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研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医学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医学研究方向

社会医学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 生活满意度;问卷调查;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生活满意度指的是一个人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出的总体主观评价,是心理幸福感的认知成份[1]。它不仅受外部环境影响,更受到个人认知因素的影响。

社会心理影响的观点认为个人生活满意度与诸多社会心理因素有直接关联。如压力、他人支持、应付方式、角色成就和生活质量等。当前的许多心理学研究者也认为,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主观幸福感较高。Weiss(1974)研究发现,个体只有在得到各种社会支持时才能获得较高的幸福感[2]。Kahn等(1980)指出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3]。张磊等(2004)研究表明中国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对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4]。从应付方式看,对于生活应激事件,例如,家庭成员患重病或亡故、失业、与同事或上级关系紧张等会因个人个性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解释和看法、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对生活满意度有着一定的影响。Furnham等(2000)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学变量、自尊、应对能力、适应能力等对生活满意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5]。杨海荣等(2005)研究发现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各维度及心理健康总分与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呈显著相关[6]。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坚对学生学习、生活和人格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而对中小学教师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在国内来说还是空白,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教师,由于在各方面条件都和城市有很大的差异,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怎样?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分析,探讨农村中小学生生活满意度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为怎样提高当前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先采用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四川省乐山市3个县,再采用随机抽样的办法选取每个县的农村(学校位置位于农村)普通中学、小学各1所,共6所学校。参与调查教师236人,其小学3所,共计158人;中学3所,共计78人。全部被试年龄在19~50岁之间。收回有效问卷224份,回收率为94.9%。

1.2 研究工具和方法 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研究工具包括4部分:①自编中小学教师基本情况表,包括人口学变量、环境变量等。②生活满意度量表采用的是Neugarten的生活满意度量指数A[7](Life Satisfaction Index A,LSIA),该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有“是”“否”“?”3个选项,每个项目的得分之和得到总分,LISIA得分从0(满意度最低)到20分(满意度最高),该量表量评分者一致性系数为0.78,显示有较高信效度。③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肖水源)量表[7]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等3个维度,总分为10个条目计分之和。该量表对128名大学生进行试测,2个月重测总分一致性R=0.92(P

1.3 资料处理 全部数据输入电脑,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基本情况 全部被试的生活满意度指数A的得分为0~18分,平均分为8.7366±3.96分,在性别上,男教师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女教师(F=8.528,P

2.2 生活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满意度与社会支持显著相关(r=0.326,P

2.3 生活满意度与应付方式的相关分析 生活满意度与应付方式的6种形式均有显著相关,其中与解决问题和求助具有正相关,达到了显著水平;与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有显著负相关。见表4。

2.4 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把生活满意度得分作为因变量,将社会支持的3个和应付方式的6个因子,共9个采用逐步法进入回归方程。结果发现: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有5个,多元相关系数为0.462,联合解释的变异量为37.3%。其中解决问题的应付方式预测力最好,达到了21.4%,其后依次是自责的应付方式(9%)、客观支持(2.5%)、主观支持(2.2%)、退避的应付方式(1.3%)。见表5。

3 讨 论

3.1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现状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取样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满意度得分(8.7366±3.96)在总体生活满意度上较其他群体低[11],男女教师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3.4,P

3.2 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从被试整体看,生活满意度与总的社会支持、客观支持(r=0.206,P

3.3 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满意度与应付方式的相关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被试群体的生活满意度与应付方式的各维度均有显著的相关。与解决问题(r=0.462,P

社会医学研究方向范文2

[关键词]中医;心身医学理论;健康体检;慢性疾病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2-219-03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及早期计划生育的施行,人口比例发生了极大改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性疾病已逐渐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刻不容缓。好多疾病是在健康体检中发现的,因此健康体检应该引起我国公民的足够重视,而且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及调理药物极其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运用心身医学理论来推广慢性病的预防及早诊早治和规范治疗,从而推动医疗模式转变。

