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乡村的社会效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乡村的社会效益范文1
遵义县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农业大县,在医改这个惠及民生的政策落实上,它却走在了前沿。
遵义县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卫生信息化的帮助。2009年,遵义县卫生局就开始陆续引进重庆医事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医疗卫生信息化技术”,包括医事通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医事通计划免疫接种平台、医事通妇幼管理系统、医事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医事通乡村一体化管理系统、医事通数字化医院管理系统、医事通新型智能HIS系统、医事通智能化电子病历系统 、医事通循诊医学临床路径管理系统、医事通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医事通传染病管理系统等。通过使用医事通信息系统,遵义县卫生局获得了极好的社会效益,在医改进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
通过实现卫生信息化,遵义县获得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医学模式的转变、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手段的转变。基层管理实现了从“粗放”到“规范”的转变,政府服务民生,提高城乡居民的满意度,从源头和基层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促成了医院发展与社会效益平衡发展的转变。卫生局的绩效考核,实现了从“任务一坨,经费一坨”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绩效与社会效益挂钩”的精细化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绩效考核,获得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结果管理到过程控制的转变。还能随需应变,根据数据决策分析随时调整管理要求。
在未建立卫生信息化系统以前,遵义县级、镇乡、村级除完成日常工作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财力和精力在工作量统计工作中,事务繁琐。现在,有了医事通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可自动生成报表,轻而易举地完成管理工作,节约了人力、物力。
在未建立卫生信息化系统以前,卫生局无法进行日常监控,仅依靠半年或年度考核达不到监管指导作用。检查结果符合要求,过程未必符合要求,老百姓未必获得真正的实惠。通过医事通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软件,遵义卫生局实现了将原来的结果管理变成过程控制,得以实实在在干实事,把民生工作落到实处。
在未建立卫生信息化系统以前,年初卫生局无法量化镇乡实际工作量、核定目标任务,年底卫生局又无法对镇乡实际完成工作量进行真实认定,绩效管理无法实现。有了医事通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后,遵义卫生局实现了绩效与目标管理、质量控制与管理,查漏补缺、及时帮扶。没有数据,就没有管理。医改在基层的落实,恰恰需要把管理融入工作事务当中。
建立起医事通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后,卫生主管部门还实现了根据年度实际工作量进行资金的统筹调度,以项目指导价为杠杆调整工作重心。通过建立预算管理体系,将收入纳入镇乡卫生院的经常性收入管理,让镇乡卫生院能够合理使用资金,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数字乡村的社会效益范文2
【关键词】医学院校;数字化校园;物联网
1 医学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需求
目前我区的医学教育信息化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使用效率、应用效果及投资效益与人们的预期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医学信息化初级阶段,学校以及相关医院非常注重硬件的投入和建设,很少注意到医学资源的建设信息化进程中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而且资源分散,难以共享,加上分散孤立的现代远程教育点、校园网、局域网以及各自为阵的多媒体资源等,形成一个个“资源孤岛”、“信息孤岛”,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如何消除孤岛现象,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开发,节省人力、财力,是需要解决的课题。国家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面向中西部,并提出资源整合、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建设原则。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宁夏医科大学拥有10所附属医院、12所教学医院、90余实习医院和实践教学基地,如何将优质的医学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一直是宁夏医科大学的努力方向。近年来,宁夏医科大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着力加强教育资源与教学平台建设,构建国内领先、西部一流的网络体系。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理念核心是提供应用与服务,平台以服务总线为核心的服务支撑方式,共同构成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内容。
宁夏医科大学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利用虚拟存储技术建构智能化教学,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伴随着校园网硬件建设的同时,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平台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现了软硬件同步发展的需求。
目前由于社会对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的提高,医务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明显增加,参加各类在职教育的各级医护人员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由于医院工作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往往无法抽出一个有规律的时间参加系统的学习,远程医学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无疑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工具和环境。但由于医学教育课程信息量大,对实验和实践教学的要求高,实验教学及实习的内容较多等特点,使医学远程医学教育与其他学科远程医学教育有所不同。远程医学教育可满足学员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
