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创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养老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养老创新

社区养老创新范文1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养老模式

[作者简介]袁霞,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副教授,贵州 遵义563002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0-0184-03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内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或过程。在国际上,一般以60岁或65岁为老年人的年龄起点,老人比重占5%-10%称为成年型人口,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向老年型人口的转化以及在老年型人口内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都是人口老化。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5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也就是说,到2015年左右,中国将从“人口红利期”转为“人口负债期”。中国已经跨入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人口老龄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同时,银发产业也随之兴起,各地相继建立了各种养老服务体系。但是,由于社会为老年养老提供的资金薄弱,老年养老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的内容和项目很少,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素质较低,服务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服务意识差,服务技术不规范,所以我国目前基本上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将难以面对人口老龄化的高峰。为此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们应该以社区为依托,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形成一个社会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的养老模式。

一、社区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最佳载体

社区就是指居住在共同的地域空间,成员间有共同的情感联系,具有共同的利益,由一定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我国城市社区基本上是以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为基本单位。社区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最好载体。首先,它符合老年人的心理,有利于老年人安度晚年。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到老年都很怀旧,他们希望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看到熟悉的邻居和街坊,喜欢自由自在。社区居家养老则正好符合老年人这一心理需求。其次,它有利于巩固家庭养老。养老由家庭转向社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国力有限,不可能马上就实行社会养老。再加上我国素有家庭养老的传统,这就使得社会的养老机构不为人们所普遍认同。如贵州省遵义市两城区有三家老年公寓,平均人住率只有30%-50%。而我们以社区为依托,让老人住在自己的家里,在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也可以享受社区有关机构和人士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等。这既有助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推动社会养老化进程,减轻家庭中子女和其他人员的养老负担,也能使老年人充分享受儿女亲情的温暖。最后,它能充分实现社区资源共享。住进养老机构,一般来讲,费用都是比较高的,而目前在我国有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老人中,高收入和无生活来源的老人只占少数,绝大部分为中低收入者,不可能承担过高的收费。但居家养老则可以充分发挥社区的资源优势,成本低,既适合老年人的经济承受力,又可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综上所述,社区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最佳结合点,在居家养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目前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一直基本上是家庭养老,社区服务发展缓慢,社区居家养老也还处于探索过程之中,所以社区居家养老还存在不少问题。

1.观念落后。意识淡薄。在我国,大多数人认为养老是家庭的事。所以许多人对社会养老助老持冷漠的态度,有关职能部门也只是把这一问题挂在嘴边,说说而已,没有实际的行动,以致于社区居家养老停滞不前。

2.服务对象单一。社区居家养老应该是全体老人的事,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服务对象主要是孤寡、独居、困难、残疾和高龄五类老人,一般老人则较少考虑,覆盖面不广。

3.服务内容较少。目前在社区服务中,大多数社区都建立了老年娱乐活动中心,组织了老年活动文体队伍,也有一些医疗保健等。但实际上有些社区老年娱乐活动中心只有一间麻将室,老人读报、聊天的项目基本上没有,同时家庭护理、心理咨询、精神慰籍服务也很缺乏。

4.专业人员较少。素质较差。目前在社区服务中从事服务的人员,基本上是下岗人员和外来人员。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没有经过专业的知识培训,只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家政服务和护理。有些素质较差的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还存在讥讽、打骂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

三、加强社区居家养老的对策和建议

1.把社区居家养老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大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宣传力度,不断完善和健全老年服务事业,提高社区的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2.多渠道筹措资金。由于我们国家生产力水平低,要想政府在养老上面投入较多的资金是不可能的,而且世界上也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单靠政府来解决所有的老龄问题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办法,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助老年事业,街道和居委会出资等形式来解决社区居家养老资金不足的问题。

3.服务对象社会化。改变过去社区老年服务对象单一的状况,社区服务面应向社区内的全体老人,让所有老人能够真正享受到社会的温暖,把社区看作自己的家。

4.服务项目多样化

(1)开展托老服务。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20.09%,其中“空巢家庭”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22.83%。按这样的结果计算,全国至少有2340万名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需要社会照料。而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空巢”现象将日益突出,预计到2010年这种“空巢家庭”将达到80%以上。这一部分老年人如何安度晚年?我们可以在社区中开展托老服务来缓解这一问题。托老服务,就是以老年公寓和日间托老所为组织依托,为身边无子女、或子女工作特别忙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这既解决了子女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也可以满足老人的需求。另外,条件好的地方还可以把托老所和幼儿园建在一起,老年人既可以照顾小孩,还可以受小孩天真、快乐的情绪所感染,幸福地生活。

