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育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的内涵范文1
(一)现状
根据多年来教育统计数据,在1000个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业教师中,农村教师的比例占到了60%,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如下:
1. 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区域和城市分布不均衡;城市超偏出农村部分地区是累缺并存;学科分布不均衡,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严重缺乏。
2. 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偏少。
3. 教师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教师职业意识淡漠,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较差,学习精神淡薄,缺乏研究、探索精神及能力。在农村中小学中,研究、探索精神整体较差,特别是年长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拘泥于陈旧的教学方式,不思改革和研究,不探索新的教学理论并用于教学过程。
(二)特征
1. 学历层次相对偏低。从学历水平来看,近几年,全国仍然有大约31万名中小学教师未达到法定的学历。
2. 人数、空间布局分散,教学资源缺乏。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数分布在各个乡镇,边远山区,其空间布局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近几年正准备实施农村中小学合并,正好可以弥补这些缺陷。
3. 工作任务重,工作条件差。目前农村中小学不仅学生负担比较重,教师的工作量也比较重,由于教师数量不足,老师往往身兼多职。同时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办公环境、信息技术相对简陋,很多中小学的教室、宿舍还是以前的老房子,厕所都没有,非常不方便。在信息网络时代的今天,许多农村中小学目前还没有互联网,教师不能上网共享其他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能跟上最新的教学科研信息。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境三个范畴。这里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指的是教师个体专业水平的提升,强调在关注教师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和争取资源和权力的分配的同时,更关注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关注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专业精神、知识、技能,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综合前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状与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在以下方面显得更为重要:
(一)强化教师职业意识
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品质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不仅把教师当作是谋生的职业,更是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这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教师们要意识到自己从事的事业是一份神圣的事业,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劳动。教师们要用心去关爱学生,去体验与学生一道成长的喜悦,去感受学生进步与成功带来的快乐,最终形成教师对职业的认同与忠诚。
(二)吸收先进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
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以及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过程,即教师由一般的职业人员成长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现象认识和理解基础上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在教育活动中,老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还间接地影响着教育的性质和状态。所以,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一定要尽可能的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
(三)积极推行课程改革,努力进行科学研究与探索
新课程改革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致力于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通过专业发展,教师可以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积极改变传统的权威和监督者的角色,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科学研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以往比较忽视的一个方面,随着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推进,科研能力成了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提升自己、促进教学的必备能力之一。因此要大力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等创新活动。
(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地位、经济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
目前,城市教师的收入待遇比农村教师的收入待遇高,这也是大量优秀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出,而年轻教师却又不想进农村来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社会、经济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最重要的保障之一,这也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值得关注的内涵之一。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内在要求。在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一)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进行信息资源共享。首先,针对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偏低的状况,可以鼓励教师在职攻读远程教育本科、专科。其次,要充分利用网上优质的教育资源,如课件、教案、教研成果等。最后,利用教育博客促进教学。通过博客变革传统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以利用博客及时主动地进行写和录,日积月累,丰富知识和发展思维,为以后的反思提供资料,开展反思教学研究。
(二)构建合作型教师文化
合作型教师文化是指教师按照某种合作方式,在互动过程中相互开放、信赖、协助、支持,以达成一定的目标,从而促进教师共同发展的关系式,是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引入发展性评价
教师评价从目的上可分为传统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传统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教师评价制度,难以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性评价是一种面向教师来说的激励性评价。评价的是过去,着眼的是未来的发展。发展性评价更加有利于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的发展。
