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

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范文1

关键词: 耕地; 保护;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044-01

一、国土资源情况概述

近期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12593万公顷,园地1079万公顷,林地23072万公顷,牧草地26352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65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10万公顷,交通运输208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5万公顷,其余未利用土地。与前几年相比,耕地减少1.32%,林地增加0.67%,牧草地减少0.1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1.30%。建设用地净增加40.9万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9.65万公顷。调整为养殖水面8.67万公顷,调整为畜禽饲养和设施农业等农用地4.97万公顷。自然灾害破坏耕地5.64万公顷。单纯地看以上数字似乎无所谓,但是如果和人类的需求相比较,就会惊觉“人与地”的矛盾的,惊觉生存的危机。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人增地减的趋势难以逆转,我国的人地矛盾将会越来越尖锐,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那么,耕地锐减的原因何在?归纳起来,造成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原因不外以下两方面:第一,不合理和违法占用耕地的现象的存在。尽管我国正在加大对耕地的监管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可以说,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有所缓解,对建设用地基本得以控制。但是,如果说农民占用耕地建设是对耕地的蚕食,那么,很多大型建设项目对耕地的占用则是鲸吞。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这个时期也是耕地减少最快的时期,如果不控制盲目占地行为,减少不合理占地,就有可能犯历史性错误。近几年,一些地方盲目设立各种开发区、工业区,占用了大量耕地。一些开发区根本不具备招商引资的条件,造成大量土地荒芜。据统计,全国开发区土地有43%闲置。各地乱占浪费耕地的情况相当普遍,有的地方随意出台土地批租的优惠政策,减免地价甚至实行“零地价”;一些企业动辄占地几百甚至数千亩;有的城市建设摊子超大,盲目扩大城区,搞大广场、主题公园,占用了大量好地。第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随着人口数量的递增,人的生存空间逐渐扩大,确切的说,现在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都是人为因素。干旱的频繁发生,会造成沙尘暴肆虐、森林覆盖率降低、草原退化严重、天然水域缩小、河道断流、水资源锐减、土地沙化面积扩大等,致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加大,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二、现行耕地保护措施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此足以证明,我国已将保护耕地放在第一位,并在政策上、法律法规上、科学规划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围绕开源、节流两个方面进行:

1.开源:即广辟增加耕地途径。主要是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来补充耕地数量。应该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进一步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促进耕地保护目标实现而制定的一个关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规范性文件。

2.节流:即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和浪费。就是要强化土地利用土地规划的约束作用,改变一些地方存在的“规划随着项目走”和“领导一句话,胜过金规划”的混乱状况。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把用地数量限制在规划数量范围内,不能随意突出。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需调整用地规划的,必须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不能随意变更。

从国家出台的政策以及执行政策的强大力度,足以看出我国保护耕地的决心和魄力,而这些政策也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绝对不能满足于现在取得的些许成绩,因为,问题依然严峻,前景依然暗淡。

三、新时期耕保措施

(一)文化保护

现行的政策、法律、法规属于文化内容之一,属硬性措施,具有表现的直观性、方法的单纯性、目的的明确性、效果的明显性。主要是针对人的行为制定的制约措施,实行的强制手段。但是,犯罪行为总是先于立法一步。所以,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透明度的同时,也应该通过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呼唤,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自觉的形成一种保护环境、保护国家的文化氛围。

(二)生态保护

生物圈的物种间通过相互的依存和制约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体系,物种的相对稳定还决定于自然环境的稳定,如果一定地域内的生态环境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出血缺失,则整个生态环境的制约关系就会逐渐瓦解而失去平衡,进而崩溃。

耕地保护需要林地及绿色植被的防风固沙的保护,需要水域的滋养,需要山水相依所形成的适宜气候…所以,保护耕地的现实意义还在于,保护耕地与其它地类的依存与制约的平衡关系。960万方圆的土地是固定的,动态变化的只是地类的相对面积,但是,却有人类生存需求的一个各种地类的最协调的比例问题:既能体现人类的生存需求,又可以保证生态环境的协调稳定。

(三)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

1.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

更多地通过实施旧城改造,确定以内涵为主的城市方针,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容积率、产出率,增加城区容量,搞好城市规划工作,坚持城市建设不求最大,只求最佳的原则,利用市场机制不断调整区域城市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考虑城市、集镇相互协作、取消重复设置,减少城市化过程中不必要的耕地浪费。

2.改革现有不利城市化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制度和政策。

制定出一系列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政策,改革现有有关制度政策,以利于技术、资源和人才的流动。如改革城市户籍制定。凡是基本上放弃农业生产、脱离农村,在城市做工、经商、经营企业,并成为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来源;长期居住城市有自己住房,或有能力长期租住房屋的农村居民,应该改变户籍关系。变农村户口为城市户口,对于已获城市户口的原农村居民,脱离同土地,特别同耕地的直接联系等。

(四)必须对基本农田进行重点保护

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范文2

【关键词】 土地管理模式;改革;耕地保护

自1986年《土地管理法》颁布以来,我国的土地管理工作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我国的土地管理从无到有、从分散管理到统一管理、垂直管理,在促进土地合理利用、保护耕地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与此同时,在这二十年中,虽然经历了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三次重大变革、中央关于土地管理工作的三次重大决策和《土地管理法》的二次重大修改,以及若干严格土地管理的制度相继出台,但是土地违法和滥占耕地的问题却始终没能得到很好地解决。老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还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所以作为土地管理工作本身,有许多值得反思和总结之处。一味要求土地管理制度的严格,既不能解决土地管理自身的问题,也不能解决耕地保护问题。

1 我国土地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我国现行的主要是以耕地保护为主的土地管理模式。无论法律制度、管理目标还是管理内容,都紧紧围绕耕地保护来设计。从耕地保护角度来考察土地管理模式,有助于揭示现有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发现土地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2]。

