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养成教育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养成教育内容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85-02
养成教育是保证少年儿童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基础,也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少年儿童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2013年,我校承接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的研究工作,三年来,学校课题组始终以本课题的研究为载体,深入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做人、做事和学习等基本习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形成我校优良校风,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开展养成问卷调查活动
开展小学生养成教育,首先要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养成方面实际达到的水平,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使课题研究的方向更加明确,提高研究的效益。
二、构建全方位养成教育体系。
1、构建养成教育的校内网络。课题组构建以课题领导小组课题工作小组班队辅导员班队干部专项督导队(红领巾监督岗、纪律督导队、卫生督查队、路队督导员)组成的养成教育网络;分层面、分年段开展相应养成教育训练,宏观与微观结合,形成一个双重的、全方位的养成教育结构体系。
2、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体系。课题组构建以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学校、社区居委会、共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家长学校(热心教育工作的家长、家长学校领导组成)家庭等组成的养成教育网络,四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3、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成为养成育人的阵地,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养成育人的场所。如:在校园的墙壁上贴上 “校园是我家,清洁靠大家”、 “轻声慢步过走廊,上下楼梯靠右旁”等标语。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合适的地方贴上养成歌谣、各年级养成要点、养成名人名言;在教学楼的梯间布置上礼仪名言、学生书法作品、养成儿童画、文明礼仪语征集或采撷等。校园内的国旗、校风、校训、学风、名人画像、《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时时刻刻鞭策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发奋读书。这些方方面面无形中营造了浓厚的育人氛围,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完善养成教育的规章制度。
1、制定养成教育评比细则。学校围绕《曾厝小学文明班级评估实施办法》、《曾厝小学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细则》,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为基本要求,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研究的具体内容,分成高、中、低三个阶段的评比细则,对学生的在校日常行为进行评价。
2、成立养成教育培养领导小组。学校制定活动方案,组织实施,切实抓好养成教育的实施和监管。
3、建立行政人员值日制度。学校行政人员每周值日一天,由行政人员带领值日导护教师、学生督导队员,检查每天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并将情况及时记录。认真做好每天的检查、评比,一周的小结总评等工作,把养成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成立养成教育监督机构。学校成立“校园文明礼仪督导队”、“路队监督岗”、“卫生监督岗”等,以此为主要管理人员,每天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出勤、安全等情况进行督查和评比,也就是说全校师生从一进校园开始,其所有的言行举止在自觉履行规范的同时,也在接受着礼仪岗、卫生岗、纪律岗等学生管理机构的监督。于是,每天集会上的公布,每周的流动红旗的颁发、通知栏路队评分表、纪律卫生评分表等评比结果的通告,成了师生自我检查、自己激励的一面镜子。研究实践证明,制度的健全,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是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5、定期举办交流活动。每学期末学校组织开展“养成教育经验交流会”,让老师、家长、学生代表在交流会上互相学习,不断完善工作方法,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共同促进养成教育的发展,使养成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课题组提出了“好习惯、我知道”、“好习惯、我能行”、“好习惯、伴我行”等标志性口号,为此,课题组努力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养成教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1、“好习惯、我知道”
课题组搜集、编写各年段养成教育歌谣,并与经典诵读相结合,通过开展养成歌谣诵读活动,让学生学习、感悟良好文明礼仪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安全行为等内容,使小学生从通读中感受不断增强对良好习惯的认同与自信,明白养成要达成的目标,从而达成“好习惯、我知道”课题研究目标。
接着,课题组开展养成标语征集、养成手抄报比赛、养成教育绘画比赛,通过比赛,进一步营造课题研究氛围,使学生认识更为广泛良好习惯的内容,进一步达成“好习惯、我知道”课题研究目标。
2、“好习惯、我能行”
让养成认识实践化,具体化,是实施主体性养成、实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在学生朗朗上口地背诵各种好习惯歌谣,掌握各种好习惯内容的基础上,为了达成“好习惯、我能行”的研究目标,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进程,分阶段安排写字姿势训练(开展写字比赛活动)、学科学习习惯训练、集合训练、升旗礼仪训练、学做值日生训练、整理学具训练、整理卫生工具训练、坐姿训练……。通过一系列强化训练,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提升学生养成效果,基本达成“好习惯、我能行”课题研究目标。
3、“好习惯、伴我行”
首先,课题组组织开展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班队会活动以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班规、班约为主要内容,主要围绕“卫生习惯养成”、“文明礼仪习惯养成”、“安全习惯养成”、“学习习惯养成”几个方面进行。各班主任依据学校课题组计划,制定各班活动计划,组织有关活动。通过本次全校性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活动,让学生畅谈感受、对照自查、积极寻找和发现日常养成中的不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其次、开展文明标兵评选活动,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五、开展养成教育进课堂活动,编写养成微课教案。
课题组始终把养成教育进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强化效果。课题研究开始后,开展了养成教育进课堂活动,将养成教育纳为校本课程,每年3月、9月为行为规范养成月;4月、10月学习习惯养成月;5月、11月为安全习惯养成月,要求老师编写微课教案,每周一节课,每课10分钟。通过养成教育进课堂活动,丰富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熏陶、传统美德教育、良好学习习惯教育、正确安全行为教育等,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讲文明,懂礼仪;更重要的是,教育他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为学生今后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开展养成教育个案跟踪研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针对学生养成存在的问题,课题组组织开展案例分析研讨会,组织教师开展个案跟踪研究,使得课题研究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七、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三年多来,我们在不断探索我校特色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学生评价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1、评价内容多元。
根据课题研究实际,课题组设计《曾厝小学学生行为习惯评价表》和《曾厝小学学生行为习惯评价表》,评价内容涉及礼仪、学习、劳动卫生、安全等方面。
