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晋升途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村官晋升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村官晋升途径

大学生村官晋升途径范文1

1、医学教育扩招严重,医学生总量过剩。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了大学教育扩招,“2007年,全国举办医学门类专业的高等本科院校有281所……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医学门类在校学生达到138.6万人。”,其增长速度之快、增长幅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医学生总量已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医学生就业困难是必然趋势。

2、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学生质量下降。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存在层次繁多、结构复杂、学制混乱等问题,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难以制定准确、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和办学层次还不能主动适应新的卫生服务模式的需要,与社会需求脱节,且逐渐成为影响医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扩招以来,医学院校的硬件建设、软件设施和师资建设都远远跟不上学生增长的速度,教学资源的紧张,必然导致学生质量的下降,也影响着医学生的就业。

3、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落后。医学教育大众化,引起了学生数量的增加,同时也导致了人才质量的下降。然而,长期以来,大学生都被社会认为是“精英”、“天之骄子”,因此,医学生在择业时都有着很高的期望值,还有着很深的“精英情结”,仍将目光盯在发达地区和大医院。以我校2012届临床本科毕业生为例,仅有14%的学生留在县级医院工作,基本没有学生选择到乡镇和农村就业;绝大多数学生都愿意选择到东部和中部就业,仅有极少数学生选择到新疆等西部地区工作;更倾向于选择医疗机构,而医疗机构中首选三级医院,其次是二级医院,很少有人愿意去农村医院。

4、国家对基层医疗人才的保障和激励措施尚不完善。医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本人就业观念落后、功利思想严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家缺乏相应较完善的保障和激励措施。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12个部门在2009年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对大学生村官在物质保障、社会保障和发展保障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如生活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购买社会保险、优先录取为后备干部、考研加分等,对吸引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基层工作起了积极作用。目前,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也出台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但相关的保障和激励措施还不完善,不利于激发医学生服务基层的积极性。

二、对策探讨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笔者结合自身就业工作经历,提出缓解临床医学生就业困境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大力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准确定位医学生培养目标。大规模扩招必然引起医学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带来就业困难的问题,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可缓解供大于求的困境,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质量。同时,要大力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本科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应该调整为中级人才,以培养应用性岗位人才为主。”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正在转向基层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需要的是大批受过专业训练的中级或初级医务人才。因此,应根据形势变化,将医学本科教育目标调整为“培养中级医务人才”,这样有利于明确培养目标,有利于医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此外,应强调实践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完善临床见习、实习体系,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的掌握;增设适用于基层医疗的课程,如常见病的预防、治疗,地方病的治疗、社区服务和计划生育相关知识等。

2、加大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改善工作条件,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人员的保障和激励措施。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财力、物力的投入,不断添置必要的医疗设备,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大力改善基层医疗单位的工作条件,保证一般的常见病能在乡镇医院、社区医院得到有效诊治。同时还要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基层医疗人员的各项保障措施,鼓励医学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服务,如提高待遇、增加学习提升的机会,对于表现优秀者在职称晋升、考研升学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提升基层医疗人员退休金额度,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制度留人。

3、加强就业观教育,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帮助学生强化自我认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而不能只看重金钱待遇、工作条件,避免因期望值过高错过就业良机;加强对学生“先就业再择业”观念的教育,帮助他们打破“铁饭碗”的传统观念,鼓励他们先就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通过努力工作、认真学习获得更好的待遇和更多发展的机会;加大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了解国家对于服务基层、支教、支医的相关政策,邀请往届到基层工作者、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工作者回校作报告,使之树立立足基层、回报社会的理念。

大学生村官晋升途径范文2

关键词:农行 县域网点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175-02

近几年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业准入条件的逐步调整,除四行一社外的各类商业银行逐步建立,在客户资源依然为稀缺资源的银行业,同业竞争日趋激烈。这就意味着谁能拥有核心竞争力谁就将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这个现象在县域同业竞争中尤为明显。而银行基层网点是银行的基础单元,是银行业务开展的基本场所,银行的竞争优势最终要通过基层网点来实现,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也将通过网点的日常业务体现出来。所以,如何提高农行县域网点的核心竞争力来促进农行市场份额快速稳步发展将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

