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养老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养老现状范文1
一、构建我国社区养老的必要性分析
(一)发展社区养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客观要求
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根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随着老年人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养老模式受到了冲击,而与此同时,社区养老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迅速的发展起来。
(二)发展社区养老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我国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表现出财力不足。因为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而通过社区养老网络,采取有偿服务的形式,以服务报酬作为劳务人员的开支,如此可以使社会节省大量资金而缓解由于人口迅速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
(三)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需要
在我国,家庭一直是赡养老人的中坚力量,但是近年来,我国家庭养老功能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减弱趋势:第一,从家庭的规模来看,家庭规模小型化致使家庭内能够照顾老人的人手减少:第二,从家庭照顾者的状况来看。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顾者主要是配偶和子女,但是提供主要照顾的老年配偶本人的健康状况也十分令人忧虑。再看子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上作为照顾老人生活主力的女性已大规模地加入了劳动市场,这使女性为老人提供的照顾越来越少。
二、当前我国社区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社区养老事业自80年代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壮大、从分散到逐步集中,形成网络,发展很快,成绩突出,既融洽了当前城乡社区中的邻里人际关系,更通过大量扶贫济困、尊老养老的活动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我们对其进行回顾评价时应充分肯定这一主流和成绩。但在肯定主流的同时,我们也要在客观上承认,中国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在国际上是起步较迟的,加上经济欠发达,社会化程度低,迄今尚处在初级阶段,具体而言,我国社区养老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社区养老组织问题
1、组织体系过于行政化,政府的担子会越来越重,不利于社区养老服务向制度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2、组织体系过于行政化,会导致各级养老服务组织把老年人服务作为各自组织的“政绩”在进行。因而,在推动社区养老的发展上,偏重于看得见、摸得着并且见效快等有形(或称硬件)内容的发展,而忽视了养老服务本身;3、组织体系过于行政化,也不利于社区的社会参与。社区管理过于行政化,就会使得社区居民只是简单被动地充当了服务的受助者,这无疑加深了受助对象对政府的依赖性,从而不利于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的培育。
(二)社区养老队伍问题
目前,全国推行社区养老的地区基本上都是把下岗职工中(以女工为主)的“4050”人员组织起来从事社区内的养护工作。由于社区养老模式还处在摸索与逐步完善的阶段,养护员的素质、待遇以及上岗条件也都因地而异,且能够善始善终地做好这项服务工作的养护员也比较少。并且,相比于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养老队伍的发展则更为缓慢。
(三)社区养老经费问题
经费是开展社区养老一切活动的源泉,几乎所有的社区养老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来做支撑,由于经费不足所导致的社区养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社区养老缺乏稳定性:2、社区养老具有不平衡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地区、各村镇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社区养老在各地区各村镇之间,不平衡性是十分明显的:3、社区养老保障水平低、社会化程度差。
(四)社区养老方式和内容问题
就现存的社区养老服务情况来看,服务的面仍然很狭窄,许多服务设施也只适用于低龄和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使用,还有一些服务设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如应急呼叫系统设备少(甚至是没有应急呼叫系统设备)。农村社区养老活动中心和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也远远落后于城市社区。
三、发展我国社区养老的对策
结合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试图就促进我国城乡社区养老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旨在强调发挥政府、地区、单位、群体、家庭及个人利益协调、共同兴办社区养老事业的“合力”优势:
(一)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老年人服务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代表国家有责任促进其发展,但其责任应该是从宏观上指导和推动社区养老工作,按照宪法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养老服务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对养老服务进行规划与监督,而不宜直接参与管理,即政府在社区养老的发展中,应该扮演的是“掌舵”的角色而不是“划桨”的角色。具体而言,政府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努力:
1、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政府应有计划的推进城乡社区养老事业,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政府可以向老年人家庭提供家庭服务津贴,奖励尊老、敬老、养老的和睦家庭等,政府还可不定期的请一些专家,对家庭照顾老年人的成员提供一些照顾护理老年人方面的知识培训。
2、加快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政府应该建立起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平衡机制,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的满足社区老年人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构建城乡社区为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多种服务。(民政部,2008)
3、促进城乡社区文化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可以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发挥居民互助的功能。
(二)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
