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动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行动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行动计划

教育行动计划范文1

县是省西北部的一个山区小县,全县总面积11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万亩。全县辖4镇7乡172个行政村,人口22.8万。境内多为丘陵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干旱、狂风、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我省财政困难县之一。全县现有在册各级各类幼儿园58所,其中,省标城市示范幼儿园1所,省标城市一类幼儿园或省标农村示范幼儿园15所,省标农村一类幼儿园或城市二类幼儿园12所,省标农村二类园或城市三类幼儿园20所,其它10所幼儿园为省标农村三类幼儿园。县域内48%以上的幼儿园达到了省标一类幼儿园以上标准。

年,全县共有3—6周岁适龄幼儿7883人,有7187人进入各级各类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为91.2%,在规范化幼儿园人数为6649人,占入园总人数的92.5%。其中,3—4周岁幼儿为2679人,在园幼儿2166人;4—5周岁幼儿2525人,在园幼儿2342人;5—6周岁幼儿2679人,在园幼儿2679人。县城在园幼儿达3432人。在职各类幼儿园园长58人,副园长6人;在职幼儿教师341人,其中在编幼儿教师214人,聘任127人,学历合格率为96.5%;幼教专业毕业的人数为80人,占幼儿教师总数的23%;大专以上人数为161人,占幼儿教师数的47%。年,我县通过了省政府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验收,年通过了省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复检。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我县一直把教育工作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把位于整个教育事业基础性环节的学前教育摆在了与义务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县委、县政府把学前教育列入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强化了县、乡、村三级的学前教育职责,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工作任务。先后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实施意见》、《县人民政府迎接省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验收工作实施方案》、《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管理的意见》、《县人民政府关于规范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意见》等文件。十年来,县政府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达1100多万元。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国办幼儿园为主体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办园模式,基本形成了以县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辐射农村幼儿园的幼儿教育网络,基本满足了全县3—6周岁儿童的教育需求。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建设为契机,把城镇化建设与幼儿园建设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公办园,规范民办园,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惠及范围,提升办园规模和效益,推动我县幼教事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合理调整幼儿园布局,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重点扶持农村试点项目建设园,建立以县直公办园为主体,乡镇园和村办园为支撑,民办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巩固提高学前三年入园率,年,全县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除西山产业集聚区外)达到91%以上,入规范化幼儿园人数占入园人数的93%以上。全县建成规范化幼儿园46所,注册园3所。

(二)具体目标

年,完成县第二幼儿园的新建工程并投入使用。完成“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县的6所乡镇园和村办园的建设。第二幼儿园及郭磊庄中心幼儿园按照省标城市示范园的标准配备所有设备设施,按照2教1保足额配齐教职员工。苏家桥幼儿园、旧羊屯幼儿园、安家堡中心幼儿园、邹家庄幼儿园、城关幼儿园等5所幼儿园按照省标农村示范园的标准配备。新建园要突破传统办园理念,提高办园标准和服务水平,创造条件,推行一日整托制。通过招聘、转岗培训以及学前教育专业的在编教师回到原岗位等方式,为各级各类幼儿园足额配齐教职员工,特别是配备好新建县第二幼儿园与试点县改扩建的六所农村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年内分两次招聘幼儿教师共计60名,并对新招聘教师通过实习和培训持证上岗。确保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工作正常运转。年内以县幼儿园为培训基地实施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工程。

年,继续加强“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建设县的6所乡镇中心园和村办园建设,标准化改造乡镇中心园和村办幼儿园8所。通过标准化建设,逐步实行一日整托制。幼儿园等百人以上的村办园多方筹措资金进行标准化改造;扩建幼儿园一所。继续做好以县幼儿园为培训基地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工程。采取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模式,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年,提升全县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第二幼儿园和郭磊庄幼儿园通过省标城市示范园的验收评定,使全县三所幼儿园成为省标城市示范园,同时筹建县第三幼儿园和改建孔家庄中心幼儿园。全县各级各类幼儿园规划为50所,其中公办园37所,民办园13所。达省标城市示范园标准4所,省标农村示范园16所,省标农村一类园15所,省标农村二类园12所,省标农村三类园3所。形成以公办园为主体,公、民办幼儿教育协调发展,公办园数量占70%以上。至年,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以上。加强对民办幼儿园办园理念的引导,树立正确办园思想,促进民办幼儿园规范化。继续做好以县幼儿园为培训基地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工程。实现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全部培训上岗。

四、主要措施

(一)理顺管理体制,构建学前教育保障体系

1.以“好入园,入好园”为出发点,县政府在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下,进一步把学前教育摆在重点突出位置,纳入县财政预算。统筹规划,政策保障,加大经费投入,促使不同条件、不同层次的幼儿园水平获得提升。

2.乡镇村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出发,认真落实本级政府责任,立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实际,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统筹规划辖区内的学前教育,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积极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

3.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学前教育的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教师的培训、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督导评估。