针对银行业来说,基层网点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拥有一套功能强大的支持系统,发挥健全的技术资源优势;拥有有效的、独特的金融产品,发挥产品资源优势;拥有优质的服务与企业文化,发挥软实力优势等,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客户关系,促使业务量不断扩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目前各行业务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这些优势的发挥相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是独有的,或者说是差异化的,而且是被广大客户所认可的。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仅要求我们对自身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而且我们必须把目光移向同业,必须发扬“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神。

二、当前影响农行县域网点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外部因素,同业竞争在县域市场显得尤为激烈

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除了国有四大行外,各类商业银行不断进驻,在常住人口较为稳定,外来务工人口流动性不强的前提下,银行业在县域的同业竞争现状已进入一个白热化的阶段。以黄岩为例,目前有工、农、中、建四大行,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台州银行,泰隆商业银行,民泰银行等商业银行,农行所面临的同业竞争日趋激烈。

1.从网点布局方面来看,农信、农行的网点遍布各个乡镇。笔者通过搜集黄岩各银行网点分布,黄岩县网点分布总体呈现出一社独大的局面。且就网点布局来说,信用社网点基本涵盖了各个乡镇,台州银行次之。相比于信用社,四大行的网点布局过于局限,这还体现在离行式自助设备数量上。就农行所面临的竞争来说,基本上呈现出城区竞争力不如工行,乡镇竞争力不如农信的局面。

2.从产品营销角度来看,目前信用社和很多小型商业银行为了争夺客户资源,减免一些费用,如开卡工本费、年费、跨行转账手续费、跨行ATM取现手续费、余额变动短信提示信息费等,这种价格策略在县域市场中起到的作用十分显著,对交易渠道基本收费的农行以及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强有力的竞争手段。

(二)内部因素,这是影响农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1.多方面因素影响营业网点的服务效率。营业网点的服务效率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客户的服务体验满意度,通常也是舆情易发的地方。当前由于员工人数的限制,功能分区的模糊性,引导分流不到位等因素,在高峰期时常会出现客户拥挤排长队的情况;柜面业务流程较多,手续复杂,延长了单个客户的办理时间;员工对系统更新、流程更新的学习不到位,不能及时详细准确地告知客户,导致同一笔业务反复操作;新产品推出后广告宣传不到位,只能抓住场内营销的机会,导致过多占用网点有限的人力资源等。

2.客户识别、细分、维护环节不到位,影响高端客户的忠诚度。员工没有很好利用PCRM系统和CFE系统,在客户识别、细分与维护上没有做到位,不能很好地让贵宾客户时刻感受到我们的服务;再者,就到场贵宾客户而言,由于县域网点基本上都不是很大,功能分区较为笼统,致使低端客户大量占用柜面资源,不能及时为贵宾客户提供有效的服务,这也将导致客户对贵宾服务的质疑,若是其他行的服务稍优于我行就会导致客户的流失;还有就是个性化服务上有所欠缺,不能满足贵宾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导致服务需求供需不匹配,特别是针对贵宾客户跨行跨地区转账收取手续费的政策一直倍受客户诟病。这些服务都不能给贵宾客户优质的服务体验,长此以往客户忠诚度自然就会下降。

3.金融知识、金融服务宣传不到位,阻碍业务与产品的推广。县域的客户,尤其是乡镇的客户在接受新事物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加上金融知识普及速度的缓慢,致使很多客户不敢使用ATM机、自助终端、惠农通、网银、手机银行等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点服务功能的拓展与延伸,使得网点布局的局限性更加显现出来。同时,由于金融知识的缺乏,客户还是愿意选择传统的定期储蓄,不敢尝试理财产品、基金等新式的投资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关产品的推广。

4.营业网点员工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人力资源优势发挥不佳。人才优势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核心竞争优势的发挥。目前,县域网点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提高业务能力的欲望但接受培训的机会稀少,有职业发展需求但晋升渠道受限等。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导致团队的凝聚力下降,协作服务理念滞后,主动营销意识淡薄,服务热情退却等现象的出现,客艋于网点服务对农行品牌的第一印象就会大打折扣。

