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典型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村官典型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村官典型案例

大学生村官典型案例范文1

一、重新认知自我,找准了定位

作为首批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工作已近两年了。在这两年里我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增添了不少新的认识。但是,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周围的环境、工作的内容也一直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回顾到职时的计划蓝图和自我定位,已经不太符合现在新环境、新形势对我们工作的要求了。市委组织部沈军副部长在培训班的第一讲中对我们的悉心教导让我深有醍醐灌顶之感,让我更深层地明白了大学生村官“为什么要招”、“究竟要干什么”和“究竟该怎么干”的道理。今后,我们要努力做群众喜欢的村官,注重把自己培养成能干、实干、奉献、廉洁的大学生村官。要正确定位,演好角色,尽己所能造福一方,切实履行好大学生村官的使命。

二、参观新农村示范点,开阔了眼界

7月22日下午,市委组织部精心安排了实地参观学习的内容,我们有幸参观了新农村示范点李庄镇安石社区、凉姜乡九里社区示范点。通过参观学习,开阔了思维眼界,将我们的思维从带有局限性的传统农村引导到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农村。

安石社区积极进行产业富民、沼气利民、道路惠民等各项工程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了养殖业(养鱼、养猪)、种植业(水稻、水果和经济林),建成了粮—沼—猪—果”生态循环农业核心示范区,依托帅家沟水库,发展旅游业。接着,我们参观了安石社区大力引进的生态型项目—云辰乔木园林,该公司总投资约1亿元,年销售产值可达1500万元,可解决当地劳动力200个左右。将带上了走生态、旅游发展的道路。九里社区那碧绿铺地的葡萄和西瓜着实养眼,九里葡萄是凉姜的招牌产品。为老百姓的充分就业与创业找到了实际的产业支撑,真正实现了凉姜镇人民既能安居又能乐业的目的。专门成立水果协会,主要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服务、技术引进、品牌打造、营销策略和农产品深加工。

通过参观发现,这几个示范区都是立足村情实际,拓展发展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打造专业品牌,通过产业调整带动经济发展,助推老百姓发家致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中创造出了辉煌业绩。

体会一:要突破以个体为主进行传统生产,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管理分散的旧思维,努力适应生产机械化、生产管理科学化、品种优良化、营销体系化等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方向,拓宽农业发展内涵,并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进一步促进农工商各行业协调发展。

体会二:要突破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地进行资源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和整合。

体会三:“一村一品”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现实选择。“一村一品”,是指为了提高整个村的发展活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挖掘或者创造可以成为本地区标志性的、可以使当地居民引以为豪的产品或者项目,并努力打造“一流”和“尖端”化。

要发展“一村一品”,就必须通过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县、乡拥有一个或几个发展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和特色品牌,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

三、学到有用的工作技巧,拓展了思路

兴文县徐秋华副县长,通过亲身经历的典型案例、工作技巧和处理群众事务体会,从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特点、重点难点、技巧三个方面为我们讲授了“如何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我深深认识到:心存百姓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前提;为群众办实事,是赢得民心的保证;公开公平办事,是我们工作中的处事原则。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吴郁魂教授,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为专题,通过翠屏区谢坝村、南溪县长江村发展“一村一品”见成效,重点讲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注意“生态、安全”,加大农副产品的加工力度和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等方面。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农业产业化在带动农民致富上的优越性,特别是打造“一村一品”这一途径的意义。

四、上级的高度重视,坚定了信心

大学生“村官”,是一个争议性较强的话题,有人认为当“大学生村官”可以发财;大学生把“村官”作“跳板”,为了以后升迁;“大学生村官”就是免费的劳动力。同时,有的“大学生村官”也觉得待遇不公平、身份太混乱、干事有风险没保障、前途不明朗、生活艰难、上级主要领导交流少等。所有这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使个别人有了“混日子”的想法。

大学生村官典型案例范文2

【关键词】创业生态 大学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06-0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这对做好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就业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检验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当代高校要不断完善就业创业体制,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通过学生创业促动学生就业,全面提升高校就业工作的水平。

