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的区别范文1
中国式管理研究的目的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总结相关管理理论、管理方法以更好地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绩效,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的本质是分析中国文化对管理理论、管理方式、方法的影响,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各专家学者在研究的体系、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还未形成统一认识,概念模糊,这给中国式管理的研究的向前推进造成很大的困扰。本文拟从(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和实践角度)来分析,以期对中国式管理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路径和视角。
二、文献综述
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式管理研究的现状来看,当前主要有几类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具体如下:第一类是以台湾曾仕强先生及其出版的《中国式管理》为代表。提出的主要观点有:管理就是安人修已的过程,寓人治于法治等。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太极、儒家文化、关系文化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来分析中国式管理。第二类是以“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为基础的一系列成果。该项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和清华大学于2005年联合发起,陈清泰、蒋黔贵、赵纯均为负责人,邀请、组织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成功企业家共同参与。主要以专题形式进行,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式企业管理背景专题研究、中国企业成功之道案例专题研究、中国式企业管理专题研究、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理论研究。其研究成果对中国式管理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第三类有代表性的观点可称之为“西方标准,东方管理”。持此观点的的学者较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如阎雨教授提出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C模式。C模式由两大系统组成:一个是C理论,一个是A体系。C理论就是成中英教授提出的管理模式,他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的核心文化加上《易经》与《禅宗》,所形成的理论框架被学界称之为“C理论”。认为西方现代文化则是一种下行文化,更加注重其工具性和实用性,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实用管理文化称之为“A体系”。另外如华南理工大学陈春花教授亦在其文章中提出此观点,同时陈春花教授也强调从企业实践中总结中国式管理的重要性。第四类观点是以国外学者、研究机构为代表的研究成果,其主要是在分析国际企业在中国经营时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关系文化的研究,以分析进入中国市场的的风险与威胁。
2.当前中国式管理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述研究成果积极地推动了中国式管理研究的进展,但是在指导企业实践上未产生明显的效果,主要表现为“思想导向,应用困难”。本文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研究体系和内容各不相同,与管理科学已有知识体系(理论和实践)难以兼容,使得其在实践中难以推广
前述各学者研究中国式管理的体系和内容各不相同,如曾仕强先生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管理哲学为研究基础;主要是分析中国文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来分析中国式管理,而这些内容都可以包含在组织行为学的激励方式、领导风格、沟通方式等内容之中,虽然对象的行为特征不同,但也完全可以根据现行管理科学的体系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的学者和专家试图从企业实践中寻找中国式管理的特征,虽然注重实践研究,但还没有提出关于中国式管理的明确观点;阎雨教授将西方管理科学和中国文化作为并行的理论纳入研究基础,这导致研究成果不易执行且难以纳入管理科学的相关体系;西方学者多从国际化经营中的环境风险来研究中国式管理,并未对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作深入的研究。管理科学发展到今天,有其规范的知识体系(理论和实践体系),并且在实践中被绝大多数企业所应用。如果我们对中国式管理研究的体系和内容与管理科学的现行体系不兼容,或是另起炉灶,则其实践性必然是大打折扣。
(2)视角各不相同,研究体系和层次混乱,使用概念模糊,不规范
各学者在研究的体系、层次和使用的概念上各不相同。如有些学者把中国式管理理解为并列于(西方)管理科学的东方管理科学、东方管理思想或东方管理哲学,曾仕强先生认为它是由中国管理哲学与西方管理理论相结合的一种管理理论;有些人把它理解为一种管理模式或管理方式等,尤其是管理模式的概念最为模糊,对其解释各不相同。
(3)研究的对象为一般企业中的常见问题和现象,而非成功企业的特征
不少学者研究时通过观察一般企业中的一些人际现象而得出结论,其中可能为一些糟粕的现象,因此并不足以成为中国式管理的榜样或理论来源。针对此现象,李非教授认为应以中国成功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而并非是研究所有企业管理中出现的所有问题。
(4)研究方法以思辨为主,说服力较弱
研究方法上多采用思辨式研究方法,即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出相关文化特征,并进行演绎推理中国式管理的特征,未采用如访问法、观察法、试验法等规范的管理学研究方法,因此研究成果的说服力比较弱。(5)过度地分析文化而对实践与绩效分析不足文化对管理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但企业组织是一个工作环境,其必然不同于其他场合的环境,且企业自身有其特定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过度分析文化对人际的影响,而忽略现有企业实践体系(部门、沟通方式)的目标、绩效将必然导致其实践性比较弱。
三、管理科学的发展(体系与研究方法)——基于理论和实践视角
