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养老的劣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养老的劣势范文1
本文在深入了解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关于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成果,探讨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在社会工作视角下提出相应的养老建议。
一、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不与子女居住的老年人。包括两类:一类是无子女的老人;另一类是与子女分开居住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有学者认为,“空巢老人”是一些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些则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些是儿女远在外地,无奈寂守空巢的老人。按照居住形式可以把空巢老人分为夫妇同居的空巢老人和孤老独居的空巢老人。按照年龄可以分为低龄空巢老人(60~79岁)和高龄空巢老人(80岁以上)。
二、安顺市XX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
1、养老模式的选择
现阶段农村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但对于经济落后、思想保守的贵州来说,养老模式较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并难以接受机构养老。强调家庭是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的结合,而家庭养老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模式。在贵州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模式中,家庭养老仍然是养老模式的主要形式。一方面是农村保守的传统观念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国家相关的政策体系还不健全导致的。社区养老在贵州农村还相当薄弱,并未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国家和社会还需投入更多的关注与采取措施不断去完善。
2、养老支持的来源
在新型养老模式的冲击下,并未很大程度地动摇贵州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仍是现阶段贵州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主要形式,子女仍然在经济供养、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安顺市XX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
随着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务输出到城镇地区,贵州农村出现了大量“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却留下了孙辈和农田,这给农村空巢老人带来沉重的生活和精神负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孤独与精神空虚
子女是农村空巢老人最大的慰藉,子女外出与“分家”对老年人的心理与精神都造成较大影响。老年人与子女的通讯方式单一,以电话联系为主,外出务工子女也很少与老人取得联系。在访谈中,有老年人反映其子女迫于生计一年只回家三两次,有的甚至一年都不回家一次,这使老年人的孤独感倍增。
2、劳动与经济负担重
安顺市XX村空巢老人承担着较大的经济压力,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的经济来源有近半是通过自身劳动。除了较劣势的地理位置,养老金也并不如意。走访与调查中了解到,绝大多数的空巢老人都认为靠自身劳动、半生积蓄及养老金过日子十分艰难,大多数空巢老人的钱都用于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绝大多数的农村空巢老人认为养老的费用应该来自政府。
3、医疗卫生设施不够完善
安顺市XX村空巢老人生活缺乏照顾,医疗保健缺失,各种老年疾病成了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巨大威胁。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身体状况都不大好,有的甚至很糟糕。该村只有两家医疗设施并不完善的私人卫生服务站,一个感冒发烧少则花费20-30元,多则花费近百元。购买的城镇医疗保险只能在市里的大医院或乡镇医院治病才能报销,而该农村距市内大医院大概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交通不大方便。很多老人家都不愿意到远的地方看病,无论大病小病都到附近的私人卫生服务站治疗。某部分老年人即使身体状况欠佳,仍下田耕种以减轻生活经济负担。
四、对西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农村空巢老人是社会上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如果他们的生存环境得不到改善,将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人在情境中”强调个人行为同时由内在心理与外在社会因素形成。因此,针对安顺市XX村空巢老人一系列的养老困境,笔者建议在社会工作视角下从以下几个层面介入:
1、家庭层面
创新家庭养老模式,在大力弘扬孝文化的同时,政府应尽其所能提供养老保险,由子女管理老人的吃住,打理老人生活,给予老人精神慰藉。老年人有社会养老金加上个人储蓄,经济上相对较独立,有助于实现家庭正常养老功能。家庭养老观念除了依靠子女在情感上的自觉与孝心的自我内化,还要有赖于法律的强制保障。在家庭养老伦理道德的软性约束与法律的刚性约束有机结合下,形成一种良性的新型家庭养老模式。政府要从法律、政策上予以规范。
2、社区层面
实施农村社区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农村社区养老模式旨在把所在地区内的老人聚集起来,借助政府和社会一切可利用资源在社区内建立各种各样的互助合作、互助关怀的养老模式。第一,开展社区养老。老年人会希望自己融合于家庭,融合于社区,有来自家庭、社区的尊重与关心,多方位地享受生活的美好和社会对他们的优待。第二,建立互助会。低龄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可自愿加入到轮流照顾空巢老人及协助生病老人的子女队列中。
3、社会方面
农村空巢老人获得社会对其养老的帮助有益于社会稳定与和谐。首先,社会的爱心人士、社会慈善机构以及各种商业群体、团队等的爱心资助与扶植,会有助于养老基金的建立与养老设施的完善。其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必要着力宣传尊老爱老意识,增强贵州农村居民尊老爱老的意识。
4、政府层面
政府应适当地扩大公共财政对贵州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第一,提供经济支持:贵州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农村社区发展社区养老模式,必须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社区基本养老设备、社区服务人员的收入与补贴等)。第二,政府可与社会慈善机构、社会爱心人士建立联系,多渠道获取社会资源,取得社会各界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资助,减轻地方财政的负担。
社区养老的劣势范文2
论文摘要:在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同时,高龄化问题也日益凸显,中国75%的老人在农村,因此农村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养老问题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口高龄化的不利影响,在揭示农村高龄老人的养老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政府责任改善农村高龄老人养老状况的四点建议。
