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范文1

一、明确小学数学中符号和词汇的含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除基本的概念理解外,对于应用题的理解较为重要,只有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解答。在题目中,既有生活常用语,还有部分的专业术语,为此,学生在理解该类词汇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理解问题本身。数学术语的理解取决于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即使是生活常用语,但在数学科目中,便可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果小学生不能对日常用语和“数学含义”进行区分,便不能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例如,“垂直”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的含义为与地面或水平面垂直,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也这样来理解垂直的定义,便不能掌握垂直的数学概念,在用于几何问题的应用中时,就不能进行较好的解答。学生只有在充分地掌握好垂直的基本定义、特点并能够较好地和平行、相交区别,才能较好地理解其在数学中的科学应用。因此,数学阅读,既要理解数学术语,还需学会将日常用语转化为数学语言。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在做题中,通常会因为审题不清而犯一些低级的错误,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没有准确地理解题意,阅读句子不够完整,通常阅读一半的句子过后,便按照常规理解进行解题,导致很多错误的出现。

为此,教师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向学生传授良好的、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必须将题目完整地读完;其次,再进行思考,对于不容易理解的句子,应多读几遍,直至理解为止,很多不理解的数学疑问,经过完整、反复的阅读后,便能豁然开朗,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习惯具有较大的帮助。为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较好的阅读习惯,注意在平常的练习和作业中进行渗透,促进其良好阅读习惯和方法的形成。

三、通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

理解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教师需让学生多读、多想,因为许多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对于文本中主要的字、词和句需进行必要的批注和圈点,甚至咬文嚼字,才能准确地理解数学语言,对数学概念准确地把握。

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概念时,需字斟句酌地进行理解。其定义为“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首先让学生通读完整的句子,并标注重点字词,明确重点的短语为“同一平面”、“不相交”、“互相平行”,其中前两个关键词语为平行的条件,后一个关键词表明,平行是相互之间的,并不是可以分开来看的。如此,结合教师的演示和分析,学生便能较好地掌握其内容。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质疑”阅读和“比较”阅读

让小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数学文本,便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语言均较为严谨,短小精炼,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文本阅读,较为枯燥,并且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应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结合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思维进行质疑、思考的能力,进而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例如,这样一道题的解答:菜场中有一批新鲜的蔬菜,其中青菜占整批蔬菜的30%,萝卜占25%,并且已经知道青菜比萝卜多出500千克,问这批蔬菜的总重量。学生在阅读时,便会有这样的疑问:单位“1”是什么,谁为谁的30%等,对其问题和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仔细的阅读和揣摩,就可以起到培养学生阅读时找重点,以及敢于质疑和多学多问的好习惯的作用。此外,还需教会学生比较阅读,对文本的差别、纵横联系进行比较,并从中找出重点和差异,让学生在阅读中灵活地比较,系统地把握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班级管理;提升效率

数学课堂的纪律性管理和班级管理具有重合性,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提出了很多硬性要求,有效地约束了学生们课堂“贪玩”的行为,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有很大的帮助,甚至影响着学生日后社会行为。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结合,对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性有着深远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结合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学习具有严谨性和连贯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某一个点,学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就会对该类题目都无法理解,进而影响考试成绩。所以,数学教学一定要保证良好的课堂纪律性,这就需要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有所体现。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是人生中好奇心最强、学习精力也最多的学习阶段,充分利用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特性,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夯实基础。例如:一个风筝3.5元,买3个要花多少钱?将班级管理工作渗入到数学课堂学习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数学学习是对数字的研究与掌握规律的学科,它不像语文学习,在学习中有对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抒发个人情感,因此学生时而感觉枯燥无味。为此,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多融入一些互动课程,鼓励学生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还能减轻学生学习压力,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二、国内小学数学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存在的弊端