管理科学产生于20世纪初,以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为标志》,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以德鲁克《管理的实践》为标志。管理科学发展到今天,其以规范的知识体系(包括理论、方法、概念、原则、技术)而成为一门科学,这已为世界各国学者、专家所承认。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其经典著作《管理的实践》中指出,管理是一门实践,最终检验管理的是企业的绩效,管理者的素质和绩效是企业惟一拥有的有效优势。同时他指出管理的要素和要求是可以进行分析的,是能够予以系统地组织的,是能够被任何具有正常天资的人所学会的。通过系统地学习原理,掌握有条理的知识,系统地分析其在工作所有领域中的表现,包括企业的管理,将提高管理者的绩效。这就告诉我们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管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理论主要强调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而管理实践则强调在实务中如何运用和执行相关理论和方法以达到企业绩效和目标。因此,本文从管理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来分析中国式管理的研究,目的有二:从管理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来分析可以系统地分析中国式管理特点,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可以增加研究的实践效果,还可以体现中国式管理对先前理论和实践的继承与先进之处,便于进行国际比较。
1.从管理科学的理论体系来看著名管理学家罗宾斯认为,管理理论的发展
可以按照对管理的不同见解来表征,这些不同见解反映在对管理者做什么以及管理者应当做什么的不同观点上。并指出每一种管理理论都是关于同样的对象,区别仅在于研究者的背景和兴趣不同。正是这些不同视点的理论互相补充并不断向前推进,才使我们更加接近管理的真谛。管理科学的理论体系的一些关键特征如下:
(1)管理科学只有一个,源于不同国家的管理理论共同成就了管理科学
西方国家最初提出管理理念并最早建立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故有些人把它称为西方管理科学,但管理科学发展到今天,东方国家如日本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世界各先进国家的企业管理实践都为管理理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并推动管理科学向前发展,继而这种理论再推广到世界各国的实践中去。从这个角度,世界各国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成就了管理科学的知识体系,管理科学只有一个,并无西方管理科学和东方管理科学之区分。
(2)新的管理理论都是对先前理论的补充与改进
科学管理理论是针对先前经验管理阶段存在的生产低效率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理论,而行为管理理论则是针对科学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而提出要关注人的一种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则是从多视角分析了被忽略的环境因素、社会系统因素而提出的一系列观点,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则是对整体战略的执行、员工的激励因素等进行融合。因此,每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的出现都是对先前管理理论不足的弥补和改进。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出现也必然应能够做到这一点,同时中国式管理也必须要对21世纪的新的环境特点做出回应和解答。
(3)管理科学的理论体系由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管理技术和方法构成
管理科学由若干管理理论构成,每种管理理论又包括相应的管理原则、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因此,对于中国式管理的研究不仅包括管理理论的总结和研究,也包括小的管理方式、方法的研究,比如中国的关系文化在关系营销(如销售领域)中就发挥出显著的成效;再比如中国的家长制文化对高层决策也有显著的影响,如果说日本企业的决策方式是集体讨论集体决策,美国的决策方式是集体讨论、依法决策,而中国企业的决策方式则可以总结为集体讨论,一人主决策。此必然对公司治理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总结这样的小的方式方法也是中国式管理研究的一个方面和层次。
(4)管理科学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发展管理理论
管理科学同样强调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发展管理理论。著名的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在其著作《管理学》(十第版)中提出管理理论是将相互依存的概念和原则系统地组合起来,从而构成知识的基本框架或组合。并提出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发展这些理论知识。并指出,概念就是人们对具体事物的特性进行概括后在头脑中产生的形象。表述概念的词语和术语必须准确,必须与所分析的事物紧密相关,必须为科学家又为实践者提供丰富的资料。科学方法要求通过观察确定事实,对事实进行分类和分析,找出因果关系,如果经过验证这些概括或假设是正确的,那么这些概括或假设就称为原则。其提出应用科学的方法发展管理理论,如图1所示。
2.从管理科学的实践体系来看
根据目前已有的企业管理实践特征,本文认为管理科学的实践体系可总结为:以战略管理为统领,经营层战略管理为基本单位,职能层战略为执行层的实践体系,如表2所示。根据这个体系,能够抓住管理科学实践体系的关键要素。结合中国文化特点和管理科学的实践体系可以看出,中国式管理主要分析文化对管理方式的影响,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因此,在与文化、心理和行为有关的实践领域,中国文化的影响比较大,而与物有关的实践领域,管理科学的已有实践体系(如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因此,中国式管理研究的学者宜多从前者如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竞争战略、公司层战略、企业文化等领域来研究实践领域的中国式管理特征,而在与物有关的领域,不妨多借鉴相关管理领域的已有成果。表2管理科学的实践体系
四、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述,得出对中国式管理研究的三点结论和建议:
1.中国式管理研究是管理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中国式管理应是对管理科学先前理论和实践的进步和补充,而不仅是中国特色的总结,如此才能体验出中国式管理的先进性。
2.中国式管理是一个泛称,是指基于中国文化的中国企业管理理论、中国式管理方法、中国式管理技术的系列管理视角的统称。因此,对于中国式管理的研究应从系统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考虑。根据前述内容,本文认为中国式管理研究的体系应包括:
(1)中国式管理理论。是指重要的能够解决一些重大问题的理论的总结或提供思路。如当前企业利润诉求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是否可尝试用中国的和谐文化来提供解决思路,如可尝试分析如何令股东、员工、顾客和公众都相对满意、和谐的角度来考虑管理问题。
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成本会计发展规律
一、成本会计的发展是管理思想不断演进的产物
(一)20世纪前期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阶段
