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益组织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公益组织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公益组织的建议

对公益组织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质量问题;对策

一、前言

施工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从施工准备开始到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对于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建筑施工管理是一种具有特定目标、资源及时间限制和复杂的专业工程技术背景的一次性管理事业,是对工程项目全过程进行的高水平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活动。

二、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及责任制度,但还存在一些管理意识淡薄现象,这些问题共同导致施工实际质量与设计偏差教大。

1. 施工前准备阶段。

(1)人员因素。

①项目经理学历普遍不高,缺少系统培训,他们多单靠工作经验管理项目,管理粗放。

②项目经理的人选往往通过不正当渠道决定,而非其真才实学,出现了项目经理的工程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

③后勤人员安排混乱,分工无序,责任人不明确。

(2)材料因素。

①不按照工程施工的要求购买原材料,欺瞒业主或监理。

②进场的材料没有或未按规定检验,不合格材料被用于现场施工。

③储存材料时疏忽大意,使材料性能大大下降,致使材料质量远远低于要求。

④不按规定使用材料,或偷工减料,导致工程质量下降。

⑤材料堆放混乱,造成错用或滥用,导致工程实体实际性能与设计不符。

2. 施工阶段质量管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1)人员因素。

①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缺少建筑施工方面的基础知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淡薄。

②工程技术单一,并且缺乏技术熟练的工人。

③新机械、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理念运用欠缺。

(2)机械因素。

①机械使用率不高,生产率低下。只有使施工机械处于高效率工作状态,才能产生最大效益。

②机械配置较差,联合运转效率不高。

③机械选用不对口,性能较差,新型机械的应用力度不够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工程质量。

(3)方法因素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方法包括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正确的施工方法是保证工程按期保质完成的前提。例如,铝合金门窗安装中,门窗框与墙体接缝处按规范要求应嵌填矿棉等弹性材料,其最外面的5mm厚度中应注入密封胶,但现在很多房屋建筑工程却没有按规范要求去做,而仅在接缝处嵌填水泥砂浆。不按规范要求施工的做法必然会导致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下降。

三、施工管理及控制措施

3.1 施工前准备

1).内业技术准备:认真阅读施工规范、审核施工图纸,编写审核报告;编写各种针对性的保证措施;结合工程特点,编写技术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备齐必要的参考资料,依据合同条款,技术规范的规定要求,完成各种临时设施符合性数据的采集,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使相关人员对工程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质量控制、资料整理有全面的了解。绘制关键工序流程图、网络图和试验操作规程等操作管理框图,并使图表上墙。

2).外业技术准备:进行现场详细调查,并根据需要进行地质补充勘探要补充调查工程沿线影响施工的因素,标注出平面位置图,并进行分析、论证,写出调查报告,作为修订施工方案、编制施工控制预算的依据。现场控制点交接与复测,施工人员进场后即与监理工程师取得联系,进行复测。绘制控制测量布置图,实施闭合导线控制测量;补设或根据施工需要增设控制点,并进行固桩、护桩、交桩,复测完成后进行施工测量。

3).要建立严谨、规范的内部约束、考核、激励机制,用制度管人,用规章管理工程。

4).根据施工合同协议和现场调研认真编制施工控制预算,作为控制支出、进行成本预测分析、经济核算以及统计工程进度的依据。

5).建立工地实验室,并申请临时资质。对施工中拟使用的各种原材料取样试验,建立相关技术参数的数据库。

6).根据工期要求、技术标准、机械设备能力、材料供应、自然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佳施工方案,完善施工组织设计。

2.2 施工中质量控制方面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要求需要转化为可用定性或定量的规范表示的质量特性,以便质量控制的执行和检查。它贯穿于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各环节,要排除这些环节的技术、活动偏离有关规范的现象,使其恢复正常,达到控制的目的。

施工阶段是将业主的意图和设计图纸转化成工程实体阶段,是形成工程产品质量和工程使用价值的重要阶段,因此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的控制是整个建设项目的核心和重点。此过程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必须有科学合理的根据。

四、加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建议

笔者通过对质量问题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我国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着严重问题,需要管理阶层和施工人员阶层共同行动,全面改善质量管理,形成科学且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此,笔者从以下方面提出了改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

