,作为《管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渠道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有利于师生课外之间的交流;第二,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博客给了众多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第三,可以缓解教学资源的不足。案例介绍既不占用课堂时间,也给了学生课前讨论的机会,大大提高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3.利用网络实现《管理学》的远程教学
远程教学是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向那些在空间和地理上与教师相分离的众多学习者进行的教学活动。实现《管理学》远程教学,学校需要建设管理学专业网上课程资源,包括网上教材、网上课件、题库、信息资料库、管理学相关的案例库等;开发研制《管理学》远程教学的软件平台;建设《管理学》课程网上实验室;建立远程教学的选课、教学、考试和学籍管理等管理机制;形成《管理学》远程教学系统的教学、科研、维护、管理等体系。远程教育把学习的支配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真实的回归,网上教学排除了时间、空间及人为因素的限制,学生可能随时随地使用计算机调取网上的信息、检索资料,在自己合适的时间点播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还可以通过网络与他人讨论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实施信息技术与《管理学》课程整合条件
信息技术并不是一经引入到教育当中就能够很好的与课程进行整合。整合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归结为以下几万而:
1.观念转变是“整合”的先导条件
首先实现“整合”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恕、的转变是首要条件,其中包括学科观、教村观、教学观等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为了建立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高校必须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能方面的培训。通过对教师的培训,首先培养起教师这方面的素质,才能够由他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2.网络平台的搭建是“整合”的基本条件
信息技术与《管理学》课程整合必须构建一个扩展性的硬件平台,而且要配上良好的配套设施和软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能。
3.丰富资源是“整合”的重要条件
在资源建设上,首先要制定一个建设资源库的标准,即科学性、目的性、先进性、启发性。具体资源库的建设上可以从两个途径进行操作。一是购买;二是教师从网上下载整理和独立制作开发相结合,这样既快捷,效率也高,使用方便,同时资源的形式也要尽可能的丰富,为“整合”提供良好、强大的资源支撑。
4.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是整合的必要条件
信息科学与技术管理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发挥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历史教学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
1.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信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材料,捕捉信息,为我所用,编写教学资料。信息技术可为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料,可以使教师的备课资源取之不竭,备课手段方便快捷。利用电脑编写教案、编制试卷、制作演示文稿,既轻松又惬意。教师可根据每节教学任务的要求,制作演示文稿。在制作过程中可利用自己的课件,也可调用电子文献和网络资源上的课件,包括地图、图片、电影电视剪辑,制作富有个性的文字、声音、图画、视频俱全的多媒体电子教案。这样可以使教师从繁重、低效率的、忙于应付检查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从事一些创造性劳动,如深入研究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制作有个性的课件等等。同时通过在互联网上的检索,可及时了解国内外历史教育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避免因信息闭塞造成的不必要损失,也可缩短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2.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认真上课,大大减轻教师的授课负担,进而随心所欲地安排授课的内容。对教师授课而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将制作好的电子教案在课堂上随时调出,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进入一个五彩斑斓的历史世界。这就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角色和教学方法,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推动者,而不是资料输出中心。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制定一些探索性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思维的发展。此外,信息技术可为教师提供关于学习效率和存在问题的信息,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他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信息技术与历史整合的必要性
1.历史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结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由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历史学科的特点在于它的过去性、丰富性、综合性。历史是不能进行试验、重演的,而信息技术却可以将多种样式的历史资料用最为丰富、生动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综合起来,再造历史景象,使历史教学突破时空限制,把千百年前以至上万年前的中外历史现象“重现”在学生面前,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调动学生接近历史,理解历史,探索历史的积极性。历史知识自身的丰富性、综合性也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将丰富而零乱的历史知识综合起来,形成鲜明的历史观念,从而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寻求历史规律。将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很好地整合,能让学生得到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历史在学生心目中才能成为立体的、活生生的、充满神秘而又引发人们探索的学科。
2.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使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甚至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它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知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由传统学习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具有更大的选择和自由,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使学习向自主化、个性化发展。由此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引进信息技术,不仅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传统的学习方式也将受到巨大的影响,从而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1.信息化时代的历史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如何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
