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村官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村官政策

大学生村官政策范文1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对策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国家着眼于加强三农工作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对于缓冲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巩固基层政权,起到了双赢的效果。2001年以来,全国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进行了大学生村官实践探索。国家于2008年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计划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2010年6月,国家将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列入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到2020年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核心环节,其工作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

调研基本情况

2013年12月,课题组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高校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现状调查研究,主要的调研对象是各高校就业服务中心村官选聘工作负责同志。根据大学生村官政策在高校层面所涉及的基本面,课题组重点从高校的政策认识、工作评价、执行状况、政策配套、项目比较和满意度测评等6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组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55份,回收有效率96.8%,在155个高校样本中,涵盖了一本、二本、三本和专科等类型,在地域分布上,从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广东等11个省份抽选了81所高校,占样本总量的52.3%;从中部地区的山西、河南、湖北等6个省份抽选了41所高校,占样本总量的26.5%;从西部地区的四川、广西、等8个省份抽选了33所高校,占样本总量的21.3%。(见表1)

高校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现状

60%的受访高校开设有农业相关、或者基层管理服务相关专业。89.7%的高校对“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十

表1 样本高校抽样情况

地区 抽样个数 比例(%) 省份 抽样个数 比例(%)

东部 81 52.3 北京 20 12.9

辽宁 7 4.5

福建 4 2.6

浙江 3 2.6

山东 10 1.9

河北 8 9.7

广东 3 6.5

江苏 9 5.2

上海 10 3.2

天津 4 1.9

海南 3 5.8

中部 41 26.5 山西 15 1.9

吉林 5 6.5

江西 4 2.6

河南 4 2.6

黑龙江 8 2.6

湖北 5 2.6

西部 33 21.3 重庆 4 4.5

广西 3 3.2

陕西 4 1.9

甘肃 7 1.9

四川 5 5.2

内蒙古 3 1.9

新疆 3 2.6

云南 4 3.2

分重视或比较重视。78.1%的高校对国家和各地区的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认识程度高;在对政策了解程度较低的二次调查中,受访者希望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省市层面和任职单位层面政策的解读。

2.大学生村官政策吸引力调查

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认为现行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吸引力比较好(42.6%)或者一般(40%);认为现行政策“非常吸引人,能够对大学生起到引导和鼓励作用”的仅有13.5%。高校认为,大学生关注“大学生村官”项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到基层锻炼自我”(72.9%)、“考研、考公务员等相关优惠政策”(66.5%)和“工作不好找”(45.2%),说明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对于大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引导和激励作用不突出。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到农村任村官,更多的是出于“就业的压力”及“任职期满后的优惠政策”。大学生村官选聘受地缘因素影响较大,大部分学生选择“家乡所在地”(63.2%)从事大学生村官工作,偏远地区存在“选人难、留人难”的现象。

3.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评价

在高校对大学生村官面临主要问题的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自身定位不明确”,占61.9%,说明高校判断大学生对于村官角色认同感偏弱。“后续发展乏力”,排在第二位,占60.6%;“工作保障机制不健全”排在第三位,占56.8%。这表明经过几年的政策实践,大学生在选择应聘村官的过程中趋于理性,更加注重在实际工作中角色定位及村官职业的后期发展方向,并对于现行的大学生村官工作保障机制政策评价不高。超过半数的高校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应该在工作考核、工资待遇、法律保障、社会宣传、培养培训、监督落实等方面尽快完善实施。

4.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情况

在受访高校中,每年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数量多在50人以下,仅13所高校每年村官人数超过100人。目前而言,60.6%的高校仅承担1个~2个省份的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同时承担7个以上省份村官选聘工作的仅为11.6%,且集中在“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高校。接近半数高校大学生村官的报名比例占毕业生人数的5%以下,仅有9所高校报名比例能够超过20%。81.9%的高校认为,参与大学生村官项目的毕业生整体素质要高于同届整体水平。

高校认为,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主要困难是“专业设置与农村基层实际需求有差距”(56.1%)、“政策吸引力有限”(49.7%)、“学生参与热情不高”(49.7%)。78.7%的高校认为,大学生不愿参与大学生村官项目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的保障力度不够,村官的再次就业存在问题”;41.9%的高校认为“选聘时间太晚,错过了就业黄金期”。(见图1)

图1:高校认为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主要困难

在政策配套方面,21.9%的高校制定了本校大学生村官选聘的工作制度;在后续跟踪与服务方面,有43.9%的高校落实较好,主要涉及“村官间的交流”“培训讲座”等方面。

5.大学生村官政策与其他基层就业项目的比较

调查显示,除大学生村官项目外,在基层就业项目中,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的高校最多,约为27%;三支一扶项目位列第二,约为24%;各省市的选调生项目位列第三,约为19%。基层就业项目的比较中,高校认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是选调生项目,其次是大学生村官项目,第三位的是西部计划项目,最后是社区工作者项目和农村中小学“特岗计划”项目。这表明,同是基层就业项目,具备稳定就业机遇和后续发展渠道且拥有“国家干部”身份的选调生项目更受大学生的欢迎。在国家政策宣传和配套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政策成为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6.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满意度评价

