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卫生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卫生的建议

医疗卫生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 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 医院会计制度;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 核算方法

为了适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和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下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的需要,财政部于2009年8月12日了《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2010年7月30日了《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2稿),2010年7月15日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这两个会计制度三个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标志着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两制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变化

现行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是由财政部颁布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医院会计制度》。文中所提的两制征求意见稿是指2009年和2010年两次征求意见的《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和2010年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下同)。两制征求意见稿与现行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会计核算的内容上看,其变化主要表现如下:

(一)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基础的转换

我国现行的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基础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这个会计核算基础在当时情况下实施是必要的。十几年后的今天,我国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公共产品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不断完善,都对我国医疗卫生机构采用的收付实现制提出了挑战。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国2009年和2010年颁布的两制征求意见稿摒弃了原有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公立医院会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并根据两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办法。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而公立医院则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二)整合了会计核算内容

为了适应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在两制征求意见稿中都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工资津补贴、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将医疗卫生机构基建工程项目纳入日常会计核算体系,设置了相应的会计科目、增设了相应的会计报表和相关的报表项目,特别是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两制征求意见稿中,都对有关药品的相关核算进行了修改,即:将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的“药品”、“药品收入”、“药品支出”等账户进行了调整,分别将其并入存货、医疗收入、医疗支出中,不再单独进行核算,并且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账户,以适应取消药品加成收入的核算需要。这些改革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三)完善了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报表体系

两制征求意见稿都保留了医疗卫生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用以反映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状况。除此之外,两制征求意见稿中还有以下变化。一是增加了“基建投资表”,用以提供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会计信息;二是为了兼顾预算管理需要,将预算资金信息从原来的业务收支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置“预算收支表”(医院会计制度)、“财政补助收支明细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以提供预算会计信息。

虽然两制征求意见稿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在其适用范围、制定依据、会计核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重点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完善进行探讨。

二、两制征求意见稿中会计核算方法存在的不足

(一)会计核算基础定位不明确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在财政部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制定说明中提到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时,列举的是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而通过固定基金进行核算的事例。这与现行医院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方法是相同的。而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的其他业务处理上并没有明显体现出收付实现制的“修正”问题。

(二)部分会计科目设置不够合理

1.有些会计科目设置过于繁琐

在两制征求意见稿中,有些会计科目内容涵盖过大,导致明细科目层次过多,如“库存物资――药品”。为了适应新医改中取消药品加成收入的改革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都将原科目“药品”从一级科目下移到二级科目。即:

库存物资――药品――药库――西药

――中药

――中草药

――药房――西药

――中药

――中草药

也就是说,药品的核算整合到了“库存物资”账户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清楚地反映药品的信息,可能需要了解到三级四级明细科目,甚至有可能到五级明细科目。这样会极大地增加核算难度和核算工作量,也会影响会计信息的明晰程度。

众所周知,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的核算和管理是重要的业务内容,而且现行药品管理制度改革是存在较大困难的。同时,按照新医改的规定,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院的药品是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收入的。这里的“逐步取消”是存在过程的,所以对药品的信息质量要求应该是很高的,甚至可以说是高于一般存货,因此,征求意见稿中药品的核算方法难以将药品核算和管理的重要性得以体现。

2.有些会计科目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够全面

在两制征求意见稿中,有些会计科目的经济内容过小,特别是有些重要的经济内容未能设置恰当的会计科目,因此不能全面反映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如固定资产的核算。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在固定资产核算中规定,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设置“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账户。笔者看来,这种核算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固定资产的折旧核算不只是涉及支出,更重要的在于对资产进行客观反映。如果不设置“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账户,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则无法真实体现,这样会影响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有资产的管理质量,特别是在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无法清楚地量化处置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容易产生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导致需要更多的后续工作(如资产评估、专项审计等)来对其进行弥补,管理和核算的成本增加,而且所做的弥补工作人为成分较高,缺少具体的衡量标准。

3.有些会计科目的表述不够恰当

在两制征求意见稿中,有的会计科目在表述上过于详细,以致于和其他制度重复,如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规定;有的会计科目的表述过于简化,使得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未能充分说明,如“财政补助结余”科目。按照政府收支预算管理的要求,财政补助结余“包括基本支出补助结余和项目支出补助结余”(见“财政补助结余”科目说明第一款)。在“财政补助结余”的明细科目中出现了“基本支出补助结余”和“财政基本补助结余”、“项目支出补助结余”“财政项目补助结余”两组概念。那么,这两组概念是不是分别指的是同一项内容?这个问题在制度中没做解释。