1.1 以保护耕地作为土地管理的根本目标。我国在目前的土地法律体系中,对耕地施加特别严格的保护。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不仅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土地管理的目标。合理利用土地不但包括合理利用城市土地,也包括合理利用农村集体土地。城市往往选址于地势平坦、水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而这种位置往往又是耕地主要分布区,因此,城市的建立会占用耕地,城市的发展占用的往往都还是开发条件良好的耕地[3]。防止城市无限扩大式的发展,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是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必然要求。

1.2 以保护耕地为主的土地管理内容。

1.2.1 组织和制定综合性土地政策。在土地管理中,组织立法和制定综合性政策是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包括[4]:①组织开展土地管理中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的调查研究;②组织编制土地立法规划,组织拟定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草案和行政规章; ③负责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的适用解释工作,研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草案与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协调问题;④办理依法由国土资源部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指导地方土地管理部门的行政复议工作;⑤组织开展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1.2.2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管理中,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计划是土地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计划的具体内容是:研究全国和重点地区国土综合开发的政策措施,编制全国性及区域性的国土规划和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拟定土地供应政策;指导、审查和编制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未利用土地开发规划等专项规划。

1.2.3 耕地保护与农地用途管制。国土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土地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保护耕地,实行农地用途管制是保护耕地,实行农地用途管制是保护耕地的重要措施。其主要以拟定实施根雕特殊保护、农地用途管制、农地开发、土地整理和复垦的政策;分析耕地增减规律,研究制定宏观调控和加强的措施为主要内容。并且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推进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监督等工作。同时拟定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技术和方法,制订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制度和措施;拟定农地转用管理办法,拟定农地转用审查审批报批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拟定征地管理的有关政策和办法,拟定建设项目征用土地的审查报批管理办法。

1.2.4 土地地籍及利用管理。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是开展初始土地登记,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租赁、授权经营及划拨等各类土地权属变更登记,土地使用权出租、抵押登记,土地用途变更登记及其他变更土地登记工作;负责土地证书监管。同时建立地籍信息资料公开查询制度及土地登记查证制度;掌握地籍管理工作动态,开展调查研究。而土地利用管理则是土地管理的重要方面。以制订地价体系和地价管理制度,开展土地分等定级、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和地价指数的评定与监测,和制定并组织实施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出资等管理办法和地产交易规则,规范土地市场,完善市场体系;负责公布土地市场运行动态,预测土地市场发展趋势,研究和提出调控土地市场的措施为主要内容。

2 我国现有土地管理模式有效性评价

我国土地以保护耕地为主的管理模式从无到有、土地制度从严重残缺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扭转耕地锐减的严峻形势,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大而积极的作用[5]。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这种管理模式还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现有模式在管理上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不足。

2.1 管理意识误区。长期以来,我们对土地价值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或狭义的经济价值的基础上,忽视了土地所拥有的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等这些外在于市场的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所以,在土地分配与消费实践中,土地供给者在决策时只考虑经济上的价值[6]。但对社会来讲,这一条件意味着土地在用途改变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社会福利的损失。在现有的土地管理模式下,耕地概念被狭义化、孤立化,并且忽视了耕地的权利主体-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小组及其组成的农民对耕地的保护责任和保护权利,政府自行委托、自行,单就耕地本身论耕地保护,耕地流失,农民受侵害,政府管理低效、社会总体福利受损是其必然结果。

2.2 计划与控制相违背。对在全国实行省以下土地垂直管理体制,著名的公共管理学者毛寿龙认为,“垂直管理在短期的效果将是明显的,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破坏耕地之风,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一措施不能真正解决土地资源最优利用的问题”。“过去的经验表明,垂直管理,是一种有利于集中权力的体制,却不是一个有利于办事的体制。因为它可能会增加耕地破坏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土地使用的寻租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可能因此而影响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因为它将使土地资源的配置,流向易于寻租的领域,而不是产出最大的领域。土地资源的配置,将按照权力来配置,而不是按照产出来配置。所以,土地实现垂直管理,看起来似乎是个对症的药,是好药,但实际上它进一步加剧病情的可能性也是不小的”。

2.3 委托-问题。在我国耕地保护中,耕地的所有者-农民集体不具有耕地保护委托人必备的行为能力和委托动机,国家即中央政府才是耕地保护真正的委托人。在体现耕地保护中责、权、利关系的委托-链的首端便是中央政府,而这链的末端就是终极人一乡级人民政府,在首端与末端之间是其他各级委托()人-其他各级地方政府[7]。

在耕地保护的委托-关系中,下游者往往要比上级委托者掌握更多的信息,而上游委托者则不能完全掌握下游者为耕地保护而付出努力的信息。并且耕地保护中的委托-关系是通过层层委托、分级来实现的,从委托人到最终人之间链很长。这样,越靠近首端,信息损失愈多、信息失真越严重:而越贴近末端,信息则越充分,掌握信息就越准确。耕地保护的委托-关系是基于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在委托-的链条之中根本就不存在也无法设置“退出权”装置。国家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长期隐含的合约关系演变成了一种特殊的长期“保险”,合约,这种“退出权”装置缺乏的结果是委托人难以就人对自己做出的“不利选择”进行有效的制裁和约束。

3 我国现有土地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土地使用权及与土地使用权密切相连的房屋土地所有权已成为绝大多数人的主要财产。依法保护好公民的土地财产权,才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物质财富、创造物质财富、勤劳致富的强大动力,从而不断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以产权保护为基础,以公共参与为保证,以土地登记系统和动态监测系统为支撑,以交易为动力,以规划和公共管制为前提,以市场化原则和信息手段改造了传统的土地管理模式,是一种社会效用最大化的制度安排。