总之,在互联网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努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才能在教育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小学教育的内涵范文2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囿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理论研究成果不足,在教育实践方面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发展,各学科的研究者努力从自身课程出发,提出自己一套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理念一般包含科学、民主、人本理念。本文将围绕以上三大现念进行分析,阐述其基本的内涵。
一、科学理念
科学,一般是指对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抽象认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科学理念可以理解为: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在联系,遵循小学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科学理念的具体内涵。
1.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科学化。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进行语文课程相关内容教学的过程,这个定义首先就凸显了教师的作用,如果教学过程缺乏教师的参与,那么这种过程就不能叫做教育。所以,教育首先必须强调教师的作用,而教师参与教学过程又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如果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指导,那么教师就很难开展科学的教学,教学的效果就很难称得上成功。因此,从另一方面来说,要推进科学的小学语文教育必须具有一支在科学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师队伍,只有努力培养教师的科学的语文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科学的语文教学水平,那么小学语文教育才可能进一步实现教学的科学化。
2.小学语文教育手段的科学化。教育手段一般是指教学过程中借助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实际上就是教学工具的科学化,一般是指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施、图书馆的科学化。教育的科学化不仅仅是指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与观念的科学化,更离不开科学化的教育手段。教师传递知识一般都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和设施,教学手段和设施的现代化、科学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提倡小学语文教育的科学化,那么小学语文教育手段和设施就得同时实现科学化,比如利用科学的样板书、多媒体设施等等。
二、民主理念
民主是指主体之间的互相尊重与互动,理性倾听各方意见,进而达成共识的一种理念。因此民主实际上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主体之间的平等,如果没有平等的主体地位,主体之间就不可能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二是指包容的心态,也就是说主体之间的交流应该抱着理性的态度,对于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应持着包容的心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民主理念也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教师民主,二是学生民主。所谓教师民主是指学校管理体制对教师的民主,学校管理体制有别于行政体制,所以应该具有更大的民主和自由,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应本着一种服务的态度而不是命令的态度。所以推进教师民主最关键的着力点是学校教育体制的民主化,让小学语文教师在学校管理之中感受到民主的气息。所谓学生民主一般上是指课堂上的民主和教学过程中的民主,这种民主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并非命令与服从的上下级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语文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形成一种具有学生民主的氛围。
小学教育的内涵范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4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提出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在此,笔者主要介绍南宁市民主路小学以内涵发展的思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践经验。该校主要实施了“四个工程”,以此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
一、全面质量构建工程
学校以“为人类的幸福办教育,为金色的童年办学堂”为办学理念,研究如何从管理、服务、环境、教学四个角度,向全面、全程、全局、全员管理要质量。
(一)追求民主和谐的管理
1.营造“幸福”氛围。倡导营造有利于师生发展的“幸福”氛围,调整了培养标准,要求:每一位都要发展,但不一定是一样的发展;每一位都要提高,但不一定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都要合格,但不一定是相同的规格。
2.坚持用人所长。充分发挥校内优秀人才资源的作用,坚持开展“师带徒”活动,让每一位年轻教师以师傅为榜样,向师傅看齐,向师傅学习,形成学“优秀”、赶“优秀”、超“优秀”的创先争优态势。
3.大力推进创新。为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组织“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月运会暨绳舞满校园活动、“我能行”活动、对外教育教学交流活动、一对一检查必背古诗文活动、“5―0.5”课程改革、“四合一”探索活动(师带徒活动、专题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活动和项目试验活动)等,切实通过改革创新使学校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二)推崇互动共赢的服务
1.领导为教工服务。学校领导对待教工的方式不是传统的命令式和监察式,而更多的是为教工提供保障和服务。学校领导树立“服务就是培训”的观念,通过培训告诉教工“做什么”、“如何做”。
2.教工为学生服务。教工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尊重、发现、激励”。学校通过打造“幸福校园”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举行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运动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生活,感受成长,丰富阅历。利用每天的课间活动,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帮助其练就强壮的体魄。还开展了“关注后十名学生”的活动,要求教师做到:备课时要想着后十名学生,上课时要提问后十名学生,批作业时要面批后十名学生,辅导中要考虑后十名学生……通过这种创举,让爱如阳光般照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3.学校为家庭服务。学校坚持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每个学期都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组织以“伴随孩子成长”为主题的家长培训活动,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全程育人。
(三)打造“幸福教育”的环境