这一时期,美国许多企业为了应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经济危机,开始推行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其基本特点是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精确测算工人们每一步、每个动作、每道工艺流程所需花费的时间,制订出标准的操作方法和有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度,力争以最简单的操作、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投入,完成特定的任务。当时的成本会计配合泰罗科学管理的需要,引进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的技术方法。
其成本会计的目的是在企业战略方向和管理决策已确定的前提下,协助解决在执行过程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生产经济效果和节约的问题。在这个阶段,要求标准成本计算必须对全部成本计算进行全面地收集和合理的分配,使产品及其相关的费用能在已售的产品和未销的存货之间区分开来,强调以客观、明确的方法对全部成本进行分配。
(二)新管理科学理论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引进行为科学管理,注重“人”的因素。正如梅奥的《人的行为科学研究》和麦格雷戈的《企业中人的因素》中所强调的:应发掘企业中人的发展潜力,承担责任的能力,以及为组织目标而奉献的意愿。即认为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应以产品为中心,而应以人为中心,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求对组织的行为,以及组织中人的行为进行广泛地调查研究;让职工参与管理、决策,借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扩大企业利润。
二是增强竞争能力,优化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由德鲁克提出的,即企业建立合适的组织条件和运作方法,使人们能通过使自己的努力符合组织的目标而最好地实施自己的目标。
三是强调经营决策。管理的重心在经营决策,这是现代管理科学与泰罗科学管理最本质的区别。
著名的管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的过程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现代企业经营决策的成功或失败往往是企业最大的成功与失败。c.w.杰斯曼强调有效的决策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合乎理性的逻辑过程。同时,在标准成本计算方面,还增加了现实性。把过去制订标准成本具有理想规范的倾向,即所谓“理想的标准成本”,改变为“现行的、可以达到的标准成本”。为了对间接费用进行控制,采用了编制“弹性预算”的办法,代替传统的“固定预算”。四是运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现代科学突飞猛进和大规模运用于生产,使生产力获得迅速的发展。同时,企业外部生产瞬息万变竞争加剧,因而,企业管理迫切要求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和高度适应性。五是采用系统管理。在现代管理科学基础上发展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其成本管理是全局性、决策性的,以服务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这与标准系统中的成本控制不同,因而有必要建立区别于传统成本会计的现代成本管理理论。
(三)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管理科学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管理思想受微观经济学的影响,加之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推进,使成本会计实践更为丰富多彩,技术方法日新月异,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
一是成本会计中的权变思想得到体现。目前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企业管理(包括成本管理)只用固定的数学模式,就可应付自如,而必须把各种现代管理学派的理论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权宜应变、灵活掌握,力求在工作、组织和人三者之间,形成最佳配合,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是信息经济学思想渗透于成本会计之中。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试图对信息的“需求”进行计量,而这种需求的计量是以信息的价值和提供该项信息所花费的成本为基础的。信息成本通常包括精确性成本和及时性成本两类,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容易确定。但信息价值的计量则较为困难,一般通过决策者所面临的环境、决策者可采用的行动、实现环境和决策者采取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此结果是环境和行动的函数)、决策者对于风险的态度或偏好因素构成的模型求得。从理论上讲,信息经济学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成本会计核算中不能片面追求“真实性”而不顾取得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否则就得不偿失。目前为止,信息系统的成本会计核算还难以准确的定量化,强化信息系统的成本效益分析仍将是未来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是理论得到应用。理论认为,成本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系统,即“经管责任”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司组织中,“人”是相对于“委托人”而言的。股东把决策权交给总经理,总经理再把管理权层层分配给各单位的负责人,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树状”的委托责任系统。
成本管理系统的目标不再是“真实性”,而是委托人和人之间签订的合同经济效率,即评价一个成本管理系统是否有效的标准,应视其是否能及时、有效地促使管理人员实现企业原定的目标。因此,委托人与人之间订立合同的出发点:一方面要使部门的管理者(人)分担风险;另一方面也要起到对全体员工的激励作用。必须指出,对于成本管理系统的这种认识,是从委托人与人之间订立合同的活动中引伸出来的。这使成本管理工作者意识到今后成本会计系统,应当利用以预算为基础的合同和特定的差异分析模型。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重大突破。四是信息技术冲击和影响着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进入21世纪以来,与现代信息社会相适应的高科技突飞猛进,成本会计中的传统观念和视野,理论与方法等都显得有些不适应,信息技术通过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影响着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思想与方法。如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以成本为焦点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成本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理论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成本会计的发展是各种成本管理方法不断交融再生的产物