2.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展示过多,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历史教学课件的制作力求精致、实用、简便。设计时,应注意声音文件、视频文件、图片文件和文本文件的结合问题,在课件设计时应注意留足给学生记笔记和思考问题的时间,但又要注意课件演示的时间控制问题,不要影响教学的进度。
信息科学与技术管理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研学后教 自主探究
在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教师若不停地给学生教应用软件,也赶不上软件更新的速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只是去获取新的只是,就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他们去感知、去思考、去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本人认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教师对学生未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适应现在形势的一种需要,而"研学后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下是我在课堂上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激发学生自学意识
1.1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教学情境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兴趣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主解决。"学生对于这门课程,刚开始表现极大的兴趣,但是当真正接触的时候,却难以理解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操作知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来激发兴趣。例如:我在教学《金山演示2003》的动画设置的时候,我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喜洋洋和灰太狼之间的故事,并配上了故事录音和伴奏,作品设计生动有趣,学生欣赏完后以后还依依不舍,很想跃跃欲试。这样选材就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1.2 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过:"各级水平的学生在遇到对自己有意义的、恰当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主动学习。当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任务不相符合时,不仅使学生的潜能受到压抑,而且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收到了影响。"为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力争做到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品尝到喜悦感,激发学习欲望,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考虑到个体差异,以个人的形式竞争肯定会挫败一部分自学能力弱的学生。我将班里的学生根据能力的差异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里都有动手能力强的、表达能力强的、责任心强的同学,同时也有能手能力稍弱的,学习不够主动的同学。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拥有了集体荣誉感,都不甘心弱后与他人,激发整个集体的学习欲望。
1.3 "研学"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习兴趣
研学过程是自主探究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才能保持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在巡视中发挥重要作用。发现小组成员有一点突破的时候,可以聚集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并及时表扬。另外,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安排自学的内容,从基础到知识迁移,让学生认为自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相反还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研学的过程中彼此之间互相合作,增进友谊。例如:教学《金山文字2003》的字体设置的时候,先让学生尝试设置诗的题目的字体为三号宋体字,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到成功后,再加大难度将整一首诗设置成自己喜欢的字体和字号,并选择喜爱的颜色。做完后再彼此欣赏。通过这一个过程,保持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逐步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
2 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
书中有些专业术语对小学生来说非常生硬艰涩,学生被拦住几次就不愿意再读了。作为老师,要懂得挖掘课本的知识,想方设法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进行自主探究,达到自学并掌握技术的目的。"研学"的有效性除了与学生自身素质有关,还有教师的引导息息相关。"后教"也不等于重复教学,教要教在点子上,教师一定要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有目的的进行自主探究。
2.1 善于设计和使用研学案
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设计好研学案,设计问题要循序渐进,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出发,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准与新知直接联系的旧知,并通过旧知去学习新知,让新知的学习顺其自然,一气呵成。在设计时避免研学内容铺垫得太过平实,思路过于流畅,这样学生会缺乏自主意识,仅仅被动地参与探究,没有深度思维和交流,变成无效的研学案。要充分设计好研学案的探究任务,引动学生思考与动手,保持学生积极的探究兴趣,从而主动完成之时和思维体系的建构,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广州市新版的信息技术教科书第一册中,关于图形的复制的教学中,研学案在设计"复制"这一环节时,我首先安排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将一朵在空白区域的花复制到花坛中,让花坛变得色彩斑斓起来。学生通过小组自主探究很快地完成了任务,获得成功体验。进而在加深难度,如何让花坛钟满这种花,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刚刚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在设计研学案的时候,有意识地逐步提高操作中的难度,他们通过合作,在书本中找线索,促使他们仔细阅读课本,找出操作方法,并自己实践。
2.2 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自学效率
