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对每个学生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小学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同时,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各方面的能力尚未形成,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文化教育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前的小学教学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小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匮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大多数小学都将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文化知识教学方面,一切教学活动也都以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为主要目的,并未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另外,绝大多数小学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不够,也未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导致小学生严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即使有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授课老师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储备,一味进行“灌输式”教学,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无法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当前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多数都采用非常传统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和学习文化知识一样,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课堂教学节奏完全由老师掌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另外,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学内容完全按照大纲要求原文照搬,根本没有考虑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相适应,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遗憾的是,当前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并未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学内容基本都不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并且由于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小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具有随意性
对于小学生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文化教育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小学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随意,起不到相应的教学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老师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规划设计和课前准备工作,课堂教学内容完全照搬教材热荩并且缺乏对小学生的了解,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学内容根本不适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提升小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老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探索和运用有效的教育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也应该重点围绕这两方面展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形式单一,很难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应该有意识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针对小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进传统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尽量让小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特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抽象和无形的概念,但是对于小学生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心理教育基本就是一个模糊的词汇,对于心理教育,小学生也没有明确的认知。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小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心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首先让小学生学会自我控制的意识,比如说,小学生在参加一个比较重要的考试时,可能就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大脑空白、手脚发抖等情况,这将严重制约小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从而影响考试成绩。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老师就应该及时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且在辅导过程中让小学生掌握平复紧张情绪的技巧,掌握控制紧张情绪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过程,小学生就会逐渐学会并掌握情绪控制的方法,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将起到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心理健康老师的整体素质,革新教育理念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素质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应该重点提升教师的素质。老师应该首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起足够重视,把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背景下,老师应该革新传统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为了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学校应该对教师的教育素质引起足够重视,可以对小学老师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让所有小学教师都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心理老师的任务,而是所有小学教育工作者都重点关注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从而在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都能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用优厚的条件吸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从而增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进行专门的教育以外,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老师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如果文章内容涉及爱国主x的相关知识,老师就可以带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了解文章大意之后,对学生进行文章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小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把握文章的写作环境,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比如,老师还可以利用一些表现励志、积极向上精神的文章,引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小学生在了解文章主旨的情况下,适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文章中的伟大科学家、经典的励志人物等作为学习的榜样,因为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和励志故事就是最好的教材,从而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也将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老师在音乐课堂上,可以以音乐为教育载体,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来说,在小学生学习或者欣赏具有爱国情怀的歌曲时,老师就可以适时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青春励志歌曲时,老师就可以以音乐为切入点,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引导小学生及时摆脱消极的心理状态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所以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各种情绪很容易从外部表现出来。因此,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小学生情绪的变化,及时帮助小学生摆脱消极的情绪,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情绪相对来讲很不稳定,遇到高兴的事情就会喜形于色,手舞足蹈,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会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所以老师很容易从小学生的外在表现及时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当老师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好时,就应该及时向小学生了解情况,弄清楚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而对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小学生及时摆脱不良情绪。
除此之外,老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引导小学生将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倾诉的对象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家长以及同学,只要将心事说出来,消极的情绪就会有所缓解,倾诉对象也可以及时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文化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并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针对小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心理课程的优化设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袁传文.浅议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和方法[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
[2]林维晨,童正花.将阳光洒向童年: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
[3]姚叶红.金色童年从健康的心理开始:品德与生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的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范文2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要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的基础上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小学阶段各科教学中,各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现实意义
任何一种教育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小学生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
“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闭锁性与开放性是小学生的另一个特点,对儿童个体闭锁,对同伴开放,具有喜欢标新立异的感觉。小学生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小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对小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3.要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教育作用。心理咨询者不能认为是病人,不能把咨询者必然地与病人联系到一起、视之为有心理病的病人。在心理咨询中要淡化心理学概念,恰到好处地应用心理学原理,抛弃某种概念的典型“范式”。同时,不能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要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恰当的心理咨询模式帮助咨询者走出困境。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范文3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主观方面;良好氛围;自信心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成长的启蒙阶段,在小学阶段接受的教育,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个时期,小学生开始具有自己的思想,并逐渐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出现一些问题,会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学活动,在其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主观方面的问题
主观方面的问题,就是小学生本身存在的内在问题。小学生的个人认知、情绪以及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厌学是当代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学生的个人想法有着较大的关系。现实中的学习与学生想象的学习不一样,使学习活动不能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产生了厌学这一心理问题。
2.客观方面的问题
小学生的个人成长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小学生所在的家庭氛围,学校生活的质量,这都会影响其健康成长:(1)从家庭生活氛围来讲。如果小学生生活在一些情感淡漠、家庭矛盾频发的环境中,加之父母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学生,都会导致小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2)不同的学校生活环境会造就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不良的学风与校风,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方法不正确,与教师、同伴的关系不佳,都会影响小学生的个人心情,情况严重的还会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结合,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得到落实也会让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阳光少年。
1.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质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师生的教学与学习心情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堂氛围是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元素。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营造温馨、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小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心灵的放松。教师不要以权威的形象抵制孩子,放下高高在上的传统教师形象,在心理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的教学氛围会大大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端正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我在集体中成长”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有效组织的课堂活动,促使小学生认识到集体的价值,端正当代小学生的集体观念,从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游戏之后,引导小学生进行反思,说一说集体的重要性,改变一些小学生以自我中心的想法,促进小学生的成长,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2.讲解哲理故事,促进学生心灵净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不应当是刻意的,其实,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是共同存在的。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解课本中的思想品德内容,讲解教材中的哲理性故事,会让小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受到诸多启发,从而将更多积极的心理元素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