(一)成本会计的发展体现了“整合”的内在要求
“整”是整体和整理。“合”是协调。“整合”是将全部资源,根据完整性、系统化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理,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类文明、文化的多元与差别,使得整合对象不断扩大。整合不是排斥,而是建立在兼容基础上的壮大和最优,在取长补短中获得新生,这也是经济学中渐进式制度变迁的内在要求。制度变迁由渐进式和激进式之分,前者的变迁过程是缓慢和自发的,后者则具有革命性的特征。西方国家这两种变迁的制度之间是匹配的,而我国的制度变迁尚缺乏经验,加之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致使我国的制度变迁在激进与渐进之间往往难以协调。所以,容易出现国外“最优”的成本会计工具无法成功地移植于我国企业,究其根源就在于国情的不同。会计是环境的产物,从企业环境角度分析,影响成本会计整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技术因素。上个世纪推动成本会计整合的最直接的技术因素有适时制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适时制(Just-In-Time)的目的是消除不增值作业(N0ValueAddedActivities),减少浪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SIMS)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弹性制造系统(FMS)和管理信息系统(MIS)等各个系统的集合。SIMS对成本会计的冲击表现在:传统的成本结构发生了变化(机器折旧与研发费用增加),以及成本控制方法的整合变动(如各责任中心变为作业组,标准成本差异控制的效果减弱)等方面,本世纪对成本会计整合的最直接因素将是由智力资本所表现的各种技术要素。传统以节约为核心的成本会计理念是建立在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投入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之上的,本世纪的成本会计发展将围绕品牌与技术标准的确立开展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整合与创新。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成本会计的功能将进一步扩大,未来成本会计系统的整合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技术因素。
(2)环境因素。在我国迅速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同时,环境、贸易摩擦等问题也迅速成为成本会计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些问题的诸多方面需要借助于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整合去加以解决。此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和技术的竞争,而更多的是规则的竞争,是对规则制定与参与程度的竞争。加强成本会计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工具开发与整合,并积极投身和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如会计规则、贸易规则等)的制定,将会在帮助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等贸易磨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3)人文要素。会计活动既受制于技术性的规定,如记账方法等,更受价值观的支配,其中人文因素的影响极为明显。成本会计是企业文化的体现,从构成文化因素的前提条件看,成本会计体系的整合状况体现了国家和地区的大众文化与社会习俗。就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而言。其目标是要明确产权主体,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但如果片面强调产权改革而忽视人文因素的作用,往往会出现不应有的发展阻碍。上个世纪末理论界普遍认为,产权清晰的企业环境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成本会计界也围绕产权问题开展了各种问题的探讨,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创新概念,如产权成本会计、产权财务成本、财权等。这些成果普遍认为,经济的增长、企业的发展是技术与制度的产物,是以产权清晰为基础的,进而得出结论:一个产权不明晰的企业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其实这种认识也具有片面性,没有注意到文化差异和文化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二)成本会计的发展符合科学研究方法观的发展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积极引进了欧美各国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同时在学术界的推动与支持下,几乎大部分的先进成本会计工具在各领域中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应用。但现实问题是企业在应用中客观表现出不太适应的倾向,迫切需要通过成本会计工具的整合来提高其应用的效率或效果。目前要注意研究、总结这些技术与方法应用中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企业特点加以整合与提炼。具体的思路是:理顺各种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坚持技术的有效性和方法的实用性原则基础上,实现成本会计工具之间的互补,以及成本会计功能的提升,获得整合的综合效应;围绕企业特定环境开展成本会计工具的“个性化”改造,特别是针对我国经济转轨环境与文化特征,实现成本会计工具的“本土化”。如何将我国企业已经获得的成本会计经验,从理论上加以提高,使分散的经验更加合理、系统,进而成为具有科学性的方法体系,这是现阶段强化成本会计整合的根本目的之一。优化成本会计的技术与方法,需要从研究方法上加以整合,寻求突破。成本会计的研究路径大致有两种:
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管理学 中国管理学 西方管理学 方法论
1.当前中国管理学研究的趋向
当前中国管理研究的趋向,是以中国管理思想为核心,探求其现代价值。大量的工作在厘清古代管理的思想、原则、宗旨以及对这些素材做出当下的解读,并比照西方管理思想,探讨其异同或优劣。其着力点在挖掘思想、解释思想,其最高成就在成就一个兼容并包的管理思想体系。
东方管理学创始人水构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的三大理念,并把它作为东方管理学的理论精髓,形成治国、治生、治家和治身的“四治”体系和包括人道、人性、人缘、人谋和人才的“五行”管理理论,其终极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贵”、“中和”与“和合”。