3.1 逐进式制度改革的实现。新的管理模式体现了制度变迁的逐进式特征,之所以称之为逐进模式,是因为相对于迅速变化的现实,我国的产权保护仍然保持着相当的历史继承性,在历史继承中进行逐进式变革。“中国的产权改革从交易入手,也就是强调改革的”逐进“性,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明智选择。土地管理模式变迁体现了一种公共选择,反映出经济社会对土地管理的现实要求[8]。诺斯指出:”经济变迁是一个无处不在、持续进行的增量过程,它是制埃内的个体行为和制度内企业家每日每时进行选择的结果。“选择促使人们不断认识现存制度,改变对现存制度的评价,并试图用高效率的制度来替代低效率配制度。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既强调土地交易导致产权制度变革的可行性,也强调政府在产权变革中的责任和义务,是现实中国制度环境下的理想选择。

3.2 政府管理趋向市场交易的转换。改造了征地拆迁、农地转用、土地储备、土地出让、土地转让等土地管理核心业务,以市场化方法将其统一为不同土地权利状态下的土地交易,实现了土地管理由政府”管理“向市场”交易“的转换。在原有土地管理模式下,权利人的土地财产权利被忽视,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它们的权能被政府的行政行为所禁锢,政府的管理效率又被产权问题所禁锢。在新的模式下,通过对土地现有权利的保障和充实,财产可以更加自由的转让,要素可以更加自由的流动,政府从征地拆迁土地出让等的具体管理中解脱出来,职能简化,自身得到解放。

3.3 事前权利界定的明确。突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分区规划等现代公共管制措施在土地财产权力形成和保护中的作用,减少了对土地权利让渡过程的直接管制[9]。通过事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分区规划和用途管制,用地者和相关权利人可以对其用途也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对其财产价值也有一个合理的评估;对管理者来说,这种事前管制可以替代原有用地过程中的层层审批,逐级控制,可以通过规划实施宏观调控,调解各类用地的总量和结构,更好的发展城乡各项事业;无论对国有土地还是集体土地,这种事前的公共管制是没有属性偏好的,它所服从的是经过充分协商和平衡的公共利益。

4 小结

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尽管我国己经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耕地仍然大量流失,违法用地的现象仍屡禁不止。在新型的以产权保护为主的土地管理模式下,土地管理的主体由一极变为两极,即在各级政府、各级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务员的行政管理基础上体现了公共参与。基于中国土地产权制度的现状和中国改革逐进性的特征,为了实现土地管理的最终战略目标,在战术目标的设计上,我们要着力解决土地的产权问题。同时新的土地管理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公民财产权利的重要举措,也是理顺土地管理体制,明确中央和地方,国家和集体,政府、社会和公民在土地管理上的职能区分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蔡运龙,俞本庆.中国耕地问题的症结与治本之策.中国土地科学,2004,Vol.18 No.3

[2] R・巴洛维.土地资源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

[3] Barlowe Raleigh. Land Resource Economics-The Economics of Real Property. New Jersey:Englewood Cliffs, 1972

[4] 佟绍伟.求解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中国土地,2004年第1-2期

[5] 吴次芳.我国土地管理改革走向邹议.中国土地,2002年10期

[6] 侯东明.土地管理改革现存问题及政策建议.改革,2003年第2期

[7] 赵淑芹.省级以卜土地垂直管理及实施难度研究.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Vo1.27 No.4

[8] 郑振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改革,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8月

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范文3

【关键词】新增耕地 质量建设 验收评定

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实施耕地占补平衡,确保我国1.2亿公顷耕地红线,是我国土地管理的一项基本国策。黄冈市每年占补平衡等新增耕地400-600公顷,随着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开展,湖北省委、省政府给黄冈市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仅土地整理项目,黄冈辖区内每个县(市)从今年起连续三年每年获省政府投资1亿元,意味着新增耕地还会逐年增加。这些新增耕地质量究竟如何?是否得到有效利用和管护?越来越引起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农民朋友的重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黄冈市新增耕地现状,探讨新增耕地质量建设途径以及开展新增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方法,以此推动全市新增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耕地质量,从而增强新增粮食产能,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与特点

所谓新增耕地,是指占补平衡补充的耕地以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所增加的耕地。黄冈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市,人口730万,版图面积1.7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75万公顷,人均耕地447m2(0.67亩)。不仅人均耕地占有量小,而且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农业学大寨”时期,耕地开发程度可以说达到极限,几乎是山到尖、湖到边,连25度以上挂坡地也当作耕地种植。由此可知,目前再新增耕地难度是很大的,其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非农业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复垦开发补充的耕地;二是各种土地整理项目(基本农田整理、整体推进、低丘岗地改造、水毁恢复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加的耕地。其来源是:荒草地、滩涂,被废弃的河沟、塘堰、道路、工矿企业基地、宅基地、田埂等。这些新增耕地的特点:绝大多数有效土层坚硬浅薄,障碍因素多,耕作层结构不合理,土壤物理性状差,养分含量低。如果后续工作不及时跟上,不花大力气改良和培肥,几年内也达不到耕地的属性,难以种出庄稼。