三、关于改进两制征求意见稿的建议

(一)恰当定位会计核算基础及其应用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规定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但是如果没有一定量典型的业务支持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则没有必要一定将其会计核算基础定位于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虽然其定位为公益性,但是成本核算也应该适度地进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对成本核算部分并没有做较为具体的规定,如果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梳理成本核算的内容,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就具备了相应的业务支持,那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基础的理论与应用就能够实现对接。

(二)进一步优化会计科目的设置

会计科目的设置是会计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会计科目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会计人员日常工作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应当对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进一步斟酌,使其更加合理。

1.进一步简化个别会计科目的设置

第一,对于比较复杂的会计科目,应进一步进行研究,尽量将其简化,如药品的核算。为了保证药品核算和管理工作质量,可以将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从制度中规定的二级科目提升至一级科目,即保留“药品”的总账科目。同时,如果采用医药分开的管理体制,医院完全可以减小药品存储量,所以,可以考虑取消药品中“药房”、“药库”的明细。这样药品的核算就可以简化掉两个级次,能够极大提高会计科目的明晰性,也能够减少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第二,对于有些会计科目的经济内容过小或核算内容不全面的会计科目,应尽量完善其会计核算内容,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全应该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和清理的核算,在平时不计提折旧也可以,但是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必须经过“固定资产清理”账户进行核算,通过该账户,将处置固定资产的原值、折旧等业务得到全面反映,为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提供依据,这对于主要通过政府拨款运行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和财政公共支出绩效考评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进一步完善对会计科目内容的表述,对两制征求意见稿中个别科目及其他事项解释过多的应进一步简化,如取消无形资产科目中关于摊销时间的规定,如果需要明确说明,应进行简化后列入财务制度中进行说明;对会计科目说明不够的,应进一步补充说明,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财政补助结余”的明细科目“基本支出补助结余”和“财政基本补助结余”、“项目支出补助结余”“财政项目补助结余”的核算内容做进一步的说明,如果是同一概念,则应统一使用一个术语;如果不是同一概念,应该对其进行补充说明。

(三)应将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其他事业单位制度相协调

《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是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分离出来的。这就要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制定,要与我国医改的总体发展相对接,又要在自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基础上,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中会计制度的相互协调。同时也应当与正在改革中的高校会计制度相协调,而这些制度最终都要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财务制度相协调,与国家的其他会计法律法规相协调。因此,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设计时,应当将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共同筹划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问题,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完善,并为今后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衔接扫除障碍。

四、结束语

《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意味着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科学性的提高,意味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意味着我国会计理论的重要突破。因此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应恰当地定位会计核算基础,最大限度地实现会计科目设置优化,科学合理地与其他制度进行衔接,以降低会计制度改革的成本,提高会计制度改革的效益,最终实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的整体优化,为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医疗卫生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困惑;建议

我县作为全区第一批基层医疗机构改革试点县,从2012年2月28日启动至今,历时5年的医疗体制改革进程,笔者认为并没有达到温总理提出的"让人民群众得实惠,让医务人员受鼓舞"这一检验医改成效的标准,也没有达到让"医务人员满意、群众满意、政府满意"的预期效果,相反还出现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或许,这可以说是改革时期出现正常的现象,但改革既然已经到了"深水区"如果再不进行拯救,基层医疗机构将重新会陷入半死不活的状态,医改也势必失败!

人、财、物是一个医疗机构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这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制约。而现行的医改政策对这三方面有着什么样的改革和保障?在执行中又存在着什么问题呢?现行医改政策及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如下。

1 编制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综合考虑服务人口数、年门诊量、年住院量、公共卫生等因素核定。人员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各县(市、区)的人员编制总数原则上控制在服务人口的1.2‰以内,所涉及的服务人口指户籍人口数,不包括流动人口。