学校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努力打造“幸福教育”的校园环境。
1.继续完善校园设施建设。学校现有教学楼4栋、教室58间,建有标准的环形跑道、游泳池和篮球场,配备有多媒体宽带网络教室,藏书总册数达6万3千多册,还配备了科学实验室、美术室、音乐舞蹈室和合唱室……为全体师生提供了设施完备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学校计划更新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办公室的网络设备,重建3号教学楼等,让校园设施不断升级。
2.营造“幸福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幸福教育”思想的统领下,学校赋予了校园“康德智能”的文化含义,运动项目雕塑墙、经典文化雕塑墙、科技演进雕塑墙和可换橱窗墙分别体现“康德智能”的内涵。书本加雏鹰的校门、金钥匙加校名首字母缩写的校园塑像,象征着学校的生命活力。校园中逐渐形成处处育人的环境文化。“自尊、自主、自律、自强”,“今天做好自己的主人,明天做好国家的主人”,“研修精进,康德智能”,“民主科学育人”,“以个性求突破,以特色积发展”,“静心教书,精心育人”,“为人类的幸福办教育,为金色的童年办学堂”,“创办有灵魂的学校,建设有灵魂的课堂”……这些育人的理念扎根于校园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置身其中,能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校园环境对自己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熏陶。
(四)倡导充满活力的教学
学校以“有效教学研修链条”不断地夯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以更好地服务课堂、服务学生。从解读教材、确定教学重难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案,到上课、评课,教师们都要进行深入研讨,切实把“有效”的理念和标准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同时,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口,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校还立足于多年的办学经验,在自身现有条件下,实施横向到边的全面管理和纵向到底的全程管理,树立全局意识,引导全员参与管理,通过各种途径深入挖掘学校的发展潜力,形成学校的发展机制。
二、学校精神构建工程
学校深入研究如何从文化立校的角度,在领导理念、教师风气、育人行为、学生活力、校外延展、长期传承等方面向学校精神要质量。学校文化建设的建构元素包括:(1)建设以“育人为本”为特质的领导班子文化:潜心教育,不断进取;民主开放,求真务实;重视精神,率先垂范。(2)建设以“研修精进”为特质的教师队伍文化:坚持一脉相承的科研之风,坚持永不停步的培师制度,坚持全方位的精益求精,坚持不间断的事业进取。(3)建设“双力(实力+活力)”的课堂文化:师生间有很好的情感交流,形成思想碰撞、交融的“对话课堂”,实现学校固化课堂的开放,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悟、体悟,达到教学的高效。(4)建设“内外修炼”的学生文化:内外兼修,提升能力,形成班级精神文化。
三、研修育师构建工程
学校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每一位教师融入到学校研修型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超越自我。
(一)坚持“师带徒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学校现有一批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充分发挥这些校内优秀人才的作用,坚持每两年一个周期不间断地开展“师带徒”活动。
(二)延续“名师工作室”,优化名师带培模式
“十二五”期间,继续聘请自治区级的五位名师主持学校的教学示范、研修指导工作,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力争使教师获得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指导。
(三)深化“全国名师零距离接触”,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每年,在南宁市都会举行“名师大课堂”、“绿城之春”和“绿城之秋”等全国小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期间,学校争取安排学校骨干教师与专家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让教师们领略名师的魅力,以不断增强其探索教学真谛的信心。同时,邀请全国名师与骨干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共同研讨课堂教学,让研讨更深入、更全面。
(四)延长“有效教学研修链条”,进一步夯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十二五”期间,延续前期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是学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夯实教师基本功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11年上半年起,学校寻求广西师范学院和广西教育学院的支持,组建学校对外教育教学团,每月一次到广西14个地级市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宣传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最新成果,吸纳各地的最新经验。
(五)搭建幸福生活舞台
为了让教师自信、高效地工作,学校通过各种途径丰富教师的职业生涯,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激发教师的活力。如帮助教师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增强教师们的保健意识,疏导教师们的心理障碍等。学校还以工会为依托,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开展气排球、篮球等多种体育活动和趣味竞赛,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多措并举,让教师不断成长和进步,焕发出无限的活力。
四、质量措施创新工程
(一)研究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除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外,还要研究学生、研究脑科学,以此来开发学生的潜能。为此,学校开展了“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活动:
1.邀请广西师范学院课程教育心理专家、硕士生导师李福灼到校介绍最近发展区理论。
2.分两个小组进行实验(“找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学生情感的最近发展区”)。
3.根据学生的语言发展优势和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文科重点下移――英语注重三多(“多读”、“多听”、“多说”),语文扩大阅读量。理科重心上移――低年级侧重计算,中高年级侧重解决实际问题。
4.组织教师定期交流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教学的体会和收获。
(二)追求高质量目标
1.实施“起点教育”与“出发教育”。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一是努力解决好学生入学时幼小衔接的适应问题;二是切实解决好学生毕业时与未来的初中学习衔接的适应问题,提高学生对初中学习生活的适应能力,保持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后劲。
2.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打造“民主幸福课堂”。通过四个措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让学生养成自学习惯;(2)让学生养成“问学”精神和习惯;(3)倡导学生“兵教兵”的学习方式;(4)倡导“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学习生活。
3.组织家长培训活动。学校在小学6年的12个节点上分别设计了12个专题,与南宁市教育局关工委“春成家教讲堂”合作,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有针对性地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指导他们更好地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孩子。
