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普演讲的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普演讲的技巧范文1
自由执业和医生集团催生了一大批“网红”医生,如于莺、张强等,微博粉丝都以百万数计,有关医改、医疗的新闻,无数人都在关注着他们这些医疗大V如何发声。“网红”医生吸了很多粉,是不是就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了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为中国网民主要还是以看热闹为首要目的。但是作为以自由执业、自我创业为奋斗目标的医生,引起公众关注度的环节又必不可少,“网红”医生究竟是先驱,还是仅仅为了炒作?
“网红”毕竟是非多
如时势造英雄,不同的时代会造就不同的明星,在传统媒体时代,只有从事娱乐和体育等行业的人才能有机会成为明星,进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普通人也有机会成为大V,成为网红。各行各业都有网红,医疗行业也不例外,在不同的临床学科都有一批活跃在新媒体上做科普、与患者互动、讲故事或是敢于发言针砭时弊的网红医生。
网红是非多,网红容易惹争议,对于网红医生,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有脑残的铁杆追随者,有飘过路过的普通粉丝,也有专黑网红医生的人,网红医生之间偶尔也会有相互撕逼。
网红医生的特点
三非:非传统,非主流,非官方。
非传统:医疗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还会是一个很传统的行业,医生的成长和成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走的是传统的路子。首先是要有能力,其次是要很努力,第三是要熬得起,最后还要有点运气。同年资的人很多,真正成名的人很少。你很努力不一定成名成家,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名成家。
曾经有人开玩笑说一个医生要想成才需要“三个人”的帮助:高人指点,贵人相助,恶人折磨。你所要付出的努力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你经历的折磨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得起的。
进入新媒体时代,你不一定要年资高,不一定要在大医院,不一定要有很强的临床能力和动手能力,只要你会写,愿意和粉丝互动,可能就会很快成名,成为网红。
非主流:在传统媒体时代,明星医生往往是来自大医院,是大教授,有大团队,病人众多,同事拥戴,同行认同,医院认可,是主流。这些主流大专家往往有看不完的病人,开不完的会,做不完的手术,赶不完的场子。TA们不愿意,不善于,甚至不屑于去写科普文章,去和患者互动。
进入新媒体时代,万事皆有可能,竖子亦可成名,即使你不是来自于主流三甲医院,即使你在主流三甲医院仅仅是个小医生。虽然线下进不了主流,但是线上依然可以呼风唤雨,可以惊艳万分,可以万人敬仰。
非官方:既然不是主流,网红医生往往不一定有官方的认可,甚至有时候会受到官方的打压。网红医生很少是主任,甚至也不一定是骨干,也不一定有专科学会的任职,其实网红也不需要官方的认可,粉丝认可就足够了。
从写作特点上来看,有些网红医生是nothing about everything(什么都懂,什么都敢写,上至天文下到地理,但是什么都是浅尝辄止,写不深写不透);有些网红医生是正好相反,是everything about nothing(写得特别专,只写自己懂的,自己做的,自己喜欢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大家各取所需吧。
当然,也有网红医生是传统、主流、官方的。
网红医生成功的原因
三有:“罗三有”有料,有种,有趣;“段三有”有温度,有情怀,有价值观。
“罗三有”:罗胖在用新媒体卖书,卖其他商品,卖得风生水起,追随者众多,他对自己的特点进行总结,把成功归于有料,有种,有趣。看过罗胖2015年跨年演讲的人都知道他在四个小时的跨年演讲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他的“三有”。
如果不是线下的名人,要想在网络成名,靠一本正经,靠中规中矩是很困难的,必须要和别人不一样,有时还要适当地说些出位、出格的话,有料、有种、有趣便是很好的选择。
“段三有”:做一般的网红靠“罗三有”可以,做网红医生仅仅靠“罗三有”就不够了。好医生不仅仅需要技术和技巧,还要有人文精神,还要靠谱,还要能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因为这是生命所托。所以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教授段涛总结了另外“三有”,就是有温度,有情怀,有价值观。
那些名声好的网红医生,基本符合“段三有”。
当然,还有一些网红医生,无论是看线上的文章还是线下的能力,你都找不到TA成为网红的理由,但是TA就是成为网红了。也难怪有时候私下会听到一些比较牛的同行很不忿地说,丫凭什么呀?论年资我比TA高,论学术地位我比TA牛,论能力我比TA强,就是论颜值我也比TA高,凭什么丫就是网红,我也在写文章做科普玩自媒体,我就比不上TA粉丝多呢?
