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现代化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现代化建议范文1
关键词:生产方式;农产品;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4日
一、莱阳市“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回顾
(一)粮油生产能力稳中有升。“十二五”期间,按照“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的成长测土配比方法施肥等节本增收技术,使农业出产资本获得有用节制,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展望与防控能力加强,粮油出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上必然有所提升,稳固了莱阳市“全省粮油生产大县”的优势地位。到“十二五”末(2015年末),分析测产全市粮油种植面积(二次种栽)达112.27万亩、亩均单产257公斤/亩、总产28万吨。
(二)水果产业提质增效。依托资本、土地和成长根本,以打造水果生产大市的目标,凸起基地建设、果园看管、加工企业培植壮大三大重点,提高水果产业及其附加值,提高莱阳梨a品的市场有力竞争,周全地提升水果产业整体体效益。水果园基地散布全市15个乡镇,120个村落,从业庄家3.5万多户,涉果人丁13万余人,果农人均从水果产业成长中获得的收入约为4,300元。五年来,果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到2015年,莱阳市水果加工车间达到120家,机器设备达千余台,固定资产达1亿余万元;水果产品已经涵盖苹果、莱阳梨、蜜桃等种类;“一支笔莱阳梨汁”等品牌已经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014年,全年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27.14亿元,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0.65∶1,与“十一五”同期相比净增长10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县建成水果果园、油产作物基地、中草药材、水产品与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基地总占面积量达132.51万亩;培植市级以上农业现代化龙头重点企业15家(省级6家,市级9家);培育各种市场主体5,500个,专门农民互助达185家,家庭种栽养殖农场达到72个,新植培专门户310户。
(四)科技服务贡献率上升。“十二五”期间,建立5个部级粮油高产示范、3个省级丰产工程示范,建成娘娘山旅游农业合作开发区、照旺庄农业休闲村、濯村农业现代成长村等10个区示范农业。为提高花生产业化水平和国家竞争力,近年来“鲁花”和国内重要高等院校建立了多个联合研发中心和科研基地,建立的江南大学――鲁花联合研发中心、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基地已经运行7年。
(五)农村新能源建设成效显著。坚持“因地制宜、典型示范、强化服务”的原则,广泛地试行绿能,各乡镇实际得当的农村新能源。“十二五”期间,累计建成户用沼气4.7万口、推广生物质炉25,000套。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逐渐完善。省市的凭据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查验检测规划建设,不停加强公共体系检测建设。“十二五”期间,先后督促春雪、龙大等8家企业、超市建立农残检测室;在镇乡创立了17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办理站;筹集资本100多万元,占地300平方米启动的莱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督检验项目实验室,对农产品实行监测达全程,确保蔬菜、水果抽检及格率均达几近满分百。同时,全市有7个农业企业,8个品类牌子获有机食品认证,2个地理标品,7个绿色食品,15个产物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基地有机面积达2,000余亩,加强了莱阳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二、莱阳市“十三五”时期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
(一)宏观环境
1、政策优势。“三农”题目在“重中之重”之位,直接有力地、范围广地强农惠民,为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全县农业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明显提升,美丽村庄建设初显风范;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拉大了对农产物的有用需求,为莱阳市农业发展供给了内涵动力。
2、资源优势。一是农产品资源优势。全市已建成特色主导产业基地,食品工业园区、濯村工业园、龙达工业园等坐落莱阳;二是劳动力资源优势。随着国家退耕还林等项目的推进,莱阳将会有超过5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需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成长的人力资源主力;三是水资源优势。境内有大面积的蚬河湾库叉及13座中小型水库,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发展特色养殖。
3、区域优势。莱阳陆路交通、客货运输四通八达,204国道、308国道在莱阳腹地蜿蜒,烟青一级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杰出的区位占上风,便捷的交通为莱阳市旅游与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重要市场开拓前提和交通条件。
(二)发展重点
1、全方位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到“十三五”末,全市推广测土配方累计施肥技术达到300万亩每次以上,配方肥应用100万亩以上,化肥总商品量18万吨以内,配方肥占35%以上;有机肥种植20万亩以上;旱地农作物节水农业技术使用在25万亩以上;化肥使用率提高1~3个百分点,实现化肥总用量零增加,泥土的有机质含量提升到2.5%,年均提升0.1%。
2、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建设
(1)水果产业。以茌梨为例,莱阳全市茌梨种栽面积有1.1万亩,2.6万吨的年产,能创造1.2亿元茌梨年销售收入。但60%以上的莱阳梨是市内贩卖,余下较多部分是被作为礼物运送到了外埠,实际当作商品是屈指可数外销的。特色品牌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2)油料产业。以鲁花为例,在花生油产业的引领下,将主打花生油品牌延伸到压榨葵花籽油、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坚果调和油、橄榄油、芝麻香油等众多农作物油种,实现了多油种多品类的产业格局。不仅让企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开拓发展了第二支柱产业,更给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重大贡献。
3、加强品牌培育。莱阳市农业局专员说,农业产物地区农作物品牌价值评定指数中有一个重要指数是看品牌佳誉度和影响力,下一步⒏愫帽曜蓟建设,以大型企业为依托,履行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
4、实施高端市场营销。以莱阳梨为例,通过莱阳梨批发设立专区,施展好莱阳联盟发卖绿色食品专区的作用,大力开辟新市场,扩展到大中城市争取斥地设立专卖店,实施专卖经销策划,积极奉行收集网络客源营销,依托知名大企业,通过现代销售平台,实行合作多赢,实现捆绑式营销。
5、加强“千县万村”计划建设。现在莱阳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已形成发展电子商务的浓厚气氛。莱阳市农业淘宝项目市(县)级运营中心选址在莱阳・义乌国际,首批将计划选择30个村落作为农村淘宝服务站点。
(三)保障机制
1、着力加强组织领导。树立龙头企业为市场主体,扶持龙头企业就相当于扶持农民的观念,切合实际,将建设农业现代化纳入各级各部门的重要工作日程。