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积极利用闲置的厂房、场地和设备进行资源置换,兴办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但这与过去的企业办社会却有着截然的不同,这里提倡的是借助企业的闲置资源或资金置换办福利,并且办起来的养老机构要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完全脱钩,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经营实体,以达到自我生存、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目的。这不仅不是企业办社会,恰恰成为使那些生产不景气或濒于破产的企业寻找新的出路和
经济增长点、承担新的社会责任的一剂良药。
(三)各社会服务组织共同参与
1、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老年人家庭建立固定的联系,开展居家服务
居家服务是对居住在自己家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服务人员以老人的下岗邻居为主,主要为老年人开展烧饭、洗衣等日常基本生活服务项目多达40多个。调查显示此项服务深受老人欢迎。
2、利用福利院资源向社区老人辐射服务
各地区福利院可以针对辖区内老人的各种需要,打破围墙。为老年人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服务内容应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开放福利院社区部,开展系列敬老服务活动:二是根据老年人需要,培育一批社区养老服务队伍,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
(四)家庭主动承担应尽的责任
自古以来,家庭在老年人养老服务中就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逐渐趋向小型化,老年人同子女分开居住也已日益普遍,但无论如何,家庭在养老服务中应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老年人家庭应积极主动配合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的工作;2、子女可以采取两代人就近居住的方式来照顾老年人。
(五)老年人学会自助、互助
老年人既是被服务的对象,同时也可以充当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从而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今天我助人,明天人助我”的社会风气:1、有自助能力的老年人应该积极主动施展才华:2、老年人可以参与到类似于“时间储蓄”的养老互助活动中去。“时间储蓄”活动是“用今天的劳动赚取明天的服务”,也就是采用低龄老人去照顾高龄老人的方式。这样既部分地解决了自己将来的养老问题,又使现有老人在得到照顾的同时有一种不脱离原有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的亲切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stats.省略
[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2-156
[3]徐祖荣,城市社区照顾模式探析,中国发展,2008,8(1)
[4]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宁夏社会科学,2008(1)
[5]李丽宏,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3)
[6]A.McMurray,Community Health and Wellness,OverseaPubl ishing House.2002:101-106
社区养老现状范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社区养老;家庭养老;社区服务
在人口老龄化成为大趋势的今天,养老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应该结合我国上千年的家庭养老传统,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使社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这种援助之手直接进入家庭,向家庭提供最直接的帮助,使老年人能够在家里,得到全方位的照顾,使家庭中的子女以及其他成员,能够摆脱沉重的负担,也要让老年人充分分享到社会发展成果。但是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的,社会福利水平不高,社会养老机构尚不能完全填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社区养老服务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也直接决定着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指数。
目前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方式由于个体差异等各方面的原因,这种方式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这些弊端需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来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这不仅从根本上明确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主要问题,而且也为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类型、形式和内容
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民族传统为支撑,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基本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也就是说老年人可以生活在自己熟悉的住所和环境中,政府不必花过多的资金建设集中的养老机构和设施,只是在老年人所生括的社区范围内实行各种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购物、清扫、护理等日常的生活照料。
(一)居家养老的类型
一是独立型的居家养老,老年夫妻独立居住在自己的房子,即老年空巢家庭,或是单身老人独立居住在自己的房子,即老人单身家庭;二是与子女合住型的居家养老,即传统的多代同堂家庭。
(二)居家养老服务形式
一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二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托”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三)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
社区照顾。社区照顾分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和社区养老机构照料服务,其中,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居家老人照料服务又分为上门照料和“日托”照料,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上门照料服务的内容应包括家务型服务和护理型服务,服务对象应涵盖具有有效需求的健康老人、部分不能自理老人和长期卧床不起老人。
1、 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老人实现自身价值、寻求精神寄托、获得心理满足的需要。对于绝大多数老人来说,社区是他们参与社会的重要窗口和桥梁。社区应当为老人提供参与社会的途径和舞台。
2、社会支援:一些社会服务机构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以社区服务的名义在社区里开办的各种为老年人所需要、所欢迎的项目和连锁服务。
二、居家养老发展过程存在的困难
(一)资金问题
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人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社会养老的很多环节都需要资金,由于社区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工作活动经费以及设施建设费用难以筹措。因此制约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资金,发展居家养老的资金应建立多元的筹措和运行机制。如: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会出资等方式解决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资金问题。政府要造就一个良好的环境,用实实在在的具体措施和保障,使投资渠道畅通,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样。