根据个体差异,合理安排学生组成小组。通过这种分组教学,弥补学生的不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除了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以外,还在互相协作、互相学习、合作探讨的过程中获得共同进步,提高了学习效率。小组长在小组中起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组织小组成员一起谈论问题解决问题,指导落后的同学如何操作。
2.3 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实际状况,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自学完基础操作以后,安排难度稍大一些的知识迁移运用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课堂自学获得的基本操作方法,解决更加困难的问题,通过挑战这些问题,取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复制和移动》的时候,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移动图形,然后我在安排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何将一台两轮单车变成一台三轮单车呢?学生观察老师展示的三轮单车的图形,尝试运用本节课自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加他们的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的工作,研学后教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除了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外,对老师也提出更加高的要求。表面上看似乎课堂都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完成任务并获得知识,实际上老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在课堂上同样要运用好研学案,大胆将新想法、新理念融入到教学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脚踏实地,不能急于求成。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树立其终身学习的观念,去适应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方健敏 中学教学参考 2011-6
[2] 《谈信息技术课堂的"先学后教"》 魏一静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3]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周敦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信息科学与技术管理范文4
现行的浙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有个非常明显的特色,就是课与课之间的衔接非常紧密,在教材内容方面,上一节课的内容往往为下几节课做铺垫,这一节课的内容往往是上几节课的深化;在学生的学习方面,上一节课的作品经常在下几节课里都需要补充、完善,这一节课的作品往往又是上几节课的成果积累。比如浙教版五、六年级中对于Word、PowerPoint等软件的教学,往往从收集资料到作品制作成型需要好几个课时才能完成,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前后都有关联。然而,现在一般机房学生机的软件环境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教材风格,往往学生在这节课所制作的半成品,到下节课要继续补充完善的时候,却为了机器上安装了还原类软件等原因而使作品变得无影无踪,可想而知,此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心肯定大受影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计算机老师有很多处理的办法,常见的比如让学生把作品保存在非自动还原的分区中,这样就可以避免作品受还原类软件的影响,但是问题在于同一台学生机器是由多个班级的多个学生共同使用的,保存在计算机中的作品难免会受到其他学生无意地改动,甚至恶意的破坏,在数据的安全性上,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再比如建立FTP服务器,让学生在下课前把作品备份到FTP服务器中,可以在服务器上为每个学生建立个自独立的空间,分配好密码,数据安全性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唯一不足就是调用作品和保存作品都要到FTP服务器去中转,而且也没有软件能够完全自动、后台地实现这一调用和备份的过程,稍显麻烦,学生也容易忘记备份而造成数据的丢失。这些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总体来说似乎都稍欠完美。
在学生机房中引入域管理,可以很好地解决前面提到的矛盾。在Windows域控制器已经建立好学生账户的基础上,我们再进行两步操作,一是为每个学生账户分配独立的存储空间,二是编写一条组策略将学生登录后的“桌面”、“我的文档”文件夹重定向到域控制器指定的共享文件中。学生每次上课前使用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登录到学生机中,系统会自动从域控制器中调用“桌面”和“我的文档”数据,课堂结束后学生注销或关闭计算机,系统又自动把学生在“桌面”和“我的文档”中新建或者修改的数据同步到域控制器中,数据的上传下载都由操作系统在后台进行,作为操作者的学生是完全感觉不到这些的,和单机上的操作体验几乎没有区别。这样,每个学生拥有独立的账户,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又使用“文件夹重定向”功能把学生个人文件同步到域控制器中,避免了还原软件对学生个人文件数据的影响。
二、用Windows域规范学生上机操作的行为
众所周知,由于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点,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有很大的自由度,特别是软件使用方面,非常难控制,再加上学生普遍存在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的现象,造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一放开控制让学生练习,学生就往往只顾自己玩其他软件,和教师上课内容完全不同步,甚至在连接到互联网络的时候,学生都迫不及待地上QQ聊天或者玩网页游戏等等,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达不到既定的教学效果。虽然可以通过注册表或者借助电子教室的程序限制功能加以限制,但明显这些方法都不够灵活,比如通过注册表限制,需要每一台学生机上都去设置,费时费力;通过电子教室的程序限制,目前只有很少电子教室有这样的功能,并且只针对IE浏览器有效,设置方法比较单一,不便于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总体来看这些方案收效一般。
软件限制也是Windows域的一个重要功能。实际上软件限制是通过Windows域的组策略来实现的,通过对不同的学生用户和计算机课程内容所要求的软件进行限制策略,不仅能有效地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扩散,还可以实现不同学生使用不同软件,不同课堂使用不同软件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进入组策略编辑,在“用户配置/Windows设置/安全设置/软件限制策略”中,创建软件限制策略,在其他规则中根据“证书规则”、“哈希规则”、“Internet区域规则”和“路径规则”详细制定用户能够运行(或禁止运行)哪些软件,能够访问(或者禁止访问)哪些网站。使用组策略来限制软件显得非常灵活实用,编写多个关于软件限制的组策略,在需要的时候,为不同的学生或者不同的计算机课程应用相应的组策略就可以达到软件限制的目的了。另外域中的组策略最大的好处在于统一编写,统一应用,一旦在域控制器中准备好组策略,所有的学生机会自动应用这些组策略,对于机房的维护来说方便了不少。
三、用Windows域的登录注销脚本记录学生上机情况
在一般的信息技术的学习评价中,我们往往以学生的作品好坏为评价的主要标准,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平时能专心听讲,认真操作,但限于自身水平等原因,制作出来的作品可能并不能达到合格的程度,评价这些学生也需要考虑他们的制作过程,考虑到他们平时为制作作品所花费的时间,并不能只看作品成果。但普通局域网中的学生机,因为没有登录机制,显然没有办法解决如何为多个学生记录使用时间的问题。
