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

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范文1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刚刚兴起的学科,社会大众对此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全面,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汉语国际教育这门学科在现阶段非常受欢迎,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学科是对外国人进行教学,让外国人学习汉语,认为此学科与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汉语志愿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有许多学者都对汉语国际教育进行了研究,对于它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度。

一、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理论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研究

当下,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被分成两个部分:“对外汉语教学”和“海外汉语教学”,但居住在中国的海外留学生只有少数人会学习汉语,这仅仅占整个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的百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主要指的是海外汉语学习。可当下汉语国际教学研究的着重点却与当前的现状不相符,对海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较少见,海外教学的相关资料大都是一些从事海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或志愿者写出的心得,具有研究意义的文章较少。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大多是在国内进行汉语教学,并没有太多人从事海外汉语教学,缺少经验,可借鉴的资料甚少。

(二)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许多家都非常重视学习一门外语,汉语也作为第二语言在非使用汉语的国家中受到了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阻碍了汉语国际教育的不断发展。所以,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总结经验,挖掘自身的特点,形成一套完整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此外,国人要对汉语国际教育充满信心,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汉语国际教育贡献一己之力,最大程度地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

二、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实践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整体上来看,我国的汉语国际教材还存在不少问题,供给和需求失去了平衡,结构也不合理。供大于求的状况非常严重,且教材的质量和数量也参差不齐。教材的供给还比较单一,但海外对教材的需求却越来越多样化,供给与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不能满足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导致供求失去了平衡。

(二)汉语学习者兴趣的调动问题

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自己兴趣的培养。随着汉语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使得外国人对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但也有许多人由于汉语比较难学,发音和语法都比较复杂,且现存的汉语教材针对性不强,失去了学习汉语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要采用多种手段不断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从主体上入手,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

(三)汉语国家教育学科的认识问题

我们应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融合方面去理解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应同英语的外语教学一样,不断适应全球化的需要,让学习者深入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文化。教师也要不断创新自己的语言教学方式,把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融入实际的教学中,让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中华文化,增强他们对语言的理解。

三、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因素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定位及文化内涵

汉语国际教育地全新定位让其不但异与从前地对外汉语教育,并且细致及具体地汉语文化普及。所以汉语国际教育里地文化成分就需要另外定位。即使对外汉语教育里地文化条件总是有分歧,也大致同意了和语言教育及语言交往紧密联系地某些文化。如此定位于肩负宣传中华文化职责地汉语国际教学而言,就小气许多。文化为繁杂并丰富地,涵盖物质及精神文化,它的关键为价值理念。给别国学生亟需得所有文化成分均是汉语国际教育得教育部分。由于汉语国际教育地受众早就不单束缚于学校里的留学生,也涵盖进行和汉语相关得所有职业得他国国民,还有既和汉语并不存在联系,只为于亚洲文化大国存在期待得老年人。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教学的具体内容

从前得对外汉语教育将文化部分得研究丰富,然而因为汉语国际教育不同与对外汉语教育,所以汉语国际教育里地文化教育部分同样要从头定义。在前文将汉语国际教育里地文化定义可知。总而言之,文化内容涵盖处在语言和非语言种类里地所有文化条件及较为独立地文化内容。分为下面这些部分:

(一)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关键是处在语言体系所有阶段里得文化涵义及语言利用得社会条例。这大部分隐于发音、字词、语法、语用及其他体系里。是语言地文化条件的一部分。

1.语音中的文化因素

语音给文化交往得作用为很明显得,所有语言地语音均存在本身特殊地构成体系,像汉语地声、韵、调体系,此项体系为社会慢慢接受得成果,包含着许多特殊地文化内容。像汉语里有着许多地同音及近音字,所以大家在很多谐音联系上设定一些祝福语和忌讳词。

2.词汇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中用到地字词里地文化情况非常多。特别为很多较少可以用外语翻译地字词。就像汉语里意为亲戚称呼地字,超过很多别的语言,它表示中华文化重视家庭、血缘联系。还有词语里地文化涵义也可以凸显整个民族地心理系统及思考方法。像名字地法先后为姓前名后,信封上地区得写法规则为前大后小。也显示中华文化里重家庭轻个人地民族素质,前总体后部分地思考行为。在字词得组成体系上来说,双音节较多,有着许多地四字词汇,而且这里还有相互对称得并排及组合词语。

3.语法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语句得构成为将意思做首要因素,用意思规范形式得。抛弃拘束得外语中语法得种种构成变换去展现语法联系及语义消息。并且为按着某些约束,一旦于前后环境里叙述符合事实,便能够连词成句。汉语里多话题句便为此原因。于成句心理方面凸显为重情境重形象;描绘景物要做到将景物传达感情,寓情于景物;叙述事实要做到言语简单、表述清晰。并且不要求构建得全面到位,但要求意蕴得荡气回肠。汉语语句于产生程序里把情境、情景和交往对象背景文化存在极大得依靠性。因此于体会语句上不单将语言记号进行表面剖析及整理,还有尽力掌握语境得领悟,把握情景得体会,还要使用记忆于头脑里有关得背景文化。此为汉民族重理解但不重体系得哲学和思考行为得表现,为汉语稳固得文化宗旨地显现。这涉及汉语所有范围得所有部分都综合表现于语法中。