(二)服务人员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基本上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就业相对困难的人员,服务内容局限于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素质有待提高。这支队伍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化、正规化的培训。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组成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网络”等志愿组织。他们所提供的救助和服务是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据了解目前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绝大多数社区根本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也就谈不上具有志愿者队伍。
三、促进居家养老良性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建立老年家庭档案
街道和社区责成人员负责为空巢家庭建立档案。社区服务根据空巢家庭的要求实行包干制或定期服务制。社区服务的内容可以是多样的,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安装有远程中央控制和服务的电子呼叫系统。没有条件的地方,街道或社区应组织建立联系人制度。联系人可以是健康的离退休老人、学龄孩子或其他社区内的志愿者。联系人与空巢家庭定期保持联系,有问题则按街道和社区提出的应急办法处理。即使安装了电子呼叫系统的地方,也最好建立联系人制度。如果街道或社区需要送饭的老人比较多,可以统一组织符合条件的食堂或饭馆给老人营养配餐送餐。
(二)建设老人活动站
养老院只能解决很少一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多的老人的老年生活只能在社区进行。近年来,社区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小区设置了简单健身场所和老年活动之家,但离真正意义上的新型社区标准还有相当差距。老人们在经济有了保障的同时,更渴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增进生活的情趣,扩大社交的范围,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三)设立各种与老年人相关的组织机构
设立老年婚姻介绍所。在伴随社会家庭小型化趋势,孤寡老人日益增多,老年人求偶需求也会增加。老年人再婚其实就是自我养老意识的一种体现。设立社区老年婚姻介绍所,帮助鳏寡、孤独、离异的老人求得生活伴侣,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安度晚年,也应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不可缺少的内容。老年人一旦自立自强,可以大幅减轻儿女的压力,间接节约社会资源。
社区养老现状范文3
(兰州商学院 金融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 要:保险公司的介入对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不仅可以为养老社区项目带来大量稳定的资金支持,也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拓宽自身资金的投资渠道.本文从宏、微观角度分析了我国保险公司发展养老社区的意义,并对泰康人寿正在推行的养老社区建设进行分析,以此提出我国保险公司发展养老社区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保险公司;养老社区;投资模式;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40;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04-03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社区是以地域为基础的生活共同体.而按照上述解释,我们可以将养老社区定义为: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基础上,成立的由以养老为目的的一般社区居民(主要包括老年人和服务者)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种社区是一种与普通社区不同的生活方式,具有独特的地域范围、相关利益和归属感.
1 中国保险公司发展养老社区的可行性分析
1.1 我国养老市场卖方市场时代已经来临
1.老龄化形势严峻催生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3年,中国老年人人口数量已经突破2亿大关,达到了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事实上,我国自2000年起就己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老龄化程度逐年加重.伴随着老龄化的逐步深入,我国人口中空巢老人、独居老人以及失能、失智老人占比逐年上升,由此带来的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2.家庭结构的改变增加了对养老社区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仍然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然而,随着国民工作强度与经济生活水平的改变,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己经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养老需求.
在计划生育政策不断推进的30年中,我国的家庭结构始终维持在小型家庭水平,大部分属于“四二一”结构,即一对夫妇需要赡养四个老人,还要抚养一个孩子.与此同时,主要的工作群体在生存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跨地域流动越来越频繁,无法给予父母及时的照料;父母要求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变,子女在赡养父母方面的时间与经济压力越来越大,急切需要专业的养老团队给予帮助.
3.通过养老社区项目可以拓宽家庭的自有资产投资渠道
不仅如此,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家庭已经拥有一定资产,大部分家庭希望通过投资减少资产贬值带来的损失,而在我国投资市场不健全、投资渠道较为单一的现实情况下,将资金应用于一些有长期规划、安全性及流动性较高的项目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保险公司开展的养老社区项目正符合这些要求.
4.养老机构供给不足,养老供需关系失衡严重
在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面前,我们不得不面对我国养老机构数量严重不足的现实:护理床位,护理人才严重不足,而现有的护理人员也存在着质量上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技术水平不足,服务未形成系统化,无有效监督等亟待解决的问题.2012年底,我国养老机构达到约4万家,但仍旧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此可见,仅靠现有的养老机构,根本无法承担起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重任.
1.2 从保险公司自身的角度需要发展养老社区业务
1.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通过发展养老社区得到改善
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前景极其广阔,但资金缺口严重,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投入,无法快速展开业务;反观保险公司,我国绝大部分寿险公司却面临着大量的寿险资金无法得到有效使用的窘境.
