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的专业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育的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的专业知识

小学教育的专业知识范文1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职业技能培养 主体内容 训练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绝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这对从业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主渠道还是师范教育,几经变迁的小学教师教育,面对不断深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重建和完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已成为当今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主体内容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是从中师模式起步,内容主要依据国家教委1994年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项。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发展,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高师小学教育的职业技能培养,就必须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高度,重新加以审视和完善。其主体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知识的转化能力。

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将自身素质转化为学生素质的过程。教师必须善于将自身掌握的知识或教材中的知识转化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探究活动,把复杂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简单具体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这种专业知识的转化能力,集中体现在施教者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原则和心理学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实际问题的工作中。

2.言语表达能力。

“言传身教”是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运用语言从知识、情感和思想上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的这种言语表达能力集中体现在普通话的掌握程度以及言语表述的准确性、逻辑性、连贯性和通俗性。

3.书面表达与书写能力。

较好的书面表达与书写能力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它表现在教师对常用文体的掌握和应用上,要求构思奇妙、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文字生动、准确,并且书写规范、美观,尤其是钢笔书写和粉笔板书。

4.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推动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因此,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信息搜集,熟练掌握常用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是小学教师必需的一项重要技能。

5. 课件与教具制作能力。

具备一定的课件与教具制作能力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小学教学,课件与教具是最常用的直观教学手段。其中教具制作要符合教学要求,造型简洁美观,有示范性;课件的制作则要求构思巧妙,图、文、声结合,动静有序,体现教学思想。

6.教学组织与施教能力。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人。人的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必然对教师的教学组织与施教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教学的计划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教师要有亲和力和教育机智,要对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深刻的认识。

7.教学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教育工作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反思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这是优秀教师群体所表现出的共有特征。它是教师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修养、教学状态和教育方式及时进行有效调整、控制与反思的技能,是教师教育和专业化发展到较高层次的标志,也是体现小学教师未来适应性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8.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掌握个体教育、集体教育和与学生家长沟通的基本技能,学会组织班队活动和班级事务的管理。

二、“双主线、多平台”,有效构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教师职业技能不是单一行为方式的训练,而是知识与一系列行为方式相结合的结果;不仅包括外在的动作技能,还包括内隐的智力因素。教育教学复杂情境中的教师职业行为尤其需要以深层次的智力能力为主导。为此,我们探索总结了“双主线、多平台、同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双主线,通过课程、技能测评、活动、竞赛和校外实践等学习平台,构建教师教育生态场,实现专业知识、教师技能和教学智慧的同层递进。

1.整合课程体系,同步发展职业技能训练。

课程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途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如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顺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有效促进在校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是我们近年来重点探索的问题。首先,通过课程调整加强了基础课教学,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增强适应性,为实施新课程奠定基础。其次,补充更新教育专业课程内容,适时引入创新教育需要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陈旧的教学内容作较大幅度的删减。再次,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和实践指导课,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的实效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在课程改革的同时,十分注重将职业技能训练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将有关技能的训练要求列入相关课程的教学标准,用课程标准来规范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与要求。例如:言语表达能力主要通过口语课程培养,书面表达与书写能力主要通过写作课程和书法课程培养,教学组织与施教能力主要通过教材教法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培养,教学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研究能力主要通过教学论和教育科研类课程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通过计算机课程培养,课件与教具制作能力主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和相关学科课程培养。

2.构建动态评价体系,实行职业技能证书制度。

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由诸多环节和要素构成的长时间训练系统,如果没有一套明确规范的评价体系,训练效果将无法保证。近年来,我们根据实践摸索确立了系列化、分阶段、递进发展的考核模式,将技能评价动态地分为三个阶段:(1)基本功考核。着重在一、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主要内容为师范生的“读”、“说”、“写”、“书”、“画”、“弹”、“唱”、“跳”等教师基本技能。实施时,将这些技能的考核单列打分,并按一定比例计入相应课程的总成绩。并以此为起点,建立每位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测评档案”,作为以后技能考核的基础。(2)教学能力测评。在二、三年级学生教育实习前分项进行,其内容主要为“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和“片段教学”等。要求学生在实习之前必须通过相应技能的考核测试,否则暂缓实习。以此督促学生坚持不懈地训练,从而达到教学技能的综合提高,更为教育实习做好准备。(3)专业能力评价。在三年级完成教育实习之后进行。测评内容主要包含两项:一是结合教育实习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评价与认定。具体包括课堂教学组织与施教能力、班级管理与活动组织能力和对小学生的思品教育与心理教育能力。二是结合毕业论文进行的教学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测评。通过撰写评课报告或教育研究论文,促进师范生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这种分阶段、系列化、递进式的技能测评,既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有效促进,更是对未来岗位适应性的初步检验。学校对各项考核测评合格者颁发《教师职业技能证书》,而对没有过关的学生则要求重补重测不合格项目,否则暂缓教师资格证的申领。