二、新增耕地质量现状及产生原因

据黄冈市农业土肥部门调查,近几年新增耕地质量现状:一是耕作层浅薄,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基本要求。挖方开出的田块耕作层厚度不够,一般都在10cm左右,而且土壤理化性状不良(生、硬、瘦),耕作性能差;填方田块土壤过度疏松,耕作层与有效土层不分,同样不便耕作。二是土壤主要养分严重缺乏。有75%新增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0g/kg以下;有82%新增耕地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在50mg/kg、6.0mg/kg、60mg/kg以下。三是保水保肥性能差。所有复垦开发工程均实行机械化作业,对原有地形地貌破坏性大,新增耕地的土层要么过度疏松,要么过度板结,都不便保水保肥。四是部分新增耕地耕作主体不到位,工程后期管护不及时,加上土壤肥力差,导致耕种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撂荒现象。总之,新增耕地总体质量差,低产面积大。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重数量轻质量。占补平衡“占一补一”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刚性的,谁也得遵守执行;土地整理项目要求新增耕地率3%以上,低丘岗地改造项目要求新增耕地率30%以上,这也是国土资源部门所规定的硬性指标,否则项目就不能获批,更通过不了竣工验收。新增耕地数量几乎成了衡量项目建设成败与否的金牌标准,至于质量如何则没那么具体了。“占一补一” 要求补充的耕地质量与被占用的耕地质量同等,但谁来认定,用什么方式方法认定,没有明确。土地整理等项目所新增的耕地就更没有质量标准和要求了。因此,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竣工验收时只要有新增耕地数量即可,其质量如何?是否达到耕地标准?能否种植作物?那是耕作者的事。第二,重工程建设轻地力培肥。占补平衡及土地整理等项目,对道路(机耕道、作业道)、桥梁、涵闸、沟渠等工程建设,设计完整、措施具体,挖方、填方、石方、土方各是多少,计算精确。但对新增耕地除了强调出地率和数量外,质量建设则一笔带过,没具体方案和措施,施工单位也就不可能有培肥地力的行动了。还有,工程数量建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耕地质量是隐性的,本来由建设单位承担的工作最终甩给了农民,如果农民不愿意或无力承担,那就只能出现新的撂荒。第三,无耕地质量验收评定环节,工程实施对耕地质量建设存在随意性。不说是否采取措施培肥地力,有的工程为了抢时间赶进度,或节省投资,连表土剥离与回填这一起码的要求都没有做到。耕地质量建设对工程施工单位没有任何约束性,工程验收即使涉及到耕地质量问题,也仅凭感观判断,没验收评定标准与方法。第四,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占补平衡、土地整理,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代表政府行使职权,从项目设计、立项审批、招投标、施工监理,到竣工验收,自始至终国土资源部门一家在操作,部门内部上下级服从与被服从、监督与被监督,缺少外部监督机制,难免存在部门利益至上、内部相互护短、长官意志等问题。有时明知新增耕地质量有假,但为了遮住“家丑”,也只能搞“下不为例”。

三、新增耕地质量建设主要对策

《土地管理法》对耕地质量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维护排灌工程设施,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止土地沙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和污染土地。”根据这一要求,新增耕地更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质量建设。

1.增肥改土,培肥地力是关键。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是耕地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必须花大力气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肥投入,提高耕地地力。一是深翻改土。新增耕地尤其是挖方平整的耕地一定要进行深翻,增加有效土层厚度,培育耕作层。二是表土回填,增培客土,确保耕作层厚度在20cm以上,且结构合理,肥力跟上。三是重施农家肥。要求每667m2每年施用农家肥1000kg以上。四是种植绿肥,以肥养地。五是实施秸秆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六是因地因作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减少盲目过量施肥给土壤造成污染。

2.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渠筑堰是根本。黄冈是个水灾、旱灾频发的多灾地区,水利设施建设直接影响粮食等农作物生产与安全。新增耕地一定要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农田水利化。大力发展以“五小工程”(小水池、小沟渠、小坝塘、小堰闸、小泵站)为主的水源工程,既要增加灌溉水源,扩大灌溉能力,同时还要搞好排涝工程建设,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真正做到旱能灌、涝能排,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高产稳产。

3.发挥农业机械化作用,靠机松地是前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有偿自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目前黄冈现有土地承包经营现状是地块多、小而零散,不利于农业机械作业。新增耕地一定要考虑便于机械化作业,在权属问题上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农业机械作用,依靠农业机械对农田进行松、翻、耙、耢、压等标准作业,加深耕层,打破土壤板结,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对水分的保护、运行、调节、利用及排泄能力,达到蓄住天上水、留住径流水、释放功能水的目的。

4.防止耕地沙化、水土流失和污染,造林护地是基础。当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污染,给耕地带来严重威胁,已成为土地整治的一项紧迫任务。新增耕地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改善生态环境。在平原和低丘地区,营造网带片、乔灌草相结合的农田防护林;在水土流失地区(如举水、倒水、浠水、巴水、蕲水等大别山五大水系流经地区),营造水土保护林、修建小水库、蓄水池、旱井、引洪漫地等减少对耕地的冲刷力,达到保护水土的目的;在山区或放牧集中地区,以种草为主,增加植被覆盖度,不仅可防止耕地沙化,同时也解决了牧畜饲草问题。同时对工矿企业废水、废物,化肥、农药、地膜及城乡生活垃圾等污染进行防治,创造良好的耕地环境。

5.建立耕地质量保护长效机制,强化管理是保障。一是建立新增耕地质量保护目标责任制。新增耕地一旦建成,就要开展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工作,摸清耕地质量状况,同时进行分等定级,建立档案,落实保护责任人。用现代监测技术,建立科学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设立长期的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网站,监测耕地质量变化状况,并以此作为考核各级领导保护耕地的依据。二是增加耕地投入。采取政府投入一点,龙头企业补一点,集体拿一点,联合开发引进一点,鼓励承包经营者自筹一点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在耕地占用税、增值税和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新增耕地质量建设。三是切实注重耕地质量占补平衡。占补平衡项目所补充的耕地,不仅强调数量平衡,更要注重质量平衡,并做到先补后占,补充耕地的质量由有关部门严格进行验收评定。四是禁止破坏和抛荒新增耕地。不许在新增耕地上发生建窑、造坟、挖沙、采石、开矿、取土等破坏耕地行为。科学合理明确新增耕地权属,避免出现弃耕和抛荒现象。五是建立新增耕地质量建设法律保障体系。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耕地质量建设管理办法,对耕地质量建设职责权力、执法主体、质量标准、等级划分、验收评定、资金投入、保护管理、奖励处罚等做出明确规定,为耕地质量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新增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办法