1. 组建高素质的项目团队。

(1)项目团体所有成员共同组成了指挥整个工程的中枢系统,因此,提高项目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十分重要。

(2)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极大,对其进行实行奖罚分明地优胜劣汰,对于工作人员具有激励作用。

(3)严格开展项目经理的任命指派,选拔真正有能力的人担任项目经理,提高带头模范的作用力,促使工作人员的有序工作。

2. 培养技术工人队伍。

(1)建筑施工企业培养一批自己的技术熟练的工人队伍,特别是在技术性强的工种方面,可以巩固自身的技术基础。

(2)技术管理理念深入工人队伍内心,技术稳定发展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

3. 严格审核施工材料的质量。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此,需要严格控制材料的采购及现场质量检验,建立严格的材料管理制度,确保工程实体的质量。

4. 完善施工机械系统。

(1)杜绝使用不达标的破旧施工机械,否则会影响工程质量及施工效率。

(2)大力推广使用先进施工机械进行施工,实现工程的高效率、高进度、高质量。

(3)施工机械系统应与机械配套、施工方法和项目管理有机结合,以提高机械化施工效率。

(4)对机械配套、机械化作业方法、施工组织等做出周密系统的安排,确保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5. 规范施工控制方法。

(1)不同建筑施工项目的研究的地质和环境条件都不相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

(2)通过成熟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可以对质量管理提供规范性的指导,有效克服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

6 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质量意识是保证房屋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搞好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的一项。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涉及到多个方面,是一个由多部分、多层次、多因素组合的整体,因此,必须从筹建协调到具体施工全过程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和措施,从而保证房屋建筑工程质量。

五、结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加强工程建设质量、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建筑业正常运行的重要渠道,但我国当前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现状并不乐观。因此,需要充分分析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因素,加强施工质量的优化探究,提高质量管理意识,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对公益组织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 县情 耕地现状 耕地后备资源 耕地质量分布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087-02

为贯彻落实好云南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下发的《关于开展云南省耕地质量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调研的通知》精神,按照州农业局土肥站的相关要求。结合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实际,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统一部署下,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土壤肥料工作站精心组织人员奔赴到四乡一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并收集了大量资料。现将调研报告及研究对策总结如下:

1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基本情况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中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西部,地处东经98°08′―98°56′,北纬27°29′―28°13′之间;东与德钦县、维西县接界,南与福贡县为邻,西与缅甸国接壤,北与自治区接界。国境线长172公里,东西横距78公里,南北纵距98公里,总面积4506平方公里。县城(丹当)距省政府所在地(昆明)882公里,与州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六库相距248公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自然地貌复杂,山地多,平地少的特点。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海拔高差较大,从5128米到1339米。气候特征是:类型多样化,冬干夏湿,春季多风,秋季多雨,春夏多旱,雨热同季,降雨集中,雨量较高,多年平均气温14.7℃,多年平均总日照时数1322.7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1726.5mm。

2010年末,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总人口36021人,农业人口29747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841万元,人均纯收入1733元。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860公顷,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5510公顷,粮食总产量10069吨,农民人均有粮352公斤。

2 耕地情况

2.1 耕地数量变化及质量分布状况

2.1.1 耕地现状概述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辖4乡1镇,2010年年末耕地总资源47243亩,其中水田375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旱地43493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2%。

县内耕地主要分布在怒江和独龙江两旁冲积扇和山区、半山区等地域。水田多分布于盆地和箐沟、河谷、山洼两旁,山区多为旱地,半山区和部分山槽、箐沟地带,兼有水田和旱地。土壤主要为紫色土和红壤土。地力质量差,生产水平较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旱涝保收的高稳产农田面积仅1.2万亩,占总耕地的25.3%,主要集中在丙中洛、捧当乡、茨开镇等乡镇。中低产田地面积达35243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4.74%。主要集中在捧当乡、独龙江乡、普拉底乡、茨开镇、丙中洛等4乡1镇。在十五期间(2000年-2010年)耕地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