4.课程建设:5―0.5社会综合实践课程,18―2校本口语阅读课程,18―1诵读经典诗文课程。
小学教育的内涵范文4
从传统上以外延式发展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注重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十对高等教育发展未来发展作出的总体规划,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发展必由之路。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质”的发展,是美英等国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内涵式发展之路的核心追求应该是始终把提高质量、培养世界创新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高校培养学生最主要的环节就是教学环节。教学又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者相辅相成,互不可缺。如何在实践教学环节抓住内涵、注重内涵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中传热学课程建设为例,对传热学实验教学内涵建设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过程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整个专业课程链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的重要链接纽带。作为一门经典的课程,传热学是一门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密切结合的课程。它的课程体系完备严谨,课程中大量采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它又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实际应用背景。传热学实验教学不仅起着验证理论、巩固和扩大所学课程内容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起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工程观点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关键环节。因此,传热学实验教学在传热学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高校传热学实验课教学现状
1.实验教学方式单调
在实验教学方式上,教师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编制实验指导书,让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书一步步操作、分析、得出结论。更有甚者,在实验课开始之前,实验老师提前为学生调试好实验设备,规定好具体实验工况,规定好实验时间。在上课过程中,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设备具体操作都详细地给学生做讲解。让学生傻瓜式地被动重复几次老师的操作过程,记录下相应实验数据。这种实验模式下学生实验课前不需要预习,实验中也不需要思考,整个实验学习完全是被动的。这种实验教学完全程序化,学生虽有动手操作机会,仍会感觉枯燥乏味,激不起学习兴趣,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部分学生甚至连基本的仪器还都不会选用。
2.实验设备不足
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在实验设备方面存在问题。首先,实验设备种类少,导致可供学生选择的实验项目很少,比如测定材料导热系数,只有稳态球体法粒状材料导热系数测定,没有常见的液体、单管、平板等工程常用材料导热系数测定装置。其次,实验设备台数少,通常采用的是几人一组,部分甚至是十几人一组,保证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再次,实验设备本身的可操作性不强,设备高度集成,学生需要做的只是调节加热功率旋钮、读数、记录。而且,实验设备自身的保护系统不完善,电加热功率不能调节很大,否则容易烧毁设备。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3.成绩考核片面
成绩考核方面,传热学实验很难像理论课那样对学生实验能力给出一个准确的量化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只能凭印象给分,学生成绩优劣更多地从实验报告上来体现。由于传热学实验学分较低,只有0.5学分,部分高校甚至不计学分,对成绩绩点影响很小,造成很多学生不重视实验课。学生上课前不主动预习、上课过程中也不主动思考,看别人操作,自己则只记录实验数据,抄袭别人的实验报告。这样的考核缺乏科学的标准,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基本实验素质、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自然也无法得到较高的实验课教学质量。此外,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会给学生造成一种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错觉。
二、可行改进措施探讨
1.科学设置实验内容
高校在制订相应实验课教学计划时,要破除传统观念,不要单单考虑学分和学时问题,要充分考虑实验课教学质量。例如,某校为了完成16个学时的传热学实验课教学任务量,安排了8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2个学时。由于传热学实验涉及到加热和稳态平衡过程,大多数加热过程都会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稳态。如果把实验时间固定在2个课时,那么实验过程就很难同时保证足够多的实验测点和相对准确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不准确,学生在误差分析时一股脑地把误差原因归结为平衡问题,不会去考虑和深究其他误差产生的原因。这种实验课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无法准确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还会干扰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缩减实验项目总数,按照传导、对流、辐射和综合传热来挑选5~6个最具代表性的实验项目,保证每个实验都具有高质量的实验过程和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采用真实实验与虚拟实验相结合方式。真实实验具有直观、形象、可操作性强等优势,作为实验主体的学生可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弥补抽象理论带来的模糊感,并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虚拟实验的优势在于:首先,可用来模拟真实实验无法显现的微观实验现象,如温度场、等温线、流线、速度场等传热学中非常重要却无法直观观察到的教学内容;其次,可以弥补实验时间较长带来的效率过低问题以及部分演示实验具有较高危险性问题。两者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拓宽学生的实验空间,取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激发学生主动性
实验课教学环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授课教师在指导学生上实验课的时候应该是指导而不是教导,不要把实验原理、步骤,甚至连实验设备的安装、接线等都介绍得详尽之至。应该重点给学生介绍实验目的以及本实验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尝试、引导学生创新。对于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设备的操作,要重点介绍操作安全规程,强调安全意识。具体实验操作过程由学生去思考、去学习、去实现。对于实验过程中某些学生对部分调节量大小的模棱两可、犹豫不定情况,教师应鼓励学生动手尝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对于某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不善于思考,教师应单独进行引导,允许并鼓励学生做尝试性的动手操作。对于没有在实验课上课时间内完成实验的部分学生,提供开放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实验课教学质量。