胡祖光采用文献梳理的人文研究方法,在《东方管理学及其在管理理论连续谱中的地位》中,将管理世界的对象分为人、物、组织三个元素,将管理理论分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和以组织为中心的管理;并以此为依据对孔茨的“管理理论丛林”进行了新的解读;将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法约尔的组织理论、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等一一与之对应。按照人文研究的思路,胡祖光分析了中国管理学的思想,将中国管理学分为“纳言”、“用人”、“治法”、“处事”、“教化”五个部分。
2.当前中国管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2.1西方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评析
基于管理学的社会人文性质,西方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不可回避。而迄今现有的管理学理论著作绝大部分都是以西方社会和西方企业市场为对象的产物。这些全盘西化的管理学研究最大问题是,缺乏对中国本土化管理的研究和解读,甚至完全以西方管理代替中国本土化管理。并且,在管理实战中隐藏着经济人、机械人的简单假设,即依赖收入决定行为、刺激输入决定绩效输出的单一因果关系,管理学是理性的实证科学,其实际应用与文化背景完全无关,西方理论和工具可以完全照搬运用。
2.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学理论方法的现代结合研究评析
为数不多的中国式管理学派学者,在没有搞清楚中国传统文化源流以及体用关系之前,就盲目地把西方系统科学的数理方法和管理概念与中国古代的系统哲学作机械性粘贴。因此,目前国内大多数中西结合式创新管理理论实际上是对中国几千年博大精深学问的粗浅,它既不能如实再现中国古代圣贤的管理智慧,也无法与源于西方文化背景的现代系统科学和管理理论相接驳, 因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3.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在管理学方法论上历来存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野。科学主义认为管理学的研究完全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一套方法,将管理现实类比于客观自然的因果定律;人文主义则主张对管理对象进行深入理解,不轻易做出超出情景的定律。孔茨所谓“管理理论的丛林”正反映了这种方法论上的区别。
中国管理学与西方管理学的差异性和着重点在管理活动中的社会属性,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了二者在社会属性方面的差异。对社会属性进行研究,不必一定采用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实证主义的思想一直在社会科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证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由于客观规律和事实的存在,使我们对研究对象可以进行科学的测量,以此来解释、预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近代社会科学正是在实证方法论的指引下,才脱离了哲学和人文科学的限制,开拓了一片全新的土壤。
对于管理现象而言,管理思想和文化并不只存在于书本之上、典籍之中,这种思想和文化已经深深渗透进具有本土特色的管理实践中。人不再生活在物质宇宙中,人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之内。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部分。它们是不同的丝线,编制了一幅符号之网,人类经验纠结之网。人类在思想和经验方面的一切进步,改良和加强了这个网。而管理思想和文化作为“客观之网”是可以用实证主义方法加以研究的,离开当代丰富的管理实践和成熟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4.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全球意义
到目前为止,中国管理学仍然处于不稳定、不成熟的提出阶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与管理科学不相容。大树比喻所提供的框架,可使二者在认识上从不相容走向互相促进。人本主义研究范式的提出,不仅有利于整合中国管理学的认识框架,从而为中国管理学的构建提供启发;而且有利于在更加全面和更为深远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中, 重新审视中国管理学的全球意义。
在泰罗发起科学管理运动之前的漫长时期,西方世界中的管理学研究,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管理实践中的艺术和哲学元素,主要采用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哲学与准哲学研究方法。泰罗的科学管理的意义在于使管理学研究开始将研究对象集中于管理实践中的科学元素,并开创性地引入了理性主义加实证科学的研究规范,逐渐形成了科学主义范式。接下来100 多年的西方管理学主流研究,在遵循和完善这一范式的同时也彻底放弃了哲学研究方法。虽然管理实践呼唤管理学界对哲学元素和艺术元素展开研究,并期望将其与对科学元素的研究合为一体,但是科学主义范式所固有的内在局限,使得哲学元素被长期排斥在管理学研究的认识视域之外,艺术元素也只是作为科学元素的附属品而零散地出现在管理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中,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管理实践的现实需要,也吸引了一些西方管理学者,如德鲁克和圣吉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出发,用管理活动中的社会、文化内涵,揭示管理实践中的哲学元素和艺术元素。然而,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主义范式的认识局限,甚至有所突破,但是却并没有达成科学研究方法与哲学研究方法的综合,没有实现人本主义、理性主义和实证科学的结合。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学者没有建立包含科学、艺术和哲学这3种元素在内的统一的管理学认识框架,也就没有在此基础上提出管理学研究的人本主义范式。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其中都包含独特的传统管理文化。管理科学与各国传统管理文化的接触,似乎也可以产生诸如“印度管理学”、“日本管理学”和“韩国管理学”等不同的管理学体系。对一种传统管理文化及其当代管理实践进行的研究,如果限定在科学主义范式中,只能产生出国别或地域意义上的管理科学的不同分支或学派,必然同样地回避人的主体性和完整性,摒弃管理实践中的哲学元素和艺术元素,不能达成其传统管理文化与管理科学的内在整合。中国管理学之所以有可能突破科学主义范式,避免成为一种仅仅是国别或地域意义上的“某国管理学”,是因为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具有独特的管理内涵――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在哲学的层面上把握住了战略这个管理的核心内涵。
参考文献:
[1]罗纪宁.创建中国特色管理学的基本问题之管见[ J].管理学报, 2005, 2( 1).