三、提高农行县域网点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县域网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受到内外因素的双重影响,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外部竞争格局的前提下,如何通过整合内部人力、客户、产品等资源,形成具有农行特色的服务理念和服务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营业网点场内加强业务岗与引导岗的协作能力,提高服务效率

首先业务岗与引导岗都要及时学习系统更新、流程更新、产品更新相关文件,在第一时间掌握变动并及时告知、有效引导客户。大堂引导的到位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服务效率。大堂工作人员若能较好地了解每位到场客户的服务需求,做到准确分流推介,需要填单的准确指导填单,这就能避免因客户填单错误造成的时间浪费,既能提高柜面的工作效率,也能防止与客户发生冲突。同时,大堂工作人员还要在场内发挥技术指导的作用,引导客户尽量使用自助终端办理业务,通过多次强化引导,消除客户对机具的恐惧感。柜面柜员的服务要尽量做到标准统一,努力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逐步学会转推介以缩短单个客户办理业务的时间,由于现金柜台隔着玻璃与客户沟通存在障碍,尽量将客户分流至相应业务的低柜进一步办理业务,这不仅能节约时间,而且可以提高业务受理的成功率。

(二)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客户身份识别与客户细分与维护上下功夫

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好PCRM和CFE两个系统,对自己管户的客户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中发现贵宾客户与潜在贵宾客户,同时要特别注意对县域企事业单位等对公客户的关注,在平时办理业务时分析这些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与偏好,根据行内现有的服务与产品拟定适合这类客户的营销计划,甚至根据客户需求向上级申请个性化的服务,让贵宾客户享受到实至名归的贵宾服务,通过长线定制服务来树立客户对于农行品牌的忠诚度,这对于农村市场占有份额相对薄弱的县域网点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口。

(三)加强技术指导团队建设,开展金融下乡服务,变“坐商”为“行商”,拓展物理网点的地域局限性

受制于成本控制和人员不足,像信用社那样广开网点对于农行来说并不现实,而且信用社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和较强优势的价格竞争策略已经在乡镇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再与其竞争意义不大。目前要做的就是通过本行的技术指导团队进入乡镇、进入农村,带移动服务包下乡为客户现场办卡,并指导客户使用惠农通等机具。现在各个乡镇都已经通上网络,加强对客户在使用网银、手机银行上的指导,电子银行的便捷性将在很大程度上拓展物理网点的局限性,但同时也必须加强风险防控的知识普及。就这一点而言,若考虑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可能出现有些农村客户有电子银行服务需求但无法接触到网络的情况,则可以考虑与大学生“村官”开展合作,这个群体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而且也有一定的责任心,可以考虑将便民服务点设置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地方来解决上述矛盾。

(四)增加农行品牌媒体曝光度,宣传“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

一个品牌的曝光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占有份额。县域网点可以在区域媒体上多投放广告、软文,宣传农行“服务三农”的基本理念,并着重对面向“三农”的服务与产品进行报道,再加以组织人员定期下乡开展金融服务的宣传,通过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增强客户对农行品牌的信任度,这也是争取农村市场的一项有力措施。而县域网点在产品与服务的宣传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基本上还是局限于场内营销,客户对新产品、新的服务以及优惠措施都不是很了解,比如通过手机银行跨行跨地区转账免手续费,通过网银跨行跨地区转账手续费低于柜面等等,在县域环境以及外部价格竞争的情况下,这些都是能够吸引客户的关键因素。

(五)构建县域网点独特的文化环境,重视“软实力”建设,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与忠诚度

虽然农行有标准的统一的企业文化,但在此基础上,就单个分支行来说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环境来适应地域差异性所带来的文化差异,而这也将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在核心竞争力钻石模型中,企业文化被排在了第一位,足可见文化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县域网点首先要形成被员工所认同的文化理念,有序的学习培训与晋升机制,强度适中的激励机制,合理的考核办法与薪酬体系等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减轻因任务而营销的排斥心理,从而促使员工去实现自我价值,并得到应有的回报。