2、评价方式多样。
小学生养成教育内容范文2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庄子曰: “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这句话也为我们阐述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教育理念。“养成教育”,就是要着力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品质。只有具备良好品质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前景。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明显提高。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在学校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因此,对于这一代学生来说,很重要的教育任务应该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从道德行为习惯入手,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途径。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品质和习惯日后很难矫正,有的甚至可能伴随人的一生。而养成的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终生受益。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对少年儿童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养成教育是一种点滴入微的教育,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
一、养成教育要注重对好习惯的认知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才的重要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成才所受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75%,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方面,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朱熹说“: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注重认知的实施。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实施养成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必须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和讨论、大胆实践、课后认真做作业、专心学习、珍惜时间、课前预习、单元复习、自觉读书、读书写字姿势端正等;另外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成绩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养成教育需要形成多位一体的机制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因素。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我们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齐抓共管。
1、教师要言传身教。
“身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孕育着教育。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的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有人往垃圾桶里扔,那也是很少一部分。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我们教师走进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垃圾就随手把它捡起来,有了废纸、垃圾总是亲自扔到垃圾桶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 有时老师的一个好习惯,一个好动作,都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家庭是抚育孩子的摇篮,既是孩子的第一社会环境,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又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因此家庭教育的这种广泛性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比拟的。作为小学阶段孩子的父母,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尤为突出。要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向学生的过渡,要与孩子共同度过多个重要的转折点与学习的关键期,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做好对接。因此,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不良的家庭教育或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
3、联系社会各部门。
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
4、重视学生的相互影响。
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会有所顾忌,但在学生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如若纵容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在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改造”,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三、养成教育应从“早”从“小”抓起
养成教育行为细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重视小学生的细微行为。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及时矫正,遏制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要从“早”从“小”抓起。从“早”抓起,即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骂人、第一次不做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家长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纠正,待到孩子已经形成固定习惯再改正,难度就会增大。从“小”抓起,就是从小事抓起。要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行为,及时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不在校园走廊上打闹,衣着整洁,见到老师要问好,要主动给老人让座位等。这些看是平常的小事,都会对小学生以后的行为产生影响。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很多良好的道德习惯上的。如果教师注意到了学生的某种行为的出现,对行为学生肯定这种行为,对这样行为提出表扬或奖励,这种细微行为就会让执行者认识的升华和飞跃,会不断时间这样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强化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弱化坏的行为习惯,这就是养成教育。
四、养成教育需要在体验中落实
小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我们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学校的广播站、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训,对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法律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乐于帮助别人,自觉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实际的体验,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向困难低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养成教育需要评价体制来促进
小学生养成教育内容范文3