3.培育基地,搭建教师技能实训平台。

课堂与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主阵地。除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外,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构建教师技能实训场所,是强化小学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的关键环节。为使学生由课堂和书本知识走向岗位,形成职业技能,我院专门组建了教师技能实训中心,设立了微格教室、教学观察室、多媒体教学活动设计室、音乐艺术训练中心、书法教室、语音教室等校内实训场所,开展教学基本功与教育教学能力的校内训练。同时,还与一批办学条件较好的知名小学建立协作关系,把它们作为我校的教育实践基地,通过“观摩”、“见习”、“评课”、“案例教学”、“教育实习”等形式的校外实训,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和师性养成。此外,学校还以两门国家精品课程为依托,在校外基地设立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工作室和《研究性学习》工作室。一方面,通过精品课程的学术引领,推动小学学科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及时收集和反馈基层教学的最新动态,对师范生培养和课程建设产生影响,使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始终占据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4.倡导社团活动,积极开展学科竞赛。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余生活是培养师范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通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不仅可以使广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还可以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陶冶情操、锻炼能力。学校还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和学科竞赛活动。近年来,我校定期组织了诸如征文比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大学生辩论赛、课件制作比赛、声乐大赛、舞蹈大赛、器乐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教师技能大赛、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等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和学科竞赛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营造了独特的师范校园文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活动的组织者和受益者。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师范司编.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1994.

[2]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1:9-10.

[3]许莉萍.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的创新[J].探索与交流,2005:27,43-44.

小学教育的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数学教师;素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79-03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我国的数学自秦汉时期形成体系以来,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中已经成为成就社会文明与科技进步的基础学科。数学教师,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作为基础学科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基,他们的素质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深入备受关注。

一、教师素质结构分析

教师素质是“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基本”是底线要求,只有具备“基本条件”的教师,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关于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学者们观点各异。谢安邦等人通过比较研究,在认真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将教师素质的认识统一为五个方面,即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知识、能力、教师的个性品质或人格特质,在此基础上又经过进一步深入的分析、综合与抽象,最终将教师素质结构凝练为真、善、美等三个维度。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系列,其中将教师的素质结构分为三个维度、十余个领域、数项基本要求。《标准》对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更为全面、具体。本文依据《标准》将教师素质结构分为三个维度,即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结合小学数学教师现状、学科特点来具体研究和探析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结构。

二、《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下的小学数学教师素质结构探析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

1.立德树人、关爱学生

教育是用知识换取知识、用人格培育人格、用爱点燃爱的事业。立德树人、关爱学生永远是教育的真谛,是教师的法宝。卢梭说:“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霍懋征用一生的坚持不懈证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

小学生犹如初春枝头刚刚萌发的幼芽,需要阳光的温暖和爱的滋养与呵护,一丁点的疏忽都可能致使幼芽夭折或发生扭曲,因此,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尤其重要,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2.尊重、信任学生

真爱一定是与信任并驾齐驱,苏霍姆林斯基曾回忆说:“总之,我被任命为校长时就已深信:只有当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之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如果对孩子缺乏信心,不信任他,则全部教育智谋,一切教育和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像纸牌搭小房一样定然倒塌。”“我告诫我的同志们,切不可由于自己对孩子的不信任,由于怀疑他们的诚实和善良的动机使孩子怕接近自己。”“这些意见过去是,今后永远也将是我的坚定信念。对人抱有信心,对我来说是最珍贵的东西。我过去和现在都在竭诚地维护它免遭怀疑和冷漠之情的玷污。”真爱也一定是与尊重相携手,尤其是对待后进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与沃洛佳的相遇,让他明白:“要以人对人的方式对待孩子,耍善于发现他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一隅,这样才能使你更容易克服那些妨碍教育的不利因素……应当像跟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会见孩子,应当跟他们同享胜利的喜悦,共担失败的忧伤。”

尤其是小学生,心性稚嫩,尊重与信任是不仅是求知的保障,更是涵养良好品格的需要,因为儿童是在尊重中学会尊重,在信任中学会信任,教师尊重、信任学生,润物无声。

3.富有耐心和责任心

富有耐心和责任心是小学数学教师的首要品格。小学教师肩负着为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奠基的责任。小到主动帮助解决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的困难,大到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开拓思路,树立理想,涵养德性等,这些都是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具体责任行为体现。而这种行为的持续性与长久性考量的是教师的耐心和责任心。

