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县域经济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县域经济总结范文1
立足“三个转变”提高招商实效
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招商引资是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遂平县认真贯彻省、市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工业大县、畜牧强县、旅游名县”为目标,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为抓手,转变招商引资方式,转变项目选择方式,转变企业入驻方式,实现了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去年以来,全县共引进投资××*万元以上的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工业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形成了项目建设的良性循环,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转变招商引资方式,提升竞争能力
针对过去全民动手、政府为主、兵团作战等大轰大嗡式招商方法单一、行政成本较高的状况,我们不断创新招商方法,转变招商方式,抢抓机遇,主动出击,有效整合了工作要素,提升了竞争能力,增强了招商实效。一是变全民招商为专业招商。实行“三分之一工作法”,选派机关干部深入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离岗锻炼;成立招商办公室,通过公开招聘,选拔了××名形象好、素质优、懂政策、善洽谈的专业招商人员,把这些人员编成*个小组,采取小分队出击的办法,每个小组根据项目办策划的招商项目,瞄准一个产业,带着几个项目,突出国内同产业做得最大最强最好的重点区域,主攻几个企业、几个老板,大力开展专业招商活动,提高了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成功率。负责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的招商小组,围绕拉长畜产品加工链条,密切关注业内动态,在得知河南众品食业有限公司拟在豫南建分厂的信息后,经县四个班子有关同志牵头,多次与该公司联系洽谈,引进了驻马店众品食业有限公司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豫南最大的肉食品加工企业。去年以来,各专业小组共洽谈项目××*个,引进项目××个,为我县的招商引资引入了先进理念,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变联络处招商为委托招商。针对各地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组织网络覆盖面广、招商成本相对较低、能以较少的投入换取较大的回报等优势,我们把原来在大中城市设立联络处招商,改变为成立遂平商会招商。同时,依托遂平籍在外工作人员,加强与当地商会、专职招商中介机构的联系,以县政府名义为他们颁发招商委托书,把招商触角延伸到当地各个领域,广泛捕捉商机,并根据引进项目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了他们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止目前,已在北京、武汉、温州、泉州等地先后成立了遂平商会,颁发招商委托书××*多个,温州家俱协会副会长陈时健、湖北省河南商会会长苗秀堂、北京遂平商会会长李建新、泉州宏发集团投资部经理范礼洲、武汉益康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建中、广州经协办工作人员任君亚等已成为我县招商引资的重要力量。遂平籍人士、湖北省河南商会会长、武商集团副总经理苗秀堂先生接受县政府招商委托后,广泛与武汉有扩张意向的企业联络,为我县引进了河南华瑞希之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项目。三是变政府为主招商为企业联动招商。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要求,着力为外来企业营造优良环境,调动企业招商的积极性,靠他们对遂平投资兴业热土的亲自感受,主动宣传推介遂平,扩大投资答谢遂平,牵线招商回报遂平,真正使企业上前台、唱主角,成为招商的主体。遂平益康面粉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投产后,感到遂平的投资环境优良,先后又上了二期、三期工程,总投资达*.××亿元,还与香港宏发(中国)集团合作投资××××万元,在遂平兴建年产*亿条塑料编织袋项目,并牵线引来了泉州市*个项目,一个企业带来*个项目,形成了办好一个、引来一串、带动一片的“益康效应”。四是变动员招商为责任招商。根据过去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号召全体干部、发动所有职工进行招商,没有硬性任务,效果不够理想的实际,我们实行范围上缩、任务上提、责任上划,发挥领导干部发展意识强、信息渠道广、办理速度快的优势,建立领导干部项目工作述职制度,要求全县××个县处级干部每人每年必须引进一个投资××*万元以上的项目,年终进行公开述职,以此带动广大干部攀亲结缘、广泛联络,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开展,取得了明显实效。去年以来,责任人员共开展招商活动××*多人次,洽谈项目××个,引进项目××个。