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的区别范文4
一、建立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必然性
现代成本管理理论是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符合管理思想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要求的,因而它的建立是必然的。
1.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符合管理思想的发展。
管理思想的发展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前期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阶段。论文百事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标准成本会计系统,引入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技术方法。成本管理的目的则是在企业的战略方向和管理决策已确定的前提下,协助解决在执行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生产经济效果和厉行节约的问题,因而这个阶段中的成本管理是局部的,是执行性的,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尚不相关。第二个阶段是二战以后的现代管理科学阶段。这个阶段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五方面:(1)重视人的因素。正如梅奥的《人的行为科学研究》和麦格雷戈的《企业中人的因素》中所强调的,应发掘企业中人的发展潜力,承担责任的能力,以及为组织目标而奉献的意愿。(2)强调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由德鲁克提出的,即企业建立合适的组织条件和运作方法,使人们能通过使自己的努力符合组织的目标而最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3)强调经营决策。管理的重心在经营决策,这是现代管理科学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的最本质的区别。著名的管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的过程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现代企业经营决策的成功或失败往往是企业最大的成功与失败。C.W.杰斯曼强调有效的决策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合乎理性的逻辑过程。(4)运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大规模运用于生产,使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同时,企业外部生产瞬息万变、竞争加剧,因而企业管理迫切要求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和高度适应性。(5)采用系统管理。在现代管理科学基础上发展的现代管理会计系统,其成本管理是全局性的、决策性的,以服务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这与标准成本会计系统中的成本控制不同,因而有必要建立区别于传统成本管理的现代成本管理理论。
2.建立现代成本管理理论是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要求。
首先,现代商品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征。主要包括:(1)劳动力和资本的流通化。随着金融、期货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尤其是人才市场的建立,企业能够以公平、合理的价格取得所需资本和人才。(2)经营多元化。当前企业集团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组织形式,通过组建集团,使企业经营涉及多个行业、多种产品,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3)顾客消费个性化。当今的消费者追求差异,更加注重个性的体现,从而使企业的营销活动转而“以顾客需求的满足”为前提,生产模式也不再完全是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而是逐步由小批量的、多样化的产品生产所取代。(4)企业国际化。国家政策的改革开放、交通运输的发达便利,企业的建立和经营已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将生产经营立足于国际市场。(5)管理信息化。发达的通讯技术和电脑的普及运用,使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决策离不开信息,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有丰富的信息来源,完善的信息系统,以便提高企业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这些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它必然要求有新的成本管理理念与之相适应。
其次,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连续化空前提高;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于是企业间的竞争成为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竞争。有效地改善企业成本将是在竞争中获胜的前提。如何管理和控制成本就是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企业中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成本的管理成本的理念开始形成。面对竞争,管理者不仅关心企业的历史成本和利润,而且开始重视企业的未来收益以及与未来收益有关的各种管理成本概念。例如,用于决策的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可避免成本与不可避免成本等;用于预计的目标成本;用于确立责任的成本,包括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用于控制质量的成本,包括检验成本、内部损失成本与外部损失成本等。
二、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内涵
现代成本管理理论是建立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八个方面:
1.成本意识(CostAttitude)。所谓成本意识,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在企业中应消除那种认为“成本无法再降低”的错误想法,将成本意识作为企业理念的一部分、对企业人员进行培训,树立全企业的成本降低意识,挖掘成本降低潜力。
2.成本避免(CostAvoidance)。成本避免,又称为成本免除,指企业应尽可能地避免成本的发生。如设计产品时降低设计成本,去掉产品的无用功能,用新材料替代旧材料。又如对产品进行技术改造,改善工艺流程以降低成本。预算编制中的“零基预算”方法近年来较为普及,它是对任何一项支出在预算时,不考虑现有费用水平,一切以零为起点,重新考虑支出的必要性和数额大小,避免不合理费用的继续存在,充分体现了“成本免除”的思想。可以说,成本避免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3.成本控制(CostControl)。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制定目标成本。通常目标成本制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公司上层管理者制定,然后由下级各部门据以实施;二是由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共同协商制定目标,然后据以实施,以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成本潜力。
目标成本的制定,不仅要考虑生产者的目标成本,还要考虑消费者的目标成本。生产者的目标成本,如生产成本目标和销售成本目标;消费者的目标成本,如使用成本目标、维修成本目标和处置成本目标。
4.成本节省(CostReduction)。所谓成本节省,就是在目标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节省成本。节省成本的途径有:(1)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规模生产改善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2)降低采购成本,如对大项目的原材料采购,采用招标竞争方式降低成本;又如不同采购点的原材料,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选择较近距离的以降低运输支出;(3)节约费用开支,如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事故发生,降低废品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新兴的“零库存”管理和适时生产系统(JIT—JustInTime)都能有效节省企业的库存成本,充分体现出“成本节省”思想。