一直以来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都集中于银行存款、债券和股票.到2011年底,保险资金可使用余额55192亿,其中银行存款17692亿、债券25916亿、证券基金2909亿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公司资金投资结构略显单一.2012年,保险行业实现投资收益2085亿元,投资收益率仅为3.39%,为近年来的低点.
由于我国保险法的约束,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会受到很多限制,而可以予以投资的项目无不面临投资结构单一、投资收益率低以及风险大、资产负债不匹配等问题.选择养老社区,既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寿险管理经验支持养老市场,同时也拓展了寿险产业链,对改善我国养老产业窘境、缓解国家养老压力有相当大的帮助.
2.保险资金能够与养老社区有效契合
保险公司投资最注重的是投资项目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因为保险公司只有选择具有稳定收益的投资渠道,才能有效抵御经济周期和寿险理赔需求给公司经营带来的风险.
养老社区的回收期长,与保险公司可运用的中长期资金具有良好的匹配性.养老社区投资回收期可长达10-15年且初期投资规模巨大,对经济实力与资金规模要求严格.据统计,目前我国的保险公司可用资金为6.85万亿元,而寿险资金占比达到80%,且寿险资金中约一半是20年以上的长期资金,完全可以达到养老社区的投资要求.
3.养老产业能与保险公司主营业务互动
在发展养老社区方面,保险公司具有天然优势:首先,寿险公司的相关产品很多是以长期护理以及医疗和养老保险为主的,而这些产品的需求者正是老年人,通过这种客户优势,保险公司可以借助自身知名品牌形象迅速打开养老社区市场,成为该行业的领军者.其次,在吸引众多客户的同时,保险公司也会产生巨大的规模经济.保险公司通过发展养老产业,丰富了寿险产品种类,不断延伸相关产业链,可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服务、健康管理、金融理财增值服务,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客户忠诚度,最终促进公司主营业务发展.而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保单来锁定住户,而未来养老以及医疗保险方面的政策也都会引导商业养老进入社会养老领域,并且给予的支持力度还将提升.再次,保险公司在客户管理,尤其是全产业链条塑造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在产品定价方面具有数据处理和综合考察的能力,这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
4.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保险公司开展养老服务
2012年7月,保监会《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细化规定了保险金投资养老地产问题.2013年9月底,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将实施大类比例监管,而减少了针对具体的投资品种设置投资比例限制.2014年8月13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业界称为保险业新“国十条”).养老产业得到明确的政策支持,作为保险、地产两大行业的结合,养老地产领域已被多家保险公司盯牢.
2 我国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案例研究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目前共有七家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从2010年以来,,国寿、平安、新华、泰康、太保和太平均有大手笔投入,总投资额在1000亿人民币左右.
从投资规模来说,中国平安保险投入270亿人民币,合众人寿紧追其后约为200亿人民币,中国人寿和泰康人寿的投资额分别为100亿和90亿人民币.新华保险以及中国太平的投资较少,大约为20亿人民币;而中国人保目前仅有投资计划,还没有实际的养老社区建成.
现以泰康人寿养老社区为例,对我国的保险公司养老社区业务进行分析.2009年泰康人寿旗下养老社区投资与运营机构成立.2010年6月“泰康养老股权投资计划”获保监会批准试点,泰康人寿购置北京昌平土地2000亩规划建设高级养老社区,项目于2012年6月动工,一期投入约40亿元.
2.1 功能板块
泰康人寿根据科学设计,以不同老人不同的自理能力划分,在泰康之家为老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2 运营管理
由泰康之家成立管理公司,采用押金+月服务费收费模式,并聘请专业团队进行专业管理.为老人提供细致周到的一站式管理服务,不论在哪里,只要购买产品,即可入住泰康的任意一家养老社区,称为候鸟式养老模式.
2.3 商业模式
采用“直接入住+保险产品挂钩”的形式,对于那些保守、无风险意识的客户,这种形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可选择“自选计划”增加资金运用自主性,但要承担养老金没有保底保障的风险,对于风险偏好较强的客户来说,“自选计划”更加合适.
综上所述,泰康人寿养老项目拥有以下几点优势:(1)投资方式自由组合,覆盖全面且灵活多样.(2)结合生存保险方式,按月给付养老金,降低了长寿带来的各种风险.(3)被保险人可以安逸的通过委托保险公司进行资产投资,轻松获得资金回报.(4)养老计划设计具有严谨的科学性.通过对养老市场详细的调研基础上,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优秀产品.
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这种模式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缺点,现有产品不适合即期养老客户.保险公司不可能放弃如此巨大的即期市场,所以应该继续完善产品,为现在的老人提供适合的产品.