(2)加强社区老年人家庭医疗护理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开始逐渐缓

慢地衰退,进入老年以后,各器官生理功能衰退速度大大加快,老年人也就成为了疾病的高发人群。卫生部曾经统计过,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而且许多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行动也不方便,以致生病了不能及时就医。为此,应该发挥社区方便、快捷的优越性,加强社区的家庭医疗护理工作,使老人们能及时就医。如设立家庭病房,即医院、社区医务人员深入到家庭中去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一种形式。这既扩大医院、医疗护理工作的范围,增加医院、社区医疗服务站的收入,又可以方便老年患者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就地就医,解决了往返医院不便的困难,还可以节省一些医药费和其他开支,减轻老年人的经济负担。

(3)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现在许多老年人的活动基本上是上午老年妇女到比较宽广的场所跳健身操,老年男子出去遛鸟,下午在一起打打麻将、下棋等,晚上在家里看看电视,活动比较单一。为了活跃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老人之间的交往,社区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成立老年人自己的活动群体,如老年健身队、老年棋类队、老年体育队等,并且尽量参加到各种社会活动和各项比赛中去,这样可以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同时,在社区内设立老年活动中心,让他们在那里读书、看报、聊天、搞小型的演出等,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要,让他们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4)成立老年就业中心,发挥老年人的余热。对于社区内低龄、有知识、有技术的老年人,社区可以适当介绍他们到企业、学校等任职。如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爱心助成长”志愿服务计划,以健康低龄老年人为主体组成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德育行动、宣讲行动、监察行动、护苗行动和关爱行动,帮助青少年解决学习、生活、心理等问题。同时社区老年学校的课程也可以让他们担任,并付给一定的报酬。这样就使老人们感到自己并不是社会的包袱,而是社会的有用之人,也就会更多地投身到社会活动中去。

(5)提倡老人自我服务。组织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为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服务,同时确保低龄老人在达到高龄后也能得到服务。这有助于社区内形成人们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照料的好风气,同时也可以增强群众的自我保障意识。

5.建设一支专业化的队伍

(1)对于社区中的管理人员,要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科学的进行社区管理。同时社区中负责管理老年人工作的管理人员,要进行老年学、老年医学和老年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和培训。

社区养老创新范文2

>>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中的人力资源系统的构建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探析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探析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个案管理在社区居家养老的应用 打造良性的公益生态圈 城镇社区居家养老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析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探析 人口老龄化下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政府引导下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探析 从居家养老到养老社区 居家养老破解社区“养老难” 社区居家养老 新型养老首选 社区卫生签约服务在居家养老体系中的作用探讨 论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社区护理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效果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昆明模式”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建议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刘笠萍.城镇养老的现状与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01):57.

〔5〕李璟.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以青岛市市南区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6〕陈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2008,(06):89-94.

〔7〕 http:///link?url=f2vCU_XhwV1Lm-

zcp_fd-aTWNpamYhBVNjSFNl4aNhFULCpXqYnsr8y4i2a-Ge1w6itkzomzSyPWpnNf3TaOJ8guwAQZT1oMePVuqRtiqltyy

社区养老创新范文3

论文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农民养老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虽然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已经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广大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靠的问题,就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养老问题也日益凸显。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关系到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基本问题就是养老保障方式,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农民社区养老保障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目前己有的主要农村养老保障方式。下文将对这三种方式进行分析研究。

一、农村家庭养老保障

1.农村家庭养老保障

家庭养老是我国社会的传统养老习惯,无论我国社会制度如何变迁,_传统的“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观点是始终不变的。家庭养老保障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家庭养老保障能够弥补社会养老的不足。虽然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在经济上有一定的替代性,但是就中国的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程度来看,城乡和供养标准都存在差别,并且按照普惠制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只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目前还达不到满足老年人的全面要求,所以家庭养老对于老年人经济方面的支撑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家庭养老所带给老年人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关怀,这点是农村社会养老所无能为力的。也就是说,单纯的物质保障并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所以许多国家都曾经将养老方式定为:以家庭养老保障为主,以社会养老保障为辅。