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并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地方大学,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对接,连续九年获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近年来,学校校在强化就业率的同时,着力提升就业层次,提出“创新推动创业,创业提升就业”理念,围绕“学校引领,学院推动,内外协同,全员参与”方针,着力构建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平台、创业文化链式发展模式,不断完善领导、政策、投入、管理、运行、驱动、信息、监督树形结构,形成了依托学科、立足地方、循序渐进、联动共赢的创业教育特色,涌现出一批学生创业典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第一、注重创业意识培养,迈好构建创业生态链的第一步

鼓励大学生创业,首先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创业意识。事实上,能不能创业与个人所学专业、学历高低等没有必然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积极的自主意识和强烈的创业心态。在大学里,一些优秀学生在知识储备、专业技能等具备了好的创业条件,但是缺乏创业的欲望和激情,读好书和找个好工作就成为他们的大学追求,因此,开展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要以培养创业意识为起步,建立包括创业训练、创业演练、创业孵化的创业链式发展模式。

学校成立了创业教育教研室,建立了涵盖创业成功校友、社会人士,创业培训导师在内的高素质、多元化、专兼结合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我们通过开设创业课程、举办创业讲座和创业培训,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开设了创业必修课――“产生你的企业想法”(GYB)、公共选修课――《企业家精神培养》、创业基础课――工商管理相关课程、创业实训课――“创办你的企业”(SYB)立体化、多层次的创业教学体系。此外,“赢在起跑线计划”、“菁英人才学校”作为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大大丰富了创业教学体系。学校还重点打造了“三创讲堂”、“创业论坛”等品牌讲座,通过积极开展挑战杯、创新杯、科技创业大赛、本科生科技论坛、研究生科技论坛等创新创业竞赛,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

第二、注重创业能力提升,鼓励多元化创业实践

创业意识之外,大学生本身的能力素质也在制约他们自主创业的成功与否。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接受的是书本知识、了解的是成功案例,但创业基本技能的缺失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创业热情,因此,需要改变学生守旧思维,吸引他们参与创业实践。同时,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开展多层次多元化创业实践,支持具有创新技术的博士生,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协同营销、财务的学生组团创业,对于一般本科生特别是文科生,要鼓励从服务业、科技含量较低的产业入手,参加创业练兵演习。学校在主校区成立“创业梦工场”大学生预创业实践孵化园,每学期面向全校大学生公开招募创业项目入园,以“创业课程教学、创业理论研究、创业指导实训和创业综合服务”等一体化的创业孵化平台为主要形式,竭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政策、场地和资金扶持,致力于培养一批批自主创业先行者。除此之外,学生们自主成立了精英创业协会等社团组织,以不同形式的创业社团为平台,秉承创新创业精神,立足校园,放眼社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创新创业的热潮。

2011年,我校化工学院博士生创业项目在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唯一特等奖,获得100万元奖金和100万元创业基金,其创业项目成功在常熟国家科技园产业化;学校郭浩同学作为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带动2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年利润达120多万元;学生窦可玉创办了“蹭饭网”,金杰创办了南京壹点绿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刘勇创办了南京好吉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朱洁钧创办了南京讯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颜凌志创办了南京凌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陈谷雨创办了南京傲驰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成功创业的典型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校园中创新创业的氛围日趋渐浓。

第三,注重政产学研结合优势,让创业星火呈现燎原之势

大学生村官典型案例范文3

关键词: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45-03

1999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高职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毕业生数量年年激增,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升温,从表1中可以看到2004―2014年毕业生数量增长了两倍多,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国家的帮扶力度很大,比如实习基地的组建,“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就业技能提升项目的开展,这些都为毕业生就业开设了绿色通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合作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推进的机制,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良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来应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实现素质教育下的个人价值。