3 我国保险公司发展养老社区所面临的问题与策略选择
3.1 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1.营利性养老地产的政策导向模糊
保险公司进入养老产业的目的是为了盈利,但是由于存在资质的制约,保险公司开发养老社区存在很大的困难.政府相关政策措施刚刚出台,还没有来得及细化,保险公司投资养老地产阻碍重重.尽管相关政策已经出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表示会大力支持保险公司涉及养老产业,但这些支持都处在起步阶段.
2.面临专业化管理难题
养老社区在我国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方式,相关研究与著作鲜见于市,所以在大力发展该产业的同时,也必然面临相关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养老产业卖方市场加剧,急需相关专业护理人才.日益壮大的养老需求与相关人才物质匮乏的矛盾,成为保险公司在发展养老社区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3.2 保险公司发展养老社区的策略选择
1.全力争取政府政策支持
首先,建议国家尽快制订具体的管理细则,以政策指引方式鼓励保险公司投资养老服务.其次,在土地出让和建设以及城市规划方面,可以针对养老产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再次,加快推广“以房养老”等相关试验模式,以此方式向即期养老人群提供大量闲置资金,为其购买保险产品提供资金支持.或者可以效仿美国,开发REITs模式,完成该模式政策资金落实.
2.关注中高端需求注重产品服务创新
现阶段,我国的养老需求已经发生改变,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收入较高或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群对于服务养老、专业养老的接受程度与需求远远大于低端水平人群,对于中低端收入人群的养老服务,建议仍旧以政府主导为主,社会扶持为辅的方式,保障其基本养老,而在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政府提供的基本保障明显无法满足居民们日益提升的物质精神需求,建议保险公司可从中高端需求客户人群入手,待其盈利模式明晰,再继续拓展市场.
高端养老人群对保险公司提供的养老社区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在完善服务的同时,要更加细致周到人性化:一是配置完善优质的基础设施,住房、绿化、医疗都要达到优质水平;二是设置专门的生活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三是组成高素质的专业团队,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务;四是提升社区科技含量,借助先进技术使入住老人得到及时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与保护.
3.创新产品销售与养老社区挂钩保险产品“预销售”
建议保险公司采用预销售的方式,不必等到房屋建成,配套设施都齐全时才开始销售产品,例如泰康人寿与合众人寿就已经开始销售在建设中的部分养老社区,用以缓解回报周期过长所带来的风险.同时保险公司也可借鉴国际经验,学习日、美等以租赁形式为主的养老社区经营方式.
4.增加专业机构设置,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创建专业业务团队,分部门分职责对养老社区进行管理,例如配置专业的医疗团队,护理团队,也可以采用范围经济方式,投资专业的护理培训学校,使大量的护理人才可以在校内就业,将实践与学习结合起来,不仅解决了人才不足问题,也加快了就业速度,为我国就业市场解决了一大难题.由保险公司进行总体调度与规划,而具体的细节服务可以做到责任到人,以减少社区管理上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养老社区也得以快速成长,减少投资回报期过长带来的风险.
除此之外,保险公司也应该注重人才储备,着力培养物业、投资、医疗护理等各方面的人才,以解决现有人员不足问题.如此这样,保险公司才能有序的可持续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为老人提供切实完善的晚年养老生活服务,为我们的父母营造更幸福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鞠秋锦,邓卫华.浅析中国的居家养老[J].热点透视,2004(12).
(2)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6(03).
(3)张晓华.我国养老社区软环境建设的内涵和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0(14).
(4)陈丽珠.北京应建立养老社区[J].北京观察,2011(02).
(5)李成玉.老年住宅开发模式分析[J].住宅科技,2009(02).
(6)牛建宏.20万亿市场规模呼唤加快政策扶持[N].人民政协报,2011-09-20.
(7)吴玉韶.老年产业发展需求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观察与思考,2010(8).
(8)胡晓平.社区养老:我国养老服务的新模式[J].铜陵学院学报,2010(03).
(9)孙洁.促进保险资金带动养老地产规范持久发展[J].劳动保障世界,2011(08).
(10)谭显英.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的收益与风险[N].中国保险报,2011-06-13.
(11)赵蜻.浅析保险公司投资养老实体的可行性[J].上海保险,2011(02).
