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农业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农业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农业发展,术语,演变
中图分类号:H083;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4-0044-05
收稿日期:2012-06-20
作者简介:李军(1968—),男,上海市人,博士,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通信方式:。 从一般意义而论,对农业发展的阶段做出划分,既应反映出不同时期农业生产力状况,也应体现生产力各要素的配置方式,并从生产方式上加以把握,同时还应考虑农业演进与其他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基于这一认识,中国农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差异,它的指称、概念、特征,内涵和外延等存在着区别。因此,人们从历史的角度,往往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从而产生了与之对应的相关术语。从术语学的角度来看,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上述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农业术语中的客体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从木质工具到石器工具再到当前的机械化工具,农业发展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出现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不同形态模式与术语表达。
一 命名方式的演变 “正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之一。孔子早已提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1]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正名”意识同样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齐民要术》《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古代农业典籍都注重对农业名词术语的命名和诠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的规范性。因此,有学者援引《齐民要术》中的文字,认为《种谷》中的一段注释“按今世粟名多以人姓为名目,亦有观形立名,亦有会义为称”是中国古代科学著述对农业术语命名法的一种探索[2]。诚如《齐民要术》对农业术语命名规则的概括,中国古代农业术语有其自身的命名特点,并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
汉代刘熙在《释名》一书中称:“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3],他所说的“义类”正是事物命名取义的依据。事实上,在前文的论述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农业术语的命名原则,即从原始农业阶段开始,中国古代农业术语的命名就与对象的形象、意义、用途有着直接联系。汉字的特点之一是表意性,也就是说农业术语的命名自然源于表意的需要。如原始农业术语中出现了一系列以象形、会意、指事为主要特征的单音节词汇——“田”“艺”等。因此,其术语的命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造字方式的影响,以表形、表意为主。
传统农业时期的术语体系继承了前一阶段的大量术语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其命名的理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实施方式命名。
农业术语的命名方式与农业实践密不可分。从上古文字的出现起,农业实践对术语的命名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有相当部分农业术语就成为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直观描述,如“力”“耕”等词汇均是如此。传统农业时期,随着构词方式的演变,对这类术语的命名也更加灵活多样,如“区田”“架田”“转耕”“纵耕”“火耕水耨”等概念所表达出来的是“区”“架”“转”“纵”“火耕”“水耨”等具体的耕作行为,从而突出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耕作方式的特点。
第二,以约定俗成命名。
农业术语是在农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因而农业术语的命名与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约定俗成的特点,源自民间的口语、俚语、农谚等也常常被用作术语的命名依据。《天工开物》就列举了大量有关农业的“俗名”“方语”,如“稻”的俗名“金包银”“喉下急”,“豆”的俗名“摘缘”“拔绿”“高脚黄”等,又以“荞麦”本非麦类而约定俗成称为“麦”为例来说明这一命名原则[2]。事实上,约定俗成是农业术语命名的重要方式,相当多的概念术语都是在传播过程中得到使用者的认可,而演变为专门性的农业术语。例如,“畎亩”一词原为田地的泛称,但在使用中被约定俗成为对先秦耕作方式的描述。又如,“井田”一词最初用于土地计量,但同样被约定俗成为对夏商周三代土地制度的描述。
第三,以借用词命名。
在农业术语的发展中,由于新物种、新工具或新生产方式层出不穷,原有的词汇并不能够完全描述新的对象,由此带来的是术语在命名上采取了借用词的方式。例如,陈旉的《农书》提出了“粪药”的概念,主张“用粪如用药”,而这个术语显然借用了“药”这一医学用语,形象地强调了土地保养的途径。与之类似,徐光启也提到“粪丹”的概念,同样从医学、方术中借用了“丹”这个名词,从而为新的概念现象提供了命名方式。“底”则是直接从普通词语中借用而来,成为对作物前茬的描述。
从总体上看,自原始农业至传统农业,其命名方式与汉字结构的变化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对应关系,即由以表形、表意的命名方式逐渐转变为更加多样化的命名方式。尤其是在合成词广泛使用之后,术语的命名愈发显得宽泛灵活,这无疑也促进了概念表达的准确性。然而,我们还应当认识到,中国古代农业术语的命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同事异名和同名异事的现象屡见不鲜,仅以“架田”为例,关于同一现象的表述就有“架田”“葑田”“浮田”三种,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有关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概念体系缺乏精确性。
传统农业的特点范文2
1 对我国“三农”问题根本原因的认识
1.1 农民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民问题的根本实质是人的问题,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问题。而从事农业的劳动者表现在现实表现中最明显的是素质问题。
1.2 农村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问题主要反映的是农业的生产要素问题,而农业的生产要素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我们目前不是缺乏生产要素,问题的实质:一是我们没有完全注意到传统农业是传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生产要素中的配置,是低层次的配置,缺乏有效的升级与改进。二是我国农村生产要素的多样性差异。如土地资源既有耕地,又有林地;既有水面滩涂,又有草场、牧场。使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在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上的表现都不相同。三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业资源由于受所有权制度的束缚不能转化为积极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活动之中。
1.3 农业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业问题要从农业部门的生产活动中来找。由于我们独有的国家主导产业的组织管理形式,农业问题也必然反映在国家的行政行为上
2 关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实质。