4.学区(学校)负责本学区(学校)幼儿园常规管理和业务指导。

(二)科学规划布点,优化学前教育发展布局

1.进一步抓好规划,统一规划设置幼儿园。依据万政字〔2009〕167号《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到年,全县共有4所幼儿园达到省标城市示范园标准。农村幼儿园建设中,把试点县幼儿园建设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结合起来,根据人口、地理、交通等条件,以乡镇为单位统筹规划,将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校布点通盘考虑,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后闲置的教育资源和其他闲置公共资源,改扩建一批公办性质的幼儿园,满足广大群众对面向大众、收费合理的普惠性幼儿园的需求。年完成县第二幼儿园的建设以及国家试点项目工程的建设任务。年,标准化改造8所乡镇中心园和村办园,扩建1所学区幼儿园。年筹建县第三幼儿园与改建孔家庄中心幼儿园。

2.继续加快创建省、市示范园步伐。从县域层面上进一步促进幼儿教育资源均衡、协调发展。新建县第二幼儿园、试点项目工程中的郭磊庄中心幼儿园要提高标准,创建成省标城市示范园,苏家桥幼儿园、旧羊屯幼儿园创建成省标农村示范园,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试点县建设的优势,省标城市一类园及省标农村示范园以上园达到20所。

3.提升建设农村幼儿园。按照全市学前教育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县农村学前教育,大力提高普及程度。对照《省农村幼儿园分类评定标准》,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支持办好现有乡镇中心幼儿园,并按照日托园建设标准,完成对现有乡镇中心幼儿园基本保教条件和设施的配备,如食宿条件、集中盥洗、水冲厕所、保健室等升级改造,促进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使农村适龄儿童能够享有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惠程度和普及水平。对一些大型村办园,在完成校舍维修改造基础上,做好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和幼儿活动器材的添置工作,按2教1保配备保教队伍,确保全体幼儿享受公平教育。年,乡镇村级幼儿园办成规范园,且60%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日托园标准。小学附设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应逐步实行剥离,有条件的乡镇园与目前所属学校分开,成为独立建制的公办幼儿园。

4.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到年,所有省标城市示范园和有条件的省农村示范园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实验。

5.进一步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民办幼儿园已成为县域幼教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对民办幼儿教育教学管理指导和督查,指导民办幼儿园按照《省城市(农村)幼儿园分类评定标准》进行评估,进一步加大对非法幼儿园的清理整顿力度,实现县域内无无证办园现象。

(三)强化队伍建设,打造学前教育人才高地

1.扩大学前教育教师队伍。要针对幼儿教师的特殊要求,全面落实国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实施资格准入制度,严格资格认定程序,严把入口关,把真正热爱这一岗位、适合这一岗位的人选拔到幼教队伍中来。机构编制和人事部门要根据相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师幼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完善补充机制,多渠道补充合格教师,公办幼儿园分三年全部配齐幼儿园教职工,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长期存在的教师数量不足问题。非公办幼儿园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全市三年行动计划目标要求配足、配齐保教人员。严肃用工政策,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以及参加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的合法权益,打造一支稳定敬业的幼儿教师队伍。

2.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严格实行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持证(教师资格证)上岗制度。鼓励幼儿教师参加高层次学历教育,至年,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以上,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0%。

3.实施“名园名师”工程。在全县评选名园名师,实现“名园带动新园、名园带动弱园、名园带动村园”效应,整体提升全县幼儿园办园水平。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一批省市级名园长、名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积极打造理念新、素质高、业务精的骨干教师,为我县培育高层次学前教育人才创造条件。

4.从优化教师个体素质入手,建立幼儿教师培训网络。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送教师外出参观、培训或邀请专家讲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集中培训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县直公办园负责指导并组织各农村幼儿园的教研、观摩活动;乡镇中心幼儿园要分片包干,骨干教师要分点指导,把教研活动的面覆盖到农村幼儿园。同时,县、乡中心幼儿园派出骨干教师开展支教、拜师结对、名师带教等形式的帮扶活动,形成上下衔接、分工负责、层层指导的教师培训网络。从年起,逐年加大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经费。

5.由县局幼教专干和幼教教研员组织开展制定“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的活动。通过制定“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帮助每一位教师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学会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规划,从而提升专业质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拓宽办园途径,强化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

1.深刻挖掘县直城市示范园品牌内涵,提升竞争实力。

县幼儿园作为全县第一所省标城市示范园,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拓宽发展区域,创新办园模式,完善管理体系,找出进一步发展的着重点,探索一条可操作性强的教育教学管理之路,三年之内,在办园条件和教育教学管理上实现新突破。要多元化探索,打造新的亮点,尝试成立一些新型幼儿活动室或指导站,提升幼儿园品牌内涵。

新建第二幼儿园作为新建园,要做好建设及招生工作,以强有力的竞争力赢得社会和家长的认可,从根本上缓解近年来县城“入园难”的突出问题,高起点致胜。在建设和使用中,要重视环境氛围,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外部育人环境。同时抓好日常教学管理,制定出一套细致入微、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三年之内,实现两个基本,即基本缓解县城“入园难”问题,基本满足县城人民对优质幼教资源的需求,并达到省级城市示范园标准。