是的,无论怎么看TA都是比不上你,但TA是在适当的时候去开了微博,去开了微信公众号,并坚持发声音,TA是站在了风口上。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机会有时候比能力重要。过了那个风口,过了那个窗口期,你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TA,这就是互联网,这就是互联网的魅力。
对网红医生的正确态度
三不:不盲目崇拜,不诋毁其作用,不否认其价值。
不盲目崇拜:网红不是神,网红不是万能的,网红不一定样样都懂,网红不一定是真正的专家,网红也会犯错误,甚至是愚蠢的,低级的错误。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审慎,是质疑,是批判,是拿科学证据说话,是不主观,是不盲目。真正良好的互动和沟通是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的。
不诋毁其作用:网红医生多数是正能量的,是愿意和患者沟通和互动的,是发挥了正确的,科学的科普教育和引导作用的,不应该因为TA们的某些错误而对网红医生产生偏见,去否认和诋毁其作用。
不否认其价值:网红医生的价值在于启蒙,在于引导,在于科学普及。这些工作看上去简单,重复,琐碎,虽然不少大专家看不上这些小零碎,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讲,对于患者来讲很重要。
网红不易
三叹:一叹网红是非多,二叹体制难容人,三叹价值难兑现。
网红是非多:网红名声愈大,是非越多,一句话不慎就有可能引起轩然大波,有粉你的,就会有黑你的。微博即时性和互动性强,有时候坏事和谣言比好事要传播得快得多,范围也广得多。大家最喜欢看的是网红吵架,粉丝参战互殴。这对于事件传播来讲是好事,但对于网红来讲多数情况下是坏事,虽然可以涨粉,但是很伤人。所以近几年不少受过伤害的人开始慢慢转战微信公众号了,虽然微信平台没有微博那么刺激,但是失控的概率比较小。
体制难容人:网红是非多,网红爱发言,网红好出头,网红爱管闲事,网红不听话,网红不满意现状。对于体制内的网红医生,如果单位领导宽容,氛围宽松,日子会过得比较轻松。如果相反,大家都会过得不舒服,你红大家不红,你舒服大家不舒服,大家不舒服,于是就会想办法让你不舒服。一些医院领导医生对网红医生的评价:能力不怎样,技术不咋地,同事难相处,情商有问题。
空有粉丝几十万,依然过不了科室这一关。
价值难兑现:在体制内,虽然粉丝众多,病人不少,但是科室的很多机会不一定轮到你,甚至手术都没人愿意带你,即使是你会做的手术,也经常不给你安排手术台。在体制内,是遵守传统规矩的,是要论资排辈的,是不看你粉丝多少的。在体制内不爽,但是真的让你离开体制,心里却不一定有底,因为你真的不知道离开体制后会有多少粉丝会跟你走,跟你去私立医院私立诊所,因为你知道粉丝多少和科普能力并不等同于你的临床能力。
唉,那个纠结啊。
患者如何看网红医生?
不少网红医生,TA们当中有不少在线下也是很好的临床医生,不仅仅是科普写得好,病也看得好,手术也做得漂亮,是真正的O2O的好医生。但是,有些网红医生在线下并不如线上那么好。
也有患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来表达对某些网红医生的不满。
“家人生病去了某家热衷科普的私立医疗机构,很可惜,那里科普了他这种病的医生却没有能治好他的病,最终他还是回到了公立医院。”
“那些万人崇拜的大V,到了现实中,医术可能不过尔尔。”
“热衷科普的医生就等于医术高明吗?”
“网红”是否成为误导自由执业的渲染
近期北京举行的2016年第二届医生集团大会,有几位知名自由执业医生亲身讲述了如何利用互联网打造医生自身品牌。几位医生的自言自语或感慨,无不点明了各自执业的种种现实。
或许,不少医生听过了太多艰苦奋斗,成就大业的励志 故事,却不大听到那些辛苦辗转的、泯然众人的、一蹶不振人的袒露心扉。这样说也不难理解,要么是忙着收拾一地鸡毛,要么是因为理想破灭心还疼着呢,谁有闲心述说感慨去跟公众唠嗑? 显而易见,一些功成名就的故事里,大多都掺杂着夸张和修饰,那些壮志未酬的故事里却有最朴素的真实。
“网红”热闹的背后不一定是繁荣
鉴于如今是一个开脑洞的时代,当大家都认为你是网红,你就真的成了网红?不过,热闹的背后不一定是繁荣。如果相信的人多,它就是真实的,即使只是一场安排好的秀。大会上某个网红医生说他用了一年多时间,积累5万粉丝,也用了一年多时间随着名气逐渐显现,从5万粉丝到65万,再到现在的217万。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医生,愿意花百倍时间关注粉丝,因为其付出或许能转化为更多的关注和品牌传播,从而带来比成本更多的回报。
如果一位医生能够在一夜之间受到万众瞩目,名利双收,演戏却是一种存在可能的途径。但现在,途径明显越来越多了。“网红医生”这不仅是一个品牌,还是一个娱乐现象。医生品牌是靠其专业化的精益求精,一点一滴积淀出来的。而网红时代,医生先要把自己打造成网红,再做医疗服务。这种逻辑观点对于医生自由执业者而言,其实是一种误导。其网红背后,多有资本利益方在推动。一位正常的人都有趋利弊害的本能,但利与害是综合评估,都有各自的分值。即使是那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也都是在评估了各种因素以后做出了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对于医生自由执业者而言,成为自由执业者是否具备能力、潜力、魅力、影响力,又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医生自身品牌,具有一定的粉丝累积,然后完成对粉丝的价值收割?鉴于这方面还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分享。但是,应该看到,现在的网红医生渲染其实是一个误区,问题不在于粉丝累积多少,而是能够给累积到的粉丝创新了多少医疗服务价值。要积累粉丝成为网红本身就是一道极高的门槛,加之网红目前的变现模式并不具备普适性,而缺乏资本推动的网红往往会呈现昙花一现的结局。
在网络时代,大有英雄莫问出处的氛围,真知灼见不再属于拥有名医发表权的精英,草根也可以自由表达。事实上,网红已经不重要了,关键节点是医生自由执业下一步该怎么做?