我们谈“三农”就说城乡二元结构。我们认为,“三农”问题就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解决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也就解决了“三农”问题。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城乡二元结构理论的产生是没有看到农业的产业链本质,是没有看到在产业链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演化规律,没有看到生产要素在产业链配置上的具体方式。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1954年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呈现二元经济结构并存的特征,而且这一理论具有普遍性,被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经济转型的基石。不过在刘易斯所界定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模式中,是把整个经济划分为农村的传统经济部门和城市的现代经济部门,并且两个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和平均工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设定的前提情况并不完全符合当前的现实,这就需要我们打破思维的束缚,勇于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美国学者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农业》一文中为我们指出了另外一条不同的道路。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核心是农业同样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点的亮点,关键是打破农业本身的封闭体系,使农业能够得到新的、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或生产技术。他用收入流价格理论解释了传统农业停滞落后、不能成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原因。
要看到在我国,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多数地方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方式上,它的现代性方式没有表现出来。因此,我们的出路就是发挥我国对国家管理的主导性优势,改造传统农业。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中,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时候,生产力能够较快地发展,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都能得到提高,社会将在安定的状态下发展。这里就体现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也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西方的经济学家虽然没有采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但其分析得出的要素显而易见地表现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统一论。经过理解,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三农”问题的实质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发展的不均衡所产生的矛盾,而不是城乡二元结构。而解决“三农”就是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入手,生产力为本,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生产力为中心调整建立新型的生产关系,也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建立现代农业。
3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3.1 传统农业的标志
我们目前对传统农业的定义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这个定义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它仅仅表述了生产力的内容,是没有从事物发展的两个角度来判定问题,传统农业的特征不仅仅是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还表现在与之同步的生产关系上。如对农业人力资源的投入,农业生产要素的低层次配置方式,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等。
3.2 现代农业的标志
我们目前对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的理解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其基本特征,现代农业是由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应用,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也一种片面的认识,它过多强调了生产力要素对农业发展起到的作用,而没有看到农业的本质是产业链经济形式,忽视了生产要素的多样性带来的农业产业的多样性,以及新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于农业的结果。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现代农业。笔者见,所谓现代农业,就是按照现代农业产业链运行规律的要求,采用现代生产技术并调整与之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达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重新配置并实施的农业体系。就是说,我们不仅要采用现代的生产力技术,将最先进的应用知识转化成新的、优越的生产要素,更要在着眼于市场的前提下对现代生产关系进行农业产业的一体化设计,让新型的农业组织管理形式、农业技术推广形式、所有权制度、金融体系、农业调控体系、社会服务配套功能体系的组织形式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4 我们现在要做什么
4.1 建立现代农业首先建好农业产业链
行业的发展必须从行业的本质入手,农业的本质是产业链,做好了产业链这篇文章,也就找对了对农业现代化改造的入手点,也就解决了农业的现代化问题,也就解决了“三农”问题。从农业生产活动上看,农业产业链要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来分析。大致上讲,农业的产前环节主要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准备。包括农资、农机供应准备,人力准备及分工、信息采集及分析、技术采用、生产方案建立及评估。农业的产中环节主要有:生产行为的实施、管理,人员对技术的应用及分工协作,信息及物资供应的调整。产后环节主要有:农产品采集、收储、加工、运输及销售。传统的说法叫产、供、销一条龙,理解的稍粗糙一点,其实在操作时要抓住重点要素。对于现代农业,在产业链的反映上要素主要有:生产前的组织活动(信息、决策、技术、人员、物资),有效的组织形式(农业生产组织机构),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加工、收购、储运,农产品交易(销售)。
4.2 建立现代农业要抓住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4.2.1 建立现代农业,新的生产要素配置是核心
在生产要素,特别是在围绕着农业产业链的生产要素配置上我们是有成型经验的。如我们在国有农场的改革上,新型管理体制与新农业技术的应用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里应注意的是,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上关注生产力的因素居多,如对新的应用知识的采用和推广,并形成新的、优越的的农业要素,相对来说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就少了一些,而现代农业在改造过程中,产业链的要求恰恰是对新型生产关系中做为生产要素的充实与调整,主要有: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金融手段的使用,信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产业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所有权制度,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使用等,发现并使用好这些要素,并把这些要素配置到位以后,才能真正使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使得做为生产力的新技术采用成为可能。
4.2.2 建立现代农业,引进和培育人才是根本