2、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以当局政府投资为指导,拓宽农业资源投入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结合当地实际现代农业情况,保持与世界潮流一致,极力制定好的现代农业计划部署文书。
3、大力推进依法治农。现代农业执法体系和建设领导队伍加强,加大培训农业执法人员的力度,工作执法人员与公务员提高职员能力水平。完善法令监督制度,促进公平执法和严格公开执法水平提升。
4、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职能。完善农作物质量监测体系,保障监管投入经费,确保农产品和农业投入产品质量安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并且需要引导与鼓励农作物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证后强化监管,规范督促认证产品使用标识,使用依法规范农业安全投入品,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产业。
三、结语
在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上积极摸索、标新立异,借鉴海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发挥莱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应用先进生产设备,实现农业标准化。加强村民网络系统建设,畅通联系群众渠道,及时掌握农村基层动态,解决和调处矛盾纠纷,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加速莱阳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春雷.莱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情况的调查[A].农业科技管理,2011.
[2]孙德奎.山东省莱阳市标准化农产品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3]佚名.市领导调研农业农村和基层综治工作[N].烟台晚报,2015.4.3.
[4]王军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5]李旭霖,陈国玉.莱阳市农产品比较优势及区域布局分析[N].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农业现代化建议范文2
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政府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政策意见: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1、农村水利建设。年度扶持资金总额为1000万元。其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300万元,重点用于小型水源工程建设,灌区水利设施配套;水毁修复100万元,重点用于水毁工程的修复;病险水库、山塘除险加固500万元,重点用于列入*年度省千库保安工程项目建设,小型水库、面上重点山塘除险加固,清溪口水库、内庵水库除险加固前期工作;河道整治100万元,重点用于河道险工险段处理。
2、农业综合开发。年度扶持资金总额为1800万元。重点用于小流域中低田改造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3、生产基地机耕路建设。年度扶持资金总额为150万元。重点用于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机耕路建设。
4、农业现代化装备。年度扶持资金总额为290万元。其中农机补助170万元;农业信息化装备50万元;"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70万元。
二、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1、粮食生产。年度扶持资金总额为340万元。其中粮食风险资金200万元。其它主要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救灾种子储备、农药化肥储备贴息、超级稻工厂化育秧工程和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等。
2、特色产业建设。年度扶持资金总额为680万元(县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300万元)。其中用于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农业产业80万元;茶叶产业250万元,主要用于茶叶良种化改造、技术推广和示范工程建设;毛竹产业250万元,主要用于毛竹基地新造、笋竹两用林和低产林改造、竹林扩边和示范工程建设;其它特色产业100万元,主要用于良种化改造、技术推广和示范工程建设。县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的经费主要用于农业科技成果试验推广,农业科研,农业科技示范区(点)建设,科技型农业企业培育等。
3、绿色有机农产品开发。年度扶持资金总额为200万元。重点用于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标准制定,营销体系构建;中国有机茶之乡和"武阳春雨"等农产品品牌建设;组织农产品参展参会等。
4、林业生态工程。年度扶持资金总额为750万元。重点用于生态公益林补助、阔叶林改造工程、地上人工造林、迹地更新和绿化示范村奖励。
5、生态养殖业发展。年度扶持资金总额为180万元(生态村建设资金中安排50万元)。其中用于能繁母猪、后备母牛补助90万元;用于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和标准生态养殖场建设90万元
6、农家乐发展。年度扶持资金总额为30万元(三产扶持资金中安排)。重点用于农家乐的规范化管理、宣传推广和特色化发展等。
7、农业安全保障。年度扶持资金总额为270万元。其中动物疫病防控经费200万元;病虫害统防统治经费10万元;植物疫病防控经费10万元;防汛抗旱经费50万元。
三、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创新现代农业的组织机制
1、培养新型农民。年度扶持资金总额为480万元。重点用于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尤其是低收入农户、失地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等。
2、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年度扶持资金总额为120万元。重点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协会)带动农民增收奖励、新办和引进农业加工企业补助、农民合作社(产业协会)规范化建设和等级评定奖励。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现代农业的公共服务体系
1、村庄整治工程。年度扶持资金总额为2500万元。其中1500万元用于村庄整治补助,1000万元用于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2、生态村建设工程。年度扶持资金总额为1000万元(其中50万元用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重点用于生态村建设补助。
3、清泉工程(农村饮用水工程)。县财政年度扶持资金总额为1000万元(省补助资金除外)。重点用于清溪口水厂建设、水厂管网延伸、区域性供水工程建设及全县分散式供水工程建设。
4、扶贫开发工程。年度扶持资金总额为150万元。其中下山脱贫小区基础设施建设100万元;低收入农户生产性贷款贴息、贴损50万元,主要用于低收入农户生产性贷款和低收入集中村发展村集体经济贷款的风险担保、贴息、贴损。
五、相关说明
1、各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本意见编制重点扶持项目导向目录,并报县支农资金整合管理领导小组审定后予以。导向目录应对欠发达乡镇在项目、资金上予以倾斜;对经济薄弱村兴办农业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源口水库库区内改善种植结构的要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对低收入农户发展农业产业的补助"门槛"降低到连片1亩以上、补助标准提高50%。