显然,当今做医生自由执业最可怕的思维,是披着一张互联网的皮,本质上却做着传统医疗的事。医生自由执业执什么?执品牌。如何把医生自身品牌做成一个更加持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性的市场现象。如今医生自由执业者要做的就是利用移动互联网里边的一切手段,迅速地让自己的医疗服务实力、让自己的医疗服务质量与实力、让自己的品牌被消费者知道。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自由执业应该能够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现象。能够具有医疗服务技术可复制性比较强,专业化观点也颇有见地。
做网红医生有风险,自由执业者需谨慎
医生自由执业者要脱颖而出,品牌与定位差异化是核心,但当医生自由执业者太多,网红不够用的时候,就会走入同质化,继而网红会逐步蜕变成为一种负面词汇与形象,而且医生自由执业者是网红的这种标签反过来还将可能伤害诊疗服务品牌本身。也就是说,医生自由执业者应该做网红,做不了网红的就不要医生自由执业的言论其本质是本末倒置。
换句话说,对医生自由执业者而言,网红效应无法改善目前医疗服务价值链效率较低以及消费者精准营销的问题。归根结底,医生自由执业者的核心始终要解决医疗服务创新、资金、技术、运作模式以及消费者获取、运营等环节的问题。而不是思考如何先打造好个人形象、博取眼球先吸粉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来看,网红医生更像是一种玩票和忽悠。网红是当前互联网经济的一环,但互联网的变化的不确定性与新生事物涌现的速度非常快,对于消费者与粉丝而言,喜新厌旧是常态,任何一种经济模式的不确定性是常态,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网红是一种快餐式消费的文化,一旦网红衍生出来的主要绩效指标与投资者眼中的价值不对应,这种文化会被抛弃,转而资本市场会去追逐下一个新概念来获利。
在目前来看,或许对于理性的医生自由执业者而言,技术资源、医疗服务供给链管理、质量控制、网红资源都应该是为医疗产品服务,网红只是其中一个拉动环节,而不是将自身打造网红,而网红医生自由执业显然是一种低段位的职业。理性的医生自由执业者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有长期经营自身品牌的决心和能力,而不是思考如何成为网红圈快钱走人。
抑或,现实得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名利的方式。名利无罪,如果有人把名利当真,那就尽管追求,这是个人的选择,没什么不好。医生的辛苦,消费者者不需要关心,消费者者关心的是效果,消费者天然是寡情的,这没什么奇怪。医生在诊疗本质上也只是个无名之辈,个别医生有点名气也都是速朽的,不能真把自己当名医。当一个医生不再具有医疗服务实力,消费者者立刻就忘记了他。消费者终极意义上只关心医疗效果。
医生自由执业本质上也有体现个人价值的属性,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问题是现有医生自由执业如何形成自己以小博大的路径依赖,网红医生个人品牌价值究竟该如何充分释放,拭目以待。能否构建起新的医生自由执业模式,能否都对后来者极具示范意义?换句话说,医生自由执业的市场运营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往后的考卷如何填答,还要细细思量。由此看来,医生自由执业的压力可想而知。当然,以出名为目的的医生也可以理解,任何职业的人都会有此想法,不足为怪,何况名医能给自己所在的平台带来品牌价值的增益。但最好的名利是基于本职正精进的。行胜于言。
自由执业医生的“走心”与“信仰”
在新媒体时代,只重自身业务实力不重传播品牌的医生,是没有价值的。至于医生自由执业究竟靠什么生存,不靠什么,靠自己。靠自己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要把自己的小利益小算盘小逻辑放下,将自己的一切都给予消费者和合作方,自己什么也没有了,也就拥有了一切,和自己相匹配的资源自然就来了,这些资源会重塑一个新的你。若自己没有造血功能,就长久不了。前提是敢不敢涅,浴火重生。
所谓“走心”就是医生自由执业为什么存在?自由执业能满足哪些尚未得到满足的市场需求?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有什么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执业市场定位、医疗服务特色、个人品牌附加值,甚至运营方式的赢利水平?这些要素为什么重要?对谁重要?作为医生自由执业者必须先回答的问题,因为没有什么问题比这些问题对医生自由执业者生存和成功的重要性更大。
其实,一位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执业医生,应该有能力运作自己单纯的医疗服务,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通过单纯的医疗服务实力运作来实现自身品牌价值最大化上。因为网红医生得以存在与兴盛,也正是集体信仰的汇集结果。
科普演讲的技巧范文2
就教育领域而言,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出现,如今是第四代教育,以学生为核心。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表示,中国教育正在迈向4.0时代。
但是在我们的院校中,大多数情况下旧的、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占据主要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的特点为:
1.整个教学过程的进度完全由教师掌控,多年来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学授课模式,学生们处于被动跟随的学习状态。
2.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主要有课堂提问、问题讨论、课下辅导、课上答疑等。
3.一般都是通过课堂测验来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判。
传统教学形式既然存在了这么多年,自有其自身的优势,比如在发挥教师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方面,在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方面,等等,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但是综合多种因素,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听讲,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所有教学的元素都是固定,对于如今的学生就显得过于单调;传统教学的授课环境就是课堂,缺少与外界信息的广泛交流,学习资料的获得也不太方便。鉴于此,如何让我们的教学与这个时代相适应呢?