以我县为例,全县11个乡镇卫生院,总人口数35.8万人,按1.2‰比例重新核定后的编制433名,但实际在岗人数为名,其中编外聘用名。导致这种编制人员仍然不能满足卫生院工作需要,仍需大量临时聘用人员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计算核定的口径不对等,医改政策是按服务人口核定,而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是按照床位数来配备医务人员服务于患者的!按综合医院建设评审标准,临床编制按病床与工作人员之比为基数计算,每千人口按0.6-1.5张床位配备,每个床位按1:1.4~1.6配备医生和护士,如此计算,我县35.8万人口应该拥有2148~5370张床位,3007~8592名医护人员,缺口名。

2 人员管理问题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加快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用人新机制的通知》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新核定人员编制后,所有新进人员(包括医改中聘用的原编外人员和通过公开招聘新进入单位人员)实行新的用人机制,即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不再办理入编手续。

按照新的用人机制,即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不再办理入编手续。在现实中出现很明显的不稳定,①按照新的用人机制,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有四类身份的人员,分别是原来在编在岗、定编定岗不定人、后勤控制数、临时聘用四类,人员相互之间心存有差别;②"定编定岗不定人",不再办理入编手续更加重了新进人员心理上产生差别的想法;③其它部门对医改政策不了解,在培养和选拔人才方面不予以认同,如新进人员由于不再办理入编手续,在选拔或推荐干部时,组织部门认为不办理入编的人员不予以考虑,直接造成新进人员心理上落差。

3 岗位设置和竞聘上岗问题

卫生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具体结构比例为:管理岗位占单位岗位总量的10%左右;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80%;工勤技能岗位一般不超过单位岗位总量的10%。而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又有规定,如高级的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中级的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初级的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上是高级人才少,同时,也因为长期不增加编制没有新进人员,初级专业人员也少,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现状,由于岗位比例设置的限制,迫使不少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被"高职低聘",一些同志考上中级职称却近10年尚未获聘,不仅极大地挫伤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随之引发的申诉、上访及不良情绪也使各项工作陷于被动。

4 绩效工资与绩效考评问题

依据有关精神要求,按"托底不限高"的原则核定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和总量,对绩效工资结构进行了调整,也就是说个人的绩效工资总量=托底工资+季度奖励工资+年终绩效工资增量。

从工资结构来看,托底工资是各地按照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接的原则核定并按月发放,也就是说卫生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不得比其它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相差太大;其次奖励性工资是通过考核合格的按季度发放,而年终绩效工资增量必须在当年收支收支结余部分的30%以内提取发放。要想激励医务人员只有发展业务争取收支结余量增大才能有奖金。

然而,在实际中实行绩效工资后效果低微,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①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总量核定低(托底线底);②奖励性绩效工资按季度发放,发放周期长,与实施前(按月发放)相比,难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③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由于一定的客观条件,单位要想通过增长业务提高收入受到限制只能保基本,没有奖励;而一些有能力的医疗机构在通过自身的业务发展大幅度地提高收入以后,却因只充许发放结余的30%而大感受挫,其未体真正现出"托低不限高"的激励机制。

5 经费保障问题

国家医改方案明确规定:政府必须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专项补助。

不可否认,医改实行这几年国家着实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做到了"保基本",然而投入的资金是否到位产生效益;是不是在财政支撑为主的新体制下又形成新的大锅饭?从我县调研来看,主要有如下问题。

5.1按"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差额补助"的原则来核定乡镇卫生院的经常性收支,对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差额部分根据隶属关系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级政府统筹财力予以足额安排。换句话说,卫生院年终亏损了财政才有补助,这样一来卫生院与其拚命地发展业务得到微薄的年终结余30%的奖励,还不如悠然自得,"干多不如干少,到着吃劳保"的想法和行动已见分晓。

5.2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不按实际户籍人口数拔付,而是一直采用医改启动时当年年报数据,比实际户籍人口数少存在资金缺口,以至于乡村医生认为卫生行政部门克扣应给的补助,被动地工作,补助没有产生效果。

5.3地方政府投入依旧不足,配套资金有承诺但没兑现,卫生院仍然靠自身业务发展举步为艰,想要发展业务得增加投入,投入的增大会影响到员工年终结余奖励的分配,卫生院发展劲头不足。

5.4财政投入的基础建设项目,项目建设方案落后于卫生院实际需求,项目建设标准长期落后于实际需求;每次下达的项目资金量小,无法按标准要求建设;由于标准太低要达到与实际需求的业务用房,则资金缺口较大导致卫生院负债,纯属于"送领带,配西服"工程。

