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藏品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藏品管理制度

藏品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突出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基层县级博物馆藏品质量与数量有了很大提升。博物馆藏品的增加,一方面在研究地区历史与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起到传统文化的宣传作用。但是在藏品管理实际过程中,由于受到技g制约、管理人员水平问题以及管理制度缺乏等问题影响,造成了一定的管理问题。为此博物馆管理者根据问题的主要原因,开展了针对性对策研究,为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1 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存在突出问题

1.1 藏品保护技术依然有待提高

藏品管理不善将会造成文物损坏、遗失等重大问题的出现,继而造成文物管理重大事故的出现。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造成藏品管理不善的基本原因是其保护技术依然有待提高。这种技术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监控技术盲点问题。博物馆藏品保持环境、安全等问题监控技术的提高,是保证其保存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实际的监控过程中,部分监控盲点的存在使得藏品保存工作受到了一定影响。这种盲点问题是因为两方面问题造成的。一方面人为设计盲点,既监控设计中因人为设置不善造成的监控盲点,另一方面为技术盲点,既因为设备设计质量问题造成的监控盲点。第二,藏品保存环境控制技术能力不足。文物藏品保存中,对于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要求较高。但是在研究者对县级博物馆文物展示区与库房实地检测中发现,由于受到技术缺陷影响其藏品保存环境中的控制技术不足,造成了藏品保护质量的下降。

1.2 藏品管理人员工作水平较低

在县级博物馆时间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管理者工作水平较多造成的藏品管理问题,对于博物馆日常工作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对文物藏品造成破坏。文物藏品是博物管理藏品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实践工作中,因保管人员缺乏文保专业知识或疏忽大意造成,进而对文物造成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第二,技术能力缺陷。新型藏品保护技术的应用,是确保藏品管理质量提升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部分博物馆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技术能力(如专业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等),无法使用适应新型控制技术,进而影响藏品保护技术优势发挥是当前博物馆藏品保护中遇到的重要难点问题。

1.3 藏品管理过程缺乏制度制约

在博物馆管理中,管理制度的缺失造成了藏品管理质量的降低。管理制度缺失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以下两方面问题出现的。一方面县级博物馆管理者由于长期受到事业管理体制影响,缺乏经济责任制制度管理理念,进而造成管理者制度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博物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进而造成其制度建设中缺乏参考依据,影响了制度建设的约束力。正是由于这种制度约束力的降低,造成了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中管理力度降低、责任制难以落实等多种问题的出现。如藏品管理实践中,由于现有制度中对部分管理责任为制定明确的责任岗位与人员,进而造成管理事故无法进行有效处理与责任追查的问题,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管理事故。

2 藏品管理问题应对策略研究

2.1 引进数字化信息技术,提高藏品管理技术水平

第一,采用数字化监控技术提高监控质量。数字化监控技术较之传统系统,具有监控视频清晰、灵敏度高以及监控死角小等技术性优势。如红外线监控设备的应用,在藏品夜间与消防监控中都起到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作用。第二,利用自动化处理技术提高环境控制精度。数字自动化控制技术与人工管理技术比较,其对环境控制的精度、反应效率更加准确高效,进而更好的提高了藏品保护质量。同时自动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很好地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对藏品的二次伤害。如利用自动控制主机将恒温空调、排风除湿系统进行一体化控制操作,即可很好地提高藏品环境质量。第三,保证整体化控制管理模式的运行。藏品保护不仅是单一的控制过程,而是环境、人员、设备整体控制的过程。因此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确保了藏品保护中整体管理模式的开展。如数字化一体监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协调各类监控设备开展藏品管理监控工作。同时,对监控中发现的问题数据,监控中央处理设备可以根据程序设计流程做好问题分析、预警警报以及对空气质量、消防设备等保护性设备进行控制,确保问题处理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2.2 开展实践性职业培训,培养合格的藏品保护队伍