2.1.2 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

根据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耕地分布规律、地形地貌特点、农田基础条件以及土壤类型分布等情况,按照不同类型的不同障碍因素,可对15°―45°的缓坡耕地实施山区坡改梯及田地治理。对土体较薄,耕作层厚度小于15厘米的坡耕地,其主要改造内容为,改坡耕地为梯田台地,培肥地力,提高土地综合生产力。对25°―45°的陡坡耕地,采取等高分割,在地埂上或者坡面上,环山条带种植多年生、经济效益高的矮杆灌本或草本植物,控制水、土和养分流失,提高土壤含水量,并逐步形成环山台地。加大绿肥种植,绿肥种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良传统,种植绿肥既能增加饲料供应,又能有效培肥土壤,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因而大力推广种植或间套种植大豆、豌豆、光叶紫花苕、毛叶苕等经济效益较高的绿肥作物,做到既培肥地力,又增加农民收入。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提高地力、增加复种,才能有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2.1.3 耕地质量分布情况

人多地少是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基本县情,2010年末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总人口36021人,总耕地面积47243亩,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人均耕地仅1.64亩,人均有高稳产田地仅0.06亩。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由于现有高稳产农田地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农田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农田地地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2 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耕地质量现状及其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耕地基础设施薄弱,中低产田面积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耕地质量建设的重点,但由于长期以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农田基础设施管理不善、水利设施老化失修、耕地占补等原因,对洪涝和干旱自然灾害抵御性较差,始终困扰着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由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耕地的95%以上分布于山地、丘陵,致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高产田面积偏少,中、低产田面积居多。

二是耕地养分亏缺失调,地力逐年下降。由于耕地产出量高,负荷过重,养分投入不足,造成农田养分失衡,亏缺严重,耕作层变浅,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加上目前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农民在半山坡一带都靠施用复合肥为主,很少施用农家肥,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土壤板结,产品质量差、产量低。

三是土壤资源有限,质量退化。由于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在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土壤质量退化严重,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盐碱涝渍、土壤污染、土壤酸化。

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耕地共有4个县级土类、5个县级亚类、9个县级土属、27个县级土种。

2.3 原因分析

部分村民思想认识还有差距,保护耕地意识较差,对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深。

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项目实施地点交通运输条件差,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建设任务重、改造难度大、改造成本高,很难达到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标准,特别是农艺生物措施投入较少。

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恶化,耕地质量下降。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地形山峦重叠,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陡坡耕地多。最近几年,受到干旱、洪涝、冰雹、冻雪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尤其是水土流失现象所导致的耕地肥力下降,耕地面积减少,农作物产量减产。水土流失是生态恶化的主要特征,也是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贫困落后的根源所在。

2.4 提升耕地有机质含量的对策建议

2.4.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耕地肥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以“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增加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民收入增长”为核心,以小工程、大规模、高效益为突破口,坚持治水、改土并重,工程措施和科技措施相结合,以保水、保土、保肥为目标,以山区、半山区为重点,以村为单位,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将中低产田地经过改造建设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高稳产农田地,增加高稳产农田地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耕地面积中的比重。

2.4.2 加强地力建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按照云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及全省耕地土壤质量现状,进一步加强基础地力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发展畜牧业,采用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防止土壤污染,改良中低产田,提高土壤肥力。

2.4.3 加强科学施肥技术研究,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机肥的施用可以大大缓解农田的养分失衡状况,同时也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肥能力,坚持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的方针。加大作物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的研究力度,增加肥料投入量,调整化肥氮磷钾比例和化肥品种结构。

2.4.4 合理轮作,培肥地力。水旱轮作是培肥地力,减少农作物病虫害较为有效的措施,但目前由于种植水稻效益低,许多农户多采取蔬菜或其它经济作物连作,不愿意进行水旱轮作。为此,要考虑进行必要的试验研究,探讨与应用推广效益较高的轮作方式,以利于推广。

对公益组织的建议范文3

市劳动局、市对口扶贫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强劳务扶贫管理工作的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关于加强劳务扶贫管理工作的意见

近年来,我市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国务院对对口支援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指示精神,开展了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口劳务扶贫协作和库区移民工作,陆续从贵州省和四川省组织劳动力来甬务工。这对落实中央确定我市扶贫协作和库区移民任务,促进经济共同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为了进一步做好劳务扶贫协作和库区移民工作,加强对跨省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有序管理,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劳务扶贫工作的要求,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列入对口劳务扶贫和库区移民的地区范围:

(一)按照宁波市与贵州省对口帮扶与经济技术协作书确定,我市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2个县(见附件1)实施帮扶协作。根据我市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和用人单位要求,合理、有序地组织劳动力到我市务工。

(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关于深入开展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意见报告的通知》(〔1994〕58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的通知》(甬政发〔1997〕128号)规定,我市重点支援对象为:四川省万县市五桥区的7个乡(镇)(见附件2)。

(三)经批准确定的其它扶贫地区。

二、劳务扶贫协作实行统一归口管理。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是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组织开展劳务扶贫工作的职能部门,按照全市帮扶协作协议,在有关部门(单位)配合下,组织实施劳务扶贫协作工作,落实对口劳务扶贫任务,指导用人单位有计划、有组织招收扶贫和支援地区的劳动力,并加强对输入劳动力的管理。

三、加强对用人单位招用帮扶(支援)地区劳动力工作的管理服务工作。

各县(市)、区劳动部门在开展劳务扶贫工作时,应根据本市劳动力供需状况制定劳务扶贫规划,在落实用人单位时,要选择生产任务相对稳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比较健全,又便于对劳务人员集中管理的企业单位。企业单位招收劳务人员时,必须严格遵守招工规定和程序,制订的招工简章报当地劳动部门审核批准,实行对口定地定量、双向选择、自主择优录用的原则,通过与劳动力输出地有关部门商定,指定带队人员(或在劳务人员中选定)配合用人单位参与对劳务人员的管理。用人单位负责组织劳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的教育,按有关规定同输送单位订立劳务协议,并同劳务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劳务人员的各项劳动权益,对不履行劳动合同的劳务人员应予以清退。

四、用人单位应积极承担和完成劳务扶贫任务。

开展劳务扶贫是帮助贫困地区人口尽快解决温饱问题的有效途径,也能解决我市部分行业劳动力不足的需要。企业因生产发展需要,经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允许招收外地劳动力后,应优先招收对口帮扶(支援)地区的劳动力。对招用对口帮扶(支援)地区劳动力的用工单位,经审核按实际使用人数减免缴纳使用农村和外来劳动力安置费。

对公益组织的建议范文4

论文关键词:城市社区;公益服务;创新管理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社会逐渐从以政治权威、计划体制总揽全部社会事务的“大政府一向国家、市场、社会三元分离的格局转化。这一转化延伸至社会公益事业领域中就表现为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实现宏观调控和社区自治。从2003年开始,我国上海、北京等地出现了很多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的现象,政府通过提供专项资金来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提升社区亲密关系和高度归属感,达到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实质上是政府转变亲力亲为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科学化、效率化的重要标志。

一、社区公益服务的内涵

所谓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公益”在新华字典中被解释为“公共的利益,多指卫生、救济等群众福利事业”,词源中意为“公共之利益”。基于对公益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公益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益服务指为社会大众或社会中某些人口群体的利益而实施的服务或计划,既包括政府部门发起的农业、环保、水力、教育、扶贫、交通领域的公益服务计划,如国家教育部门的“211工程”、科技部门的“863计划”,社会保障部门实施的“人才建设工程”、“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计划”等,也包括民间组织发起实施的扶贫、妇女儿童发展、教育等服务。

本文所指的社区公益服务是狭义的公益服务,是一种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体,为更好地达成公益目的而在社区发动居民积极参与的各种公益服务或活动。社区公益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社区照顾、社区环境保护、知识传播、社区治安、志愿服务等等。

二、我国城市社区公益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公益服务领域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公益服务是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和公众活动日益多样化的产物,我国社区公益服务与西方国家相比发展也相对缓慢,对于规范公益组织及公益计划方面的配套法律建设十分匮乏,我国的《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虽然都有对公益组织的财产处理的相关规定,遗憾在于这些规定流于笼统和宽泛,缺乏可操作性。在社区公益服务方面观念滞后和法律规范缺位就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有可能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束缚社区公益服务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城市社区公益服务缺乏系统的组织和管理,申报审批程序过于繁琐