1.心身医学的含义

心身医学是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即心身相关的立场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新兴科学。由于人类身处竞争激烈的环境,各种因素导致心理压力,紧张情绪等堆积,从而引发各种躯体症状表现为主,但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身疾病。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首次就诊的患者中,大约30%的患者所患疾病与心理因素有直接关系,但是却表现为躯体上的疾病,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患者的心理因素,所以往往患者接受的是躯体上的治疗。而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与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有关。于是心身医学,应运而生。心身医学体系虽确立尚不足百年,但在国际上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是近代医学带头学科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中医的心身医学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心身医学思想的发源地之一,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而其中“人是由神与形两部分组成”观点同时彰显出当时祖国医学对心身问题的研究与认识,对后世的医学研究影响深远。近年来,广大学术界对中医心身理论的研究日益重视,其深入的研究将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创造出很大的价值。

所谓心身相关疾病,用中医学术语表达,是指由精神情志因素所致的各种脏腑气血病变,属于神伤形的范畴。即“因郁致病”“因病致郁”的观点。中医历来把情志因素作为致病的“内因”,而引起情志变化的原因大致源于对社会环境及生活环境的适应情况。长期持续性情志异常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反之,长期的身体疾病也有可能成为一种刺激因素,导致情志的异常,从而加重疾病的发展与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心身相关理论把人体的形和神、躯体与心理视作统一的整体,故对心身相关疾病的治疗应该形神兼治。可以用中药、推拿、针灸等疗法治形以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用心理疗法治神指以调节精神活动及心身和谐。而两者在具体运用时又相互促进,能够“调神以治形”“治形以疗神”。

在预防方面,中医养生主张形神兼养,养神为上,“四气调神”“呼气,独立守神”“积精全神”,等通过顺应节气的的生息规律、通过有意念的活动,通过节欲等来调摄精神,达到心身平衡。

北京中医医院有专门的心身医学科,心身医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神志病”重点专科(是重点专科还是建设单位)。目前科室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有:针刺、电针治疗抑郁焦虑;走罐治疗实证型抑郁;周氏调神法治疗失眠等。治疗方案也从单一的方法发展为中西医结合的多种综合治疗方案,包括针灸、电针、走罐、中药、西药、个体及团体心理治疗等,为不同的患者选择适合的个体化治疗,突出中医的整体观念,在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中,发挥中医特色的优势。

3.心身医学的建立

德国精神科医师Helnroth于1818年首先提出“二身的”(psycho-somatik)一词。1922年,Deutseh首次使用“心身医学”(psych-somaticmedlclne)概念。在20世纪初Freud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使心身医学的建立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35年,美国精神病学家Dunbar出版的《情绪与躯体变化》一书将某些疾病的发生归因于特异性的人格因素;1939年Dunbar领导创办了《心身医学杂志》,1944年美国成立心身医学会,从而推广了心身医学的概念。此后,象Pavlov、Canonon等众多的生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临床医学家、心理学家等,分别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以及神经,心理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心身医学的确立进一步提供了科学依据。

精神心理治疗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通过语言、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患者,以改变其认知、情绪和行为等,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或消除导致其痛苦的各种紧张因素、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通过精神状态的改变,使患者的精神和躯体状态获得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4.心身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学科,它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之中。它既具有医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它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问题,对患者进行检查,为诊断提供依据,并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已有研究指出,心身相关理论是医学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在医学心理学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心身医学的研究范围有交叉和重叠,应用于疾病治疗领域的医学心理学和心身医学的外延相同。有学者认为141精神卫生和心理卫生工作者,必须责无旁贷的把心身疾病的防治和心身医学的研究作为己任,纳人工作日程。目前我国临床心理医学工作者缺乏,心理医学的任务也主要由精神科医师及其他临床医师来承担。人是具有思想感情的社会成员。人的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与心理状态和所处的环境也有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和心理学研究提示,有害的器质性因素和精神因素都能引起疾病,损害人的健康。

5.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心身医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现代疾病谱及死亡谱的改变,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而趋向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新模式。新世纪医学的重心将会有所偏移,医学关注的视野将会大大拓展,医学审视健康和疾病的视角也将多元化,将从单纯注重生物性异常(疾病),扩大到同时关注社会适应、心理调适、生活方式优化、生物机能调整等多角度,即使生物学检测没发现异象,而诸如患者自觉不适、虚弱等,都将是医学关注的对象。