(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比较位于语言体系里得文化因素来说,非语言地文化因素具有形式超出语言体系。不包括平时知道得和语言对立得体态语,再就是记载语言得标记即文字,就是汉字本来即为一项文化标记。

1.文字

文字为记载声音语言地写字记号体系。汉语言得写字记号即为汉字。其不单存在文字地普通能力,也有着奇妙得文化水平。尤为汉字得书写美感及其构成根源隐藏得深厚得文化涵义。同样为中华文化具有巨大得关键因素其一。汉字得写法机器有内涵。即使所有得汉字均为特定得基础笔顺构建形成,可是只要汇聚我们得解释及感情去解释得汉字就形式丰富,格调迥异,所以构建出多种门类得书法名作。汉字得构建和它得由来也同样显示出汉文化得美感。《说文解字》这本书具有说不完得美好。跟随时间得流逝,时代得进步,汇聚到每个人生活领悟里说文解字更是丰富多彩。

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因素

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也受到了世界人民前所未有的关注。汉语国际教育也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应用而生。汉语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是在学习中国文化。本文就将讨论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因素的内涵,并对文化因素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具体体现进行阐述。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应该是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理解汉语、使用汉语与中国人交流时需要掌握的“文化”,是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指语言课外的文化课教学,还应该包括渗透在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中的文化。①周思源先生将“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称为“文化因素”②。

二、文化因素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体现

上文已经给出了文化因素的定义。我个人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因素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语言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因素,即渗透在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中的文化;二是语言交际过程中涉及到的文化因素,即语用文化和文化背景知识。

(一)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体现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这就使得许多外国学生特别是母语属于印欧语系的学生在学习汉语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其实,将语言置于文化这个大背景下来学习,就会减少很多困难。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以汉字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为例。

首先,汉字有两级结构单位,即笔画和部件。汉字主要有―(横)、丨(竖)、丿(撇)、、(点)、()(折)这五种基本的笔画。这五种基本笔画有三种组合方式,分别为:相离,如“二、川、八”;相接,如“人、几、工”;相交,如“十、力、也”。部件又称偏旁是一种构字单位,由笔画组成并且能组配汉字。一般合体字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部件和部件的组合方式有七种,分别为:左右结构,如“明和许”;左中右结构,如“谢和树”;上下结构,如“花和出”;上中下结构,如“鼻和赢”;全包围结构,如“回和囚”;半包围结构,如“风和区”;穿插结构,如“爽和噩”。

其次,从造字法来看,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象形是指根据真实的事物来描绘形状的造字法。如“日、羊、瓜”等。而在象形字上加个提示符号或者用象征性符号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就是指事,如“朱、甘”就是用指事法造出的字。指事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性符号的指事字,如用三条线表示“三”。另一种指事字是在象形字加上提示性符号,如“朱”原来的意义是表示赤心树,在“木(表示树木)”的中间加一个点,表示赤心所在的位置。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几个部件组合在一起而成的字,新字的意义就是这些部件的意义的组合。如“休、取”等。会意字分为:异体会意字、同体会意字。由不同的字组成的会意字就是异体会意字,如“休”,“人”和“木”两个不一样的部分,组合后表示一个人在一棵木(树)下,就有了“休息”这个意思。而用相同的字组合成的字自然就是同体会意字了。如“从”,是由两个相同的“人”字组成,表示两个人一前一后地走,就是“随从”的意思;“森”,三木,表示森林。形声字是指由声旁和形旁组成的新字。如“洋”,由形旁“氵(水)”和声旁“羊”组成,形旁表示海洋里有水,声旁“羊”表示读音。形声字的形旁大都是象形字,而声旁则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都可。

最后,几乎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教师在讲授汉字的同时,也可以补充一些关于汉字的文化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识字量,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民俗和古代文化知识。如在讲授“茶”字时,可以解释一下“茶”在中国古代中的民俗含义:“旧时订婚聘礼的代称”,如民间有“三茶六礼”的说法。茶在中国古代婚礼中是最重要的聘礼,被称为“茶礼”。据史料记载,在宋代茶就被列为了聘礼中不可缺少的礼品。从此以后,送聘礼就被称为了“下茶”、“行茶礼”或“茶礼”;女子接受聘礼,也就被称为“吃茶”或“受茶”。而所谓的“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和洞房里的“合茶”。③再如,在讲到“男”和“女”这两个字时,可以讲解一下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社会秩序的由来。男子在古代以体力耕田,所以在农耕时代男子在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也决定了其社会地位。而女子,就如“女”字最初的字形一般,就是跪着操持家务的形象,由于退出生产领域就不得不依附于男子,从而形成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二)文化因素在语言交际中的体现

学习一种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运用该种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语用文化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常常是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最先遇到的问题和障碍。这里以文化背景知识中中国古代文学为例展开叙述。

