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推广行动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推广行动计划范文1
佛山:不遗余力推进信息化监控系统
佛山的“大数据”基础建设简称为:“3+1”监管模式和 “6个电子”的智能化监管手段,“3”即“CCTV+AIS+VHF”,“1”即水上交通安全联动执法。“6个电子”即“电子巡航、电子预警、电子设卡、电子盯防、电子跟踪、电子分析”等智能化监管手段。
佛山海事CCTV视频系统自2007年开始谋划建设,随后的6年间,不断丰满和完善此系统。从2007年的26个CCTV视频前端点,到2013年的246个视频前端点。目前,佛山水域已建成246支摄像枪,实现了辖区重点水域、重点航段、重点港口的基本覆盖。并将其与AIS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VHF系统(语音甚高频系统)和联动执法相结合,打造AIS和VHF监管网络。该局在辖区建成5个AIS和VHF基点,为海巡船装配先进的AIS系统,为每艘海巡船、每个监管点配置了2台以上移动执法终端,实现定点监管与移动监管相结合,实现了三级CCTV点、线、面的监管网络,实现了对辖区重点水域、重点航段、重点港口的信息化全面覆盖。
佛山海事局最初建设的CCTV视频监管系统时,只是考虑解决人力上的不足,是为了“看得见”。但海事执法只是“看得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叫得通”,更要“管得住”。2011年底,佛山海事自主研发水上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在系统中实现了“电子巡航、电子预警、电子设卡、电子盯防、电子跟踪、电子分析”等“6个电子”功能,所有传统的监管方式完全可以在智能管理系统中能够实现。同时,佛山海事局又围绕“6个电子”监管手段,辅助建立了监管运行制度、监管管理架构、监管建设标准。
实践表明,佛山海事局利用CCTV、AIS、VHF等信息化监控系统,对辖区航行船舶的航行秩序、靠泊码头作业情况、锚地停泊秩序,甚至渔船碍航及江面能见度等要素进行了有效跟踪监管。
2012年11月26日,佛山顺德海事处利用CCTV视频观测系统快速处理了一起船舶违章航行通过西海大桥的案件,从视频观测、取证到立案调查,整个过程不超过15分钟。
运用CCTV视频系统进行电子巡航,最大程度解放了海事执法人力资源。据悉,以前利用海巡船艇巡航一次,需要3、4人,历时4、5小时,耗时又费油,而同样的巡航监管对象,现在改用CCTV实施“电子巡航”,仅需要1人,整个辖区20分钟就能巡完,高效而环保,监管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执法的触角得到了无限延伸。
中山:智能渡口及其延伸智能模式
中山位于广东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腹地,北连广州,毗邻港澳。珠江门之一―横门出海口位于中山火炬开发区。其地理位置优越,河网众多,交通便利,水运经济发达,具有典型的内河水网区域特点,其主干流航道16条314公里、支流航道283条1227公里,总通航里程1541公里,海岸线28公里。辖区登记船舶1415艘,总吨30.47万吨,持有效内河适任证书在册船员1357人。2013年,辖区进出港船舶13万余艘次,货物吞吐量5000万吨,旅客吞吐量118万人次(港澳航线),集装箱吞吐量125万TEU。
中山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监管方式显得捉襟见肘时,信息技术创新的运用成为救赎。中山海事局以开展中山市渡口智能化建设标准课题研究工作为切入点,寻求强化对渡口渡船深化管理的突破,全市37个渡口视频监控设备投入使用,由相关镇区、村委实施全天候监控。目前建立起来的智能渡口,实现“CCTV+VHF+AIS+弹性巡航+协管船”安全管理模式,基本实现了“看得见、听得清、指挥得动”的效果。
目前,中山智能渡口可实现五大功能:一是人员限流,预防渡船超载渡运;二是远程控制,预防冒险渡运;三是人像拍摄,提供影像证据以及流量统计、分析功能;四是具备收看、收听天气情况或相关信息的视频、音频设备;五是提供信息,提供安全预警。该局通过将先进的科技管理手段运用到渡口渡船管理上来,实现科技管理渡口渡船的先行先试。
目前,中山海事局正提出以智慧海事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推动实现中山海事的转型升级,创造出“533海事构想”。即“五适三优三目的”。“五适”,即货物适运、船舶适载、船员适任、水域适航、码头适靠,意即适运的货物交由适载的船舶由适任的船员通过适航的水域靠泊适靠的码头。”该模式涵盖船舶、人员、货物、码头、通航环境、公司和事件等海事监管的各个要素,让海事的监管功能,通过“一图、一网、一窗口、一平台、一机制”达到“三感知、一协同、六智能”的效果。
推广行动计划范文2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3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这是我国首部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专项规划。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问:《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前期研究充分、基础工作扎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在42个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经过前期调研、编制起草、专家论证、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等五个阶段,历时两年多,编制完成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批准实施。二是既体现战略性又突出可操作性。《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既着眼长远,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长期战略,又立足当前,结合各产业、行业、社会的发展实际,提出了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完善政策机制、健全法规标准、加强管理和监督、强化技术和服务支撑、建立统计评价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具体的、短期可见实效的支撑措施。既针对循环经济共性问题明确了总体思路、基本原则等,又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清晰易懂的思路、模式和技术路线、实现途径。三是既提出了中长期目标又明确了近期具体指标。《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的,提出了循环型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绿色消费模式普及推广,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资源产出率大幅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着增强的中长期目标。同时,为促进循环经济尽快形成较大规模,提出了到“十二五”末资源产出率提高1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等18项主要目标。另外,以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为目的,提出了近80个量化的循环经济具体指标,内容涉及第一、二、三产业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循环利用等各方面。四是着力创新、与时俱进。《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在思路、内容、体例、机制上有很多创新点。