2.农村家庭养老保障方式的衰退及问题

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衰退主要源自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家庭养老在养老的内容和力度上都有明显的衰落趋势。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农村老年人的抚养比例从1982年的7. 97%上升到2009年的11. 3%,专家预测到2013年,总体抚养比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会达到最低点38. 8%,随后将因老年抚养比大幅度提高而使社会总体养老负担迅速加重。

这说明养老保障的代际支撑己经出现问题,况且我国目前还未达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发期。农民选择家庭养老保险具有必然性。政府在引导和保证家庭养老保障的主要职责有强化家庭养老的道德教育力度,以法律法规来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对有老年人的家庭提供所需的帮助,建立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同时建立家庭养老的激励机制,在社会舆论层面给予大力的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所以说我国应当探索出多元化、服务性强、普惠与个性化需求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二、农民社区型养老保障

1.农民社区型养老保障

农村社区型养老保障模式是一种灵活性强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集体养老保障方式,是对家庭养老保障弱化的有力补充。农村社区是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村庄,根据农村社区的条件为农村社区内的老人提供必需的养老保障和社区公共服务,社区的组织者主要是村民委员会及群众团体组织。 2.农村社区型养老保障的作用

(1)有利于降低养老成本,社区服务居家养老把经济责任分散到每一个家庭,减少了养老对国家的过多依赖。而且,家庭收入和养老水平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另外,社区型养老便于各村庄、各社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的进行养老服务项目的开展,便于在广大的农村开展。

(2)农村社区型养老保障适应农村管理改革的形势,有利于农村社区管理水平的提高。社区是老年人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作为社会管理的基层单位社区,努力提高拓展社区内服务范围和管理范围是其应尽的责任。通过社区管理的努力和建设,能以最小的成本完成农村老人的精神文化建设。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1.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概况

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开始实行。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我国新农保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部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

2.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评述

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在探索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创新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模式,虽然各地做法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核心内容、基本的制度框架还是基本和国务院对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方案一致。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地方财政补贴”三方分担保险费的筹资机制。这是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新农保和老农保的一个根本的区别。

(2)对象的明确和细化。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明确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为主,对农村各类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要求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3)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衔接。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主要区别在于缴费基数的不同,通过调节缴费基数可以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社区养老创新范文4

一、我国的养老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老龄化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普遍趋势,至今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最新数据公布,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并且我国老龄化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它具有“增速快”“基数大”以及“未富先老”的特点,使我国社会养老的负担不断增加。中国向来是一个重礼节、重孝道的传统文明大国,赡养则是中国孝道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使家庭养老成为老年人的最佳选择。然而,随着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人口流动加快、家庭小型化和子女工作负担加重等情况的出现,家庭养老功能开始逐渐弱化。机构养老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但其服务成本相对较高、受众性较弱,而且大多数老年人受传统观念束缚并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我国采用的两种基本养老方式在发展过程中相继受到挑战,急需一种合适的养老模式来平衡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各方面的利弊。

二、居家养老与社会支持

(一)居家养老的界定

居家养老是我国政府目前大力提倡的养老方式,也是老年人最首选的养老模式。我将从养老资金来源、地点和服务供给三个维度来对居家养老进行概念界定。从经济来源角度来看,既可以来源自我提供如劳动所得、储蓄、财产、投资收益和退休金等方式,也可以由家庭子女提供。从地点来界定,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有着明显的区分,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居住在家中,而不是入住社会养老机构。从服务来源角度考察,居家养老的服务来源具有社会化、多元化的特征。社会化即养老所需服务可由社会提供,如社区、机构购买服务。多元化即服务主体不仅由社会承担,家庭成员(如配偶、子女)都能够承担。所以,居家养老是一种资源提供主体多元化、服务提供社会化、养老地点不脱离熟悉环境的新型养老模式。有些学者则认为,居家养老实际就是“居家养老”与“社区照顾”两者的结合。

(二)社会支持的界定

社会支持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国内社会学界对于社会支持的界定众说纷纭,可简述有以下几种理解:1.社会支持的方向视角。蔡禾认为社会支持只是一个客体单向的受助过程或行为,把社会支持称之为社会支援,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其他学者认为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受助过程或行为,而是一个互助的过程,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需要相互支持。2.社会支持的客体视角。陈成文认为,社会支持是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行为。而张文宏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并不仅仅局限于弱势群体,而是应面向全体人群。本文比较赞同陈成文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解释的社会支持。