2、扶持资金的申报兑现程序:
(1)项目申报。申报: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项目单位要按照项目导向目录认真负责地编制申报方案,并由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签署意见统一报各相关主管部门,并抄送财政局。立项:由各项目相关主管部门会同县财政部门根据乡镇(街道)申报情况,组织相关人员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审核,提出项目资金拼盘初步意见,上报县支农资金整合管理领导小组,经县支农资金整合管理领导小组批准后,由各相关主管部门会同县财政局下达立项计划。
(2)项目验收。下达立项计划后,项目主管部门要会同项目所在乡镇(街道)根据立项计划书进行组织项目实施并负责监督管理。项目完成后由项目所在乡镇(街道)进行初验,初验合格后,向项目相关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由项目相关主管部门组织验收组进行项目验收。
(3)资金兑现。相关主管部门在项目验收合格后,会同财政局提出资金安排意见,报县支农资金整合管理领导小组批准后兑现(县农业农村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按项目实施进度拨付资金)。补助资金由县财政局拨付到有关乡镇、街道办事处财政,然后分拨到有关单位和农户。项目实施主体是县级单位和龙头企业的,可由县财政局直接拨给项目实施单位。
3、本意见所涉及扶持资金根据各产业发展的情况由县政府统筹安排。
农业现代化建议范文3
关键词:品质经济;规划;资源优势
一、基本观点
(一)品质经济的定义
品质经济是指适应人们食饮绿色食品的基本要求,实现人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交流中更健康、和谐、愉悦生活的经济形态。通过文化传媒、体育等渠道建立的人与人交流、健身强体等方式也是品质生活方式,这种品质生活方式,更偏向于心灵沟通和健康快乐。本文强调的品质经济,偏重于从人与自然交流,或基于自然的平台进行的人与人的交流及健康快乐的角度,进行相关分析。
(二)基本判断
发达国家已整体进入品质时代,具体生活方式(消费需求):对绿色食品、安全食品的要求高;热爱体育,群众体育普及;热爱各种形式户外旅行。供给方式:农业科技发达,支撑物种开发、生产出安全、高品质的食品;文体业发达、娱乐方式样化;互联网业发达;心理咨询业发达等。而中国城市不同程度走进品质生活时代且有各具特色。因此,中国城乡经济中的农村经济发展应顺应品质经济时代潮流,抓住时代机遇,发展新型农村经济。这既有发展前景,也是发展的内在动因。
(三)社会经济意义
品质经济与非农的两头高的经济共同构成和谐完美的经济。非农的两头高的经济是从供给角度中的产业属性和产业链的环节角度看社会生产现象,形成的提法。假设成都市未来实现微笑曲线,从初次分配角度看,受益的主要是高端科技与服务人才、高级管理人员和政府。而普通劳动者并不能广泛而有效地参与“微笑经济”,以获得微笑。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品质经济才能通过服务分享微笑经济直接受益者带来的收益,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同样,在人力资源溢出的趋势下,人力资源也只有通过品质生活的泛化而找到其发挥能量的市场。因此,从社会福利广泛分享的社会诉求来看,品质经济才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
(四)品质经济的特点
一是发展条件是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绿色生活的文化在大众中普及,交通与信息网络发达,有消费者认可的开发资源及配套的服务管理方式与水平,有适合消费者自身消费水平的选择空间。二是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经济,也就是自然资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价值可被综合利用、深度开发的经济。三是通过文化发掘使自然资源增殖或通过创意投资、美化自然就可使资源点石成金的经济。四是普通劳动者可以迅速适应的经济。五是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及技能的经济。六是物种资源充分发挥潜能的经济。
二、成都市发展品质经济的条件
第一,自然资源精华浓缩。即地貌与气候在小区域的多样性,为规模化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农业旅游服务业、自然资源增殖服务业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二,有发达的文化与产业支撑。成都市文化底蕴深厚,成都及周边不但有历史积淀的深厚、独特的文化,还有敢消费、会消费、爱消费的区域民俗文化,并养壮了发达、有竞争优势的餐饮产业及文化。
第三,城乡统筹改革先行,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六年改革中,进行的农村产权改革及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等,为新型经济发展、新市场繁荣、新城镇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超前的有效的制度基础,同时,也为成都市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形成提供优良的制度环境。
成都市应根据品质经济发展的规律、特点及自身优势,以农业科技优势和引领四川农业科技创新为责任,在一区一主业的主导下,把成都平原建设成为土特农产品、畜牧、家禽、鱼类产品的生产基地,装点现代城市的花卉苗木的生产研发基地,涉农旅游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区域,自然资源增殖服务业(山区、部分自然条件好的农区的房地产业)适度发展的区域,高级稻米与油菜生产的基地。总之,是满足城镇居民多种现代、绿色需求的经济发展区。
三、成都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的不足之处
(一)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应是生产与分配适当结合的规划
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而言,此前,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制订规划主要是“生产性”的规划。现阶段,我国强调发展与和谐并重,因此,规划应是“生产性”、“分配性”内容都有所反映,从而体现产业、经济发展是手段,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是目标的指导思想。
在对成都市总体规划及子规划学习考察中感受到,社会公正的指导思想在总体规划的“十二字方针”中体现的比较明确,但在展开中体现的不充分,而相关的子规划中体现的更不明显。如果就业与收入仅仅被视为是社会指标,由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制订,它最终也应分解到产业上来,因此,产业部门不直接定出这些指标,落实社会公正的指导思想就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成都市农委虽然在实践中广泛地实践着品质经济,但没有理论抽象出品质经济内核
第一,从子规划与总规划及其他子规划的关系看,该规划如其他规划一样,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首先,“全域成都”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全域成都”规划的核心,应该是人的社会发展规划。应根据城镇化发展的可能,明确制订未来农村人口须转变社会身份的规划,并制订城镇与新农村发展规划,农业、非农业发展规划,以及与之相关的公共投资等规划,才能相互适应。其次,该规划就是一个目标、方向、原则的制订与说明,而对实现目标的投资、土地流转规模、农业科技投入、农业劳动者培训等没有配套规划,内容不充分。
第二,对品质时代的预见性不够,对未来可能出现一些产业,没有在规划中提出设想性内容,或数据订的可能偏保守。就前者而言,从规划的各类产业数据可见,规划是对现实的延续,这就把可能出现的新产业排除在外,如基于品质经济的视角,未来的居民对“土”猪、“土”禽、竹笋等真正的绿色食品的需求可能会快速增长,而成都的三圈层农区又具有发展这些产业的条件,但在规划中有所述及,但不系统,如对生态养殖区及工业式规模养殖区缺乏规划;对土鸡提出了发展的鸡名与区域,但对鸭、鹅、兔、野味等没有规划;对农业劳动者没有进行有针对性培训的规划。休闲观光农业吸纳就业人数、休闲观光实现接待人数、休闲农业旅游收入这三个指标分2015年、2020年提出的规划数据,2015数据肯定更“准确”,而2020年的数据可能比较保守。因为,国家未来十年要通过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大幅提高社会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应地,品质生活将在更大的消费群体中展开,以上三个指标都可能进入快速增长期。