2 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校园设计实现
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校园按“资源整合、系统集成、广泛共享、深化服务”的原则,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医学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战略重组,构建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校园,以服务全区医疗卫生单位,服务社会,作为全区卫生系统教学、科研、临床的信息资源支撑,满足医疗人员对相关文献阅读查询及其他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以宁夏医科大学医学教育资源及网络设备为基础,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软硬件平台建设为重点,充实医学数字资源库,搭建 共享平台,整合异构数字资源,建立统一的数字资源检索系统和互动数字参考咨询平台,全面提升宁夏医科大学及教学医院信息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目标是搭建一个资源丰富、结构合理、资源共享、技术手段先进、服务优质快捷的医学数字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为宁夏医科大学及各教学医院的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医学信息资源,改变教学医院资源匮乏的现状,消除宁夏医科大学与各教学医院间获取信息资源的不平等现象,促进宁夏医科大学与各教学医院教学科研医疗水平的提高。
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课程平台将实现以下目标:
1)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对于提高优势医疗资源的服务范围、提高区域内医疗资源的整体配置水平、促进分级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及优化区域内整体医疗资源服务质量和水平使用将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医学院校及教学医院只有及时掌握最新的医学理论医学技术管理经验,才能提高医疗科研水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医学人才。
2)该平台从综合文献检索、个人信息服务和互动参考咨询三方面入手,以整合异构资源,建立统一检索系统为基础,以个人数字图书馆和互动数字参考咨询平台建设为方向,开展网络资源导航、数字资源统一检索、信息推送、课题查新、课题跟踪、联合参考咨询等服务项目,为学校及教学医院师生提供一站式的文献资源和服务。
3)远程医学教育功能:通过与各大医疗及教学机构医学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远程医学学历教育、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全科医生培训、乡村医生培训、重点专科建设等项医学培训服务。为各类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权威的医学继续教育精品内容。
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校园在建设过程中,以基础平台的搭建、资源信息标准的统一为建设核心,应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项目实施。第一阶段建设医学资源门户平台,实现医学数字资源信息标准统一,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第二阶段利用该平台对资源整合、采集、建立媒体库;第三阶段利用该平台优化扩展,实现远程教育和远程临床培训,支持实时交互和课件点播两种培训模式。支持课件点播服务,具备新增、删除、上传、查询等课件管理功能。
3 数字化校园设计功能实现
平台架构设计合理,考虑对于未来的发展,设计充分考虑今后扩展的要求。包括与其它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以及系统的扩容能力等,在满足现有资源系统互联的前提下,能够很好的适应未来信息系统增长的需要。在平台软设计与建设中,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包括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传输安全,管理安全等。我校网络基础建设与数字化校园建设,通过有线、无线等方式建成一个高稳定性、安全性、可管理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并覆盖校园内每个角落。我校在2011-2013年数字化校园系统应用的建设中,已经建立了共享数据库和数据交换服务平台,规范了学校的各类信息标准,实现单一数据源管理和授权访问,保证全校数据的一致性、实时性、有效性。
数字乡村的社会效益范文3
关键词 电视播控系统;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特点;运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79-0058-02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并且在众多领域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产生了积极的应用效果。其中,在电视播控系统中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也进行了非常好的应用,引起了电视播控系统的革新与数字化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对数字化电视播控系统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在电视播控系统中的运用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全面提高我国电视播控系统的现代化水平,制作出更多、更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满足电视观众的需求。
1 数字化电视播控系统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1.1 数字化发展的优势
作为一种新的电视技术,数字化电视技术凭借着数字传输技术与数字编码技术在电视播控系统中可以进行高效化的应用,并且创造出新的应用价值。比如:在电视节目的录制阶段、编辑阶段、播出阶段、发射阶段、接收阶段整个的过程可以充分的应用好数字化电视技术,提高其应用的质量与水平。数字化电视技术具有众多的特点,比如:性能稳定、结构简单、造价低廉、质量好、抗干扰能力强,可以使得我国的电视台进行节目运用过程中充分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有利于电视台未来稳定、持续的发展。所以,对于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来讲,他们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积极的应用多年来积累下的音频、视频等资料进行业务的开拓,全面提升电视节目的品质,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其中,应用硬盘自动播放系统的方式来进行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成为了一种播控数字化的科学选择方式,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推广效果[ 1 ]。