对博物馆现有就业人员以及新入职员工开展实践性职业培训,培养出具有藏品保护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藏品保护队伍,是当前县级博物馆人力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队伍培养中,其工作内容包括了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已就业人员的技术培养。对于博物馆已就业工作而言,职业培训的重点应集中在新型文保技术以及相关理论技术的培养中。如加强对已就业人员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培训,进而提高其数字化文保设备的控制质量与效率,就是当前博物馆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是新入职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对于博物馆新入职员工而言,其文保理论与相关技术知识水平较高,但是其文保实践能力的缺乏却是其管理工作中遇到主要问题。为此管理者可以采用工作经验分享、职业技能培训等不同模式,对新入职员工开展职业能力培训(如文物修复实操培训、环境控制设备操作培训等),提高其藏品保护实践工作能力。同时在职业培训中,管理者针对基层博物馆管理经验较少的劣势,可以派遣工作人员管理规范的省、市等大馆开展实践学习,提高其实践工作能力。

2.3 以藏品保护质量为目标,建立严格的藏品保护制度

在县级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制度建设中,包括了一目标、两核心、三控制的建设内容。一目标就是围绕藏品保护质量提升为目标,开展制度建设工作。这是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必须达成的工作目标,也是管理制度制定中心内容。两核心就是确保以藏品管理责任制度与保护过程全程监控制度为核心,在藏品管理过程中搭建起全面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是管理者可以确实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而制度管理的内容则包括了对藏品保护环境、工作流程以及展示过程的控制中,保障管理工作落实到文保工作实践中。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藏品保护管理制度建设必须与博物馆实际情况结合开展,提高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与控制质量。如县级博物馆在展示管理制度中,必须结合当地民族与民俗习俗忌讳特点制定制度内容,确保藏品展示中不出现类似问题,影响博物馆展示与整体工作的进行。

3 结语

县级博物馆文物藏品保护的开展,是其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为此博物馆管理人员结合实践工作中遇到的技术不足、管理人员水平问题以及制度缺陷三点主要问题,开展了实践性应对措施研究,利用技术与管理结合的实践性工作方法提高藏品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藏品管理制度范文2

【摘要】作为现代博物馆管理学中的重要内容,藏品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藏品风险是指“藏品遭受损害的可能性”,风险来自诸多方面,要对博物馆藏品进行风险管理,就需要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管理决策与方式选择、风险应对、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一系列工作,以回避或减少由不确定的危险因素而导致的藏品损毁或受到伤害的可能。

风险是“在给定的条件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一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1]。当人们在完成一个活动过程时,总希望获得与预期相符的结果,但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活动过程可能会发生偏差,导致结果与期望不符,风险由此产生。在现代管理中,人们为了获得最大期望值,开始试图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所谓风险管理,是指各经济、社会单位在对其生产、生活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估测、评价的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所致的结果,以期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它是应用当前最新的管理科学去管理一个组织的资源和活动,选择科学、经济、合理的方法来转移、避免、抑制、减少或控制风险, 从而获得最大的风险保障,尽可能减少意外事故损失和不利影响。

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同其它组织一样,在经营管理中会面临不同层面的风险因素,需要进行控制。从目前的材料看,国内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博物馆风险的问题,并作了相关的研究。如崔波的《博物馆风险管理概述》[2],提出风险管理概况,博物馆引进风险管理的意义,博物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博物馆常见风险类型,博物馆风险管理的一般方法等问题,是目前对博物馆风险管理较为全面的论述。韦荃在《对法国博物馆陈列与布展中“零风险”概念的理解》[3]中,详细介绍了法国博物馆收藏品陈列与布展时提出的“零风险”概念,以及针对不同风险制定的相应措施。另外刘清明在《博物馆的风险与应对浅析》[4]中,也谈到了博物馆的风险及应对的问题。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博物馆学界对博物馆的风险问题愈加重视,博物馆藏品风险同样也进入被关注之列。

在现代博物馆管理学中,藏品管理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核心,因此,藏品的安全与否关系到整个博物馆的工作质量。但是在博物馆中,风险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显现在不同的工作环节中。藏品的保管与利用和其他环节一样,也会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藏品在经过某个过程后出现与预期目标不同的结果,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便是藏品风险。

大约10 年以前,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和国际蓝盾委员会曾经制定了文化遗产风险防范指南,旨在为存在风险的国家和地区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提供指导。指南制定了文化遗产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将文化遗产资产包括进现有的灾害管理计划中;使用预防性措施以便改善或维持文化遗产的条件,确保在自然灾害当中和之后,文化遗产及其传达的重要精神能够得以保存[5]。这应当是国际上早期涉及博物馆藏品风险的论述,但指南中的“文化遗产”概念主要是指不可移动的遗址、历史建筑等,并非专指博物馆藏品,所以对于博物馆藏品而言,指向性并不强。