目前在城市社区公益服务方面,各地区普遍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即使设置了相关服务机构的地区也往往是采取由各相关岗位人员兼任组成联合办公机构的方式,没有实现专人专岗。这一方面使得岗位职责不明确,降低公益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他们很容易将原有的行政管理的思路和工作方式带入社区公益服务的过程中,不利于社区非政府组织的培育及项目管理机制的创新。近几年,虽然政府也力图以社区公益项目申报的方式为社区非政府组织参与社区公益服务提供发展空间和平台,但繁琐的程序往往让居委会成员疲于应付,让社区自助组织的负责人望而却步。

(三)城市社区公益服务的参与度不高,缺乏公众监督

从当前调研情况看,居民对社区组织的公益服务相关活动参与度普遍不高,经常遇到组织的一场社区公益讲座准备了一个月,结果只有十几个居民来听,不仅打击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对社区公益资金的浪费。不仅如此,据有些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大概只占到居民总数的5%左右,而且集中与老年人群体。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居民公益理念有待提升和服务或活动本身的形式过于单一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缺乏公众监督。在一项社区公益服务项目中,居民与组织者之间有“委托-”关系的性质,如果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使得公众难以监管公益组织的行为。公益组织可能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暗箱操作,在资金使用、项目操作中为组织或个人牟利。公众不会去参加自己不了解的活动,不会去选择自己不信任的服务。

(四)城市社区公益事业资金来源单一,缺乏资金保障

近几年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公益事业的发展,陆续在这个领域投放了很多的资金,但这些资金来源往往是比较单一的,主要是来自政府部门和一些政治色彩浓厚的慈善机构,而且这种公益资金往往更多应用于宏观层面,而对于社区层面的公益事业投资是相对较少的。即使有些关注社区公益事业发展的项目也往往采用由政府或全国性的慈善机构间接投放资金于社区公益事业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仅容易被机构挪作他用而造成社区公益基金的流失,而且也可能因对社区需求的不了解而使公益资金很难发挥最大的作用。另外,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尝试探索直接安排专项资金,由社区基层组织直接运用于社区公益服务的提供和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但是作为一种探索与尝试,这部分资金普遍水平比较低,远远不及西欧和美国政府对的社区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支持力度。

(五)城市公益服务缺乏社会工作的介入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近几年,我国也逐渐认识和接受了这种专业的助人手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工作社工化的情况相比,我国社区层面社会工作应用的领域和范围还是相对比较窄的,社区公益服务和活动都缺乏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大大降低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对于缺乏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经验的人来说,让他在策划的整个过程中完成进行社区需求评估、服务目标筛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选择等内容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导致当前的社区公益策划普遍存在的格式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活动形式过于单一、服务目标不明确等等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关于完善我国社区公益服务的建议

(一)要出台政策或法律,加强对社区公益服务的项目化管理

项目管理的特征主要为:对象的特殊性、管理的系统性、组织的临时性与高度柔性、管理系统的目标性、管理方法的开放性。目前我国对于公益慈善活动的项目化管理运作处于尝试阶段,很多政策、制度都没有相应配套,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相关管理还不成熟。本文建议:一是政府要出台政策或法律对公益慈善等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进行明确定义;二是政府要出台政策或法律明确社会工作专业在社区公益服务中的作用,保证专业人员的岗位及薪酬;三是政府在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架构、制度体系时应该尽量向公益慈善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模式倾斜,对于社区公益服务的资金来源及使用、项目的申请、审批及评估参照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项目管理的需要制定相关政策。

(二)设置独立的公益服务项目管理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及审批程序

笔者认为,为了更有效的促进社区公益服务质量的提升,实现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应该在民政系统设立一个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的社区公益项目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的审批与评估。在设立方式上,它应该在省市一级设立,各区县设分支机构,不需要每个社区均设立管理机构,只需以派驻专业社工的方式进行即可,这样便于资源的整合以及项目经验的推广;在部门职责上,这个部门负责社区公益服务项目资金的筹集及管理、项目的审批及评估和发展社区非政府组织等工作;在人员构成上,除少数的财务及技术岗位外,应全部雇佣专业社会工作者,以保证社区公益服务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的运行。

对公益组织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社区 公益服务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社区公益服务的内涵

所谓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公益”在新华字典中被解释为“公共的利益,多指卫生、救济等群众福利事业。"词源中意为“公共之利益。基于对公益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公益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益服务指为社会大众或社会中某些人口群体的利益而实施的服务或计划,既包括政府部门发起的农业、环保、水力、教育、扶贫、交通领域的公益服务计划,如国家教育部门的“211工程"、科技部门的“863计划",社会保障部门实施的“人才建设工程"、“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计划"等;也包括民间组织发起实施的扶贫、妇女儿童发展、教育等服务。