我国现处在未富先老的状态,在人口老龄化加快的同时,我国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问题正在逐渐凸显。依目前学界共识,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那么2005年我国高龄老人已超过1 600万。目前,我国的高龄老人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高龄老人总量将增至2 780万,2050年,将高达1亿,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年龄组。而农村高龄化趋势更为突出,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农村高龄人口为800万人,占高龄人口总数的68.4%a,农村高龄化程度比城镇高0.21个百分点。如果说高龄老人是一个脆弱的群体,那么农村高龄老人则是脆弱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相对城市高龄老人而言,农村高龄老人在生理、心理、经济收人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其生活状况存在着更高风险,更令人担忧。
1、农村人口高龄化的影响
人口高龄化同人口老龄化一样,他们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都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表现,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人口现象。但是,人口高龄化毕竟不是社会理想的人口结构,因此高龄化的农村人口结构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一,相对于劳动年龄人口,高龄老年人口几乎全部退出劳动生产领域,丧失了其对社会的经济价值,是一个纯消费的人口群体,大大加重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负担;其二,高龄老人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机体的衰老程度明显,患病率高,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比重较大,所以,高龄老人已经处于急需照料的阶段;其三,对有高龄老人的农村家庭而言,因需要对老人进行长期照料,从而明显加重家庭的生活负担。多样的物质精神需求、昂贵的医疗保健费用和照料成本使许多原本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不堪重负,子女对于照料高龄父母越来越力不从心。
2、农村高龄老人养老现状
首先,农村高龄老人享有的社会保障水平低卞。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最低生活保障在农村也尚未得到普及,对农村老人而言,他们能普遍享有的只有新型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长期被边缘化,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只享有全国全部社会保障费用的11%,导致农村养老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农村高龄老人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上的基本需求。
其次,农村高龄老人所享有的机构养老状况不尽人意。家庭”空巢化”以及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日趋弱化,养老院养老成为家庭养老的一个必要补充。但目前的农村养老院还无法解决高龄老人照料问题,首先表现在现有的农村养老院和床位数远远满足不了养老需求。另一方面,现有农村养老院的护工职业素质低,绝大部分缺乏专业培训,无法满足老人的实际照料需要。
最后,对农村高龄老人的精神慰藉严重缺失。绝大多数高龄老人不仅失去了配偶,而且兄弟姐妹和一些子女也相继离去,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缺乏必要的家庭支持。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长期得不到子女生活上的照料,更谈不上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慰藉。
3、明确政府责任改善农村高龄老人养老状况
农村高龄老人是弱势群体,其根本利益最终只有靠政府来维护,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对高龄老人的社会保障责任和支持力度。
3.1加大国家对农村养老投入力度,设立农村高龄老人救助基金
农村高龄老年人口之所以成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主要是因为经济供养不足。经济保障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保障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的基础条件。鉴于目前高龄人口多,国家财政有限,因此,建议政府设立高龄老年人口救助基金。对于高龄老人,特别是非常困难的农村高龄老人(如没有退休金、丧偶、独居、多病、重病的高龄老人)提供经济援助,解决其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问题。基金筹集可通过多种途径,除了需要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还可接受国内外慈善机构、各种福利基金会以及各界慈善人士的捐赠。同时,国家要以法律的形式确保救助基金每月按时发放到农村高龄老人手中。
3.2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杜区养老
农村社区,即老年人生活的村庄,是维护家庭养老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环境,同时也是家庭养老最有效的补充。根据农村社区的条件和特征,社区养老保障机制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为老年人提供部分经济支持,二是组织和帮助老年人探寻合适的养老方式,三是对家庭养老的引导和督促。社区养老保障机制运作的特点是社区自主组织为老服务活动,且服务项目和形式灵活多样。
社区养老的劣势范文3
的智能养老服务。SWOT的分析。南京市
·
的《2017年南京市老年人口信息与老龄化事业发展纲要》显示,2013年至2017年,南京市老年人口数量从120多万增加到141多万,就老年人口比例而言,从18.78%增加到20.85%[1],如图1所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保障水平的提高,南京市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将延长,深度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图1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户籍及其比例变化(单位:%)
,由于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南京市的养老服务面临更大的压力。智能养老服务弥补了传统养老服务的不足,为当前养老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智能养老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在信息交换、处理、存储、维护等方面的优势并大量挖掘,借助计算机、服务器、信息管理中心、移动终端设备等物联网,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2]。
1.1优势分析
1.1.1丰富南京市养老服务内容
的传统养老服务有基本生活服务,如在南京市的膳食援助、沐浴援助、医疗援助、紧急援助、清洁援助和步行援助,但老年人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安全、优质、功能齐全的养老服务,加入现代养老技术元素可以使养老服务全方位、立体化。例如,智能养老服务可以通过智能手镯、一键通话等智能养老产品24小时监控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收集的老年人健康数据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智能养老服务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和APP手机社交平台,老年人可以与亲友在线交流,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老年人还可以向智能养老信息平台提交其过去的职业、技能等信息。这不仅充分利用了老年人的资源,也使老年人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养老服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仅可以弥补传统养老基本生活服务的不足,而且更注重精神服务需求
1.1.2提高南京市养老服务的效率