比如,针对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再生资源水平低的“只循环不经济”以及个别“二次污染”、再生产品质量安全、“地沟油”回餐桌等问题,提出了“高效利用,安全循环”的基本原则;针对十“培育生态文化”和“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要求,提出鼓励开展循环文化创意活动,实施大循环战略,推进行业间、产业间、生产与生活系统、国内外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链接等措施;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铺张浪费行为,《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响应中央有关精神,明确提出了要推行绿色消费,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推动餐饮企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食堂、公务宴请、家庭等各方面节约粮食。此外,《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在形式上图文并茂,编制了一些重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图,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体现了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
问:《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是如何体现党的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
答:党的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实际上就是对如何推进循环发展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是实现循环发展的具体行动,从而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十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提出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新要求。《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等任务贯穿始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明确了提高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等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具体目标,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同时对各行业、各领域和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
十还明确指出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把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作为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的主战场,提出战略任务、明确具体目标、总结基本模式、给出技术路线和实现方式等,力求把一些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为重点,树立新的资源观、消费观,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这些都是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做出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安排。
问: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
在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方面,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废物循环利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方面,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在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方面,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服务业在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再制造,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和绿色交通行动,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
问: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浪费现象,《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从哪些方面强化了有关措施?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减量化优先”为基本原则,把推广绿色消费模式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遏制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乃至浪费,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根本性的措施。首先,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摒弃讲排场、摆阔气、奢侈浪费的陋习,提高全社会节能、节水、节粮意识。其次在消费环节,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环境标志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抵制过度包装,鼓励网上购物、视频会议、无纸化办公,不消费珍稀野生动植物,提倡绿色出行,倡导生态旅游,杜绝随意丢弃垃圾。在餐饮住宿行业鼓励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快餐盒以及客房一次性牙刷、剃须刀等用品,特别是餐饮企业要引导顾客适度点餐,餐后打包,坚决反对食品浪费行为,在零售批发业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专柜等,向消费者推介绿色产品,扩大绿色产品消费,带动绿色产品生产。另外,强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政府机关要在节能、节水、节纸、节粮等方面率先垂范,建设节约型政府,积极培育租赁业、旧货业发展,促进产品再利用。
问: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包括哪些内容?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的“十百千”示范行动,是指实施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工程、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