5.成本效益(CostBenefit/CostEf-fectiveness)。成本效益理念认为企业中某些成本的支出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这是一种较新颖的成本思想,类似于“花钱即是为了省钱”的消费观念。如引进新设备来节省设备维修费用和提高设备效率;又如进行技术革新、推广合理化建议等,虽然要“花钱”,但能获得更好的效益。
6.成本责任(CostResponsibility)。将企业的整体成本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分配给各责任中心,责任中心应对其可控成本负责,这样不仅能协调各责任中心的目标与企业总体目标的一致性,而且能发挥各责任中心的成本潜力,实现企业总体目标成本。
7.成本分析(CostAnalysis)。所谓成本分析,即是揭示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这里的差异分析是指将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分别与企业的目标成本、同行业平均成本以及国外同类企业的成本比较,将差异发生的原因作为决策的依据,从而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成本,改进决策,提高企业效益。所以这种分析,是与改善决策密切相关的。
8.成本反馈(CostFeedback)。成本反馈是成本用于企业决策管理的直接体现。成本分析的结果,可用以改善决策,而企业决策实施后,其效果能由年终成本分析反映出来,并可再用以改进决策。
以上构成了成本管理的八个要素,是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地位,并在竞争中获胜。
三、现代成本管理的动向分析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现代化企业已把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用于企业生产及管理,形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CIMS)。这是现代产业的一个主导方向。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由各计算机功能软件集合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I))、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弹性制造系统(FMS)和管理信息系统(MIS)等各个系统“集合成一个系统”,把“人”、“设备”、“信息”汇成一个协同的整体,以实现生产自动化、弹性化,达到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和灵活生产的目的。其特点是:(1)生产弹性化适应了市场消费的个体化。CIMS中弹性制造系统(FMS)主要包括机械弹性、产品弹性、工程弹性、作业弹性、产量弹性和扩大规模弹性。(2)企业中对信息系统的要求更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信息的快速处理,都将是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基本要求。(3)企业的组织结构需重新设计。CIMS使企业生产高度自动化,企业大量需求的是高层次的、多才能的人才;企业的生产管理组织也要重组,改变以往的部门组织,而以作业组(WorkTeam)为中心组织。
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新形势
教育部通过对部分高校专业、经费、招生等方面的管理,引导一批高校在办学模式上向技术型高等院校转型。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办公效率较低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办公效率的高低,直接可以反映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在学生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诸多纰漏,无法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会给学生树立不良范例。无法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活动场地、参会人员都,时常会发生参会人员过多,会议场地空间不足,致使会议现场噪声一片,杂乱无章,从而影响现场工作效果,这不仅浪费他人的时间,而且还令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学生对此会产生反感,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也不能立威信于学生之间,使得二者无法达成默契,关系尴尬。
2.放任性管理
所谓“放任性管理”,顾名思义,即只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疏于管理,而学校只起到一种引导的作用。这样的管理模式会带给学生一种相对放松的学习和生活状态,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散漫不羁,不受纪律和管理制度的约束而难以管教。所以,这种“放任式管理”是一种过于放松的管理模式,体现的是工作人员不负责任的态度。然而,相对于“放任式管理”,还存在另外一种极端的管理方式――“封闭性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恰恰与前者相反,类似于军事化管理,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学校都要参与到对学生的管理中。而这样的管理方式,只会令学生感到压抑、束缚,成为阻碍学生自主发展的屏障。“放任”和“封闭”,这两种方式都不能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发展,使用这样极端的管理方式只会适得其反。
3.主观性干预
这种现象存在于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中,任何一种任命方法都不可能一劳永逸。而由院校的管理决策者通过自身“任人唯贤”的观念选择的人才,主观性过强。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基层管理者的选拔过多干涉,并不会为学生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相应对策
1.管理科学化
科学化的管理,无疑会使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也是实行科学化管理的最根本目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学习科学管理知识,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并建立起一个高效率的科学管理系统,这样一来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节省了自己与他人的时间,还能与学生建立起相互的支持关系,避免被管理者反感。
2.管理开放化
区别于“放任性”“封闭性”的管理模式,无论实行什么样的工作,都要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为学生设身处地得着想。现如今的高校学生自尊心强,对学生的管理不能仅限于对其行为的管教,而是要让学生朝着健康向上的状态发展。首先,要引导学生扩大视野,给学生机会培养自身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应当适时与学生保持情感上的交流;再次,尊重学生的课余时间,但要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而了解他们的课余活动。从生活和学习两个方面把握学生的发展状态,这样的开放式管理会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生活。
3.管理大众化
大众化管理针对的是人才决策,不应一味地自作主张,而是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己特长、发现自己优势的机会,采取“公正、公平、公开”的民主制度选拔人才,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独立能力。另外,还要做好民主监督,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认同所选的学生,无论是选学生干部还是贫困生、奖学金获得者,都应该秉承着透明的原则,实现全员监督。这样才能令学生管理工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当逐步迈向科学化、开放化和大众化,学生管理工作者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工作,让学生都能在一个健康的平台上茁壮发展。学生管理工作者应一切做到“以学生为本”,做学生的知心人。
参考文献:
[1]王国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的探究[J].电子制作,2014,6(6):144.