长期以来,新增耕地质量建设没有具体规定和验收程序,导致新增耕地质量建设有名无实,随意性大,只要数量不讲质量,有的新增耕地明知不具备有关技术标准和种植条件,项目照样验收过关,没有任何单位任何个人对此承担责任。2009年底,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明确两部门共同加强补充耕地质量验收管理,探索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为守住我国耕地“质量红线”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明确了农业部门对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承担质量验收评定工作。2010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全国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与验收试点工作方案》(农办农[2010]19号),并在山西、辽宁、湖北、广东、四川、甘肃6省组织开展部级试点。湖北省农业和国土资源两厅正在酝酿出台《湖北省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办法》,并于2010年在孝感、仙桃两市开展省级试点工作。可以说,新增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序幕正在逐步拉开。耕地质量验收评定须遵循以下工作步骤。

1.现场踏勘,填写勘察表。由评定组织单位组织相关农业专家组成验收评定专家组,专家组必须深入申请评定的项目区实地勘察,现场核查项目区四至范围和图、文、表、照片等资料,重点查看耕地质量(如有效土层厚度、耕作层厚度、耕层砾石、有机质、PH值及土壤质地等)是否具备种植条件和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要求,填写《新增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实地勘察表》,并从不同角度拍摄能反映耕地质量的景观照片。

2.取土分析,出具土壤检验报告。专家组在实地勘察时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灌溉条件、作物种类、施肥水平等要素明确采样单元,分单元采集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所采集的土壤样品应及时送往有资质的土壤肥料检测机构进行处理和化验分析,并由检测机构出具书面检测报告。

3.组织评定,出具耕地质量评定报告。专家组根据实地踏勘情况和土壤样品检测报告,对新增耕地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符合性做出判定。对不符合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说明理由;对符合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评价基本地力,确定地力等级,提出土壤培肥改良措施建议,并编制完成《新增耕地质量评定报告》,报送组织耕地质量评定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签发。

4.提出意见,责成整改。对新增耕地不符合验收评定标准的项目,由农业部门会同国土资源部门提出整改意见,责成建设单位进行整改,直至新增耕地质量符合验收评定标准。

基金项目:中央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鄂农计发[2010]92号。

作者简介:熊道龙(1958-)男,湖北鄂州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2009]168号.

[3]强化耕地质量建设促进农业增长转变方式,ming.gov. cn/

txt/2011-03/08/content-4048273.htm.

[3]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的建议,js93.省略/zj/partic/pro-pose /20110506/101827.shtml.

[4]耕地质量建设夯实了增产基础,nc.省略/GB/13197556.html.

[5]秦勇、张启文。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国国土资源报.

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范文4

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举措,因此提出针对性的措施较为关键。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还有待提高,尤其是针对土地资源、农业生态以及法律法规建设等问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此本文针对农业资源的内涵及研究意义展开了论述,并对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逐步地分析,最后针对我国农业资源利用上的不足提出改善措施。

关键词: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措施研究

一、农业资源内涵及其研究意义

(一)内涵

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所运用到的各类资源统称为农业资源,其主要包含了农业自然资源以及社会上的各类资源。农业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原本就天然存在的,例如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物种资源等,这些资源对于农业生产和发展来说是最为基本的条件。而社会资源则是指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需要的资源,其主要包括了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以及投入资金等。

(二)研究意义

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应用对于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有着意义非凡的作用,为此针对如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农业资源,而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和重中之重,资源的保护和充分利用应作为日后开发的重点。但是从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土地资源逐年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日益下滑、农业资源的相关法律尚不健全和完善等。因此针对这些现存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

从大体上来看我国农业资源正朝着逐渐减少的形式发展,尤其是在耕地资源的总量上更是处于下降趋势。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给我国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环境保护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心。农业资源相关法律也需要逐步完善,法制的构建对于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耕地资源总量逐年下降

随着对土地资源的随意开采和使用,这些年耕地资源的总量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从数据上来看以往人均耕地数量可以达到0.106公顷,但是随着非法占用耕地进行项目建设工作的情况越来越多,现如今人均耕地数量已然下降到0.094公顷,并且耕地总量大约减少了850万公顷。加之从21世纪开始我国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66%,高速增长的人口也给土地资源的占用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这些数据表明耕地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迫在眉睫,因此提出科学利用耕地资源的举措是关键。

(二)农业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农业资源的浪费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肆意开发,使得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现如今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形成边使用、边改造的局面,而这种情形的形成也是因为我国缺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数据上来看我国的水土流失总面积已经超过了350万公顷,每年平均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了2万公顷,同时我国的土地荒漠化面积已经增加到262万公顷。这些数据裸地反映我国农业生态问题的严重化,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成为当务之急。

(三)农业资源相关法律不完善

不仅如此农业资源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建设工作还有待完善,这主要是因为异地开发、农用后备资源拍卖、掠夺式资源利用等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导致农业资源的大量浪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逐渐构建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资源流转和有偿使用等问题。

三、如何做好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考虑,尤其是针对耕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本文针对这些尚存的农业资源利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科学利用耕地资源