“十”是十大示范工程。包括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工程、“城市矿产”基地建设示范工程、再制造产业化示范试点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处理示范试点工程、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示范工程、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工程。
“百”是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选择100个左右城市(县),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示范城市(县)要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率先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资源产出率提高超出全国平均水平,探索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子。
“千”是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选择1000家骨干企业或园区,树立循环经济典型。示范企业或园区的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单位产值能耗、物耗、水耗、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以企业自主投资为主,各级政府通过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重点支持相关公益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能力建设、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示范及推广应用。引导金融和投资机构投向循环经济重大工程。鼓励企业通过自有资本、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实施循环经济重大工程。
推广行动计划范文3
一、背景介绍
D公司是国内一家著名的日化企业,在与世界500强的宝洁、联合利华等外资企业,长达近20年的竞争中不落下风,已经成为国内牙膏行业的扛鼎者。虽然D公司目前已经是股份公司,但因其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在做年度营销规划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二、主要问题
首先,整个营销规划缺乏系统性。营销中心没有整合所有资源,缺乏系统规划,使得各个部门各自规划本部门的年度工作,甚至市场部、销售部与销售支持部门之间的年度规划出现很大的分歧;
其次,目标与策略、行动计划缺乏逻辑联动。目标与策略的制定缺乏逻辑关联,目标的实现就成空谈;营销策略也缺乏行动计划的支撑,行动计划在实施的时候就显得尤为混乱;
第三是目标单一,非营销目标。目标仅仅是简单的销售目标,非营销目标,没有市场目标、销售过程目标等,没有形成整体的目标体系;
第四,策略与行动计划混合。有些策略像行动计划,缺乏提炼,策略难以指导行动计划;而有些行动计划不够详细,更像营销策略,无法落地,更难考核和实施。同时行动计划没有落实到责任人。
最后,营销预算难控制,缺乏规划。在做预算时,费用名目不统一,归口困难;而且因为名目混乱,整个营销预算难以控制,不知道哪些费用该多,哪些费用该少;在使用费用时,又过于谨慎,导致年初费用过紧,年底费用过松的局面。
三、指导思想
为了改善年度营销规划的问题,我们与D公司就年度营销规划形成咨询合作。我们针对D公司的状况,提出了以下的合作指导思想。
1、长期合作
因D公司的年度营销规划问题由来已久,同时限于体制因素,要进行彻底的改善其年度规划问题,需要长期合作。我们签订三年合作期限,在第一年以我们为主,D公司为辅来进行年度规划;第二年则是双方共同进行年度规划;第三年则以D公司为主,我们为指导来进行年度营销规划。
从后面实际运作情况来看,三年的合作很好的解决了D公司的长期所积累的问题,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
2、逐年递进提高年度营销规划水准
第一年,由粗放化到标准化。改变以往每个部门各自进行营销规划的局面,建立一套适合D公司的标准化年度营销规划,注重年度营销规划的系统性和标准性。
第二年,由标准化到精确化。精确化表现在年度规划的目标、策略和行动计划的精确性,符合D公司当年的实际情况,注重年度营销规划的精确指导。
第三年,由精确化到精细化。精细化就更注重年度营销规划对区域的参与和指导性,注重为年度营销规划在执行中提供保障。
四、项目运作
第一年,标准化
在与D公司管理层进行深度访谈和D公司以往年度营销规划的研究分析后,我们针对D公司的现状,采取了几大措施,将D公司的年度营销规划由粗放化转变为标准化。
措施一:强调并明确年度规划的意义和原则。
年度营销规划对D公司的意义而言主要在于:通过年度营销规划,D公司能够将公司营销战略思想转变为营销策略;能够明确第二年公司整体发展策略和营运目标;能够明确各个部门/中心的年度目标和匹配资源;能够明确各个部门/中心的年度行动计划;能够指导有效指导各个部门/中心的运作,使得公司在第二年能够系统进行营销工作。
为制定好年度营销规划,我们特地针对D公司的情况,拟定以下年度营销规划的原则
1、 由上而下的原则,
从公司到营销中心;从营销中心到各个部门;从销售部到各个区域,保证年度营销思路、目标、策略和行动计划能够逐级得到分解和落实。
2、 系统整合与总分结合
改变以往各自规划的局面,从公司整体来规划年度营销工作,既有营销部门,也有生产、财务等部门参与其中;首先确定营销中心的目标、策略和总的资源,然后各个部门根据营销中心的目标、策略和资源,分解各自部门的目标,并制定策略和行动计划。
措施二:确定目标体系
1、 目标体系完善
除销售量和销售额目标外,还增加了市场目标,包括:品牌目标、产品推广目标;销售过程目标,包括:终端渠道目标、客户发展目标、区域市场发展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营销目标,而非简单的销售量(额)的目标,也便于对目标完成的过程控制
2、 规范目标确定,改变简单的行政命令。
D公司以往的目标确定是根据公司的行政命令,带有“拍脑袋”的性质。该如何确定年度目标?我们认为应该从行业趋势、公司整体业绩和各个部门的工作业绩来分析出D公司面临的内外情况,然后根据这些情况再确定年度营销目标。我们根据AC尼尔森数据及D公司前一年的销售数据,分析整个牙膏行业的趋势和D公司的营运状况;并分别回顾销售部、市场部、销售支持部门的工作业绩;运用SWOT分析模型,分析D公司的优劣势,机会与威胁,确定出来年的营销指导思想和方向,并将之转化成年度营销目标。
措施三:围绕目标,制定策略和行动计划
年度营销规划中目标确定后,更核心的工作就是确定营销策略和行动计划,这是年度营销规划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营销中心的目标、策略和主要营销事项的制定。由于我们确定了完善的目标体系,我们制定营销策略就围绕目标的达成而拟定。分别拟定了市场策略,包括:品牌发展策略、产品推广策略、助销推广策略;销售策略:包括客户发展策略、终端渠道发展策略、区域市场发展策略、销售管理策略。这些策略都必须围绕目标而定,且策略是高度概括的一段话,而非细致的行动计划描述。在策略制定后,我们再围绕策略,制定营销中心的重大营销工作事项。这些事项是公司来年营销工作的重点,主抓这几项事项,将对目标达成起到50—60%的作用。而且这些事项既是支撑营销策略,也是对营销中心下辖各部门行动计划的指导。所以它们既不能够简单的概括,也不能够过于细致。
其次是各个部门的目标、策略和行动计划的制定。由于有了营销中心总的目标、策略和主要事项,各个部门根据目标分解和公司营销策略中 与本部门有关的策略,制定自己部门的目标、策略和行动计划。在部门的年度规划中,更注重对策略和行动计划的准确性和细致。
措施四:费用元年
因D公司之前的费用预算中存在名目混淆、预算使用过紧、过松的情况,我们从第一年开始规范其营销预算,故取名为“费用元年”。
1、 规范费用类别
根据营销过程,我们将费用分为三大类:基础费用、消费者品牌发展费用、渠道发展费用。其中基础费用是指:人员和行政费用,储运费用;消费者品牌发展费用是指线上、线下费用,包括媒体费用、推广活动费用等,亦是为了营销中“拉”的费用;渠道发展费用,包括传统渠道的返点、销售政策等费用,以及现代渠道的各种费用,销售人员的差旅费等。