南京市养老服务的信息沟通主要依靠线下,导致供需信息不对称,需求方很难迅速找到合适的养老机构。由于缺乏养老机构的信息来源和线下实地考察,养老服务机构容易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通过智能养老服务应用信息平台,可以在线展示各公司的服务内容介绍、图片、视频等用户评价。老年人或其家庭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选择合适的养老服务公司,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匹配效率。同时,供应商可以通过平台获取订单信息,安排就近的服务人员提供服务,实现线上线下结合,降低信息沟通成本。例如,南京市浦口区通过虚拟养老院的建立,依托信息平台和第三方运营,加强线上数据流和线下服务落地,提供更便捷的养老服务。综上所述,服务供需双方都可以通过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降低各自的成本,从而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
1.2劣势分析
1.2.1投资成本高,利润难。
养老服务业的早期投资成本相对较高,无论是养老院等传统服务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或使用信息技术的智能养老服务。对于智能养老服务行业,其服务产品(如智能服装、智能家电)在远程医疗的研发(等)将消耗巨大的资金。除了早期的研发,后期的设备和软件调试、维护和编程,以及专业人才团队的建设,都将导致运营成本的增加。高昂的成本使得老年人购买的服务价格昂贵。这不仅是引出了老年人的参与,也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低下,难以迅速收回成本。
1.2.2缺乏产品技术标准。
智能养老服务的发展还没有形成大规模。它只是在一些领域的试点,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商业模式全国化,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原因是市场上政府对智能养老产品没有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导致不同地区的产品差异化,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产品不兼容,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缺乏标准化的技术标准指导将阻碍产品研发和经验总结,不利于产品优化和推广,也制约着智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1.2.3
专业服务人才短缺y智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市场对养老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据调查,从事养老行业的从业人员中,有只有不到20%的服务人员具有专业资格,大部分养老服务人员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这使得养老行业人才队伍整体专业素质较低,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目前社会对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保姆式护理。社会期待的是更全面的人才。除了服务知识外,他们还应具备医疗、互联网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1.3机会分析
1.3.1养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南京市老年人口比例高,老年人口数量多,对养老产品和服务的刚性需求强,客观上促进了养老市场的发展。此外,老年人也经历了生活财富的积累。同时,他们有家庭作为物质经济的后盾,有隐性消费能力。此外,社会进步将潜移默化地改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老年人的购买力将不断提高。由此可见,中国养老服务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老年人口的数量和预期寿命将不断增长,这也表明养老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稳定性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1.3.2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
南京市政府向养老服务业释放优惠信号,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养老服务市场,包括预留养老建设用地、补贴养老服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等,这些政策积极引导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引导社会所有资源进入养老产业,说明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如表1所示。
1.3.3技术有助于智能养老的发展
·
的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突破也有助于智能养老产业的发展。借助技术手段,为当前养老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或解决方案,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智能化服务,促进社会养老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科技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如金融业,也有很好的成功示范作用。借助其他地区或行业的成功应用案例,总结成功经验,避免一些错误,帮助南京市智慧养老服务业发展。
1.4威胁分析
1.4.1智能养老服务的接受度较低。根据
的主观分析,由于文化水平、社会经验和年龄等因素,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的心理接受度较低,对高科技产品的排斥。客观上,一些养老科技产品确实有着复杂的使用方法,不考虑老龄化问题。甚至一些所谓的智能养老产品“玩概念”在市场上也没有真正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实际需求。这不仅无助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老年人对智能养老的抵制,因此他们更不愿意接受和使用智能养老服务和产品。智慧养老服务普及率低,只有少数老年人了解智慧养老相关概念,接受智慧养老服务。
1.4.2政府法律法规缺失
智能养老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法律法规尚属空白。一方面,虽然政府了有关智慧型养老的标准文件,但大多是建设性意见,没有实际约束力,主要体现在缺乏顶层统筹、资本参与、市场运作的具体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政府的监管体系并不完善。对于使用智能技术的养老服务,政府仍然关注传统养老服务可能带来的问题,没有及时补充智能养老服务的监管内容。不完善的监管体系将损害老年人和智能养老服务企业的权益,降低市场参与的积极性。
2.1改进养老服务产品核心竞争力
表1南京市利好政府政策总结(2015-2019)
在“银发潮”背景下,养老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智慧型养老企业应积极把握优惠政策,跟上时代科技的发展步伐。发挥智能养老的固有优势,注重提高对老年人的服务质量,给予精神关怀,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在产品服务层面,养老企业应充分调研养老服务市场,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发智能养老产品,形成养老服务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开发的产品,企业应加强营销推广,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老年人信赖的养老品牌,拓展和细分智能养老服务市场。
2.2改变老年人的认知方式
老年人对新事物的认知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要让老年人接受并愿意使用智能养老服务,最大的障碍是老年人思维和认知方式的转变。在这方面,我们应该首先呼吁老年人的子女帮助他们建立求知欲和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对高科技服务和产品的恐惧,让老年人拥有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社区在为居民服务时,可以开展老年人应用科技知识的宣传指导、培训课程等活动。第二,研究人员可以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人性化产品,让科技适应人而不是让人适应科技,让产品成为“傻瓜化”。最后,政府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提供,加强对网络安全环境的监管,改善老年人网络的生活环境。