一、改变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路

1.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第一,高职属于应用型技能学科,其职业生涯发展脉络是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应该针对行业提升实践能力,而不能照抄照搬其他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体现自己的专业特色。除了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的就业指导之外,还应培养学生与企业需求相关的实践能力、服务意识等。针对学生三年在校期间的实际情况,制定每个阶段不同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计划。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求发生了的巨大的改变,为了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在课程的设计和培养目标的确立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深入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市场和企业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实现与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也可以聘请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学校进行教学,借鉴他们的经验编写教学大纲,修订培养方案,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使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的要求。第三,搭建实践能力拓展平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应本着人性化教育原则,全心全意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在校期间的不同阶段,组织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见表2),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刺激内在动力,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第四,完善实习实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以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为依据,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加深校企合作,邀请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参照企业不同岗位的任职要求,设置课程内容,根据企业的技能要求,设置实习实训重点内容,共同探索“教、学、做”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院校和企业的资源,实现学生培养的最大化,达到院校、企业、学生共赢的状态,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要运用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来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进行分析,为学生的职业之路的准备做好指点,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诚实守信、敬业乐岗等高职业素养、良好职业心理和创业精神的人才。首先要掌握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理论,能够编写独具专业特色、高质量的课程教案。其次要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能够很好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设备来提升教学的水平。再次能够主动搜集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相关的资料,自主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最后能够根据自身的研究和授课经验,做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和心理素质,能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立场和观点来影响学生,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指导学生能够自觉遵纪守法的同时也能够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引导学生热爱行业,能够在技能上进行钻研,敢于创新,具有良好的工作安全意识、服务质量意识和工作效率高意识。

3.创造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境。①与校园学生社团相结合,展开体验式职业生涯的素质训练。校园学生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自身组织能力的天地。开展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的社团活动,能减缓学生在校学习的压力,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掌握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协作的技巧。在拓展活动的体验中,学生能够学会控制自我、与他人相处、应对压力与挑战、树立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等,而这些都能促进学生积极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②与校园网络建设相结合,做好职业道德主题班会的宣传。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主题班会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另一块重要阵地。通过校园网络,对优秀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展示,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功案例、活动方案、制定策略等内容都挂在校园网络的资源共享站,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题论坛,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

二、扩宽校企合作一体化之路

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应该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主动作用,主动把培养高职学生的个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作为企业一项重要义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1.明晰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应强化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内在驱动力,积极发挥行业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的作用。利用自身的资本优势和当地的高职院校进行合作,首先很好地解决了劳动力不足和人才紧缺的问题;其次帮助高职院校解决实习实训场地不足的问题,增强技能教育的效果;最后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中,不但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而且做好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实习实训阶段的企业延伸教育。

2.推进企业文化进校。推进企业文化进入校园,能够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企业,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对学生提前感知企业、认识职业发展过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协助高职院校开设有关企业文化的选修课程,选拔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讲解企业文化。其次,结合企业文化对专业课进行讲授,为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供条件。最后,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参加实习等活动,增加企业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并以此作为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和贯通的有效方式。

3.搭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平台。企业应该主动与高职院校联系,拓宽校企合作的维度,通过不同的合作方式为学生搭建平台。第一,走进校园,推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通过企业宣传会、企业家报告会、企业奖学金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展示行业特色,拉近企业与学生的距离。第二,走进课堂,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授中,协助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推进订单班形式的合作,配合高职院校完成专业建设改革。第三,走进学生,开展技能大赛、演讲比赛、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全面提升学生基本职业素质。

三、优化社会环境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新闻、报刊杂志、互联网媒体等,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对高职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成功的案例、典型的经验、有效的做法。多途径去吸引全社会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注,为更好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履行好指导和协调的职能,广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其次,高职院校应深入调查,实现人才培养计划与行业需求对接,加大专职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改革;再次,家长应该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专业,了解岗位,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最后,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做好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延伸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社会、政府、院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学生能够从内心开始重视,根据自身条件和行业人才需求,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养成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根据自身条件和行业人才需求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顺利就业,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唐国华,李海琼.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

[2]吴琪.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3]汪永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与决策[J].教育与职业,2007,(19).