(一)班级管理工作给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压力

传统的班级管理工作要求学生做到“上课积极发言,认真完成作业,关心班级卫生,注重集体观念”等,虽然都是有益于教学的一些要求,但是却忽视了学生个人的特性,小学生阶段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参与性强、表达欲望强烈,如果一贯地对他们强调班级纪律性,反而会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压力,学生不能给好地释放自我,不能很好地发挥自我学习能力,反而是被教师在“牵着鼻子走”,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忽视了学生特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班级管理工作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在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要求学生守纪,但是守纪并不是仅限于坐端正,而是要跟上教师上课节奏,思路清晰,及时回答问题;同时,很多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突然提问、插嘴等问题十分反感。殊不知,这种情况反而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另一种表现,学生在适当的时候插嘴反倒对课堂起到很好的预期效果。因此,传统的班级管理工作以“应试教育”为主,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积极性,造成学生在数学的起步阶段就对数学失去兴趣,与教学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驰。

三、小学数学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结合的有效措施

(一)提倡班级管理工作的多样化

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服从于教师,在课堂不能大声喧哗、不能指出教师错误、不能对教师提出要求等等。现代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教师是辅助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主性学习的领路人,因此,现代的班级管理工作也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提倡多样化的管理规则,让学生对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个人意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权,让他们为班级进行规划,也让学生自己制定课堂纪律的惩治规范,甚至让学生根据数学课本规划课程进度,如此多样化的管理规则,能够很大发挥学生自主性,也能够更大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性,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制定阶段性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知识点较多,但都是基础性学习,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将会影响他们后续的数学学习。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制定阶段性的学习,并加以考核,巩固学习目标。阶段性学习目标的制定,会让学生有很大的学习目标性,让学生能够对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大的认知性,以便家长和学生对学习的掌握与后期的调整,有助于学生学习进步。再者,制定阶段性教学目标,也能够让教师更加自由的发挥个人所长,认真总结该阶段的学生学习特性,为教师积累更多丰富教学经验。

(三)设置教学情境

精心设置的数学课堂,肯定是有趣又难忘的。由于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多引入问题情境,提升学生思考能力,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学习《可能性》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抽奖游戏”来进行关于“概率性”的教学,抽奖箱里可以放4个黄球、2个红球,抽到红球为赢。教师可以提前做出猜想,制造学生们与原有认知的冲突,促进学生积极寻找原因,使得学生原有认知得到升华。

四、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各方面的初步认知阶段,教师规范的引导能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在的学生个性明显,见多识广,对社会、家庭环境了解得很深,同时知识丰富、见解独到、心胸宽广,当然,由于处于小学阶段,学生也会活泼好动、调皮捣蛋…要想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有良好表现,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制定适应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计划,更多的从学生角度出发,才能给他们更加自由的空间,才能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才能实现小学数学课堂和班级管理工作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张月青.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班级管理 [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3):68.

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2011版修订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坚持小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并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新的目标。因此,教师应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新课程指出: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注重对数学知识的传授,也应注重对学生数学综合技能和素养的培养,即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征、个性特点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测、验证、推理等能力,进而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传统的、单一枯燥的讲述方式不利于学生开展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来作为搭建问题情境的素材,其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产生自主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态度。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图案,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性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怎样的三条线能够围成三角形,怎样的三条线不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实践从而解决问题。

二、实施开放性教学诱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能够充分地表现和发展。笔者鉴于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实施开放性的教学,借此来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敢于表达自我,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促使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展,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并提供后盾力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受教材、教师影响的封闭模式,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交流、探究、思考、实践空间,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鸡兔同笼”教学内容时,笔者首先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独立记录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方法等。其次,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独立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他们对于问题的认知层次和思维水平、解决方法等都不尽相同。再次,让学生呈现问题结果,有的用画图分析、有的列表、有的直接是算式、有的是方程等,进而让每个方式的学生代表讲解自己的思维。最后,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丰富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范畴。