2.3提高人才培训团队的规模和质量
针对智能养老服务行业人才匮乏的现状,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密切合作。各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应及时拓展与智慧养老服务业高度相关的学科,继续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积极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相关专业,系统实施分层人才培养,充分满足智能养老服务行业需求。政府要做好智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落实养老服务生助学金、降低学费、设立专项奖学金、毕业生就业创业等优惠政策。
2.4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市场准入机制
为整个智能养老服务市场,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健全智能养老法律法规,完善监管机制,明确政府、社区、企业、家庭在智慧养老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市场准入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源进入智慧养老服务行业,通过建立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利用资本力量反向推动管理规范化、效率提升,智慧养老产业的科学治理和资源配置优化,为智慧养老服务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和充足的资本动力。
参考文献[
社区养老的劣势范文4
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巨大。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接近1.8亿。预计到二0五一年将达到四亿多的最高值,之后将维持在三至四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中国将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
二是老龄化发展迅速。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百分之七提升到百分之十四,发达国家大多用了四十五年以上的时间,而我国只用二十多年就接近了这一指标,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还会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一。
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比较,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三年。
四是城乡倒置显著。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则不同。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一点二四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本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
五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我国则是在仍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
二、我国现有养老模式及存在弊端
目前在我国主要养老模式为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按照投资主体可分为政府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两类。政府养老机构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及集体供款。资金来源单一,数额有限造成了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收养人数少、社会效益不高等问题。民办养老服务业属于新兴的公益行业,其特性是投入大、收益薄、收效慢。如果单纯按照成本核算,其创办初期基本处于亏损状况。
机构养老均存在一定弊端。比如,对在养老人的照顾并不完善,在养经济负担也较沉重。这令大多数老人难以接受;护理条件较差,大多数的养老机构仅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与饮食服务,而只有部分养老机构可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更为严重的是,为减轻负担,一些养老院不准自理能力差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入住,严重违背了设置养老机构来帮助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的初衷。
家庭养老作为中国最为传统的主流养老模式,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形式是在家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也随着现代生育观念、生活节奏和生存压力的改变,受到严重冲击。独生子女家庭作为21世纪城市的主流家庭,独生子女父母的这一代,既要抚养和教育子女,又要赡养和照顾护理四位老人。也就是独生子女政策造就的“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注定了这种方式难以为继。
三、如何解决养老问题
第一、建立基本养老保障政策体系,确保老年人晚年的基本生活。在城市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目前的改革正在实行统一的制度,随着改革的推进,将会形成一整套政策。在农村,实行农村养老保险,目前的参保率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成熟的政策,国家的责任没有相应的体现,仅仅依靠民政部门的努力显然政策的力度不够,需要从全国农村地区的整体考虑制定适应性强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考虑到21世纪中中国非农人口达到50%的发展目标和趋势,要使农村养老保险在政策上能够具有向城市基本养老保险过渡的兼容性。
第二、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分散老年人晚年的疾病风险损失。城市目前的改革步履维艰,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没有高效的操作性政策,试点过程中应付改革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步伐难于适应现实需要,需要加大政策干预的力度。
第三、建立养老社会化服务政策,解决高龄老年人的照料问题。目前,部分城市已经作出政策性的安排,例如上海。但从全国城市来说,养老社会化服务没有统一灵活的明确政策,在经费、管理、组织、人员等诸多方面没有基本的安排。政府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事业,但在税收等方面缺乏可操作的鼓励性措施。农村地区的养老社会化服务由于设施、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目前主要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五保”政策,很难适应农村老龄化的需要。(下转第436页)
(上接第434页)
第四、建立扶持家庭养老的配套政策,刺激家庭成员养老的积极性,使老年人居家养老有一个政策上的保障。家庭在赡养老年人的现实作用毋庸置疑,如上所述,目前的问题是没有实质性的刺激和鼓励措施。如果不尽早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干预,加上社会养老的不确切的宣传,将会挫伤家庭成员养老的积极性。
社区养老的劣势范文5
基金项目: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支持辽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11C024)
作者简介:赵东霞(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与城市人口等方面的研究。