“互联网+”时代的关键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
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创新,才能和发展的如火如荼的互联网结合起来,以使这一学科适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创新教学模式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较多的采用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模拟练习。由于各种条件所限,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机会非常有限,更多的时候应用文写作教学都在教室里进行。如何让课堂教学亦能做到生机盎然,洋溢生活气息?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演讲稿”一课,可播放不同人物、不同环境的演讲视频片段,或者摄制平时学生的演讲活动,选取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切实体会制约演讲的因素有哪些,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如何趋利避害,之后教师略加点拨、小结,真实生动的演示远胜过教师的泛泛而谈。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原本枯燥单一的课堂变成了逼真鲜活的生活情境,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学生在模拟、实践平时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对应用文的特点、用法心领神会,并切实感受到其实用性,从而激发起持久的学习动机。
当然,这种有声有画的视频授课并不适应所有文种,例如常用的通知、请示就很难找到相应的视频,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2007年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此种教学模式的涵义是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相关教学内容,第二天在课堂上针对所学内容进行作业练习,遇到问题时向教师请教并和同学讨论。互联网的普及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创造了条件。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由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讲授来进行,而是由学生在课堂之外,通过网络自主完成。当今中国互联网的普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好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并指定学习的网址,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行上网学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的网络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充足,比如各级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资源库、微课视频等都是良好的网络学习平台。主讲教师可以利用各级各类的应用文写作课程视频库或其它电子资料,加以整合,寻找与自己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资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用。这样既提高了优质开放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也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接触到其他优秀教师所教授的最新教学内容。有时,网络上的开放教育资源可能会与教师所授课程的内容不完全相符,因此,主讲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大纲,基于本校学生的水平,自行录制更加适合本校本专业学生使用的教学视频。或者主讲教师亦可利用网络设计别具一格的个人空间,囊括教师教案、疑难问题在线解答、精彩案例讲评等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提供给学生随时登陆学习。利用网络的便利,让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就可以将有限的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节省下来,用于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情况,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实际操作的能力,避免学生成为理论上的巨人,实际写作中的矮子。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被赋予更多自由,但教师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若说课堂是一座舞台,那么教师已经由原先的幕前主演转换成幕后导演,学生则由观众变成主演,在导演的掌控下,学生们在舞台尽情表演,尽情体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从而真正实现学有所获。
教学模式的改变,无疑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二、创新思维模式
教师思维要发生转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传下来的教师的责任,这一责任已经流传了上千年,直到今天。传统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仍然如此定位着。上课时教学过程一般都是由文种概念和特点讲到种类和写法,再小结写作注意事项并对例文进行评析。或者先由例文导入再进行理论讲解。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应该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局面,因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传统意义上的解惑答疑优势也不复存在。在这样的一个网络时代,只要“百度”一下就什么都有答案了,以至于有人认为现在根本不再需要去刻苦的学习写作。
而个人认为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应用写作无处不在,约翰奈斯比特就曾指出“在向信息社会过渡中有五件重要的事情应该记住,而其中的一件就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读写技能。”写作如此重要。只是作为教师,我们亟需转换一下我们的讲课思路。“写作课”上,写作和表达的技术训练,只是最基础的;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逻辑和智慧的科普与培养;最核心的,是要建构起洞悉现实、研判大势的“时代感”。
