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养老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养老方案

社区养老方案范文1

一、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以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失能、残疾、失独、空巢、留守、高龄老年人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社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养老服务市场,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广大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主要目标

通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市场培育、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管机制,逐步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社会救助制度相衔接,医养结合试点、智慧社区创建相促进,具有特色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到2021年,为符合条件的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对象服务率达到100%、农村达到60%以上,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80%以上、农村60%以上由社会力量运营。全县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率达到90%以上,逐步构建社区养老“15分钟服务圈”。

三、重点任务

(一)夯实养老服务基础。

1.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措施。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行政企事业单位及社区闲置办公用房优先用于养老设施,采取回购、租赁、置换等方式,加快老旧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养老设施配套。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养老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新建住宅小区养老设施配套率达到100%,规范社区、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管理。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建设医养服务机构,推动医疗机构为居家养老对象提供上门服务,建立65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促进医疗服务向社区和老年人家庭延伸。2020年力争建成2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不少于30%的社区建有老年学习点,将已建成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整合、改造和提升。

2.推进老年人住宅环境适老化改造。在无障碍改造方案充分征得受助家庭和相关居民同意的前提下,对纳入特困供养、建档立卡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实施适老化改造;统筹推进社区配备助行设备和老旧小区增设电梯;加快居住小区道路、园林绿地、建筑物等已建公共区域无障碍改造,新建公共设施和涉老设施无障碍率达到100%。对现有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城市老年服务设施、农村敬老院等进行改造升级,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

(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3.全面摸清老年人需求和服务供给底数。对县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信息采集,掌握老年人数量、分布及其养老服务需求等基本情况,对60周岁以上散居特困、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低收入家庭中失能、失智、残疾、独居老人和80周岁居家养老老年人进行重点筛查,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和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对县内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新增、改造养老服务设施提供依据。

4.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供给。鼓励各类养老机构将专业服务延伸到家庭,采购护理床和轮椅等物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上门服务。推动设立“家庭照护床位”,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探索建立家庭喘息服务机制。设立老年人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维护(租赁)服务站点,探索将符合条件的基本治疗性康复辅具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完善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联动机制,建立居家社区探访制度。依托社区养老服务阵地,用好老年大学等资源,推进老年教育进社区。支持社区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健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教育培训和激励机制,实行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统一登记管理。

5.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多元化参与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力量进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领域。培育和发展一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由政府为居家和社区老年人购买生活照料、膳食供应、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精准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6.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加快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管机制体系建设,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健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准入、竞争和监管机制,保障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财政资金资助项目适时开展综合评估,确保资金执行进度、绩效符合试点工作要求。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及从业人员“失信”黑名单制度,加强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企业、机构或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

(三)搭建“智慧养老”平台。

7.探索“互联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逐步将各类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商和机构接入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信息查询、定制个性化养老等服务。推广智能养老产品,做好高龄老人及体弱多病等特殊老年人智能设备的普及应用。

(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8.探索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长效机制,巩固家庭基础养老功能,发挥基层阵地作用,整合行政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资源,依据“就地就近、小型多样、文体结合”的原则开展养老服务活动;加大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发挥地方老年协会作用,积极拓展老年志愿服务,探索推广“时间银行”、邻里互助等有效方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建立农村失能、残疾、失独、空巢、留守、高龄老年人定期巡访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照料护理标准,切实解决困难老人生产生活问题。同时,农村敬老院要在发展定位、运营管理、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形式上实现转变。

(五)拓展养老消费市场。

9.支持本土企业开发适老用品用具,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需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投保自愿的原则,全面实施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提高老年人及家庭抗风险能力,建立安全、便利、诚信的老年人风险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生活长期不能自理、失能的老年人的生活基本照料以及和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从根本上解决此类老年人的基本护理保障需求。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实施阶段(2020年10月—2021年1月)。制定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及工作清单,召开动员会,统一思想、明确任务。

(二)自评总结阶段(2021年2月)。对照验收评分表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任务建设标准、资金管理、资料台账和开展情况进行自评,查漏补缺。