李赖志(1959-),男,陕西西安人,院长,教授,主要从事社会保障与产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产生了为数众多的独生子女家庭。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父母的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一个突出矛盾。如何应对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养老问题无疑需要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采用SWOT方法对当前我国养老产业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有利于推动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应对 “未富先老”状况下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从而提升我国老人的生命质量和晚年生活幸福指数。
关键词:独生子女;养老产业发展;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1003005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由此开启了独生子女时代。如今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增多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421家庭”正面临着养老问题的严峻挑战。首先,一对年轻夫妇同时赡养四位老人,还要应对生存竞争,家庭养老压力倍增。其次,工业化、城市化催生大量中青年人群跨地域求职,造成“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最后,年轻人赡养观念发生变化,对老人的赡养方式更喜欢有独立的空间,用金钱孝敬,打破了过去一起生活“近身养老”的传统。因此,如何应对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养老问题无疑需要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养老产业不同于养老事业,它是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生活、文化需求为目标,通过市场向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民间营利性事业活动。当国家现代化社会快速发展,传统的单纯依靠家庭养老或靠国家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时,必然会出现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养老趋势。本文采用SWOT方法对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有利于推动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应对 “未富先老”状况下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从而提升我国老人的生命质量和晚年生活幸福指数。
一、养老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在我国,养老产业有别于养老事业。前者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依据市场机制运营,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化、高层次需求为目标,由私人部门提供,具有营利性特征的产业概念。而后者则单纯由公共机构提供,面向特殊群体的,具有非盈利性养老服务特征的社会福利工作,属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范畴。养老产业目前涵盖六个方面的内容:(1)养老地产。如老人住宅、收费型老人公寓、养老社区和老人日托所等。(2)老年保险产业。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终身保险、看护保险、特殊医疗保险和年金资产代管等。(3)生活服务。如保姆、钟点工等提供的家政服务,专业医护人员提供的保健护理服务,陪聊、陪护的上门服务等。(4)医疗保健器械用品。如疗养床、轮椅、助听器、拐杖、多功能便池、多功能床垫和测压器等保健器械。(5)文化娱乐服务。如旅游、老年大学、读书室、各种文体健身活动和心理咨询等。(6)其他相关产业。如老年人生活用品开发和销售等[1]。这六个内容不仅是老年人多层次需求产生的结果,也是市场化运作的结果,在养老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养老地产潜力巨大
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约3 300万,其中1 080万老人完全失能,估计到“十二五”期末,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将达4 000万,他们绝大部分需要在养老机构养老[2]。机构养老的特点是养老服务由专门的机构提供,机构内拥有适宜老年人身体保健、生活起居和医疗健康等设施条件,服务人员都是职业化、专业化的专门人才,能够为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使老年人得到较为集中和良好的照顾与有序的生活。同时机构养老还能为老年人建立与同辈群体交流的平台,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社区养老的优势更为明显。受传统孝道文化的影响,大多数子女和老人都愿意在自己所熟悉的家园养老,希望通过社区照顾来安享晚年。社区作为一个平台鼓励养老产业入驻,根据老人的多样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来提供,不仅能降低养老成本、满足“故土难离”的情感,而且还能使老人不脱离社会,成为“孤独人群”,充分有效地配置资源,使养老受益最大化。近几年,新型养老住宅应运而生,这是在现代住宅小区的开发兴建过程中,置入养老元素,增强住宅小区养老功能附加值,是一个具有养老特征的社区。它的特点是房屋设计和布局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如采光、电梯、无障碍设施等,小区内有专门为老人建造的休闲娱乐场所,小区中还安排一定比例可分可合的组合户型,用来满足老人与儿女同住但不同屋的需求,小区内还有专为老年人生活、健康提供的家务服务和医疗服务,都由专业人员组成。
2养老产品市场巨大
2009年,全国老年人离退休金达到8 894亿元,近万亿的退休金绝大部分都用来购买养老产品服务。据预测,未来老年消费占总消费比重从2010—2050年将增长近95倍[3],这表明我国老年群体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富裕的收入阶层,对养老产品如护理服务、专业护理人员、老年用品、旅游、文化娱乐和保健产品等需求将日益增多,推动养老产品市场更加细分和完善。例如,老年保险产品出现了终身健康保险、看护保险和年金资产代管等保障老年人身体、生活等服务需求。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保姆和钟点工等介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近几年,市场已出现了“报警”拐杖、“夜光”拐杖、高科技“助听器”、“轮椅”、“多功能床”等人性化产品获得了老年人的青睐。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服务也出现在经济发达、观念开放地区,这些都在改变和提升着我国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使老年人的个性需求得到了满足。此外,养老产业还是一、二、三产业的集合,不仅能够带动、整合三大产业资源的长效配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对上下游产业如建筑、食材、服装、纸尿裤和服务等行业具有显著的经济联动效应。随着养老产品的不断开发和丰富,养老产业链将逐步形成和完善,养老产业必将产生巨大的辐射带动效应,成为未来重要的经济支撑点。
二、养老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加深,养老产业发展会有巨大的潜能。但是当前我国老年消费市场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在服务产品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说明养老产业尚处于“沉睡”阶段,很多商机有待开发。如专门生产老年产品或提供养老服务的企业却为数极少,中国五百强企业中也还没有一家是专门从事养老产品的企业,实力较弱,大多老年产品和服务只是作为企业的辅助业务或衍生业务。首先,从销售市场来看,商店、商场或超市中也很难觅到专门经营老年产品的场所,一般只设一两个柜台或混杂在各类产品中,无法适应老龄化程度很高的社会现实,也难以满足老年人对养老产品的需求。其次,老年人与其他群体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需求倾向,导致消费的个性化。如饮食消费更追求清淡营养,有益改善身体不良状况的膳食,但市场上几乎找不到老年餐馆,大众餐厅也很少有为老人提供的餐饮;服饰消费上追求合体、舒适、典雅,特别对鞋的需求更偏好于软底布鞋,但在市场上很难买到;生活用品消费则讲求实用、轻便、人性化,但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特征专门设计和生产的产品却寥寥无几;保健品是老年人消费的主要产品,但目前国内保健品市场却鱼龙混杂,一些厂家或夸大产品功效或推销根本不具有保健功能的保健品,从中渔利,伤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最后,老龄产业的行业分布不合理,过于狭窄。目前,我国老龄产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老年地产业和老年用品业。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普遍认为老龄产业就是建造、经营养老院或生产销售轮椅、拐杖等老年用品,对老年餐饮业、护理服务业、文娱业、旅游业、保险业等需求缺乏认知,导致行业发展不全面,无法形成联动,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