1.2 数字化发展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数字化的广播电视模式已经成为了我国电视播控系统的一种重要发展趋势。其中硬盘化的播控系统成为了我国电视播控系统的一种主要应用模式。比如:这种系统的特点是播控的网络化、智能化、高效化。它是对于以往磁带性播出模式的一种全面替换,已经成为我国一种主流的电视节目播控模式。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全新数字化的电视节目播控模式将会在社会中、尤其是在各级电视台中进行扩散、延伸,直到我国的各级电视台、尤其是一些乡村电视台将会全部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电视节目的录制、编辑、播出、发射、接收等工作,全面提升我国电视播控系统发展的质量与水平,为我国电视节目的进步做出新的贡献。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电视节目的播控系统也会应用到新的技术模式,这得需要我国的各级电视台在未来的发展中,始终与时俱进,应用全新的技术模式保障电视台播控系统的高效化,为广大的电视观众奉献出精彩的电视节目[2]。
2 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在电视播控系统中的运用
2.1 电视播控系统特点
保障电视播控系统的安全、科学、合理是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在电视播控系统中应用的重要特点。这种应用特点所带来的优势为使得我国的电视节目在安全、稳定、高效、高质量的环境中播出,导致电视节目产生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比如:我们以中央电视台以及各个地方的卫星电视在21世纪之后全新的上星行为例子进行具体的说明。这种全新的变革就是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各个电视台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主动应用数字技术、尤其是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变革的一种方式。具体来讲,信息估计、分级发射、SFN、调度机制等众多方面需要多种先进技术的支持。其中,定位技术在改进帧结构、时频领域中的应用,就是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在电视播控系统中应用的一种缩影,对于提升其应用的质量与水平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3 ]。
2.2 加强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了全面提高电视播控系统的质量,使其创造出更多的优质节目,我们需要采取各种具体的方法加强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在电视播控系统中应用的水平。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工作,全面提高电视播控系统的能力。比如:第一,我们需要动用强大的资金、建设出具有优质应用效果的演播室、标准化的接口、开放式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保障电视节目的友好连接以及电视节目播出的高效。第二,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要实现操作的简单化与易学性,实现简洁化的电视播控系统软件界面,完善应用信息技术的各级用户的使用权限与功能,一方面对于系统进行安全性的保护;另一方面使得电视播控系统具有维护方便的特点。第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需要与电视技术进行充分的融合,通过对于模块化结构与可扩张性结构的升级与维护,提升融合后系y的兼容能力。比如:系统既可以满足在电视台演播室进行节目录制、编辑、播出等方面的要求,也可以满足电视节目在户外进行直播的实际要求。而想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提供足够的通讯信号设施、并且将这些设施与必要的数字虚拟视频接口进行科学连接来满足播出时要求的通信信号质量。第四,时代的发展,要求各地的电视台需要应用全新的眼光与思维进行电视节目的制作,并且将具有现代化特点的技术在其中进行科学应用,全面提高我国电视播控系统的水平与能力,为精彩电视节目的呈现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4]。
2.3 电子信息技术在电视播控系统中应用的原则
在我国电视播控系统中应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需要遵循一些原则。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提高应用的质量与水平,保障电视节目的水平,满足广大电视观众的需求。具体来讲,首先,我国电视台应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时需要遵循平稳过渡的原则,保障电视台节目的安全性,避免影响到节目的收视率以及带来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比如:在一些收视率非常高的节目中进行播控模式的转化,我们需要制定出严格的转换应用方案,并且做好有关的应急处理,保障系统的安全与稳定。其次,我们在进行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购买与应用的过程中应该留有设备扩充与升级换代的余地,以便于为后期的系统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再次,电视台的工作人员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以便于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现代化电视播控系统的操作,进行节目录制、编辑、后期发送与接收工作,达到现代化、专业化的水准[ 5 ]。最后,我们需要对于国外的电视播控技术进行充分的学习、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引进其先进的技术,结合我国自己电视播控的技术要求,进行有关技术的改造与升级工作,全面提升我国电视播控系统的科学性,使得其完成有关高质量电视节目的制作与编辑等,充分发挥出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电视播控系统中应用的力度与水平,提高电视节目的水准,满足观众的需求[6]。
3 结论
对于电视播控系统中应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与研究,有利于提高电视播控系统的质量与水平,完善有关的管理模式,使得其可以在录制电视节目、编辑电视节目、发送电视节目、接收电视节目等方面充分的发挥出优势与特点,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高质量电视节目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亚林.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在电视播控系统中的运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6(18):213.
[2]王彦.基于数字自动硬盘播控平台的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在电视播控系统中的运用探讨[J].电子制作,2013(7):98.