做为一个产业,其根本的支撑是做为产业运行主体,即农业组织及其核心的人员。我们目前很多支撑农业的人才并是不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包括技术人员,也由于产业的特点,我们的人才多数集中在城市,这使得农业的组织形式和人才的达不到农业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的需要,也可以说,用人来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从人才需求上讲,能做好农业工作的并不一定是农民。因此,建立人才的流动机制,人才的培养机制势在必行,引进人才,吸引人才,让一批优秀的企业家进入到农业领域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当务之急。附注一点的是,企业家不是管理者,真正的企业家是能够在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上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4.2.3 建立现代农业,建立新型的组织体系是关键
这是现代农业的运行特征,是对生产要素的科学性、均衡性使用的必然选择。一是从区域划分上建立农业协会。主要负责本地各种生产信息的收集、分类与整理,市场研判,应用知识的选择与推广,生产行为的决策指导,协调与政府的关系等。二是建立农业合作社。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作用主要是在农业协会的指导下,对本社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把握市场趋势,规避市场风险,利于农业生产活动减少成本,利于农业增收。主要工作是:生产行为最终统一决策权,信息资料的使用,劳动技能的采用、分工与使用分配,生产资料的选择与成本控制,生产行动的组织等。
4.2.4 建立现代农业,农民增收是动力
建立现代农业政府要采取行政指令与利益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实践证明,政府指令性的行为多数不成功,或者失败。农民最关注的是自身的利益,农业收入的增加就意味着所有生产要素的整合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反之,农业生产不增加收入,农民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损伤,任何模式对农民不说都没有积极性。因此,建立现代农业,也要考虑到农民这个群体的特点,要用行政指令与利益相诱的方式,让农民实实在在的增收,开局见效方能推而广之。
4.2.5 建立现代农业不能忽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一是不能农产品的价格一波动,我们就利用行政手段去干预物价,要看到物价变化的实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农产品的限价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前提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对流通环节去限价呢?农产品的限价谁又是受益者呢?二是农民的固定资产,由于城乡产权制度的差异,市场价格形成巨大差别,差别形成了农民财产收益的相对减收。
传统农业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规模化;精细化
改革开放以来,以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标志,中国农业经历了一系列比较成功的发展时期。然而,由于理论的局限性和实践经验的缺乏,中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特征。农业脆弱的基础地位在中国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中暴露无遗。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2007年,中国居民CPI上涨4.8%,涨幅比2006年提高3.3个百分点,而食品价格上涨成为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最主要原因。2008年,中国物价上涨的势头有增无减,仅2月份的CPI就达到8.4%,创下十二年来的新高。可以说,中国“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发展时期已经过去了。农业是食品加工工业的基础,深刻反思中国农业发展的不足,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通货膨胀问题,更有利于中国农业抓住契机,迅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传统农业发展理论的局限性
传统农业发展理论以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和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为代表。应该说,这两大理论都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农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理论本身的缺陷,非常苛刻的理论应用前提,加上缺乏实践经验的必要总结和提炼,很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农业在经历一段短时期的繁荣之后再次陷入停滞,回到那种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以《二元经济论》为例,刘易斯最重要的假设就是农村存在隐性失业,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者为负数。在对农业生产没有任何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农村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加人工业化进程。当农村劳动力流出到一定程度时,农产品产量下降,价格上升,追求利润的动力将促使农民把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引进来,从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然而,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不仅是刘易斯的假设站不住脚,刘易斯所描述的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过程也过于简单。首先,正如美国西奥多·W·舒尔茨所指出的,农村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正,不是零,更不是负数,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其次,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几乎伴随着劳动力流出的开始而开始,并不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滞后期。因为相对于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即使在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会上升。再次,农产品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利润,并不能肯定把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引进来。因为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是多种要素的集合体,其中许多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具有很长的生产周期。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足以扼杀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整体引进,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功败垂成。最后,考虑到经济开放的因素,农产品的进口足以阻止任何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和农业生产利润的获得。因此,无论是二元经济理论还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它们都存在先天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农业发展中充分暴露了出来。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85年,在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不仅全面铺开,其效应也已开始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现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进口在全部进口总额中只占很小比重,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和不足。总体上说,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中国农业仍是一个低收入行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能力的限制。