三、养老产业发展的机会分析
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生育率长期保持较低水平,同时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平均预期寿命正不断延长。到2011年底,中国65岁以上老人所占比例已经达到91%,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严重。据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迎来首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增到221亿,比重由133%增加到160%, 2050年达到峰值44亿人,意味着届时每3个人里就会有1位老人[4],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导致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将大量增加,独生子女家庭产生的养老问题也会为养老产业发展带来契机,具体表现在:
1独生子女政策加重了家庭养老负担,养老将更加社会化、产业化
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步进入了老年阶段,“80后”不仅面临着住房、工作的竞争压力,也正为父母的养老问题而忧心。特别是“421”的家庭结构模式,2个年轻人照顾4位老人和1个孩子,无论从财力、体力、精力还是心理、情感上,都将面临严重的压力。根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关于“80后”的调查显示,741%的人表示,生活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684%的人表示,要承担多位老人的养老负担;501%的人表示,生活在两地,无法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42%的人表示,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不同城市无法互通;377%的人表示,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无法让人放心[3]。由此可见,家庭养老对于独生子女时代功能将日益削弱,更多的老人寻求社会资源,通过购买服务来安享晚年。
2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个性化促进了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调查资料显示,城市中有485%的老年人需要各种各样的养老服务,其中家政服务需求最大,占2522%,其次是护理服务,占1804%,精神慰藉(陪聊、文娱活动)的占1379%,但目前我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总的满足率却只有159%。全国老龄办为此曾做过测算,2010年家政服务和护理服务潜在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 3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 000亿元[5],供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商机,会刺激养老服务产业迅速增长。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健康状况、心理变化、收入水平以及文化层次更追求人性化、个性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如老年住宅社区、功能完善性专业护理机构、舒适保健性老年用品、投资理财保险服务、旅游服务以及文娱教育服务等高层次、专门化和体系化服务,这意味着未来养老产业会根据需求,从被动式的供给向主动式的发展转变,从辅助式的服务向针对全体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开始独立行业转变,老年产业必将迸发出极大的活力。
3老年人口空巢化、高龄化和失能化趋势需要养老产业发挥作用
独生子女时代我国最突出的现象是家庭内代数的减少和年轻成员的工作流动导致“空巢”老人不断增多。据全国老龄委2010年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达497%,大中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更高,达到561%,同时城市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由2000年的246万增加到2006年的382万,增长了近55%,到2020年、205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估计将分别达2 200万人和8 300万人[5]。高龄化的增长往往会导致失能老人的不断增多,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 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 080万,预计到“十二五”时期末,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 000万,这些老年人基本上需要护理机构照顾。然而,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为标准,我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现在城乡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床位数约250万张,缺口达到550多万。根据全国老龄委测算的标准,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的建设成本约为6万元,这就有3 000亿元的市场空间,此外,附带医疗机构、康复设施和培训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养老机构建设投资的市场空间超过4 000亿元[6]。养老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四、养老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首先,独生子女客观上加重了老人的养老风险。独生子女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这就造成如果子女不能健康成长,如中途夭折或者发生伤残事故,其父母就会丧失基本的养老资源。同时如果子女的赡养能力弱或者不想、无法尽孝等,也会损耗父母的养老质量。此外,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过度保护、期望过高等因素影响到子女成人后在社会的竞争力,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啃老”、“宅家”现象发生,子女不但不能照顾父母,却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养老变成了养小,晚年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成为社会问题。而老人获得养老资源的多寡决定了养老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丧失了养老资源的老年人就无法通过市场获取养老保障,最终只能依靠政府的救济维持生活。