三、居家养老所面临的困境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其发展关键就在于如何在社会适应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将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一)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

中国向来都是一个重礼节、重孝道等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的中国社会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使老年人晚年在经济、物质、情感与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的支持在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等领域与其他国家有着不同的传承。我国老年人晚年的生活主要由家庭来照顾,追崇“养儿防老”而“孝”则是调节家庭成员赡养行为的重要准则。古人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老年人根深蒂固的“孝”文化一定程度地阻碍了多元养老模式与养老事业的发展,同时对空巢、独居的弱势老人增加了边缘化的危机,为其生命安全增添堪忧。

(二)居家养老功能的弱化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传统社会的家庭具有养老服务功能,老年人在家庭中可以得到生活的照料和情感的寄托。但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家庭结构和家庭养老功能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化,使传统的大家庭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家庭”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开始弱化。当前的年轻人由于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主要的精力放到了工作和学习上,对老年人的照顾显得力不从心,导致家庭的高龄化、空巢化比较明显。

(三)服务人员专业性缺乏

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与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密切相关。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衣食住行基本物质生活照料是最低层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到,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不断攀升,最凸显的是情感需求。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滞后,大部分服务人员均为本社区低保户和下岗人员、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无偿提供服务,专业化水平较低,对服务人员只进行一些必要的家政服务培训之外,很少进行专业性质的培训。加之服务人员社会地位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服务质量。

(四)社区服务平台组织管理不健全

社区服务是居家养老模式中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从目前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的政策支持、资金供给、资源配置等仍难以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日益增长多元需求。社区服务平台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社区提供的养老设施不完善,规模较小,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生活活动层面上;行政化的社区管理方式不能满足老人个体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在健康护理、安全防范、精神慰藉等方面有所忽略。

四、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完善居家养老社会支持系统

居家养老的社区支持符合我国老年人养老实情,使老年人不脱离亲切、熟知的人文环境,受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亲人、邻居、社区工作者等)利于精神生活的丰富;受众性较强,满足无经济能力的特殊老年人(低保户、空巢、独居者等)平等享受社区养老服务等优势。因此,居家养老的社区有效社会支持能够完善传统居家养老的弊端,具有可行性。

(一)加强社区对养老服务管理创新

社区养老服务是社区复杂、综合管理之中的一项核心工作,切实搞好社区养老服务,不仅是对社区居民中弱势群体的一种基本保障,也是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凝聚力、社区威望建立的一个关键途径。社区对养老服务的不断管理与创新,能满足广大居民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求,同时也是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1.建立数字信息化网格管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治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第一次把网格化管理提高到了国家层面。首先,社区要对管辖内的老年群体细分类型,便于提供精准化监控、服务。其次,社区要建立一个电子个人信息库,便于平时收集个人信息备档,可以在意外应急事故下提高办事效率;建立社会化联络网,不仅可随时了解老年人生活动态,针对老年人需求提供服务,并且加强了空巢、独居的特殊弱势老年人安全保障;在每户居民家安装隐私防护预警设施,直接可以联络到社区工作人员,提高老年人人身安全预防作用。

2.加强社区养老管理的社会化。在社区管理中,要遵循社会化,注意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逐步改善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加大社区管理的社会化强度,特别是在提供养老服务这项核心工作,使社区提供的服务更有活力。转变政府主导地位,“下放”社区管理项目,转变政府角色“服务”,而不是“掌舵”。使更多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组织、队伍加入到管理之中,既能壮大社区养老服务管理队伍,又能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管理效率。

3.构建社区文化,加强教育宣传。社区养老服务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服务,更重要是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服务,依靠情感力量可以调动社区老年人参与热情和积极性。首先要对老年人进行教育和情感疏导,建立主人翁意识,能够真正参与融入社会,使老人得到真正的社会化。其次,社区构建新时代孝德文化理念,举办宣传教育活动,满足老年精神需求,从而改变老年人传统养老观念,以文化融合促进老年人的参与,增强社会归属感,找到自我实现价值。

(二)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社区的建设需要大批的专业工作者,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工作质量与服务水平,关系到居民对社区的归属程度。因此抓好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的必要条件。