这两大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维持着中国农业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的低收入使农村劳动力流出,极大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这对主要依赖人力资本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造成了致命打击。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意味着农村较低的消费和生活水平,也意味着农村的低储蓄和低投资,意味着改造传统农业所需要的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投入都面临不可克服的现实困难。然而资金的缺乏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只要有丰富的人力资本,信用仍然能够弥补货币和实物资本的不足,但务农的低收入恰恰又让农村本已稀缺的人力资本进一步流失。现代农业需要的不是廉价的低素质劳动力,而是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相当技术含量的高技术劳动者,这种劳动力在农村很奇缺。然而在农业劳动低收入的刺激之下,不仅有一定技术水准的劳动力走向了城市,甚至具有强壮体力的简单劳动力也离开农村,这意味着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体是老、弱、病、残,他们无论在劳动力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可能胜任中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产品价格偶然性上涨所带来的经济刺激,其结果不可能是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只能是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简单追加。农产品销售的高价格最终对应着农产品生产的高成本,而不是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农业利润,从而使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如果说,务农的低收入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制造了巨大障碍,城市工业化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则使传统农业维持的低水平均衡获得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受工业化产品市场容量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城市的发展遇到瓶颈,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表明依靠城市工业化来完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民以食为天,廉价的劳动力大军盘踞在农村,也就为传统农业的延续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尽管中国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所增加,但中国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没有显示出来,更没有显示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强大竞争力。
三、规模化与精细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方面,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市场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又必须以大批农业劳动力的退出为前提,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开辟一个新的就业领域作为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吸收器。新的就业领域只能来自农业内部,但它绝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现代农业,在严格的意义上,按照刘易斯模式实现的现代农业应称为大田农业。新的就业领域是特种农业,也称精细农业、都市农业,它在日本、东亚四小龙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特种农业生产满足人们特殊需要的农产品,大田农业生产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农产品。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产品而言,特种农产品异质性高、产品差别化程度大,大田农产品同质性高、几乎完全可替代;就要素投入而言,特种农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大田农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尽管二者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都很高。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两个方向,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时,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自主决定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在本国农业部门中的比重。
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绝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农业发展理论,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西方的农业发展理论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适合西方的国情。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农业除以廉价的资本取代昂贵的劳动力之外,没有任何选择,以机械化为基本特征的西方农业现代化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后来的农业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都是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完成的。这种在特殊情形下完成的农业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的农业现代化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全部内容,充其量它只是告诉我们,通过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可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农业剩余产品。从这种意义上说,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讲述的是西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是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情形下的农业现代化,这条道路对于有着严重过剩劳动力的中国农业是否适用值得商榷。相反,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与其说它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不如说它为西方农业现代化理论补充了新的内容。因为就大田农业而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显然更具有说服力。大田作物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显著,最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地方就是改变劳动的投入方式,这是西方农业现代化首先从以资本替代劳动开始的首要原因,在机械化全面铺开之后,才有化学化、生物化等其他农业现代化技术。这种以节省劳动力为基本目的的农业现代化注定了其产品的劳动含量较低,农产品具有明显的资本密集型特征,但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然不应局限于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的满足。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在强调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具有可替代性的同时,认为可以通过增加劳动的投入来弥补资本的不足,却无意识地把人们引导到一个农业现代化的全新空间,这就是特种农业的现代化,专门生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果说大田作物满足的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特种农产品满足的就是人们特殊生活的需要。舒尔茨理论应用的结果是,如果要取得成功,只能是特种农业的出现和特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这也许是舒尔茨当初提出这一理论时所没有想到的。