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非常满意的仅占1.9%,多数高校选择比较满意(62.6%)和一般(27.1%)。这一情况与在岗大学生群体对工作状况的满意度评价基本吻合。在对大学生村官培训的建议上,41%的高校认为,应加强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训;30%的高校认为,应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0%的高校认为,文字写作能力在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多,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对策与建议

1.因地制宜是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关键所在,应建立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大部分高校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有限,报名比例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关注、选择村官是因为就业困难。调查同时显示,多数高校只承担1省~2省的村官选拔工作,且大学生通常会选择家乡所在地、或者高校所在地从事村官工作。因而,各高校应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开展政策宣讲和就业引导,与各市、县、乡等服务地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实现有效对接;与省、市组织、人事部门进行政策对接,共同选拔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官办建立协同培养和培训的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

2.高校的配套政策和跟踪服务亟待加强,应建立健全培训和引导制度

调查表明,大学生村官政策已经在各级各类高校得到了良好的贯彻执行,每年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工作顺利开展,村官素质高于同届毕业生整体水平。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多数高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未形成自身的工作制度和实施细则。在对本校大学生村官的跟踪服务上,高校的主动性不高,且多局限在村官交流和培训讲座方面,不能充分依托学校的学科、人才等优势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提供足够的保障,没有形成“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工作局面。针对多数大学生直接从校园到农村,缺少农村生产劳动经历,对农村的政策法规和民俗村情知之甚少的状况,建议各高校对大学生村官做好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工作。应建立县、乡、村三级“帮带引导”制度,结对培养;三级领导为大学生村官传授经验、现场指导,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实际工作中尽快实现心态和角色适应。建议将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培训计划,统筹安排,强化培训,将培训教育情况作为考核指标计入大学生村官的考核评价档案,作为大学生村官保障政策兑现的重要依据之一。

3.选聘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

调查中,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村官的整体评价不高,认为目前本校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工作状况一般,不是毕业生就业的最佳选项。应尝试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价体系,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强化工作纪律,实现规范管理。应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量化管理,建立服务村民和工作业绩档案,督促大学生村官进入角色,努力工作,敬业奉献。在生活和工作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能够安心、放心、舒心地工作,消除由于生活上的不习惯、不适应产生的消极情绪;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表彰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长期扎根农村工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

4.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存有疑虑,需逐步健全大学生村官保障机制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高校对村官选聘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且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业务熟练。高校期望,能够加强对大学生村官二、三级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存有疑虑,认为目前大学生村官面临着自身定位不明确、保障不健全、发展后续乏力等问题,亟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体制机制,需要在岗位定性、工资待遇、后续发展等政策优惠上加快落实并实施。高校在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专业的不对口、政策的不完善、选聘节点的不适宜等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选择,而且也影响了工作的顺利推进。其中,政策的保障力度、村官的再就业问题、选聘时间的调整成为高校十分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建立完善大学生选聘的保障制度可以从财政投入支持、引导创业激情、提升政治地位、优惠政策兑现四方面着手。要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及补贴实行年度递增的政策;参照事业单位有关规定,参照公务员标准,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从政策上保证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创新创业,为他们提供空间和支持,让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施展抱负,体现自我价值;各省组织部门应出台规范性文件,制定灵活的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机制,对于部分政治素质高、工作业绩好、群众公认的大学生村官实行破格提拔,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潜能和内在动力。

5.探讨“定向大学生村官”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逐步拓宽,呈现多元蓬勃发展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村官能否通过政策扶植和完善实现其预期目标和工作初衷,成为高校关心的问题。高校就业负责同志认为,就受欢迎程度而言,相较于大学生村官,选调生项目凭借其政策优势、待遇优势和就业身份的优势,得到了更多毕业生的青睐。为保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效实施及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可考虑在广大偏远农村招收定向村官,通过高考加分政策培育一批新农村建设者,并针对定向大学生村官开设专门课程,从而解决大学生在校专业设置与农村基层实际需求有差距的根本矛盾,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找准定位,实现人生价值。

大学生村官政策范文2

[关键词] 和布克赛尔县; 大学生村官; 出路; 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52

[中图分类号] F3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81- 02

大学生村官的出路在哪,这既是各级党委政府应给大学生村官的一个交待,也是大学生村官就任伊始普遍关心的问题。目前政策上任期满后的大学生村官有5大出路,即鼓励担任村干部、推荐参加公务员考试、扶持自主创业、引导另行择业和支持继续深造。本文根据和布克赛尔县的具体情况,对和布克赛尔县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进行探讨。

1 和布克赛尔县政策层面为大学生村官铺就的出路

1.1 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

和布克赛尔县“两大举措”,鼓励村干部及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发挥作用,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第一,落实待遇,落实好大学生村官待遇,认真落实岗前培训费、一次通补贴、年度工作经费、地方津贴和取暖费。第二,完善保障,及时兑现福利津贴和采暖补贴,集中为大学生村官办理社会统筹五大保险和大病保险。