郭磊庄中心幼儿园走出乡镇园办园模式,更新办园理念,提升服务水平,探索一条由农村乡镇园走向城市示范园的突破之路,推行一日整托制。要打造出适合本园的办园模式,既要依托农村可享用资源,也要紧跟城镇建设步伐。

2.夯实壮大农村乡镇园,扩大农村学前教育惠及范围。

乡镇园和村办园无论在家长的认识程度还是自身的办园理念中都与县直园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加强农村园办园理念的引导,逐步消除城乡差别。一是合理设置课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目前,农村幼儿园只注重语言、数学的教学,忽略艺术与科学方面的教学问题。常见的是保姆式教育和小学化教育。教师只关心孩子的吃、喝、拉、撒,或者超负荷添加小学课程内容,重保轻教。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两种观念,适当调整课程,减少语言、计算的周授课时数,增设如游戏、舞蹈、美工等园本课程。二是突出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选派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教师在幼儿园带班上课,并与小学教学分离,避免教师把精力投入到提高小学班教学成绩,忽略了幼儿园教学质量。教学中,任课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力求教学形式游戏化、多样化;教学内容故事化、情境化。三是打造办园特色,提升办园整体水平。依托农村资源,开设本地特色课程,以农村粮食种植、动物养殖等本地资源为主,培养幼儿的勤劳、朴实的情商和动手实践活动能力,在培养了幼儿良好品行的同时,打造出乡镇办园特色。四是加强口语教学,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农村幼儿见世面少,胆小、木讷,不善于交流。教学形式中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活动、个别谈话和情景对话等,为幼儿创设宽松、平等、自主的语言发展环境,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对话的兴趣,使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口语表达效果明显。五是树立大教育观,形成家园教育合力。结合农村家长家教意识淡薄的现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长认识,多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听、看、交流、与幼儿互动的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也使家长对幼儿教育从不懂到了解,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使送孩子入园成为家长的一种自觉行为,使幼儿入园人数和入规范化幼儿园人数逐年增加。促使家长意识到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习惯的培养比“读、写、算”更为重要,引发家长主动与教师密切合作,达到家园教育形成合力。

3.完善民办园办园体系,提高民办园办园水平。

一是规范办园行为。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方式,鼓励和扶持利用社会资金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提供多样化服务,满足家长的选择性需求。民办园要处理好举办人和负责人的关系,举办人摒除以盈利为目的的办园观念,明确民办办园宗旨,在教育教学中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从根本上促进民办园发展壮大。二是完善办园条件。严格按照办园标准,配齐配足人财物教育资源,追求资源优质优化。三是稳定教师队伍。招聘培养一支真正热爱幼教事业、业务能力强的幼儿教师,鼓励民办幼儿园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考试认定、获取职业资格认定,规范化管理的同时,以情感和待遇留人。四是结合市民办幼儿园扶持规范工程,对未经审批的幼儿园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指导,分三年限期整改,经整改达到相应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整改后仍未达到标准的,政府要依法予以取缔,并妥善分流和安置在园幼儿。年前所有幼儿园都达到办园许可标准。

(五)加强监管机制,确保学前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1.完善幼儿园准入制度。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加强对幼儿园的审批、登记和管理。建立幼儿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对幼儿园实行动态监管。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

教育行动计划范文2

一、指导思想

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实际需求为宗旨,将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措施,多渠道投入,推进学前教育园所建设。坚持正确的办园方向,注重特色办园,提高教育质量,规范监督管理,为适龄儿童提供优质的保教服务,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二、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市积极优化学前教育机构布局,努力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素质,保教质量不断提高,学前教育取得较快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2647所。其中,登记注册幼儿园767所,占总数的29%,民办幼儿园1989所,占总数的75%。在园幼儿14万人,登记注册幼儿园在园幼儿7.3万人。学前三年入园率70%。幼儿园教职工1.1万人,专任教师8421人。其中,公办幼儿园教职工3198人,专任教师2723人,幼师及以上学历的占75%。

(二)存在问题。随着新一轮人口出生高峰到来和城镇人口的增加,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资源尤其对优质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目前,我市公办园数量偏少,仅占总数的25%,达不到办园标准的幼儿园占71%,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更是短缺。个别县(市、区)和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已然空白。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相关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实,有的小区不按要求建设配套幼儿园。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编制不足,数量短缺,不能满足保教需要。一些地方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管,出现一定数量的无证民办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和部分村办幼儿园基础条件差,师资水平低,硬件不配套,安全隐患多。

三、计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实施学前教育强基工程,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基。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幼儿园增量部分以公办为主。“强基”重在加强学前教育园所建设,利用3年时间,完成三年行动计划的园所建设任务,构建起“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城乡人民普遍受益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13年,全市公办和公办性质幼儿园占总数60%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