1.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管理人员。从目前看,社区管理人员多数是本社区的退休和下岗人员,本身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具备就职者的专业素养,不能适应社区发展的需要。首要措施就是向社会广纳专业人士,进行开放式选拔,壮大社区人员队伍,把优秀的才干、专业的职业情感倾注到岗位上来,领导、参与社区建设,必然提高社区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2.强化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社区的蓬勃发展、创新突破是需要社区工作者通过先进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服务水平来到达到的。为了更好地解决新问题和新情况,社区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所学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所以,应该规划社区工作者定期培训、定期调研,进修专业知识,学习引荐成功经验。

社区养老创新范文5

2014年是诚和敬旗下项目集中开业的一年。总经理梁仰?强调“诚和敬的目标是要做养老服务,不是养老地产”,他同时说:“企业价值观不仅体现在理念上,也体现在具体实践中”。

打造全覆盖的养老服务网络

新天地:在养老产业中,诚和敬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布局?

梁仰?: 我们全国运作的养老设施,分为医养结合型、社区型、城市嵌入型和休闲度假型。医养结合型主要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南里北京英智康复医院,已运营8年,楼上公寓、楼下医院,目前一床难求。鉴于这种情况,石景山又开了一家旗舰店,预计今年10月底可以开业。社区型养老项目主要与日本木下集团的合资公司厚乐居合作运营,目前有万国城MOMA项目、望京澳洲康都项目。MOMA项目是社区活动站加上门服务的形式;望京项目是一种社区医养结合的模式。城市嵌入型的项目共有4个。还在四川青城山开发了休闲度假养老项目。诚和敬正在编织一个大的养老服务网络,这个网络可以满足老人不同生命周期的需求,服务范围也将覆盖社区型养老到持续照料型养老社区。

新天地:幸福汇项目的运转中,“诚和敬”在其中的作用是什么?

梁仰?: 我要强调一下,诚和敬的目标是要做养老服务,不是养老地产。幸福汇项目是诚和敬和万科合作的第一个养老项目,诚和敬持有项目40%的股份。同时,万科与诚和敬旗下的厚乐居签订了8年的运营服务合同,从前期的项目设计到各种制度的制定,我方全部参与。万科第一个养老项目选择和诚和敬合作本身也是对我们运营能力的一种肯定。

新天地:为了落实北京市“9064”的养老规划,诚和敬正在打造“社区养老服务网络”,遇到哪些难题,如何克服?

梁仰?:社区养老困难在于运营成本高,一是房租;二是人力。依托国企的雄厚实力,诚和敬推进连锁式经营可有效地节约人力和管理成本。目前正积极探索与部委机关老干部局设立养老设施的合作,可以满足老干部们就近养老的需求,提高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

新天地: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梁仰?:这个模式让老人不与熟悉的社会环境脱节,亲人探视成本低。以望京项目为例,有一位老人就是社区住户,他的家属探访方便,做好饭都可以直接送来,小孙女在院子里玩,他坐在窗户旁就能看到。随着养老行业的快速发展,养老细分市场将越来越明确,社区型养老需求会更大。

接地气的养老服务

新天地:诚和敬作为养老国有企业,要为老年人提供怎样的服务?

梁仰?:我们坚信养老的核心内容是服务。成立以来,诚和敬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引进海外优秀的养老服务经验。提供短期长期居住、专业护理、失智照料、上门护理等服务。比如旗下的英智在康复医疗方面很有优势。旗下的厚乐居除了服务入住的老人,还开办了老年餐桌及上门护理服务,广受好评。旗下美瑞山在亦庄、朱辛庄、单店项目专门照料失智老人。

新天地:诚和敬是用什么来保证服务质量,如何来解决养老人才短缺呢?

梁仰?:养老行业除了硬件基础外,更重要的是一线人员的服务质量。以望京项目为例,从老人入院评估到每一天护理情况的追踪记录,甚至精细到每个小时的服务记录。店长有日本养老一线企业十余年工作经验,多数员工也在日本养老机构培训,操作经验和服务理念很超前。对于人才储备,诚和敬正在筹建诚和敬学院,与海外合作伙伴黄同开展培训。不光要为自己培养养老人才,还对外输出,为行业发展作贡献。

新天地:与众多外国养老企业合作中,诚和敬是如何“洋为中用”的呢?

梁仰?:在与国外养老机构的合作方面,主要是引入国外成熟的养老服务体系。第一步,引入国外养老机构成熟的运营体系和先进理念,在人才和培训上密切合作。第二步,雇用国内拥有丰富养老实践经验的人才,根据中国老人的特点进行实践,帮助这些理念和经验本土化、接地气。最后,取各家之长,打造自己的运营管理经验。

新天地:“诚和敬金融模式”成为养老领域一个新概念,请问包含哪些方面内容?