四、推动成都市品质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以品质经济的视角,全面审视修订成都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要制订出能有效推动品质经济在成都全面、有序展开的规划。规划是一个系统,由核心规划与子规划体系构成。核心规划是人的社会身份转变的规划,逻辑递推出成都市的功能区发展规划,进而延伸出城镇与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其中,最重要且有新意的是体现品质经济的农业旅游服务业、资源服务增殖业等)的发展规划,终端就是政府与民间的投资规划、就业培训与社会保障规划、收入增长与消费增长的规划等。联系成都自然与历史形成的资源优势,笔者建议,沿山、沿水、沿路,充分发掘自然与文化的资源,全力打造农业旅游服务区;同样,依靠资源,引入房地产等服务业,促使资源增殖的品质生活休闲服务区在更广阔区域的分布。
(二)以完善政策为保障,推动品质产业与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
这一政策的取向就是鼓励农民进入城镇,推动农村土地要素高效流转,支撑规模农业、特色农业、派生的观光业、休闲业、房地产业、餐饮业等全面联动;配套解决农民进城务工的廉租房问题,保障劳动要素的充分流动;完善政府向农区公共投资及鼓励民间向农区品质产业投资政策,刺激各类投资为品质经济的形成、壮大提供不竭动力。
(三)政府公共服务重点和投资应进行战略转移,由城市转向农村
政府应紧紧围绕三、二圈层打造“品质生活休闲区――真正的生态土特产区、绿色生活区、乡村文化创意区”的大目标进行规划及加大投资。进而打通城市与农村互动的通道,实现两个市场的无缝对接。在这里强调一点,所谓战略转移是指,政府投资的占比应有较大变化,以引导社会投资向三、二圈层集中,消化成都市过高的居民存款,疏通富裕社会资本投资渠道,建立全新的品质经济。
(四)政府应加快市场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市场监管的效率,维护品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建立政府鼓励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机制,吸引社会投资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积极性。政府把可商业化的大项目与有关公共设施的投入招标捆绑,同时,政府配套投入土地整理金、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及信贷担保等优惠,吸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二是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并加大政府投入,推动市场化进程。如政府可以在农产品基地建立政府出资并管理的农民低缴费的多功能仓储设施,同时,在农产品物流中心建立市场信息中心,慰平农业供求的季节冲击,减少农民的现实损失,增强农民创新的信心和对市场风险的控制能力。三是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进而加强对行业的监管,推动特色产业、生态农业、精细化农业、农业旅游服务业、农区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区域产业、产品品牌的市场信誉,增加农村家庭经营收入渠道和空间。
(五)政府应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中发挥引领作用
品质时代的生活需求是精神与物质世界的高度和谐的统一,为未来新的产业、新的市场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也为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永恒的动力,特别是为高附加值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如对进一步美化成都山水,以增加其旅游业及农业(林业)服务业资源品位及吸引力的具体措施中,在品质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就创意出“泼墨山河”的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能,发挥人的文化创意能动性,仅用不同颜色的树种,就可生态重染山河。这使林农从种树的低附加值的瓶颈中跳出,仅因文化助力,就可让林产增殖。如何防范物种移植中的侵入问题,又如何陪育出新树种等等问题,就要求政府调查山水资源,制定美化山水规划,林业科研、畜牧业科研等等方面也应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品质经济所依托的自然资源的可开发利用价值。
(六)政府应全方位为品质生活方式造势,以消费需求的扩张刺激品质经济的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有舆论宣传的制度优势,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传媒工具,调动全社会的科研与宣传的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品质生活的宣传推广活动,是推广普及品质生活方式的必要行为。英国的宫廷生活方式从贵族流向民间,就是最好的例证,其中,时尚传媒的舆论宣传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推介品质生活的方式与资源,扩大品质生活市场信息的范围和提高舆论导向的效率。这方面,四川省的电视媒体已做得很好,遗憾的是成都市真正的品质资源还不够。
五、对农委完善“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第一,旗帜鲜明,以品质经济的理念为指导,丰富、完善已编制的规划征求意见稿。基本原则是“在资源开发与保护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一区一主业的选择中创核心竞争力;在规模中要效益,在生态中找品质,在复合中寻共赢。”
第二,重在落实,对自身配套与部门衔接的规划反复沟通、完善。
第三,加强规划落实过程中的社会宣传。主要就是舆论导向、资源与市场信息,推动品质经济早日落户成都。
参考文献:
刘泽仁,张华,刘容.从品质经济视角审视成都市农村经济发展路径[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农业现代化建议范文4
一、工作宗旨
为了贯彻落实《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关于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部署要求,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领导小组决定聘请在全国和省内具有一定学术造诣、权威影响、较高学术成就的农业经济、区域发展、城乡建设、农村改革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咨询委员会),创建吉林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专家智库。
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宗旨是:紧紧围绕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着眼解决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突出创新、讲求实效的原则开展课题研究和思路、政策、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谋划,从吉林省实际出发提供具有综合性、预见性、探索性、精确性的意见或建议,为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二、职责任务