3.综合式成绩考核方式
在成绩考核方面,要摒弃以实验指导书论成绩的方式。可将实验成绩分成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并约定课前部分占20%,课中部分占50%,课后部分占30%。实验课开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给出代表学生预习情况的课前成绩;根据学生上实验课过程中思考问题、动手操作、实验进度以及实验结果等多个方面的表现,给出课中成绩;等实验报告上交后,根据实验报告,给出课后成绩。最后,计算得出学生的实际实验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践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可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真实实验能力和实验课教学的情况。
小学教育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文化内涵; 救赎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65-001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和探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并于2000年正式颁布《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的传承,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近30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生了一些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界定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的内涵通过对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意识和信息技术的伦理道德传输来体现。它的文化内涵包括三个层面,即学者李艺所认为的“领进门”,“个性塑造”和“文化内化”。
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培养的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时代变化。在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中,首先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是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文化素养。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的失陷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教师在经历了“豪情”和“困惑”的洗礼之后,已逐步趋于理性,开始转向“务实”。在课堂教学中也有所渗透或体现信息技术文化,但总体来讲,信息技术教学的文化内涵仍然缺失。造成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思想认识不到位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重视,这是造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缺失最重要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一是思想重视不够;二是经费投入不足;三是教师配备不优。
2.发展阶段不成熟
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历史源于1982年。1982年-1990年是计算机教育的实验阶段,这个阶段计算机教育从无到有,初具规模。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教学内容以计算机知识和程序设计为主,学科知识体系初具规模。1991年—1999年是计算机教育成长阶段,这个阶段计算机教育的特征是学科结构实现模块化,逐渐形成稳定的应用知识体系。
3.教师素质不适应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信息意识及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运用决定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一方面,现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信息技术文化素养,对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无从把握。另一方面,在现有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真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掘教学内容中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素材,使学生在学到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熏陶的较少。
4.教学方向不明确
一方面是疏忽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意义;另一方面是重“知”轻“识”的功利化取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全面育人的教导观,改革教导评价机制,重视对教师的多元评价,既重视对“硬教学”的评价,也不疏忽对“软教学”的评价,既重视对显性目标的评价,也不疏忽对隐性目标的评价。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的救赎
1.进一步增强思想认识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引起重视,将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我们很有必要将目光转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水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适应时代需要,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进一步构建教学情境
情境构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和教材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气氛,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因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历史较短,所以学生人文素养情境构建就越发显得重要。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活动场所、开放的活动形式和开放的学习评价,构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教育环境。
3.进一步提升教师素养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同样经历了一个学习、思考、提高的过程。在学习钻研、互助合作、实践探究的过程中,使老师们也系统地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识与能力,把自己融进了充满人文气息的现代信息技术中。于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以前单一的教科书转向了现在完整的课程意识,不再以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而是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
4.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