尤其是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在小学生眼中,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是有难度的,是困难最多的学科之一。这与数学具有的抽象性学科特点相关。数学语言可分为抽象性语言和直观性语言,包括数学概念、术语、符号、式子、图形等,由形象到抽象实质需要一个明晰的引导桥梁,这座桥梁需要包括计算、绘制、引证、设想等等系列在内的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建构。它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选材(如已知条件、间接条件、多余条件、问题等)、构思、架设等错综复杂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之一就是引领学生建桥铺路。这项工作伴随着枯燥、劳累,旷日持久,却更需要一砖一瓦的耐心和责任心。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困惑,都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指导;面对每一个学生的质疑,都需要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面对每一个学生的苦恼,都需要教师甘甜玉露的滋润;面对每一个学生的症结,都需要教师春风化雨的消融。责任心与爱心是小学数学教师成功的法宝。

4.积极、幽默,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做喜欢孩子的人容易,做孩子喜欢的人不易。具有积极、乐观、开朗、风趣性格与风格的教师,是孩子们用欢声笑语来迎接的教师。数学教师因所教学科知识具有的逻辑推导的局限性和数学思维的抽象性,有些人照本宣科般地讲解,这样的教师也最不受学生的欢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从形象事物中抽绎出数学语言实质与规律,从数学语言的实质与规律引入身边的生活实际,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这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种必备本领或说必修素养。

曾看到过拿着板凳当格尺、拿着扫帚当教鞭的教师。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也有不少数学教师为了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乐趣情境而制作了头饰、卡片、绘制了图形,使用了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等,笔者认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上述提到的那些都是辅的教学材料,包括教材在内,都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辅助载体。如果把它们比喻成硬件的话,那么,它们是否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要看软件――教学语言。恰当风趣的语言与姿态会使辅助载体“活”起来,会赋予它们形象功能的“生命力”。有了鲜活的形象,学生更容易直观地理解知识索引,更容易发现躲在形象背后的抽象知识与规律。

其实,帮助学生快乐成长,小学数学教师的作用不只体现在课堂上,课前、课后还有课余生活也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快乐时光(如科学布置作业,组织联谊式多边活动等),为小学生的快乐成长创设适宜的条件,那么学校、家庭、社会就是学生的快乐摇篮;教师,就是学生的快乐风铃。

(二)专业知识

1.总体专业知识体系:一纵一横一更新

小学数学教师在专业知识领域,纵向应具有完备的数学学科知识体系,横向应了解多学科知识,掌握多学科教法来适应小学教学综合性强的特点,同时不断更新随着时展而发展的教育理论与儿童身心发展理论。掌握新思想新方法,主动提高原有认识水平。

2.具体侧重认知领域

(1)充分认识学科教育教学的复杂性

数学在小学是基础工具学科之一。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充分认识本学科的特点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一是学科本身视角:对于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单纯靠记忆积累的知识较少(如0-9的数字识记),几乎每一个知识体系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的得出都要经过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等动手动脑过程。二是学科比较视角:小学数学学科与小学其他学科比较,因其是由形象语言(图形、图像等)引出抽象语言(数量、数量关系等),具有较高程度的抽象性和较严密的逻辑性,需要推理、分析、联想等脑力程序处理才能做出正确结论。三是学生学习视角:小学数学比较于初、高中数学对常人而言虽然是简单的,但对小学生而言却是复杂的;再比较于小学其他学科对小学生而言也是复杂的,是需要持续动脑思考的学科。课题组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不喜欢学数学的孩子还是占有相当比例的。因此,从以上三个视角充分认知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复杂性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准备与顺利展开是十分必要的。

(2)充分认知学生思维成长的规律性

对于学龄期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思维的发展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期,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相比较于学龄前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特征。他们善于认识生动具体的形象事物,但对于由形象事物引出的抽象思维的认识与理解会产生困难,甚至困惑不解,此时的每一个微小的打击,在小学生心理上都会形成一个厌学的旋涡。同样,每一次欣慰的赏识,在小学生心理上都会形成一个好学的涟漪。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了解此时期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科学地、耐心细致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数学学习的单调乏味变得生动有趣,化枯燥为有趣、化烦琐为简单、化困难为容易,让学生轻松快活地走进数学生活的殿堂,成为那里的小主人。

认知并尊重小学生身心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的自然形成规律,围绕小学生这个主体对象戒骄戒躁、循循善诱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素质。

3.专业能力

结合小学生与数学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两方面专业能力,即主体能力与本体能力。(1)主体能力。主体能力,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应具备的能够促进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向前健康发展的能力。主体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完成小学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基本能力。它由思辨解析、赏识评价、交流沟通等三种能力组成。一是思辨解析能力:小学数学学科建构思维贯穿着整个学习过程。辅助学生辨析拆解思维障碍,疏通思维堰塞湖,探索建构正确的方向桥,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具备的首要基本能力之一。它是用儿童化语言的讲解、直观化动作的演示、板书图示或多媒体画面等具有形象表现力的方式化难为简、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得出数学结论,建构数学逻辑思维模型。二是赏识评价能力:小学数学信息量大,逻辑性强。对于小学生,更需要数学教师的认可与赞赏。赏识与鼓励是学生前进路上的曙光。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地灵活使用以赏识、鼓励为主的多种评价方式,着眼学生个性特点恰当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发学生数学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数学研讨的积极性,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信心。三是交流沟通能力:与家长、同事、学生、社会团体保持诚挚的交流沟通,相互了解,是小学数学教师为学生排解疑难,与家长、同事、社会团体化解矛盾,建立友谊,育思想方向,打造互信平台的最佳方式。