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如何为学生提供与社会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写作训练,如何为同学构建基于“职业/专业写作”的“自我意识、族群认同和文化建构”等核心写作体系,是我们应该要回答并着重解决的学生“核心时代能力”培养的问题。
笔者以为,我们的“写作课”,已经不仅仅是培育能说会写的人才,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创作技巧与课堂实践”的小问题,而是事关当下年轻一代如何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如何驾驭自己人生的小方向盘和大时代的宏大车轮等切身相关和切中时代脉动的大问题。
这实际意味着写作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在当下中国现实生态中,已经被提到了一个“小切口、大格局”的境地,不得不直面拐点式的大转型:互联网+中国时代,我们应该引导当代青年学子书写什么?
今天,“互联网+”时代,面对三千年历史未来之大变局,马云的对策很直接也很粗暴,“我们要找的是合适的人,而不是把谁改变成合适的人”。不合适的人,直接咔嚓掉。
所以,在我们的写作课,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未来两三年后,毕业时,不会被马云们的“屠刀”直接咔嚓掉呢?
科普演讲的技巧范文3
关键词:后现代;媒介与受众;世界秩序;时间与空间
每一种工具都是一件武器,假如你使用适当。用这句话评价纪录片《穹顶之下》再恰当不过。然而既然是一件武器那么她必定有针对的敌人,那么也必然会有与敌人共属一个时空并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保护圈,这种情况下这件武器一旦投入使用,必然会带来交换与死亡。
一、《穹顶之下》映射的世界秩序
纪录片《穹顶之下》内容是记者柴静关于雾霾的一个主题式演讲,演讲人柴静从个人情感体验出发,声色并茂的为我们呈现了当下中国的气象全景图,讲解中援引了各种权威数据作为辅助材料。笔者对该纪录片进行了多次观看研究,发现其援引的数据国内部分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系等权威专家教授提供;国外数据以美国国家环保部EPA、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英国资源与环境变化大臣ED DAVEY、英国国家实验室首席物理学家、英国伦敦大学环境科学教授等为主。发展中国家只有在讲解同中国一样正饱受雾霾之害的国家提及印度、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国家以外对于援引数据方面无一处引用。诚然,发展中国家对于大气空气质量的检测不可能一片空白,也有形成自成体系的数据材料与调查报告,可是在纪录片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并加以佐证时很少成为可以引用的知识材料。
其实从这个事实中不难看出一种新的规则的逻辑和结构,即全球化的世界秩序。《现代性读本》一书中齐格蒙特・鲍曼在《对秩序的追求》一文中也提到在现代性为自己设定的并且使得现代性成为现代性的诸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建立秩序的任务作为不可能之最,作为必然之最凸显出来。可见,现代性本身就与秩序有着某种天然联系。如果我们将后现代视为一个时段,在这个时段中世界的、人类环境的、人类自身的以及这三者间关联的秩序得到反思,假如他终止了亦或风光不再了,那么,他就是一个思想问题、关怀问题和一个认识到自身,意识到一种有意实践并唯恐留下缝隙的实践问题。
福柯的观念尤其是在他的早期著作中提出的观念也值得注意,在这里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在其中成了一个核心主题。但是福柯却突破了权力最终位于国家内部的概念,向我们发誓说要“对权力进行一种向上的分析即从它的细小的机制开始,每个细小的机制都有其自身的历史、自身的轨迹、自身的技巧和策略,然后去发现这些权力机制如何已经被并继续被更加普遍的机制和全球支配的形式所发明、殖民化、利用、纠缠、改变、取代延伸等等。”
第三世界国家关于空气质量检测数据却不被同样属于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所采用,所谓发达国家的数据却被奉为权威产生宣传效应。如果用福柯的全景敞视理论来看《穹顶之下》帝国秩序似乎也能说得通。第三世界国家如伊朗、阿富汗等国其实处于环形边缘,只有被观看的权力作为发达国家的监视者在这种秩序下拥有了理所应当的监视权,发展中国家处于暗室之中像是被分配好的机器,监视者将会产生大量污染的工厂企业转移到被监视者的暗室之中,被监视者处于遮蔽状态当中,所以柴静在纪录片中谈到中国的雾霾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主要从我国燃煤燃油量所占百分比出发,得出我国存在大量过剩的钢铁厂、依靠第一产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主要原因,柴静的相当一部分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暂且不去评价,但是她却忽略了发达国家作为权力秩序的主导者将污染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现实,发展中国家为了就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得不接受秩序主导者的这种安排,而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却是处于被遮蔽中的主体无法预测到的结果。
二、《穹顶之下》之媒介与受众现代性解读
纪录片《穹顶之下》作为网络社会崛起的产物,必然与网络信息时代的各种属性密不可分,媒介和受众便成为网络信息时代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大大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传输速度,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不再受到地域、空间的限制,我们随时随地能够得到新媒介带来的各种信息。媒体变得更加多元,由于媒体的多样性,以及有可能规定特殊观众群,我们可以说在新媒体系统里,信息即媒介。亦即信息的特性会塑造媒介的特质。拿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为例,如果提供大众雾霾的实际情况与数据算是信息,那么这个纪录片会特别制作符合这些期待受众的仪式和语言,比如柴静个人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诗性语言、对于雾霾的化学元素生成过程的视频动画展示、包括灯光处理、背景墙的设置、影像生成和播送的技术与设计等等。运用麦克卢汉式的语言,我们可以说,依靠媒介而运作的信息正在为不同的信息塑造不同的媒介。