(三)验收评估阶段(2021年3月)。民政部、财政部将适时组织开展试点成果评估验收。

(四)巩固推广阶段(2021年4月—2021年9月)。归纳总结试点成功做法和经验,加强宣传推广,巩固工作成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试点工作,加强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研究和协调解决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社区养老方案范文2

关键字:社区养老社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相关概念

1.社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在构成社区的最基本的要素上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社区就是这样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做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养老社区: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料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3.规划:指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

4.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设计就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是对事物一个统筹规划的一个过程的总称。

二.当前我国综合性养老社区的规划发展现状

1.当前养老社区规划体制尚不健全。综合性社区养老的建设需要各方努力,不仅需要细心严谨的工作,还需要明确的法律规范管理以及各地政府的相关政策指导,由各地政府设定专门的机构进行规范化管理是较好的选择。但是目前大多数综合性养老社区各项规划体制尚不健全,尚未形成能够统一领导的相关配套管理体制。增加了综合性养老社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不稳定性,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

2.当前养老社区规划方案落后。为了更好的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各地政府都投入资金加强了对养老社区的建设,但是针对养老社区的规划存在问题。主要包括综合性的功能内容不健全,区位优势不明显,设施规划落后,养老标准落后,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同时缺乏对规划的方案的审核与调查,方案的出台后即落后于快速发展的养老社区多样化需求,无法为老人提供综合齐全的养老场所。

3.当前养老社区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低。养老社区的服务对象都是老龄化人口居多,所以需要以满足老人日常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服务技能,但是目前我国养老社区的服务人员大多是退休人员以及家庭妇女等,这些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社区养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没有基于提高服务水平的培训,导致无法满足老龄人口的多样化需求,不能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设置服务项目和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而影响养老社区的服务水平与服务满意度。而在发达国家,进行养老服务的人员必须具备任职资格或接受过系统的培训,由此可见,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4.当前我国综合性养老社区的规划发展缺乏资金以及政策支持。为了应对老龄化的趋势,国家必须就综合性养老社区的建设规划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与政策支持,同时需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社区养老服务意识,吸引社会以及个人投资。如果大量养老社区无法实现规划建设要求,影响的是普遍的民生问题,资金和相关政策的缺失将成为综合性养老社区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当前综合性养老社区的规划原则

1.社区的选址与规模的规划原则。首先社区选址决定了社区居民的生活便捷程度,选址时不仅要考虑交通可达性高的区域,利于老人的出行以及亲属以及服务人员的照料,还要考虑临近医院等急救场所,并须与医院形成合作关系,以便老人及时得到医疗救助。其次社区选址时对周边环境也应予以考虑,尽可能的减少噪音以及其他的污染,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老人的康复和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养老社区的规划规模不宜过大,由于老人的记忆力的消退,对于周边环境以及人群的辨识力下降,与周边陌生的邻居相处存在较大的障碍,因此养老社区的规划规模应当适中,以便老人与周边邻居保持良好的关系,获得更多的社区归属感和幸福感。

2.社区交通规划的原则。应充分考虑社区道路规划,设置人车分界线或机动车专用线,实现人车分流,既不影响主干道的行车,同时人行通道紧密串联个养老社区方便老人及时出行。 人行通道尽可能呈环形,并设置风雨连廊,在道路周边应设置扶手等辅助设备,便于老人生活出行。在养老社区内设置的集中停车区域应尽可能设置在地上,如设置在地下,需设置停车库至居住区域的连接通道,同时在地面上需设置救护车专用停车位,并考虑老人专用骑行设备、轮椅的停放处,充分考虑老人的出行便捷程度。通过社区交通规划,实现社区交通的良好管理,避免出现社区内外的交通拥堵。

3.社区服务配套设施齐全且实用的原则。对社区服务配套设施进行分类规划,按设施规划用途不同、使用对象不同划分各个区域,避免出现设施过于集中从而导致人员集中于某个区域,造成混乱。设施规划应有利于养老社区的人员使用与使用便捷,同时应在老人经常活动的区域进行辅助设备安装,各类养老社区配套设施的位置应根据使用频率与老人的行动能力而确定。据调查,老年人75.5%的出行距离都在2km以内,62.5%的出行时间都在20分钟以内,因此设施配置与老人居住区域的距离不应超出上述范围。此外,随着老人的年龄增加,医疗服务站不应太远,能够保障老人及时到达并接受医疗服务。