专家咨询委员会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领导小组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日常工作由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主要工作职责任务:
(一)决策咨询。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所涉及的重大任务、重大事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进行咨询论证、评价分析,提出参谋意见;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对策建议;积极谏言献策,充分发挥决策咨询“智囊”作用;加强同国内外咨询机构与人员的沟通交流,借鉴成功经验,提高决策咨询水平;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超前研究,主动参谋,为决策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咨询服务;完成其他具体工作。
(二)专题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结合吉林省实际,开展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现代化突出问题对策、“三大体系”建设路径、农村金融支持、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农民就业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黑土地保护等等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
(三)专家指导。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于各类工程建设、改革创新试点、政策落实推动等方面开展专家咨询指导,通过开办专家巡回讲堂等形式,将“三农”政策、发展趋势、技术要点、经营模式、创业就业等方面新知识、新理念传递给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开阔视野,提升素质,努力创建共同发展良好氛围。
三、专家组成
(一)聘任条件。
关心支持吉林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两院”院士、研究员、教授等农业农村方面专家学者;年龄一般应在70周岁以下,身体状况良好。
(二)聘任与解聘。
1.聘任。经有关部门单位推荐,由省率先办审核,报领导小组审定后予以聘任,发放聘书,享受相应待遇。专家聘任期限为5年,每期聘任人数不超过15人。2.解聘。专家聘任期满后根据工作需要、任期内业绩和身体状况可连续聘任,未续聘专家期满后自然解聘。对因本人身体或其他原因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专家顾问,由省率先办提出建议报领导小组审定,予以解聘。
四、专家权利和待遇
1.专家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到吉林省调研、考察、交流,由省率先办负责安排接待,所需费用由省率先办负责。2.专家咨询委员会可调阅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关文件、资料;参加有关的工作会议。3.专家可参加省内一些重大活动,参与全省有关农业农村战略规划的制定。4.专家在吉林调研、考察期间享受有关外聘专家待遇。5.省率先办每年组织1~2次省内外咨询交流活动,交流成果共谋发展。
五、服务保障
省率先办负责专家顾问的选聘、联络、接待等服务工作。具体如下:
1.建立专家成果档案,并将成果转给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2.及时向专家提供有关省情信息、文件、简报和资料,主动向专家顾问汇报需协调解决的问题,及时对专家顾问来函进行答复,认真研究专家顾问提出的意见、建议,并视情况向领导小组报告或转送相关部门。3.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积极为专家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必要的帮助。4.专家顾问日常工作经费纳入省财政预算,工作经费的开支范围主要包括:调研费、联络费、考察费、书刊资料费、印刷费、走访专家顾问费用等。
农业现代化建议范文5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影响机制
一、引言及文献评述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紧张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难以从根本破除,这给农业增产增收加大了难度。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引导农业现代化发展,以此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推动农业转型。农业科技创新为我国农业带来先进科学技术,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及增加产品产量。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开发并应用科技科研方法,同时完善农业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这一过程的成功实现,事实上就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发展中的过程。科技创新作为“三农”问题的重点,其对农业现代化影响机制的研究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对科技创新及农业现代化相关问题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张充研究认为,科技创新因素有助于农业生产率提高,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陈林研究发现,随着我国农业方面现代科技的不断应用,新技术在不断地开发,加速拓宽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高布权阐述了地域环境、组织管理以及风险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强调农业科技创新通过提升农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减少农业风险等途径来作用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宿桂红、傅新红通过对1985~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良性互动关系,指出科技创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产发展以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基于以上文献研究,关于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影响机制研究大多停留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农民增收与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本文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性指标,涵盖了经济、社会及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方面对农业现代化进行评价。本文认为,科技创新能够通过改造生产工具来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科技创新还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需求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引导农业生活现代化;科技创新促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催生科学工艺,降低农业污染与灾害发生频率,达到农业生态现代化。通过对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影响机制的研究,本文还发现农业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择