大学生村官典型案例范文4

关键词:农村网站;建设现状;发展对策;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北省农村网站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基于河北省11个市区301个村的访谈调研结果

收录日期:2014年4月30日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网站建设成本高,受众总体科学素养相对较低,故与城市网站建设相比,农村网站建设发展缓慢或难以持续发展。“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工信部于2011年4月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已实现全国100%乡镇能上网,99%的乡镇和80%的行政村基本具备宽带接入能力,近一半乡镇建成信息服务站并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为农村网站建设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使面向农村开展网站建设成为可能。那么,近年来农村网站建设在工作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其广泛应用还面临着哪些制约因素?为此,本文从农村网站建设的受众角度出发,对1,505位民众进行深入访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以此为依据针对进一步推进农村网站建设和应用提出对策建议。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与河北省委教育工委、省委宣传部、省委农工部、省教育厅、省扶贫办、团省委联合下发的《2014年寒假河北省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方案》要求相结合,调查时间为2014年1月13日至2月24日,调查范围覆盖河北省11个市区301个村。随机对其中1,505名村民进行调查,确保调查的可信度。在调查地点选取上有以下特点:一是调查地区具有代表性,总体覆盖河北省各个地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省情况;二是调查地区有一定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三是调查地区对于开展农村网站建设具有较高认识和较强积极性或具有特色区域经济产业。调查结果显示,128个村有官方网站,173个村没有,64个村就本村的实际情况和一些成功案例影响下希望可以建设自己的官网。

二、农村网站建设现状

分别从互联网基础建设、农村各年龄层次网民的信息素养和网站建设普及现状三个层面了解基层农村网站建设现状。

(一)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查样本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中我们发现,虽然当前各地农村还缺乏专门的网站基础设备,但是301个样本村全部具备上网条件。计算机普及率和手机上网人数由于地域等原因存在一定差异。80%的农村计算机在本村普及率达60%以上。由此可见,当前河北省基层农村在基础设施方面已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开展农村网站建设的条件。

(二)农村各年龄层次的信息意识。调研表明,尽管多数农村网民青睐于游戏、社交、娱乐、网购等活动,但是不同年龄层次的村民信息意识上还存在较大差异。绝大多数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课程,8~15岁的中小学生会操作计算机,但是没有将其作为指导生产生活的工具,而是娱乐手段。16~35岁的村民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他们当中21.43%的人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42.15%了解互联网的作用,23.89%熟悉office、浏览器等软件的使用,21.35%搜索与获取所需信息,19.97%上网信息,18.37%利用各种社交工具与人交流,3.5%利用Internet进行自主学习。36~55岁的人群中自主上网获取信息的人比例较少,但是他们会通过家人或熟人代为完成信息获取、网购等活动。55岁以上的人多数对此态度不明朗。

(三)网站建设普及现状。42.5%的农村已经拥有本村官方网站,57.5%没有,没有网站的基层农村中,37.0%有强烈意愿开展本村网站建设,23%无意愿,40%态度不明朗。但同时了解到,60%的农村缺乏相关技术人员,在有意愿开展网站建设但尚未建设的村中这一比率高达74%。此外,40%无经费支持,60%村民基本偏老龄化或教育素养偏低,对于网站作用很质疑。由此,技术、经费和人群教育素养成为网站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另一方面村村乐尽管实现农村网站的相关作用,但其结构单一,不能突出特色村特色经济,而且绝大多数民众不知道它的存在。

进一步考察发现,已有少部分村在利用网站发展本村经济方面做得很好。其中,以河北张家口宣化区河子西乡大房子村为例,该村位于京西第一府宣化区的西北方5公里处,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全村246户,现有人口749人。村现有耕地1,190亩,主导产业是农业和畜牧业,农副产品以玉米、土豆、大蒜为主,畜牧业以养殖奶牛为主,2011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为7,112元。该村网站广泛采集、及时消费变化、市场预测、生产资料供应、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农产品供求等信息,让农民接受政策指导,知晓科技新动态,有效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网站专门设立特色产品栏目,收集上传特色农产品图文信息,有效开展特色农产品网上展示和推荐,提高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该村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农村官网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推广农村官网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