本世纪初,我国台湾地区曾经有学者以人为的因素为例,对博物馆藏品运用的风险进行讨论,指出保存与维护的缺失、藏品不当的移动、不适当的展示环境、教育活动的失控、人为疏失或蓄意破坏都是藏品运用的风险,博物馆管理者应通过制定完善的藏政策,确实执行藏作业准则之规定,提供与监测标准的保存环境,建构展品维护运作流程的标准,专职人员在职训练与资讯交流之建立等方式来减少藏品运用的风险[6]。在国内,有学者也针对藏品风险指出,“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 它一般具有历史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特征, 所以藏品安全是博物馆安全的首要目标。威胁藏品安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防盗、防火、保管”,他通过举例说明了盗窃、火灾等对藏品安全的危害,说明它们是博物馆藏品的重要风险因素[7]。

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于博物馆藏品风险尚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我们姑且可以宽泛地认为,博物馆藏品风险就是“藏品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如果进一步的解释,可以说藏品风险就是在藏品保管、保护、修复、展示、运输、研究及相关情况下,由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导致藏品损毁或受到伤害的可能。

对于博物馆藏品风险的分类,加拿大文物保护中心以物品为出发点,提出藏品的九大恶化因:“1.直接的物理作用力;2.窃贼、破坏者和将藏品放错位置的人;3.火;4.水;5.虫害;6.污染物;7.辐射;8.不恰当的温度;9.不恰当的相对湿度。”[8]笔者认为,这些风险因素一方面来自藏品本身,另一方面则来自藏品所处的外部环境及与藏品发生关系的人。因此,对藏品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对藏品本身及环境进行管理,其次要对与藏品发生关系的人进行管理,管理的重心则是针对藏品活动中的过程控制。

博物馆藏品的风险是方方面面的。要对藏品进行风险管理,不能仅仅只针对我们眼前能够直接注意到的藏品风险进行建立在感性认识上的、被动的防范工作,而是需要博物馆的决策者进行系统规划,在博物馆内设立藏品风险管理小组,根据博物馆及藏品的特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方式,按照有针对性的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管理。

根据博物馆的特征,藏品的风险管理过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1)风险识别;(2)风险估测;(3)风险管理决策与方式选择;(4)风险应对;(5)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风险识别过程,是调查人员通过系统性工作,寻找藏品的所有潜在风险,将藏品风险的不确定性转变为明确的风险陈述。这是藏品风险管理中最基础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部分。识别方法可以使用过程分析法,即把有关藏品的每一项活动设为一个过程,然后对过程进行全面分析,逐项分析各个环节可能遭遇的风险,在每个独立的过程中找出其潜在的风险因素。例如藏品的包装、运输、展出、修复等,都可以视为一个个独立的过程,根据每个过程的特点,风险管理小组可以通过分析,以藏品外部环境和内部特征为基础,从客观层面和主观层面找出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加以记录。在必要时还可以使用列举法,即由风险管理小组根据涉及藏品活动的所有部门的活动流程,列举出各个环节的所有风险。

通常,博物馆藏品的风险可能会来自以下诸方面:藏品本身的脆弱和原有缺陷,如藏品的老化;不可抗拒自然力及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火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来自藏品保存环境的危害,如藏品库房温湿度的异常,霉菌虫害的发生,有害气体的侵入;在藏品保护修复工作中发生的意外,如操作失误等;藏品展示、包装、运输、研究中发生的意外,如藏品布展过程中出现的事故,运输中发生的颠簸;安全因素的影响,如火灾、盗抢和人为破坏等。以上可能存在的藏品风险可以被分为两类,即由客观因素引发的风险和由主观因素引发的风险。