[3]韦安明,肖辉,崔俊生,等.广播电视播控系统安全分析与对策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2(S1):44-56.
[4]李丹.数字电视播控系统关键技术[J].通讯世界,2015(8):31-32.
数字乡村的社会效益范文4
关键词: 森林资源 生态效益 林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本农田使用的严格限制,一些地方为发展经济解决工业及城镇建设用地问题,把征占用地的目标瞄准林业用地,而且重点选择交通条件好,地势相对平坦,靠近水源的地段。这些地段也是最适合林木生长,不但对现有的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且将波及周边的森林资源。因此,管护好这部分有林地,对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有为有重要。
一、 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 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二、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化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深入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新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好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尽快提升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
三.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1、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环保优先原则,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林业立法中要充分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充分考虑实现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三是突出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
3、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有效防范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
4、科学利用好现有林地资源,加强对现有林业用地的管理和经营。对公益林实行封山育林,尽量减少各项经营活动;对商品林进行集约化经营,努力提高林地的利用率。
四、发展生态林业
生态林业是森林三大效益的综合表现,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我们不能单纯地为了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而放弃必需的经济增长,我们必需明确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它体现在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这一理念上就是生态林业。应用和推广国内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业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有力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数字乡村的社会效益范文5
我国防雷事业经历近3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起步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主要开展防雷检测;开拓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普遍开展防雷服务,拓展了新的服务项目和服务领域;平稳发展阶段:本世纪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颁布后,社会各界逐步关注和重视防雷工作,开始探索面向全社会的防雷减灾管理模式;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2007年,雷电业务及雷电防护技术迅猛发展,防雷产品、工程市场蓬勃发展;依法规范发展阶段:近年及今后,防雷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健全,现代雷电业务体系逐步完善,防雷减灾工作正在步入依法、科学发展的阶段。特别是2011年7月11日,中国气象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2011年12月6日,中国气象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年)》,对加强雷电灾害防御管理,规范防雷减灾行为,防止和减轻雷电灾害事故,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县级防雷服务也从比较单一的防雷检测工作发展到目前的防雷行政管理、防雷技术服务和防雷工程三大部分,防雷减灾的社会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但就适应新形势下国家相关法规要求、强化防雷减灾服务能力、加强防雷减灾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县级还处在起步阶段。现阶段大部分县级防雷工作中的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工程还没有明显分开,各种相互制约的因素和矛盾日渐突出。一方面随着防雷工作的严格管理和行政执法,从单一的防雷检测发展为图纸审核、竣工验收、防雷工程、雷电监测预警、雷灾事故调查和雷电风险评估等业务,科技气象服务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提升了气象防雷为经济社会的服务意识和能力,社会关注度和防雷需求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政、事、企”不分等防雷减灾技术服务运行和管理尚不规范的问题以及人员、技术、市场等各方面因素,又阻碍和影响了县级防雷事业的发展。笔者通过二十几年的县级防雷工作经历及对国家气象局三个文件和“十二五”规划的深层次解读,就如何强化新新形势下县级防雷减灾服务能力建设及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几点愚见:
一、防雷服务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1、防雷减灾技术服务体制不规范
由于人事制度的特殊性,县级从事气象科技服务的人员比较少,随着国家对于气象部门的社会职能的高要求、气象业务服务项目的增多,造成政、事、企界面不清、职责不明,普遍存在科技服务人员既参与市场化的防雷工程工作,又参与防雷检测、验收等科技服务性工作,同时又担负防雷行政管理及执法等工作。这使得工程技术质量、检测验收及行政审批管理等各方面矛盾比较突出。另外在社会上也造成了管理混乱的负面影响。
2、防雷技术力量薄弱,难以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形势下防灾需求。
人才是气象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坚持科技兴气象和人才强局的发展战略,始终把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重要保障是确保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但是在县级层面,防雷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齐、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现代化的防雷检测特别是复杂环境下的检测、竣工验收等技术手段的掌握、运用不足,并且县级气象部门难以短时间内解决防雷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