二、转变项目选择方式,推动科学发展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切实改变过去那种“剜到篮里就是菜”的做法,加强招商项目的论证和可行性分析,完善招商项目的评审筛选制度,注重项目的科技含量、产业层次、带动能力和生态影响,杜绝把沿海发达地区向内地转移的企业不加甄别地引进过来,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实现了由招商引资到挑商选资的转变。一是严把入口。认真落实“一严格、三不准”。“一严格”,即严格评审。由县政府副县长牵头,从招商办、项目办、发改委、国土局、国税局、地税局、环保局等职能部门抽调专业人员,建立项目评审小组,对各单位、各部门洽谈的项目在签定合同之前认真论证,从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科技含量、环境保护、土地利用、能源消耗、产出效益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评审,算清底帐。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不准签定合作协议;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由评审小组签字备案,实行跟踪监管、责任追究。“三不准”,即严重污染环境的不准引进、高耗能的不准引进、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准引进。去年以来,已拒绝板材加工、陶瓷生产、农药生产、焦化、印染等方面的项目××个,总投资超过*.*亿元。二是补链引资。结合我县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把拉长小麦、玉米、畜禽等产业链作为农产品加工方面招商引资的重点,加大力度,缝合断层,填补空白。围绕优质小麦-等级粉-挂面、饼干、面包链条,引进了投资*.××亿元的遂平益康面粉有限公司、投资××××万元的遂平益康精品挂面厂、投资××××万元的遂平新利达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初步形成了优质小麦生产加工产业链,年加工小麦××万吨;围绕优质玉米-饲料加工、饮料加工、食品加工链条,引进了投资××××万元的英联饲料(上海)有限公司驻马店厂、投资*.*亿元的河南华瑞希之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初步形成了优质玉米生产加工产业链,年加工玉米××万吨、生产饲料××万吨;围绕畜牧养殖-畜产品初级加工屠宰-分类加工-肉制品加工、皮革加工链条,引进了投资××××万元的河南万东牧业有限公司遂平种猪场、投资*.*亿元的驻马店众品食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初步形成了畜禽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择高选项。立足资源优势和骨干企业,狠抓“一聘、三联、三高”。“一聘”,就是聘请国务院参事任玉岭、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范家驹等知名专家、学者为政府经济顾问,为我县经济发展谋划项目;“三联”,就是与大专院校联合,与科研机构联姻,与知名企业联系,为我县经济发展寻找项目;“三高”,就是积极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利税项目,先后引进了上海全宇生物科技遂平制药有限公司、遂平华鼎高分子合成树脂有限公司、遂平唯美实业有限公司、驻马店白云纸业有限公司、河南遂平月山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提高了科技含量,增强了带动能力,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县域经济总结范文2
【关键词】技能竞赛 概况 促进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06-02
技能竞赛作为我国教育部对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对应的技能教学更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技能竞赛也是检验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展示其教学成果,体现学校教学实力的重要方式。
一、福建省现代制造技术技能竞赛的概况
现代制造技术技能竞赛作为加工制造类的专业实操技能竞赛,福建省从第一届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能竞赛开始,竞赛的名称从数控技能竞赛到机械加工技术技能竞赛再到现代制造技术技能竞赛,参赛学校也涵盖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名称和参赛范围的变化体现了竞赛内容、含义和规模的提升。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技能竞赛的发展概况。
1.竞赛项目
从2008年开始,现代制造技术技能竞赛的项目设置主要是数控加工类,随着国家竞赛项目的增加,竞赛项目的设置上也与全国技能大赛内容相一致。具体项目设置变化如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职校学生组竞赛的项目一直增加,从2008年的三个项目,增加到2012年的八个项目。其中,加工中心数控车团队在2010年以前以加工中心单项进行竞赛,就连竞赛题目也和数控铣工相同。从2010年开始,为了和国家竞赛规程接轨,将加工中心和数控车两个工种结合作为新的团体赛竞赛项目——加工中心/数控车团队。
2.参赛人数
随着竞赛项目的增加,参赛人数也相应的增加。加工中心/数控车团队竞赛是各参赛校现代制造技术综合水平的表现,该项目还是各地市各学校办学实力的体现。对比历年参赛人数和加工中心/数控车团队项目参赛人数的变化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现代制造技术技能竞赛的参赛人数逐年增加,参赛规模也不断扩大。其中,加工中心数控车团队项目参赛人数增加最多。这也反映了中职校在加工制造业方面的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着较大的进步和提高。
3.竞赛政策
为了促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发展,鼓励中职校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福建省教育厅联合多个相关部门,对获得全省大赛部分个人竞赛项目的选手,前十名由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相应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前五名的选手在相同职业原有技能等级基础上晋升一级职业资格。
对获得全省大赛第一名的学生选手,可按程序向省教育厅申报“福建省优秀学生”或“福建省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其中是团员的,可按隶属关系申报“福建省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现在,除了在职业资格证书方面的晋升和荣誉称号的申报外,对获得全省大赛三等奖以上(含三等奖)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报考当年的“高职单招”,分别享受直接录取或者加分的照顾政策。