梁仰?:养老行业是树,金融是树根、运营服务是树干、项目是树叶,若要枝叶繁茂,一定需要根的营养。目前,养老产业刚刚起步,具备投资大、见效慢、收益周期长的特点,需要金融资本大力创新和支持。

目前诚和敬在做的金融创新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1)研发诚和敬卡:探索提前预收一部分押金,利用诚和敬的国企背景及北京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提供的担保支持解决老人的资金安全。

(2)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共同研发与养老社区绑定的保险金融产品。

(3)与银行信托的合作:研发养老信托产品,针对银行VIP客户定向发售。

(4)建立养老产业基金:通过自建及管理养老产业基金,加大对养老项目投资,积极拓展诚和敬版图布局。相信通过养老金融创新,诚和敬这棵大树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

新天地:在养老行业,诚和敬是如何建设品牌形象和核心价值观呢?

梁仰?:其实企业核心价值观就在名字中。

第一个字“诚”,做人做事都要诚实、诚信,承诺给社会的,承诺给老人的,承诺给员工的,都要努力做到。

第二个字“和”,和谐、和气。无论是对同事、对合作伙伴、对客户,都要和,家和万事兴,无论小家庭,企业,对我们的国家,都是一个道理。

第三个字“敬”,敬爱、敬业。对人要尊敬,对工作要敬业。老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话老理不老。另外,我认为“敬”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敬畏”。做人做事要慎重,不要只以法律为底线,不要以会不会被别人发现为底线,人要畏。

这三个字不仅是做事业的要求,也是传统文化中“德”的最高境界,很难做到完美,但是员工都在高标准要求自己。

其实,企业价值观不仅体现在理念上,也体现在具体实践中。总部组织员工每周到下属养老机构担任志愿者,自从去年8月份启动没有中断过。一是要充分与客户沟通,了解老人和家属的需求。二是做养老这一行的,必须有一颗敬老爱老的心。员工也很享受这个过程,感觉和老人就像一家人一样,见了面都很亲。

新天地:诚和敬也在四川青城山“落子”,积极探索候鸟式养老,请问北京的老年人多久能“尝鲜”呢?

社区养老创新范文6

《支点》特约记者 何勇 上海报道

“时间不一定造就一个伟人,但一定能造就一个老人。”

根据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且正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增长,是同期新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5年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由1.78亿增至2.21亿,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

近年来,国家诸多政策多次释放明确信号: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发展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

在此大背景下,养老产业欣欣向荣,众多资本纷至沓来。

“夕阳红”事业迎朝阳

春暖花开的季节,位于浦东新区康新公路上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迎来开业大吉。

兴建近3年的国际医学中心属于卫生部和上海市的重点项目,它与建设中的迪士尼乐园为邻,总占地面积约375亩,一期总投资约6亿元,是一家包括健康体检、高端养老等功能在内的综合性医疗机构。

迈入足有三四层楼高的大堂:大理石地面,胡桃木家具,以及随处可闻的轻音乐,病房里的拖鞋、保险柜和洗漱用品一应俱全,竟让人有置身星级酒店的错觉。在医院的构架体系中,专门设置“客房部”实属罕见,实施“酒店式管理”,客户提包即可入住。

作为上海第一家由新医改催生的国际综合性非公立医院,这里除了试点医生“多点执业”外,还将同时试点高端养老护理模式。

本刊记者看到,即将同医院一起揭开面纱的还有100套护理养老酒店式公寓,和普通的护理院不同,全部是居家式护理套房,资深医护人员将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

这个集高端医院和养老酒店于一身的项目一推出,资本便紧追而来,投资主体更趋多元。

管理方面,国际医学中心引进了亚洲最大的医疗集团新加坡百汇集团,目前有9家股东,其中,除了国资背景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集团有限公司占股20%外,其余股份由8家民间资本持有。

“我们公司旗下的九胜投资正展开对国际医学中心部分权益的收购,进展还算顺利,与几个股东的股权收购框架协议已初步达成,眼下正推进前期尽职调查等工作。”上市公司运盛实业高管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此次收购,九胜共斥资2.38亿元,收购完成将间接和直接持有医学中心28%的股份,成为国际医学中心的第一大股东。