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古希腊圣贤希波克拉底认为“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患者是具体的“人”,具有特定的生物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在疾病的防治和保健工作中,我们必须重视患者本身。有学者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论述了心身医学和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医学模式的演变、心身医学的历史发展、心理疾病的诊疗原则等方面作了阐述,认为心身医学是医学模式的新发展。采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防治疾病、保障人类健康中的作用。这是医学和心身医学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研究方向。

6.我国健康管理研究状况

健康管理最早风行于欧美,在中国健康管理则刚刚起步,目前国内的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大部分是医院及体检中心的附属部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逐渐受到其负面的危害,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不断地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而且逐渐低龄化,过早地出现在中青年中,欧美专家经大量临床实践,得出与我们祖国医学“治未病”理论相契合的结论:绝大部分临床疾病如果提早预防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治愈的。

7.慢性疾病现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由于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不良等使其患病率迅速上升。

目前高血压全国患病人数大概1.6亿多,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与1991年的统计数据相比,患病率上升31%,且农村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之前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糖尿病患病率及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也均上升明显。糖尿病的患病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目前国内糖尿病患病人数多达2千多万,另有2千万人空腹血糖受损。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由于超重基数大,如不加以控制,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8.中医心身同治

社会医学研究方向范文3

关键词 医院 文化创新 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长期的建设发展、医疗服务以及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医院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行业文化。医院要在日趋激烈的医院竞争中掌握主动,只有具体分析医院文化创新的制约因素,才能提高医院文化的创新能力。

1 缺乏科学精神等文化积淀是制约医院文化创新的历史因素

医院文化是由各具功能的实体要素、科技要素、人文要素和组织要素所组成的复杂系统。传统文化作为当代医院文化创新的历史基础,它不仅影响着医院文化的生成、发展,而且也影响着医院文化创新的成效。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同时又包容了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在内的文化综合体。一方面,它所包含的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自立、锐意进取等思想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科学精神不足等因素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可以说,时至今日,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仍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医院文化创新。

(1)科学精神不足。正如学者吴国盛所言:“目前国内外学术界都认同,从希腊理性科学到近代欧洲的数理实验科学的发展,构成了‘科学’的正宗来源”①而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就得益于内在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技文化的精髓,正是在科学精神的引领下,近代科学家们摆脱了一切来自主观世界的阻力和干扰,一往无前地去探索和发现客观自然规律。而与此相反,“我国历史上虽然有着伟大而丰富的文明成果和优良的文化传统,但相对来说,全社会的科学精神不足也是一个缺陷。”②

(2)重整体综合轻个体分析、重体悟轻理性的直观思维方式。刘大椿对中国传统思维与西方科学思维进行了比较,他说:“相对于西方科学传统中占统治地位的还原论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机论思维方式,是所谓系统观的一种特定的历史形态。它对世界的看法,它处世的精神以及它的方法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可以把此基色概括为:本体论方面大一统的宇宙观,价值论方面的伦理中心说,方法论方面重视直觉体验和援物类比的趋势。”③他进一步指出:“摆在近代和现代科学发展的世界背景下考察,中国古代传统思维的主要弱点是与其主要长处联系在一起的:整体观伴以结构弱点。一体化认知结构伴以狭隘的人伦化倾向,直观比类伴以不同层次过渡的模糊性。”④事实也正是如此,当我们考察古代中国指导科学的元气理论、阴阳学说、风水理论等,均有上述特征:长于现象观察和取象比类方法,长于辩证逻辑思维而弱于形式逻辑思维,重综合性的科学观察而轻分析性的科学实验。

(3)伦理中心主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家庭为本位、具有强烈的伦理色彩的文化。这种群体文化不同于西方的个体本位文化,它存在着极其鲜明的等级尊卑观念,压抑个性的自由和个性的创造。“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⑤“天地君亲师”之说也正是对一伦理要求的生动反映。

(4)封闭性与保守性。正如美籍华人学者孙隆基所言,中国的文化因为结构性和地缘性的两方面原因,形成了中国文化的超稳定形态,对待世界的态度是锁国心态,而且“事实上,一直到今天,中国人还未能完全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中国人历来对‘世界史’的定义,是不包括中国在内的‘他们的历史’”。⑥