在确定三大类费用后,我们再细化每个类别中的费用名目,从而做到费用报销、归口管理统一,为以后做费用控制和预算设定基础数据库。
2、 费用分配稳中求变
结合前三年费用分配经验,根据市场趋势和公司营销策略变化,对费用分配进行调整。总体来讲,要求稳中求变,不宜做大的改变,要求单项费用的变化不超过15%。
3、 主要费用相对集中规划
相比与外资公司,D公司的营销费用还是比较有限,为保证企业主要营销事项的达成,我们提出主要费用相对集中规划,将以往由地方规划的媒体费用、渠道费用集中到营销中心统一规划,保证资源的集中使用。
4、 过程监控,费用适度调整
建立季度监控考核系统,营销费用按照季度进行发放,做到适时的调整。
鉴于D公司在营销规划的不成熟,我们在第一年的标准化年度营销规划,主要分了以下几步来的操作
1、 我们提供营销中心的年度规划模板,集中分析数据,拟定出年度营销思路和方向。在确定思路和方向后,再与D公司一起讨论营销中心的目标、策略和主要事项,从而确定营销中心的年度规划。
2、 我们为营销中心下辖各部门提供模板,由各部门根据营销中心规划,在我们的辅导下,先拟定年度营销规划,然后集中讨论过堂。
3、 在确定各个部门的年度规划后,将之与营销中心的集结起来,即成为公司总部的营销规划。
第一年的营销规划的重点放在营销中心和下辖各个部门,各个销售区域的年度规划不作硬性要求。
第二年,精确化
在顺利完成第一年的年度营销规划后,D公司的管理层在营销规划中得到磨砺,无论是意识还是方法上都得到极大提升。因此第二年的年度营销规划,我们除了优化第一年的规划模板外,还着重抓了以下两点,以保证提升年度营销规划的精确化。
1、 增加策略讨论会
将第一年由我们完成的数据分析和营销思路、方向确定,拿到策略会上讨论、确定,并着重对由营销思路、方向转化成目标,公司的营销策略做重点讨论。扩大策略讨论会的参会人员,将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部分省经理也纳入到会议中,共同讨论确定策略,以保证策略的有效性和精确性。
2、 年度规划的重点放在各部门和省经理一级
第一年的规划是将重点放在营销中心和各个部门的年度规划,才能够保证年度规划在总部的标准化。第二年要提升年度营销规划的精确化,我们提出要将重点放在各个部门的规划确定和省经理的年度规划。我们在制定公司总的年度规划时,吸纳部分省经理参与;其次是利用全国会议,对每个省经理的年度规划进行逐一“过堂”讨论,以确保各个省区年度规划的精确性。
第三年,精细化
D公司经过两年的年度营销规划咨询服务,更多省经理的参与,在今年开展的第三年营销规划中就显得游刃有余了。要达到提升年度营销规划的精细化,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简化营销中心的年度规划,将更多精力放在重点区域的年度规划,落实重点区域更精细的年度规划。
1、 简化营销中心的年度规划
以往的营销中心年度规划要花费1个月左右的时间,在D公司年度营销规划越来越成熟后,我们提出简化营销中心的年度规划,其一,对营销中心的分析部分简化,不再面面俱到;其二,重点确定营销中心的目标、策略,对主要事项点到为止,不着展开规划,此部分由各个部门细化。
2、 精细化重点区域年度营销规划
对重点区域,由公司销售部负责人、省经理和我们的咨询顾问,共同到区域与经销商、分销商来拟定该区域的年度营销规划,详细落实区域的年度工作,逐步将优秀经销商纳入到年度营销规划体系中,与公司另外项目“厂商一体化”紧密结合,推动区域生意的发展。
推广行动计划范文4
一、顶层设计专项行动计划
到2015年,充分发挥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健全完善物联网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初步实现部门、行业、区域、军地之间的物联网发展相互协调,以及物联网应用推广、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构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保障、频谱资源分配等相互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各环节协调发展、协同推进、相互支撑的发展效应。
二、标准制定专项行动计划
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标准。优先支持应用急需行业标准。继续推进公安、环保、交通、农业和林业等5个重点应用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新成立5个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结合实际需求,统筹国标、行标规划,研制40项急需的应用标准。后续重点推进各领域的应用标准化工作,完善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基本覆盖各重要应用领域。
三、技术研发专项行动计划
按照“需求牵引、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原则,瞄准物联网技术前沿,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围绕应用和产业急需,着力突破物联网核心芯片、软件、仪器仪表等基础共性技术,加快传感器网络、智能终端、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服务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探索形成创新商业模式,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培育和打造技术创新链与产业生态链,支撑我国物联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
(一)推动工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智能化应用。面向两化融合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流程工业和装备工业为重点,在煤炭、石化、冶金、汽车、大型装备工业中各选择4—5个重点企业开展面向生产过程、供应链管理和节能减排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转变,提升生产和经营效率。
(二)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精细化应用。面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精细化需求,选择2—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或相关重点区域,组织实施国家精准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开展大田作物、养殖业和设施农业以及农资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农资及农技服务模式创新,并区域扩展;加快实施国家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逐步扩大应用试点规模,适时开展推广应用,提高我国粮食与经济作物储运管理水平。