其次,有关养老产业的法律政策、体制机制等制度不健全,制约着养老产业的发展。尽管我国出台了针对老年人的相关法律法规,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比较宽泛和笼统,更能体现老年人利益需求的《老年人保健法》、《护理保险法》、《国民养老保险法》等却没有详细地制定,养老法律不健全。此外,近几年来国家还相继出台了发展社区服务业和民营养老机构扶持政策,但具体落实时相关职能部门却没有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甚至财政政策只惠及公立养老机构建设与发展,对养老产业发展鼓励支持力度不足。同时,养老产业监管机制也不健全,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尚未建立起来,养老服务机构资质认证标准空缺,审批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严格的行业进入许可缺乏,导致养老产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影响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最后,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目前的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呈现非专业、非职业和非标准特点。从业者基本来自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大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更没有获得资格证、上岗证等,导致他们在提供服务时既不专业又不科学,损害了老年人的利益,甚至经常出现雇佣双方的服务纠纷,摩擦不断。另外,根据国际通用的老年人与护理员的比例为3∶1来推算,我国至少需要1 000万名护理员,但是目前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却只有22万,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仅有2万多人,这与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比差距巨大,而且也不能满足现有200万进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的护理需求[7]。
综上,人口老龄化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发展养老产业,不仅能解决独生子女面临的沉重养老负担,还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去规避威胁,改善自身的劣势,充分利用机会,发挥独有的优势,使养老产业全面提速发展,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像日本立法先行,在立法保障下,实施改革,不断修改和完善养老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循普及化和高标准化原则,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保障老年人的利益、责任等。建立和完善养老产业投资体制和行业标准,包括养老服务业标准、养老机构资质标准、老年住宅标准、养老产品标准和养老社区管理标准等。建立老年用品研发机制和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逐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建立适度普惠型养老制度,实现城乡老人养老均等化。第二,合理布局养老产业结构和规划,建议建立养老产业示范区,再逐步向全国范围内推广。通过优惠政策、优势资源等激励养老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如加大对养老产品研发生产企业、私营养老机构及其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鼓励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产品生产企业和养老服务业。第三,完善养老服务产业链与发展模式,如重视研发老年服务产品、项目,形成养、疗、研、学、乐等链条式产业结构,并大力发展以社区养老为主、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全面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第四,规范养老市场,保障养老产业良性竞争,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养老护理与保健品市场的监管。第五,打造一支能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专业化的服务队伍[3]。可以通过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设立老人护理工作专业,逐步形成大学专科、学士、硕士及博士等多层次的学历教育系统,向养老机构输送专业工作人才。可以建立从业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提供养老服务的人员必须要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才能就业上岗。
参考文献:
[1] 田香兰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0
[2] 全国老龄办《 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 新闻稿[DB/OL]全国老龄办网站,http:/ /wwwcncaprcgovcn/ info/ 13085html,2011- 03- 01
[3]向甜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产业发展的影响[J]劳动保障世界,2012,(6):18-21
[4]吉沛文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群体的关怀[EB/OL]全国民政网,http://shaanxirfymcagovcn/article/kycg/201112/20111200237589shtml2011-12-01
[5]刘昌平,殷宝明发展养老产业,助推老龄经济[J]学习与实践,2011,(5):26-28
[6]王晓秋,李峰创新养老模式,发展养老产业[J]理论研究,2011,(4):10
[7]赵东霞人口老龄化与创新社区养老保障体系研究[J]党政干部学刊,2012,(1):18
[8]莫开伟推动养老事业需要主动而为[N]人民日报,2012-04-17
[9]李法明中国养老问题面临诸多挑战民营养老院需重新定位[N]工人日报,2010-10-03
[10]赵大春基金定投可减轻“421家庭”养老负担[DB/OL]新华网,2012-04-17
[11]马国胜老人去机构养老或成趋势养儿防老观念将淡化[N]河北日报,2010-09-28
[12]张洪河,任令斌,黄勇养老保险制度存盲区部分城镇居民老无所养[N]经济参考报,2010-09-27
[13]兰文从高龄化社会迈向高龄社会:台湾社会防治“老来穷”[N]海峡导报,2011-09-19
社区养老的劣势范文6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农村并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实。认为西部地区老龄化程度高,农村居民收入低,家庭无力全部负担养老保障所需费用。因此,要大力发展西部农村经济,为西部农村养老保障莫定基础;要构建以国家财政投入为基础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形成以国家财政投入为基础、当地财政投入为补贴、个人缴纳为提高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从而缓解西部农村养老的压力,保障农民老有所养。
一、西部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分析
二十一世纪初,“老龄化”问题全球凸显,我国尤为严重。在我国,六成多的老龄人口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农村不仅老年人的绝对数量大,而且农村老龄化的程度高于城市。据调查统计,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只享有全部社会保险费的11%,而占全国人口30%的城镇人口却占用了全部社会保险费用的89%”。由此显示,城市不仅人口基数小而且占有的养老保障资源远远大于农村,城市养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而农村“老无所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养老问题堕待解决。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西部的情况更为严峻。
1、西部地区老龄化程度高,需要供养的人数多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农村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均值为6. 03 %,部分地区如四川、重庆等已高达7. 84%和8. 15 %;老年抚养比均值为9. 2%,其中广西已达12. 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西部农村的老龄人口大部分还没有达到7%的比例,但是与西部农村经济的劣势相比较,西部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已经非常严重而且正在接近老年型社会。据预测,甘肃将在2006一2010年进入老年型人口社会,西部地区将在2015年左右全部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影晌就是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迅猛增加,这就使得西部农村供养老年人的负担增加。