三、对策建议

村民既是农村官网的受众,又是推进网站在农村广泛应用的关键力量。基于以上访谈结果分析,要推动农村网站建设的发展,需要在政策扶持、专业人才培养引进、农民信息素质提升等方面采取措施。

(一)加强政府对基层农村网站建设的扶持。基层农村网站经过几年的建设和运行,为促进农民致富提供有效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基层农村网站建设和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信息化投入较大,政府部门要重视对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网站的日常运维中注重计算机、数码相机等设备的配备,村级网站宽带资费下乡优惠政策,网站系统软件开发利用及信息员培训等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制定相关的服务和考核标准,对优秀的村级网站给予补助,对优秀信息员进行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发挥村级信息员的主观能动性。农业信息服务涉及内容面广,综合交叉性强,需要多部门的协同参与,尤其农村网站建设运行更需要政府发挥其协调职能,整合各部门资源,形成信息服务的合力。

(二)培养一支村级信息化实用人才队伍。目前,村级网站信息员文化素养总体较低,在计算机使用、信息采集、网站维护、图片拍摄处理等方面能力较弱。搞好农村网站建设和信息服务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和强技能的村信息员队伍,培养一批农村信息化实用人才。要加强村信息员的信息采集和处理与计算机应用等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操作技能。可以通过大学生村官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农村信息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农村青年、回乡创业青年中培养农村信息化实用骨干力量,建立以农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信箱重点户、村组干部等为基本力量的农村信息化应用人才队伍,促进信息应用,推进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

(三)村里开设微机室,定期对村民进行计算机技能与信息素养的培训。定期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质,增强网站在农村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要提高农民信息培训的实用性,实际提高农民的计算机操作和上网技能,促进其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村科技服务和网站建设工作意义的认识,并建立奖励激励机制,推进农村网站建设发挥基础性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黄端祥,张瑛等.丽水市基层网站建设基本思路与前景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1.1.

大学生村官典型案例范文5

2、农科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对于新农村建设,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在学科、专业等方面更有优势,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将成为他们科学而合理的选择。首先,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三农”有着与生俱来的特殊感情,与其他高校的毕业生相比,他们更愿意扎根农村,更能艰苦创业,可以在广阔的农村找到自己的落脚点,为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其次,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与农业紧密相连,投身新农村建设可以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带领广大农民克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大力发展集约农业、规模农业、生态农业,推动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和现化建设。第三,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对信息时代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有深刻和具体的理解,他们善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捕捉机遇,掌握信息,帮助广大农民回避市场险。第四,高等农业院校学生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其影响力将会大大超出这一事情本身,不但会引导大量青年农民回到自己的家园,开创自己的事业,而且还会吸引大量的城市资本投入到农村,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1)(P81-82)因此,高等农林院校的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可以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农业科技服务、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增强农村的民主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现状分析

1、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效(1)建立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高等农科教联盟服务。如在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八所农林高校,通过联盟协作方式,利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平台等现有网络资源,采取“日校+夜校,一师兼两教”的模式所建立的农业教育培训和科作者简介:郭丹(1983-),女,南昌理工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40·技推广综合服务体系,即高等农科教联盟。中国农大等网盟高校在河北曲周、陕西、江苏等地建成了一批示范基地,开展了各类面向“三农”的科技与教育服务,探索出了一套新型的以高校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农科教联盟开展的各类科技与教育活动,十多万农民接受到了实用科教知识服务,农科教联盟取得了初步运行经验,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作用。