关键词:氛围;有序;实践;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62-01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要熟练的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一辈子也用不尽”。“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阶段是实施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各种行为习惯的关键期。错过了关键期,养成教育可能就会事倍功半。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教育?现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多措并举,营造习惯养成教育良好氛围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要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给他们创设出健康浓郁的育人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主题班队会、校园广播站、宣传栏、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学习园地、图书角、广播站、电子屏幕、墙报、等载体的宣传优势,强化舆论宣传对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力,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正确甄别“真、善、美,对”与“错”。营造出习惯养成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以活动为载体,强化行为在实践中培养。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确实,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鉴于家庭、社会环境以及落后的教育思想的影响,说教式教育仍然存在,束缚了孩子的良好习惯形成,因而要把说教式的“受教育”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我教育”更为有效。这就需要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营造一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自我教育、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自觉遵守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的良好氛围。让孩子在积极、主动参与受教育的同时,感知、感悟、逐渐形成好的习惯和品质。
1、以大课间活动为抓手,保障学生每天活动1小时
自2010年开始,我学区曾连续五次组织基层学校领导到盘锦参观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并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开展大课间活动,并将大课间活动与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从自觉、有序、快、静、齐集合到积极主动参与跳绳、踢键子、跳皮筋、呼啦圈等自由活动、一分钟军姿、再到集体做操、跑步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2、开展社团活动、举办科技艺术节
每年4月的“科技艺术节”以学生日常社团活动为载体,利用每周三下午最后2节课全员参与,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成立“合唱、田径、乒乓球、篮球、跳绳、象棋、围棋、声乐、管弦乐、葫芦丝、电脑制作、剪纸、软硬笔书法、剪刻纸、粘贴画、儿童画、舞蹈、鼓号、键盘、趣味数学、读书等多种校级社团。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发展学生特长,陶冶学生的情操,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探究、合作、拚博、细心等习惯,在此基础上每年开展一次校园科技艺术节活动,通过文艺节目展演、艺术作品展览、科技制作展示,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及爱科学、学科学等方面素质,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展示的平台。
3、重视国学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这也正与我们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教育是不谋而合的。国学课在我学区全面推开,开设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论语》。通过表演、诵唱等形式定期举行国学教育展示活动,加深学生对之掌握与了解,丰厚学生人文底蕴,提高道德修养,改善性格,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四,强化评价机制,家校共建。
几年来,我学区研究探讨出一套分低中高三个年龄段的《平泉县县城学区中心校小学养成教育评价手册》。成立养成教育领导小组,每两个月到基层学校进行养成教育过程督导一次,年末组织综合性检查。将一学年四次的过程督导分与年末综合检查分按比例相加,就是学校养成教育效果分。由于督导及时,有效促进了各校养成教育。
强化家校共建制度,以班为单位用座谈会的形式组织家长讨论交流,给每一个家长提供发言的机会,让家长充分发表看法,通过家长谈论经验、教训或困惑,使大家普遍受到启发,强化学习效果,以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邀请有丰富家教经验的家长来校介绍自己的育儿经验,使家长受到启发,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加重视家庭教育。聘请家庭教育机构的专家到校为家长作专题讲座,用科学的知识,生动的事例丰富家长的育儿经验。
小学生养成教育内容范文4
关键词:礼仪;教育;根本
一、认知定位要准确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我们首先应该当对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有正确的认知。有一种现象可以进行对比:中国人到国外出游,经常做一些有损国家形象的创举――任意丢垃圾。虽然多次被曝光,但是恶习难改;然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的很好,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教育现状造成的。在很多国家,比如日本,儿童进学校的第一节课就是学习如何将我们的生活垃圾分类,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等,这样的教育终身受用。这一现象说明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应当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
1.养成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养成教育是促使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必要手段。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有序前进,就是因为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制约着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平衡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行为规范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小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了解社会行为规范,接受并主动践行规范,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
2.养成教育是个人思想品德的外化显现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通常不是听他说些什么,而是看他是如何做的,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1]从这个意义上说,行为是衡量思想道德状况的外在显现。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本质上来看,属于思想道德教育。
3.礼仪养成需要终身教育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礼仪养成教育的对象应当是中、小学生,甚至是学龄前儿童。根据人的社会化历程,人们确实应当在青少年时期以前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以后学习文明礼仪行为背后深层的道理,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进而学习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顺利实现向社会化的转变。而实际情况却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基础阶段学校教育的忽略,当今的小学生不懂基本的文明礼仪,处处出现行为失范现象。这就意味着小学生需要继续社会化,需要养成教育,不断强化文明行为的训练,以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养成教育内容要精细