客观因素引发的风险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藏品本身材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导致藏品存在风险的程度不同。不同藏品的材质有着不同的坚固程度、环境适应度、抗老化强度,在同样的保管、展示、研究过程中遇到风险的可能性就会不同。如纸制品和陶瓷制品的性能差异非常大,在日常状态同样的环境下保存,两者面临的风险会大不相同:陶瓷制品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保存、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震动,而纸制品对所处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要求更为苛刻。其次,在科学领域,博物馆技术还处在经验和实验科学阶段,现有的藏品保存环境、保管方法、保护技术、展览陈列、包装运输等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局限性。目前,很多博物馆受地理气候、建筑形式、基础设施、人员配置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还不能为藏品建立一个在理论上理想的保存环境,另一方面,我们目前还不能完全了解在藏品保护中使用的新材料所带来的危害,同时对展览陈列、包装运输中潜在的风险也没有更深的认识,这些因素都成为博物馆藏品可能面临的风险。第三是与藏品发生关联的保管、修复、保护、展览、陈列、运输等专业人员的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局限。博物馆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会对藏品的安全产生影响,不同等级的专业人员在专业技能上有所差别,即使拥有同样的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其实际经验和技术水平也会存在差异,在针对同样的一个藏品进行相同活动的过程中,仍然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主观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藏品操作规范不完善和不健全。博物馆业务工作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各项工作中需要有相应的操作规范,以便于对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约束。所谓操作规范,是进行某项活动所依据的程序和方法,它是标准化工作的法则,是降低工作随意性的途径。博物馆中需要建立的操作规范有很多,如《藏品使用规范》、《保护修复安全规范》、《展览操作规范》等等。如果一个博物馆在针对藏品进行活动时没有对应的规范,就会造成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藏品风险增加。第二,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有缺陷。管理制度是领导者设立的员工工作准则,是工作人员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管理制度涉及的范围更广,包括人、财、物的各个方面。设立藏品管理制度是博物馆提高工作质量、规避风险的基础。在藏品管理中,博物馆需要依据国家的相关法规,结合本馆的特点,制定和健全与藏品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工作在制度的框架内运营,降低藏品风险。第三,因缺乏维护与管理,使相关硬件设备出现故障,导致藏品风险出现。如防火消防设施不完备或老化,成为藏品发生火险的隐患;监控防盗设备的损坏,会造成藏品被盗的危险;空调工作异常,可能改变藏品保存和展示的环境。第四,工作人员的过失带来的风险。过失主要指相关工作人员注意力不集中,或违背相关法律规章操作,造成藏品风险出现。与专业人员的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局限不同,过失是完全的主观因素,它的危害较经验和能力不足造成的危害更为巨大,后果更加严重。

风险估测,实际上就是估算、衡量风险,即由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小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掌握的统计资料、经过识别的风险信息及风险的性质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进而确定各项风险的频度和强度,为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提供依据。藏品的风险估测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测风险的概率,二是预测风险的强度。预测风险的概率是指通过资料积累和观察,发现造成藏品损坏的规律性。例如一个博物馆一年内举办各种展览,共展出文物1000件,其中一件在布展过程中不慎损坏,则风险发生的概率是1/1000。通过计算概率,可以对概率高的风险进行重点防范。预测风险的强度即预测假设风险发生,导致博物馆藏品可能损坏的程度。对于容易造成藏品损坏的规模和程度大的风险应重点防范,如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博物馆,其藏品的防潮、防霉是需要重点进行的工作。

藏品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 作用

我们应该明白,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内涵的最主要研究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博物馆虽然不是传承人,无法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但博物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参与者,担负着“收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载体”的责任,又掌握着有关遗产的文史资料和专业人才,完全可以通过对遗产内涵进行深入研究,促进遗产的活态传承。通常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传递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研究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并对于今天的科技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深入研究和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信息是博物馆“天然”的使命。而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的遗产载体,拥有丰富的文史资料,同时,博物馆还有大量的学术人才,这都是博物馆开展遗产研究的重要基础,凭借这方面优势,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与学术界合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研究,是博物馆在“非物保护”工作的天然的义务也是当然的责任,博物馆应当立足于这个角色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县级博物馆是文化遗产最有效的载体,在保护当地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部分,因此,县级博物馆有义务对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行挖掘、整理、保护和弘扬,并在此过程中拓展自身的服务层面。但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县级博物馆在这方面都做的还不够。那么究竟该如何让县级博物馆切实承担起这一职责,充分发挥作用,并将此作为自身发展的大好机遇,提升博物馆的水平和影响力呢?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目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还相对滞后,离人们的要求差距甚远,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加快步伐,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开放一切可开放的文物藏品资料,在遵守有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改变工作方法和服务形式,建立多样、开放、灵活的管理制度、工作方法和服务形式,扩大藏品的开放范围,尽可能简化开放手续,变单一的服务系统为多层次综合性的服务系统,扩大服务面,提高服务质量。也就是说要把藏品的利用放在首位,从现在的以藏为主转向以用为主,藏用兼顾,并面向社会,实行积极的开放型管理,并大量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及时便捷地为公众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藏品的作用,以获取最佳社会效益。