(六)加强产品c服务创新,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独特竞争力

这一点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些许障碍。农行作为一个国有大行,很多决策都是自上而下,决策链过长,传导不及时,而就县域网点来说,在新产品的接受与推广上都会稍稍滞后于城市网点,而且有些产品与当地金融服务需求市场的契合度不高。若能放权给县域网点,在不违背总行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区域特色制定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将可行性报告提交上级审批,这将大大提升县域网点特色化服务的灵活度,在同业产品与服务同质化严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要提升县域网点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所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和内部改革压力。必须造就一支素质过硬、业务过硬的专业服务团队,在压力中发现机遇。根据区域特色来制定符合网点实际的工作计划。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加强客户识别、细分与维护,提供差异化服务。加强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与服务创新,在变革中求稳求胜,为打造服务一流,品牌一流的商业银行形象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曾明星,董坚峰.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12)

[2] 张锋.关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市场论坛,2010(11)

大学生村官晋升途径范文3

关键词:供电企业 人才 培养 建议

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专业化管理模式的确立,昭示了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在供电企业国际化、专业化道路前行中的重要意义。“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是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竞争,究其根本,就是人才的竞争。供电企业该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带着这样的思考,2012年9月,笔者有幸走进了鄂州某区人民政府,挂职区长助理,全面学习和了解政府部门的运作流程和管理方法,重点联系供电公司工作,对人才培养与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鄂州某区人才工作的学习与观察,提出笔者公司人才培养与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鄂州某区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几年来,随着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鄂州某区以渔业观光旅游为主体的经济优势得到了广泛关注,取得了显著成效,应该说,这与区委区政府的“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就必须要抓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政策理念分不开。近年来,鄂州某区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不断加强人才工作,初步形成了一批集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具有一定规模、门类比较齐全的各类人才队伍。具体措施概括如下:

1.注重政策倾斜,确保人才稳定。为了推进人才战略的实施,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鄂州某区始终按照政策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原则,竭力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加强人才发展规划。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鄂州某区人才发展规划》,落实人才培养、使用、管理的各项政策,为人才施展才能搭建平台。三是落实人才待遇政策。区委区政府在财力吃紧的情况下,对晋升职务的各类人才相应地调增待遇。根据区专业人才紧缺情况,从专项奖励、住房条件、脱产进修等方面认真落实人才待遇,确保高层管理与精尖技术人才队伍稳定。

2.加大引智力度,强化人才引进。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鄂州某区十分重视各类人才的引进工作。一是通过公开招考、外部聘请等多种方式,积极引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该区公开招考27名国家工作人员,从国家“211”院校遴选选调生6名进区直机关,面向省、市大学本科生招考15名乡镇公务员、138名大学生村官,从优秀村支部书记中招录6名乡镇公务员。二是加强后备人才引进与储备。2012年由区委组织部牵头,指导各镇都实行了“村级百名后备干部计划”,并同步研究制定“招硕引博”计划,进一步强化区域人才储备,为该区科学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

3.突出实践锻炼,强化人才培养。一是扎实开展“上挂下派”工作。为培养一批优秀的党政人才队伍,区委采取“上挂下派”的方式加强人才锤炼。2006年以来,该区先后从党政机关选派8名科级干部到省、市机关进行挂职锻炼、选派78名科级后备干部到温州等地挂职招商。2012年,区委又下派100名左右区直机关干部到挂点村任村“第一书记”。二是强化实操技能培训。结合该区产业经济发展需要,与中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大力实施企业生产人员新型实用操作技能培训,实行校企技术人员不定期双向交流,切实提高企业生产一线人员的技能素质。

4.实施人才选拔,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开展农村乡土拔尖人才评选活动。在全区开展了乡土人才选拔推荐活动,建立了乡土拔尖人才库。二是开展农业致富“十大状元”评选活动。全区按种、养、加、销等10行,每一行评10名农业致富状元,并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三是开展首批新农村建设“十佳带头人”评选活动。该区从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水利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的广大个体工商户以及涉农企业主要负责人中,评选出10名科技兴农带头人、农业产业化带头人、工商创业带头人和优秀农村经纪人等4种类型“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四是开展“农村科技致富手拉手”活动。实行领导联系科技人才,科技人才联系示范户,示范户联系一般农户,形成“领导-科技人才-示范户-一般农户”的科技致富手拉手格局。