5.5上级统一招标采购的设备难以使用。采购到的设备并不实用,设备功能、参数多数落后于实际所需,且无售后服务或联系不到厂家,一旦出现小毛病只能自行修理或直接作废,浪费资金。

医改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国家明确了近几年的重点改革任务重心是保基本、打基础、强基层、建机制是正确的,但也看出在改革实行的过程中确实存在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没有真正地起到激发医务人员这支医改主力军的作用,医务人员不受鼓舞,老百姓又如何得受益,社会和政府又怎能满意。结合我县医改以来的调研分析提几条建议:①医改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必须承担责任,在组织、协调、人员、经费上确确实实地给予保障;②人员编制的核定应该广泛综合人事、卫生等部门的标准,测算口径既要符合人事部门要求又能满足卫生临床工作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到改革后新进人员的政治身份导向;③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增量奖励是医改目前激励医务人员的有效制度,提取30%收支结余作为奖励达不到改革前效果,在保障提取单位事业发展基金后,提高收支结余比例到40%~50%作为奖励发放,将会有较为大的改观;④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是纯技术人员,不等同于其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鼓励医务人员不断钻研和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才能不断培养出人才,建议取消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职称等级指标比例限制,由各单位按实际需要聘任以稳定人心,留住人才;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是集中资金,分期分批,以市、县为单位逐个逐个地一次性完成市、县乡镇卫生院基础建设,既节约成本资金量又充足可达到建一个达标一个卫生院。避免出现一个卫生院二次、三次建设,重复投入前期经费且浪费土地建设又不达标,同时由于建设周期长,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影响卫生院业务发展;⑥将采购医疗器械资金下拨到县级,由县级广泛征求乡镇卫生院的意见后以县为单位集中采购比较合理,售后服务也相对更好;⑦建议制定医疗设备投入标准及5年、10年规划,让各医疗机构对准备投入的资金、设备项目心中有底,尽量避免重复投资导致的浪费;⑧必须强调地政府保障卫生院正常性的财政投入到位,不能加重卫生院财务负担,坚决打断卫生院买不起设备,留不住人才,陷入"缺钱-缺人-更缺钱-更缺人" 的不良循环链。

参考文献:

[1]曾文利,卫慧敏.对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思考和评价[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5):310-312.

医疗卫生的建议范文3

维生素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常用的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B、B、B、B和维生素C。维生素B也叫硫胺素,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维生素之一,主要存在于米、面等谷类食品中,约占人体维生素来源的40%,另有35%来自肉、蛋、奶中;约有15%来自于蔬菜和水果。维生素B的主要功能是合成酶类参与体内糖代谢,一旦缺乏时,可引起多发性周围神经炎、乏力及心肌代谢失调,出现动脉扩张、胸闷、气短、心脏肥大,也是导致脚气病的主要原因。维生素B又叫核黄素,主要功能是催化氧化――还原反应。来源于肉、蛋、鱼、奶及奶制品,在绿色蔬菜和强化食品中含量也较多。

缺乏时可发生口腔炎、舌炎、唇干裂、阴囊炎、结膜炎等。维生素B又叫抗皮炎素,在人体内参与100多种酶反应,虽然单纯缺乏维生素B者较少见,但在妊娠、哺乳、发热、各种传染病、外伤时需求量明显增加,缺乏时也可引起舌炎、口腔炎,严重缺乏时可出现抑郁、精神错乱、易激惹等精神症状。维生素B也叫氰钴胺,在自然界中,所有的维生素B都是细菌制造的。

人类所需要的维生素B主要来自肉类、蛋、鱼、奶及添加强化食品,另有少部分是人体肠道细菌合成的。造成人体维生素B缺乏的原因有两种,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妊娠或哺乳。据研究,胎儿每天能从母体中移走0.2毫克维生素B,乳母每天从乳汁中丢失维生素B约0.3毫克,这可能就是造成妊娠或产后贫血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时,除发生贫血外,还可导致神经损害并会促使心血管疾病的发作。维生素C也叫抗坏血酸,由于人体不能自己合成抗坏血酸,所以,必须靠摄入一定量的抗坏血酸才能生存;缺乏时可发生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等。脂溶性维生素中,常用的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维生素A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强视网膜的感光能力和促进生长发育、生成,并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维生素D又叫骨化醇,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D有80%是靠自身合成的,约有20%来自动物肝脏、肉类及乳类。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促进骨骼生长。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对甲状腺功能低下、牛皮癣、乳腺癌、直肠癌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总之,无论是哪一种维生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但并不是越多越好。所有的维生素用多了都会产生不良反应。