其次,要加强宣传,使各类保护主体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倘若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无论多么美好的蓝图,都只能是政府和官员们的一厢情愿。所以,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只是某些部门、某些人的事,而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且常抓不懈的大事,这件大事应当成为全民的共识、全民的自觉行动。我们应通过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人人都懂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明了为什么要保护,以及怎样保护,从而让“保护”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全社会形成爱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使每一位公民都能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而自豪,从而自觉地珍惜我们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另外,基层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第一线,是文物保护的主战场,它为文物的保护、文物效用的发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作为基层博物馆,因受多方面因素制约,藏品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因此,我们要建立一支专业的藏品安全保管工作团队。

藏品安全保管的各种工作都需要专业的保管人员去完成,所以培养好的保管人员至关重要。首先,负责藏品的安全保管人员应该热爱这份工作,对于藏品保管工作有责任感。其次,作为藏品保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素质,熟悉藏品特性,了解藏品安全保管的这项工作。正是由于藏品安全保管工作的专业性强,博物馆应该尽量选用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人员来负责。然后,保管人员应具备创新精神,不断研究如何让藏品安全保管工作开展的更有效,提高藏品安全保管的科学性。最后,博物馆应该健全保卫组织机构,对安全保卫工作定期进行检查。制定安全知识学习日,并开办安全法规知识讲座,进行保护文物安全和的教育。博物馆还要重视对于藏品安全保管工作人员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其次,我们要把动态化管理作为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在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最后,要注意加强科学技术的引用,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保障藏品的安全。

藏品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博物馆 藏品 藏品保管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212-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藏品的种类以及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并且藏品的价值也在不断的提升。博物馆办得如何主要是通过博物馆收集或珍藏的文物数量、库房管理建设的优良以及藏品的范围和价值来体现的。藏品保管工作质量的好坏、效率的高低、管理水平的优劣均能够直接影响到博物馆各项业务的顺利进行,针对当今社会对藏品保管工作所面临的各项挑战,对博物馆的工作者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只有达到要求才能使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为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博物馆现有藏品保管工作的现状以及应遵循的原则

1.1 博物馆现有藏品保管工作的现状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我国的文物事业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为此博物馆的种类以及数量越来越多,藏品也越来越丰富。藏品保管工作不仅作为博物馆工作的基础工作,还作为博物馆陈列展览等工作的关键环节,藏品保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博物馆其他工作的进行。通过对我国博物馆现有藏品保管工作的调查,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例如:博物馆库房条件差、保管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水平、藏品库设计方面的问题以及藏品保管工作不能够规范化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的库房条件问题,众所周知无论博物馆自身的规模是大是小,其都会有库房作为藏品的保管空间。但是随着藏品的种类以及数量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库房以及不能够满足现如今藏品数量的要求,为此导致一些文物藏品必须通过堆压的方式进行存储。

其次,则是由于保管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在对文物的存放过程中,往往不能够将文物存放在适合其存放的条件下,例如动植物标本的存放,若不能够将其存放在合适的外部条件下,将会影响藏品的质量,对其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坏。

除此之外,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不能够规范化的管理,从而导致藏品保管工作人员的职责以及库房的管理制度不能够明确,进而在保管藏品时的办事效率以及工作质量都是十分差的,并且规章制度的不合理会严重影响博物馆的业务扩展的进行。

1.2 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通过对博物馆保管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保管工作的优劣不仅仅要提供良好的库存条件以及减缓藏品自然消亡的速率。为此在藏品保管工作中需要遵循科学性、效率性、安全性、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防治结合的原则。

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要按照客观规律来工作,要坚持科学性原则从事工作。在工作中要充分分析藏品本身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生物特性,进而才能够采用科学的保管工作措施。