(二)年度目标

——2011年,学前教育园所建设全面铺开。大力发展城区公办幼儿园。努力建设农村幼儿园,重点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积极促进民办幼儿园。县(市、区)新建公办幼儿园122所、改扩建149所。全市创建1-2所省级实验(示范)幼儿园、15所市级一类幼儿园。公办园招生人数明显增加,“入园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2012年,县(市、区)新建公办幼儿园113所、改扩建201所。全市创建2处省级实验(示范)幼儿园,增加市级一类幼儿园15所。全市优质幼儿园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入园难”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2013年,建成1所市属达到省级标准的实验(示范)幼儿园。县(市、区)新建公办幼儿园138所、改扩建177所,全面完成公办幼儿园三年计划建设任务。每个县(市、区)均有2所以上幼儿园达到省级实验(示范)幼儿园标准。乡镇中心幼儿园全部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标准和市级一类幼儿园标准。全市建成以公办为主体,以民办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入园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学前教育特色突出,保教质量明显提升。

四、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园所建设

(一)大力发展城区公办幼儿园

1.充分发挥县级实验幼儿园的引领示范作用。各县(市、区)要对现有县级实验幼儿园进行改扩建,补充人员,完善设施、设备,在未来3年内均要达到12-15个班的办学规模,建设标准达到或超过省级实验幼儿园标准。没有县级实验幼儿园的县(市、区),要在2011年建成。实施“名园带动战略”,县级实验幼儿园要进一步借助自身优势,向区域内其他幼儿园辐射,输出理念、管理、师资、保教模式等资源。每所县级实验幼儿园至少要在城区、乡镇建立3个分园。分园既可以是独立的法人单位,也可以是县级实验幼儿园的附属机构。

2.多渠道建设资源整合式公办幼儿园。由于生源等因素影响,一些学校在今后3-5年内出现部分校舍闲置、师资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各县(市、区)要统筹规划、合理调配、科学安排城区教育资源。各级各类学校的闲置教育资源,经整合改建符合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且没有安全隐患的,均可用于举办幼儿园。

(二)努力建设农村公办幼儿园

农村幼儿园建设既是我市学前教育园所建设的重点,也是瓶颈和难点。各县(市、区)要提高认识,抢抓机遇,采取措施,有所突破。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确保剩余教育资源优先用于补给学前教育。

1.重点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2011年要基本完成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任务。每个乡镇都要在乡镇政府驻地建设1所规模在6个班以上的中心幼儿园,建设标准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要求;人口较多、经济条件好的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办园规模要在10个班以上。增强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联动示范作用,发挥资源优势,每所乡镇中心幼儿园至少要联系2个村办幼儿园。

2.切实建好村办幼儿园。县、乡政府要分类指导,通盘考虑,合理布局,将幼儿园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5000人口、1.5公里服务半径”的原则建设村办幼儿园,督促相关行政村落实相应的办园义务。要创造条件,积极改善农村现有幼儿园保教条件,配备基本的保教设施、玩教具、幼儿读物等,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入园。

(三)统筹建设城镇居民小区配套幼儿园

城镇居民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县(市、区)要积极协调开发商和相关部门,统筹规划,积极作为。每5000人口居民区要规划建设1所规模为6—8个班的幼儿园。居民区人口超过5000人的,要适当增加办园规模。确保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新建居民区规划将不予审批。居民区配套幼儿园由县(市、区)教育局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其他举办者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由县(市、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报市教育局备案。

(四)积极促进民办幼儿园建设

1.扶持新建幼儿园。各县(市、区)要鼓励和支持区域内外的行业、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新建符合省定基本办园标准的民办幼儿园,并在土地使用、校舍建设、教职工招聘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新建民办幼儿园既可以是独资建设,也可以是股份制合作建设。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今后新增民办幼儿园,凡达不到同类国办幼儿园设置要求的,一律不得审批,并不准招生。

2.管好已批幼儿园。要加强对已审批幼儿园的管理和监督,做好招生、收费、保教、安全等方面的日常检查和综合性年度检查。各方面均达到设置要求的幼儿园,要进一步提升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尚未达标的幼儿园,要控制其招生规模,督促其举办者不断增加投入,改善条件,直至完全符合办园要求。

3.监控未批幼儿园。各县(市、区)每年要对无证民办幼儿园进行全面排查,下达整改通知书,区别对待,靠上监督,跟踪指导。对条件接近、举办者确有实力的,要动员对照标准,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经投资改造达到相应标准的,要颁发其办园许可证。对举办者能力有限、整改后仍达不到保障幼儿安全、健康等基本要求的,要依法予以取缔,并要妥善分流和安置其在园幼儿。

五、切实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一)坚持正确的办园方向

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避免“小学化”倾向。坚持“面向全体,关注个体,游戏为主,保教结合,寓教于乐”的办园方针,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为幼儿素质教育及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以统一幼儿教材管理为抓手,规范保教行为,提高教研与科研水平。突出特色办园,改革保教模式,注重对幼儿进行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智力能力和才艺等方面的培养,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二)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建立城乡对口支援机制,加大城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的辐射力度,提高农村幼儿园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带动农村幼儿园共同发展。开展园长之间的“传、帮、带”、城乡结对帮扶、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等形式的活动,缩小城乡幼儿园的办园差距。