1.2 鼓励大学村官自主创业

自治县不断创新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方式,加大对大学村官创业扶持力度,通过“两培养一完善”工作法,为大学生村官创业铺平道路。自治县帮助大学生村官向“YBC”申请无利息、无抵押、免担保的扶持资金;协调金融机构开通小额贷款“绿色通道”,力争帮助大学生村官实现创业梦想。自治县同时对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实地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邀请专业导师对项目进行评审,促进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稳步发展。

1.3 通过“考、提、荐”确保出路

通过“考”、“提”、“荐” 3种方式,确保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出。“考”即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中央及自治区统一组织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提”即通过组织提拔和利用“一培三任”机制,将优秀大学生村官纳入乡镇(场)领导班子,“荐”即推荐服务期满考核称职的大学生村官报名参加企业招聘。

1.4 组织培训,鼓励学习

县委对不再留村工作或没有通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的任职期满大学生“村官”,纳入人才储备规划,鼓励继续学习深造,考取本科或研究生以及更高层次学位。

2 大学生村官出路不畅的原因

2.1 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难

截至目前,全县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留在村两委班子者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农村条件艰苦,基本上从城镇考入村官队伍的大学生都不愿意留在农村,而农村本地的大学生由于父母及自己的期望,走出农村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② 农村环境较闭塞,村民思想保守,能够取得村民信任,在村委换届中能够得到支持难。③ 和布克赛尔县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牧场及农村,语言不通也成为了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阻碍之一。

2.2 创业条件有限

和布克赛尔县是祖国边陲县,全县28 783.95平方千米,然而人口不足6万人。创业需要有较好的消费环境,首先人口成为了创业的瓶颈之一。同时,虽然县委提供了很多村官创业优惠政策,但是很多大学生村官创业积极性不高。

2.3 村官培养方式使另行择业难

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的培养方向是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村干部,所培养出的工作能力很少有能适用于企业单位的,同时农村经历也使大学生原先的专业几乎荒废,大学生要重新择业面临专业考验。

2.4 继续深造信心不足

迄今为止,全县大学生村官考入全日制研究生的只有1人,数量极少。大学生村官在经历了3年的工作之后,对于文化知识遗忘严重,重新学习的激情也不高,考研难度大。同时,他们也担心研究生毕业就业环境又发生改变,如果毕业之后还是无法就业处境将更加艰难。

3 对策建议

和布克赛尔县要根据本县的具体情况制定鼓励政策。

(1) 根据该县少数民族中多的情况,制定出少数民族扎根基层的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及会说少数民族语言的大学生留任基层。

(2) 根据创业环境艰难的现状,对想要创业的村官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时鼓励从事农业、牧业、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提高创业成功率。

(3) 为想要继续学业但有经济困难的村官给予一定的学费补助,同时政府可先与考研村官签订毕业后的劳动合同,这样在解决了村官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自治县引进了人才,一举两得。

(4) 推动大学生村官另行择业。对于服务期满另行择业、不再续聘的大学生村官,由县里给予择业培训费补助,并积极帮助推荐到其他领域就业。鼓励企业招用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通过享受补贴、减免税收和获得小额担保贷款等方式,吸引更多企业招用大学生村官。

4 结 语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研究侧重于从整体上揭示其实施状况,对实施效果也有一定的描述,但仅仅就村官出路问题而言,研究较少。目前全国除了港澳台外,其他31个省级行政区都实施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因此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致力于探讨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期满后清楚何去何从,保障其出路的畅通、有序流动以及成功再就业,对大学生村官政策长久有效地运行及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健康成长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现实紧迫性。

主要参考文献

大学生村官政策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现状 长效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青年进入城市谋求发展,造成了农村基层组织后继乏人,无疑成为加大城乡差距的重要因素。同时,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此背景下,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决定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既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给大学生一个锻炼平台;也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还有利于提高农村干部素质,改善基层干部结构,为国家培养人才。本文中的“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

一、“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提出与实施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并且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村民眼中的“大学生村官”为他们传播了新知识,带来了新思想;推广了新技术,带来了新方法;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在农村中不断地磨练自己,不仅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能力,找到了事业的舞台。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结构,打造基层一线党政干部培养的新链条,增强农村基层的组织活力,使广阔的农村成为大学毕业生成长成才的大舞台。然而,“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探索与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制度不够完善

《根据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意见》,“大学生村官”属于“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人员。这表明,“大学生村官”不是工人、农民、公务员和事业人员。这种模糊的定位使得大学生缺乏对工作的归属感,从而降低了工作的积极性。