效率性原则是要求保管工作人员在从事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时,态度要积极主动,从而提高藏品的保管工作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利用博物馆的设施,进一步提高库房的使用效率。

无论在哪个行业中,安全性必须放在首位,在博物馆的藏品保管工作中,要求藏品的安全、人身安全以及设备安全等等。尽可能的减少空气等外界环境对藏品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此可以周期性的对空调的设备进行清理和检修,并且在藏品的附近应限制化学用品的使用,从而符合安全可靠的外界条件。

除此之外,藏品保管工作中要始终贯彻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藏品本身就是为了确保学术研究等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存在的,这就决定了藏品保管工作的基础就是藏品保护,而保管工作的手段则是藏品利用,藏品保管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传承文化。

防治结合在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中的主要应用就是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通过利用科学合理的保管措施防止藏品受到损坏,对于已经受到损坏的藏品,应该对其进行处理后,避免藏品受到更加严重的损坏。

2 新时期优化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措施

2.1 建立规范化的规章制度

健全的藏品保管工作制度是确保藏品安全以及工作效率的前提,科学合理的制度是靠长期的实际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以及在失误中吸取的教训所换来的,科学合理的制度也要能够随着工作的需要以及针对不同情况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并且所有的安保措施都是对博物馆藏品的管理和利用是有利的,能够促进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积极主动的履行职责,从而提高服务质量以及做好藏品的保管工作,为下一步的博物馆业务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加强工作人员素质教育

社会的进步不仅仅带给我们的是丰富的物质享受,还有着思想的巨大变化,各种各样的观念纷纷涌来,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都受到了巨大冲击,并且伴随着犯罪分子的推波助澜,导致博物馆藏品的失窃事件不时的发生。为此加强对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十分必要。不仅要加强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还要让他们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价值以及意义。除此之外,保管人员要做到廉洁奉公、恪尽职守的,不利用私权谋利,严禁参与倒卖非法文物。与此同时,要禁止对外公开藏品的信息,并且提高警惕,若发现文物被盗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全力保护文物。

除了必要的素质教育外,还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教育。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以及业务技能,能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且在遇到新问题和新情况时能够及时的找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所有的这些都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以及过硬的专业技能,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的工作者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骨干型人才。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各种新型的设备也在不断的加入到藏品保管工作中来,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人员需要与时俱进,科学高效的完成工作。

3 结语

博物馆保管工作中,保管工作人员身上肩负着十分重大的使命,这就使得工作人员不能够放松警惕,时刻防备着特殊情况的发生,并且当这类情况发生后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这就对我们工作人员的要求在逐步的提高,为此保管工作人员要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对待新型设备时,要谦虚主动的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一个健全的制度,并且使藏品保管工作水平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藏品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文物遗址档案;建设;作用

我国对于文物遗址档案的建立工作十分重视,在多年的潜心研究工作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及管理条例等,这些工作对文物档案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多年的实践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已经积累下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经验以及专业理论,本文重点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快对文物遗址档案的建立,充分发挥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 文物遗址档案的建立

1.1 对文字资料的征集

要想对文物遗址档案进行建立,首先就要收集大量的文字资料。这些都是档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档案中涉及了遗址的地理位置、当前的保存现状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革,这些文字资料都为档案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管理依据。以蒲峪路故城遗址为例,其位于黑龙江省克东县,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保存现状是评判遗址是否具有内在价值的重要依据,如果破坏程度不严重,那么其便具备重大的研究价值,但是相反,如果受到的损害十分严重,就会影响到其进一步保存以及对档案的建立。所以说在实际档案中,应该明细遗址的现状,针对实际的面貌进行如实描述,以作为今后研究工作的重要依据。

此外,在文物遗址档案中,还应该收录遗址的保护范围以及建设控制地带。根据文物遗址保护的相关规定,遗址主要分为三个重点的保护部分,首先是特别保护区,其次是重点保护区,第三是一般保护区,每一部分的保护区都具有不同的保护范围,同时不应影响到当前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不能在文物遗址周围增加新的居民区以及建筑。档案中还涉及了对文物遗址的挖掘过程,每一次挖掘都应该详细记录在案,如果遗址曾经有过维修的经历,也要体现在文字资料中,作为文物遗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字资料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且也为今后的维修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便于在今后维修工作中更加有目的性以及有计划性。这些资料内容在档案中都属于重要的构成部分,因此具有一定的价值。