社区养老现状范文4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是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能否建立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发展的后顾之忧,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而全面推动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
一、该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施现状
该县处河北省南部,属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8万人,约占总人口的89.67%。2013年8月份―2014年11月间,笔者先后3次前往该县实地调研。本研究就此调研,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的新农保制度做有限认识。
1.该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施成果
该县自2011年成为国家新农保试点县后,工作成效显著。目前,16―59周岁城乡居民参保缴费人数24.1万人,每年收缴保险费2500万元,参保缴费率92.3%。城乡居民60周岁以上符合待遇领取人数达7.7万人,每年发放养老金约5000万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
第一,明确保障措施。一是强化领导,精密安排。成立县级及各乡镇(区)级领导小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系;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二是健全机构,夯实基础。坚持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落实。设立农保股、农保所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并提供相应编制;于本科毕业生中招聘50人,充实到各乡镇(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采购办公设备,正常办公经费全部纳入县财政预算;设立办公室并增设专项社会保障便民服务窗口。三是搞好培训,规范程序。分别对乡镇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四是严格责任,保证落实。印发规范性文件,对业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明确以“县人社局牵头抓总、各乡镇(区)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成立督导小组分片包乡对各乡镇工作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实。
第二,参保人数及待遇领取人数逐年增加。从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和待遇领取人数上看,虽逐年递增,但趋势不太明显。从参保人数看:2011年为300309人;2012年为308764人;2013年为313083人;2014年为319963人。从待遇领取人数看:2011年为60079人;2012年为67343人;2013年为72833人;2014年为76985人。(见图一)
第三,基金收支均呈逐年递增。从该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来看:2011年为5473.86万元;2012年为6757.61万元;2013年为7094.87万元;2014年为7436.67万元。从该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来看:2011年为2052.15万元;2012年为4323.03万元(因2011年待遇从7月开始发放,故无法比较);2013年为4674.69万元;2014年为4726.72万元。基本结余呈逐年递减趋势(见图二):2011年基金结余为3421.70万元;2012年为3410.58万元;2013年为2420.18万元;2014年为2309.95万元。故此,我们可以看出,该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与支出都在逐年增加,并创造了大量的结余,有利于新农保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见图二)
2.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瓶颈问题
虽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欠发达地区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客观上讲仍存在一些不足,也面临不少问题。
第一,新农保保障水平较低。调查显示,该县目前新农保人均年养老金只有660元,月仅55元,这显然不足以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养老金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目前规定,养老金最低替代率为55%。一个农民按照年缴费最低标准100元缴费,并连续缴满15年,该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为10.7%,而该县企业养老保险养老金替代率能达到60%。显然,该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相比企业养老保险养老金代替率而言,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这给农民晚年的基本生活带来的保障能力有限。
第二,青年农民参保率较低。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较缓,导致政府补贴和集体补助额度较少。所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开展以来,对农民尤其是青中年农民的吸引力还不够。目前该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未参保人数占农民总人数的为7.7%,据调查,这其中绝大多数为学生、军人及在外打工青年。而这7.7%人群中的青年农民中仍定居于农村的青年农民自身则存在着参保意识较淡薄的问题。
第三,信息系统不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影响工作效率。截至目前,该县仍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新农保网络信息系统,导致各个险种参保信息无法方便、快捷的对接,这会给经办工作和参保人查询信息带来诸多不便,并且重复参保和重复领取现象不易发现。
第四,村经办队伍不稳定。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牵涉的人口众多,工作量巨大,工作重心主要依靠了乡镇和村。目前,该县乡镇一级已有专门的经办机构,有专职劳动保障工作队伍。村一级也是依靠村干部兼职,导致经办人员不能专一、稳定性差,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二、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社会保险问题原因分析
1.地区经济发展迟缓
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及养老金代替率相对较低的问题主要因为地区经济发展迟缓。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参保方式上以农民自愿参加与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缴费方式上以农民个人缴费为主。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农村集体经济水平和农民个人收入水平都较低,导致了养老保险保障的低水平。以该县为例,首先,该县属国家级贫困县,整体经济水平较低。其次,该县大部分乡镇经济发展迟缓。该县成规模的乡镇企业极少,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第二、三产业极不发达。再次,农民实际收入较低,该县统计部门2012年公布的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741.85 元,生活消费支出为4689.56 元。
2.地方财力单薄
在村经办队伍不稳定和信息系统不完善的问题上存在政府经费紧张的问题。由于政府经费紧张,县政府虽十分努力进行新农保工作,但没有足够的人力财力在每个村设立一个有编制岗位的专职人员负责村级单位的新农保参保缴费、待遇领取申报和资格认证等工作,这就使得目前每个村级单位新农保协调工作人员都是由村支部书记或者村会计义务承担,促使存在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政府目前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条件完成新农保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致使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这方面工作也需要政府长期资金和技术投资。