(三)推动物流管理智能化和标准化应用。面向商贸流通、物流配送智能化、标准化管理需求,加快实施国家航空运输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航线应用示范工程,并深化拓展试点应用领域,组织实施国家远洋运输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国家快递物流可信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监管和进出境产品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物联网应用示范,提升我国物流领域的智能化管理水平;选择若干大型制造企业,开展企业物流作业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企业物流作业水平;选择若干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以及地区,在城市共同配送方面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推动技术应用和产品标准的统一,加强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物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推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统计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挖掘,提升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四)推动污染源监控和生态环境监测应用。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需求,在四川、山东等地实施国家环保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选择若干排放危险废物、放射源废物的企业和医院,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控应用示范,实现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选择2—3个河、湖分布数量较多且水质安全隐患较大的省份,支持地方开展水质量监测应用示范,为实现水质改善提供技术手段;选择若干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支持地方开展空气质量监测应用示范,对火电、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等行业企业进行重点防控和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选择若干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火电厂开展污染源治污设施工况监控系统应用示范,提高污染治理监管水平。开展进境废物原料监控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进境废物原料监管水平;在吉林、江西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旅游景区,实施国家林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3—4个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林业资源和生态旅游安全监管和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我国生态保护和服务水平。
(五)推广安全生产网络化监测和动态监管应用。面向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需求,突出煤矿安全监管重点,开展煤矿安全设备监管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实施国家矿井安全生产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逐步扩大应用规模,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覆盖井下人员、设备、环境等的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系统,实现矿井安全生产信息的网络化采集,实现对矿井透水、瓦斯、粉尘等事故灾害的预防预警和自动处置,探索完善矿井安全生产物联网技术标准、装备产品和解决方案,提升矿山企业安全防护水平;加快实施国家特种设备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特种设备安全的信息追溯、动态监管、实时追踪与应急救援,并由电梯、气瓶两类特种设备逐步扩展到其他特种设备;在全国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推广生产环境实时监控和智能处置应用,建立民爆行业生产经营动态监控信息平台,深化行业生产经营信息自动采集和视频监控,提供应急联动服务,提升企业和全行业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六)推动交通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应用。面向交通领域智能化管理和调度需求,选择2—3个大中城市和2—3个内河流域,实施城市智能交通和智能航运服务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车辆识别、航运服务、交通管理应用示范,提升指挥调度、交通控制和信息服务能力,推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交通统计信息的采集;推广客运交通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公交系统建设,提升公共交通的协同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开展4—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联网新技术应用示范,包括导航定位、紧急救援、防碰撞、非法车辆查缉、打击涉车犯罪等,促进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发展,提升交通安全和社会服务水平;开展电动自行车智能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及推广。
(七)推动能源管理智能化和精细化应用。面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求,加快实施国家智能电网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拓展应用领域,在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等领域实施10个智能电网试点,提高我国电力运行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在加快实施国家油气供应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基础上,继续向其他油田拓展,实现油气生产、炼化、储运、销售全业务链集中管控和精细化管理,降低油气供应成本,增强能源综合保障能力;推广公共建筑节能物联网应用,提高建筑内水、电、气、热等资源的智能监测和控制水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八)推动水利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应用。面向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饮水安全保障、水土流失治理、水库安全管理突发性事件处理等需求,组织实施国家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区域专业化水库设施安全维护,推广水利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高度共享的水利信息综合采集和信息处理业务体系,满足水利业务应用需要,提高用水安全。