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认识不足。“大学生村官”这个新事物一出现反应最大的要数村干部,他们长时间当村干部,突然村里来了个大学生,而且还要在村里任职,虽然村官工资由财政拨款,但住宿是村里自行解决。一些明事理的书记还会乐意接受这个“新助理”,一些不懂政策的书记自然是敷衍了事。很多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存在着一些偏见,认为他们是来抢饭碗的,并且忽视了对“大学生村官”处理村务能力的培养。

从村民角度来说,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世俗眼光的影响,“大学生村官”可能并不被当地的村民所认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大学生要成为真正的村官,必须经过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产生。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多以亲情和血缘关系为重,村民在选举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感性往往战胜理性,从而不能理性地选择真正能给农村带来发展的人选。

(二)“大学生村官”实践能力不足

在高等教育方面,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一直以城市为指向,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明显带有为城市建设和产业而服务的特点,拥有这种知识结构的高校毕业生并不适合,也不愿意在农村就业。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尤其是文科大学生重视不够,加上学校的资金紧张和人员安排不足,导致大学生缺乏与专业相应的社会锻炼,实践能力不足。

在大学生自身方面,高校专业城市导向,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使得大学生不具备基层工作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不够。大学生当村官态度不端正,农村工作经验不足,对农业和农村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多。处理农村日常事务经验缺乏,问题暴露得比较突出。在处理农村及农民的各种矛盾时,特别是涉及农村家族矛盾、遗留问题和时,初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有时实难适应,往往感到无从着手难以应对,缺乏相应的技巧和经验,因此,工作不敢放开手脚,工作魄力也不够大。

在农村方面,因为农村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当代大学生由于专业不对口、实践经验欠缺,再加上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偏远地区农村生活条件的艰苦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在角色的转换与适应上出现困难。“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所从事的工作较为单一,而所学的知识用不上,这必然会降低大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无所事事。

(三)“大学生村官”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大学生村官”被乡镇领导“借调”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村官常年在乡镇或村里为领导从事打字、整理文件、写材料等日杂事物,或者把农村当成复习公务员考试的教室,而很少深入农村,为“三农”服务的热情不高,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机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其次,“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机制尚待完善。据调查,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更多的是乡镇领导的“授意”,不少“大学生村官”表示,被评上优秀的“大学生村官”都是经常在乡镇为领导服务的大学生,基层民众参与的热情并不高,这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村官”能否扎根农村为“三农”服务。

再者,“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机制仍需健全。根据《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长效机制的意见》,“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出路有五种:继续担任村干部、考取乡镇公务员和其他党政机关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在调查中,目前“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未来还是比较迷茫,“大学生村官”的五条出路里有四条直接地鼓励了大学生期满后离开农村,这不利于“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开展工作。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的思考

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其优越性,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较大贡献的同时,对促进大学生成长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事物的两面性也决定了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阻力。

那么,如何帮助“大学生村官”勇敢面对困难,真正“扎根”农村;如何帮助“大学生村官”丰富知识、提高能力,适应农村基层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实绩;如何实现对“大学生村官”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帮助其合理规划成长成才道路,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宏观设计和统一考虑,更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农村基层组织和大学生自身等积极配合,发挥作用。

(一)稳步实施“大学生村官”引导工程

各地农村应该着重使本村的大学生回乡担任“村官”,着力培养“本土化”的“大学生村官”。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角色,还有利于他们长久地扎根农村。其次,要将工作放手交给“大学生村官”去做,让他们有事可做,能够从完成工作中得到满足感。最后,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不仅着眼于使用和培养,也要监督和考核,还要相应地建立淘汰机制和评价机制,增加“大学生村官”的干劲。

当地政府多管齐下,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村官工作,做好本职事情。一要率先引导大学生了解农村、农事和农民,给他们创造与农民接触的机会,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农村的现状。二要建立“导师制”,由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村干部、具有农业耕作经验的农民和党务工作者结对帮助“大学生村官”,使他们能够从工作方法、专业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等各方面不断成长。三要实施“大学生村官”团队组合,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其他原则的前提下,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大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工作团队,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作用。

广大村民,尤其是村干部,要提供包括村情村貌、村规民约在内的各种信息,使“大学生村官”了解农村。经验丰富的村干部要对“大学生村官”细心指导,帮助“大学生村官”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村干部不太擅长的事务方面,要与“大学生村官”进行商量,并采纳“大学生村官”的合理化建议。不能在村民当中煽动情绪,要努力打造一个团结和谐、锐意进取和开拓创新的村领导班子。

(二)逐步完善“大学生村官”保障工程

就高校而言,作为向农村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娘家”,首先要把握好“大学生村官”的源头,才能真正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效果。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国家调整高等教育的宏观布局,完善高校类型结构,推动高校布局重心下移。切实加强对教育发展的政策引导,鼓励和引导各类院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深化专业改革与创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办出深受村民欢迎的特色专业。

高校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注重引入实践环节。首先,在坚持务实、弹性、自主选择等课程设置的原则下,结合农村的实际状况,设置有关适应农村管理的选修性专业,培训一批能应对农村管理问题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重实践环节。同时也可以在农村建立实习基地,尝试“模拟管理”,让有志服务于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基层,与农民有更广泛的接触、交流。最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农村优秀干部或专家来校讲座,使大学生借鉴成功经验。