(2)本体能力

本体能力,是指教师自身发展应该具备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反思能力与成长能力。一是反思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虽不必做到“日三省吾身”,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及时反思与总结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与经验,摒弃弊端,发扬优势,更好地为下一步的教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成长能力:成长能力是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与道德修养、丰富专业知识与先进教育思想、促进形成终身学习习惯的能力。它是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中成长与再提升的原动力。学无止境,小学数学教师的成长能力是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发展力之一。小学数学的学科教研、鉴赏与评论能力等具体提高教师个体或群体的能力都属于教师成长能力范畴。

(3)主体能力与本体能力的关系

小学教育的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学 专业英语 教学过程

职业英语教学是具有职业教育根本属性的,有其独有的专业特征。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就业,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类课程,是一种交际工具。所以,英语教学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很重要。英语语言学习和汉语的学习过程是一样的,需要不断、长期的积累,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和实践练习,如此才能形成语言的运用能力和运用习惯。因此,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英语学习,获得语言运用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紧密联系社会生活

语言是为了工作和生活中交流和交际服务的,是一种工作和生活工具,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职业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很好地使用这个工具的能力,英语学习过程必须和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英语教学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二、抓好英语基本功

职业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英语交际能力的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抓好英语语言基本功的教学是很必要的。

第一,教学过程要注意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全面发展,突出说、写、译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

第二,要注重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敏感性,培养学生灵活地处理英汉文化差异问题。

第三,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方面的创新能力和技巧性。

第四,要结合真实的情境,科学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技巧。也就是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打好语言基本功。

三、依据大纲,科学规范教学模式和技巧

专业教师要切实吃透新《大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把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注意学生英语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一要统筹安排自己的教学训练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科学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准确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二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运用英语交流。三要对学生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和指导者。

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切行动的动力。要让学生学好英语,培养出有语言运用能力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学生没有兴趣,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我们的教学根本无法达到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意识,创设真实的语言教学环境,使学生融入其中,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第二,要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把这作为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比如演讲、辩论、戏剧表演、编辑报纸杂志、专题访谈等。

第三,要善于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英语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电教设备的作用,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方便、实用和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五、以教材为范例,活用现实生活的新材料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载体和依托,可以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学生而言,教材突出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定位了学生的薄弱点,有利于学生开展英语学习。语言学习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与生活和工作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使用教材的同时,要注重引进时代生活材料,让社会生活现实和教材衔接,使语言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创新,实现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六、注重素质与能力评价

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养成进行评价,是检查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也是考核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是我们下一步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依据。我们要广泛征求意见,通过教师评、学校评、学生自评、家长评等多种形式,做到公正、全面和客观地评估我们的教学效果,以便以后更好地改进教学。

小学教育的专业知识范文4

关键词:英语教育教学模式;现场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各普通高校的大量扩招,英语较好的学生进入了重点院校,而英语一般的学生进入了一般院校,而那些英语不好的则流入了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而且水平亦参差不齐,学习的目的较盲目,对学生不感兴趣,学习没有动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多数教师觉得不是很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技能也是不如人意。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应当再采用“语言分析+ 英汉翻译”的教学方法,因为它与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不相适应。这就要求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就要求同生产紧密结合。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必须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诸方面探索新的思路和理论。

二.理论依据

高职高专英语在理论上被界定为专门用途英语(ESP)分支下,介于学术英语(EAP)与职业英语(EOP)之间的业务用途英语(EPP)。

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建构“以职业英语能力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实现高职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英语教育新的教学模式

所谓现场教学,模拟真实场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活泼与多元化且具创意的学习活动利用合作学习做为教学活动模式等特性,提升教学效益与学习成效。在教学现场中实现从模仿、借鉴到实际应用,依托实训室,学生在这里可以完成相关的设计、编制相关的情境。在实践性教学方面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广阔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机会,通过真实案例的接触,提高其应用和创新等能力。

我们为此自编了5本校本教材,分别应用于机械系、电器系、计算机系、工商管理系、商贸旅游系。而所谓现场教学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在实训室进行教学,各系实训要求各有不同,以便学生能够提高英语运用能力,能够翻译英文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中进行交流,并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四.现场教学案例

下面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07级国贸01班的现场教学案例来说明现场教学的方法和效果。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

The plan for on-site teaching in Business Management Department

The topic : how to make a negotiation about making an offer

place: D201(谈判室)

Class: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01,02.