所谓精细,是指养成教育的内容要具体细化,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合适的教育内容是养成教育取得有效成果的关键。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历来是高校的工作重点,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多年来我们常抓不懈,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养成教育的内容过于空洞,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学生不感兴趣,主动性不高,因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沿河县实验小学因为申报了“边远山区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培养策略研究”省级课题研究,围绕研究中心,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其主旨是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内容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诸要素紧密相连,将养成教育的内容限制在课堂、校园、家庭、社会等学生主要活动区域内,对于每个区域内正确的行为规范都有明确的要求,并指出哪些行为是不当的。让学生的行为有据可依,有理可循。
三、养成教育方式要灵活多样
教育方法是达到养成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而恰当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是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沿河县实验小学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教师垂范,引领风尚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在校园生活中,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人是教师。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汲取专业知识,更愿意把教师当成榜样去模仿。因此,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教师本身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言行合一的操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向他学习的动力。沿河县实验小学把学风建设与教风建设有机结合,明确了教师的首要职责是爱岗敬业,为学生的学习树立良好的榜样。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也是教师的分内之事。
2.主题班会,体验感悟
主题班会也是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教育原则。沿河县实验小学每周都开设主题班课,有固定的班会时间和地点。在每学期之初,班主任根据德育大纲的要求做好班会计划,拟定班会主题,然后安排学生具体操作。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对整个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学生作为班会的主导者,更容易吸引其他同学参与,发表内心真实的想法,从情感上产生共鸣,加深学生对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必要性的认知度,激发学生督促自我养成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积极性。
3.学校督导,规范行为
人总是有惰性的,仅仅依靠学生自身的感悟就希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难的。这时候就需要外在的监督强制力量。为此,沿河县实验小学由德育处处牵头,成立了文明礼仪督导小组,定点对校园里出现的不文明现象进行督查。
小学生养成教育内容范文5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及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
二、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他们在生动形像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养成教育要与家长共同抓起
小学生养成教育内容范文6
关键词:课堂培养 言传身教 表扬鼓励 实践体验 家校合一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如果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到高年级就很难纠正了,因此养成教育至关重要。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知识重要,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学习方法更重要。低年级的孩子就像一张张白纸,纯真可爱,可塑性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而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时期,因为这时是孩子生理、心理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孩子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那么我们作为教师,该怎样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课堂培养
低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风的保证。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特别重要的。低年级的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广泛,如坐、立、行、排队、文明礼貌、课前准备、上课、放学、作息、自觉学习、遵守纪律、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方面,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脱离幼儿的习性,刚入学时常常抓住芝麻丢了西瓜,总是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这时学生接触课堂纪律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练习。
二、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自己要一一做到。
1.语言示范
在日常学校生活中,老师要注意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如:讲普通话或使用文明用语时,老师首先要带头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要发自内心,出于真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2.行为示范
当我看到教室的地上有纸屑时,我总是弯腰把它捡了丢进垃圾桶,当我看到扫把倒了总是把它扶起,看到讲台上有粉笔头总是把它捡起,当上课下课时我总是先立正站好,上下楼梯我总是靠右行……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因为只有从最细微的小事做起,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
三、表扬鼓励
低年级的小学生自我意识已经形成,十分注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渴望自己的进步和优点能被老师发现并得到肯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对学生点滴的进步,老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另外,我们开展的为自己评奖活动,设立“纪律星、回答星、文明星、团结星、普通话星、进步星、卫生星”等奖项,每周都进行给自己评奖,做得好的在相应的项上奖一颗星。这一个个评奖项无疑是学生努力的结果,可以说这也是表扬的威力,鼓励的结果,学生这样就习惯变得越来越好了。
四、实践体验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要激发、培养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集体教育才是根本。低年级的小学生最崇拜老师,渴望当小老师,小干部。我就给学生创造了一些自我管理的机会,如:设立卫生监督员,让学生轮流当,每个学生都能体验一下这个角色,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其他实践方法还很多,可以让学生经常体验。
五、家校合一
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曾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可见,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是多么重要。我们常感到有的学生习惯特差,是因为家庭成员身上有不少坏习惯,如有的学生家长爱说脏话骂人,孩子就潜移默化地把这个坏习惯带到了学校,使校内外教育不一。另外,学生养成的好习惯也要让家长检查、督促。因此,只有学生家长与学校老师配合,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好的习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家校合一,才会有效果。平时,我们要利用家长会、家访、电话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家长交流,指导督促家长配合学校抓好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一,齐抓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