四.总结

随着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养老社区的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此类社区的建设为解决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各级政府应更加注重综合性养老社区的建设,加强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支持。如何做好综合性养老社区的规划不仅是当代老年人的呼唤,也是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值得每个规划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周燕珉 林婧怡;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现状与规划原则探析[J];城市规划;2012年01期

2. 柴彦威,刘璇;城市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时间地理学框架与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03期

3.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现状与规划原则探析豆丁网

社区养老方案范文3

一、基本情况

全县养老机构58家,其中公办19家、公建民营28家,民办养老机构9家,康养中心2家。为推进我县养老工作,联合县财政局及时出台了《关于印发〈2020年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和《关于印发〈2019年县低收入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和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实施方案〉的通知》;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社区康养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二、养老工作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农村敬老院消防设施建设

新建18所敬老院消防设施和补建24所敬老院消防设施工程于2019年底正式开工,2020年全部完工;4家敬老院扩建,消防同步设计同步施工,11月已开工建设。共投入资金4113.9万元。

(二)社区康养中心建设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县政府办2019年出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社区康养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0年建设任务为新建1个社区康养中心,与住建局、规划局、镇共同考察城区住宅小区社区养老用房中,确定锦绣书香门第小区为玉泉社区康养中心选址,已完工,对外公开招标运营。投入近百万元。

(三)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养护工作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县政府办2019年出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开展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养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确定院长负责制。

试点长集镇养老服务中心于2019年12月起开始接收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开展集中养护工作,月均入住33人。按照护理标准失能人员2200元每人每月,半失能人员1600元每人每月,根据动态情况按月拨付给长集镇养老服务中心机构账户;2020年3月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供养试点,月均入住13人,参照特困人员失能半失能标准按照县、乡、个人8:1:1标准承担。县拨资金18.5万元。

2019年至2020年,县民政局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各乡镇上报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进行失能评估,共评定出特困人员中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1207人,集中供养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641人(包含入住民办养老机构的人员)。

(四)养老床位建设情况

2019年底统计年报中,县60周岁以上老人258441人,按照每千名老人拥有45张床位要求,我县应有11630张床位。县养老床位现有11844张床位,已达标。

包括:①公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47家5856张床位,②9所社会办养老机构1614张床位,③五保之家3131张床位:④其他1243张床位,分别是:光荣院300张床位,师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0张床位,吴集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0张床位,五岳社区康养中心20张床位,书香门第康养中心25张床位,残疾人康复中心120张床位,各医院康复科、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医院合计678张养老床位。

我县维修五保之家投入1253.7万元;购买3400张木床用于五保之家放置,投入86.87万元。

(五)护理型床位改造情况

2019年底统计年报中,县60周岁以上老人258441人,按照每千名老人拥有45张床位要求,我县应有11630张床位,护理型床位床位比例不得低于30%,即3489张护理型床位。现有护理型床位3713张(包括未建成的彭塔顺河敬老院和新店伊楼敬老院)

(1)全县养老机构现有护理型床位3363张,包括:

①社会办养老机构301张;②2019年敬老院改造升级护理型床位530张;③2020年敬老院改造升级护理型床位1961张;④新店镇伊楼敬老院和彭塔乡顺河敬老院重建工程中计划建设护理型床位176张;⑤光荣院300张;⑥五岳社区康养中心护理型床位20张;⑦玉泉社区康养中心护理型床位25张(年底建成);⑧师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护理型床位50张。

(2)医疗机构有护理型床位350张,包括:

①各医院康复科合计80张床位;②龙潭镇金水医院拟设医养结合床位150张;③残疾人康复中心设医养结合床位120张。

我县敬老院改造升级工程投入657.6万元,采购医疗护理型设备投入385万元。

(六)农村敬老院改革改制

根据省政府目标绩效考核和民生工程任务要求,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精神,根据市民政局《关于下达全是特困供养机构社会化转型指导数的通知》,到2020年底,我县特困供养机构社会化运营比例需达到60%,应转型数为28所。截止目前,我县47所敬老院,已有28所敬老院完成公建民营。