(2)各农林高校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探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方式与机制。各农林高校利用自己的人才、专业以及学科等优势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较有特色的有:中国农业大学实施“村官”计划,2006年和2007年共有包括28名研究生在内的234名毕业生到平谷、密云、朝阳、怀柔、通州、门头沟六个北京郊区县的村镇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河北农业大学自1979年开始利用自身人才、科技优势,主动为“三农”服务,而开创以承担河北省太行山开发研究项目为契机,组织广大师生走出校门、深入太行山区,开始以科学技术全面开发太行山的探索和实践的一条成功道路,即“太行山道路”。十多年来,河北农业大学累计培训达1.2万人次,2003年开始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到今年,已为农村培养1 8 2 6名大学生。“太行山道路”沿着“人才富民”的道路深化延伸。北京林业大学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学生党支部与京郊农村党支部结对子和学生环保社团与京郊农村共建生态文明村两项活动为内容的红绿相映“1+1”实践项目,动员全校师生对口支持新农村工作。四川农业大学近三年到农业产业化企业就业的本专科毕业生约占总数的60%,400多名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128名选调生到基层服务新农村建设。当然,还有其它农业高校,如中国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也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农林院校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缺陷也是明显的:即农林院校的大学生一般是在高校或“组织”的号召下,才投入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而且这种服务大都是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比如三下乡”活动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长效机制。目前,农林院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法律规范与政策配套措施还不完善,农林院校大学生自发、自愿、自觉地投入新农村建设思想动力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最后,学界对农林院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政策、机制等缺乏具体深入的探讨。因此,农林院校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刚刚开始,新农村建设人才供给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还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对所需人才的需要:一方面,从现实来看,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所需人才严重不足,处于“低谷”,尤其缺乏的是农林类人才;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传统农林类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呈明显下降趋势。据有关统计,2002年为45%,2003年为40%,2004年为38%,2005年与前年同期相比又下降了10个百分点,而找到工作的农林科类毕业生中有95%的留在了城市,绝大部分从事着与农业无关的工作。据农业部对农业院校毕业生去向的调查显示:一般农业大学有26.7%毕业生去乡镇工作,重点农业大学有13.7%毕业生去乡镇工作,大部分毕业生都没有去农村。这就反映了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实际上还存在较重的“离农”现象,这种状况将直接制约新农村建设所需的人才供给,造成农林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对于新农村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是十分不利的。

三、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因素分析

1、传统就业观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传统的就业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铁饭碗”观念。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和就业由国家“统、包、管”的分配体制,造成了“毕业即就业”的局面,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而不认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是“铁饭碗”;二是“学而优则仕”的就业观念。认为读了大学就应当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如果大学生毕业再回农村,就会有人说,这是人才浪费,这是教育的失误,这种传统的就业观影响着农林院校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动机与行为。

2、农林院校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欠缺。首先,我国有一部分农林院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与完善,不注重系统的专业基础与理论的掌握,而且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比较差,他们并没有关注新农村建设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其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比如,相当一部分部分大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功利思想,如学知识就关注计算机、英语等立竿见影的东西,考研就是为了更好就业,考公务员就是为了谋求公务员这一职业的稳定与待遇(公务员的本质涵义是为社会公众服务),而对社会责任、社会公德、公共利益等方面就表现普遍的弱化与淡漠,他们并没有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的角度去关注新农村建设,没有把新农村建设与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前途、个人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最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认为农村经济社会条件艰苦,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理想,而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

3、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一是教学内容陈旧且与生产实践相脱节,不少农林院校仍旧偏重于传统的理论灌输,忽视知识的应用性,缺乏对适应新农村建设相关专业与学科最新理论动态的把握。二是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调研,培养与需求脱节。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许多农林高校仍沉溺于计划经济的惯性之中。它们没有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依据来建设特色专业并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不少专业仍是过去计划体制的产物。三是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大部分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强调得多,而在教学环节中,却重视得不够。而且不少教师并没有对新农村建设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缺乏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以至于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基层政府的用人机制不当。首先,基层政府用人机制不规范和不透明,存在较为普遍的官僚主义作风。他们不是用人唯贤,而是用人唯亲,不是公平竞争,而是暗箱操作;其次,相当一部分乡镇政府还没有对农林院校大学毕业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统筹规划,没有把毕业生支(下转第50页)·50·多、种类比较集中的县区市建立新的检测中心,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方法,以优惠的费用对农产品进行监控检查,提高检验检疫的效率。或者,由政府牵头或者提供专项资金,由检测设备比较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宽松的龙头企业提供服务,对区域内的出口农产品进行自主检查。