本文从经济、社会以及生态三个层次上,利用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选取1995~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由于学术界并未对科技创新以及农业现代化作出统一的指标规定,根据数据可获得性的考虑,选取指标如下:选取农林牧渔专利申请授权量(X)反映农业科技创新指标;农业机械总动力(Y1)反映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农村人均纯收入(Y2)反映农业生活现代化水平;农作物受灾面积(Y3)反映农业生态现代化水平。
(二)计量模型
本文以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为资料来源,使用了1995~2012年农林牧渔专利申请授权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人均纯收入以及农作物受灾面积等时间序列数据,为消除可能会存在的异方差,这里选择各变量的自然对数对我国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影响机制研究作实证分析。建立以下模型
LNY1=β0+β1 LNX +u
LNY2=β2+β3 LNX +u
LNY3=β4+β5 LNX +u
Y1——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Y2——农村人均纯收入(元)
Y3——农作物受灾面积(千公顷)
X——年农林牧渔专利申请授权量(项)
β0,β1,β2,β3,β4,β5是回归系数;u为随机扰动项。
(三)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LNY1、LNY2、LNY3(农业现代化指标)与LNX(科技创新指标)及其差分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得,LNY2、LNY3、LNX是非平稳序列,但是LNY1、LNY2(1)、LNY3(1)、LNX(1)是平稳序列。
(四)协整检验
在对序列LNY1、LNY2、LNY3和LNX之间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首先建立其OLS估计方程。
LNY1=8.1188+0.3639LNX+u
LNY2=3.7665+0.5353LNX+u
LNY3=12.1200-0.1783LNX+u
由于,LNY2(1)、LNY3(1)、LNX(1)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前提。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序列LNY2与LNX、LNY3与LNX之间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
以检验水平0.05判断,由于检验迹统计量检验有29.75>15.49,9.56>3.84;9.56<15.49,1.81<3.84,可见序列LNY2(1)与LNX(1)、LNY3(1)与LNX(1)之间均不存在协整关系。
(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运用软件Eviews6对序列LNY1与LNX、LNY2与LNX、LNY3与LNX之间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见表3。
由表3可见,LNX是LNY3的格兰杰原因;LNY1和LNY2是LNX的格兰杰原因。由此可得出结果。
1. 农作物受灾面积是一个负向的指标,LNX是LNY3的格兰杰原因说明科技创新的不断提高,能够减少农作物受灾面积。表明科技创新有利于降低灾害频率,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生态现代化发展。
2. LNY1和LNY2是LNX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大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有利于科技创新,由此得到农林牧渔专利申请授权量的增加。说明了科技创新也源于良好的农业生产现代化与农业生活现代化水平。
3. LNX 不是LNY1和 LNY2的格兰杰原因说明,目前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业生活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
4. LNY3 不是LNX的格兰杰原因表明,目前农业生态现代化的提高,不足以大幅度带动科技创新的。
三、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
我国应当加大政府科技创新 投入,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生产力水平,提高机械化水平与创新效率。促使以机械化生产为主导的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基础,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加速发展。
(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扩大农产品需求,完善农民社保体系建设,以此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另外,农业生活现代化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激发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注重科技人才引进,提高农业生产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发展市场经济。以农业生活的提高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建立创新驱动型社会,加快与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
(三)催生新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
大力推行低碳、环保以及循环经济,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重视科技创新,催生新技术,降低污染与能源消耗,减少灾害发生频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助推农业现代化绿色、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王耀发.浅析农民增收的科技创新机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04).
谢家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路径分析.重庆社会科学,2005(07).
张充.吉林省农业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制研究.吉林大学,2010.
陈林.科技创新服务方式以增加农民收入.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高布权.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及其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功效.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09).
宿桂红,傅新红.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湖北农业科学,2011(08).
卢秉福,张祖立.我国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阶段分析.中国农机化,2008(01).
农业现代化建议范文6