Textbook:Business Management English edited by me

Introduction and requirement:

According to Quotation on Unit three of Business Management English .I give them a goods named sweater, and they must make the quotation clearly and correctly. Which should be including quantities, quality, price, color, packing, brand, commission, terms of payment, terms of transport and so on. Such are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they must include: FOB/ CIF/ C& F, L/C.

step: I give students for about two groups in class D201,sitting there in circle,each of them can make negotiation with their partner voluntary. Some of them are two, some of them are four. First I give them 15minutes to prepare, and then begin.

Main Method:Project teaching

1. Project Settings

How to make a negotiation about making an offer

2.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treatment

Let students collect information about how to make an offer.

3. Research, discussion, the content

1).ask them find out the English words involved

2).questions they discuss:

A: English words involved :quotation, market, quote, commission, productsFOB/ CIF/ C& F, L/C. and so on.

What is FOB? What is CIF? And what is the difference?

小学教育的专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教学改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职教育;慕课;在线学习;研究性学习

翻转课堂也称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源于美国,是指一种教师创建学习视频并提供相关教学资源,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回到课堂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教学形态。这一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和指导技能,学生在家通过练习来内化的教学顺序,而变为依托信息技术平台让学生课前在家里上网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技能技巧方法,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而完成。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从“课堂讲解+课后作业”变为“课前学习+课堂研究”,课堂内容从知识讲解传授变为问题讨论研究。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创新在中等职业学校已悄然拉开了探索实践的帷幕。笔者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教学进行了尝试,取得较好的成效。

笔者结合翻转课堂改革实践过程从价值与意义、依据与保障、实践与探索、总结与反思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与意义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实践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探索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

翻转课堂将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专业化和专业教学的信息化。翻转课堂通过网络平台将原先的“预习”丰富多彩和淋漓尽致,体现了信息技术为专业课服务。翻转课堂的专业仿真实训资源不可替代地使复杂的实训过程可视化、仿真化、岗位化,体现了专业教学信息化。

(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学习特别是进行仿真实训,全面提升学生的操作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上课时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探究和实践操作,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操作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三)推进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翻转课堂需要学校提供足够的信息化条件,包括网站、网页、资源、录编条件和信息化人员以及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水平。需求促进了发展,翻转课堂全面推进了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倒逼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跨越发展

翻转课堂不仅是教学顺序翻转,更在课堂上采用研究性学习和项目教学,使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毫无立足之地,倒逼教师不得不全面开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依据与保障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

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有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本杰明?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总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知识传授阶段,第二是知识内化过程。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知识传授,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而把知识内化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结果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同伴协作和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占用来进行知识传授而忽略了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模式翻转了这一教学顺序,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到知识内化上,即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的过程放在课堂时间,完全符合建构主义思想。“掌握学习法”理论认为: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功课,只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这一理论这对于“中职学生教不好”的说法给予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只要指导得当,中职学生照样可以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掌握学习法”理论提出了包括定向、新授、评价、矫正等四个环节组成的“掌握学习法”。更多地强调课堂个性化的辅导和矫正性的帮助。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不仅有群体教学,更是让学生按自身的节奏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支架,矫正错误认识,达成学习目标,因而翻转教学符合“掌握学习法”理论的。

基于这两个理论,笔者认为,在中职学校开展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验与普通教育同样是完全可行的。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保障条件

开展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改革的保障条件着重在于师生思想观念和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两个方面。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对于老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都是一种挑战!它的真髓在于改变教学模式,成败关键在于师生是否愿意改变,是否愿意放弃传统的教学思维与习惯?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老师和学生一时难以接受这一教学模式;老师感到工作量增大太多,并且效果未必好;学生感到要多花时间学习,占用了较多的课外时间。开始实验之前,笔者通过讲座等形式进行全面的宣传,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讨会,学习有关文章,形成共识,并进行演示、提供有关资源以减轻老师工作量,让相关专业教师乐于接受这一实验任务,并制定相应制度。对学生甚至家长说明清楚,说明优点,并鼓励他们尝试用新方法来学习!

学校的信息化水平方面包括学校网站、网页建设,网络带宽,教师拍摄和编辑视频的能力,有关教学信息化资源等。笔者认为:信息化资源是改革顺利的重要保障,联网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学校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很多院校的慕课也在逐渐形成,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大部分学校都具备电教的拍摄设备和录播教室,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再配上个别的信息化技术人员完全可以解决拍摄和编辑视频的问题。而学生无论电脑还是手机上网都是很方便的,具备课外网上学习的条件,并且中职学生学习任务并不是很紧张,完全可以在课外时间进行在线学习。

为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积极筹备,2013年7月,工作室积极酝酿翻转课堂改革实验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和具体步骤。2013年8月,在学校教学研讨会上介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做法,同时开展各方面的认证工作,并着手开展条件准备;2013年9月,正式开展实验试点工作。