1.2 对形象资料进行征集

在文物遗址档案建立的过程中,如果只具有文字档案,那么并不具有说服力,如果加上图片内容,则更能令人信服。但是由于文物遗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要想得到图片资料并不是十分容易,这就需要在大范围内进行广泛的收集。形象资料中不仅包含了图片资料,也包含了图纸资料、拓片资料等。对于图纸资料的主要要求就是需要具备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的环境图、对于修复过的遗址应该具有保护规划图,还包含总平面图以及保护标志的位置示意图等。在图片资料中包含了在不同角度对遗址所拍摄的全景,航拍的照片,还有修复前与修复后的遗址照片等。拓片都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进行制作的,上述形象资料需要尽可能的面向大众进行收集,以还原文物遗址的原貌,为文物遗址的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1.3 立场

在收集完文字资料以及形象资料以后,就可以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立卷了。具体的立卷中应该包含以下内容,如文献保护单位的登记表,在历次挖掘工作中的进展以及维修状况,对于文物遗址中重要藏品的登记情况,还有就是历史文献以及图片与照片等。将这些资料收集在一起,以单卷或多卷的形式立案,称为主卷。政府相关部门对文物遗址的保护合同、建立关于文物档案立案情况的调查,这些内容结合在一起被称为副卷。除此之外,在备考卷中,应当收录相关领导的批示以及涉及主副卷内容的资料,将这些内容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予以收藏。

2 文物遗址档案的作用

文物遗迹档案的建设是文物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文物遗迹档案是文物管理部门在围绕文物开展的各项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并按照一定的档案管理规则和要求集中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照片、录音、录像等材料。通过文物遗迹档案,国家可以充分掌握各类地区各种文物遗迹的相关信息,便于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遗迹进行管理保护,也为各项文物遗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物遗迹档案可以为博物馆陈列宣传提供真实生动的素材,加强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了解,提升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从而使文物的宣传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文物遗迹档案还为专家学者的研究及社会各有关部门开展多学科交叉合作提供了必要的原始依据。因此,文物遗迹档案的建设是文物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文物遗迹档案的建设是弥补文物损失的重要依据。文物遗迹是不可再生资源,时刻遭受着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的威胁。文物遗迹档案系统科学地记录了有关文物自身的详细情况,充分反映了文物的发掘、研究、利用等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客观事实,是文物自然面貌与各项业务活动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真实记录,具有重要的考据意义和保存价值。文物遗迹档案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揭示出文物的时代、材料、制法及文物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原貌,当文物损毁或消失时,文物遗迹档案是文物修复的关键依据,对于文物遗迹实现有效保护有重要意义。

文物遗迹档案的建设是现代科学管理的需要。目前,在文物档案的建设、管理以及查阅利用服务工作中,不仅要将与文物遗迹有关的档案资料全面收集并规范整理,还要编制各种检索工具并科学编目,以便于利用者查阅。同时,制定相应的档案查阅利用管理制度也很有必要,可以通过建立“借阅登记簿”的方式,将查阅日期、查阅目的、所查藏品的档号等逐一详细记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文物遗迹档案的建设中的应用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只有通过对档案文献的前期处理工作,将档案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才能将其中所蕴含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予以揭示,这是因为文物遗迹档案信息资源的来源渠道复杂,档案中所蕴含的信息也是多种多样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文物遗迹档案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保护我国文物遗址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文物遗址档案保护的过程中,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对文物遗址档案进行建立,在建立过程中需要收集哪些相关材料,并且还进一步介绍了文物遗迹档案主要的作用有哪些,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对这一问题予以更加严格的重视,为促进文物遗迹档案的保护工作作出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艳玲.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现状与完善方法分析[J].丝绸之路.2015(04)

[2]李涛,郭琳娜.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与实践[J].雪莲.2015(20)

藏品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博物馆;管理工作;问题;对策

博物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文化场所,对传承民族文化、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重视博物馆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专业人才医乏、经费不足等。这些都需要大家予以高度的重视,进行切实地分析与研究,以求博物馆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迅速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就从当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谈起,就如何做好博物馆管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 当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博物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现阶段部分博物馆中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业务素质,对工作敷衍了事,未能充分发挥一个文博工作者的作用,严重阻碍了博物馆的发展。