关键词:金融发展;农业现代化;面板数据;县域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1.013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44 coun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in recent five years,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unty'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empirically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nty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dicators on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scale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efficiency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on how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anel data; county level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最关键、最艰巨、最迫切的一项历史任务[1]。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在众多因素中,金融促进其发展便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农业现代化需要资金支持,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金融服务的大力支持[2-3]。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金融路径有3条,分别由储蓄动员效率、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和投资投向效率[4],加大投入到农村中的金融资源,加快农业的转型进程已经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条件。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要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必须要发挥政策扶持作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5-6]。加大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金融的支持力度,以金融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已经是县域金融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应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良好的金融环境来引导和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使涉农金融机构扩张“三农”业务的胆子更大、步子更快、效果更好,从而更好地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7-8]。本文基于江苏省44县市近五年的数据来实证研究金融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在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小的区域来研究县域的金融发展是否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希望能从实证分析的结果中得出一些有利于研究我国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关系的结论。
1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分析
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选取5个具有农业现代化代表性意义的指标,即:农业机械总动力、机耕面积、机播面积、农村用电量和农用柴油使用量。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10年的3 937.34×104 kW增长到2014年的4 649.98×104 kW,增长了18.1%;机耕面积增长了10.2%,机播面积增长了36.1%。农村用电量也从2010年的1 472.89×108 kW・h增长到2014年的1 834.93×108 kW・h,增长了24.6%;农用柴油使用量增长了22.8%。
图1和图2从机播面积和机播面积与总播种面积之间的比值两个方面比较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农业现代化现状。苏北由于其自身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优越自然条件,总播种面积大,因此,机播面积自然高于苏南和苏中的机播面积,甚至超过了苏南和苏中的机播面积之和。但三大区域的机播面积与总面积之间的比值方面,苏南要好于苏北,这说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2 县域金融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11―2015),查阅的数据主要有市县社会经济中的农业生产情况、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构成、财政金融及人民生活水平等。
(1)被解释变量。农业现代化指标(Y)。本文研究县域金融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因此,农业现代化是本文研究的被解释变量,以江苏省各县市机播面积和总面积之比来衡量农业现代化(Y)。
(2)解释变量。金融规模指标(X1)。金融规模指标由江苏省各县市金融机构的年末存贷款余额占GDP比重来表示。
金融效率指标(X2)。金融效率指标是由江苏省各县市金融机构的年末贷款余额与上年末存款余额的比值来表示。
(3)控制变量。为针对性地研究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选取的控制变量指标有人均GDP、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出/GDP、第二产业总值/GDP和第三产业总值/GDP。
2.2 模型设定
本文构建了如下计量模型来研究江苏省县域金融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lnYit=α+β1lnX1it+β2lnX2it+β3lnX3it+β4lnX4it+β5lnX5it+β6lnX6it+β7lnX7it+uit
其中i=1,2,3,…分别代表不同的县市,t=1,2,3,…分别代表不同的年份。Yit、X1it、X2it、X3it、X4it、X5it、X6it、X7it分别表示在年份t、地区i的农业现代化、金融规模(存贷款总额占GDP比重)、金融效率(贷存比)、人均GDP、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β1、β2、β3、β4、β5、β6、β7为待估系数,uit表示常数项,是随机误差项。
本文采用了IPS检验、Fisher-ADF检验、Fisher-PP检验3种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结果发现在显著水平为0.05的条件下,所有变量的原序列基本都是不平稳序列。因此,对所有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显示平稳序列,说明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变量。
本文使用Hausman检验来确定检验模型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由表2可以看出,Hausman检验结果是21.996 681,这表明应拒绝原假设,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2.3 计量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横截面加权法对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分析,具体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金融发展规模的系数为-0.008 1,这说明金融发展规模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与城镇相比,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城镇,而且各种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一直都不均衡。所以,虽然从总体而言,县域金融规模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短期来看,不均衡的金融规模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不大。从江苏省金融发展效率看,即金融机构贷存比指标的系数为-0.069 0,且在10%水平下显著,存贷比每增加1%,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会缩小0.069 0%。这说明金融效率的发展并没有对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是抑制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这可能与农村占有的金融资源稀少有关。