医疗卫生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医疗器械 微生物学检验 过程 方法

0 引言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伴随着国家对此的大力支持还有科技的不断进步而快速发展着,医疗器械在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用的广泛使得人们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医疗器械的卫生以及安全方面是否合格和达标?会不会对人产生负面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这也必将带动医疗方法的进步,而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新的且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医疗器械的微生物检验。

1 微生物的概念

用人的肉眼无法分别的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的结构十分简单,且活性极强,数目庞大。在二十世纪中后期,一套包括显微技术以及纯培养技术和培养皿等在内的微生物学检验成为了一个独立学科。

2 采集检验样品

笔者随机对十家生产医疗器械的企业进行了样品的随机抽取,并对样品进行了调查以及分析,为的是对于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产品的微生物学指标的检验现状予以较为精确的把握。

首先,以随机抽样作为样品的选取办法,尽力保证选取的样品可以代表被检验的物质。其次,在进行采样环节的时候,笔者先对这些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及周围的环境等基本的情况加以了解和把握。对其可能存在的污染源等等进行初步审视和检查。这样做也可以对这些样本的卫生状况及其质量等方面进行初步的反映。

对样品的选取必须要依照无菌操作的程序要求,要对样品进行灭菌处理,将环境当中的微生物污染等进行避免,为了免除杀掉样品中的微生物这一隐患,包括所用的用具在内,一定不可以用酒精等等来进行处理。要使样品当中的微生物状况保持原来的样子,在检验进行之前一定不能发生变动。要对项目和分析方法还有被检验物的均匀程度等要求为参照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来确定采样的数量。为检验和复检以及留样,样品需要一式三份。

3 检验样品管理程序

迄今为止,判定某种产品的质量主要是通过检验该产品的样品实现的,如果样品检验合格就推断所检批次的产品合格,反之就不合格。样品在这个推理链中起着纽带的作用,应确保其可信度或可靠度。样品从采集到检验以及最后的处置,经历了多个环节,如果失控,随时都能改变其可信度或可靠度。因此,必须对样品进行规范、科学和严格的管理。规范的样品管理程序一般包括采样管理、运送过程管理,输入管理(接收、标识、贮存)输出管理(确认、准备、流转)等环节。

根据ISO/IEC-17025实验室国家认可对样品管理的要求,实验室(特别是第三方实验室)在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应根据上述环节建立如下的样品管理程序:委托书任务单采样标识运送接收唯一性标识贮存、准备、确认流转处置。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样品进行检验的过程当中所使用的一切器皿和试剂还有溶液是必须要经过灭菌处理的;在检验实验室当中可能会使用到的一切设备都应当对其进行校正和检查;在采集选取完样品之后,要以国家的标准检验方法为参照,保持负责和认真的态度来对样品检验外观,一定要注意,样品不要受到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污染;必须选用被玻璃器皿蒸馏过的蒸馏水抑或是无离子水来供培养基以及试剂所用;在结束对选取的样本的检验工作之后,要立即清洗携带细菌的器皿等。

4 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细胞以及分子等等都已经被微生物学检验所深入,在对医疗器械进行的微生物学检验中已经利用了不少新的方法以及技术。在微生物学检验的项目当中,当数细菌学检验为推广广度最广的项目了。细菌检验的最为重要的方法就是细菌形态学检查了。该检查可以以其形态一级结构还有染色反应为参照根据,也是细菌的分类以及鉴定的基本。

4.1 显微镜检查 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人类肉眼无法分辨的个体及其微小的细菌。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光学显微镜;二是电子显微镜,其中光学显微镜是用来观察一般的形态以及结构的,只用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新的内部结构。另外,光学显微镜主要包括普通光学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微分干涉差显微镜等,电子显微镜主要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4.2 染色标本检查 细菌和周围的环境在经过染色之后会产生比较鲜明的对比,细菌的大小以及排列等特征以及其特殊的结构会经由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细菌染色的程序大多是:干燥-固定-媒染-脱色-复染。