2、西部农村居民收入低,家庭无力负担养老保障所需费用
首先,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村收入低,无力支付养老所需费用。以甘肃省为例,据统计,2007年甘肃省农村居民纯收入为2328. 92元,而甘肃省农村家庭人均支出为2017. 21元。这些支出仅用于日常必须的生活开支,农村居民养老负担及其严重。其次,西部农村目前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而自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实施以来,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核心家庭”出现且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西部大部分农村形成了“四二一”的家庭结构,这意味着一对中年夫妇不仅要负担未成年子女支付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而且还要供养四位老人。家庭规模和代际层数的减少,使得供养老年人的人数绝对减少这就削弱了传统农村养老保障的供养基础。这对西部农村家庭来说,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将是难以承受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家庭养老显得力不从心。
3、西部农村养老方式单一,养老保险参保比例低
首先,农村集体养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五保”是对无人养老,不能保障自己晚年生活的老年人,由集体负担其晚年生活所需。然而西部集体经济弱小,致使集体养老在西部覆盖面极小。家庭养老仍是西部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其次,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实行)》规定的“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浦,国家仅给予政策扶持”的筹资原则,使得资金的筹集重任转加到农民自身。对于西部落后的农村来说,人均收入低生活压力大,很少有闲散的资金可以用于养老保险金的缴纳。据统计2002-2005年,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人口参保比例仅占全国的17.1%、17.9%、16.3%,15.8%,这与庞大的西部农村老年人口数量相比,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极少。
二、西部农村养老保障现状成因分析
1、自然条件的影响
西部农村土地广裹,人口相对稀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大。西部12个省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而人口总数仅为全国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西部农村虽有大量的土地,但西部自然条件恶劣,土地投入大,产出小,收益小。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65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528元,而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223,82元。据此可知,西部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自然条件的限制造成落后的经济使得家庭供养老年人口的负担较重。
2、人口流动因素的影响
西部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向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流动。据调查:2008年甘肃省由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就多达400多万人次,农民单独投亲靠友出外打工的人数则更多,而这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多以18周岁到35周岁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居多。这些农民常年居住在城市,一部分农民已经靠其自身劳动素质脱离农村留在城市。农业人口的非农化成为农村发展的主要趋势,导致农村“空巢”老人增多,而且使得西部农村供养老人的绝对人口减少,老年人的供养人力不足。
3、文化、民族宗教的影响
西部是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三。首先,西部农村和东部农村相比,传统的文化和“孝”意识的影响仍然很大。在其认识中社会保障是城市人的专利,对“养儿防老”的信赖没有改变。其次,西部地区不仅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多,而且文化多元、聚居地比较分散。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区一般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民族为联系形成的,对外来文化和外来事物的排斥力较大。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与传统儒家文化的结合形成各自独特的养老观念,新兴的社会养老观念很难渗透到其理念中去,这就造成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很难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
三、完善西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
1、大力发展西部农村经济
据统计夕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为17. 7%,全国平均水平为12. 6%,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为42.8 %,全国为47. 5 %,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困。由此可见,西部产业结构不合理。工商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弱小;农业比重较大,以土地为生的人数相对较多。这就要求在产业政策上建立与本地区相符合的特色工商业和服务业,将农村人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就甘肃省而言,近年来各市县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桑蚕、茶叶、中药、水果等特色产业,如桑蚕一年带给当地直接经济收入498.86万元,加工干茧128.2吨,获得653.8万元的经济收入;当地中药材产业销售获得36200.81万元的经济收入。特色农业的兴起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发展特色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2、完善西部农村公共养老金制度
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人口参保比例占全国的17.1%、17.9%,16.3%、15.8%。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参保水平一直较低,覆盖面很窄。而现有的“基本方案”缴费原则使得农民负担加重,这就使得农民丧失缴纳保险金的积极性,参保比例逐年呈下滑的趋势。国家统计局公布东部和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距在八年以上,东西部经济不平衡的发展,导致在全国不能实施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西部农村落后的经济发展要求国家对西部农村养老保障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倾料,构建以国家财政投入为基础的公共养老金,激励农村人口缴纳养老金,形成以国家财政投入为基础、当地财政投入为补贴、个人缴纳为提高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从而缓解西部农村养老的压力,保障农民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