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讲话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村官讲话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村官讲话稿

大学生村官讲话稿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自我认同 群体反馈 互动关系

自2008年始,中央决定连续5年分批次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大学生村官随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以社会学互动关系理论为视角,通过对M区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试图探讨其中相关各方间的互动关系是怎样发生的,影响如何及何以改良。

一、大学生村官制度推行的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逐步实现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时期。从大学生村官制度产生的背景来看,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市发展之迅速有目共睹。与此同时,广大农村虽也日新月异,但由于历史基础差,观念落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仍相对滞后。为了让改革开放的优秀成果惠及每户家庭、每个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基层农村干部素质低,能力差,年龄老化,思想陈旧,便是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在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覆盖人群的教育改革中,大学生数量逐年增长,社会整体就业形势却日趋紧张。加之大学生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和求职心态的影响,其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此外,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整体低迷,也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就业紧张。国家一方面提供众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另一方面,也不断为其择业就业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大学生村官,就是国家将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对人才知识的迫切需求与大学生缺乏历练、就业困难的客观形式结合产生的创举。让大学生到基层农村接受锻炼,用他们的新鲜思维和专业知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这种供需协调配置,是“一举两得”的双赢之举。

二、S市M区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行现状

M区是S市城市化比率最高的区县,近邻省会城市,区位优越,省际省内交通便捷,近年来发展蔚为可观。其下辖各村,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资源、历史基础、人才结构,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日益明显的分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城中村”与城市无异,同时享有众多支农惠农政策,也有“城边村”发展得好日益向中心靠拢,但更多的仍在边缘徘徊。

1.大学生村官

小宋现在M区委机关任职。他是山西某大学03级本科生,中文专业。毕业后他响应国家支援西部的号召,参加了“西部置换”。此后回到M区,迫于就业压力,以及在置换服务中保有的到基层燃烧人生的热情,他又到Q镇做了村官。

“实话实说,从西部回来就业形势很难,当时已经很难了;另外一个是在基层干过一段时间以后,实话实说,基层人民很需要像咱们这样有一点文化的人。你比如说,村里孩子上学舍不得买书,都是找以前的。我就写了个告示收旧书,他们可高兴了。”

“其实我在村里时间不长,这个体制你也应该知道,不可能一直留在村里头。”

“其实,你说国家搞大学生村官挺好,可是只要一落实到基层就出问题了。”

2.农村老百姓

J村近邻区委区政府和经济开发区,已渐有成为M区中心之势。旺叔家有一幢临街小楼,一层门面开了日用品店,1998年还是J村仅有的3家商店之一。而今已然满大街店铺,老店门口冷清不少,这是市场充分竞争后的必然结果。老两口很早开始做买卖,虽是老农民,没什么文化,可思想十分开放,平常总爱看看新闻、听听广播,说起现在的社会头头是道……

“咱这些地方就不行,好容易来个大学生,还排挤的人家娃娃不能干,最后不是走了。”

“就应该经常派你们这些年轻人大学生来,光那些农村干部们,遇时候办事可成问题了。咱老百姓都能想清楚的道道,人家领导就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3.上级政府官员

小康,33岁,本科,T镇政府工作,两年后升职为部门主任;丈夫经商,生活优越。

“大学生村官根本没用。国家一年花上两三万块钱给你发工资,就是一年给人们家修修电脑甚的,有甚用了。不值得。越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可不行。”

“你去人家大公司大单位成长起来多快了,你在人家那些地方是跑了么,来了这村里是走,一点点意思也没有。”

4.本土村干部

老张,49岁,在J村做村委会办公室主任已四年,勉强可算高中文化。

“大学生根本不知道这农村工作的复杂。基层工作最难做,他不了解,根本不行。”

“我们就有一个从临汾来的大学生村官了,小伙可能干了,不要看人家才是师专毕业,对村里情况了解得可好了,每天来上班,礼拜天我们开‘两委’会都是人家做记录,可勤快了,像你们这小年轻,能像人家这实干可不容易了。他走了这不是又分过来一个,这个就不行,就前天下午过来和我打了个照面,这两天就不见了。”