传统农业的特点范文4
传统农业发展理论以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和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为代表。应该说,这两大理论都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农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理论本身的缺陷,非常苛刻的理论应用前提,加上缺乏实践经验的必要总结和提炼,很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农业在经历一段短时期的繁荣之后再次陷入停滞,回到那种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以《二元经济论》为例,刘易斯最重要的假设就是农村存在隐性失业,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者为负数。在对农业生产没有任何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农村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加人工业化进程。当农村劳动力流出到一定程度时,农产品产量下降,价格上升,追求利润的动力将促使农民把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引进来,从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然而,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不仅是刘易斯的假设站不住脚,刘易斯所描述的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过程也过于简单。首先,正如美国西奥多·W·舒尔茨所指出的,农村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正,不是零,更不是负数,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其次,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几乎伴随着劳动力流出的开始而开始,并不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滞后期。因为相对于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即使在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会上升。再次,农产品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利润,并不能肯定把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引进来。因为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是多种要素的集合体,其中许多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具有很长的生产周期。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足以扼杀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整体引进,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功败垂成。最后,考虑到经济开放的因素,农产品的进口足以阻止任何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和农业生产利润的获得。因此,无论是二元经济理论还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它们都存在先天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农业发展中充分暴露了出来。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85年,在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不仅全面铺开,其效应也已开始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现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进口在全部进口总额中只占很小比重,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和不足。总体上说,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中国农业仍是一个低收入行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能力的限制。这两大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维持着中国农业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的低收入使农村劳动力流出,极大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这对主要依赖人力资本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造成了致命打击。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意味着农村较低的消费和生活水平,也意味着农村的低储蓄和低投资,意味着改造传统农业所需要的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投入都面临不可克服的现实困难。然而资金的缺乏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只要有丰富的人力资本,信用仍然能够弥补货币和实物资本的不足,但务农的低收入恰恰又让农村本已稀缺的人力资本进一步流失。现代农业需要的不是廉价的低素质劳动力,而是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相当技术含量的高技术劳动者,这种劳动力在农村很奇缺。然而在农业劳动低收入的刺激之下,不仅有一定技术水准的劳动力走向了城市,甚至具有强壮体力的简单劳动力也离开农村,这意味着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体是老、弱、病、残,他们无论在劳动力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可能胜任中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产品价格偶然性上涨所带来的经济刺激,其结果不可能是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只能是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简单追加。农产品销售的高价格最终对应着农产品生产的高成本,而不是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农业利润,从而使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如果说,务农的低收入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制造了巨大障碍,城市工业化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则使传统农业维持的低水平均衡获得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受工业化产品市场容量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城市的发展遇到瓶颈,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表明依靠城市工业化来完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民以食为天,廉价的劳动力大军盘踞在农村,也就为传统农业的延续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尽管中国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所增加,但中国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没有显示出来,更没有显示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强大竞争力。