3.专项政策制定及宣传力度不足
这导致青年农民参保率相对较低。该县在新农保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该县县委县政府在新农保的问题上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并进行了大量宣传,但针对中青年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这一问题仍无相应制度政策性文件,没有对缴费年限长的参保农民设置激励机制。青年农民参保率相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其认为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较低。对于这种情况政府相关人员应当制作相关手册,由专业的工作人员下发到各村,并进行详尽讲解。
4.青年农民参保意识淡薄
中青年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开展以来,对农民尤其是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够。主要原因除了政府宣传力度不足的问题还存在青年农民的意识较淡薄的问题。大多数青年农民认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不够高,并且本人年龄离退休有较长距离,所以缴费与否对养老问题相关不大。其并未意识到新农保政策对他们未来生活所起到最基本的保障作用。这就造成了该县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在中青年农民尤其中青年农民工中极难推广。
三、完善欠发达地区新农保制度的反思与对策
农村社会是构成县域最重要的部分,如何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大局和党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下面通过对该县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对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改革开放带动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其发展仍显薄弱。欠发达地区要通过政策导向,将工作重心转移到龙头项目建设中,以增加县政府财政收入,保障财政扶持力度。例如,在稳定经办队伍问题上,政府可明确每两个或三个相邻村级单位需设置1名专职协办员负责参保缴费、待遇领取申报及资格认证等工作,工资列入财政预算,确保经办人员的稳定性。而且应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步伐,投入适当资金和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省、市、县、乡四级网络信息系统,实现各个险种信息共享,方便农民缴费、领取养老金的同时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查阅和统计,以提升经办服务能力。
2.大力发展乡镇经济,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经济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我国大多经济欠发达地区7成以上人居住在农村,其养老不可单靠政府,更需“就地取财”。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以特色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特色产业;条件允许的乡镇可以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吸收农民土地入股组建农业公司;有计划组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最大限度增加农民收入。
3.持续推进政策改革,巩固和提高参保率
新农保政策不是临时性的,而是持久的福利政策,应在制度运行过程中,加强宣传引导,不断规范管理流程。继续扩大新农保的覆盖面、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确保农民长期缴费意愿,都离不开新农保政策长期有效的宣传。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更需要政府将缴费年限和养老金挂构,对缴费满15年后又继续缴费的,加大激励措施,以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而且可以适当提高中央及省级财政对养老保险账户财政补贴的比例,减轻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压力。
4.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参保人数
社区养老现状范文5
>> 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探析 重庆市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动因分析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探析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视角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述评 国内地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绩效视角下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渭南推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现状综述 政府购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可行性及对策分析 政府引导下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探析 论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政府助推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昆明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其评估的借鉴研究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探析 关于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 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 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搜狐资讯.为什么“十三五”规划要重点突破居家养老?[EB/OL].(2015-08-28).http:///20150828/n419925407.s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4]王秉姣.呼和浩特民政局: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EB/OL].(2015-10-21).http:///2015/1021/2052719.shtml.
[5]董陈丽.长沙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6]朱眉华.政府购买服务――一项社会福利制度的创新[J].社会工作,2011(8).
[7]张国平.地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研究:基于三个典型案例的比较[J].西北人口,2012(6).
[8]邹欣雨.社会发展视角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9]任炽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荷兰养老服务[J].社会福利,2004(11).
[10]王莉莉,王菲,秦艳艳.英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11]李春,王千.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过程中的第三方评估制度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14(12).
[12]林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以福州市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14.
[13]宋艳波.政府购买视角下的机构养老新模式探讨[J].地方财政研究,2014(8).