三、问题揭示与原因分析――非良性互动导致双方间的消极排斥

大学生村官,大多是刚走出校园的“后学生群体”,由象牙塔里的书生骤然转变为村官,社会角色突变。是否能迅速适应,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所做准备的充分程度,包括心理、专业知识、社情民情调查及承受农村艰苦生活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则受到其接收群体各种反馈的影响,村民和本土干部的评价是他们认识自我价值的主要依据。是欢迎鼓励还是抵触排挤,对其形成自我认同,强化归属感和成就感,会产生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影响。

走访中我发现,大学生村官进村后面临着身份定位模糊、没有实际工作、难以融入村民主流群体、生活单调乏味、缺乏沟通交流等现实问题,因而年年有人来,年年有人走,流失率居高不下。

1.个体认同缺乏――预期与现实落差显著

(1)学生进村动机。关于当初为何选择当村官,小宋坦言,首先是就业难,没其他更理想的出路,希望借助村官这块跳板准备今后的发展。从大学生村官频繁的流失中,亦可反观。迫于城市――尤其是一线大城市沉重的就业与生存压力,他们不得已才选择走进农村。他们对村官这份事业缺乏起码的认同,如此选择是出于无奈,走进农村不过是暂时蛰伏,一旦有机会,便随时准备着飞离这乡野之地。这样又怎能在工作中保持热情和动力,一旦稍有困难拦路,他们便望而却步,至于创新就更谈不上了。这便是典型的缺乏自我认同造成的后果。

(2)专业不对口,职务虚空。当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确有志于在基层发展,想要充分运用所学和才干,扎根农村干一番事业。他们虽有热情,却又因为相关措施落实不力,导致分配的地区和专业不匹配,岗位与专业不对口,所学无用武之地,他们的热情自然就渐渐冷却,由踌躇满志变为得过且过。这是缺乏自我认同造成的另一后果。

2.群体反馈消极――配套体制保障缺位

从大学生村官的主要接收群体来看,在大学生本来已经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深陷于缺乏自信和成就感的境遇时,外界并没有给予及时的疏导、鼓励和支持,这就使他们不得不在自我和外界的双重否定中一再强化挫败感,对村官这份职业越来越丧失信心和热情。

(1)本土政治排挤。本土干部大多有庞大的家族势力或多年累积的威望。从年龄结构和文化水平看,多是50岁上下和中学以下文化的农民。他们有着浓重的官僚思想遗留,更有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根深蒂固的警惕和敏感。上级派来大学生,是外人,经常有些“时髦奇怪”的想法,不了解情况瞎指点,不帮忙反添乱。我走访的J村,干部年年“捆绑贿选”,分属不同的家族势力,村民心知肚明。来了大学生要按年龄、性别、学历分配代表名额,老干部自然不答应。大学生村官被当作“匆匆过客”“年轻娃儿”,随便支应个差事混混,一年半载就干不下去自己走了,根本接触不到核心事务。

(2)熟人社会抵触。虽说有些村民对大学生带着新思想进村持欢迎和期待的态度,但质疑和抵触也绝不在少数。走访中,就有村民很不屑,“都是些城里娇生惯养只会念书的独生子女,要啥啥不会,下地嫌脏,拿个纸不停地擦鞋,热天再打上个伞,能干了活儿?”“成天关着门在屋里,也不和人说话,甚也不了解,起不了大用,再说了,人家肯定都待不长。”村民始终觉得外来大学生有距离;大学生自己又不懂得主动走进农民,和他们打成一片,就更显得高高在上不可亲近,村民自然也觉得和这些“外人”没什么好说的。没了沟通,自然不得理解,在中国农村数千年形成的熟人社会中,这些外来大学生感受不到他们原本设想的来自农民朴实的热情,只剩下抵触和漠然。