(七)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情况

2019年11月18日经镇、县民政局研究同意,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通过县政府采购中心、县招管局按公开招标程序已确定中标单位县养老服务信息中心继续为城区居家养老开展服务。每个月为社区政府购买服务对象开展不低于4次“五助”上门服务。年服务老人400人,累计服务1.5万人次。投入资金70.06万元。以“12343”公益服务热线形式,为全县老年人和社区居民搭建一个现代化信息网络平台以及一流的求助指挥系统,构建“县、乡(镇)、村(街道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体系和24小时呼叫求助服务体系。实现“互联网+养老”线上预约线下服务的新模式,打通了养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障碍。

(八)城市社区三级中心建设情况

我县15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均达到85%以上;县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覆盖率达到100%。

(九)补贴发放情况

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按照每人每月50元的标准,发放资金334.26万元(5571人);失能老人护理补贴按照每人每月60元的标准对象发放资金159.336万元(2213人);高龄津贴按照80周岁至89周岁,每人每月发放16.67元;90周岁至99周岁,每人每月发放33.33元高龄津贴;100周岁及以上,每人每年发放3600元(即长寿保健费)。2020年发放高龄津贴31700人,资金755.48万元。

社区养老方案范文4

【关键词】 农村;家庭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1、传统养老弱化

(1)人口方面的因素。首先,需要赡养人数增多。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数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数的8.87%,[1]而且大部分老年人分布在农村地区。其次,提供养老的人数减少。一方面是由于实行计划生育,直接导致的是家庭规模缩小。有数据显示,农村家庭平均人数从1973年的4.81人下降到2002年的3.39人,下降了29.52%。[2]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外出务工的人数增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已达到15198万人,[3]而且逐年递增。劳动力流动的直接影响就是农村老年人身边可提供养老的人数减少,这必然给家庭养老带来冲击。

(2)土地保障作用弱化。土地的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土地的收成上,但是从1978年至2008年,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从84.95%降到53%,而且“即便是经济发达的苏南农村地区,也只有9.2%的家庭能够获得用于养老支持的土地收益。”[4]这表明土地收益对农村家庭养老支持的力度在不断弱化。

(3)家庭养老的文化基础发生动摇。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农村养老文化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家庭民主意识增强。中国农村社会历来就是长老或者族长统治的秩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也开始由礼治走向法治。这样使得老人的地位较之以前有所下降。二是家庭养老的条件性和功利性增强。改革开放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受到国外文化思想的冲击。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效益至上等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渐渐改变。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存在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对于有钱的老人,想尽办法获取老人的钱财,而对于那些无钱且需要赡养的老人,则视其为负担。这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5]

2、社会化养老曲折前行

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障主要是通过社会养老保险来实现的,但是养老保险在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曲折。1992年民政部下发《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基本方案》),各地根据此方案结合实际,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但是由于《基本方案》在设计上存在不足,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国家不得不对“旧农保”进行规范整顿。

2009年国务院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下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并要求从2009年9月份开始,在全国320个县、四个直辖市启动试点工作,到2020年覆盖到所有有农业人口的县市。自“新农保”颁布以来,各地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较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参保率普遍较高,但是经过两年多的试点,“新农保”存在的不足和方案的缺陷开始慢慢显露。

一是试点过程中存在临界不公。由于试点工作是逐步推进,早试点的地区必然会提前享受到“新农保”带来的实惠。在选择试点地区时不少地区为了获得国家更多的财政支持,认为挑选人口比较多的县市作为试点县市,这样一来便人为地造成对人口较少县市的不公平。

二是隐性财政压力缺乏释放机制。“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标准是以个人账户积累额除以139个月,也就是农民从60岁领取养老金,在72岁时前期积累的个人账户资金全部领取完毕。而根据精算,我国农民72岁时平均余命为11.86岁,[6]那么这期间的养老金全部由政府支出,这将构成极大的隐性财政压力。