三、强化学生拓展思维性问题的训练

数学不同于其他文科性的学科,其逻辑性较强,是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途径。笔者运用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强化对学生拓展思维性问题的训练。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多种解题策略以及一题多解的训练。这里的拓展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或者是创新问题,或者是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等,这是对数学问题的创新和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宽阔性,进而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教学内容时,笔者设计一个题目:0.1米是什么意思?请学生分一分,找一找,画一画,形式不固定。有的学生表示:0.1米=1/10米,有的表示0.1米=10分米,他们分别用线段形式、圆饼形式等画出来,还有的直接在直尺上标出来,形式多样。之后,教师及时地对这些结果进行点评,加强学生多角度、多策略解决问题的信心。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拓展其问题,即:结合第一个题目尝试着提出其他与其相关的问题。有的学生则提出:两位小数0.01、三位小数0.001怎么表示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强化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范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直接推动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新课标倡导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师应结合新课标理念,多元化的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掌握数学思想、数学语言等,从而使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范文4

摘 要:数学教学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我国的义务教育现以“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为新课程标准,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教学普及于数学教材和数学教学实践中。但在过去的十年中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相关理论以及系统研究却没有被人重视,没有类似理论被建立。一个现实矛盾渐渐产生,那就是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存在和对其的相关研究严重匮乏。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能力

一、使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提出:高效的课堂不应该只专注于数学知识的教学与传输,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素质与数学综合技能的培养,也就是通过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旁敲侧击的让学生形成一种自我的主动性,并在数学学习中形成分析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能力,使得学生可以更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巩固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心理学家发现: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具体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按照现在的传统教育方式一味地进行强行记忆,死记硬背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应该在数学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的原型,取一些较为有趣又普遍的素材来搭建问题情境,这样既普及了学生生活常识又通过熟悉的生活经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信心,以及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让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比如,在学习鸡兔同笼的问题时,当已知总头数和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时,老师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性的问题情境,通过这个情景来引导学生来探究问题:已知总头数和鸡兔脚的差数,当鸡的总脚数比兔的总脚数多时,求鸡、兔各多少,已知总头数和鸡兔脚的差数,当兔的总脚数比鸡的总脚数多时,求鸡、兔各多少,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思考、实践最终解决问题。

二、以实施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提出:放松、自由的环境中学生能更好地发挥与表现。鉴于学生此类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实施开放性教学,在这样的自由的放松的氛围中使学生能更好地表现自我,促进学生的思维求异性,大大促进学生思维最大发展,奠定了学生敢于自我独立地解决问题的基础,这是培养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坚实后盾。我们应该打破那些传统的教育理念,我们因使学生有更多自我思考的空间,既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百分比率”教学内容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生活问题情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我分析、独立记录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方法等。其次,由于学生个性的不同,所以导致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这是因为他们对于问题的认知层次和思维水平、解决方法等都各有特色。再次,让学生展示解题结果时,他们分别来用画图分析、列表、算式、方程等方法,可以请出各个方法的代表来讲述他们的思维。最后,通过让学生间进行相互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开拓自我解Q问题的思维视野。

三、强化学生拓展思维性问题的训练

数学和其他文科类的学科不同,它主打逻辑思维能力,通常专注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用数学本身的逻辑能力加大对学生思维问题的训练,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以多种方法来解题。这种拓展问题主要基于学生本身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以及解题策略来解决问题,既可以是提出新的问题,也可以是对同一题采用多种方式解题等,这种数学的创新与实践,促进了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与分析能力,推动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例如,在小学数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学生在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数学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到生活实践中,将学生带至操场的空地,并提出如下问题:“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用一根六米长的绳子,在这个空地上围成一个方形,那么,如何才能够使围出的面积最大?”并拿出绳子,让学生积极自主实践,学生主动地、兴致盎然地参与到这个实践之中,有的将空地围成了一个长2米、宽1米的方形;有的将绳子分成四份,将空地围成了边长为1.5米的方形。通过学生的不同实践,我们可以计算得出这两种不同实践方法的结果,第一种方法得出的方形面积为2平方米;第二种方法得出的方形面积为2.25平方米。可见,生活是检验数学知识的实践课堂,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原理,生成创新的数学思维。