要想进一步做好对我国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要制定合理且科学的计划从而充分利用耕地资源。从具体的实施方法上来看,其可以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通过综合治理和耕地改造,建立起高效农作物生产基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耕地的高效利用,同时也会因此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应该积极建立耕地保护区,并积极种植树木从而减少土地荒漠化现象。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充分利用,可以不断促进现代农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工作的开展对于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为此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前的工作重点之一。发展生态农业应充分保护农业资源,并以环境优化、提高经济效益为出发点,不断开展生态农业降低环境污染,逐步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水资源的保护上,其可以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或者通过地下输水管道来实现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生态农业的建设是当前现代化农业的重点项目,必须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

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技术上的交流也可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在具体的研究中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实施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对于解决和约束我国农业资源不合理现象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为此加快法律法规工作的落实十分关键。首先应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产权相关制度的落实和完善,其次要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制度,并且要保证农业综合性法律法规的地位,切实地将法律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当中。

结束语

如何做好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研究重点,为此本文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的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有所帮助。其中科学利用耕地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等,这些都是提升我国农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因此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进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并将最新的理论成果切实地落实于实践当中。

作者:熊苏雅 单位:西南大学重庆市北碚区

参考文献

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范文5

(第二林业监测规划院,乌兰浩特137400)

摘 要:文章针对科右中旗坡耕地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坡耕地保护工程建设内容、保护措施。工程的实施将会从根本上改善科右中旗坡耕地生态环境,保障农业高产、高效。

关键词 :坡耕地;保护;工程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4-12-16

作者简介:王磊(1982 -),女,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人,林业工程师.

科右中旗地处大兴安岭东南麓,科尔沁沙地北缘。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3’23”~122°17’29”,北纬44°15’31”~46°12’34”。总土地面积156.1万hm2。在土地总面积中,耕地面积9.9万hm2,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6.3%。

1 耕地生态环境现状

科右中旗耕地面积9.9万hm2,其中,沙化、盐碱化耕地面积达4.9万hm2,占50.2%;山区水土流失面积达3.0万hm2,占30.6%。现有耕地林网少且局部地段缺条断带,建设质量不高,不能有效保护农田。耕地沙化区,农作物经常遭受风打沙埋,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沟壑密布,肥力下降,面积在不断扩大。

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不断发生,造成地表土壤逐年变薄,土壤持水能力逐步下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洪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也是造成贫困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壤侵蚀,土地生产力下降,为了获得土地产出,群众大量开垦荒地,毁林毁草,加剧了干旱的发生。

2 坡耕地保护的必要性

2.1 是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主要来源于耕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2.2 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耕地为农村人口提供了主要的生活保障,是城市居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稳定耕地面积并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积极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稳定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是农村乃至全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坡耕地保护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

2.3 是生态建设的需要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是一直困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生态建设的战略高度,大力实施农业生态治理工程,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政策措施并用,以水土保持、节水灌溉、测土施肥、降低药毒残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等为着力点,大力开展农业生态治理,推动国家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

3 坡耕地生态保护工程

坡耕地保护工程以营建农田防护林、营造生物埂、侵蚀沟治理工程为主要建设内容。

3.1 农田防护林网建设

3.1.1 立地条件

在坡度20(含2°)以下坡耕地上营建农田防护林网,要求相连地块面积不小于20hm2,按网格式建设,林网占地比例5%。

3.1.2 主要技术设计

3.1.2.1 林网设置

以护路林、护岸林、侵蚀沟防护林等其他生态工程及田间路为骨架配置农田防护林。根据该地区危害农业生产的生态灾害类型,农田防护林网应综合发挥对风害、低温冷害、霜冻、旱灾等生态灾害的减灾防灾的作用。因此,林网可以结合地形地势、地块形状、垄作方向等因素进行设置。林带可与等高线平行设置,或主风方向垂直设置,或与其他生态工程结合设置,林网成矩形或近似矩形。

3.1.2.2 林带结构与带间距

林带结构设计为疏透结构。主林带树种配置为乔木5行,两侧各一行灌木。副林带树种配置为乔木4行,两侧各一行灌木。乔木株行距为2x2(m),灌木距乔木外1m栽种植,株距0.5m。主林带宽度12m(含截根沟宽度),副林带宽度10m(含截根沟宽度)。种植点按品字形配置。主林带与副林带交汇处留有通道。林带两侧挖栽根沟,位置在灌木行外侧1m处,沟上口0.6m,沟底0.4m,沟深0.5m。

主林带间距400m,副林带间距500m,每网格20hm2,保护耕地面积l9hm2。

3.1.2.3 树种选择

造林树种选择杨树与锦鸡儿。营造杨树与锦鸡儿混交林。

3.1.2.4 造林

整地:造林前一年夏季或秋季人工穴状整地,乔木造林整地规格1x1x0.8(m),灌木造林整地规格0.5x0.5x0.5(m),整地穴品字形配置,挖穴时表土与底土分别放置。

造林方式:杨树为春季人工植苗造林,每穴植苗1株,株行距2x2(m),锦鸡儿为春季或雨季人工直播造林,每穴5~10粒。

幼林抚育3年5次,主要松土、除草、培根、扶苗。

3.2 生物带建设

3.2.1 立地条件

在坡度3°~6°的坡耕地上营造筑埂生物带。生物带建设与改垅同步实施,达到减缓地表径流和蓄水保土的目的。

3.2.2 主要技术设计

生物带走向:沿等高级水平设置。

生物带间距:经计算,间距40m为宜,占地比例为3%。

地埂断面规格:地埂底宽1.2m,埂顶宽0.3m,埂高0.4m,两面边坡比1:1。

建带方法:先筑土埂,后造林。筑埂方法为先挖土埂位下面2m宽的一条耕地表土,深度为2m,放在取土部位下方,用底部生土筑埂,达到设计断面后,再把表土推平覆在取土部位。使之逐渐形成地埂。