三是地方财政不少于30元的补贴很重要,但吸引力有局限性。不低于30元的地方补贴对于中西部地区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其吸引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不利于个人缴费水平的提高。无论是100元还是500元的缴费档次,地方财政均予以30元的补贴,如果不实行梯度型补贴,农民更愿意参加100元的缴费档次,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地方财政补贴。第二,每年不低于30元的地方财政补贴对于中西部农民有一定的积极效用,但是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将不会形成吸引力。

二、完善与创新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的家庭养老仍是传统的子女“反哺”的方式,这种“代际交换”必须由下一代承担。但是正如上文所述,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就目前的国力来看,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化保障的能力尚不具备。那么什么样的保障制度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便是本文将要探讨研究的。

1、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家庭养老中的一些优点是社会养老所不具备的。第一,农村老年人养老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由子女提供,这样一来从国家角度讲便降低养老保障的成本。一个养老机构的运营,从设施的维护、更换到服务人员的工资发放,基本是依靠财政拨款。如果选择家庭养老,政府将会节省这部分开支。第二,家庭养老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尽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思想认为:“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父母为子女操劳一生,到老年时已无力照看自己,只能依靠家庭。老年人在家中养老,子女或老伴可以在生活上细心照料,在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更多的慰藉,在生病时可以及时得到救助。特别是精神和心理上的慰藉,这是社会养老所无法替代的。在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并不算高,拿不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农村社会养老的情况下,家庭养老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政府的缺位。

有数据表明:在选择养老方式时,农村的顺次是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比例是14.6∶6.6∶1;城市的顺次是社会养老、家庭养老、自我养老,三者比例是1∶0.7∶0.3(都是以社会养老为1)。而且农村中家庭保障的比例高达64.2%。[7]可见,尽管在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受到挑战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一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有较大的生存空间,如果以社会养老完全代替家庭养老是不太现实的。同时,单一实行传统的家庭养老也不可能适合农村目前的状况。

2、农村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农村社区又称乡村社区,是指存在于一定农村地域中的社会共同体,基本特征有:一是拥有广阔的地域,聚居程度不高,以农业生产为主;二是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不发达,人们之间关系直接紧密;三是以村镇为居民活动中心;四是同一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大体相同。[8]农村社区养老,是指由政府或者民间组织安排聘请专业服务人员,成立养老服务中心,为在家中居住的老年人提供所需服务,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需求。如饮食起居、生病照料、心理疏导等。

不难看出,农村社区人口相对集中,地域范围较小,其社会成员构成相对简单,长年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比较熟悉,生活方式、观念、行为大体相同,这就使得该社区中的成员容易形成一种固定和具有相当程度的集体意识。因此,亲戚邻里间相互照顾老人、陪老人聊天十分方便,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多元需求,减少老人的孤独感。而且,农村社区可以将所有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集中向农村老人提供帮助,这些资源不只有资金,还有社区成员的劳动。对于资源的提供者来说,这些可能是微不足道甚至理所当然的。但是经过社区的整合,这些资源却能发挥较大的作用。而且苏保忠通过对社区养老支持的供求状况研究分析得出:在农村地区,对社区养老的需求和供给都很有潜力。这些都为农村社区养老的推行打下了较好的社会基础。

3、其他方面的支持力分析

苏保忠在一项针对农村老年人的调查研究中指出,家庭是农村老年人经济来源的主要方面。[9]而农村养老保障能否较好地实施,恰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这几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国家在支持“三农”上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科技的投入,加快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县乡公路、农村能源、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设施等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储备和转化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税费改革、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政策,持续实现农民增收。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实现持续较快增长。”这些都为社会养老保险的普及奠定了经济基础。

总之,上述说明,现阶段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之以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障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注 释】

[1] 数据来源:网易财经.

[2] 周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9.46.

[3] 数据来源:新农网

[4][5][8][9] 苏保忠.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105.107.117.68.

[6] 郑成功主编.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人民出版社,2011.3.201.

[7] 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42.

【参考文献】

[1] 刘昌平,殷宝明,谢婷.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1.

[2] 樊小钢,陈薇.公共政策统筹城乡社会保障[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9.

[3] 公维才.中国农民养老保障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7.