中国古代文学依发展顺序可分为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辽宋金元文学和明清文学几个大的阶段。它们前后相继,一脉相承,构成了中国古代壮丽的文学画卷。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可以大致分为神话、诗歌、散文、戏曲、小说五个类型。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让外国学生像中国学生一样全面地掌握这些知识是不可能的。而且除了把汉语作为专业学习的外国学生以外,很少有学生需要全面地掌握这些知识。大多数学生只是把这些知识作为学习汉语的背景知识或者是在高级阶段为了提升汉语能力而进行的知识补充。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把神话寓言作为课前语言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如“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和“羿射九日”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和情况适时地把诗歌、散文、戏曲、小说拿来供学生们欣赏。这些故事和文章不一定要求学生们能够理解或者掌握,只要通过讲解这些故事和文章使学生们感受到中国文学语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妙之处就可以了。

文化因素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汉语教学可以加深外国学生对汉文化的了解,通过汉文化教学可以促进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所以,文化因素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增订三版)(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第三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注解:

① 张继伟.《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与研究》.黑龙江大学.2011

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类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对外汉语”专业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一新名称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广海外汉语教学的专业特色,也表明世界范围内的中华文化传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加强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之关系的研究,探索国际汉语教育中的文化传播方略与模式,亦为题中原有之义”。与之相应地,国家汉办在2012年重新制定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于2014年进行了修订,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及培养模式提供了明确指向,也为专业课程的体系设置、具体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以掌握中外文化概况为知识基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技能为重点”的教学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的,这就要求这一专业的学习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汉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而后者正是文化类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第一,理解并掌握中外文化的异同,形成以中华文化认同为核心的多元文化知识基础是文化类课程要实现的知识性目标。

随着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走出国门的汉语教学不再单纯强调语言教学,而是把汉语国际推广视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和文化品牌”,更加注重如何在国际教育的大背景下传播中华文化的正面形象,即,“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就意味着从业者本身应具备扎实全面的中外文化素养。在这方面,《标准》“文化与交际”模块中的标准三“中国文化”部分有着具体说明,“教师能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将相关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激发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其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国的基本国情”。很明显,这一标准不仅规定了从业者应具有中国文化知识能力,还强调了将相关文化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与之相一致,汉语国际专业文化教学的教学方向也应该立足于在全球化视野中看待中国文化,从国际视角阐释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这就意味着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决不能孤立地讲授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而是应该将中国文化放在中外文化比较的学科视野中进行理解,使学生在掌握中国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也熟悉如何针对不同语言学习者的文化背景来阐释中国文化的历史和当代特色;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发展国际化视野的同时,也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位的思想,建立起中国文化认同为核心的多元知识框架。

第二,理解并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则,培养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能力是文化类课程要实现的能力目标。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中,除了培养学生学习以中华文化认同为基础的中外文化知识之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贯穿始终的另一核心教学目标。而且,考虑到汉语国际教学专业突出的应用性特征,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学生未来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必备能力。从专业特点的角度来说,汉语国际教育所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指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在目的语文化的文化情境中进行顺畅交际的能力。由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多元文化知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概念及原则,更需要学生能够通过相应的教学实践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跨文化交往过程中,因而仅通过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是难以达成这一目标的,也就意味着有必要根据知识与能力并重的专业培养目标采取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式。

二、应用“以学促教、渗透式与实践性并举”的基本教学策略

与其他专业的文化类课程相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化类课程既要增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也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实践能力,这就表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开放的多样化教学策略。

(一)将语言类知识与文化类知识衔接组合为一体

在对外汉语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争论的焦点,语言教学一直处在首要和核心的地位,文化教学被视作可有可无的辅助因素。随着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不断扩展,文化教学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海外孔子学院的办学宗旨不仅定位于教授汉语,更被视作传播中国文化的国际化平台。但须要注意的是,语言学习是文化学习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能才能深入理解文化相关知识。因此,在进行文化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孤立地进行文化常识的讲授,而应该有意识地将文化学习和语言知识融合在一起。例如,在介绍中国颜色文化时,可以按照汉语水平考试中不同等级的颜色词顺序进行梳理;在讲授高低情境文化的不同表现时,可以结合常见的礼貌用语和相关的句法结构来进行说明。通过这些多角度的教学实例既可以避免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割裂开来的片面教学模式,又能够指导学生掌握将文化知识转化成渗透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具体方法和操作原则。

(二)将抽象的文化观念教学融入到具体可感的微观文化知识学习中

与一般文化类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情况不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化教学更加注重应用性,将抽象概括的文化知识转化为鲜活具体的文化体验。根据这一特定的专业要求,文化类课程可以结合影像教学、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形式来进行中华历史文化知识以及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情况的相关教学。举例来说,在讲解中国历史、宗教文化、园林文化时可以加入相关纪录片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对世界其他国家类似纪录片的介绍来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并提高文化敏感性;在介绍中国民俗文化时,既可以让学生对家乡的节日、婚庆、饮食等民俗进行调查,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刮痧》等反映中外文化习俗交叉碰撞的影视作品或邀请具有不同国家旅行经验的嘉宾进行特约讲座,让学生在加深对中国文化习俗理解的同时又能认识到中外文化观念的具体差异,这不仅比单一的课堂讲授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中外文化比较的能力。