社区养老现状范文6
一、引言
滁州是安徽东部,占地1.3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0万,2015年人均GDP达32634元(折合5240美元),在安徽省16个地市中排名第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在全国较具代表性,目前,滁州这样的中小城市占全国3/4。
社区居家养老的理论和实践从上个世纪八十年开始至今已经经历了从开始的理论探索如今的实践、有了初步的积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已经提上了政府的工作日程。
二、滁州市养老服务现状(人口现状、老人养老生活现状、养老服务现状)
2015年,滁州市总人口为449.1万人,60岁以上人口82.7万,占总人口的18.4%,65岁以上人口46.2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1.52%.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便定义为老龄社会,滁州市已经超出4.52个百分点,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
2015年,全市养老机构共有77家(有法人的),收养人数7245人,以五保老人、失能老人为主。绝大多数的老人是与子女同住或者单独居住由子女在生活上给予照顾。(以上数据为滁州市统计局2015年统计数据)
目前滁州城市社区养老设施共有32个,农村养老设施(农村幸福院)144个。政府一方面加大了对养老的投入,同时,为了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和探索,比如把社区居家养老和社区医院结合,为老人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对养老从业人员进行基本技能培训,以提高服务水平;以项目的方式引进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事业等。
三、目前滁州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供需的矛盾。一方面,老人需要养老服务;另一方面,目前滁州的居家养老主要依托社区、居委会,提供的也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生活服务,且内容单一,由于人员、场地、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养老设施不足,而且由于绝大部分社区养老设施单纯依靠政府补贴,功能单一,不能满足老人的实际需要,也无持续发展的功能。
其次,养老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但目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基本是无业人员和下岗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低而且缺少基本的职业培训,这也是造成养老服务总体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的经济支持主要来自政府的投入,资金来源单一,有限的投入限制了服务水平也限制了整个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第四是组织和监督机制的缺乏。目前滁州市的养老服务缺少有力的专业组织机构。作为养老服务的外部组织机构,政府的主要制定养老政策的、购买养老服务、监督养老服务的实施过程,社区和居委会作为养老服务的具体实施的组织机构,其本身的行政属性使得养老服务只是其一个附属职能,加上本来人员不足,在具体组织实施养老服务时就显得力不从心。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目前滁州的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不外乎人力、物力、财力、组织监督等方面,这也是目前在中国的养老服务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如何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养老服务业人员不足、从业人员水平不高从而造成了服务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决定了整个行业的水平,因为,归根结底养老行业是服务业。如何解决目前养老服务业人力资源问题?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壮大志愿者队伍并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开展邻里互助等等都是有效的方式。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虹口区提篮桥街道开设了“时间银行”,把志愿者的服务时间进行“储蓄”,这也是对志愿服务制度的灵活利用。
完善志愿服务制度是解决人力问题的有效途径,如何完善?笔者认为,社区居家养老的理念应该得以充分的体现。充分、灵活地利用社区的人力资源解决这一问题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养老不仅是政府、机构、社会的事情更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每个人都会老,如何让个人在老后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这是解决养老服务人力资源问题的出发点,因此,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完善志愿服务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如何解决经济投入问题
目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投入,社区养老服务主要还是靠政府扶持和推动,近两年在市区也出现了个别以上门服务为主的养老服务机构,但服务能力有限。目前陆续有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市场,但如何平衡社会资本的盈利性和养老服务的公益性、福利性,这是社会资本在进入养老市场时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也是政府在引入社会资本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滁州这样的小城市,经济尚不发达,未富先老的局面使得养老事业举步维艰,人们对于养老事业缺少必要的认识和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组织和监督
目前滁州的社区养老服务外部组织机构是政府(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则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由于社会组织缺乏,志愿制度不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极为有限也缺少必要的监督。这也造成了社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作用不能凸显,人们还没有树立“社区”的意识。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壮大志愿者队伍;在政府和居委会之外成立第三方养老服务监督机构;提高社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让人们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单位人”更是“社区人”。丰富的组织机构和有力监督是完善养老服务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物力也就是养老设施
养老设施匮乏的首要因素是财力不足,其次则是社区建设的短视行为即在城市建设和社区建设规划中必要的配套设施不足。养老设施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另外,由于受人员、场地等条件限制,有限的设施尚不能充分利用。
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加大了投入,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目前的养老服务体系问题仍然很突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整个养老体系缺乏长效发展机制,各种力量之间缺少联动、配合。
五、结语
银潮已经来临,未富先老使得养老服务举步维艰。作者对安徽滁州市区的养老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感触极深。在社会组织极度缺乏、志愿服务制度不完备、经济尚不发达、各方面资源相对贫乏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养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让辛苦一生的老人能够老有所养、安度晚年?这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个系统,要建立起有效的发展机制必然是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家庭乃至个人的有效联动。长效发展是养老服务的生命线,这也是政府在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守勤.社区言老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5.(3).
[2] 梁馨月.中国社区养老方式的新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
[3] 陈宁.我国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
[4] 高琦.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资源整合与优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