笔者在实验准备开始之前,对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进行了充分的调查论证,并与有关专业老师和信息化技术人员进行了全面的交流,对相关老师进行信息化水平培养并指导了简单的录编技巧。通过学校解决了翻转课堂资源专用网页,摄录和编辑的设备、场地和人员等问题,同时在课外时间专门为寄宿生开放了机房,以便学生在线学习。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在实验开始前,笔者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实验方案,选定了班级、课程和首次进行实验的项目模块。具体的班级是笔者所上的一年级(10)班,所选课程是笔者本学期所授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这个课程具有较好的独立性,笔者对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定了可行的教学设计,安排了每次课的内容,建立了班级翻转课堂QQ群,以便于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课前准备

首先要对每次课确定学生课前在线学习的内容和练习,初步制定课堂在解决的问题。有计划地制作视频脚本并在技术人员支持下进行拍摄和编辑形成能突出教学内容有较高质量视频,和一些与本次课有关的信息化资源做成一个本次课的学习包,提前放在学校网页上,让学生学习。以收单机介绍这次课(2个学时)为例,教学任务是分析收音机的组成结构和框图、工作原理和过程、主要元器件名称和作用。笔者结合多媒体技术拍摄了12分钟的教学视频,清晰并且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地展示的收音机的框图、工作过程、主要元器件作用和教学PPT,同时将无线电原理、各单元基本电路组成原理、主要元器件的作用等教材、动画等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阅读复习,特别是还放入一些拓展性学习的资源,供一些有潜力和有兴趣的学生扩大知识面,还精心设计了相关的思考与练习要求学生作答后在QQ群中提交给老师。并在QQ群中通知学生抓紧在线学习。

第二天,大部分学生网上提交了作业和提出了一些问题,还有一些拓展性的问题。笔者对作业和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分为三类,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为四类,并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备课。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课堂实施

翻转课堂教学不是“慕课”,不是简单的在线学习,视频不能替代老师,关键是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实现先学后教(做)。到教室或实训室上课时,学生已通过网上学习基本完成了知识传授的过程,教师通过浏览学生作业和提出的问题基本了解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好了互动交流的主要问题,科学地设计上课环节,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内化建构知识(技能)体系。

对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的呈现形态以讨论探究学习的形式开展,对以传授操作技能为主的,则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形式开展。由于现阶段中职专业教学多是以理实一体教学的,因而面对面上课时,两种呈现形式多是交叉进行。总体上看,教学程序主要包括教师总结提出问题(任务)、分组讨论(操作)提出问题、师生互动(演示示范)解决问题、多元评价加强共识等几个环节,课堂形式构成采用探究学习法,教学内容组成采用理实一体任务驱动。

1.教师总结提出问题(任务)。教师对学生网上学生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和学生提出问题,对教学的核心内容和重难点进行适度的说明,并针对性提出若干关键性问题作为学生分组讨论或实践操作的基础。

笔者首先进行评价,评价中主要肯定学生的成果,但在如收音机整机结构、变频部分、中频放大部分和检波部分的认识还不足。提出的问题有:①如何画收音机的组成框图,收音机的信号流程是什么?②收音机各段的信号内容是什么?③收音机组成中各部分的电路组成是什么?它们的核心元器件有哪些?④收音机各部分的信号频率及处理有什么?并着重介绍了整机工作过程。

2.分组讨论提出问题或实践操作完成任务并发现问题。在分组讨论中,教师采用支架式教学为学生搭建了讨论或实践操作的脚手架,学生分组(每组前后座4人一组)进行交流,交流讨论内容是自身网上学习提出的问题,并结合老师提出的关键性问题。学生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达到知识自主建构的目的,教师这时教师作为学习的引领者要特别注意控制节奏,在巡视中注意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时加入交流。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有了课前学习的基础,根据任务独立或合作完成操作,发现问题讨论交流提高。教师预见问题,巡视中注意观察学生操作情况,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3.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或实践操作中,各组讨论后集中小组意见,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本组发言或操作演示,回答教师提出的关键性问题或操作演示并说明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小组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并适时插话进行引导。然后教师对各组情况或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提炼出共性问题,全班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商榷探讨或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有的回答问题,有的补充个人想法,有的纠正不当的回答,有的提出质疑又引发新的交流,教学在师生的思维冲撞中不断内化学生知识。最后教师要进行关键性的总结和提升。这是一个关键,能否把握体现了教师主导的作用。

4.多元评价加强共识。各组在总结归纳中填写《达成性学习任务表》,并根据《课堂评价表》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最后,教师简短总结和评价。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总结与思考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大部分师生的支持。首先是学校很支持,学校的教学改革为学校注入的新鲜血液,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这一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确保培养目标有所帮助。其次是老师很高兴,通过翻转课堂积累了很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会提前自学,教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生动活泼,效果较明显,最后是学生很热情,乐于接受这一新鲜事物,对上课较为期待。