(3)政策保障不到位。大学生进村后,就被扔在了“天高皇帝远”的偏远农村,再没人问津。没有及时的了解困难所需,没有娱乐生活调剂,没有朋友畅谈交流,甚至连补贴工资有时都不能按时发,没有起码的保障,他们便产生了一种被社会抛弃的悲凉感,小宋说:“咱以前年轻人在一块儿,多带劲。去了村里,我这还是好的,离城近,能经常出来转转,可有在那山里,没网没啥的,打个手机长途还怕贵,待得没意思。”这些都是大学生村官进村以后面临的实际困难,这些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村官们心定不下来,工作效果可想而知。

四、依托互动关系,完善制度体系

当大学生选择做村官来实现人生价值时,无论其将之作为人生跳板,还是长期事业,都需要充分的自我认同和接收方积极的反馈,只有这种互动关系畅通有效地运作,才能真正使大学生村官来得了,干得稳,留得住。以M区推而广之,应当从确立大学生村官对于其身份和事业的自我认同开始,引导当地接收各方表达积极反馈,并使这些信息在双方间充分传递,改善沟通,畅通互动。

1.针对大学生――严格选聘,科学配置

(1)严格选聘制度,细化考评标准。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社会分工自有其特点,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志向者适应的职业和岗位各有不同。以大学生为考察主体,他们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主动方,其对于某一身份的自我意愿与适应程度尤为重要。大学生村官制度,并非要将所有大学生都推进农村“再教育”,而是给那些具有对口的专业知识、对农村发展怀揣梦想的大学生一个渠道和平台,使他们能走上一条自己热爱的创业之路。走访中,我发现不少大学生对村官职业缺乏感情,也就难以与当地村民、干部较好地沟通,更难在面对困难时保有激情和信心。因而,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应将大学生自己的意愿作为首要条件。严格挑选确实有志于在农村发展的人,将其对当地的了解、设想、工作思路等纳入考评体系,作为衡量其能力和意愿的重要指标。

(2)专业、地域科学配置。以大学生的专业背景作为地域配置的主要依据。譬如M区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形复杂、水资源缺乏是制约许多农村发展的障碍,就可考虑派遣具有地理、气象、环境、农林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来此任职,让大学生真正为传统村官所不能为,既让村民干部看到他们的能力和作用;也让大学生自己在切实服务当地发展中获得自我认同,强化创业信心。

大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或家乡周边的环境最熟悉,有天然的亲切感,这是他们扎根农村、创业农村最稳固的基础,是他们与自己将要投身的事业最紧密的联系。同时,由于地缘关系的亲近,当地人也更容易接受大学生返乡,减少抵触,强化认同,有利于双方良性互动。

2.针对相关接收方――委以实职,灵活调度

(1)落实岗位,明确权责。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都闲置于虚设职位上,最多给领导写写材料、讲话稿、整理会议记录,基本等于文秘。大学生觉得自己“有没有都一样”;于是认为农村并不需要他们,因而放弃努力,另谋出路。然而现实是,新农村发展非常需要他们的知识和活力。当前只是由于双方互动不充分、信息交流不完善而导致了这种令人失望的假象。因而必须赋予他们实际工作――尤其是与其专业知识背景相关的工作,让他们在真正适合的岗位上发挥效用,同时深入了解农村实际,确立其对于自我身份价值的认同。明确岗位和权责是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使其内心踏实稳定的保障。

(2)保障出口多元、畅通。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大学生村官制度仍将继续处于试运行阶段,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与培养青年人才方面继续发挥作用。长远而言,我们致力于让有热情有能力的年轻大学生扎根农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但这一长效目标的实现,必然不能直接跨越其作为临时措施缓解就业紧张形势的过渡阶段。大学生由“书生”转变为村官的过程,正是其寻找人生定位的重要时期,如果外界一味冷眼打击,对他们确立自我社会角色的认同极为不利。

现阶段应首先保证该制度充当好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连接板”。切实保障他们进得来出得去。即便他们中大多数留村时间不长,但同样能发挥传递新鲜观念和引进先进技术的作用。潜移默化地解放农民思想,提升农民基本素质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