比如,在讲解有关生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关于霍金、海伦・凯勒的故事,让小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好,也从这些故事中学习到积极的人生态度。哲理故事在课堂中的出现,会让小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端正小学生的生命观,深化教材中的人生道理。小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自然会消除相关的不健康的心理,在正确的生命观引导下学会珍惜时间,学会善待自己与他人,不断健康成长。
3.做好鼓励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缺乏自信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思想品德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与目的,利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肯定学生,让小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提高自信心,减少自卑心理与心理失衡问题。
综上所述,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今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得到了各方人士的重视。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学科教育相结合。认识到小学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利用正确的手段促进小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内容,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让小学生成长为一代优秀的人才。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范文4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所谓德育就是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M行全方面的教育,其主要涉及到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两个方面。其中,集体主义教育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其中,虽然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中,一方面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方面都需要全面关注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以便更好的达到育人的目的;另一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教学方式和教育途径基本相同。其中,课堂教学过程、班主任工作、校园文化宣传和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是展开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所以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问题可通过心理教育的方式积极进行解决,而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又需要德育途径进行全面疏导。因此,在当前小学德育教学中,可合理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升小学德育的教学水平。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策略
(一)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
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便需要老师积极的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全面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和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感受德育学习的乐趣。例如,老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和班级为单位,积极展开与德育生活化相关的大讨论和沙龙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感悟实际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组织学生开展“我是小交警”、“我是清洁工”、“参观工”、“绿色环保小卫队”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锻炼自己,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在学校教育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进行融合
1、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德育中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重要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将各个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一个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有效连接的重要桥梁。这样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道德和心理发展方向。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班主任可通过班会、课外实践课和课外交谈等方式来强化小学德育教学,以便让小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中受到熏陶的同时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老师可以主题的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班级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释放自己的情绪,让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沟通,促使小学生真正学会理解他人和关心他人,引导小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健康的成长。
2、强化小学德育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
德育课堂是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始终以课堂教学案例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让学生能够在全面深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保持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老师还可以结合德育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积极的影响,逐步提升小学德育的教学效率。
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校园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中,小学的共青团和少先队可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体育、舞蹈和书法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合理的渗透到小学德育文化活动中,或者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学雷锋做好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一系列的活动,以便学生能够逐步养成讲文明和懂礼貌的好习惯,充分激发小学生不断上进的精神,从而促使小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通过与家长相互配合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融合
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离不开家长和学校两个载体,所以为了能够更加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小学德育中,便需要学校与家长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全面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如父母之间是否和谐、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等。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和家长积极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们能够在亲子活动中更加全面的了解孩子,以便于家长一起来强化对学生的心理与品质教育和指导。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范文5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9-0001-01
经专家验证,当前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大多形成于中小学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当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对于大学甚至之后的心理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焦虑、自私等现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心理健康状况是可变的、可逆的和发展的,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1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未能重视心理活动课:中小学校未能够重视心理活动课的重要性,在课程的安排上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很多中小学校的课程量比较少,课程时间比较短,教学方式单一,而且还经常存在心理活动课被其他课程随意取代的现象。其次,教学资源配置不足。教学资源配置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硬件设施不健全,很多学校教学设施不健全,心理咨询室及相关心理咨询辅导用具不健全;二是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学老师。很多中小学校的心理学老师都是兼职老师,甚至是一些思想道德修养老师,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职业老师。
1.2存在片面化教育现象: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都存在片面化教育现象,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忽视中小学生心理辅导问题,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矫正性心理咨询、忽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同时在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时,很多教师存在仅就问题谈论问题的现象,而未能够进一步探索对该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
1.3存在学科化倾向: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其培养健全人格。然而,当前很多中小学校未能明确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仅仅将它当做一门学科来进行,并未能深入学生生活运用心理活动课来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只是进行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灌输,甚至还不科学地布置课程任务、组织考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够实现开设心理活动课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甚至还给学生增加了课业负担。
2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
2.1强化课堂教学的渗透性:理论讲解通俗化。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出于现实需要及能力考量,并不需要他们以直接理论的方式理解与掌握这些复杂而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教师在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生动化及通俗化的处理,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理论知识实践化。教师必须要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矫正中小学生的心理,维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师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要善于运用相关心理学知识,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符合特定学生的心理干预措施以及心理辅导方案,解决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真正发挥心理学教育的现实作用,而不仅仅把它当成一门学科对待。重体验、重感悟、重反馈。教师必须要能够真正发挥心理活动课的功能。因此,在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教学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在进行一堂课程之前,首先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最后根据交流结果来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内容;第二,注重体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注重活动情境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来亲身体验到一些正能量,例如,团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以及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等。通过活动情境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三,注重反馈。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尽情释放情感与体验情感,以达到矫正学生心理之目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并能够运用于课堂之外其他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课下养成将感悟记录下来的习惯,并鼓励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家长之间相互交流与思考。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培训:教师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要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要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较强的教师队伍。当前,可以通过以下四种培训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第一,专业技能培训。中小学校可以与其他的高校联合起来,邀请在心理学领域一些知名的专家或者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心理学老师来校进行专门的指导与培训,以提高本校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技能。第二,研讨式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各种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会,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专业技能。第三,评促教式培训。所谓评促教式培训,是以一些公开课、交流课的方式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由专家听课并在课程结束之后提出相关建议,以达到弥补其不足之目的。第四,讲座式培训。讲座式培训,就是由中小学校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当前心理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重难点问题或者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学校相关教师以听讲座的方式进行学习。
3结语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中小学生当下乃至以后能否健康成长。培养健全人格、维护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必须要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冲,孟万金.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叙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8,(03).
[2]杨晓霞,尹丽娜.关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3]廖金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范文6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