(5)经世致用的功利思想。如《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先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⑦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不管他的个人兴趣与意愿如何,他格物致知之最终目的在于“治国平天下”而并非是去探求宇宙世界的规律,“学而优则仕”的说法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上述特性,对医院文化的创新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例如,由于科学精神的不足使得医务人员在科研活动过程中,时有出现故意歪曲事实、隐瞒求证的现象,背离了求真求实、实证分析、创新奉献的科学精神要求;由于重整体综合轻个体分析、重体悟轻理性的直观思维方式影响,使我国的一些医务人员不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人们熟悉的事物,不善于在两个相同事物之间发现本质的差异,如中医就偏重于对病人的整体性治疗,但这种思维方式有时很难科学地说明和界定疾病性质;由于经世致用的功利思想影响,使得医务人员的研究活动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往往关注应用性医学问题的研究而忽视对那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和公益性的医学研究,关注医学研究的即期结果而忽视医学研究本身所具有的长期性和风险性问题,他们进行医学研究的目的是了晋升职称、职位,是为了完成单位的科研任务,是为了多产出多收益、多多取得“经济效益”,其结果往往是只重视近期论文数量,而轻视长远实际效果,追求数量、不讲质量。

2 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是制约医院文化创新的社会因素

2.1 市场经济对医院文化创新的促进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往往决定着人类科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医院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医院文化的功能也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对医院文化的创新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为医院文化的创新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们对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随之增加,将为医院文化的创新提供新的研究课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唤醒了人们的自主、平等、法治、效益等意识,将有助于医务人员形成竞争、开放、服务等观念并端正行为规范。

2.2 市场经济对医院文化创新的消极影响

(1)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可能冲击医务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如果对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放任自流而缺乏道德、法律、文化等方面制约的话,就会导致科学精神的缺失、科学道德的失衡、竞争的无序、卑鄙手段的运用。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功利只能在感到失望的时刻给人以宽慰,却不能指引我们的研究方向。”⑧市场经济的这种功利性思想可能导致少数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淡化奉献意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收红包、吃回扣;在医学科研中,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甚至对科研成果进行造假。而一些医院则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忽视科学行医、文明行医、廉洁行医的要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2)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可能导致争名、争利、争位等不正之风的出现。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是市场经济本质属性的反映,市场竞争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外在压力。历史经验表明,哪里的市场竞争越激烈、越有效,哪里的经济就越具活力,科技进步就越快。科学道德要求正确对待竞争,允许善意竞争的存在。善意的竞争能够激发科研团体或个人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提高科研效率,而恶性的竞争也容易产生门户之见、技术封锁、弄虚作假、人身攻击等弊端,导致争名、争利、争位等不正之风的出现,使得医院文化在创新过程中浮躁与发展同步,泡沫与光环俱增。

(3)市场经济的自主性与开放性可能诱发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行为。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这种自主性易于诱发一些医务人员的个人本位主义,使他们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理想理想,有利就想,没利不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没钱不图”等不良现象。

3 政府投入不足是制约医院文化创新的物质因素

资金投入是医院文化创新的基本保障,否则,医院文化的创新就会因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无法实现。从我国投入卫生事业的资金来看,当前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却表现出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状况。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卫生总费用虽持续增长,但是总量仍然显得不足。据卫生部的《2012 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显示,201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19980.4亿元,占GDP比重为4.98 %。而2008年时这一比例在美国为15.2%,英国8.7%,法国11.2%,加拿大9.8%,德国10.5%,意大利8.7%,日本8.3%。同时,我国目前卫生总费用的投入主体――政府、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负担比例不协调,存在明显失衡情况,即政府、社会投入小,个人投入过多。在201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当中,政府卫生支出5732.5亿元(占28.7 %),社会卫生支出7196.6亿元(占36.0 %),个人卫生支出7051.3亿元(占35.3 %)。而2008年时,西方主要国家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美国为47.8%,英国82.6%,法国75.9%,德国74.6%,意大利77.2%,日本80.5%。另外, 2008年时,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0.3%,而西方主要国家这一比例分别是,美国为18.7%,英国15.1%,法国16.0%,德国18.0%,意大利13.6%,日本17.9%。⑨