染色标本检查常用的方法为以下几种:

4.2.1 单染色法。用一种染料将细菌和周围物体染成同一种颜色。细菌经单染色法处理后,可观察其形态、排列、大小及简单的结构,但不能显示各种细菌染色性的差异。

4.2.2 复染色法。用两种或以上的染料染色的方法。常用的包括革兰染色法以及抗酸染色法。

革兰染色是细菌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除粪便、血液等极少数标本外,绝大多数标本在分离培养之前都要进行革兰染色、镜检。 进行革兰染色可鉴别细菌,初步识别细菌,缩小范围,有助于进一步鉴定。

抗酸染色分为抗酸性细菌和非抗酸性细菌两类。

4.2.3 荧光染色。荧光染色法敏感性强,效率高而且容易观察结果,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除以上所述染色方法外,还有鞭毛染色、异染颗粒染色等等几种。

4.3 不染色标本检查 细菌标本不经染色直接镜检,可观察生活状态下细菌的形态及其运动情况,一般常有悬滴法、压滴法。悬滴法是在凹型载玻片的凹窝周围涂上少量的凡士林,同时在干净的盖玻片的中间用接种环点少量无菌水,在其中再点上少许培养好的细菌。如果液体培养物就直接将培养液滴一小滴在盖玻片上。然后,将此盖玻片翻过来,使液滴下悬,正好使液滴容纳在凹型载玻片的凹窝中,轻轻地按一下,使其和凡士林粘紧。而压滴法是用接种环挑取细菌培养液或细菌生理盐水悬液两环,置于洁净载玻片中央,覆以盖玻片。制片时,菌液要适量,不可外溢,并避免产生气泡。

4.4 基因探针技术 基因探针技术的作用原理是同源序列的核酸链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稳定的互补DNA、RNA或DNA、DNA链条,此时可以利用具备高度特异性片段制成的基因探针来对不同细菌进行识别。基因探针具有减少因基因片段长度的多态性导致的分析条带数的增多,例如法国生物一梅里埃公司的GEN、PROBE基因探针检测系统,对特定菌落进行分离并进行确证试验仅需要30分钟。这项技术的缺点是对目标菌以外的细菌无法检测识别。

4.5 细菌直接计数法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和固相细胞计数(solid phase cytometry,SPC)法。这种方法的原理就是利用激光作为发光源,光束在聚焦、调整后对样品流进行垂直照射,这样被荧光染色的细胞就能够产生散色光和激发荧光。光散射的信号能够标志细胞体积的大小,信号强度则是细胞膜表面抗原的轻度或者核内物质浓度的反应,基于此散射光信号和荧光信号就能够对微生物的大小、数量、形状进行预估。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且可以对细菌的性质与数量同时鉴定。目前这项技术可以对细菌总数、致病性沙门菌、大肠埃希氏菌等进行检测。对特定细胞进行技术统计,就能够对不同细胞进行精确度较高的检测。进行过滤样品的操作之后,实验者可以存留的微生物进行荧光标记,用激光扫描仪就可以对其鉴别。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对生长速度慢的微生物能够进行快速检测,其检测速度能够远高于传统的平板计数法,缺点是成本较高,因此推广使用具有一定困难。

另外,除了上述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外,还存在一些准确、省时、省力和省成本的快速检验方法,比如即用型纸片法、生物化学技术、选择鉴定用培养基法、免疫学技术、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等。

5 结束语

在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当中,以法定的标准以及方法为参照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些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当中,应用最广泛的当属细菌学检验。不久的将来,在对于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领域,更多的方法会被研究。微生物学检验也会更加被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娟丽.浅谈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过程和方法[J].学术管理,2009,11:34.