信息科学与技术管理范文5
关键词:信息科学技术;交通运输;行业影响
信息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无疑是对人类生活的一次颠覆,各类涉及到信息科学的新技术开始渗透到人类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中去,而交通运输作为人类基础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会受到信息科学技术的影响。而信息科学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交通运输行业技术水平,也对交通运输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1信息科学技术对交通运输管理行业的影响
交通运输行业在我国当前的发展中地位非常重要,其庞大的运输网络成为我国促进产业进步的必要条件,而面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越来快捷的步伐,市场和社会对于交通运输的需求日益加大,传统的交通运输管理模式已经显然不再适应时展的硬性需求,而信息科学技术的出现及其实力的迅速壮大让交通运输管理迈入了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1.1信息科学技术推动了“智慧交通”的发展
“智慧交通”是继“智慧城市”之后的又一新名词,其主要意义在于利用前沿的科学技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有自动识别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等)的应用,彻底改善交通运输繁杂麻烦的传统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智慧交通”旨在将静态的交通运输设施设备、道路以及动态的人的行为进行有机结合并管控,从而形成一个能够实时反映各项数据、道路情况等的管理系统,利用信息网络加快数字化信息的传递速度,有效避免道路拥堵,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让交通运输管理真正实现数字化、社会化和智能化。
1.2信息科学技术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
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同提高等因素让人口都大量涌入大中型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的交通拥挤现象已经不是新闻。虽然各地政府已经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进行改善交通硬件设施条件,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地解决,原因就在于没有将信息技术合理化地运用到交通运输管理中。而正是由于信息科学技术的深入运用,让整个交通运输枢纽的各项数据反馈速度明显提高,从而实现了运输能力的显著提升,极大地缓解了运输压力。并通过分析和调动多层次资源运用情况,对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各项资源进行了平衡,避免了资源过剩和资源短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阻碍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壁垒。
除以上两点显著优势以外,信息科学技术对交通运输管理行业也有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管理理念的转变以及管理网络建设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想要在短时间内适应信息科学技术管理模式无法实现,二是建立信息化管理网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且无论是前期建设还是后期运行维修都对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
2信息科学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行业中应用的问题
任何新技术开发之后都需要用实践去检验其有效性,而在应用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才能找出新技术的短板以及解决方法。信息科学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行业中的应用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1信息化意识的薄弱
受传统管理办法和思想的影响,目前大多数交通运输企业或机构仍然将工作重心放在建设道路桥梁上,造成管理“量”的不断攀升,而没有实现管理“质”的升级,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交通运输的管理并不是在道路桥梁建设完毕之后进行管理,一些管理设施设备,尤其是建立在信息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管理设施设备必须与道路桥梁一同进行铺设,但大多数企业和机构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再者,在后期的管理人员中,对于选拔和培训环节不够重视,导致这些人员的素质水平达不到新技术的要求,造成了资源浪费或不必要的失误操作形成损失。
2.2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
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实际上依然是由于信息意识薄弱,对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进程认识不足所造成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在进行调拨资金时,道路桥梁等基础建设占大头,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资金则非常有限,导致一些设备和技术没有办法设计或购置安装,其管理系统的关键和附加功能也就无法实现。此外,资金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以及企业中所存在的资金滥用等现象也成为了信息科学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应用困难的重要因素。
2.3人员良莠不齐,缺乏信息技术考核制度
一些交通运输行业的企业或机构虽然实现了信息技术的安装与应用,却没有对负责和运用这些技术的管理人员进行考核。一方面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较为稀缺,大部分企业会选择在原有员工中选取一部分进行调岗和培训,而技术型员工也有可能没有及时进行技术更新;另一方面基于行业壁垒,企业人事对信息技术了解甚少,没有建立起与信息管理技术和系统应用相关的考核机制,导致企业技术型人才良莠不齐,缺乏过硬技术的同时,也没有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对其进行要求和监督。
3加强信息科学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行业应用的措施
虽然在部分交通运输的企业和机构中已经逐渐将信息科学技术应用到实践中,但其应用的效果和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人们对交通运输管理的要求逐步提升以意味着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科学化的进程必须要加快步伐,为了更好地解决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和困难,我们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1转变管理理念,强化“信息化”意识
所有措施和手段实施的前提是及时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正所谓“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为引导,后期的行动决策也将走向错误的方向。而交通运输的管理也是同理,只有树立起正确的管理理念,强化“信息化”的管理意识,由上至下灌输加强信息科学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必要性,才能带动全员实现“辞旧迎新”。