总之,以学生为本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新课标课堂教学的主旨,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技能的培养是当今教学的重中之重。当今教师应以新课标理念为主,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自我发散思维,使学生加强对数学思想、数学语言等的掌握,以此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教学,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数学教学过程,即是把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并提升其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练习,以及自己分析数学现象,最后总结出一定的结论与观点。学生通过做从而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资料来自主探索与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发现不等式的一般性质,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探究思维与能力。

五、构建问题,培养自主提问意识

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因为提出问题是思维训练的最初阶段。在现实教学中,老师可以创设一些独特的问题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在不同的情境中有较好的应变能力,使学生不断通过解决问题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老师要不断反复地给学生梳理新旧知识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旧知识间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更强烈,不断地发现问题。比如,在面对“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老师可先让学生分析“6,8和12的最小公倍数”,学生通常会按照原来的解题思路,通过求解最大公约数的定式来进行求解,并且最终得出答案144,然后老师则让学生自己来验证,并发现最终结论是错误的。这就使得学生的好奇心萌生,答案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求解?学生的求知欲就这样被一步一步地带了起来,学生的自主求知也因此被激发。

综上所述,数学是一门综合能力需求较强的学科,它有效地将推理想象和逻辑思维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一样都不能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重视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范文5

[摘 要]由于教材结构是否合理对学生掌握、理解知识至关重要,所以对教材结构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教材结构的分析,提出改进教材结构的建议,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材结构 研究 分析 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53

教材结构的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教材结构是否合理对学生掌握、理解知识至关重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因此,对教材结构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材结构的定义

关于教材结构的定义,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意见,现在主要有以下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主线的教材结构。这种观点认为教材结构必须能够对学科的知识结构完全反映,也就是一门完整的学科必须要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等。这种观点强调的是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并且认为自己对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某一学科的基本内容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第二种观点,以教材的组成和编写形式定义的教材结构。我国的很多学者都认为所谓的教材结构就是指教材的组成和教材的编写形式,如叶立群先生就在其作品当中对教材结构做出了类似的定义。第三种观点,以学科内容及学生自身特征综合考量的教材结构。这种观点是指教材的结构设定,除了要将数学本身的逻辑性和规律性考虑进去外,还需要将学生现有的心理水平和认知水平考虑进去,把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概念、原理、规律等串联成一个整体。这三种观点,笔者对第三种观点是比较认可的,因为其能够将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考虑进去,注重以人为本及学科知识的发展规律与学生认知发展之间的结合。

二、教材结构的分析

1.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编排的优点

(1)教材结构注重以学生的已有认知情况为主。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再加上学生对事物认知情况的不足,所以教材结构如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结构设置上注重以学生为本,为了使学生能够通过现实情境对数学知识尽快理解和掌握,将数学知识引入到学生熟悉的环境当中。如进行空间和图形的教材结构设计时,教材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例子,让学生先认识平面图形,再认识立体图形,最后加入位置、图形变换等其他数学内容,这样以现实为例的教材结构十分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数学知识。

(2)教材编写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能够引导学生将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然后利用数学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这样既能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又能让学生知道怎样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逐渐养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除编写基本的数学概念、定理、数学法则之外,还将数学知识的发展和形成过程编进了教材当中。

(3)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在这方面编制了较多的内容,这样的教材结构,能够让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设计活动来组织学生探究。如教材中的除法学习内容,课程可以设置在春游前,让学生共同进行物品的分配,这就使得学生在分配中找出平均分配的方法。

(4)教材结构设置上注重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知识设计上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结构的编排上将很多新的知识点以实际问题引入,旨让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此外,为了能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还设置了很多用多种方法解决的问题。如二年级课本在编制余数以及除法的课程之后,还设置了“派车”这样的练习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不同的分配方法。

2.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编排的不足

(1)教材结构的编排比较松散。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结构松散主要表现在知识跳跃性大、过渡比较快、一些新知的学习没有必要的铺垫等方面,这样的编排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无法将知识内容讲授透彻。如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材涉及了混合运算的知识,在这一个单元当中,学生首先要掌握的是运算顺序这样的知识点,而第二节内容则是学习利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同时需要掌握混合运算的书写方法和读法。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样复杂的知识仅仅安排四个课时去进行掌握和理解是困难的,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不相匹配。可见,这样的教材内容设置不合理,没有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