医疗卫生的建议范文5

2010年12月25日起,浙江省永康市16所乡镇卫生院正式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确定基本药物507种;2010年12月25日,所有基本药物全部按零差价向新永康人和本地居民提供[1]。2011年,我市全部16所乡镇卫生院全面开始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根据本地服务人口进行卫生院人员核编,全市定编1161人,正式在岗790人。通过一年的基本药物零差率和绩效工资实施,我们对乡镇卫生院的运转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

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和绩效工资取得的成效

群众在乡镇卫生院就诊的医药费用负担明显减轻:2011年1~12月门诊人次36843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23%,门诊人均处方额去年84.71元,今年51.65元,同比下降64%;全市16所乡镇卫生院门诊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7.5%,住院比去年同期减少5%。实行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和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医务人员创收压力明显减轻;加上农保支付报销补偿方案不断优化,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抑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把门诊、住院均次费用的零增长、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等指标列入医疗机构考核内容,群众在乡镇卫生院就诊的医药费用明显减轻。

坚持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随着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和永康市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实施,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性,医务人员服务重心转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保护农村居民健康为目标,开展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指导等“六位一体”公共卫生服务,辖区责任医生服务网络、区域社区卫生服务圈建设逐步加强,责任医生公共卫生服务示范片创建为我市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得到进一步增强,随着绩效考评体系完善,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动态管理系统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开展处方点评,医院医德医风建设成效显著:随着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和绩效工资实施,乡镇卫生院彻底摆脱既往以药养医的局面,但药品“回扣”触角有向基层蔓延趋势,我市实时将处方点评制度在全市乡镇卫生院推进,落实日常督查措施,我院的抗生素使用比例从1月份的65.63%下降为35.32%,输液比例从41.26%降26.68%,抗生素滥用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基本药物制度和绩效工资初期存在的问题

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不能实现乡镇卫生院医疗和抢救全覆盖,患者分流未能有效实现:目前,我省核定的基本药物为国家基本药物302种,浙江省增补150种,我市增补过渡期使用50种。实施以来发现,由于部分医疗急救必须品种、妇科、儿科用药不在目录内,同时群众不良用药习惯尚未得到有效纠正,乡镇卫生院对核定级别以外的就诊患者不再接诊,患者认为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下降了,而药品零售企业处方药零售不规范,村卫生室、个体诊所未列入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和用药规范管理,增加了医疗风险和医患纠纷。

医院正常上、下班时间未能满足公共卫生上门随访要求,责任医生自身健康诉求未能得到重视,进修学习机会缺乏,导致责任医生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性有所下降。

简便、易操作的绩效分配机制尚未充分形成,现有分配机制不能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以流动儿童管理为例,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项目,却未被列入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预算,相关服务也未列入绩效工资报酬。根据永康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要求,各单位根据现有在职职工总数核定除基础绩效工资外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各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奖励总量内,各自制定绩效奖励分配方案进行分配,既往公共卫生服务服务经费用于购买社区医生劳务支配部分在实施绩效工资后被取消。但是不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责任医生工作量、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差别较大而平均可分配绩效奖励基本相同,未能充分体现绩效工资改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临人才流失严重,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人才流失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没有职业荣誉感和职业成就感。我们在和社区医师交流的时候,他们普遍反映没有荣誉感。社区卫生服务应该与个人的发展空间相辅相成,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长的土壤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思考和建议

调整市本级过渡期使用药品,加强急救药品储备:在充分听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意见的基础上,对市本级2011年使用的过渡期药品进行调整,保证乡镇卫生院医疗需求。对部分未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确属临床抢救必须药品,报经省里同意后另行采购,以有效防止医疗风险和医患纠纷的发生。

加强健康宣教,培育安全医疗环境,营造良好医疗氛围:临床医护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开展一对一宣教,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让患者了解基本用药过程,避免非需治疗、过度治疗。政府部门、宣传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开展公益性广告宣传,加强安全用药、按需用药正面引导,促使广大群众形成良好用药习惯。加强村卫生室、个体诊所、药品零售企业监管,根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制定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基本用药目录,培育安全医疗环境。加强医患纠纷舆论正确引导,营造良好医疗氛围。

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加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编制:建立并贯彻落实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完善培训模式和政策措施,建立全科医生培训补偿机制,适当放宽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学分要求,增加全科培 训项目实用性、可操作性。建立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培训基地,加强政策指导,支持医院以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为核心开展医务人员岗位培训,提高全科医生培训可及性。建立全科医生进修轮训制度,以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为原则,逐步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内容,防止医疗队伍断层现象发生,提升全科医生职业荣誉感和职业成就感。尽快对全科医生进行明确的定位,应该有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编制。这样,全科医生才能摆脱冗杂的日常事务,其综合服务和临床能力才能提升。