(三)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1.建立正常的幼儿教师补充机制。各县(市、区)要按照省定配备标准,配足配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等均应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公办幼儿园新增教师根据有关规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教师经过培训后可转岗到幼儿园任职。对已经在岗尚不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员,要限期取得任职资格。

2.加大幼儿教师培训力度。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高工程,三年内对幼儿教师进行新一轮全员培训。以县(市、区)为组织单位,利用学院和幼儿师范等市级培训院校,分期分批培训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以县级实验幼儿园为引领和示范,全面开展“园本培训”。实施“名园长培养计划”,用3年时间,每个县(市、区)培养幼儿园长20名。

3.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各县(市、区)要将公办幼儿教师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体系。幼儿教师在评先树优、职务评审、岗位聘用、培训进修等方面与中小学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六、加强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

(一)建立幼儿园动态监管机制

严格执行幼儿园审批及年检制度。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公安、卫生等部门审核幼儿园的办园资格。对审批注册的幼儿园定期组织年检并实行分类管理。要会同有关部门严格审核界定早期教育培训、教育咨询等机构的经营范围,防止无资质机构变相举办学前教育。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以县为主加强动态监管。实行信息年报制度,及时掌握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条件、招生情况、收费标准、人员资质及工资待遇等情况。

(二)强化幼儿园安全管理

各县(市、区)要按照《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保障工作,综治、公安、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安监、质监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协调配合,依托乡镇(街道)、社区组织,建立无缝隙、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建立安全责任制,按照有关规定,配足配齐安保人员及设施,健全制度,落实措施,严防儿童伤害事件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七、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计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1.建立市级统筹,以县为主、县乡两级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市政府负责制定本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管理和指导监督。县(市、区)政府对本区域学前教育发展负主要责任,负责幼儿园规划布局,公办幼儿园建设、公办教师配备与工资保障、公用经费筹措、各类幼儿园的审批注册、常规管理和业务指导等工作。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承担本辖区学前教育发展和管理责任,负责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建设并办好中心幼儿园、社区幼儿园,扶持村集体办园。

2.各县(市、区)要调整充实托幼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任务,各司其职;要牵头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1至2次联席会议,通报学前教育三年计划的组织实施情况,研究制定学前教育发展政策,协调解决学前教育园所建设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部门要充实参与力量,加强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机构编制部门要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落实学前教育的投入政策。规划和国土部门要落实城镇居民小区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建设的规划、用地。人社部门要制定和落实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关系、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职称评聘政策。

(二)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1.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发展学前教育。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要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幼儿园建设、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培训园长和教师。确保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2.吸纳社会资金发展学前教育。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园和出资办园。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对学前教育的资助与捐赠,按规定享受免税等优惠政策。

3.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市、县物价部门要会同财政、教育部门根据当地财政经费情况、办园条件、生均成本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等核定幼儿园收费标准。民办幼儿园根据教育、物价、财政部门审核的办园成本确定收费标准,并报物价部门备案。各类幼儿园一律不得在核定的收费标准外收取建园费等费用。

教育行动计划范文3

强推责任落实。启动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和中心城区学校、幼儿园建设三年攻坚工程,市政府把标准化公办幼儿园建设作为民生工程,纳入市考县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市政府把县区建设情况列入督查范围,召开专题推进会。市教育局实行领导分片包抓制和建设进度月报制,加强督查落实;市、县建立质量监管机制,发挥监察、审计、安监等部门作用,全程监管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竣工验收、资金运行等环节,着力打造“阳光工程”。

强推资金投入。把市本级学前教育专款从700万元提高到1400万元,实行每新建一所奖补20万元,改扩建一所奖补10万元;规定县区人口在20万以上的每年落实不少于500万的学前教育资金,人口在10万以上20万以下的县区每年不少于300万,人口在10万以下的县区每年不少于100万,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的40%用于学前教育;明确县区每年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其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达到5%,并列入财政预算。

强推队伍壮大。去年利用中小学撤并编制空间招教99人、招聘35人,转岗中小学教师205人,今年首批“省考市选县用”选拔265人;拨付幼教培训专款,计划每年组织培训1500名幼儿教师、200名园长,去年培训教师2655人、园长315人;在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和汉中市科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建立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达到1158人;实行幼儿教师进修培训、评选先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方面,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教育行动计划范文4

一、课程背景、定位和建设要求

“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与管理”针对高职学生来说,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在开课之初就以介绍的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以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指导思想。课程主要阐述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两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的培养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生产的实际流程和基本管理知识,能够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各类电子材料及元器件,掌握电子元器件的加工与焊接、部件的调试与装连、整机产品的总装总调等过程,能熟练利用电子仪器检测器件和电路,掌握电子设备的制作和维修技能,了解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与应用方法,正确识读和编制工艺文件,具备电子产品生产现场管理的能力。