本文所指的社区公益服务是狭义的公益服务,是一种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体,为更好地达成公益目的而在社区发动居民积极参与的各种公益服务或活动。社区公益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社区照顾、社区环境保护、知识传播、社区治安、志愿服务等等。

二、我国城市社区公益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公益服务领域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公益服务是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和公众活动日益多样化的产物,我国社区公益服务与西方国家相比发展也相对缓慢,对于规范公益组织及公益计划方面的配套法律建设十分匮乏,我国的《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虽然都有对公益组织的财产处理的相关规定,遗憾在于这些规定流于笼统和宽泛,缺乏可操作性。在社区公益服务方面观念滞后和法律规范缺位就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有可能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束缚社区公益服务发展的因素之一。

2、城市社区公益服务缺乏系统的组织和管理

目前在城市社区公益服务方面,各地区普遍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即使设置了相关服务机构的地区也往往是采取由各相关岗位人员兼任组成联合办公机构的方式,没有实现专人专岗。这一方面使得岗位职责不明确,降低公益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他们很容易将原有的行政管理的思路和工作方式带入社区公益服务的过程中,不利于社区非政府组织的培育及项目管理机制的创新。

3、城市社区公益服务的参与度不高,缺乏公众监督

从当前调研情况看,居民对社区组织的公益服务相关活动参与度普遍不高,经常遇到组织的一场社区公益讲座准备了一个月,结果只有十几个居民来听,不仅打击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对社区公益资金的浪费。不仅如此,据有些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大概只占到居民总数的5%左右,而且集中与老年人群体。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居民公益理念有待提升和服务或活动本身的形式过于单一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缺乏公众监督。在一项社区公益服务项目中,居民与组织者之间有“委托―_"关系的性质,如果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使得公众难以监管公益组织的行为。公益组织可能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暗箱操作,在资金使用、项目操作中为组织或个人牟利。公众不会去参加自己不了解的活动,不会去选择自己不信任的服务。

4、城市社区公益事业资金来源单一,缺乏资金保障

近几年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公益事业的发展,陆续在这个领域投放了很多的资金,但这些资金来源往往是比较单一的,主要是来自政府部门和一些政治色彩浓厚的慈善机构,而且这种公益资金往往更多应用于宏观层面,而对于社区层面的公益事业投资是相对较少的。即使有些关注社区公益事业发展的项目也往往采用由政府或全国性的慈善机构间接投放资金于社区公益事业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仅容易被机构挪作他用而造成社区公益基金的流失,而且也可能因对社区需求的不了解而使公益资金很难发挥最大的作用。另外,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尝试探索直接安排专项资金,由社区基层组织直接运用于社区公益服务的提供和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但是作为一种探索与尝试,这部分资金普遍水平比较低,远远不及西欧和美国政府对的社区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支持力度。

三、关于完善我国社区公益服务的建议

1、要出台政策或法律,加强对社区公益服务的项目化管理

目前我国对于公益慈善活动的项目化管理运作处于尝试阶段,很多政策、制度都没有相应配套,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相关管理还不成熟。本文建议一是,政府要出台政策或法律对公益慈善等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进行明确定义。二是,政府要出台政策或法律明确社会工作专业在社区公益服务中的作用,保证专业人员的岗位及薪酬。三是,政府在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架构、制度体系时应该尽量向公益慈善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模式倾斜,对于社区公益服务的资金来源及使用、项目的申请、审批及评估参照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项目管理的需要制定相关政策。

2、设置独立的公益服务项目管理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及审批程序

笔者认为,为了更有效的促进社区公益服务质量的提升,实现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应该在民政系统设立一个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的社区公益项目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的审批与评估。在设立方式上,它应该在省市一级设立,各区县设分支机构,不需要每个社区均设立管理机构,只需以派驻专业社工的方式进行即可,这样便于资源的整合以及项目经验的推广;在部门职责上,这个部门负责社区公益服务项目资金的筹集及管理、项目的审批及评估和发展社区非政府组织等工作;在人员构成上,除少数的财务及技术岗位外,应全部雇佣专业社会工作者,以保证社区公益服务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的运行。