进一步强化医院的绩效管理,提高职工积极性: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实施方案,在基础绩效分级管理基础上,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着眼社会收入分配全局,根据不同地区服务人口、辖区公共卫生服务总体任务差距,以工作人员实绩和贡献为依据,完善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在财政支付到位情况下,建议适当提高医生工作量、劳动强度、劳动时间投入较大地区绩效奖励工资支付比例,对节假日不能正常安排休息的社区医务人员进行适当补偿,所需经费不在绩效奖励工资控制总量中列支,采取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或医疗收支结余支付办法,提高责任医生参与基本医疗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热情,使广大群众能充分享受到医改的好处。

医疗卫生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实践;探索

一、前言

在1998年,国家颁布了医院财务与会计制度,这个制度对于正处于转型初期的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伴随着医疗卫生体制与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推进,各级政府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加大了投入,基层医疗机构所涉及的经济活动也越来越频繁,这就需要健全与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与会计制度,加强监督与管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保证政府资金的有效使用,避免出现经济漏洞,从而使基层医疗卫生财务机构走向正规化。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出现的问题

1.专业会计从事人员少并且业务能力强的少

出于编制的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从业人员匮乏,由于规模小,业务少,政府不愿招聘会计人员,导致了有很多会计无证从业的现状。并且在日常工作中,针对于会计的培训少,部分人员对于培训敷衍了事,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从业人员普遍业务能力不强,电算能力差,还有很多都是手记,有些人员甚至连最基本的计算机软件都不会使用。

2.财务管理不规范

在财务管理方面,漏洞很多。首先是发票的问题,管理不完善,签字不完善,白条入账;计提费用不规范,有的提,有的不提,标准也不统一,很随意;滥发津贴、奖金;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有限,账实、账账、账表等与事实不符,也有少部分用电子表格做报表的,公式使用混乱,数字出现错误;有一些账务处理不及时,收支不配比,财务信息失真。

3.管理制度不健全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松散,财务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相关制度,很多制度也只是虚设而已,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很多卫生院采用的还是家庭管理模式。做账很随意,缺乏监管。

4.资产管理不当

很多卫生院并没有固定的资产明细,以及一些账目往来的明细,对于自身资产不清,盲目采购,导致积压过期或者是浪费。

三、基层财务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的意义

对于基层财务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有利于规范基层卫生财务机构的管理现状,纠正基层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错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直接资金,集中核算符合基层卫生改革的方向,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和堵塞漏洞。

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进行集中核算管理,能够规范财务的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会计的准确性,有利于保证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的有效使用。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财务核算的实践中取得的成就

1.成立集中核算管理机构

政府的有关部门,推行相关管理条例,成立集中核算管理机构,在原有的预算管理权、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保证不变的前提下,对于乡镇的卫生院进行集中管理,单独核算,成立集中核算管理办公室,开设集中管理账户,同意电算化管理,负责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

2.集中核算管理的实施

财务集中制核算实施后,对于单笔超过1000元的支出需要审批制度,大额款项报销必须银行转账支付,各项支出必须公开化,做到有据可依。药品要实行零差价销售,要款集中支付。针对于村镇的基础公共卫生服务的专项资金,实行一体化管理,以保证村医报酬。通过这种集中核算的方式,有效的保证了财政资金安全,合疗基金和公卫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同时也避免了经济犯罪的发生。

加强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实现电算化管理,使财务资料以及进出明细更加清晰明了,使财务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证财务信息的真是有效。同时,加大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力度,避免暗箱操作,经济犯罪的发生,让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3.加强对于外部财务监管制约机制

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之后,财务人员统一受上一级的行政部门的管理,与本单位牵连较少,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于本单位的制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财务程序审核上,能够遵守自己的职业操守,来自外界的干扰减少,能够保证严格审核,确保各项收支的准确性,避免鱼目混珠现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来源、使用和分配走向制度化,规范化,预算执行力和约束力也得到强化,有效防范了挪用、挤占等违法违规行为。

五、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医疗卫生机构资金的调动与使用,如果没有相关管理条例或者办公机构的制约,账目报销以及进出账不明确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公款私用的情况,只有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条例以及相关的监管机构,才能保证财政资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得到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张荣军,强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思考[J].西部财会,2013(4).

[2]吕崇喜.论如何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业务[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