二、现代制造技术技能竞赛的促进作用
1.技能竞赛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
技能竞赛促进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促进校企合作。由于技能大赛是按企业生产一线的装备确定比赛设备,制造类的技能大赛对参赛学校和承办竞赛学校的设备具有较高的要求,各学校参加技能竞赛,必须配备具有实际加工条件的加工设备,并按大赛选定设备组织训练。
2.技能竞赛对教师成长的提升作用
技能竞赛促进学校教师在职业生涯的成长。虽然各参赛教师或选手的指导教师在本工种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实操能力,但是专业技能比赛的要求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立足实用,比赛的内容也紧跟企业生产的需要不断发展,这使得相关教师无论是作为新旧教练还是新旧选手,自身必须不断的学习,强化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从2011年开始,福建省设立普通车工教师组技能竞赛,对获得第一名的教师选手可以直接晋升为高级技师,同时可以申请福建省技能能手。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从事技能教学教师的成长,提升了教师荣誉感。
3.技能竞赛对学生技能的激励作用
技能竞赛促进了学生技能水平跨越式的提升。从学生的角度看来,最初参加竞赛仅仅是从学校的兴趣班开始,起初的初级工技能水平只能做简单造型的工件加工,随着学校对其强化训练,通过从校级、市级、省级选拔赛到全国大赛,学生的技能水平、心理素质得到跨越式的提升。
三、对制造类竞赛的思考
技能大赛能够迅速地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在招生宣传上较为容易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生源。因此各职业院校在全力应付竞赛的同时,产生两种极端办学模式。
1.应赛教学模式
由于技能大赛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追捧,个别学校和地方,只看奖牌和名次,给学校和老师下指标、定任务,举全校之力投入大赛。但各级各类比赛时间跨度和选手的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参赛的老师、学生和指导老师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备赛训练中,对正常教学工作的冲击不言而喻,而对本专业的教学模式也成了精英教学模式。
2.实训基地的应赛建设模式
县域经济总结范文3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理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产业升级逐步推进,产业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县域作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成功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国民经济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财政金融政策作为县域企业融资的重要政策保证,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11月,重庆市提出了“一圈两翼”的区域发展战略,同时也为重庆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重庆市“一圈两翼”的布局中,以渝中区、渝北区、荣昌县和潼南县四个地方作为“一小时经济圈”的主要研究区县,以万州区、丰都县和开县三个地方为主要研究的“渝东北翼”和黔江区和彭水县为主要研究区县的“渝东南翼”,研究其各自财政金融政策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当下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关键阶段,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这一宏伟目标,是一个高水平、高标准和发展相对平衡的小康。这些要求需要我们县域层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度发达。县域经济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和都市化以更好的协调整个重庆市经济的繁荣高速发展和各地区经济的总体增长。而这上面所提到的成功实现离不开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区县经济的支持和扶持。同时县域经济又具有十分典型的地方特色,因此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这些特色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发展县域经济时也更应当把发展本区县特色经济政策与财政金融政策有机结合起来。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说
(一)文献回顾
在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研究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对之研究都相对较少。且在对这方面的所有研究领域中又大多是关于财政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关系研究,所以较之本文的一个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点就是本文既研究了财政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又研究了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将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两者作用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卓国庆(2008)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当按照公共财政取向支持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他强调按照公共财政的取向支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但未对公共金融的价值取向做阐述,而且价值取向问题是一个客观问题,其影响是共同的,在研究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时不具有差别研究的作用。