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儒家人本思想
21世纪的人类社会面临着一种崭新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这是一个以知识与人才为竞争主体的经济形式。为此,重视“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企业适应现代经济竞争的关键。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只有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管理模式,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儒家的“人本”的思想,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思想源泉,是构建了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借鉴儒家人本思想中的精华,并与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相结合,建设现代企业文化,并使之绽放出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芒,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1、“以人为本”是管理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管理科学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期形成的以泰罗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学派。他们提出用科学管理代替经验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管理者注重对“物”的管理而轻视对“人”的管理,把人片面地看成是“经济人”,只强调工作效率而忽视对人各种必然需求的满足。因此,这种管理思想有极大的缺陷。第二阶段是20世纪30―60年代的行为科学管理学派。该学派第一次提出了工人是“社会人”的概念,强调通过满足工人的个体需求来取得个体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力求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提高生产效率。但是,这种理论仍把对人的管理看成是手段而非目的,没有真正重视人在管理中的作用。第三阶段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广泛运用数学方法和以计算机为特征的现代管理科学学派。这是个综合了各个理论学派的方法和技术而形成的理论学派。它最大的不足是过分强调定量因素和数学模型,忽略了定性因素,即是忽略了管理活动中人的知识和经验的运用。就是说,该理论仍然缺乏对“人”在管理中的重要性的本质认识。只有在经济现代化全球化的今天,对人的认识有了实质性地深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普遍兴起和深入发展,才出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这是管理科学的第四个阶段。此时的“人”,才真正作为企业(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成为现代化企业的管理中心,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2、“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特征。现代企业管理之所以从以“物”为中心转变到了以“人”为中心,一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的作用更加突出;二是因为人们在管理实践中对“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经历了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全面自由人的演变过程。现代企业据此正在实现以“以人为本”为重要特征的企业文化建设。
正是这一特征才使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存在重大区别:第一、现代管理对人的要求提高了,要求员工知识结构全面,专业技术熟练,并能掌握相当的高新技术,即实现自身的现代化。第二,现代市场竞争实质上都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吸引并充分调动和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获胜。第三、现代企业必须树立“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的管理理念,积极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
3、“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企业文化是企业及其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现代企业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企业环境、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网络、人际关系、榜样人物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适应了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儒家的人本思想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源泉
1、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在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中,有一个核心命题,就是“仁”。“仁”就是爱人,主要包含有“仁爱”、“民本”等内容。这些思想都是从“仁”出发,提倡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仁者爱人”、“民为邦本”的人本思想。孔子提出:“泛众爱,而亲仁。”(《论语・学而》)孟子提出人性善是施仁政的基础,他说:“人皆有不忍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又说:“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这是把“民”放在国家和君主之上,指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是管理的中心。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以水与舟的关系,说明了“民”之重要。这些观点是人本思想的基础。此外,儒家文化中的注重道德、礼教及仁、义、礼、智、信等观点,也都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儒家文化中这些人本思想积淀成为我们的民族心理,并继续影响着现代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对现代人的人格、心理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形成有极大影响。现代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方式的形成,必然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借鉴了儒家人本思想中有价值的精华部分,结合现代管理经验和理论,才形成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
2、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应该继承传统儒家文化的精华,舍弃消极因素。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些思想传统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儒家的人本思想影响力更大。例如前面提到的“仁政”及与之相适应的“以人为本”思想体系、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等,企业管理者据此形成了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企业内外的人际关系,在企业中形成“天下一家”的人文关怀,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组织氛围。又如体现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实践理性”的重现世、重实践、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对企业奋发图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等精神文化的建树,有积极引导的功效。儒家的守信用、重承诺的观点,以诚信取胜的治理方法,使企业靠团结合作精神取得成功等等。总之,儒家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形成影响是极大的,其中“人本”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管理文化的主流思想。现代企业文化建设要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继承其中的精华部分,抛弃消极成分,培育出有优良文化传统的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高品位的企业文化。
同时,儒家思想中也有一些消极因素是应该舍弃的。如荀子说的“工商众则国贫”、孔子宣扬的“为仁不富、为富不仁”的重农轻商、重农抑商、重义轻利思想,是与现代经济发展方向是格格不入的。又如“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和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囿于常规等观念,与改革开放、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是相冲突的。又如家长制的宗法观念,对今天的一些民营家族企业重用亲朋好友而不重用人才、企业管理不能形成制度化,从而使企业得不到长远发展,等等。对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我们在构建现代企业文化时是应该抛弃的。
三、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
1、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所谓“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重视人的价值,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其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尊重人”,这是以人为本的基础。在管理实践中最重要的是尊重“人”。一是要尊重人的个人价值。二是在确立员工的主人公地位。三是要对人信任。四是要消除等级观念。
(2)“满足人的需要”,这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内容。企业员工是活生生的人,是有各种需要的。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企业,会在满足员工生存、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价值实现需要),通过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获得企业的发展和组织利益的实现。
(3)实现组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终极目标。每个人在其人生历程中,总是希望能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以出色的工作来实现自我价值,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最大满足。所以,“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说到底,就是崇尚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强调自我实现的生命意义。企业以此来获得员工的认同和归属,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目标。
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首先是要激发和保护员工的创造精神,使员工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其次是要采取措施使员工感觉到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意义,使他们通过努力工作,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实现人生的最高意义。
2、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以人为本”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把“人”当作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这种管理不是建立在对人的限制和约束的机制上,而是建立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机制上,强调培育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创造出积极努力、奋发图强的企业文化环境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员工不仅能享有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满足感,而且享有参与管理、施展才华、得到尊重、获得荣誉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
(2)企业管理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企业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的发展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企业目标,是企业管理的终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