《穹顶之下》在柴静及其制作团队的策划下一经便在网络上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传播效果。我们熟知的各大社交网络如微信朋友圈、新浪腾讯微博热点以及各大搜索引擎下的高点击量无不折射出网络社会下快速、高效、虚拟的互动方式。互联网所中介的沟通是相当新的社会现象,学术研究还没有机会针对其社会意义作出确切的结论。霍华德・里恩戈德在他的先驱著作《虚拟社群》里定下了这场辩论的基调,强烈主张会有一种新型的社群产生,以共享的价值和利益为中心,将人群聚集在线上。认为线上建立的社群可以成为虚拟社群的成员,发展成为实际的会面、友善的宴会,以及实质的支持。这个观点现在已经被证实,《穹顶之下》纪录片的广泛传播并得到相当受众的认可与支持,他们形成环境保护者社群,在大众所在居住区及住宅区进行免费科普活动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这种多媒体信息在同一个系统里传播,即使该系统是互动式与选择性的,这也导致了所有信息整合在一种共同认知模式里。从同一媒介上获取视听新闻、教育信息以及娱乐节目,即使来源不同,也形同在大众电视已经开始进行的内容混淆方向上又往前迈进了一步。从媒介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沟通模式倾向于相互借用符码:互动式教育程式看起来就像是电子游戏;新闻播报看起来像是视听秀;体育运动的设计是为了给远方的观众观赏,因此它们的信息和动作片越来越难以区分。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同一个沟通模式下各种信息的选取由于很容易彼此切换,因而减少了各种不同认知与感受涉入来源之间的心灵距离。由于信息保留了作为信息的独特性,当它们在象征沟通过程中混杂在一起时,信息便在此过程中混淆了自身的符码,不同的意义随机混合,从而创造出多面向的语意脉络。
三、《穹顶之下》时间与空间的消解
柴静在对中国2014年全年雾霾天气图片展示中用到了后现代所提到的粘贴技术,将365天的天空气象图并置到一个完整的图像下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呈现给受众整整一年的气象全景。在对中国各省市、以及全球环境大气污染分布区域展示时她用到美国NASA给出的远程卫星云图,世界各国的环境情况在这张卫星云图里一览无余。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到的一个问题是时间和空间的呈现似乎消解了时间、空间本身。时间空间本身变得没有意义,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运用后现代的拼贴粘连技术,消解时间以及空间的落差以单位1为单位呈现,并且可以复制出来永久呈现。
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的言说方式来说,流动的空间借由混乱中的相继次序使事件同时并存,从而消解了时间,因此将社会设定为永恒的瞬间。地方的多重空间,如散落的、片断的、断裂的、展现了多样的时间性,横跨最原始的自然节奏,到最严格的时钟时间保证选择性的功能与个人超越了时间,而低下的活动与臣属的人群则忍受着随时间逝去的生命。虽然正在浮现的新社会结构逻辑,目标在于毫不留情的取代那种有秩序之事件序列的时间,但在一个全球互相依赖的系统里,大部分社会还是位于新宇宙的边缘:无时间性在一个受时间约束的海岸环绕的海洋中航行,还可以听到岸上传来被时间束缚的生物的悲叹。这种无时间性的逻辑的展现在社会里并未曾遭遇抵抗。正如各个地方与地域性企图重新控制镶嵌在流动空间中的社会利益,有时间意识的社会行动者也试图控制无时间性的非历史性支配。正因为我们的社会理解了整个环境的物质互动,科学与技术才赋予我们预见一种新时间性的潜力,这种时间性也被安置在永恒的框架里。
我们的受众对于这种对空间、时间的消解的呈现显然是欣然接受的,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认为这样的一种呈现可以将我们所看重的生命时间也定格为永恒。这是《穹顶之下》中我所看到的时间与空间的一种后现代归置。
四、《穹顶之下》之情感投入与体验
纪录片《穹顶之下》中柴静的一个对小女孩的采访镜头让人印象深刻。记者问女孩是否见过蓝天白云,小女孩的回答让人咂舌。个人认为柴静没有理由对回答者进行诱导,当然,不可避免这个镜头必然会有后期的剪辑和制作,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一个隐性的思维引导。对于孩子是否真的没有见过蓝天白云的答案在没有调查之前,可能无法得到一个完全肯定的结论。但是北京以及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实景图,民众的普遍反映以及各项数据指示让我们不得不承认雾霾现象的客观存在。
科普演讲的技巧范文4
【关键词】初中科学文字表述题解题能力途径与方法
科学中考试题中文字表述题占有一定量的比重,为此,笔者根据近几年我校学生参加中考时学生在科学文字表述题答题时存在得分率偏低的现状,结合自身的探究,就如何提高文字表述题的正确率提出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连续几年我校的科学中考中文字表述题都面临着得分率较低的现状,面对这种现状,笔者就2009―2011年我校参加中考学生在科学卷的“文字表述题”的分值、得分率作了得分统计:
表1:2009―2011杭州市中考科学卷“文字表述题”我校得分情况统计表
上表的统计是由任课教师在中考结束后对学生科学考试情况作的一个调查统计表,由此统计出得分率,也是我校初三任课教师在备课组长安排下的中考情况分析。
从上表统计可见,2009年中考科学卷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得分率较低,仅占0.4,2010――2011年中考中得分率有所提升,但得分率也偏低,三年的平均得分率也只有约0.47,因此,在中考中学生在解答文字表述题时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中加以重视和指导。
二、科学卷中“文字表述题”得分率偏低的原因剖析
科学教学中的“文字表述题”是以填空的形式存在,重点考察学生的概念理解能力,实验掌握和操作能力和统计计算能力等等,举例如下:
例题――2010年中考:小王要研究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无影响,做了下述实验.可供选用的药品如下:
①石灰石;②澄清石灰水;③稀硫酸;④浓硫酸;⑤盐酸溶液;⑥烧碱溶液;⑦蒸馏水。
可供选用的仪器如图1所示。
小王设计的实验方案为:
(1)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2)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广口瓶中分别放入长势、大小均相同的某种植物幼苗和等体积的水,瓶口滴管内装有NaOH浓溶液,再将不同体积的纯净二氧化碳气体充入三个瓶中,充入气体的成分分别是:甲瓶:2000毫升空气;乙瓶:1600毫升空气、400毫升CO2;丙瓶:1400毫升空气、600毫升CO2,三套装置都如图2所示。
(3)将三套装置放在同一地点,太阳光照等量时间后,挤压滴管,充分反应后,打开止水夹,观察进入三个瓶中水的体积。(植物呼吸作用的速率变化忽略不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需的仪器和药品是(仪器名称用仪器下的大写字母表示,内装的药品写序号),将所选仪器按要求连接,各接口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是(用仪器接口上的小写字母表示)。
(2)小王的实验原理正确吗?理由是。
(3)对小王设计的实验略加改变,理论上还可根据变化,来判定CO2浓度变化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无影响.