通过对鄂州某区在以上人才管理措施方面的研究和思考,结合企业现有的人才培养现状,笔者进一步认识到了公司领导把人才培养放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谋划的初衷以及做出高屋建瓴决策的深远意义,公司正是希望通过实施和加强人才培养、开发,使自己的强企战略、管理思路能够尽快得到实施,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近年来,市场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电力企业资产和规模快速增长,与一般民营企业和其他国有企业相比,电力企业更有着集电力技术专业性和经营管理复合型于一体的特殊行业要求,要适应发展的步伐就需要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精尖人才队伍作为坚强的人力资源储备。为此,有必要借鉴鄂州某区人才培养的若干经验,探索出一条具有供电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二、供电企业人才培养与管理现状

近年来,供电企业持续推进各项改革,不断丰富人才培养载体,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为促进“两个转变”、构建“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但是,与“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对人才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例如高精尖人才相对匮乏,现有人力资源结构与实际工作需要之间还存在较大偏差。具体分析如下:

1.高技能人才总体匮乏。从供电企业人才队伍结构看,传统人才较多,高新技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较少。由于历史原因,供电企业内部人才管理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员工的岗位流动较少,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复合程度较低,一般技能人员缺少多样化实践锻炼的机会。这不仅降低了企业人员配置效率,也阻碍了拔尖人才的成长。

2.用人制度有待完善。供电企业由于工种的专业限制,岗位与员工能力之间客观存在匹配错位的问题,人员内部合理流动、员工竞争上岗和岗位晋升等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另外,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供电企业在人才工作上“重引进、轻使用”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的合理配置。这些因素叠加以后,使得供电企业很难把合适的人配置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人才培养方式有待创新。为了提高职工素质,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供电企业尽管投入了不少培训经费开展员工后续学历教育、技能鉴定、专业培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工队伍综合素质,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员工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培训效果不佳。人才培养主要依赖理论灌输的方式,显然不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方式创新任重道远。

三、对供电企业人才培养和管理的建议

根据对目前供电企业人才培养和管理现状的分析,笔者以为,公司要长远发展,要努力超越,加快公司各类人才培养与管理刻不容缓,需切实做好“一二三”人才工程,即人才培养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围绕“一个中心” :即以确保企业发展为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即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强调“三个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创新,全面加强人才分层分级培养与管理。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实施:

1.加强科学规划,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做好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供电企业加强人才培养,首先要根据近期工作重点制定出人才培养的短期规划,再根据电网发展规模、企业管理变革等多重因素,制定好中长期规划,使人才培养开发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二是在人才培养中,要把握好“四个环节”,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把握培训对象分类,对不同类别人员,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把握培训重点,对不同类别人员,确定相应的培训内容;把握培训方法,对不同的培养对象,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提升培训效果;把握培训评估,总结培训经验,评价培训质量,不断完善提高。三是人才培养注重“四个结合”,建立科学的人才开发体系。要将领导干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一般技能人才培养相结合、将内部培训与外送实训相结合、将集中培训与送教上门相结合、将理论培训与实操技能培训相结合,并建立系统的考核激励机制,提升人才开发的科学化水平。

2.创新培养方式,提高培养效率。一是要实施分层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练什么”的原则,创新培养方式,进行分层分类培养,努力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二是要分层施教,增强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对工作多年的低学历人才,实现由能力型向知识型的转变;对新进的大中专毕业生,实现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变;对于现有拔尖人才,实现由能力型向创新型转变。三是加强岗位交流,注重实践锻炼,补齐人才培养短板。通过交叉挂职、技能锻炼、项目锤炼、外送实训等方式,在具体工作项目实施中带动人才参与实际工作,着重培养专业人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当一面的能力。

3.创新管理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一是要建立以竞争上岗为主体的人才成长机制。在企业人才尚不具备正常晋升途径以及岗位胜任能力断层的情况下,实行竞争上岗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之看到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前景。二是建立常态化的轮岗机制,深度挖掘人才资源。轮岗,也叫岗位交流,就是定期在单位、部门、班组内部实行岗位相互交流,挖掘人才潜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三是建立以全员绩效管理和有差别的薪酬分配制度为主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要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结果在薪酬分配领域的调控作用,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激励机制;逐步完善基于能力和业绩的、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薪酬分配体系,充分调动广大职工成才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