(二)政府投入不能满足博物馆全面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虽然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博物馆投入,但根据国家新的规定,博物馆中很多场馆都属于免费开放的场所,这就加大了资金的使用,造成了资金普遍不足的现象,严重制约着博物馆的发展。

(三)博物馆展览种类和展示手段比较单一

多年来博物馆展览一直沿用传统的方式和手段,面貌依旧,未能反映时代的进步和需求。它和人们的现代生活日行渐远,无法吸引持续的参观源。

2 做好博物馆管理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一)多措并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博队伍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人才,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管理。因此,做好博物馆工作,应首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博队伍,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具体来说,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博队伍,博物馆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馆员素质,使其适应工作需要。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对知识更新引起足够重视,不断参加各种业务培训,以加强专业知识、业务知识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提升自身素质,适应博物馆适应“以人为本”发展要求和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建立激励机制,稳定人才队伍,发挥其积极性。做好博物馆管理工作,我们也应发挥人才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博物馆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用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现行不适应人才管理的政策做出调整,以稳定人才队伍。如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实行岗位工资制度,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倾斜的竞争激励机制,从而充分调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公开招聘,建立职业准入制度,提升博物馆工作人员素质。针对馆员招聘,博物馆应坚持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选拔优秀人才,要求其通过学历验证和参加博物馆专业知识考试和综合素质测试,并确认达到执业资格后,再上岗工作,从而在入门阶段就把好人才关,促进博物馆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这样可杜绝不合格人员流人,同时也为博物馆自主聘用人才创造了机会。

(二)拓宽经费来源和渠道,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1.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经费保障是博物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尤其是实行免费开放后,观众急剧增加,与之配套的管理和服务哑待加强,相应的运行费用也大幅增长。为确保免费开放的实施,政府应当通过对博物馆各项运行成本的评估和测算,加大对博物馆经费的投入,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作用。

2.依靠社会资助。在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政府也可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投入资金,积极参与博物馆的文物征集、陈列展览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博物馆公益性文化事业。

3.加强自身造血功能。鼓励发展博物馆产业,开拓博物馆社会市场,加强旅游休闲商品的开发和销售,以增加自身经济收入,降低博物馆的运行成本,进一步增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活力。

(三)根据观众需求,打造精品展览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衡量博物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这就对博物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陈列展览内容、形式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充实展览内容、丰富展品,将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打造精品展览,吸引观众。具体来说,需把握以下三点一是要办出特色,即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博物馆应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将一些有代表性的地方文物,以新颖的方式陈列展出,从而吸引观众,使之增进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了解。二是要赋予文物深刻的内涵。这要求在布展时,运用博物馆的展览手段,按照文物年代、作用,将文物与版面文字、出土地点、图片、文化类型、雕塑、沙盘、地图景观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以突出当地地方历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遗址等,从而使观众参观后感受到展览反映的主题,了解当地历史,产生共鸣,增强民族自豪感。三是要运用一切有效的展示手段,如图表、文字、景箱、雕塑、沙盘、声光电等手段,配以必要的语言讲解等形式,以吸引观众,感染观众。

(四)狠抓基础工作,确保藏品安全

1.加强文物藏品管理和登录。博物馆要加强藏品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文物保护法》确立的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馆藏文物登记、建档备案、日常管理和有关人员离职清点交接等制度体系,健全和强化监督机制,防患于未然。

2.推进对馆藏濒危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博物馆应结合自身实际,编制保护受损、濒危馆藏文物的中长期规划,明确目标任务,以做好保护文物的各项工作。同r,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科技保护养护、修复室,充实专业技术人员,改善工作条件,大力推广应用成熟技术。

3.着力加强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博物馆要进一步强化预防性保护理念,大力改善馆藏文物保存条件,加大专项投入,合理规划和兴建、改建符合《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试行规范》要求的文物库房,以完善防护设施,遏制因环境不利和管理不善致使文物受损的现象,确保馆藏文物安全。

总之,新时期博物馆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涉及资金投入、人员素质、展览陈列等问题,任务繁重而复杂。我们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研究,以高质量的管理和服务迎接挑战,共同努力,才能加快博物馆建设,推动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