在促进大学生积极投身“村官”工作方面,高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应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保障工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力宣传国家关于建设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同时,建立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任职。比如可以通过设置有关奖贷学金、降分录取或者减免学费等方法,鼓励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返回农村工作。

“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工作尤为重要。适时适宜、全面系统的岗前培训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尽早实现从在校学生向农村基层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尽快适应和熟悉基层的工作环境,做好心理和业务上的准备,便于其顺利开展工作。在“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完成后,应以丰富的培训内容,活跃的培训形式,从思想和业务能力上加强对即将担任“大学生村官”的毕业生的培训工作。

在“大学生村官”投身农村建设工作后,应加强与“大学生村官”的联系,了解“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的状态及遇到的困难,以便及时为其提供帮助和支持。其次,高校可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与技术优势,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在职培训,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智力支持,为他们提供学习平台,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动力,保障“大学生村官”安心工作。再次,建立“大学生村官”的交流平台,帮助“大学生村官”交流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能力。

总之,政府应该从源头抓起,培养和选拔一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并成为其坚强后盾,切实帮助“大学生村官”真正安心扎根于农村,在服务农村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三)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激励工程

一方面,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明确选聘工作程序和选聘条件,做到层层选拔、严格把关、好中选优,确保向基层推荐综合素质优秀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在组织上应成立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公室,通过这个平台,高校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报名、选拔、统筹分派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程序选拔“大学生村官”,使村官政策有章可循。大学生可以采取个人自愿报名的形式,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层层筛选环节,成为村委会的成员。

在现实国情下,部分地方政府财政状况不佳,大学生对“村官”待遇不满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可以向社会筹集资金,或通过募捐的方式设立“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基金”,支持在农村就业急需资金支持的大学毕业生。根据当地实际状况,从财政上保证“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地方政府或者有条件的县级政府在财政上拨出一定款项,保证“大学生村官”的薪金,并享受所在村干部相应待遇,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使“大学生村官”在经济上具备更好的保障。

在法律和行政上鼓励大学生担任村官。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有关法律的规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合法选民地位,在村委会中保证大学生行政编制地位,保护“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权益。完善“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通过监督,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吸纳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

对于基层领导必须有一个观念上的转变。一方面,对于目前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基层领导看来,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主要是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并不指望能做出多少事情,所以他们要做的就是服从领导。这种观念必须加以改变。作为领导,应当按照农村的实际需要,一开始就应当明确“大学生村官”的任务,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实际的农村事务中,给以实权,而不只是作为一种摆设。另一方面,还必须认识到,作为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到农村,带来的不一定是技术,甚至可能仅仅是一腔热忱。作为基层的领导者,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不应怀有大学生到村带来的就是资金、就是技术、就是发展。“大学生村官”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最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高校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的发展完善,更需要大学毕业生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兆萍,罗文映.大学生村官政策建立的理论基础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 2012(2).

[2]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5).

大学生村官政策范文4

威远县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的有效途径,实施“百名大学生‘村官’进村‘两委’”计划,2010年有102名懂政策、有知识、同农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大学生“村官”进入了村“两委”班子。

超前谋划,正面宣传,引大学生“村官”“入门”。一是提前谋划,夯实基础。县里出台了《威远县大学生“村官”考核办法》《威远县大学生“村官”“顶岗”管理办法》及《威远县大学生“村官”任“实职”工作意见》等配套制度,为大学生村干部成长成才提供制度基础。二是加强培养,注重引导。开展村“两委”班子届中、届末考核,加强贫困村、问题村的整治,把具备参选条件的140名大学生“村官”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县、镇多次通过召开座谈会、交心谈心活动等形式鼓励他们参加选举。三是营造氛围,强化宣传。充分运用会议、简报、宣传栏、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干部参选的重要意义、目的和作用,宣传大学生村干部在基层干事创业事迹,提高党员群众的认同感、信任感。

注重帮扶,提高待遇,促大学生“村官”“上岗”。一是结对帮扶,促其“上岗”。建立县、镇、村三级干部与参选大学生“村官”“3+1”结对帮带制度,加强培养帮扶,促其尽快转变角色。二是跟踪管理,提高能力。实行提前到任制或“顶岗”锻炼制,举办专题培训班,让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农民群众中增长才干,提高领飞能力。三是提高待遇,激发热情。把任村“两委”成员的大学生“村官”纳入县、镇后备干部管理范畴并按规定兼职兼薪,优先安排参与上级各类培训;对大学生“村官”任村“两委”负责人的村每年给予3000元党建工作经费;实行大学生“村官”任职村资金项目、信息技术等方面优先,激励他们做出业绩;建立大学生“村官”住房公积金和新学历补助制度;积极推荐其担任“两代表一委员”,探索在大学生“村官”中公选副科级领导干部和兼任镇党委委员,增强其政治荣誉感。