造林方式:地埂顶部营造灌木林带,造林树种选择锦鸡儿。春季或雨季人工直播。播种2行,株距0.4m,每穴播5~10粒种子。

3.3 侵蚀沟治理工程

3.3.1 侵蚀沟发生原因与分布现状

侵蚀沟发生原因主要是降雨量集中,土质疏松,加之人为不合理的经营等。其分布主要是开发较早,耕地坡度大的区域。经调查,侵蚀沟条数为466条,总长度388km。平均沟宽4.8m,平均沟深3.Om。侵蚀沟分布最多、侵蚀最严重的地区是吐列毛都镇。

3.3.2 侵蚀沟治理措施

需要治理的侵蚀沟为发展型沟,本着治标治本相结合的原则,在治理上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模式。沟头采用蓄水型沟头防护,沟岸边直播锦鸡儿,沟道设石谷坊,沟底造林。

沟头防护设计:为制止沟头前进而设置沟头防护工程。也为避免过多占地、节省投资及结合当地实际,按等高线设2~3行蓄水型沟,品字形配置,延长至沟头以上2~12m,选用蓄水式沟埂。按20a一遇24h最大暴雨设计,埂高0.5m,埂顶宽0.5m,埂底宽1.5m,边坡比为1:1,沟断面沟深0.5m,沟上宽1.5m,沟下宽0.5m。

沟岸防护:春季或雨季,在侵蚀沟两侧用锦鸡儿直播造林,每侧5m宽10行,株行距0.5x0.5(m),每穴内播20~30粒种子。

谷坊:治沟底采用干砌石谷坊,用铁丝网覆盖防护,高2.0m,顶宽1m,迎水坡1:0.5,背水坡1:1,一般不蓄水,坝前2~3a淤满。

沟底造林:侵蚀沟沟底进行植物封沟,在沟底下进行人工挖穴,株行距lx1(m),树种选用杨树,植苗造林,抚育管护。

4 结论

坡耕地生态保护工程的调研工作,是与兴安盟、科右中旗两级水务部门和各苏木(镇)密切配合下完成的,做到了数据真实可靠、设计严密科学、可操作性强。

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范文6

关键词:煤矿开采;开采沉陷;防止措施;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TD927 文献标识码:A

煤炭资源在我国属于主要的能源之一,它的开发及利用虽然为人类创造了极大的经济利益,但同时矿区地表出现大面积的沉陷,也是由于煤炭开采而造成的。地面出现大面积塌陷,会引发各种次生环境灾害。本文主要针对因煤矿开采形成塌陷后,而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进行分析,并从中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与控制技术,以便将煤炭开采沉陷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1 调查某省因开采煤炭造成的沉陷情况

为了研究开采煤矿造成的采空沉陷情况,本研究对某省开采造成的塌陷进行调查,其调查情况如表1。

在2003年,该省采空沉陷的面积就达到818平方千米,而2004年如若包含裂缝以及裂隙等其他变形现象,其沉陷总面积就达到1000平方千米,一直到2011年,采空沉陷面积达到5000平方千米,调查统计情况如下所示。

从该表中可以发现,该省煤矿开采也是急剧上升,而采空区沉陷面积随之而快速增加,在2011年采空区沉陷面积占据总面积6%,成为比较严重问题。因此,对采空沉陷问题进行防治与控制势在必行。

2 煤炭开采沉陷所造成的影响

2.1 地表沉陷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影响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近地面采煤而造成的地面塌陷,不但发生频率较高,且塌陷面积也较大,这样将导致矿区周边众多农田及耕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最终因长期无法耕种而使农田及耕地荒芜。尤其是处于低洼地势的塌陷区,它们往往是处于常年积水的状态,根本无法进行正常耕种,这类影响几乎是永久性,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整治措施,这些原本肥沃的土地将永远的离我们而去。

2.2 地表沉陷对水资源造成的影响

煤矿在进行煤炭开采的过程中,不但对地下岩石、含水层与隔水层,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外,还对地下水进行了较大地疏排。长此下去,采矿后的覆岩一旦出现冒落或是塌陷时,无论是地下水的流量还是流向,都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使地下水位突然急剧下降,从而导致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及水土资源的大量流失。并且由于该矿区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发生了变化,那么该矿区地下水的矿化度将呈现出上升趋势。

2.3 地表沉陷对地表建筑造成的影响

煤炭开采过程中将导致地表出现下沉、水平变形及倾斜等问题,这对矿区地表存在的建筑物及农田水利设施等,都将造成一定的影响,轻则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严重时还将对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便将危害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3 防治采煤沉陷的有效措施

对于煤炭开采造成的沉陷破坏,要想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就必须借助于各种有效措施,对地表的下沉速度与下沉范围进行控制,最终达到尽量减少地表下沉,以及有效保护地表建筑、耕地和设施等的目的。

3.1 全部充填式开采

所谓全部充填式开采,指的是在煤炭开采出来之后,而顶板又还没有出现冒落之前,就及时选取合适的固体材料,以密实充填的方式对采空区进行充填处理。经这样的处理之后,即使顶板岩层发生下沉,其下沉幅度也将得到有效控制,这样即达到了减少地表出现大幅度下沉及变形的目的,同时也让地表的建筑物与耕地等,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若从充填效果进行排序的话,效果最佳的当属水沙充填法,其次为风力充填与矸石自溜等充填方式。

3.2 覆岩离层带的充填

根据岩移特性可知,当采空区在其上方覆岩发生移动时就会形成三带,只要在煤炭开采出来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以钻孔的方式向离层带的空间内,进行高压注浆处理,通过这种充填方式来对离层空间进行加固。与此同时,还可用连续梁结构替换砌体梁结构,因为连续梁结构的稳定性能更好,这样离层带的下沉空间便不会再次传递给地表,最终达到降低地表下沉速度,有效保护地面建筑与耕地等的目的。但是由于这项技术在操作上具有较大的难度,所以使用频率并不是太高。