本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通过调查研究生产企业中的产品测试、焊接、装配、检验、工艺文件编制与过程控制、质量和现场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以关键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情境为参照,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实际项目设计教学内容和学习情境,最终建设成为一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和行动化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

依据建设目标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按照工作过程来改革和序化教学知识,课程内容排列上需要兼顾学生心理的认知顺序和职业行为的工作顺序。本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需要着力解决课程内容的取向、取舍和排列问题,增加经验性、过程性和策略性的知识,删减部分概念性、陈述性和原理性知识,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学习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因为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与课程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都是串行的,因此本课程的内容编排将是一种串行结构。这样,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课程建设需要学科体系的理论知识与行动体系的实践经验,通过批判性反思和体验式的实践过程,转化为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和资格,而这种能力和资格往往与具体的行动情境紧密相关[1]。

基于以上设计思想,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方面,本课程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学习规律,并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岗位调研与分析后,将课程划分为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四个学习子领域,即电子产品的检测与焊接、电子产品的装配工艺、电子产品的调试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每个学习子领域均以实际项目为载体,按照企业生产的实际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电子产品的生产流程、生产工艺和熟悉生产管理等职业能力的目标。学习子领域根据项目背景来设计不同难度等级的学习情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个性化教学,并配备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学习情境工作过程分析表等教学文件。课程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法来设计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中提供详细的引导文,全面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加强学生的计划与组织能力,独立完成工作过程,培养创新能力。学习情境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材料、使用工具、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等。学习情境的教学组织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实施,其中,资讯、计划、实施、检查阶段以学生为主,教师作为辅助者,只有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才给予及时的指导。在决策、评估中,教师必须参与到每一个组,及时提出合理建议和作出公正的评价[2]。每一个学习情境都采用闭环方式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思和持续改进,并为下一个学习情境的开展提供经验。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三个教学环节组织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完成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校内生产性实训时,设计采用真实的生产车间教学的组织方式,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六人左右一组,组成车间的班组,这样就将整个班级化整为零,有效地解决了大班制实施项目教学的难题。教师在车间主要充当车间主任与技术主管的角色,进行整个车间的生产组织、日常考勤、过程监控、反馈处理、技术咨询、故障处理和质量控制等。实训管理按照企业班组管理方式进行,让学生身为企业员工体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真实生产环境里生产出真实的合格产品,可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强化学生的责任心、自我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强化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产品意识,也提高了教师的操作技能和现场管理水平。校外顶岗实习则选择与本课程紧密关联的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生产设备和企业的现场生产与管理,获取直接的工作方法和生产经验,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以项目为载体,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来组织实施。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建丰富的学习情境库,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素材,如项目引导文、技术参考资料、教学PPT、电子教案、现场视频资料、工艺文件、练习题、检查单、评价表、反馈表等,并组织成课程网站的形式。学生可以直接在课程网站学习,教师与学生实现网上教学交流。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和行动化教学法设计

完整学习过程的目的在于获得对事物处理时的完整性行动,包括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情境化和行动化的教学设计有利于促进整体性学习过程的形成,从而使得学生在与学习内容进行主动或互动的交流中,将新的信息和反思与自己已有的行动能力联系起来,并在不同的生活领域中扩展其所获得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情境化和行动化的教学还要使学生灵活应对职业中和职业外的生活情境,以使自己的职业能力得到继续开发。从社会学角度讲,基于职业情境的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更加人性化,更多地使学习与生活世界紧密相关。从教学论角度讲,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认为信息的获取、概念的形成及观点的建构总是与通过行动获得的经验紧密相关,行动导向的教学更加注重范例性、生成性、发现性的学习原则,更多地采取跨学科学习、项目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例如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和四阶段教学法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和行动化教学法,它们均注重对行动计划、行动过程、行动结果的反思[3]。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授,始终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对知识技能获取过程的指导,忽视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对教法和学法的辩证关系认识不足。为克服传统教学法的弊端,本课程设计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和行动化教学法。例如,项目教学法中,师生可以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以进行教学活动。项目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出现,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能得到一个具体的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本教学法一般分为五个教学阶段: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纳或成果应用[4]。又如,为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避免不必要的教师干扰,可以把过去教师的讲授和演示材料转化成声像制品,或开发指导学生独自完成学习和工作过程的引导材料,供学生自主决定和参考,这称为引导文教学法。引导材料包括任务描述、引导性问题、学习目标描述、质量监控单、工作进度计划、工具和材料需求表、专业信息来源指示单、专业杂志、文献、技术资料、劳动安全规程、操作说明书以及基于企业内部经验总结的辅材料等。本课程还可采用行动导向的四阶段教学法,教学过程分为明确的四个阶段。准备阶段为教师设置问题情境、讲解学习内容的意义,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工作过程的积极性;教师示范阶段为教师演示工作过程,讲解工作要求及操作程序,告诉学生怎样做;学生模仿阶段为组织学生按教师示范的步骤重复教师的操作,在必要时解释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教师观察学生模仿的过程并得到反馈信息。其中,学生通过对于整个工作过程的模仿建立起最初的行动协调框架,以便将来独立完成工作;练结阶段为学生在已经建立的行动协调框架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