此外,也可以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技能训练融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中,把书法、民族乐器、茶艺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加入到课程中来,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有利于他们今后更好地从事汉语国际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工作。

(三)将学生的教学实践纳入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并开展灵活多样的文化教学实践

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教学模式 话语权力 交际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经贸与交流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逐步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专业并于1985年正式招生。据网络数据,到2009年为止,已经有226所高校开办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226所高校涵盖了理、工、综合、医学等各类不同专业高等院校分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一度成为媒体上大力宣传的具有广阔就业前景的热门专业。网络及各种汉语教师培训机构也加强了汉语教师人才的培育和宣传工作。短短几十年时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人数也由无到有,数量一路攀升。本文将以河北工业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加强就业针对性的教育模式。

一.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状况调查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对河北工业大学2007到2009级三届共151名学生的就业状况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的依据是学生就业后的实际工作岗位,主要考察就业岗位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程度。通过调查,毕业生的去向可以分为五种:第一种是考取研究生,第二种是教学工作,包括在各种培训机构包括外语培训结构和中小学学生课外学习辅导机构授课,还有一种是进入各地的中小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第三种是进入公司企业从事语言文字类的工作,第四种情况是进入新闻媒体进行语言文字的编辑工作,第五种情况是考取公务员,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第六种情况是进入企业从事其他工作。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第一培养目标是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第二目标是的汉语言文字应用和对外交流人才。

从第一培养目标来看,就业岗位符合目标的仅为0.7%,从第二目标考虑,就业岗位基本符合目标的为39.7%。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四年大学生活结束后直接从事对口工作的所占比例极少,主要是因为留学生教育主要由高等院校掌控,而进入高等院校当老师对学历要求极高,目前教学岗位编制人员必须具有博士学位,这样,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是不可能直接到高校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所以很多人不得不选择其他就业渠道,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如何立足于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专项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达到这一目标,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日常教育可以采取潜分流式教育模式。

二.潜分流式教育模式

潜分流式教育模式指的是在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计划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自由选择,由教育主体操作和控制的针对不同分流对象的有层次、有计划、有差别地培养学生的活动和模式。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选择或就业意向及个人兴趣爱好选择相匹配的日常学习和训练模式。这种选择的前提是保证本专业培养体系要求。

我们可以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分为三种教育模式培养,包括汉语言文字能力提高模式培养、教学能力提高模式培养和交际能力提高模式培养。

汉语言文字处理能力是结合汉语言知识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辨别的能力,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字处理能力可以为以后从事各种文字语言处理工作打基础。

教学能力不仅仅指学生教课讲课的能力,还包括一切和教学有关的综合能力。包括不断学习,对教学反思的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手段的能力、把握教学对象心理的能力。教学能力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需要着重提高的能力,是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全面体现。对于日后从事教学的学生来说,教学能力的增长是工作的有力保障。

交际能力是人类与他人交往并进行交流的能力,是存活于世的不可逃避的问题。基于学生视角分析,从幼儿园时期一直到大学毕业,近20年的时光都是在学校度过,学校的生存环境相对简单,人际交往也较单纯,学生的交际能力普遍较低,因此加强大学期间的交际能力学习和训练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更加强调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职业角度考虑,也应该加强对内交际能力与人交流能力的培养。

三.潜分流模式下的教学体系与能力培养

潜分流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可以结合以后的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我们主要从选修课课程设置和课余训练两方面考虑学生三种能力培养模式。

(一)汉语言文字处理能力模式

从课程的设置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设置了语言类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对汉语本体知识的学习,包括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是学生汉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的基础。事实上,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主要涉及到中国语言文化、外国语言文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这类课程只是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学习时间,且因为属于汉语理论基础课,主要集中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因此除了日常的学习之外,如何加强汉语言文字的专项能力需要精心安排。

1.课程规划

由于不同学生的人生规划不同,从二年级开始就可以设置汉语言文字小组,专门针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字处理能力设置的小组。对本小组的学生来说,可以从两个角度加强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从课程设置上来说,除了专业必备的汉语言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加强专项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增加选修课程,使学生真正做到了自由选择、有所想有所选。主要包括以下课程:

第一、应用写作课

应用写作课注重应用,是立足于工作需求的写作,应用写作课的开设可以打破长期以来学生写作的学生腔和自我角度。从应用角度谈写作,不仅有利于学生习惯于对用词造句的斟酌,对学生全面思维和换位思维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学好应用写作,学生可以加强对汉语本体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编辑能力意味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包括书面文字编辑能力和计算机文字编辑能力。编辑能力更加注重对语言文字规范的遵守,编辑能力的课程训练通过对他人语言的修改和审核更能给审核人以警醒,有利于反省自己的错误和习惯,养成优良的语言文字使用习惯和职业素养。计算机语言文字编辑能力主要包括对一些常用软件的文字处理和编辑能力,能熟练使用办公室工作软件即可。