(2)知识点的严密性差。

数学是一门比较严密的学科,所以从数学概念到数学定律上来说要求都是比较严格的,一般情况下都需要完整性、严密性较强的定义,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知识的结构设计上却没有系统性可言。如计算法则是比较严密的,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对计算有关的数学性质、数学定律等都是采用问句的形式,所以就显得知识的编排十分松散。如:“算式当中有加法也有乘法,同学们先算什么?”教材中给出了这样的问题,却不给出答案,这给学生自学或课后进行复习都带来了困难。

三、教材结构的改进建议

1.知识结构上的改进

为使小学数学教材更加系统化和简约化,可从教材结构出发,将繁琐、复杂的课程内容适量减少,同时对基本数学内容进行强化设置,减少重复性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可将10以内数的认识与其加减法的教学课程进行合并处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四则运算的规律和原理是相同的,那就没有必要将二者分开设置课程了,完全可以进行合并,合并后对学生的学习迁移还能起促进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2.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

小学数学教材所面向的使用人群都是儿童,所以教材要将儿童的年龄和认知情况都进行充分的考虑,需要从加强儿童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着手,适时采用非形式化的方式进行数学概念、数学定律等抽象内容的展示,提高教材的趣味性和生活化。同时,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是否具有个性、弹性,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也很重要。数学是现实当中数量关系以及展示空间的一门学科,所以如何在认知水平不是很高的小学生面前,将抽象的数学变得更加趣味、更加贴近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教学数学法则时,教师不应该生搬硬套地让学生强行记忆一些数学法则,而是应该将教学重点向学生理解法则的实质的方向倾斜,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数学知识的描述,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如“13-4=?”这道题,既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想一想”等活动找出计算的方法,又可引导学生做以下的减法:先将13分成10和3,然后用10减去4,得到结果6,再和3相加;将4分成3和1,用13减去3之后所得结果为10,然后再用10减去1。不同的算法,最终得到的结果都是正确的,这样教学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所以,教材可以多设置一些引导学生多样化解题的内容,如应用题的设置,教材可以辅助设置表格、图形、游戏等。同时,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题目的内容可以增加一些多余条件、多解题目等,使题目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利于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范文6

    教材里描述方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我们也经常用这种概念去给学生区分是否方程,但总能遇到争论,例如:X=1是不是方程,s=vt是不是方程?书中指出:这样的定义要淡化,不要记,无须背,更不要考。关键是理解方程思想的本质,它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并不是要研究一切含未知数的等式,只对那些有数学价值的方程,能够帮助我们寻求未知数的方程,才去面对。方程的核心是要“求”未知数,在定义中没有体现。因此给方程下这样的定义:“方程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等式关系。”这样定义,把方程的核心价值提出来了,即为了寻求未知数,接着告诉我们,方程是一种关系,其特征是“等式”关系,根据这种等式关系,把未知数和已知数联系起来,借助这层关系,找到了我们需要的未知数。很形象,就象为了结识一位未知的先生,我们通过熟人作为中介进行介绍,借助这层关系得以认识这位不熟悉的先生。二者在思想意境上是相通的。

    什么是“比”?

    两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看似很简单的一名话,常常能引起老师之间的疑惑。每每教到这个知识点时,我总在想,究竟什么叫“比”?应该怎样跟学生说明这点,让他们有个比较好的理解呢。看了这书之后,我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比,是比较的简称。它既是数学名词,也是普通名词。一般地,“比”有以下几种用法。

    (1)一般的质量之“比”。例如,我们说A比B美观。

    (2)一般的数量之“比”。例如,我们说A比B高2厘米。此外我们也可以说足球比赛的比分是3:0。

    (3)特定的倍数之“比”。即指A是B的若干倍,或是B是A的几分之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