(3)短期内,给以农产品出口企业政策扶植,对生产出口农产品的农民进行直接的损失补贴,协助企业和农民为农产品寻找其他替代市场。可以一方面开发国内高端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其他国家展开农产品营销活动。(4)对国内的“龙头公司+生产基地+农场工人”的模式,因地制宜加以引导推广,合理地促进其发展,但是要防止坑农害农问题的发生;对合作社的发展和联合,也要视具体情况合理地引导扶植,但是要采取措施尽量减少企业和合作社的外部交易成本。

(5)除了对国外针对农产品的检验检疫信息加强收集、整理、以外,还要合理地运用世贸组织规则,据理力争,并且联合其他受“肯定列表制度”影响的国家,与日本方面进行充分地交流磋商,要求日本给以一定的缓冲或者支援协助。

5、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一是目前国家对农林高校的投入力度不够。在国家的教育政策中,对高等农林教育政策的倾斜力度不大,尤其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事务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性政策不够。这就直接制约了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国家对农林院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支持性与保障性政策还不完善,还没有建立农林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绿色通道”。比如在打破就业的城乡待遇差别,为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毕业生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一定的安家费和创业风险投资资金,在税收、贷款、行政事业性收费方面实行优惠,提供甚至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定自然资源的优惠使用权,提供公务员录用、学习深造的优惠待遇等方面的政策急需配套实施。

6、社会舆论宣传引导不深入。首先,相当一部分新闻媒体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典型案例以及热点问题缺乏密切与深度关注,从而在社会上难以形成一种关心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舆论导向;与此同时,农林高校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还不深入和广泛。据一项来自浙江大学700名本科生的调查与分析,对新农村建设有所了解的城市和农村学生,依靠校内宣传来了解相关知识的分别仅为4.8%和6.86%。这种状况值得我们反思。对于新农村建设,如果缺乏正确健康而有效的主流舆论引导,势必制约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广度与深度。

四、结语

大学生村官典型案例范文6

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预防职务犯罪人民防线新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效,也为探索预防志愿者工作方法,写下了泰州注脚。

团队组建

【工作团队】市院根据预防志愿者来源的不同、工作重点的不同,组建了专业工作团、社区工作团和网络工作团等三个层面的预防志愿者团队。各基层院也结合地域特点,分别组建了涉农工作团、老干部工作团、大学生村官工作团、廉内助工作团和律师工作团等20个各具特色的志愿者工作团队。

【工作制度】市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志愿者工作团的意见》、《预防志愿者服务工作指导意见》、《预防志愿者工作团管理办法》、《预防志愿者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规定,明确了预防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目标原则、职能定位、方法措施。同时,建立了联席会议、信息互通、教育培训和分类指导等四项保障制度,确保预防志愿者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各方支持】在活动启动之初,主动向市委、纪委、宣传部等主要领导汇报工作思路和计划,得到了肯定和支持。同时,依托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预防职务犯罪协会、检察群众工作站、乡镇检察室和门户网站、检察微博、检察论坛等平台,广泛宣传发动。

与民众互动

【大型广场活动】泰州检察机关先后组织12次广场活动宣传、推广预防志愿者工作,在客流量大的人民公园广场、火车站广场、万达广场等21块户外大屏幕滚动播出预防志愿服务活动情况以及廉政公益短片等内容。

【“凤城茶馆”栏目】加强与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的联系沟通,与泰州电视台“凤城茶馆”栏目联合录制了一期节目,专题介绍宣传预防志愿者工作。江苏法制报、泰州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泰州开展预防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情况。