三、规模化与精细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方面,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市场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又必须以大批农业劳动力的退出为前提,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开辟一个新的就业领域作为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吸收器。新的就业领域只能来自农业内部,但它绝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现代农业,在严格的意义上,按照刘易斯模式实现的现代农业应称为大田农业。新的就业领域是特种农业,也称精细农业、都市农业,它在日本、东亚四小龙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特种农业生产满足人们特殊需要的农产品,大田农业生产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农产品。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产品而言,特种农产品异质性高、产品差别化程度大,大田农产品同质性高、几乎完全可替代;就要素投入而言,特种农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大田农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尽管二者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都很高。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两个方向,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时,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自主决定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在本国农业部门中的比重。
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绝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农业发展理论,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西方的农业发展理论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适合西方的国情。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农业除以廉价的资本取代昂贵的劳动力之外,没有任何选择,以机械化为基本特征的西方农业现代化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后来的农业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都是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完成的。这种在特殊情形下完成的农业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的农业现代化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全部内容,充其量它只是告诉我们,通过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可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农业剩余产品。从这种意义上说,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讲述的是西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是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情形下的农业现代化,这条道路对于有着严重过剩劳动力的中国农业是否适用值得商榷。相反,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与其说它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不如说它为西方农业现代化理论补充了新的内容。因为就大田农业而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显然更具有说服力。大田作物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显著,最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地方就是改变劳动的投入方式,这是西方农业现代化首先从以资本替代劳动开始的首要原因,在机械化全面铺开之后,才有化学化、生物化等其他农业现代化技术。这种以节省劳动力为基本目的的农业现代化注定了其产品的劳动含量较低,农产品具有明显的资本密集型特征,但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然不应局限于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的满足。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在强调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具有可替代性的同时,认为可以通过增加劳动的投入来弥补资本的不足,却无意识地把人们引导到一个农业现代化的全新空间,这就是特种农业的现代化,专门生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果说大田作物满足的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特种农产品满足的就是人们特殊生活的需要。舒尔茨理论应用的结果是,如果要取得成功,只能是特种农业的出现和特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这也许是舒尔茨当初提出这一理论时所没有想到的。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中,发展农业不能说不尽力,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始终缓慢,每一次重大的农业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革新,都带来了农产品产量的较大提高,但中国农业始终没能摆脱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一次全新的“革命”。中国发展农业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发展大田农业,提高农产品产量,通过机械化解决劳动效率问题;另一方面发展特种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的品种,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可以说,没有机械化,就不可能实现大田农业的现代化;同样,没有差别化,也就没有特种农业的现代化。中国农业过去最大的失误是,在强调产量的同时没有将过剩劳动力从大田农业中分离出来。实现大田农业和特种农业的齐头并进,追求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精细化,将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传统农业的特点范文5
今年中央1号文件又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那么当前的农业处于什么状态呢?
农民为什么种田?
陈书生,2006年总收入为28064元,种田收入1274元,仅占总收入的4.5%打工收入是家庭收入主要来源。
现在,种田不再是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了。
正如农民陈书生所说:“农民是最现实、最讲实惠的,哪个行业赚钱多,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哪里”。
这里以桂阳县黄沙坪镇山下村农民陈书生为例。
陈书生,39岁,高中文化,党员,全家4口人,妻子罗银秀,37岁,初中文化,儿子陈慧朋17岁,女儿陈慧芳9岁,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
陈书生2006年种了3.1亩水稻,收获稻谷3000斤,按市价75元/百斤,折合现金2250元。
成本976元:种子72元、肥料492元、农药70元、除草剂42元、打谷机买汽油50元、买菜250元(插秧、割禾请亲戚帮忙)。
种田利润1274元。
一个劳动日10小时,报酬为:24.5元。
陈书生和人合办了一个小铁厂,夫妻俩在那儿上班,年收入20000元;陈书生担任村秘书,镇、村补助6800元,2006年总收入为28064元。
种田收入1274元,仅占总收入的4.5%。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农民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人在外打工,打工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田土对农民重要吗?
“田土对于有钱人来说不重要,但对于一般农民来说却是养命田”
田土是农民生存的保障资料。
那么,田土对农民重要吗?
前几年,看到农村有少数田土抛荒没人种的时候,我就在思考“田土对农民重不重要”这个问题。
我问陈书生:“既然种田收入不多,你认为田土对你重要吗?”