一方面,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把信息技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表达的工具,在教学完Word的相关操作以后,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一张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报刊,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的过程认可了民族传统文化,并在完善自己作品的过程中从多个方面了解和认识到了民族文化的优秀。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构建一个良好的现代技术教育环境,提升教师素质,在教学中,引导与疏通相结合,渗透人文教育;最后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在社会当中,我们都应该大力倡导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艺.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2..5&6
[2]林垂炳.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想教育[J]考试周刊,2010(31)
[3]江沛沛.网络环境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4)
小学教育的内涵范文6
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职技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过渡功能和引导职责:引导学生从学校小环境向社会大环境过渡;引导学生从学习向工作、生活过渡;引导学生从学习知识技能向应用知识技能过渡;引导学生从依赖他人(父母,老师)向自力更生、独立思考过渡等。职技校学生的学习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即将踏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保证自己在迈出校门后能独立应付、妥善处理各种工作上和生活上的问题,使自己在脱离了对老师父母的依赖后能从容地面对社会,切实地融入社会。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因此,职技校的素质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作为一个21世纪的人才所应该具备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
一、健全的思想道德素质
职技校学生,特别是中考后分流进入职技校的学生,他们毕业后踏入社会、参加工作的时候,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他们涉世不深,阅历不广,面对纷繁喧嚣的大千世界,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引导自己,约束自己,那么他们就容易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或者不能抵制各种诱惑,从而迷失了人生方向。良好的道德素质可以帮助学生在比较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能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坚持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从而避免做坏事,入歧途。有了正确的方向和信念,他们才能最有效地、最有意义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能成就个人,服务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好的道德素质也是保证学生一生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良好的文化素质
文化的力量对于个人、国家都是不容忽视的。良好的文化素质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国情、民情的具体认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良好的文化素质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修养;全面的文化素质教育,更是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的钻研能力和创造能力。
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可以说是职技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为了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应实行课堂内和课堂外两手抓。课堂内教学要注重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钻研能力;课堂外教育应积极倡导形式多样、高格调高品位的校园活动,比如建设校园黑板报或校报、开展读书活动、文化知识竞赛、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讲座等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有选择地开展可行的活动,切忌活动杂、乱、浮,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三、全面的职业素质
职技校是学生学习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地方。现在社会竞争激烈,职技校的学生要在众多的求职者或创业者中脱颖而出,自身拥有过硬的职业素质是非常关键的。学校应保证学生在校时学到全面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踏入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此外,学校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观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因为只有不断的更新扩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敢于创新,敢于超越,一个人才能在职业道路上越走越宽。
同时针对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方向不明确,在实际的学习和实践中存在着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心理,职技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就业、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此外,学校应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对自己的职业和职业环境的认识,引导他们以务实的心态走向社会。最后,为帮助学生能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学校在学生毕业前夕还应加强准备简历,提高面试技巧,如何通过各种渠道找寻自己需要的职业信息等具体问题的指导工作。
四、健康的身心素质
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和竞争,因此需要承受的身心压力也非常大。拥有健康的身心素质不但有助于坦然面对挫折和困难,克服压力,还意味着能更好地享受劳动成果和生活乐趣。职技校的体育工作,除了做好日常体育课的教学工作,定期举行运动会外,还应督促和鼓励学生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坚持锻炼,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心理素质教育可以说是每个学校的当务之急。职技校的学生需要比同龄人更早地面临社会的挑战与考验,内心压力相对较大,又由于特殊的学习环境,特定的校园环境,加上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影响,他们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和苦恼。因此,对于职技校学生心理上存在的这些困惑与苦恼,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教育和帮助。宽容爱护学生,以鼓励为主,激发职技校学生自信自强的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帮助他们提高自己;学校还应联系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随时随地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联手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焦虑、压抑、沮丧、愤怒、叛逆等不健康心理,使他们与团体、社会能和谐相处。
五、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