从以上例题可以发现,从文字表述中给出的是实验观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答题。笔者所在的学校客观上存在文字表述题得分率偏低(三年仅为0.47),在备课组的统一安排下,全体科学老师就此作深入调研,笔者重点作了课堂观察和谈话,在自此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如下:
1.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由于学校活动,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各不相同。在平时交际中,不少学生存在着情感障碍。根据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说”,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或态度直接影响语言学习。学生在学习情绪最优化时,即动机强烈,自信心强,最容易习得语言。反之亦然。在课堂上,学生如果不能克服心理障碍,毫无疑问会给语言表达带来困难。
2.学生语言基本功差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课堂中主要表现为词汇贫乏,句子结构不完整、动词搭配不当等。词汇有如建筑材料,有了好的地基和图纸,没有它,也就建不了大厦。语言离开了词汇,就表达不了任何东西。有一些学生即使有了一定的词汇量,由于没有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仍听不懂,说不出,给交际带来了障碍。
3.教师自身语言表述能力欠佳
教师的职责是为人师表,各个方面都不例外。那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在教学的主要环节――课堂上,教师就应尽量使用生动、活泼、丰富的语言。在备课时我们能很好的备教材、备学生,但是往往会忽略了语言这一关键的环节,因此往往因为言不及义,导致课堂效果不佳。如“你来讲讲……”、“上节课讲到了……”、“这个问题”、“那个问题”等等,语言杂乱枯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能接收很多信息,查看很多资料。这里有古代的、现代的;有报刊的、影视的;有看到的、听到的……随时把跟教学有关的人和事记录在教材上、教案上或卡片上。每堂课都尽力去备语言,课后马上总结,改正不足。业余时间多看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电视新闻播报,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你就有用不完的典故,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生动、有趣及幽默的话。
4.科学教师对“文字表述题”重视不够
“文字表述题”在中考试题中所占的分值比例并不高,容易被科学老师忽视。我校得分率偏低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教师不够重视有关,因为不够重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缺乏对文字表述题的研究,就会缺乏对文字表述题的技术指导,就会缺乏对文字表述题的训练等等。文字表述题的题型看似简单,但所涉及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会引起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思考问题不全面、解题时间过长等等,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文字表述题的课堂研究和训练,是科学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要求。
三、科学教学中提升“文字表述题”解题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不是先天具备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累积起来的,其形成过程中受到学生生理的(如遗传)因素、心理的(学生观察能力、学习承受能力)因素、环境的(成长环境,如家庭父母职业及其家庭学习的环境、学校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课堂学习环境影响因素最大。因此,教师(我)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从五条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表述”能力。
1.利用阅读信息题培养学生表述能力
中华民族的知识源远流长,世界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前人和现代科学都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知识瑰宝,让学生阅读课文和科普书籍,对其中精彩的语言表述,由学生齐声朗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欣赏科学之美,在阅读中学习他人的正确表述。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关键性词、句,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关键性词句,并能模仿关键性词句答题,以提高学生的正确表述能力。
例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空心锤子
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我们常常要用到锤子。如在墙上钉钉子时,我们用锤子反复击打钉子,钉子便进入墙里。但是,在宇宙空间,当宇航员用锤子敲击物体时,锤子给物体一个作用力,物体受力运动的同时,人和锤子也会向背离被击物体的方向运动,并且敲击时的作用力越大,人和锤子就会被弹得越远,根本无法进行再次敲击。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科学家把宇航员用的锤子设计成空心的,并在里面装入一定量的钢砂。当手握锤子敲击物体时,锤头会把受到的反作用力传给钢砂,使原来处于相对静止的钢砂运动起来。钢砂运动产生的相互摩擦克服了此状态下的反作用力,同时产生热量,减慢了锤子的运动,使锤子不会反跳起来。由此攻克了在宇宙空间不能用锤子反复敲击物体的难题。
(1)用锤子击打钉子时,钉子由于而发声。而宇航员在太空敲击物体时,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不能传声;
(2)文中叙述到物体受力运动的同时,人和锤子也会反向运动,这说明物体间。锤子离开物体后,仍能继续运动,是由于锤子具有;
(3)请在原文用横线画出介绍空心锤中装入钢砂“使锤子不会反跳起来”本质原因的文字。
例2:学生在解答化学检验题,往往表述不完整或词不达意,有时现象和结论倒置。老师在教学中先让学生阅读例题,由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悟出检验题答题表述的一般程式,对固体、液体类检验题,一般表述为:“取样于……中,滴入(或通入)……试剂(气体),出现……现象,是……物质”;对气体类检验题,一般表述为:“在……瓶中,滴入(或加入)……,出现……现象,是……气体。”
这样反复读、多次练,使学生从模仿他人的语言到逐渐变成自己的表述。
2.让学生在对词语的重组整合及提炼中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模仿表述是表述能力的基础素质,若学生在阅读中能找出关键性词句并从中分析提炼出切合主题的“学生语言”,那便标志着学生“表述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就需要训练学生对词语的分析、提炼、重组、整合的能力。有这么一个例题:
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他对新金属做了如下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一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它浮在水面上,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放出氢气。此金属在水面上急剧转动,发出嘶嘶声,并立刻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过一会儿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请归纳出这种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1)(2)
(3)(4)
化学性质:。
要求学生找出本题的关键性词句:“取一块”、“小刀切”、“浮”、“与水剧烈反应放出氢气”、“熔化”、“银白色”。但并不能直接用题中语句来答题,需进行分析、提炼、重组、整合。老师设计出一个个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金属硬度怎样?浮在水面上,又说明该金属密度怎样?水中有氢气吗?生成氢气说明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老师的诱思提问下,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类填写。
3.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中培养表述能力
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有人说,没有实验就没有化学。可见,实验在化学学习中所占的比重之大,借助实验训练学生的“化学表述”能力也成为必然。
案例1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我演示如下实验:(1)在烧杯(容积为500ml)中倒入半杯冷水,向其中放入一小块白磷,要求学生在观察现象。(2)往前一只烧杯中通氧气,观察现象(3)再将烧杯中的水加热,继续通氧气,观察现象。而不看课本的前提下能归纳说出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的两个条件,并把它写在纸上。
案例2在学习饱和溶液时,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把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分成两份,向其中之一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向另一份中加入少量食盐,分别搅拌(温度不变),学生观察发现,加进去的硝酸钾没有溶解,而加进去的食盐不见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出饱和溶液的性质之一:“在一定温度时,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这种表述,只有当学生观察了实验,有了亲身的体验才能有恰如其分的表述。但如果只注重做实验、看实验、而不强调学生的正确表述“规律”,那么所“学”到的知识也将容易漂浮失去,不能为学生所“积淀”。
4.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事件中培养表述能力
在生活中,“化学事件”无处不有,“化学现象”无处不在。用生活中的化学事件理解化学知识,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其过程就是一个训练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历程。例如:在学生面前放上一瓶“雪碧”,让学生写:“雪碧”成分中的化学式,判断是混合物的依据,喝下“雪碧”的感觉,打开瓶盖看到的现象及其原因,检验瓶中气体的三种方法,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又如,列举生活事例:高山上煮肉骨头放了盐易熟,冬天咸菜缸不易冻裂,煮馄饨时在沸水中常常放些盐,烧不坏的手帕的魔术等,让学生写出其中的奥秘,再读给同学听。即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学会表述。
5.让学生在图、文交互替换中训练表述能力
例如:某兴趣小组利用图所示电路进行如下的实验研究。
(1)断开S3,闭合S1、S2,调节滑动变阻器,得到上面表中四组数据。根据表中的数据.可计算电阻R=佟?