【预防志愿者手册】编印3000本《预防志愿者手册》,在举报宣传周、乡村集市、广场宣传、社区活动等百姓聚集的地方面对面地发放给广大人民群众。兴化市院专门配备“志愿者预防直通车”,开到社区、村委会大院、田间地头,近距离地和老百姓交流,宣传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

【宣讲】组织全市预防志愿者开展以“深入反腐败,大家来预防”为主题的演讲和征文比赛,并从中选择30名优秀选手组成“凤城清风”预防志愿者宣讲团。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宣讲团成员,深入机关、企业、乡村、社区、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预防宣讲,彰显了与检察人员宣讲不一样的效果,受到广泛好评。各基层院也结合本地实际,成立了“杏林”、“板桥竹风”等七个预防志愿者宣讲团,开展宣讲37场次,接受预防教育5000多人次。

【反腐倡廉图片巡展】制作32块典型案例和优秀廉政公益广告展板,到广电、工商、环保、供电等20余家重点单位,以及10多个社区开展反腐倡廉图片巡展。邀请高校8名学生预防志愿者担任讲解员,并对志愿者讲解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门培训。巡展期间,志愿者讲解员对每一场讲解都坚持高标准,力争讲出最佳水平。

【廉政短剧】来自基层的社区预防志愿者编排各种形式的廉政短剧,通过“百姓大舞台”、“夏日纳凉晚会”等活动,把法治精神、廉政文化传播到千家万户。海陵区院组织大学生预防志愿者编排的廉政短剧,在高校“学生艺术节”期间演出。兴化市院针对农业人口多的特点,组织预防志愿者先后深入七个乡镇,进行廉政短剧演出。

专项工作

【参与廉政风险防控】30名预防志愿者和检察人员联合组成10个廉政风险防控小组,深入住建、税务、财政、水利、银行等13个行业100余家单位,排查风险点2000多个。与市纪委联合编制了《泰州市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操作规程》,提升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成立预防专家咨询小组】针对重大工程建设专业性较强的特点,组织质监、安监、住建、财税等多个行业的20名预防志愿者,组成“预防志愿者专家咨询小组”,参与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专项预防,帮助查找工程项目中可能诱发职务犯罪的岗位和环节,为专项预防提供智力支持。

【开设“凤城清风”论坛】在泰州市政府门户网站“望海楼”论坛,建立了开放式的检察机关和广大网民互动的“凤城清风”论坛,组建了由30多名网民志愿者参加的网络工作团队。截至8月份,网民在论坛发帖700余件,跟帖5000余次,点击量达到8万余人(次)。网民志愿者在引导网络舆论、传递法治理念、宣传制度规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应对涉检网络舆情方面,网民志愿者第一时间开展网上评论,积极主动正面地引导网上舆情,协助检察机关及时、客观、透明地公开涉检舆情针对的热点内容,效果明显。自论坛开通以来,网民预防志愿者对检察工作,特别是对预防工作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共收到建言献策类帖文205件,我们有两名专职网管员负责与网友的及时互动交流,许多建议都得到了采纳。另外,在“投诉举报”栏目中,截至8月份,共收到投诉举报类贴文265件,其中网民志愿者举报职务犯罪案件线索17件,均已移送侦查部门处理。网民志愿者举报一村干部贪污农村低保人员救济金的案件,检察机关已立案侦查,其他案件线索也正在查办过程中。

志愿者工作:泰州vs山东

招募形式。山东主要是单位推荐,以确保志愿者政治合格、人品优秀、胜任工作。泰州是接受志愿者专业指导处(设于宣传部)的指导,完全按照志愿者招募程序进行(在泰州日报、晚报、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开招募),预防志愿服务工作团作为泰州志愿者总队的分支机构在民政部门进行了注册,并制定志愿者管理章程,以预防职务犯罪协会作为志愿者工作团的业务主管和指导单位,完全按照社会团体形式运作,淡化行政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