落实政策,精心组织,扶大学生“村官”“转正”。一是提高认识,明确要求。县委明确把大学生“村官”选进村“两委”班子尤其是主要负责人作为各镇党委书记的一项政治任务,力争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大学生“村官”任村“两委”实职比例占行政村总数的30%,确保任村“两委”负责人比例不低于10%)。二是落实政策,消除障碍。要求各村要配备1名35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凡贫困村、问题村要安排大学生“村官”任村“两委”负责人;村干部受处分而离职原则上安排大学生“村官”接任。三是严格程序,扩大民主。对依法定程序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候选人,在选举过程中增加竞职演讲环节,既扩大了民主,又为大学生“村官”展示良好素质提供了舞台。

大学生村官政策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社会角色;角色扮演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江苏等省市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在全国率先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开启了实行中国大学生“村官”的第一步。此后其他省市纷纷仿效,大学生“村官”在全国得到了全面推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不仅可以为新农村建设输入一大批年轻人才队伍,而且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现已正式转入国家主导的工程建设阶段,被舆论热评为“新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

在我国特有的二元制结构社会下,农村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大学生“村官”在转型中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如何定位自己在农村的角色?他们对自己角色的定位与村民和村干部对其定位有什么差异?如何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给自己明确定位?这是本次研究关注的重点。

二、研究设计

(一)个案概况

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大学生“村官”为个案进行研究。六合区,地处南京市北部,人口约915845人,土地面积1485.5平方公里,是南京市11个市辖区之一。南京市从1999年首次面向社会招聘大专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前往农村村级组织中工作。近年来,2009年江苏省省市联动招聘大学生村官710名,其中六合区271名。2010年省市联动选聘大学生“村官”共511名,其中六合区270名。2011年省市联动选聘大学生“村官”共140名,其中六合区40名。2013年,六合区共有在职大学生“村官”一百余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二)研究方法的选取

笔者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大学生“村官”政策进行解读,以中央颁布的相关政策及南京市的具体法规为重点来分析国家对这一群体的规定和期待。然后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南京市11个市辖区中抽取了六合区作为研究对象。最后运用滚雪球的方法从六合区在职的一百余名大学生“村官”中选取了15位大学生“村官”,笔者也访谈了大学生“村官”所服务农村的17位当地村民、5位村干部。本次调研主要从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前期的准备情况、日常的工作内容、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度、自我认识及他人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角色定位。

(三)资料的整理

本文以英文CASE的第一个字母C表示个案,以数字表示序号,如个案C1,个案C2,以此类推对个案进行简单编码。

三、大学生“村官”角色分析

随着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基层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村官”所扮演的角色呈现多样性。从对文献及访谈资料的分析中,笔者发现大学生“村官”本身应该扮演的角色在不同群体中呈现差异性。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本文将从政府视域、村干部、村民及大学生“村官”本身四个角度来呈现大学生“村官”角色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角色定位。

(一)政府视域下大学生“村官”的角色

从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目的来看,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具有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同时对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国家要求大学生“村官”真正的深入农村,更深一步地了解国情,发挥自己优势,协助当地村委科技兴农;有效地灌输和传播先进的技术和科学民主的发展观念,影响并带动农村干部及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农村新型农民。同时在农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大学生“村官”要努力引导农民合法合理的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缓和农村矛盾、维护农村稳定,有效地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2]综合看来,从政府视域下大学生“村官”所扮演的角色是:政府政策的宣传员、科技推广员、基层普法员等多重角色。

(二)村干部眼中的大学生“村官”角色

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定位主要集中在:利用广泛的学识扩展村两委班子事业;利用自身人力资源引进高校科研推动农村科技发展;利用丰富的人脉资源引来资金项目;利用所学知识和专长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四个方面。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在科技、管理及发展方面有很高的期待,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大部分村干部又觉得刚到村不久的大学生“村官”因为对村民不够了解,在决策方面并不任由他们做主导。

(三)村民眼中的大学生“村官”角色

中国农民自古有“无事不进衙门”的传统,对于大部分村民而言,如果没有什么必要的事情需要找村干部,一般不会去村委会,更不会关心村委会的干部。因此,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很深入的了解。调查发现,大部分村民并不关心大学生“村官”,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在村有无大学生“村官”。此外,部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与普通村官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当我们解释大学生“村官”是由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担任村干部时,大部分村民表示:在科学技术方面,大学生“村官”应该给村民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帮助他们增加农业产出,在社会服务上,应该多给村民讲解法律及一些社会知识。调查发现,在村民眼中,大学生“村官”更趋近于一个先进传播者角色。