(2)断开S2,闭合S1、S3,调节滑动变阻器,测量灯泡L两端的电压和电流,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成如图的U-I关系图象。由图象分析,当电压表示数为2V时,灯泡L的电阻RL=佟?
(3)闭合S1、S2和S3,调节滑动变阻器,当电压表示数为2V时,电流表的示数是A。
(4)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在端(选填“左”或“右”)。
(5)实验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灯丝将变(选填“亮”或“暗”)。
(6)若实验过程中电流表的读数突然变大,而电压表的读数为0,经检测电压表没有损坏。可能发生的故障是。
“图”,能较为形象地表达事物的意义,“文”,能高度概括地描述事物的本质及事物变化的规律。看着图案,说出其表示的意义,即看图说话。阅读文字后把它用图展示出来,即望文生图。如果学生能用图、文同时表述某一概念,则教学效果会更好。
6.利用推断题分析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
推断题它不仅考查的是一个学生掌握知识的量,更侧重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中是培养学生表述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在解以下文字描述型推断题中,教师可做如下引导:
例:某固体混合物可能由NaCl、NaNO3、Na2CO3、BaCl2、CuSO4、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现进行如下实验:
(1)将混合物溶于水,得到无色透明溶液;
(2)向(1)的溶液加入足量BaCl2试剂,过滤得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仅部分溶解;
(3)往(2)的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又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
试通过上述实验确定:原混合物中一定有:,一定没有,可能有:。
抓住每步实验的突破口进行逐级推导,实验一中关键字“无色”、“溶液”,让学生说一说可得出哪些结论。学生:无色可知一定没有CuSO4,溶液说明Na2CO3或Na2SO4和BaCl2不能同时存在。实验二中关键词“白色沉淀遇酸部分溶解”可得白色沉淀为BaCO3和BaSO4的混合物,由此推出一定有Na2CO3和Na2SO4,一定无BaCl2。第三步实验关键字“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说明有AgCl生成,但氯离子可来自于二中的BaCl2,因此NaCl可能有,以上实验无法确定NaNO3是否存在,则它可能有。
通过我的逐步引导,在归纳思考路径,学生思路逐渐清晰。我在通过同类题型让学生模仿推导,在他们说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能力。
四、反思
表述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仅有途径还不够,还需有相应的措施作保障,以前在措施上列了一些条例,也做了一些实验,但不成体系,常欠规范,没有形成制度。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包括在心理的、评价的、制度的等方面加强措施保障。
1.给学生“说话”的空间与时间
学生的表述能力首先表现在能“表白”,即会说。这就得给学生说话的空间和时间。首先体现在课堂上,一般要求,课上老师讲的时间不超过25分钟,要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讨论、交流及其记录讨论交流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由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安排1―2位学生进行1―2分钟演讲化学小故事或生活中的科学趣事。课后由学生把事故、趣事追记。其次鼓励学生在课余讨论课上老师留下的“表述”话题作业,并纳入学生作业中。
2.让学生尝试成功的“表述”
多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多尝试“成功”表述。当然,这里的“成功”是微不足道的,但老师对学生微不足道的“成功”也应充分肯定和大加赞扬。首先鼓励学生敢说、敢写,只要学生能站起来讲话,不管对与错,老师要肯定他的勇敢,只要他有说得有可取之处就夸张地表扬。事实上,学生内心是渴望得到表扬的,受到表扬,他就是获得了一次成功,下次“表述”的积极性会更高涨,积极性愈高,“表述”的成功机会就越多,形成良性的循环。
3.把“语言表述”纳入学生成绩考核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各种行为都是根据需要而产生一定的动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又指向一定的目标。
学生希望拿到优秀的成绩。一般地说,与成绩考核有关的学习内容,学生便学得积极、主动、努力,与成绩考核不挂钩的活动,学生便显得冷漠。因此,把“语言表述”纳入学生成绩考核,学生就会表现得异常兴奋积极。采用课堂上语言表述(尽可能做到人人有“语言表述”机会)成绩与笔写表述成绩相结合。学期成绩以3:3:4比例折算,即平时成绩占3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把“语言表述”成绩纳入平时成绩中考核。同时,在平时的单元测验和期中期末教学质量测验中放进一定比例的“语言表述”能力题。采用如此两种评价方法,必将会大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分数需要”动机,提高了他们参与“语言表述”能力训练的积极性,使动机引起了行为,逐渐实现培养“语言表述”能力的目标。
后记: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可以成事,也可以败事。电话、呼机、手机这些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普及后,人们逐渐摆脱了纸笔的束缚,而语言这门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可塑造的。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是有规律可循的,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必定能找到适宜教师自身、适宜应届学生的与时俱进的具体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教学研究》陈家麟著
[2]《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陈心五
[3]《演讲和口才》2006、11期
[4]李志宏著《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