对于运盛实业而言,其现有主营业务主要为工业地产开发,属于房地产大行业,此次进军高端医院和养老项目,也预示着公司今后将向养老地产转型。

“若九胜收购医学中心股权及本次资产重组顺利完成,运盛实业未来可通过这一项目向高端医疗服务领域拓展,尤其是借此进军养老健康地产,能开拓公司未来地产业务种类和盈利模式。”运盛实业上述高管表示。

本刊记者还观察到,尽管国际医学中心尚未开业,但它的建造已带动了浦东新区周边的房产,不少房产商在医学中心挂起了养老酒店公寓的旗帜,主推对口这一优质医疗资源的养老房。

无独有偶,另外一家地产上市公司中茵股份也在2月10日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宣布进军养老产业。

中茵股份公开称,双方将先选择公司目前为其控股股东托管的酒店度假项目,拟建设成集健身中心、康复疗养中心、老年艺术中心、图书馆、影院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养老项目。

积累项目经验后,中茵股份还计划将该模式复制到三亚、上海、丹东、西双版纳等地,打造迁徙式养生休闲养老产业链。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养老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正将养老产业带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养老产业有望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下一个十年的价值洼地。”中茵股份在公告中如是表示。

顶层设计释放“政策红利”

实际上,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业,这被视为深化养老服务业改革的“活水”,自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在政策层面上已经把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的障碍减到最小。

去年9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要充分发挥政府“保基本”的作用,通过简政放权,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可以说,这些明确扶持养老产业发展的相关国家政策陆续出台,在不断地刺激房地产业的神经外,也让正处起步阶段的养老金融业看到了曙光。

在《意见》出台两个月后,2013年11月,总部设在中部地区的独立保险法人机构——合众人寿,在武汉蔡甸区后官湖正式推出其首个健康养老社区,这也是第一家由保险公司投资建成的养老社区。

该养老社区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启动区有2005套住房,可提供4000张床位,2015年全部建成后可提供床位1万张,目前已经开始接待老人体验入住。

随着首个养老社区项目的启动,合众人寿开始整合优质资源,将公司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定位于养老产业。按计划,公司10年内将在全国范围内打造26个大型养老社区,规模在千亿元左右,届时可容纳46万老人,直接解决约15万人就业。

从项目实际推进看,这一计划并非纸上谈兵。本刊记者了解到,除了已建成的武汉项目之外,全国多省市的合众人寿养老社区都在推进中:安徽、广西、辽宁等省的养老社区项目先后开建;与北京、山东、河南等当地政府已签订投资协议,正在办理供地手续;杭州、苏州、上海、青岛、成都、福州等地的项目尚处洽谈阶段。

形势喜人的背后,合众人寿董事长戴皓也有自己的困惑:“在国外,养老社区入住率可达95%,且老人从退休开始在养老社区的生活时间可达20至30年,所以国外的养老社区都是盈利的,而在国内,因养老观念问题,很多老人不愿意住养老社区。”但他同时对养老社区的前景表示乐观,随着“50后”老人和“421”家庭结构到来,养老社区的需求可能会被很快激发。

除了合众人寿捷足先登外,其他保险公司向养老产业布局也“不甘示弱”。

去年8月下旬,华夏人寿宣布将与青岛市政府、绿城集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合作在青岛崂山湾建设大型国际化健康养老产业园。按照四方签署的合作协议,项目投资将达上百亿元。

就在今年1月22日,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也迫不及待地对外公告称,将出资4.95亿元设立新华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进驻养老产业也是寿险公司进行长期投资的策略之一。”

市场热倒逼金融创新

养老产业火热发展除了为保险业、银行业激活新的增长点外,也在不断催生养老金融业的创新。

以合众人寿在武汉推出的养老社区为例,与市场上目前的产品不同的是,该产品真正实现了保单与实物的对接。客户只要购买保险,就可以在养老社区入住,而不用考虑未来租金的上涨,且面向广大的中产阶层,床位充足,价格不贵。

一言要之,用房子的租住权替换传统养老保险产品的现金收益。据合众人寿不动产投资事业部刘岩萍总经理介绍,客户只要购买了相关养老保险产品,在保险期满后,如符合条件就可以入住养老社区,用现在的钱锁定未来的租金。