3、防雷的技术服务程序不规范
县级防雷技术服务多采用手工操作,工作流程随意性较大,防雷检测、图纸审查、竣工验收等业务电子存档、资料保存和综合运用覆盖率不足,技术报告简单且全面性不足。
4、“防控并举、宣教结合”的安全理念类落实不力,社会意识淡薄,行政执法难度大
随着国家防雷法规的逐步完善,防雷减灾服务职能的提升必然对各行业的防雷义务要求大大提高,但是因“防控并举、宣教结合”的安全理念落实不力,社会意识淡薄,被管理者特别是重点工程对气象部门的行政执法还视之为障碍和一定的误解,致使执法难度加大。
5、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工作受地方政策影响较大
地方政府为提升区域经济吸引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对投资商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要求简化程序、减免服务性收费,甚至是无条件免除防雷监督和管理,导致县级气象部门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和监管工作开展困难。
二、强化新形势下县级防雷减灾服务能力建设及现代化建设的思考
1、依法认真履行社会管理职能
牢牢抓住“把社会效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的基本要求与工作要点。强化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切实依法履行雷电灾害防御的社会管理职能,规范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保障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有序进行。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理顺业务、服务、市场以及管理间的关系,促进防雷减灾工作健康、协调、又好又快发展。
2、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规范程度
把提高防雷减灾的社会效益作为首要任务,依法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通过科学服务平台的构建,服务流程、工作流程的规范,服务队伍的高端配置和素质提升,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经济社会的防雷安全措施提供优质、科学的技术服务和指导,提高防雷减灾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3、实行“政、事、企”分开,推进运行机制的转变,建立科学化的管理系统。
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政、事、企”分开的原则,推动防雷行政管理、防雷技术服务、防雷工程的规范管理。按照县级独立法人的气象科技服务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成立集约化经营和管理的模式。
4、严格规范防雷行政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气象主管部门对防雷的社会管理职能作用,为防雷工程规范、开拓、监督市场做保障。深入落实有关防雷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文件,与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把关,形成整体力量,齐抓共管。
5、加强能力建设,提高防雷工程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技术开发能力,提升雷电防御的科技水平。
通过三个层面的措施切实加强防雷减灾能力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训、培养机制建设,为雷电防御业务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区域内雷电防护技术研究,特别是农村雷电防护、重点工程的雷电防护的研究,为雷电业务发展提供技术保障;自挖潜能,加强防雷技术服务现代化建设,为雷电业务发展提供装备保障。
6、加强雷电防御知识的宣传,宣教结合、普及防雷知识,提高社会防雷意识
通过宣传材料的发放,电视、报纸、网站等多种形式宣传防雷科普知识。结合典型的雷击案例及雷击事故分析材料开展防雷减灾安全生产宣传。督促、帮助重点监管工程做好防雷管理机构、预案等工作的开展。与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培训乡村气象信息员、宣传员,确保气象宣传深入扎实,切实提高社会防雷意识。
7、建立防雷技术服务管理系统,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建立防雷技术服务规范化系统和防雷技术数字化系统,把检测治理、防雷重点工程资料、新建建筑物设计施工资料进行数字化储存和输出,建立严谨的防雷技术服务数字库,实现防雷业务受理、检测、审核、验收和防雷装置技术评价、雷电风险评价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
8、加强职能部门联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数字乡村的社会效益范文6
1、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转变与拓展的必然性
1.1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社会公益性和共享性,必须自由地、平等地对本地区的任何成员开放。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拥有完善的知识面,还应具备优良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职业素质、道德素质。面对读者的需求要有“百问不厌”的服务精神,“百问不倒”的服务素质,并且馆里要建立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通过外引人才、内提素质的方法改善图书馆队伍的结构。
1.2公共图书馆转变与拓展服务功能是其本质属性的具体体现
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从本质上来讲,是由公共财政投资、建设、运营的公共产品,属于典型的社会共有的“公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文化事业的重视不断增强,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逐年加大,图书馆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条件日益改善。图书馆丰富多彩的藏书、舒适高雅的氛围、清新宁静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图书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在这种形式下,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理应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通过优化业务流程、深化服务内涵、拓展服务空间、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1.3公共图书馆转变与拓展服务功能是其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需要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明确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公共图书馆向个人和团体提供获得广泛多样的知识、思想和见解的途径,为社会的发展和维护担起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自身优势,不断转变和拓展服务功能,是公共图书馆为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而应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职责任务。