3、加强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的科学化评估

对于社区公益服务项目评估来说,在评估内容方面,笔者认为既应该对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在调查、策划、申报、执行、结束各阶段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过程评估,也应该从目标完成情况、服务对象的改变等方面进行结果评估;在评估形式方面,笔者认为,可由项目管理机构聘请该领域的专家、居民代表、资深社会工作者组成评估小组对各完成的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第三方进行评审,并将评审结果与奖惩机制相关联;在评估方法上,笔者认为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电话访问、评估会、焦点小组等多种形式,力求客观程序项目的完成情况,总结宝贵经验,及时发现问题,促进社区公益服务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卡佳•“购买服务”――政府的钱不好花[J]•社区,2005(5)

[2] 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对公益组织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NGO组织;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营销

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近年来,社会化媒体对民众的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强,且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中社交网站的发展极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交往距离,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概念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一、社会媒体营销及其对NGO组织的影响

社会化媒体营销是利用社会化网络,在线社区,博客,百科或者其他互联网协助平台和媒体通过传播、资讯的方式处理公共关系和维护开拓客户服务。一般社会化媒体包括工具包括论坛、微博、豆瓣、人人这样的社交平台,还包括土豆、优酷等视频网站。社会化媒体的高度数字化信息,使得人们能通过数据分析较快且准确定位于目标群体集中的传媒平台。

通过转发日志、分享图片或上传视频音频,使网民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大众对公益事业的参与监督都变得简单可行。这一方面将加剧NGO组织财务、项目透明化的压力,但同时这也是一个绝佳的宣传机会。NGO组织在媒体平台上将财务的透明度提高,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其公信力将得到极大地提高。NGO组织如果合理和创造性的运用社会化媒体营销对组织本身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二、NGO组织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发展现状

(一)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NGO组织对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认识和利用较早,且已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体系。一般情况下,国外的NGO组织在网络上都有自己较为完备的主页,且有专人负责网站的维护与更新。定期活动资讯,更新活动介绍。开拓自己的公益社交渠道,促进有公益心的人群线上线下互动。同时他们还有效的利用twieer、facebook等社交平台推广宣传自己的公益理念和公益活动活动、进行志愿者招募。同时提高财务透明度,在网站将其公益项目账务公开,接受大众监督,获得公众对其公信力的支持。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营销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使得许多国际性NGO组织得到高速发展。

(二)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的NGO组织发展属于晚发外生型,受国情的限制,其发展现状和发展模式国都与国外有较大的不同。由于资源的匮乏、规模的有限,专业人才、专业教育不足的问题,使得整体质量良莠不齐。近年来频发的公益资金挪用,空壳公益项目,与商业相勾结的公益活动,更使得公益机构的公信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重建社会信任,发挥NGO组织的社会功能对国家、机构、工作者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有部分组织意识到了传播营销的重要性,但传统传媒领域中的传播方式、传播手段和资源使用上等多方面都与NGO存在不兼容状况。

目前我国的NGO组织已开始广泛使用这种方式去运营,然而除了一部分时效性特点较强的受到广泛关注的微博活动外,众多NGO组织的社会化媒体营销仍处于起步阶段。这种低成本、全球化以及潜在的巨大影响力使得社会化媒体成为NGO组织达到并实现较高目标的理想渠道。如何使理想渠道成为现实成为目前NGO组织研究发展的重点。

三、社会化媒体营销在我国草根NGO组织组织发展中的运用

(一)我国草根NGO组织组织的发展困境

我国的草根NGO组织在汶川地震后日趋活跃,发展迅速,在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反映公众利益诉求、提供和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舒缓就业压力和推进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整体而言,我国草根NGO组织的发展仍十分脆弱,存在着普遍规模小,能力弱,社会公信度不足等问题。而制约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则是受外部环境的挑战与草根NGO组织自身的挑战两方面共同影响的。

从外部环境上来看,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对NGO的了解与认知程度还非常有限,且公众对于NGO的认识和了解一般都是通过媒体、网络的渠道所实现,而新闻媒体则是一种时效性强,更新率非常高的传播方式,因此公众通过这一渠道来认识了解NGO在很大程度上都会随着新闻热点的迅速转移而缺乏持续的关注。