2.能力实训

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课上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人的能力必须通过实践环节的训练和熏陶。这个过程主要通过课下时间来进行。课下训练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建立各种和语言文字能力有关的兴趣小组或社团组织,如应用写作社团、我是编辑社团等等,通过这样的组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与语言能力处理有关的活动或竞赛,并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另外一种方式是建立与语言文字应用直接相关的实习基地,给学生以实际操作的空间,在真实工作场景下运用所学知识会更加务实。如和一些大中报刊编辑部建立联系,可以让学生在暑假或寒假期间去实习,真正融入到实践环节,从现实角度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教学能力提高模式

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与教学综合能力,前者是学生教学能力的最直观的体现。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第一要素。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这种能力尤其重要,

1.语言能力培养

语言能力的首要表现形式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技巧。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首先表现在基础能力的培养,即指对字、词、句简单运用的能力,在交际时吐字清晰、语言连贯等。基础能力的核心环节可以在课堂上实施。在语音课堂教学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加强语音理论知识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在课余时间练习发音。课堂上完成此类环节后,基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就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训练和教师的检查督导来实现。

学生的自我训练包括锻炼自己说话的清晰度和在公共场合流利表达的信心,要求对照汉语普通话测试教程联系单字发音、双字发音、儿化音和变调,每天播放和模仿播音员的朗读范文,结合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所学专业语音知识,自己训练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训练可以采取个体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多人团体的方式进行。采取个体方式进行方式和时间比较灵活,采用群体方式进行则需要考虑时间安排和场地问题。教师的督导包括定期的检查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提倡学生相互之间的监督和纠错,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2.综合能力培养

教学的综合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上的有意识引导和教学观摩课与教学实习实现的。主要通过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来实施。为了加强学生的教学能力,理论应用能力,部分理论课堂进行了积极教学方法的改革,形成实践型理论课程。如“古代散文经典选读”课程摒弃了以往由教师讲授的模式,先由教师讲授、示范,再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对进行教学实践的每位学生,从讲授的内容与方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到教案、讲义的撰写都给予细心指导。学生在自己教学实践中不仅多方面提高了教学能力,同时在配合其它学生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在师生角色的对换中,对如何听讲加深了理解,非常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学生也真正体味到了做教师的甘苦。

教学观摩课指的是学生选听不同老师的课程,就每个老师的教学从教学方法、教学特点、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等角度专注于教学的安排和流程,不仅仅从内容上去学习,而是通过对他人上课过程的反复观摩和思考,从实践上对教学的“教”有感性认识,通过观察他人的教课过程时时去学习,从而有所警醒,有所借鉴。

教学实习是指学生在特定的学期和时间段去校外实习基地开始教学的真实操练,真正站在讲台上体会课堂语言表达、课程教案设计和教学策略的应用,这一阶段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开阔了视野,教学实战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发挥自己的特长。也是学生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实习需要有一定时间的锻炼和上讲台经验才能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实习期间既有利于向老教师学习,也能及时反馈问题及时解决,使学生的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这样,通过教学实践型理论课程对教学能力的初步涉及到教学观摩课的教学分析与观察,最后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工作。这样的逐层深入和逐步加深,使学生的语言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三)交际能力提高模式

“交际能力”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在《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来的,根据海姆斯的分类,我们把交际能力的培养分为语言交际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两种。语言交际能力指的是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知识能力,它是社会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这种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在课堂上实现的。

1.语言交际能力培养

具备汉语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理论知识能力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可是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则需要进行专门知识和策略的学习。就课程设置角度来说,语用学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和把握能够使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利用所学知识从语境、人物角色、所在场景等角度去分析,避免盲目和无所适从。同时在进行语用学的学习时,教师应多加强语言运用的实例分析,尽量从日常生活或真实职场交往中选择个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悟语言运用的奥妙。

人际关系与沟通课程也是重要的选修课之一,通过课堂知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沟通技巧和策略,以及沟通的艺术,为社会交际的开展提供知识保障。当然,这门课程的安排也适合采用教师讲解和交往模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对人际交往有初步的认识和感受。

2.社会交际能力培养

社会交际能力的提高则必须依赖于真实的社会交际,让学生参与到真正的社会交往中去,在社会实践中有辨别力,有分析能力,能够随着不同交际环境和交际地位的变化来自我判断交际的策略和交际的方式。主要从两个方面去尝试。一种是学生从学校环境中做起,主动参与与教师教学和研究密切相关的事务,锻炼与学校员工的交往。主要包括学生大型活动的场地安排和活动的组织。筹备学生社团的资金赞助等等,学校内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走上社会做了一个铺垫,能够知道简单的交往方式和技巧。

学校是一个人际交往简单的场所,只有真正融入到社会上去才能锻炼社会交往能力。

就学生个人来说,应充分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参与暑期实践,包括勤工俭学活动、支教活动。很多行业是最直接地面向不同人群的工作种类,例如餐厅服务员、推销员、茶馆、这些行业会接触到形形的人群,工作中首先是面向直接服务对象的交际能力,其次是如何与同事相处的交际能力,还有,如何与上级沟通的能力。面对服务对象可以使人学会应付各种层次的人,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及合理解决问题,与同事的交际可以提高如何面对长于自己或与同龄人的相处能力,面对上级的交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话语交际策略,针对不同性格人群采取不同方式。社会实践和打工经历可以使学生提早进入社会,了解社会交往的复杂性与个体性,从心理上有一个逐步适应的阶段。