(1)政府投入的不足影响医院文化创新的物质基础。由于政府资金的投入不足加之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定得过低,导致一些医院失去了稳定的经费来源,2011年,我国五级综合医院院均总收入总收入为16916万元,业务收入为15568万元(其中医疗收入为8519万元,药品收入为6817万元,其它收入232万元)。⑩由此可见,在我国综合医院的收入中,政府补助的比例不到8%。政府补助的过低,常常使医院入不敷出,也难以使医院有足够的物力和财力去兴建医院建筑,采购医疗设备、医疗器械等,影响了医院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养病场所和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场所。

(2)政府投入不足影响医院文化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人始终是医院文化创新的主体。但现实的人本身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对于个人而言,人有各种各样的利益需要,人的行为是由各自不同的利益驱动的。不存在没有动机的社会行为,更不存在没有动机的创新行为。从人的需要来看,既有物质利益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既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政府投入的不足,加之分配制度的不尽合理,使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得不到很好提高和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在收入分配方面,“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一方面挫伤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当医务人员每日为生计而奔波忙碌的时候,也往往使他们丧失了外出进修培训、攻读学位等自我发展的机会,不利于医务工作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医学科技素质的提升。

4 现行医学教育等方面所存弊端是制约医院文化创新的体制因素

(1)医学教育体制中的医学人文教育缺失。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和健康问题认识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重要影响,这也要求医学模式必须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一医学模式的转变反映在医学教育上,对医学人才的教育,不仅要传授他们生物医学知识,也要传授他们诸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史等方面的人文知识,将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医学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使得他们敬畏、关爱、尊重生命,维护生命健康的基本权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哲学家周国平就曾指出:“一个优秀的医生,不光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是一个科学家,而且,应该是个知识分子。”Z然而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已经意识到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也喊了许多年,但当前的医学人文教学仍存不足,一些医学院校除了开设医学伦理学之外,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等人文课程基本未曾开设,相应的医学人文讲座等也是一片空白,医学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也缺乏对人文精神的诠释。而最终的结果是,一些医生在他的医疗实践中缺乏人文理念,缺乏对病人的关爱与尊重、漠视生命与健康,致使医患关系恶化、影响医院形象等等。

(2)现行卫生法规对医院利益保护的不足。医学的根本目的是恢复健康,缓解症状,恢复功能,拯救或延长生命,对病人病情及其预后提供咨询,在治疗过程中避免给病人带来伤害。但是,医学科技在许多情况下往往不可能同时达到所有这些目的,而且医疗活动本身是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医学科技利用得好,能解除病人痛苦,增进健康,使用不当,则会造成更大痛苦,甚至危及生命。但是,我国现在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规定,凡属医疗纠纷,均实行“举证倒置”制度,即只要患者对治疗效果不满意或诊治过程中的某个环节表示怀疑,就可以不需要任何证据直接提出诉讼,院方必须举证以证明己方无过错,否则,视为举证无能,予以赔偿。该政策的执行,使医生思想顾虑增多,出于保护自我和维护医院形象的需要,尽量避免因新技术应用引起医疗纠纷,导致不良社会影响,这些因素在客观上严重妨碍了救死扶伤精神的实现,束缚了医学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阻碍了医学技术的创新。

(3)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商业化趋势。尽管我国的卫生事业是带有一定公益性的福利事业,在总体上不要求医院像企业和商业等其他服务行业一样去盈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多元化,我国也利用一些市场化机制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如开办一些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医疗机构等。商业化了的医疗机构往往把病人看作是赚钱的对象,把创收看成是医疗活动的出发点,而没有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而这一切,就有可能导致这些医疗机构“见钱不见人”,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时候出现拜金主义的倾向,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制约医院文化的创新。

5 结语

医院文化是多学科综合的一种行业文化。当前我国医院面临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很多,如医院改革如何深化,医德医风如何端正,医疗质量如何提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医院文化的创新。恩斯特・卡西尔曾说过,科学是一种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可能得到发展的非常晚而又非常精致的成果,[因此,我们也只有客观分析医院文化的制约因素,才能构建出一个开放、民主、和谐竞争的环境,从而促进医院文化的创新发展。

注释

① 吴国盛.反思科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1:5-6.

② .论科技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177.

③ 刘大椿.科技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360.

④ 刘大椿.科技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375.

⑤ 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1.7:429.

⑥ [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63.

⑦ 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