(九)推动公共安全防范和动态监管应用。面向公共安全需求,加快实施国家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深化婴幼儿乳粉及酒类应用,建立健全肉类、蔬菜、中药材等重要商品追溯体系,逐步扩大监管食品品种和应用范围;选择部分直辖市和重点城市,实施国家公共安全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重要活动及场所保卫、机动车整体管控、流动人口管理和城市核心区立体防控及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等重点应用示范,提升社会治安水平;实施消防安全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消防设施的实时监控和火灾隐患的排查预警;选择重点企业和危化品集中地区,组织实施国家危化品管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危化品存储和道路运输监管应用示范;开展灾害性气象信息采集和实时处理应用示范,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中西部灾害多发地区,开展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联动应用示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十)推动医院管理和社区医疗健康服务应用。面向医院智慧化管理、社区远程医疗及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选择10个左右信息化基础好的三级医院,重点开展面向医务人员、患者和医疗物品的医院管理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逐步向全国推广,提升医院管理水平;选择部分养老机构,组织实施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对集中养老人员提供智能化服务,依托养老机构对周边社会老人开展社会化服务,并逐步向其他养老机构推广;在4—5个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健康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实现社区中心及时掌握重点人群的健康状况,并开展相应医疗和健康服务。
(十一)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精细化应用。面向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网的精确诊断和一体化管控需求,选择5个城市,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实现对地下管网、立交桥、井盖设施、无线基站、城市内涝、供排水设施、地下空间安全等状态信息的实时采集、在线监控、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水平。
(十二)推动智能家居应用。面向公众对家居安全性、舒适性、功能多样性需求,在大中城市选择20个左右重点社区,开展1万户以上家庭安防、老人及儿童看护、远程家电控制以及水、电、气智能计量等智能家居示范应用,解决制约规模化推广存在的产业链协作不足、成本过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带动智能家居技术和产品突破,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十三)依托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开展应用示范。依托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按照《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 年)》明确的重点任务,积极组织实施《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年(2013—2015)行动计划》,着力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环保、智能医疗、智能家居、应急救援、智能教育、智能水利、智能旅游等十三个应用示范工程。各行业主管部门优先在无锡示范区部署相关行业物联网应用试点,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为全国物联网发展积累经验。
(十四)推动电信运营等企业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建立鼓励多元资本公平进入的市场准入机制,支持电信运营、信息服务、系统集成等企业积极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运营和推广,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重视信息资源的智能分析和综合利用,促进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对物联网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分析和风险评估。
五、产业支撑专项行动计划
协调推进物联网核心产业发展。强化产业培育与应用示范的结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工业、农业、商贸流通、节能环保、安全生产、交通、能源、水利、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市管理、国防建设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为引领,结合地方基础和优势,充分考虑技术、人才、产业、区位、经济发展、国际合作等因素,鼓励和支持设备制造、软件开发、服务集成等企业以及相关科研单位积极参与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物联网产业与应用示范的紧密结合。
六、商业模式专项行动计划
建立商业模式创新体系。营造商业模式交流环境。推广成熟商业模式。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增值电信业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参与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多种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升物联网专业服务水平。加速物联网在传统产业中的融合应用,推动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态的融合发展,探索发展新的物联网专业服务。拓展物联网增值服务。
七、安全保障专项行动计划
推进物联网关键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强物联网安全标准实施工作。建设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检测评估平台。建立健全物联网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体系。开展物联网应用安全风险管理建设试点。从物联网信息安全监管、可信身份认证和安全控制、网络安全防护、隐私保护等方面,开展支撑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
八、政府扶持措施专项行动计划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国家科技计划投入。加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力度。在国家科技计划中提高对物联网基础理论和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比例。国家973 计划重点加大对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信息安全等物联网基础性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国家863 计划重点加强对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智能化、小型化传感器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和仪器仪表技术研发的支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加强面向农业、制造业、公共安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的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的支持。