3.2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技术功能的实现是以设施设备完善为背景的,交通运输管理要顺利实现信息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就必须完善基础信息设备的建设,也就是要加大资金投入。企业和相关机构仅依靠政府投资这一条融资渠道来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发动民间资本的力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政府扶持、企业自投、民间投资、社会支持等多个方面成为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的有利途径。
3.3引进前沿先进技术提升核心管理水平
在观念和资金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利用当下前沿的信息科学技术,如AR、Vtk等建立全方位的交通运输行业各项信息的集成与反馈,实现人机双向实时交流与反馈而并非只是单纯地获取实地和后台信息之后再对该信息资料进行后期处理。同时,也要注意引进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根据现有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以适应我国行业现状与特点。
3.4建立素质优良的管理队伍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交通运输管理相关企业和机构仅从现有的人才市场选取技术人才是不足以支撑交通运输管理未来发展的速率的,更要选拔高技术能力、高人文素养的人才进行培养,使其真正成为企业的一份子,用对企业的忠诚去建立一个更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此外,还要实现用“管理”去“管理”,除将焦点放在技术投入上外,也要建立一个优质的管理团队,层层把控,严格把关,提升管理质量。
信息科学与技术管理范文6
一、技术管理在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中的技术管理要素包括技术资源管理、技术组织管理、技术质量管理、技术风险管理。具体来说,技术资源管理的内容有资金、人员、设备资源管理。技术组织管理的内容有组织流程管理和技术部门管理。根据信息流走向和工作要求,进行组织机构、部门设置和管理,是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也是确保高校信息化建设执行力的重要保障。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质量管理,可以解读为信息化标准化质量管理,其管理目标是用制度来规范工作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严谨性和制度建设的合理性。技术风险管理是信息化技术管理的重点,其管理内容是如何消除会对信息化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潜在因素,为系统应用和安全使用保驾护航。技术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检验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二、高校信息化教学中技术管理问题
如今,信息化教学管理已经成为高校教务管理的主要模式,各地高校都加大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点,在技术管理中体现的最为明显。高校信息化教学中技术管理问题有:(1)信息管理系统兼容性差。许多高校教务管理软件采用的都是前端程序界面接口加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架构形式,多系统之间的不兼容,使得高校信息化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如各部门拥有的学生资源数据,由于类型和格式不兼容,往往不能直接传递,信息流通效率严重下降。(2)系统无法满足教务管理需求。部分院校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虽然基本能满足本校教务需求,但是,不同院校之间的教务系统在运行模式和管理上都有偏差,受现实操作与管理矛盾影响,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还难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3)技术安全隐患多,软件更新和维护压力大。许多高校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采用的都是C/S和B/S架构模式,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服务器极易被非法入侵,一旦服务器在运行和工作中受到攻击,都有可能导致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瘫痪。再则,高校操作系统和通用性软件版本更新较为缓慢,这也给系统日常运行和维护带来了麻烦。
三、高校信息化教学中技术管理问题优化策略
1.提高技术资源管理能力
结合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中技术资源管理问题可知,要想提高高校技术资源管理水平,系统引进和人力资源管理是提升技术资源管理水平的关键。鉴于此,高校在引进系统时,要借鉴国内外高校信息系统建设经验,做好资源建设规划,将系统引进、系统开发、流程再造、数据库信息采集计划落实到实处,狠抓细节问题,确保信息数据类型统一,提高数据转换和对接效率,引进科学的系统并确保系统二次开发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和学习,提高教职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操作能力,将信息技术能力纳入教职工考核指标,提高信息化办公效率。
2.加强技术组织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事务综合交错,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就决定了高校信息化技术组织管理工作的困难性。改革教学管理组织机构,优化管理流程,是提升技术组织管理方法的有效途径。依次为目标,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要重视系统数据流转管理体系建设,确保每个教学管理部门都与高校整体流程再造思想一致,每个教学环节都有相应的职能部门去管理,为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顺利实施提供有利条件。为了提高技术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还要设立专门从事技术管理的部门,确保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能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进行技术引进和二次开发。如结合广大师生教、学需求,技术部门和技术团队可以通过系统升级、技术开发为用户通过个性化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地位。
3.提高技术质量管理水平
在技术质量管理方面,高校要坚持教学管理的程序化、标准化,根据自身发展制定信息化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确保信息化教学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当然,在技术质量管理管理中,高校还要根据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其中出现的问题,对制度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严谨性、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同时,在教学管理方面,还要出台与此相呼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明确规范教职工岗位职责、教学要求、管理流程。为了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热情,高校应加大信息反馈机制、激励机制建设,及时处理各院系师生反馈的问题,构建学习型信息化教学队伍,根据反馈的信息和教师教学需求及时修正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4.提高技术风险管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