学校应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并有专业的实习教师带队,掌握学生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或引导积极的解决策略。争取学生在二、三年级即可有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加强专业课学习的情况下尽早实现与社会的接触和交往,不仅从专业能力,也从交际能力方面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结语

立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就业方向,本文提出来潜分流式教育模式。从汉语言文字处理能力、教学能力、交际能力三个方面以及课程设置安排和课外训练的角度论述了如何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及方法。本文所论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潜分流培养模式,指的是在完成基本学业内要求的情况所采取的教育教学模式,考虑到任何人才的培养都应该服从专业培养目标的安排,因此,旨在提高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坚持几个原则,即服从专业培养目标、以利用专业课学习之外的时间为主、以加大实践学习力度为基本原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分流模式培养体系是坚持以上原则与灵活引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何健.贯穿全程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4):95-98

[2]周启红、牟莉.基于工作坊模式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5):136-138

[3]彭建玲.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6-92

[4]吴海燕、白雪.金陵科技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情况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8):48-49

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范文6

一、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立体化原则”的提出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材料,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科发展也意义重大。理想的教材应该来源于教学一线并在一线的直接运用中接受课堂教学的检验;此外,新的教学方法、理论提出后通常也需要用相应的教材来呈现和推广。

李泉(2004)充分肯定教材在教学实践和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所以教材编写和教材建设历来受到各门学科的高度重视。国内学界对外语教材或者第二语言教材编写所应遵循的通用原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且在该问题研究上达成了一些共识。其中,关于“立体化原则”的提出,以下成果比较显著。

刘珣(1994)认为,上世纪90年代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应该调动一切现代化手段组建立体化的教材系统,并指出应该使用不同的手段和不同的材料进行不同的语言技能训练;刘珣(2000)论述教材编写系统性时,主张内容介绍和技能训练要平衡协调,学生用书、教师手册、练习本、单元试题等要分工合理,初、中、高不同阶段要衔接,综合技能课和专项技能课要配合,同时还要考虑形成系列的、立体的教材体系。可见,刘珣主要是从本学科的微观角度进行教材编写原则的研究。也有学者就第二语言教材或外语教材编写进行了宏观研究,例如,李泉(2004)把教材编写划分成了三个不同层面,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原则,最后归纳出了第二语言教材编写应该遵循的十个通用原则,其中包含立体原则①。该原则明确要求教材编写向立体化方向和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教育手段的方向发展,要求教材的设计和编写除了教科书的设计和编写之外,还应覆盖练习册、教师用书、课外读物、挂图、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的编写。

汉语国际教育(或者对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独立下位学科,其教材编写显然也应遵守立体原则。

耿直(2011)认为,除了教材编写理论的多元化以外,立体化教材编写的探索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一大新特点。他的表述直接使用了“立体化教材”的概念,这也意味着对外汉语立体化教材的编写已经跟国内英语教学界(庄智象、黄卫,2003)、工程学界(徐刚涛、王清,2010)以及出版学界(初天斌、李少名,2015)等更广阔的学术领域接轨。

也就是说,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应当遵循立体化原则,既是当今信息社会的时代性体现,又是现代技术应用的客观性要求。

二、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立体化原则”的内涵分析

根据引言部分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立体化教材就是在立体化原则指导下所编写的教材。立体化原则的自身内涵贯穿了教材编写从形式、内容再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因此,就汉语国际教育这一微观学科而言,加大对立体化原则内涵的研究发掘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根据笔者的研究总结,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的立体化原则内涵十分丰富,可以概括为6个方面:本体概念的立体化、编写理念的立体化、涉用媒介的立体化、应用空间的立体化、互动模式的立体化以及组编过程的立体化。分述如下:

(一)本体概念的立体化

教材的概念和其他概念一样,同样随时代的发展和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狭义概念的教材即传统的纸媒教科书,而广义的教材概念还包括教学参考书、练习册、图表、音像教学资料、CAJ课件、电子课本、各种网媒载体的录像课堂和直播课程等。这种紧紧把住时代脉搏的广义教材概念突破了传统纸媒的单调限制,体现出了教材系统的立体化,显然应为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所借鉴采用。芬兰等教育理念先进的北欧国家首推跨学科融合式的“现象教学”改革更是将虚拟货币、互联网、图书馆、现实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菜单、火车票、旅行指南等一切事物都纳入了教材的概念②。这种立体化教材概念为我们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中的各类文化体验课(如戏曲、舞蹈、书法、国画、剪纸、烹饪、泥塑、篆刻、风筝、中华武术等)的教材选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材概念的立体化必然会造就教材内容的立体化。黄荣怀、郭芳(2008)根据教材产品的形态,认为立体化教材主要包含印刷教材、音像教材、教学课件、网络教材、学具教具、教学素材、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支持系统六类组成要素。例如,周小兵主编的《初级汉语精读教程》教材系列中,既有纸媒的教科书和学生练习册,又提供了与之配套的丰富教学资源,包括每一课的PPT课件,另外还有教师手册(内含教学语法操练方法、补充方法、任务与活动的具体说明、单元测试及期中期末试卷等)。这套教材具有如此立体化的内容,正是教材概念立体化内涵的真实体现。