九、法律法规保障专项行动计划
梳理分析物联网相关立法,研究修改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中影响物联网发展的条款。研究制定物联网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办法,组织开展数据安全保护和数据资源共享立法研究。提出相关法律法规修改建议,为物联网发展提供路权和资源保障。积极开展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加快推进物联网相关专利布局。
推广行动计划范文5
一、组织与实施
1. 搭建互通互助平台,建设学习共同体。
(1)层层互通、共建共享。共同体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的基本组织模式,有利于激发和促进学校与教师间的互助互学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地市基地校形成“地市―区县”学校共同体,区县基地校形成“区县―乡镇”学校共同体,层层互通,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学校共同体网络。不同地方可以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组建形式。“好老师”办公室精准匹配教育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具体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鼓励通过不同共同体之间的跨区域联动,将优质资源辐射至中西部、老少边贫岛等教育发展薄弱的地区。
(2)优势互补、互助共赢。整合区域内人力资源、设施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逐步使区域内优质教师教育资源能够真正实现共享。引导优质学校主动扶助薄弱学校,鼓励教师进行科学分类与精准推介,提高互学互助的效率和质量。尝试成立共同体学校教师校本研修共同体、教师校本研修导师团或名师工作室,构建一种全员参与、机会均等、按需选择、各有所得的教师校本研修区域协作组织网络。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校与学校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实现“零距离”交流。
2. 创新教育服务模式,助力学校谋发展。
(1)线上线下、自主组建。“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网络平台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技术等构建,是汇聚教育教学资源、教师成长与素养提升、教师和学校展示分享、宣传和表彰先进以及教育共同体的管理平台,不仅支持传y的异步交流活动,还支持同步视频的直播;不仅支持线下学校共同体的线上交流和管理,还支持教师和学校自主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共同体。
(2)精准匹配、高效辐射。平台汇集来自全国各地学校和教师的优秀育人经验、事迹与成果,为教师、学校及各类教育共同体提供同伴学习、专家交流、资源分享、网络研修、课题协作等活动技术支持,精准匹配具体教育需求和优质资源供给,将优质教育资源高效辐射至教育发展薄弱地区,使得传播更及时,影响更深远。
3.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弘扬好老师精神。
(1)总结育人典型和先进经验。依托系列活动,鼓励学校和共同体通过多种途径,总结优秀个体和学校的育人经验、育人做法和成果并进行收集与整理。通过全国各地的共同体学校和网络平台,建立“中国好教师”育人典型和先进经验案例库。
(2)探索创新育人的方式与方法。鼓励学校共同体对具体育人过程中发生的真实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围绕育人主题,根据不同群体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专项培训。基于对当前育人中存在的难点、热点和典型问题,、组织及指导学校和共同体参与课题研究,提升学校和教师的育人研究能力。
(3)表彰和宣传育人事迹与成果。依托系列活动,鼓励并支持参与行动计划的学校、共同体和所在教育行政机构,对育人经验及成果进行多层面的表彰和传播,使活动不仅能激发被表彰者,还能对学校及广大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利用“好老师”官网、微信号,与国家级主流媒体合作,展示好老师风采,以采访、实录、微电影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好老师的育人故事、学校的育人成果,传递教育正能量。
(4)推广育人经验与模式。总结和表彰奖励中涌现出的经验与成果,进一步梳理和提炼,分析不同经验和成果的适用区域、适用学校、适用对象和适用场景,将其转化为易于推广的成果形态,组织专家和志愿者形成经验推广团队。
二、建议与思考
1. 建立好老师标准的紧迫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师”的角度说,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基础。而笔者以为一个好的老师还应具有高尚而富有魅力的人格,能产生“身教胜于言传”的良好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然而,我们对于好老师的标准历来都无定论,近年来社会对好老师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舆论也造成群众对学校和老师产生很多误解,也影响到教师的成长。提出的“四有”好老师,为我们理解好老师的真正内涵指明了方向,把好老师的标准建立起来已是迫在眉睫。
2. 网络研修平台的实效性。
随着“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云技术、大数据等现代教育技术正在促进教育的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也在不断更新,甚至是完全改变。云技术、大数据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已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当前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现状,大多是关注前期的组织构建,而对于后期如何有效应用、构建支持或保障体系等有所忽略。提高网络研修平台的实效性,提升网络研修平台的组织与管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 非行政性组织的利与弊。
非行政组织对行政组织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主要取决于两者的目标是否一致。当两者的目标相同时,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当两者目标相悖时,会产生消极作用。因此要正确引导、激励,以使其更好地为组织高效率运行作贡献。应当处理好“好老师”行动计划这一非行政组织与教育主管部门及政府的关系,以期达到去弊存利,促进学校、教师成长,教育均衡发展。
4. 区域联动的组织形式与考评机制。
推广行动计划范文6
一、牧民定居深得民心,牧区面貌焕然一新
(一)牧民群众对牧民定居行动计划高度评价