3.3 条带开采

所谓条带开采,指的是对煤层与上覆岩层之间的组合条件进行合理分析,然后按照科学的采留比例在被开采的煤层之中,采出一条并保留一条。从中可以看出,条带开采并未完全对煤炭资源进行开采,它在开采的同时还留下了部分煤炭资源,以其充当上覆岩层的支撑住。这样的开采方式不但有效地控制了覆岩的移动频率,同时矿区地表发生变形、移动及塌陷的几率也随之有所下降。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采出率低、工作面效率低以及巷道掘进多等。

3.4 协调开采

在对厚煤层进行开采的时候,首先应对各个工作面中的开采间距、开采顺序以及相互之间的位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以便两个开采煤层所引起的地表变形,能相互抵消一部分或者是完全抵消,这样便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好地表的建筑物及耕地等。虽然这种方式的效果非常理想,但由于该技术必须保持相应的错距,因此,在进行组织生产的时候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现阶段我国还并未进行这样的工业性实验。

3.5 限厚开采

当对可开采煤层的厚度进行确定时,必须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例如矿区的地形及水文地质的条件,建筑物自身的抗变形能力,以及不产生地面积水等问题。当可开采煤层的厚度确定出来之后,就只能够回采该厚度的煤,而其余厚度的煤则不能进行开采,从而达到有效缓解地表下沉,及保护好地表建筑及耕地等的目的。这种技术仍旧存在着采出率低的特点,因此仅在薄煤层中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3.6 有效利用三步法

这里所指的三步法是首先利用小条带的方法进行开采,然后利用注浆充填的方式对采空区进行加固,最后剩下的部分再利用条带方式对其进行开采。三步法在控制地表沉陷及岩层移动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它不但避免了矿区地表大面积出现沉陷,同时还有效提高了工作面的回采率,以及使地表建筑物与耕地等均受到了极大的保护。它的缺点则是成本造价过高与施工工艺太过复杂。

4 土地复垦技术

4.1 以煤矸石进行充填的复垦

每次在进行煤炭开采的过程中,都会产生数量较大的煤矸石,过去通常都是将其运送到地表进行排放,这种方式排放方式不但造成了环境污染,同时还占用了地面的有效用地。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将开采出来的煤矸石当做采空区的充填材料,这样既不影响环境美观,又可以不占用矿区的有效用地。

4.2 以粉煤灰进行充填的复垦

粉煤灰本身属于电厂的废弃物,若不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可能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为了变废为宝便将粉煤灰当成了开采沉陷区的另一种充填材料,这样粉煤灰与地表塌陷就都不存在了,而电厂不用再为粉煤处理伤脑筋,煤矿业不用担心地面塌陷问题,农民也不再担心农田与耕地无法耕种,真可谓是变两害为三利。

4.3 以平地与修建梯田的方式复垦

对于那些地势较低的边坡地带及积水沉陷区,可利用平整土地或是将其改造成梯田的方式,进行复垦再利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梯田的梯坎高度与水平宽度进行设计时,必须充分结合地面坡度的陡峭程度、工程量的大小、土层厚薄及耕种作物种类等,进行科学全面的考虑。而在对田间坡度的坡向及大小进行确定的时候,则必须按照原始坡度大小、复垦土地的用途以及是否具备灌溉条件等因素来确定。

5 处理采空塌陷问题的应对对策

从上面分析可知,因煤矿开采造成采空沉陷问题较多,它们都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必须要依据实况采取合理的应对对策。

5.1 从技术入手做好对策

(1)浅层及无积水塌陷地,就应该削除高低整治复耕,塌陷不深或者积水较少都要平整土地,修缮相关排灌系统,还要改善耕作的条件,种植树木及各种农作物。

(2)当塌陷较深或者积水较多之处,就要从深部挖一些土填到浅部,重新将耕地复垦,整理成土地,复垦出发点不但体现到土地经济价值上,还从土地社会和生态价值上体现出来。复垦上还必须要合理规划,要注重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几个效益相协调。

(3)改善采矿所用方法;日常中常用采矿法为放顶、分层以及长臂等等,因此合理改善开采方法,例如合适地区采用高压注浆、协调开采以及部分填充等各种技术,有效降低开采中存在的塌陷事故,主要就要选合理开采方法。

(4)及时进行福坑;当不断开采煤炭时,地表面会随之发生不停移动,时间一长就可能出现地表移动现象,就要及时复垦采空塌陷地方,及时填平地表裂缝或者塌陷之处,并且要注意下降的地下水位会影响植物生长,造成较为严重生态问题,因此就需要及时对生态用水进行补充,及时填补存在的问题。

5.2 政府要大力支持

(1)加强环境意识,增强采煤区域的环境意识,加强法律的约束,有效对塌陷进行预防。真正做好治理、保护环境,监督企业要专门投入治理资金,利用矸石回填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有机协调,实现同步发展。

(2)因地制宜科学治理;在很多地方因为塌陷而出现塌陷,造成毁灭性与不可逆性,必须要从治理上入手,依据坍陷实况采用生态学、塌陷学以及环境学等各种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有效治理塌陷区。

(3)加大监督力度;煤矿开采企业并不会自觉治理塌陷问题,因此政府必须要极大监督力度,依法政治非法经营企业,监督各煤矿运营情况,发现问题责令限期整顿,确保煤矿开采可持续发展。

结语

开采与利用煤矿,造成巨大的经济效益之时还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煤矿开采的负面影响。本文就是以某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从调查统计中可知采空塌陷的问题极为严重,所以必须要有针对性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才能够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毅.浅谈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的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