政府应从政策上给予图书馆物质上的保证与支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文化事业的力度。不仅要把公共图书馆建设纳入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议事日程,而且要为公共图书馆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1.4公共图书馆转变与拓展服务功能是满足人们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突出的是工作、劳动时间逐渐缩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双休日的实施和法定假日不断增多,为人们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可能,学习、休闲、娱乐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在人们文化生活需求趋于多元化的同时,一个集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学习场所,一个既温馨亲切而又自我休闲的地方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怎样利用自身优势,提升服务功能,在文化休闲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生命质量,维护和保障人们的基本文化权利,是公共图书馆应尽的历史使命。
1.5公共图书馆转变与拓展服务功能是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得到整合,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不断拓展和延伸,越来越多地被赋予了综合性的文化功能,使图书馆逐渐成为城市的文化中心。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普及,特别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迅猛发展,人们足不出户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所需信息及获得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加上日益浮躁的商业文化泛滥,城市图书馆读者的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宽敞、宁静、冷清的阅览室给人一丝悲凉感,这也给图书馆功能的转变与拓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发图书馆文化休闲功能,让人们到图书馆不再是单纯地获取信息和知识,而更多地是追求一种舒适安宁的文化氛围,感受书卷气息、缓解心理压力,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2、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转变与拓展的基本途径
2.1个性化服务与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
网络作为信息的重要平台,大大丰富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突破了图书馆的物理界限,实现了图书馆的异地服务,满足了用户的各种需求。网络是一个理想的存取和利用信息的空间,用户借助网络可以很从容、有余地选择信息。这使图书馆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它已由“文献中心”演变成“用户中心”,而且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检索与传递服务逐步边缘化。
传统的图书馆更多地是关注信息对象(馆藏),而不是信息用户(读者),以馆藏文献为中心开展服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紧密地将信息用户、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针对用户结构、阅读倾向、各群体数量及比例、利用图书馆的频率和方式,对服务的需求层次和满足程度,将来可能的发展变化的参数,连续地收集用户数据,深入研究用户信息需求,建立明确有序的用户信息反馈渠道和科学、可行、系统化的评测指标,借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和评价图书馆服务运行的状态和效率,指明需要改进的环节和项目,有针对性地调整服务对策,从而扩大和提升图书馆的知识服务。特别注意扩充知识内涵,实现知识挖掘和知识发现。同时,应尽量扩展相关问题的知识涵盖面,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各种实体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为图书馆提供知识面更广的知识服务。知识服务包括基于分析和基于内容的参考咨询服务、专业化信息服务、个人化信息服务知识和信息得到系统化、综合化、深入化,产生针对性和适应性更强的再生知识。
2.2拓宽空间,增强公共服务辐射范围
进一步拓宽服务空间,扩展服务范围,利用多种载体,把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触角向政府、企业、社区和农村延伸,增强辐射能力,是转变和拓展图书馆服务功能的重要内容。深入推广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覆盖农村、城市社区和学校。实现文献、数字、讲座、技术等资源共享,文献借阅一证(卡)通用,通借通还。积极创建社区示范阅览室、流动图书馆和图书流通点,建成开放的社区图书馆(室),每个阅览室要有藏书、报纸和期刊,大型社区和中心社区图书馆藏书量要达到一定规模。大力开展“图书进校园”活动,特别要深入基层学校、乡村学校、民工子弟学校等,开展现场咨询、图书知识普及、图书赠送及有奖问答等活动,努力将服务延伸到校园,服务于师生。
2.3丰富内涵,提升服务品质品位
建筑精美、环境舒适、风气高洁的现代图书馆已不再是寻常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设施,它不仅仅是一个藏书、借阅的场所,也是一个社会各界开展文化活动、社会活动甚至政治活动的地方。通过举办公益讲座,开设公开讲堂,广邀知名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精英人士前来讲学、研讨,宣传读书新理念,传播发展新思想,把图书馆打造成为当地文化活动中心、思想交流圣地,提升服务品位。定期举办书法绘画名家作品展览、馆藏特殊资源展览、特定纪念日主题展览等,雅俗共赏,集聚人气。着力构建市民课堂,开设市民道德教育、科普知识等课堂,把图书馆从知识宝库转变为公民教育的“无围墙大学”,构筑市民终身教育基地。积极开发图书馆旅游文化功能,图书馆建筑以及馆藏资源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悠久、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本身就是名胜古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场馆多是采用现代先进理念及建筑科技而成。探索开发图书馆的文化休闲功能,把公共图书馆办成市民休闲娱乐、调节身心、放松自我的“第二起居室”,不断丰富公共图书馆服务内涵,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