此外,各类语言要素教材、语言技能教材、国别化教材——如国家汉办研发的覆盖中英韩法日等多语种版本的“长城汉语”系列教材、由中英教师合编的适用于英语国家的初级汉语教程《快乐汉语》,以及由中美两国教师合作编写的适合美国公立学校使用的系列中学汉语教材《初中中文》和《高中中文》等等的出现同样展示了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过程中教材本体概念的立体化内涵。

(二)编写理念的立体化

本文引言部分提到了教学方法、理念与教材有着紧密的辩证关系。其实,其他理论如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第二语言习得、人工智能等都对教材编写发挥着重要影响,都属于教材编写理念的立体化层面,只是在实践中作用大小有差别。其中尤以教学法的影响最为显著。潘红(2001)极力倡导某套教材的教学方法不能违背其编写原则而应务必协调统一,足见教学法理念与教材编写的一体两面的深刻联系。

关于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指导理念,刘珣(1994)认为经历了50年代~70年代的纯结构法时期,80年代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时期和90年代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时期。新世纪以后,汉语教材编写进入多元综合教学法时期,北大《博雅汉语》系列教材即为此时期教材的典型代表。对该套教材的编写理念,李晓琪(2013)曾作过专门分析:起步篇主要运用结构、情景、功能理论,以结构为纲,寓结构、功能于情景之中;加速篇运用功能、情景、结构理论,以功能为纲,重在训练情景交际能力;冲刺篇和飞翔篇则分别采用了话题理论和语篇理论。显然,《博雅汉语》的教材编者是在立体化编写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大胆探索和尝试。

除了教学法理论外,李晓琪(2016)认为语言教学大纲的理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汉语教材的编写,并主张教学大纲与教学法理论同为教材编写理论的重要内容。陈绂(2006)专文探讨美国学生外语能力5C标准和3种交际模式的同时,介绍了AP汉语与中国文化课教材的编写情况,这也是教学大纲的理念对汉语教材编写有重要作用的明证,而北大的《博雅汉语》和中英合作的《快乐汉语》的编写也都紧紧围绕大纲。

因此,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理念应该与时俱进,并且应该具有立体化开放视野,综合考量多种理论来源及其影响大小,从而编写出更加符合时展和国家需要的优秀汉语教材。

(三)涉用媒介的立体化

传统教材一般都是纸媒介,无法形象地展示直观内容、声效和动态过程,而立体化教材通过多样化媒介的应用则能有效回避这些缺憾。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材内容的呈现除了文字、图画、表格、实物等静态媒介外,还有音频、视频、动画、网络流媒体等动态媒介形式,以及各类U盘、云盘等可移动存储媒介,另有集信息获取、网络跳转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二维码技术媒介。例如,厉振仪、付琨编写的《理解与表达——汉语视听说教程》教材,既包含了纸质教科书又含有课文内容的电影视频光盘。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长城汉语——生存交际》教材则不仅提供了课本、练习册、多媒体光盘,还研发了网络管理平台,这部教材极大程度地突破了传统教材所用媒介种类的局限,生动地阐释了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原则中涉用媒介的立体化内涵。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成熟,也为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提供了更加先进的媒介,尤其适用于针对外国人的汉字书写训练和文化体验课堂。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立体化教材将会提供虚拟的多模态情境,能够实现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双重立体化③。目前,此项技术媒介尚未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的编写。

(四)应用空间的立体化

传统的纸媒教材的使用场所几乎不外课堂内外,如果脱离了教材便谈不上应用。也就是说,平面化的纸媒教材限制了教材的应用空间,妨碍了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客观需求;就汉语言学习而言,单一的课本和练习册妨碍了学习者听说技能的输入和输出。但是,立体化教材则能帮助学习者在共同的课堂学习之外实现符合自己个性化特点的学习和任意空间里自主安排的学习。比如,风靡全球的MOOCS网络教材让学习者和授课者实现了完美的互联互通,电脑或者手机里的app多媒体课件让学有余力者可以超前学习,也可以让后进者课后自我重新补习,下载进MP3、MP4、iPad、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里的音频教材可以随时反复播放学习和巩固,课堂上也可以借助各种媒介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促进学习,观看在线课程时也可以引入类似B站观众互动功能的弹幕技术让单调的个人观摩变得有趣。

对以全球学习者为教育对象的汉语国际教育而言,上述应用空间乃至时间的拓宽带来的便捷,轻松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所以,教材编写者在研发时应该自觉地把教材应用空间的立体化考虑在内,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实用性。