作为本课程的辅助教学手段,还可以通过组织和开展双休日工程、电子设计竞赛、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和培训讲座等活动,搭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利用开放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学生在课外任何时间都可到实训室中制作和调试自己的作品,熟悉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及时解决学习及制作中出现的问题。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和行动化教学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依据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岗位调研与分析后,根据课程的知识、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则着重解决教学内容的情境化和行动化问题。本课程的部分实践教学条件还在建设完善过程中,整体教学设计也可以推广和借鉴于其它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以促进本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教育行动计划范文5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 教学活动 设计

一、前言

个性化教学是基于学生个性、兴趣的需要开展的教学,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过程。它强调了人的多样性、独特性,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这种独特性就是“个性发展”。有人调侃大学校园学习:上课的时候,清醒的学生没有发呆的多,发呆的没有睡觉的多,睡觉的没有玩手机的多。对此说法,作为高职学校教师,我虽不完全认同但也深有体会。这些固然有学生学习意识不够,学习懒惰的原因;但是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的课堂对学生有多少帮助,有多少吸引力,他们是课堂参与者,还是只是为了学分无奈的作为了课堂教学的道具。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强调了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因此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个体差异性,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使每一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坐标点,那我们的课堂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本文以高职高专《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论述基于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活动设计。

二、理论基础

这里首先对多元智能理论及个性化学习理论作一概要阐述。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博士于1983年在其著作《心智的架构》中首次提出的并着重论述的理论。 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由八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力因素是多维度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以整合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力优势,这种智力可以在实践中明显的得到体现和开发。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了个体智能的差异化。由于该理论的内涵和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十分契合,国内教育学专家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同时该理论为个性化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阐明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为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与指导。

个性化学习是当代国际教育思想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无论是美国当代所提倡的个性化教育还是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以“个性化养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改革,都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个性的张扬。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些都说明无论东西方,无论时代变迁,教育的本质就是回归到对人个体生命的提升。该理论强调从学生个性特点及发展强能出发,采用恰当的方法、手段、起点、进程和评价方式等,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这一学习过程既是个性的展现养成,也是个性的自我实现和追求的过程。当今社会崇尚张扬个性,提倡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

三、建构个性化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是面向少数精英,侧重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忽略了部分学生的其他优势智能的发展。这种学校课程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多是片面发展的学生.而且多是循规蹈矩,没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而以个性化学习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则完全追求每一个学生的基于个性之上的发展.通过学校教育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考虑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学习风格的独特性等因素,通过多维度教学活动的设计及学生课程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个多视角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提升自己。

四、课程分析

专业:工商管理

课程:统计学基础

课程定位:专业基础课程

《统计学基础》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的时代,数据的搜集和处理尤其重要。本课程既介绍具有通用方法论性质的统计理论与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运用,又介绍社会经济领域所特有的一些统计理论与方法。因此,本课程的开设既为学生学习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课程服务,同时也为日后学生进入工作单位所需的社会经济统计工作提供有力的知识保障。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统计工作过程,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调查实施、抽样调查、数据处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等技能。

五、教学活动设计

统计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时常要求学生平时注意搜集与统计相关的新闻资料,也鼓励学生自行设计问卷并通过网上展开问卷调查,课程终期我们会安排学生外出参与社会统计实践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我始终秉承这些原则:教学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基于个体自主学习,基于现实生活经验,基于师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基于对问题的探究。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教学中的沟通技巧,做到教师指令的传递简单明确,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目标及过程;课堂的沟通交流要做到及时的反馈,做到信息传递的双向性;注意沟通中的同理性及非暴力沟通。以下是我在《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常见几种教学设计,为了直观说明每一种教学活动,特以表格的形式进行表述。

此外需要指出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的三点问题:第一,关注学生学习的基础、学习状态、学习外的情绪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形式;第二,注重学习过程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彼此之间教学内容以外的互动交流,我时常与学生交流人生观点、社会热点话题,以此激发他们的情绪,同时也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人生正能量;第三,适度地给课堂留空白。现在课堂教学设计提倡粗线条生成性课堂,教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空,让他们完成对知识的整合,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但留空白并不代表教师责任的“空白”,最好的教师是学生能够做到的时候你需要隐身起来,当学生需要你的时候要及时出现。

教学活动的开展关乎教师的一言一行,有时课堂中教师的一个感叹词都会让课堂生机勃发。每一个教师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体就有区别与他人的很多个不同,即使有再好的教案、课件,每一个教师对他的演绎都是不同的,何况还有时间、空间、受众对象的千差万别。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多钻研,勤思考,广借鉴就一定能找到自己创造性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董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9.

[3]唐宗明.大学生合作学习教学设计与评估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04):62-65.

[4]鞠文.略论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3):120-121.