(四)大学生“村官”自身对村官角色的理解

刚从大学走出来大学生“村官”,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和角色抱有很强的期待,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在定义自己的角色:(1)先进传播者。农村首先是一个很封闭的地方,思想保守,很多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传不到,大学生“村官”可以利用他们自己的特长带给农村一些有用的知识,教给农民一些实用的技术;(2)村干部的一员。大部分大学“村官”表示,作为大学生“村官”,多少具有官的特点,怀有先进思想的他们能够在村两委的决策上有一定的发言权;(3)农村文化活跃者。农村的生活不仅封闭而且单调,大学生“村官”是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们的到来为农村增添了活力,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四、大学生“村官”自我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村官”尚未形成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社会各界对他们的角色定位还相对模糊。从城市到农村,从大学生到村官,高校毕业生的身份和生活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人们印象中,大学生被称为“象牙塔里的骄子”,而村官大多是由具备一定群众威信和工作能力的农民担任。大学生“村官”与外在主体发生互动,并力图从他人的言行中获得对自己身份的确认与角色的支持。如果外在主体的反应与自己的身份标准不相匹配,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身份确认就可能出现模糊甚至偏差,经受挫败、疏离之感。在此情况下,大学生“村官”则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输出进行调适。“人的‘次级社会化’过程‘否定’了先前社会化的成绩,要求对行为进行彻底重构,继而要求新的技能和知识”。高校毕业生一般对农村工作的复杂性缺乏一定的了解,到村任职后很可能需要进行角色的主体性重构。在角色适应的过程中,自身的诸如素质、追求和心理状态等因素也可能造成角色失调。[3]

角色失调是指个体在扮演自身角色的过程中出现了矛盾或者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的情况。具体来讲,角色失调主要分为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等四种情况。[1]119

(一)角色冲突问题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的角色集。角色集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多重角色集于一身,这主要是强调一个人内部的关系;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这主要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109角色冲突是指人们在角色的扮演和实施中,在角色内部和角色之间会发生冲突、矛盾、抵触和对立,从而影响了角色的顺利进行。[1]119

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中的一员,避免不了要和他人进行交往和互动,和他联系比较紧密的就是村民以及村干部。在调研中,笔者发现,部分大学生“村官”和村民以及村干部的关系并没有预想的好。

C2:我刚来村里时,由于语言障碍,和当地人沟通很困难,并且有村民认为我在农村呆两年就离开,所以很多事情都不会来找我。此外,村干部对我总是有一些疑虑和担心,所以在带我时积极性很低。

在该个案中,笔者发现大学生“村官”由于不熟悉环境,不熟悉方言,自身比较内向和牵扯多重利益等原因,他们和当地村干部以及村民的关系和预想的有一定的差距。此外,有一部分成家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兼顾村务和家务,表示压力很大。

C5:我已经结婚两年了,现在有一个1周岁的儿子。我的老公也在六合区政府上班,所以我们两人很少有时间共同陪儿子,儿子出生不久就被送回外婆家,我们夫妻俩只有在周末才会开车回老家陪孩子几个小时。看到儿子慢慢长大,我却不在他身边,心理很内疚。

在此例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大学生“村官”的日常工作很繁琐,每天的工作量比较大,对于工作和家庭,他们只能兼顾其一。作为“村官”,他们比较称职;但作为父母,他们也无能为力。在部分大学生“村官”身上,出现了角色紧张现象。

(二)角色不清问题

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者角色的承担者,他们对于某一角色或者自己承担的角色没有清楚的认识,不明白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也不知道这一角色是干什么的状况。[1]120调查中笔者发现,角色不清在大学生“村官”中表现明显,部分村官对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并没有一个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C6:在刚来村里的时候,我很迷茫,因为我不知道我应该去做什么,在开始的半年里,村支书几乎没给我安排过什么任务。一开始我做一些文案,下农户进行政策宣传,帮忙解决纠纷等。可是,我自己感觉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和我预想的不一样。其实,对于初来乍到的大学生“村官”来讲,对于自己的职位迷茫很正常,因为还没有完全熟悉和融入到当地。所访谈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在岗位上的角色就是给村里提供新技术,但是他们自己对于自己的村官具体定位也是不明确的,不知道自己的职责,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地位模糊。

(三)角色中断问题

大学生“村官”出现角色中断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和村官这两种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角色中断指的是人们在自己前后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矛盾的现状,它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承担一种角色之前并没有为这一角色做好准备。[1]120

C12:我刚来这里的时候,我很沮丧,甚至崩溃。因为这里的环境太糟糕了,语言不通,不合群,不被领导和村民理解,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

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其自身在角色的转变上没有做好充分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前夕选择大学生“村官”作为其职业发展,大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 缺乏专业的辅导和培训,这就需要他们在工作中慢慢学习和适应。然而,高校毕业生在来到村官这个岗位上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角色转变的困难,导致其在村官的工作中出现角色中断的现象。

(四)角色失败问题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有一些大学生“村官”看似每天按时工作,但从和他们的谈话中,笔者发现他们只是应付生活。角色失败是所有的角色问题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状况,它是指角色扮演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成功扮演好这一角色,不得不选择放弃。[2]121

C15:我不觉得大学生“村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不过每天百无聊赖的去应付各种琐事。我有同事只不过做了一年半就去考公务员了,有很多人劝我也另谋出路。先干着,以后再说。