(五)互动模式的立体化

纯粹纸媒教材的单一性决定了教师、学生、教材、编者之间的交流互动都必须以其中任意两者以上的共同在场为基本前提,否则时空的限制便使得仅有一者在场的互动失去实质性意义。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包括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在内的所有教材编写都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避免或者打破以上局限,而立体化教材中存储媒介和网络互联的存在已经几乎排除了这个障碍。教材使用者(教师和学生)、教材以及教材的研发者(编者)三者表面上的非共同在场因为教材编写时的立体化处理而让实质性的共同在场有了永远的保证。

所以,互动模式也因此变得立体化,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教材使用者和研发者之间的互动上:由传统纸媒教材时代的几乎没有或者很难交流沟通,变成了现在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方便迅捷的相互反馈。比如,以往若发现教材有误,只能等到教材再版时才可能彻底修正,而现在的立体化教材编者在收到使用者意见后,可以及时地通过后台更新加以更正。

同时,立体化教材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模式也变得非常多元,如师生间的教学相长互动、学生间的合作探究互动、教师间的教研教改互动、教学测试与教学评价的人机互动等等都能很方便地进行。另外,以往不易实现的跟家长、学校管理者、政府权威部门、专业教学研究人员、社区民众及其他社会人士和团体等的互动都可以通过立体化教材的编写研发而得以实现,甚至可以实现全过程的实时互动与监督。除此之外,立体化的教材资源还具有能够通过现代云技术不定期进行后台更新的功能,这不仅体现了教材服务的立体化④,而且实现了教材互动模式立体化。例如,上文提及的《初级汉语精读教程》可以通过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网站以及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网站随时下载与教材配套的最新教学资源。

(六)组编过程的立体化

传统的纸媒教材编写一般是一线教师的授课讲义历经反复的教学实践检验反复修改完善而成,或者由专业的教材研发人员编写而成,最后交由出版社出版发行,组编过程单一、内容更新缓慢。

随着人们个体意识的觉醒,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人们参与周围事务的热情空前增加。因而无论是教师、编者、出版者、学生、技术人员,甚至教材的评估者、研究者,乃至传统教育界以外的人士和组织机构,都可以加入教材组编过程中,并可能因为众多思想的碰撞而极大程度地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仍以上文提及的《理解与表达——汉语视听说教程》为例,教材内容首先是厉振仪教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个人教育理念的实践,退休后加入东华大学继续实践并得到了年轻教师付琨的认同和支持。在这套教材的多年使用中,一届届外国留学生都认真参与了打磨的过程,两所学校的领导也一直支持教师们的个性化教学理念。此外,厉教授用电影视频进行中国文化信息输入,以激发外国学生口头输出的教学探索,获得了与电影学界进行跨学科领域交流的机会,并获得了鼎力支持。工作单位出资、出版社出力,共同推出了这部教材。“长城汉语”系列汉语教材的研发过程几乎是举国家之力,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

不难发现,越是优秀的汉语国际教育教材,其组编过程也越能体现出较高程度的多元动态协作水平。由此可见,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组编过程的立体化内涵已经得到实践检验。

三、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立体化原则”的应用现状

步入21世纪以来,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立体化原则逐渐达成了学界共识,并在教材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检验。比如《汉语900句》《汉字五千年》等教材内容由单一的纸介质实现了电子化,《环球汉语》系列利用网络平台整合了线上和线下资源。可见,以教材媒介多样性为显著特征的立体化教材编写已经蔚然成风。不难预测,立体化原则在未来教材编写中的体现将会更加明显,因为这一原则极大程度上关照了信息时代人们日新月异的认知习惯。

立体化编写原则重要作用的日益彰显,正表明了学界对汉语国际教育教材概念、性质、功能及编写理念等多方面因素的认知更新。当今汉语国际推广视野下,汉语教材已经不仅仅是语言范本和知识载体,更多地应该是引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和交际反应的刺激物。因此,随着国家全球化政策实施的不断推进和国家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汉语的影响力和需求必然进一步扩大,全世界汉语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相较以往也将更加多元和复杂。适应这些新需求的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的编写任务也将更富有挑战性。因此,我们必须在吸取前期教材编写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本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及时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先进理念,充分发掘现代技术的应用潜能,进一步改进汉语国际教育立体化教材的编写质量,如细化系列配套教材的内部系统性、深化常用教材的实证研究、扩大专业汉语教材的领域覆盖等等。

总而言之,无论是教材编写者,还是教材使用者,或是教材研究者,都需要以兼容并包的胸怀和广博的全球视野看待汉语国际教育的教材立体化建设,让立体化原则的运用在教材编写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李泉《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

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原文见: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P171-185。

②唐建朝,李栋《芬兰基础教育课改什么样儿》,《中国教育报》,

2016年4月11日。另外,2016年6月22日唐建朝在《浙江教育报》发表了《芬兰新课改:以“现象教学”为核心》的相关文章。

③王红成,倪雁俊《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大学英语读写立体化教材

研究》,《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年第4期:P19-23。另注:该文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虚拟仿真言语教学研究中心2015年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大学英语读写立体化教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