陈书生说:“重要,非常重要。假如我不种田,去买粮食、蔬菜的话,那可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打工、办企业收入也不是很稳定的,得看市场行情。要是在外面赚不到多少钱时,还得靠田土。”
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的农民何水长说:“田土对于有钱人来说不重要,但对于一般农民来说却是养命田”。
可见,田土对农民来说,有着特殊的利益,是农民的生存保障资料。
此外,农民从自身的实践中,认识到了农业现代化、规模经营的重要性。郴州市苏仙区马头岭乡的董三毛说:“现在种田不一定不赚钱,大面积的种,平整耕地,自己买农机,也有技术,那还是有钱可赚的”。
农民怎样种田?
一位种葡萄的专业户说:“我们的葡萄是用‘药水’泡出来的”
农民不是不知道施有机肥的好处。而主要是其劳动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然而,据调查,种田的农民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他们所掌握的农业技术主要是从父辈那儿学来的,父亲怎样种田,儿子就怎样种田,母亲怎样种菜,女儿就怎样种菜……这种传统的生产方法,在有现代技术加入时,往往会适得其反。
比如很少有农民能准确的掌握杀虫用药技术,为达到效果,常选用毒性强的农药。
农民缺乏科学分辨种植物病理状况,一看出问题了,就大量使用农药。而在农村,往往掌握了这些技术的农民,很少留在村内,都奔到大中小城市打工了。
渴求种植科学知识,仍旧是当前农民首要需求。
另外,在调查中发现农民种田,很少有人使用猪、牛粪。郴州市北湖区的农民何小林说:“现在的农民都种‘卫生田’了,就撒点化肥,比我们原来用猪、牛栏淤种田‘干净’多了。”
而种田长期只施用化肥,容易造成土壤板结,用农民的话来说:“犁田难,原来半天可以犁完的田,现在要一天”。二是化肥施用量大了,农作物产量反而下降了。
那么,现在农民种田为什么不愿施有机肥呢?
在和农民的攀谈中了解,农民不是不知道施有机肥的好处,而主要是其劳动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市场上,用有机肥种出来的粮食和只用化肥生产出来的粮食,价格上没有任何区别。
粮食的价格如果也能像土鸡、土鸡蛋与饲料鸡、饲料鸡蛋这样在价格上有所区别的话,那么农民也就愿意花这个工夫去种有机肥的庄稼了。
农民经营的是什么样的农业?
一种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农业,一种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
现在的农产品,在质量和安全上,还存在很大差距。
现在农民经营的农业,既保留着一些传统农业的特点,如家庭分散经营、缺乏规模效益、农产品加工落后、以卖初级农产品为主等等,但又已经具有了一些现代农业的气息,如农民生产什么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严格地说,当前的农业,应是一种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农业,一种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传统农业一些好的做法由于不能体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被农民放弃。由此诸生了众多问题。
一些单纯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农产品质量的事情时有发生,给猪喂瘦肉精、给鱼吃抗生素、用避孕药养黄鳝、给水果打催熟剂、蔬菜农药超标等等。对于这些农产品,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现在的人们要想买到土鸡、土鸭、吃草的鱼、喂潲的猪,似乎成了一种奢求,不少人这样感叹“要想吃到真正的绿色食品,只有自己种粮食、种蔬菜、自己养猪、养鸡鸭了”。
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农产品,在数量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在质量和安全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发展现代农业,不是为了让农民离开田土
传统农业是典型的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农村依然是消化劳动力的一个重要地点。
发展现代农业要依据我国基本国情。
我国13亿人口,60%是农民,虽然推行农村城镇化可以减少农村人口,按照我们的实际情况,短时间内还难以让这么多农民进城,从事其他行业,也无法提供这么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农村依然是消化劳动力的一个重要地点。
毕竟,发展现代农业,不是为了让农民离开田土。
发展现代农业要从传统农业中继承精华部分。
传统农业并不是现代农业的背离,应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也号召鼓励保留传统农业中的经验做法。
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了要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传统农业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现代农业;建设;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91-03
集安,是吉林省的一个县级市,地处吉林省南部,鸭绿江北岸,与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隔江相望,曾经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战斗过的地方,是当年抗美援朝志愿军渡江地之一。其特点是人口少、交通不便、山地多、耕地少。八山一水一分田是集安市特点的基本概况。
一、理论思考与观念转变
1.现代农业的特点。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与传统农业相比有如下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如单一粮食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整、领域更加拓宽、农工商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局限,城乡统筹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结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使优势农产品布局合理,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建立起全方位的农业管理和服务体系。
2.现代农业观念。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农业发展思路上应实行五个转变:一是由传统的粮食观念向现代食物观念转变;二是由工农分离、城乡脱节的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工农协调的一元经济结构转变;三是由传统的以粮食为主的种养业向农产品加工业和农工商综合经营转变;四是由传统的农产品加工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五是由传统的依靠劳动力、化肥投入为主的粗放经营方式向依靠科技为主的现代集约经营方式转变;六是由长期追求粮食产量,向以销定产综合经营效益最大化转变;七是农民增收来源由主要依靠粮食增产和提价向主要依靠多种经营、精深加工和非农产业转变;八是由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封闭低效产业向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现代化高效产业转变;九是要从地区资源的特点出发,从粮食产区向农产品加工基地、食品工业基地转变。