大学生“村官”角色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出路不明显、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缺乏。许多大学生选择当村官是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并没有把大学生“村官”当成自己的终身职业,仅是一个跳板和过渡期,所以对于期满后的归属他们是非常看重的,国家政府也有考虑但在实际的落实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笔者在分析后认为,出现角色失调的具体原因很多,不外乎个体的内因与环境的外因这两种。一个人要扮演的社会角色,既然不完全就是他本人,那么与之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总会有差异。[1]117 在笔者看来,大学生“村官”出现上述的问题,不管是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还是角色中断与角色失败,都对大学生“村官”本人的心理、工作、新农村的建设有一定的副作用。

五、小结与思考

本文在探讨研究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政府、村干部、村民以及大学生“村官”本身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不同定位。并着重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对大学生“村官”在进行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笔者发现大学生“村官”在进行角色扮演过程中,存在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甚至是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现象。究其原因,无外乎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方面。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应该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进行一些明确和引导。

第一,政府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培养,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权益保障制度,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

第二,村干部与村民层面要积极配合村官工作,要对大学生“村官”充满信心和希望,要不断尝试着去接纳他们,为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大学生“村官”自身也要进一步去提高个人素质,对自身的身份的转变做好充分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等.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生村官政策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流失;调查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81-01

2008年开始,湖南省每年均招聘大学毕业生数百人到农村任职,对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改良农村基层党政干部队伍以及促进农村各方面建设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村官“流失”的问题逐年突显。为了寻找问题存在的原因,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村官及大学生就业工作,本调研组于2015年暑假在永州地区开展了相应的调查工作,对调查数据与资料进行了科学的梳理,对大学生村官“流失”问题突出的原因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方面的原因

(一)导向不明确。在中央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中,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得力人才,而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故而针对大学生村官制定的相应政策应构建长效机制。几乎在所有的文件当中,其导向多数还保持在把大学生村官计划当作当前社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与渠道,而没有上升到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内涵层次。目前能够找到的为大学生村官指明出路的政策包括:一是继续留村任职工作;二是参加公务员、选调生招录考试;三是自主创业发展;四是另行择业;五是继续学习深造。从这些出路中可以看出,不仅没有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提供良好的保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为村官的流失大开方便之门。国家虽然一直努力鼓励优秀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农村的工作与服务中去,却没有良好的构建激励机制引导大学生村官们扎根农村、服务农村。

(二)制定欠合理。首先,虽然政策对大学生村官任期期满以后继续留村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有一定的困难。按照相关规定,参与村委会选举与被选举的人选均为该村村民,而村官不符合这一条件,同时由于村民们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上级推荐村官留村任职的做法并不十分拥护;其次,虽然政策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在项目、技术、贷款等方面也给予了相应的支持,但却因为多数大学生村官不具备应有的经济基础、优惠项目于村官自身能力不匹配、政策优惠覆盖范围仅限村官所在服务村等原因,使得有志于创业的村官难以施展,只能另行选择出路;最后,由于政策变化太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任村官的工作积极性与留任的吸引力。

二、环境方面的原因

(一)地方不够重视。不少地方政府对大学生村官不够重视,没有形成科学的培养体系,使得大学生村官们身兼数职,有的甚至一人肩负多人的工作任务,严重打击了大学生村官们的积极性。甚至,有的大学生村官因为工作压力大而影响到了自身的健康,使得这一职务不仅不能实现他们的个体价值,还与中央的计划目的背道而驰,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二)工作环境缺乏吸引力。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环境多数较差,这是不得不提的现实问题。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投身新农村建设就不得不进入到偏僻、交通落后、设施缺乏、物质与文化基础较差的环境中工作。调查中,只有32%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所处的工作、生活条件表示基本满意,多数选择了不满意。同时,在不少农村,村民们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缺乏认同,认为大学生村官任期太短,绝大多数服务期满就会离开,给予他们的机会和实权不一定能够帮助相关工作的开展。

(三)工资水平较低。调查中显示,大学生村官们的月收入基本上维持在2000元左右,普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对于即将成家和已经成家的大学生村官而言,目前的工资水平较难满足实际的生活需要,也因此,调查中显示,因工资过低而中途离职或不再留职的大学生村官占到了90%。

三、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原因

因自身年龄、阅历、心理、专业及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村官也不能适应农村工作。一是没有树立在农村长期服务的目标。不少的大学生村官选择到农村任职只是将其当作一种过渡或是跳板,都在计划着尽快通过公务员招考、升学、选人提拔等方式离开农村工作岗位;二是适应能力较差。离开校园心理上的落差较大,不能适应农村的生活和环境,难以度过角色转换的磨合期;三是专业不对口,不能充分展示自己所学知识;四是实践能力较弱。对农村、农业、农民缺乏必要的了解,面对工作中遇见的困难和障碍不知从何着手,不能独立地开展工作,容易与村民间产生隔阂。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