在对牧民群众的问卷调查中,当问起对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满意程度时,牧民群众打出了满意度为90.16的高分,这表明广大牧民群众衷心拥护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牧民们纷纷表示:十分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牧民定居彻底改变了他们“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党和政府不仅给他们建定居房,还配套村民活动中心、幼儿园、学校、卫生站、商业服务网点,着力建设兽医、检疫等机构;同时还建有歌桩坪与赛马场,道路交通、饮水、广电、通讯、文体等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牧民们的生活环境有了极大改善。牧民群众表示这样好的生活条件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变成了现实,真正实现了“一步跨百年”的飞越。
(二) 对“帐篷新生活”的各项设施满意度高
调查显示,牧民群众对帐篷新生活满意度为92.02分,满意度较高。根据高原牧区特点,由科技部门研究设计的适合游牧生活、牧民群众喜爱的新型帐篷,具有通防风、避雨、防潮、透气、保暖、阻燃功能,符合经久、耐用、经济的技术要求。自开展“帐篷新生活”行动以来,牧民群众纷纷领到了党和政府为他们发放的新型帐篷、储物柜、折叠床、奶渣晒垫、马夹凳、储水袋、太阳能电池组件、牛奶分离器…… 涵盖了牧民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让牧民在放牧过程中也能享受多姿多彩的现代文明生活。
(三)牧民人均收入持续增加且增速逐年加快
从牧区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看,草地四县中除壤塘外,其它三县的人均纯收入都高于全州的平均水平。纵向看这三年,草地四县牧民人均纯收入均在高速增长,说明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实施后,牧民收入以更快的速度向上增加,给牧民们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
二、定居后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一)牧民收入结构单一,增收路子不广
从牧民收入结构来看,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集中在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具体是养殖业收入。从调查户情况看,养殖收入占家庭主要收入的83.5%。第二大来源是转移性纯收入,主要是退牧还草,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助,大骨节病防治等一些政府补贴。牧民定居行动实施后,居住问题虽然解决,但传统的畜牧业经营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在定居点家庭主要劳动力的长期居住率并不高(指居住6个月以上),家庭成员能在定居点长期居住的占34.95%,主要是老人与小孩,其余家庭主要劳动力至少有一至两个长期在外游牧,大多到冬季回到定居点。因此牧区现在仍然是靠天养畜、粗放经营的传统生产方式;牧民以放牧为主,除去挖虫草、贝母作为补充外,没有其它增收渠道。
(二)牧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生产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牲畜出栏率仍不高
阿坝州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以来,基本上解决牧民四季逐水草而居、住无定所、就医难、子女就学难等问题。但是受传统和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畜牧业生产结构不尽合理,经营粗放,还无法达到舍饲圈养,四季出栏,规模化养殖。在调查中发现牛、羊的养殖仍以散养为主,出栏季节仍主要集中在秋季。许多牧民到了出栏季节由于传统观念的原因,并不出卖牛、羊,而是根据生活需要决定出栏数量,以牛出栏为例,调查户中户均存栏为90头,而户均出栏仅为15头。牧区牧民人定畜不定、四季转场、常年游牧的传统经营方式基本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三)牧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家庭主要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看普遍偏低。小学及以下学历占86.4%,其中不识字占28.2%,小学占58.4%。教育程度结合人均纯收入看,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即受教育年限越低,收入也就越低。农牧民集中定居后各项管理和教育还未足够到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农牧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劳动力转型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且旧的生活习惯和新的居住环境还不够协调。
三、定居后的一些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确保广大牧民定得下
目前牧业基础设施仍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不强。因此要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高牧民定居水平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做到人畜"双定居"。一是加大牧道建设工程力度,彻底解决了牧民在牲畜出售、奶产品销售、冬季饲料供应等行路难的问题。二是加大暖棚暖圈改造工程力度,这是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牧民当前最大的愿望,同时是解决牲畜冬死亡的最好办法。三是实施有机饲草储备工程,主要是扩大草料种植面积,新建草料库,加大饲草储备,确保牲畜安全越冬。四是逐步实现牲畜的圈养,促进牧民依靠科学养畜提高收入,使牧民真正做到“定得下”。
(二)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扶持,鼓励发展特色养殖,确保定居牧民稳得住
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已经基本完成,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让牧民利用手中的资源致富。一是继续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建立保护草原生态保护机制,草畜平衡奖励机制,实施禁牧补贴、畜牧良种补贴、退牧还草饲料补贴、高原生态绿色食品生产补贴。二是实行牲畜科学圈养,加快高效生产经营模式推广。在牧区推广现代畜牧业产业化组装配套技术,从资金、生产技术上给予牧民全方位帮助,确保定居牧民真正“稳得住”。
(三)进一步强化定居点社会化服务功能,完善各种制度,确保牧民能幸福
牧民定居点的一些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文化场所、医疗场所等基础设施已修建,下一步是如何发挥其应有功能。一是完善、强化定居社区服务功能。整合各类服务资源,丰富农牧村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社区治安防范,建立社区治安防范队伍,定期开展普法教育,全面提高定居点牧民的法制意识。二是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完善新型农牧村合作医疗、农牧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牧村特困户定期救助、农牧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惠民政策。对牧区弱势牧民实行统一供养;对符合社会养老条件的牧民实行统筹供养,实现牧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确保牧民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