二、集安市农业现状
根据现代农业的特点判断,集安市的农业仍然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初始阶段。集安市农业的特点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中又主要是玉米,水稻和大豆种植面积较少,人参、葡萄、中小药材和山珍食品等特色产业的种植面积也很少。养殖业中主要是猪、牛,但数量和规模不大,不能形成规模效益,林蛙和蜂业等优势资源,还没有转为优势产业。所以,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于种地,农民收入较低。“种地为吃粮、养猪为过年”的传统模式还没有改变。连续五届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评价结果显示,全国百强县中吉林省一个也没有,集安市仅处于全国县域经济的中等水平。
三、建议
1.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过程中,要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以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要围绕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建设集安市参药综合型集中区,重点培植农特产品加工这一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人参、山葡萄、中小药材、板栗、水产品、蜂产品、林蛙、食用菌、山野菜和绿色食品等优势特色企业集群。重点培植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突出参药、山葡萄、生态经济、水产品养殖等主导产业,逐步扩大加工规模,增强带动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贯彻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乡镇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切实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环境。集安市政府已经制定出发展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每年每个乡镇要新培育1户以上投资50万元以上、销售收入在300万元以上的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全市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30户,1000万元以上10户。
2.加强绿色有机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实施现代农业,就必须具备农业标准化,没有标准化的农业,就不能称其为现代农业。要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突破市场准入瓶颈。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质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和标准化技术推广四大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地理标识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集安要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就要依据集安的实际特点,要围绕岭南岭北两大区域的山葡萄、水产品养殖、参药、生态经济四条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等运作方式,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在岭北新开河流域的台上、花甸、财源,苇沙河流域的清河、头道和岭南的榆林、麻线、大路等区域,按照“适度发展人参,控制发展西洋参,适地发展林下参”的生产方针,巩固发展参业的主导产业地位。集安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针对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出了三项目标:①要把园参、西洋参面积稳定在60万帘以上,无公害绿色中小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绿色山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在岭南沿鸭绿江6个乡镇,实施“亚洲最大绿色山葡萄原料基地”建设工程。②要加快发展水产品养殖产业,扩大有机水产品养殖,保护和开发好渔业资源。积极推进有机蜂产品、林蛙、水产品、食用菌基地建设。绿色有机蜂产品基地达到200万亩,蜂发展到5万箱;林蛙基地100万亩,生产林蛙1.5亿只以上。③要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发放水稻良种补贴为手段,加快优良水稻品种的推广,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国家第一个绿色有机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总数达到120个,其中有机食品50个;认证省部级名牌产品20个;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监测面积达到100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及其深加工产量达到5万吨;建设1个部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东北最大鸭绿江有机水产品良种繁育基地和商品鱼出口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展示中心和2个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
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实现现代农业的保证。要大力推广应用科学技术,靠科技创新支撑和带动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4.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农业科技推广能否到位,这将关系农业科技能否被广大农民所接受。要切实抓好农业重大技术的示范推广和指导服务;大力示范、推广粮食、葡萄、人参等作物新品种、轻简栽培、测土配方施肥、设施农业、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建立健全农业灾害防控体系,加快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大力推进人参、山葡萄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与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活动的开展;大力加强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集安市政府已经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有害生物预警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农田统一灭鼠、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