如不愿意选择入住养老社区,保险期满后,客户也可以领取现金收益;保险期满前,如被保险人身故,返还已交保费,保险责任终止;入住后如想退出,按照入住期间社区公布的租金实时结算,退还剩余部分;而且,被保人的配偶在缴纳养老服务费后,也可陪同被保险人一起入住社区。

这也是合众人寿尝鲜的一种全新保险产品形态,是继“保障”、“保障+理财”之后,保险产品出现了第三种模式:“保障+理财+实物”。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王稳教授认为,“保单+实物对接”模式引领了寿险产品的第三次革命。合众养老保险保障计划打破了传统保险产品的观念,从虚拟的预期收益保障向可见的实物保障转移,从单一的保单保障向有形保障(社区)与无形保障(抵御通胀的保值增值)双保障的形式转变,推动了中国保险产品模式的升级。

不难发现,养老金融业的这些创新措施也在倒逼政策发生改变。

上述国务院《意见》曾指出,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安排财政性资金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拓宽信贷抵押担保物范围,积极支持养老服务业的信贷需求。逐步放宽限制,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

按照华夏人寿的模式,华夏人寿在青岛崂山湾的养老产业园采取“只租不售”,这是国内养老不动产的通行模式。

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政策允许进军养老产业,首先就拉长了保险业务的产业链,险企可以从单一产品延伸到不动产领域,价值提升不言而喻。其次,险企可根据项目定制保险产品,项目所需资金和投资期限可及时反馈到产品前端,然后开发、设计、销售相应的保险产品,这种特定的保险产品在销售人群、给客户的价值回报等方面与普通保险产品存在差别,即“承保与投资互动”。

而以往保险公司介入不动产的传统做法是用收取的保费做投资,缺陷在于二者互不关联,投资领域和收益率也受限制。

对此,华夏人寿董事长李飞表示,青岛养老园区将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不仅标志着华夏人寿全面进军健康养老产业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而且标志着公司经营模式的改变。

盈利难题仍待破解

养老金融市场的潜在商机日益凸显,但市场不乏谨慎者。

以合众武汉项目为例,投资主要为保险资金,预计15年才可以回收土地及建设的成本。因此,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能否获取长周期的资金是关键所在。

“养老社区门槛不高,只要有长期的资金,不仅保险公司可以做,而且地产公司也可以做。如果合众第一步成功了,势必跟风者如众。保险公司开发养老社区是否有其他行业不具备的、不可复制的稀缺竞争力?这是保险公司要考虑的。”有保险业内人士不无担忧地表示。

实际上,自从2009年颁布的《保险法》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之后,国内已有8家保险公司介入养老社区。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亦伴随着外界对保险公司圈地的质疑。

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江生忠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何把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与养老产品对接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给人的感觉是,商业保险公司在养老产业领域的角色大多等同于地产投资商,如何把保险的优势延伸到养老机构里面,包括责任险、护理保险和其他的医疗保险等在内的探索并不多。”

江生忠带领他的课题组去年底刚刚完成了一个保监会的“商业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课题,他表示,中国保险公司对不动产投资比例在10%-20%之间,但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是3%,日本是5%,韩国是10%。“尤其是日本在资产泡沫、房地产泡沫以后,他们整个不动产投资在不断下滑,比例收缩,这也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目前,房地产资本涌入养老地产比较积极,同时也有观望者。万科于2010年宣布在北京房山窦店试点养老地产项目“万科幸福汇”,并表示将采用租、售并举两种养老地产模式,为万科养老地产领域铺路。然而,在总规模达1226户的幸福汇项目中,作为养老地产试点的房源仅有146套,占比11.9%。

此外,早在2008年,保利地产已开始涉足养老地产。不过直到2013年,保利地产首个养老地产项目才在北京落地。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该公寓仅拥有200多个床位,仅114人入住。

一方面市场极具诱惑,而另外一方面是开发商们亦步亦趋,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现阶段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仍是各开发商尚未突破的瓶颈,盈利难题导致不少开发商停留在“卖养老房子”的阶段。

“养老产业对公司来讲,就像在中捕鱼。”朗诗地产养老事业部总经理郭亮此前曾表示,朗诗地产早在2011年便成立养老公司,不过直到2013年才真正成立第一个养老主体,体量仅有7000平方米。

“即便经历多年探索后,我们仍没有把握确定客户群,”郭亮指出,养老市场尚不明朗,现在主要靠试错的方法来探路,以认清市场需求和自身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