[4] 张恺悌,郭平主编.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

社区养老方案范文5

>> 基于医养结合的河北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政府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责任的厘定 河北省老旧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建议 河北省居家养老推进对策探析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其评估的借鉴研究 关于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 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小组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研究 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证研究 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研究 河北省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合作供给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河北省农村社区互助式养老模式研究 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探讨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社区居家养老实践研究 城镇社区居家养老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社区居家养老PPP项目:在养老服务领域探索可行标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9-06-22/2013-05-31.

[3]关于印发深圳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第二次修订)的通知[EB].http:///xxgk/ywxx/jjyl/zcfg/201107/t20110729_1712157.htm,2010-08-17/2013-05-31.

[4]大连市民政局、大连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大连市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EB]http:///article/zwgk/dfxx/200809/20080900019654.shtml,2008-09-03/2013-05-31.

[5]河北省民政厅、河北省财政厅关于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EB].http:///article/20120907/2292977.htm,2012-09-07/2013-05-30.

[6]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4).

[7]章晓懿刘帮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模型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

2011(3).

[8]任兰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20).

[9]苏畅.天津市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7.

社区养老方案范文6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提升我镇老龄工作水平,让全镇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积极构建和谐朱巷,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镇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镇老龄事业发展实际和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生活现状,镇党委、政府决定在全镇全面实施“安心”工程,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健康照料等各项服务,让党和政府及全镇人民安心。现就落实我镇“安心”工程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老年法》和《省实施<老年法>办法》为依据,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围绕我镇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六个老有”工作目标,全面落实老年人各项优待政策,积极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力争“十二五”期间,我镇养老服务工作网络基本建立,村(居)养老服务设施有较大改善和提高,涉老服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得到较高程度地满足。依托镇敬老院,力争拥有1-2处集院居住点80,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站)。90%以上行政村能够通过村民自治组织、老年协会组织等开展以村民互助为主要内容的为老服务活动。

二、主要任务

(一)以居家养老为抓手,健全完善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级各类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服务产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而居家养老服务可以使居家老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得到适当照顾,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安宁,政府安心,确保老人安享晚年。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镇要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社区(村)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达100%,基本建成覆盖全镇的为老服务机构网络,使服务中心(站)真正成为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之家。

(二)完善社区(村)卫生室为老服务功能,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老龄机构要在摸清本地区老年人数和生活现状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社区(村)卫生室,镇卫生院要建立健全为老年人就诊服务的各项工作制度,每年组织老年人做常规检查,老年常见病早期发现率达到40%、治疗率达到50%;老年性痴呆、抑郁等老年疾病的早期识别率达到50%、干预率达到70%。镇村医院要设立老年人优待服务窗口,方便老年人就地就近就诊,形成长效机制并定期为辖区内老年人开展免费体验等医疗服务活动。

(三)在日常开展为老服务活动的基础上,特别是每年的“敬老月”和“重阳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积极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在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发放中,重点照顾特困、空巢老人,确保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全覆盖;老年救助水平不断提高,80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补贴要在每年300元的基础上逐年提高,年均增幅不低于10%,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不低于80%,使他们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让党和政府安心。

(四)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老龄协会每年要专门为镇内“五保”老人举办1-2次戏曲、歌舞、健身操等形式不同的文化体育活动,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做到老有所乐。

(五)镇党委政府要把为老年人服务的“安心”工程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突出抓好为老服务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在人员和经费上加大投入,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在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13个村级社区服务设施中,增加养老服务功能,并使党员活动室和服务中心老年活动设施资源有效整合。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镇老龄工作人员,要及时掌握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尽力为他们提供各类服务。

(六)镇老龄委要设立老年人服务信息平台,对本镇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生活、住房、医疗和年龄结构情况全面摸底排查,采取热线电话、爱心门铃、120呼叫服务、便民信息网等多种形式,广泛建立区域性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制定科学合理的老年人服务规划。党委、政府要把关心本地区空巢老人生活列入议事日程,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创造条件,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全面落实老年人的各项优待政策,为构建和谐朱巷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安心”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镇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安心”工程纳入本级、本部门全局工作统筹安排。特别是老龄委、民政办、财政所、社保所、卫生院、司法所、文广站、教育组、共青团等为老服务重点单位,一定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狠抓落实。老龄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牵头作用,制定规划及相关政策,督促检查指导全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