(一)课堂翻转教学模式改革的优点显而易见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首先是学校很支持,学校的教学改革为学校注入的新鲜血液,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这一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确保培养目标有所帮助。其次是老师很高兴,师生基本适应了这一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基本定型,积累了很丰富的教学资源,大部分学生有提前网上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再其次是是学生很热情,乐于接受这一新鲜事物,对上课较为期待。

在中职学校开展课堂翻转教学较普通教育体现了以下的优点。1.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是采用研究性学习,肯定要比传统的讲授法多用时间,必然造成正常的教学课时不够,在中职学生的课外学习不紧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显然可以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时间,弥补课内时间的不足。其次课堂讨论氛围浓厚了许多,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效果较明显,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最后是中职教学突出的是技能教学,翻转课堂的“先学后教”,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先学”有关的技能操作方法,而“后教”把需要仪器设备进行技能操作的实践内容放在实验实训室,最大限度地提高的实验实训室的效率,增加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了网络技术、信息化资源、慕课平台等先进教学手段,把预习部分转化为观看视频和仿真动画,增加了趣味性,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3.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学会了自学,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学会了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掌握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4.培养了尖子学生带动全体: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尖子学生:部分学生选学了拓展性内容并开展网上和课上的交流提高,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专业水平大幅提高,培养了尖子学生,为技能竞赛准备了梯队选手,同时他们成为“小老师”,带动了班级整体学习氛围和专业水平。

(二)课堂翻转教学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

在中职学校开展课堂翻转教学较普通教育存在着以下的问题。1.教师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不仅是如何将所掌握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应当是通过管

理的方式将学科知识传播的过程中传递学习技能、创新思想。因此,教师要从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等几个方面提高能力。同时课堂翻转教学对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的要求更高。2.学生自觉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课外没认真网上学习,甚至没有学习,这在中职学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分组讨论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多元评价的效果也亟待提高。3.信息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信息化设备和录编设备不足,教师拍摄视频水平不够,视频质量不高,相关信息化资源匮乏。信息化技术人员不够。网络速度不够也是造成学生不能正常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寄宿生上网学习受到一定的制约,难以做到完全自主学习。4.教师工作量有待于合理安排:教师要准备视频,要准备资源,还要浏览学生作业和提出的问题,才能形成高针对性的研究问题,无疑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有时难免顾此失彼。

结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师生基本适应了课堂翻转教学模式,教学程式基本定型,老师的信息化水平基本提高了初步满足这一教学模式需要的程度。学生的学习习惯基本养成,课堂研究性学习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教学质量逐渐提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弊端不多,首先改革不改变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不存在影响教学内容的问题;其次中职生课外学生并不紧张,在中职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不用考虑这一改革是否给学生减负的问题;其三即使有部分学生没有提前在线上学习,顶多也不过是面对面交流时多进行一些复习讲解,还是可以节省相当的时间进行探究性学习的。

综合分析这一实验过程,笔者认为,将课堂翻转教学模式改革应用于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学是可行的,总体上说利大于弊,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实践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2012.(3)

[2]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2012.(3)

小学教育的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小班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09-02

小班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出现在我国的教育改革进程当中。实施小班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了教育公平化;同时,也激发了教师的教育机智,促使教师不断钻研,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使教育有了变得更加精致的可能。小班化教学模式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些核心基础课程中得到了应用,例如在钢琴、声乐、舞蹈等课程中应用较广泛。但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在实施小班化教学中,对小班化教学的特征及内涵理解不够,或是一些客观条件限制,使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效果未达到预期。笔者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以及查阅相关文献,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小班化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必要性

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减少,更加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每一个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得到老师的充分关注和单独辅导,人人能在充裕的空间和时间中充分活动,教师因材施教,同时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重点为幼儿园培养师资的学校教育,随着时代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们的重视,所以社会需要更多更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课程设置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可以看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非常有必要实施小班化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

(一)教学重心由“教”转移到“学”

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他们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上课由被动变为主动。未来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都需要这个素质和能力,以利于对日后的教学活动进行组织。

(二)培养过硬的专业技能

钢琴、声乐、舞蹈、美术、手工是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这几项技能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断地实践练习,但是每个人的特长、能力水平、接受知识的程度不同,就要求教师区别教学,逐个击破,才能充分帮助学生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特长,掌握“基本功”,组织以后的教学活动。这一点,正好体现了小班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三)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精神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开展小班化教学,创设的课堂情景是学生喜欢的“竞赛场”“展示场”,不是枯燥单调的接受知识,而是完全利用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进行现场的模拟,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小班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数量不足