从各个控制变量来看,人均GDP、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支出/GDP在1%水平下显著,第二产业总值/GDP和第三产业总值/GDP在10%水平下显著。在2010―2014年间,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出/GDP、第二产业总值/GDP和第三产业总值/GDP的提高对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的扩大起到了推动作用。人均纯收入的回归系数为0.251 3,表明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就会扩大0.251 3%,说明人均纯收入对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的扩大作用依然显著。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的回归系数为0.831 2,表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会扩大0.831 2%,因此,政府的相关财政收支政策与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政府财政对农业发展的扶持会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第二产业总值占GDP比重的回归系数为4.518 2,表明第二产业总值占GDP比重每增加1%,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就会扩大4.518 2%。第三产业总值占GDP比重的回归系数为4.637 4,表明第三产业总值占GDP比重每增加1%,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就会扩大4.637 4%,第二、三产业整体的发展会对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的扩大起到促进作用。这说明行业间发展的互相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其他行业的发展会带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发展。
3 对策建议
3.1 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江苏省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支农作用的仍然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模式,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的现状[9]。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推动银行、保险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共同发展,让农民的存款通过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得到充分利用,把社会中的闲置资金贷给农民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坚持市场化原则,重点支持大型和专业农业企业,大力推广小额信贷组织和村镇银行向民营和外资企业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发展农村保险市场,尽快完成农村金融的全覆盖。此外,政府应该鼓励区域间的金融合作,利用苏南农村银行的闲置资金贷款给苏中和苏北的农业种植户,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增强苏中和苏北的农村金融服务。
3.2 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纯收入
经济发展是核心,要大力发展各县市,尤其是农村的基础经济建设和农业生产。从实证结果中可以看出人均纯收入仍然对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要提高人均纯收入尤其是农民的人均纯收入。
3.3 创新农村金融业务,加强金融支农的政策扶持
农村金融业务应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相匹配,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对金融业务创新要求越高。积极探索金融行业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鼓励发展适合农业农村特点和需求的金融服务[10]。同时,农村中的居民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普及一定的金融知识。加大惠农政策的补贴,增加银行对农业的贷款,并对农业现代化领头企业、种植大户的贷款进行补贴。
3.4 提高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
江苏省,尤其是苏南区域相对而言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很小,但实证结果表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确实能够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江苏省在保持现有的增加速度下,提高工业和服务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继续推动农业现代化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喜梅,彭云.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途径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2):86-91.
[2]代红丽. 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人民论坛,2012(12):76-77
[3]郑凌霄,刘宁宁.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研究[J].农业经济,2015(11):105-107.
[4]顾宁,余孟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路径识别[J].农业经济问题,2013(9):58-64.
[5]周成,王芳,唐梅.农业信贷对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贡献度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2):30-36.
[6]李钊.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路径识别[J].农业经济,2015(8):112-113.
[7]陈杰.金融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研究:以广西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2013(10):8-13.
[8]朱兆文.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实践[J].中国金融,2013(18):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