从其草根NGO组织自身上来看,由于其本身存在规模有限,资源匮乏,管理水平低等问题,使得这些组织也无暇顾及到营销传播的问题,而即使其意识到了营销传播的重要性,它们也会在传播方式、传播手段和资源使用上依赖于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而与这些传统的媒体合作则具有比较高的难度和不可控性。

这体现在一方面大众传媒对于新闻的曝光与支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那些不具有独特新闻性的信息很难获得媒体的关注,而一般草根NGO组织参与的事件的新闻很难获得媒体的青睐。另一方面,大众传媒虽然也提供了广告这类形式的信息传播渠道,但是面对高额的广告费用,也使得草根NGO组织们望而却步,且NGO本身作为一个公益性机构采用这种高额广告投放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很容易受到公众的质疑与诟病。

(二)社会化媒体营销运用可以带来的优势

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传播形式,本身具有参与性、公开性、交流性、社区性和低成本等特征,这些特征能够为这些草根NGO组织提供一个较低门槛的传播基地,以及一个相对便利的沟通渠道、和更精准的目标人群。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参与性方面,与传统媒介由其自身掌握话语权不同的是,社会化媒体能够使更多的用户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传播当中,能够自己创造内容,既是自己的受众也是内容制造者。

因此草根NGO组织可以利用这一优势通过这个渠道来宣传组织的宗旨,树立组织的品牌同时还能招募和吸纳更多的志愿者或是组织成员。目前,已有许多的NGO组织在社会化媒体上建立了站点。它们利用这些站点传播组织信息、更新项目进展、开展网络活动。一些先行者,如中国扶贫基金会、绿色和平、世界自然基金会,已经在社会化媒体上获得了为数不少的拥戴者。

其次在公开性方面,一方面为公众们自由的使用参与社会化媒体提供了自由的环境,另一方面,这种自由与公开也恰恰成为公众监督NGO组织的一种手段和方式,NGO组织也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及时的信息、分享、反馈等与公众在社会化媒体上展开深度的交流与互动,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公信力。

再次社会化媒体实质上为NGO组织与公众之间提供了一个长期沟通与互动的平台。相较于传统媒介方式,去掉了广告包装背后的那种隔阂感。通过这种直接和长期的交流互动,双方之间也会逐步由陌生走向熟悉,同时也拉近了与受众间的距离,更易获得支持。

最后社会化媒体的社区性和低成本,又能帮助NGO组织找到网络中的公益“圈子”,从而找到合适的目标受众。并且即使是在NGO组织运营费用缺乏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数字网络等形式进行社会化媒体的营销,一方面这减少了营销所涉及到的实体费用,如广告等;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与大众在网络上的互动反馈,帮助NGO组织进行评估改善。

四、策略探讨和建议

NGO组织的营销传播与企业不同,但是二者都是为其自身宗旨的传播而服务的。在营销方面,NGO组织可以借鉴企业的传播与管理方法,去推动自身品牌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效发挥社会化媒体的营销手段的作用,一个好的营销策略的建立能偶帮助NGO组织更加有效率的实现自身的组织使命,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需要把握受众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特点,有针对性有价值的内容。以往传统程式化的新闻语言或是口号在当下不易获得受众们的关注,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新闻形式来向受众宣传NGO组织的理念,如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言之有理的观点;幽默搞笑的段子、图片或视频;具有艺术性的视听文件;测试、游戏等有趣的应用等,通过这些形式来使受众产生共鸣或认同感。

其次也要注重对于线上网络形式的管理与宣传,这表现为可以通过微博、人人网、微信等消息,并及时的回复用户的反馈、提问等,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同时可以设置一些便于参与的线上网络活动,如“随手拍公益”、或是有趣的小测试等,让用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参与公益活动,同时也达到了再传播的目的。

最后要注重打通线上线下的渠道,整合营销,借助企业、或是大众媒体、网络媒体的资源优势,通过以电子商务、自主创办SNS 社区和客户端与应用软件的形式,进一步建立组织的品牌形象,推动组织的价值使命传播。

参考文献

[1] 纪丕霞.我国草根NGO发展的难题分析[J].科技信息,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