教育行动计划范文6

一、部队基层文化活动隐性教育功能的理论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隐性教育研究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虽然,目前对隐性教育的理论内涵理解不尽相同,但就总体而言,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所谓显性教育,就是教育者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目的,直接对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或是对其进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等教育的一种活动方式。而隐性教育的教育内容往往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受教育者在充分自主意识的支配下,不知不觉受到教育的一种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隐性状态下获得的痕迹,如识记的东西、注意的对象等,具有鲜明、持久的特点这是开展隐性教育的客观基础。部队思想政治显性教育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课、经常性思想工作、党团活动、领导专家的报告、讲座、以及政工干部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等直观有形的教育。而除了这些显性教育之外的,其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功能的活动形式与载体,如军营文化活动、军营环境氛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以及部队集体的精神风貌等等,这些可以间接无形的引导官兵受到教育的,就可以看作是一种隐性教育。基层部队通过各种文体、娱乐、技术性及思想性健康有益的活动,为各有所好、兴趣不同的基层官兵创造出发挥其天赋的有利条件,使广大官兵全方位、多层次的成长进步;同时在活动中也使官兵的思想向着社会和军队的需要健康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了一种“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种效果可以说,正是部队基层文化活动隐性教育功能的生动体现。

二、部队基层文化活动隐性教育功能的基本特点

1、渗透性

隐性教育的内容是通过一定的载体渗透、融入到被教育者的日常行为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在部队基层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需教育者做更多的繁琐说教和强行灌输,便自然而然的在官兵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可以说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官兵所受到的这种启迪和感化正是隐性教育的渗透性所起的作用。

2、自主性

显性教育中的教育者往往是从高处、从宏观上提出让受教育者所达到的要求,而这往往会让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而被动接受教育。而隐性教育则避开了这个弊端,在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行为中完成受教育的过程。在文化活动中,官兵以主体的身份主动融入到活动的文化环境或精神氛围中,其中所隐含的教育内容往往与官兵的自我愿望、个性特点有着一致性,因此官兵就能主动的去接受教育。

3、多样性

隐性教育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即使处在同一种隐性教育的环境或过程中,由于各自的知识、阅历、实践、感悟不同,所受到的潜在影响也不相同。部队基层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决定了隐性教育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这避免了显性教育的单一性而让官兵感到枯燥的负面影响。另外,在同一文化活动中,官兵也会由于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从多个维度得到启示,受到教育。

4、易接受性

隐性教育是受教育者在无人说教的情况下主动介入教育环境的,这种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出的教育信息,较之显性教育的单调拘谨的形式更易于让受教育者接受。在部队基层文化活动中,官兵所面对的是优美的艺术、感人的情境、和谐的氛围、可敬的榜样、真诚的行为、亲切的语言、深邃的文化等等。这些形式使官兵在行为上易于模仿,心理上得到愉悦,其中所传递出的教育信息,也使官兵在思想上易于接受。

三、部队基层文化活动隐性教育功能的表现形式

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它所具有的优势是不容忽视的。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隐性教育功能的作用,开展好文化活动,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兴趣衍生功能

青年官兵大都兴趣广泛,基层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正好给官兵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充分开发自己的兴趣。有些文体活动,官兵开始可能觉得并不感兴趣,可是偶尔参加了一下,或是被“强制”的参加了某些活动,结果发现自己原来还有这方面的天赋,进而产生了兴趣。产生了兴趣便会在“忍耐”和“自我强制”中坚持每天练习并逐渐提高强度,即使生病和受轻伤也不间断。兴趣会使官兵获得毅力和耐心,同时也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增大官兵的兴趣范围,也会衍生到其他的学习训练中去,增加抗挫折能力,进而促进官兵的成长进步。官兵从这种兴趣衍生效应中得到的提高是一开始没想到的,而是一种顺其自然、易想不到的结果。

2、情境陶冶功能

基层官兵对部队驻情感的培养,是和基层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分不开的。部队驻地的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人文环境、民族风情、生活方式也都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性为基层文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养料。依“山”傍“水”的部队,可以开展具有“山味”和“海味”的文化活动,民族风情浓郁地区的部队,可以充分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组织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许多基层部队营造出特有的边陲文化、海防文化、高原文化,更能激发官兵扎根边疆、热爱海防、奋战高原的浓厚情感。身处这些文化情境中,会使官兵有美的陶醉,心灵的震撼,也能焕发出强烈的爱祖国、爱人民和爱家乡之情。

3、沟通交际功能

在部队这个群体中,要产生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少不了彼此的沟通和理解的。部队繁重的训练和执勤任务占用了官兵的大部分时间,容易忽略了官兵之间彼此正常交往需求,长此以往,就会对部队的群体和谐以及官兵自身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可以说,基层文化活动是官兵之间交流的一个有效的载体,在许多集体参与的文体活动中,比如,体育比赛、趣味运动会和一些游戏活动等等,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使官兵在娱乐中,感情碰撞、敞开心扉,从中学到与人和睦相处,自信谦让,,抑制自我和帮助他人等等的优秀品德。同时,还会逐步树立起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进而激发出一种集体主义精神,使官兵的思想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