从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师资条件来看,目前的教师人数是远远不足够的。如果按照小班化教学的教师配备标准来看,师生比一般为10比1,对比现今的师生比例相差很大。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班级人数为40-50人,较少点的班级人数也有30人左右。这样,如果实施小班化教学,要求教师至少是原来的3倍,这无疑增加了很大的师资压力。

(二)师资质量达不到要求

小班化教学涉及面很广,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合作性、交流性、探究性。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特别是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技能上“一技多能”,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有些是经验较丰富的老教师,在接受小班化教学模式时存在一些不适应,教育观念比较保守,缺少活力,较难更好地组织小班化教学。也有一些是应届毕业生进入学校教学,这样的新老师又缺少实践教学经验,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到教学中,在组织小班化教学中,控制和组织课堂的能力不足,会影响小班化教学的效果。

(三)小班化教学环境有限

小班化教学要求更好的教学环境,尤其是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等。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课程中均有美术、手工制作、钢琴、声乐以及舞蹈等专业基础课,这类课程需要有充分的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比如钢琴室、舞蹈室、手工室等需要更多硬件教学设施和利于教学的宽敞教室,以及教室的环境布置等,这些都是小班化教学需要面临的问题。

(四)小班化教学没有得到广泛重视

多数学生和家长,甚至一些老教师都根本没听过“小班化教学”,没有认识,就更谈不上认可,所以缺乏对“小班化教学”的宣传。也有多数老师对小班化教学的内涵及意义理解不够,理解较为片面,习惯将“小班化”教学与“小班教学”“重点教学”之类的教学等同起来。只看到表面或形式的变化,却不知小班化教学的关键却在于教师教学思想、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组织等实质上。

(五)评价体系不完善

一方面对于教师的评价,继续采用普通班级教学的评价模式进行,对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教师产生误导,采取小班化教学的教师们为了顺利完成教学评价,会忽视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不协调的教学评价体系,阻碍了小班化教学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高校普遍存在着采用一般性考试和标准化测试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广泛性、知识的宽广性、情感态度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等方面的发展性评价。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策略

(一)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创造适宜开展小班化教学的条件

第一,根据小班化班额配置比例,保证学生数、教师数和教室数的匹配。一般来说,小班化教学要求一个班的学生人数在25-32人之间,每班配备教授不同学科的多名教师,同时多功能教室如钢琴弹奏室、声乐室、舞蹈室、手工室等,要根据班级人数进行配套。此外,在上课教室内要求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电视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并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第二,重视教学环境的设计。小班化教学的教学环境,教室、活动室、走廊等设施及布置所构成的硬件教学环境,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学习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此外,也包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交往所形成的教育氛围及人际关系等软件教学环境。为满足小班化教学要求的设施配备和教学环境,以及对教师的培训,落实教师待遇,都需要付出相对于普通班更高的教育成本。加大教育投资是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经济保证,没有充足的教育财政投入,一切都将成为空话。

(二)培养和引进高质量的师资

一方面,更新教师观念,组织教师培训。对于一些老教师,存在旧的教学思想观念,还是习惯于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数也是要走向幼儿园教师岗位,需要组织教学,进行学前儿童的日常管理等,如果缺少课堂的实践演练,在以后的实习和就业中会面临很大障碍。所以要先转变教师的思想,让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对于年轻教师们,要加强培训,定期组织观摩学习,提高新老师们的教学组织能力。

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专家,指导教学。为了更加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小班化教学的优势,聘请幼儿园以及早教培训机构等优秀的专家、老师到大学生的课堂中进行授课指导,用她们在该专业的优秀工作经验帮助学生们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和技能。

(三)小班化教学开展形式多样化

当一些高校不具备小班化教学的充足的教室资源和师资条件时,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合班与分班教学灵活结合,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教师根据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安排,制定包括合班分班上课时间、地点、形式等内容详细的教学计划。如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声乐课等,在一般理论学习部分,可以进行普通班集体授课,而在技能展示部分,将班级人数分为2到3组等,不同组别的学生根据课表的时间回到教室上课。这样既可以使每个学生充分利用到教学资源,也可以给不在那个时间段上课的学生复习巩固的时间,更有利于学生技能知识的掌握。

(四)完善小班化教学的评价系统

小班化教学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了将最终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标准外,还要将学生们的阶段性的技能汇报以及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获奖的情况等内容放进教学评价体系中,既是对老师们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学生的激励与促进,所以要将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淡化选拔性评价。只有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才能推动小班化教学的顺利进行,达到真正想要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丽红.试论小班化教学的评价方法[J].教育评价研究,2004(7)

[2]邹硕.小班化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3]李彩雁.小班化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

[4]农嘉,孔丽云.小班化教学模式在高职中的实践[J].广西教育,2014(9)

[5]闫守轩,朱宁波.小班化教育实践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

[6]刘径言.高校实行小班化教学的构想与可能途径[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