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和政权建设中处于重要位置,其发展壮大有赖于高效便捷且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姬伐柯·2008),他主要是运用公共管理学理论和公共政策理论,以及相关的县域经济、公共财政、货币政策等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为指导,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制度基础。刘家凯、杨若召(2008)结合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两者的共同作用研究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研究如何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怎样有效的促进财政政策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首次将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作为一个共同作用作为研究。
另外在他之后,其他省份也相继出现有关于财政金融政策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类文章。郭翔宇(2004),将县域经济的理论思考、县域经济的发展的实践探索和城乡统筹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一个很好地基础,本文将继续研究在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来研究财政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以重庆市为例。杨花英(2010)是以海南为例对财政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主要是通过财政金融政策与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来发展县域经济,这一点与本文的研究十分相像。前者可以作为东部发达地区财政金融政策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极好的素材,后者可以作为西南地区等落后地区财政金融政策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典例,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研究财政政策与县域经济的发展——以重庆市为例,是结合西南地区的区域特点和重庆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的。
(二)研究假说
通过对重庆市“一圈两翼”中以渝中区、渝北区、荣昌县和潼南县四个地方作为“一小时经济圈”的主要研究区县,以万州区、丰都县和开县三个地方为主要研究的“渝东北翼”和以黔江区和彭水县为主要研究区县的“渝东南翼”九个区县进行实证研究。将这九个区县当地特色经济发展状况与财政金融政策相结合以及其他因素的总和对GDP的影响,并从这九个区县经济发展与财政金融政策中总结出财政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总结出并发现规律。
重庆作为西南片区的重点建设城市和直辖市之一,有着其十分突出的地方特色。在重庆市的38个区县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财政金融政策的共同作用对各区县经济的增长起最主要的推动作用。虽然在一些地区财政政策作用表现更明显,在另一些地区金融政策表现更明显,但总之财政金融的共同作用对经济的增长起最主要作用,且影响都是同向递增的。在探究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双重影响下九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的状况,并以这九个地区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规律加以借鉴并运用于重庆市其他各区县,将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结合起来找出一条促进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道路。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重庆市统计年鉴(2000~2011)。并从重庆市38个区县中选取了渝中区、渝北区、荣昌县、潼南县、万州区、丰都县、开县、黔江和彭水九个区县,选取年限是2000~2011(因2012年各地区统计数据还未统计结束)12年各自的GDP、FIN、SAV、AGR和INV 5个经济指标,其中部分地区的部分数据来自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本文一共选取了540(>30)个数据,因此属于大样本数据,符合选取数据的科学性原则。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本文采用计量经济模型的分析研究方法,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并从实证的角度来研究对象并总结规律。
(2)变量说明(单位均是亿元)。1)自变量:FIN、SAV、AGR、INV。2)因变量:GDP。
(3)变量的处理。由于重庆市统计年鉴和地方政府报告的数据所保留位数不统一,我们在选取数据时统一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且在选取后的数据进行检查时,都会保证数据的R-squared尽量无限接近于1,几乎所有的检验数据结果都会在介于0.8~0.9之间,与此同时保证所选取数据的Prob(F-statistic)小于0.01.
四、实证研究
(一)经济模型的建立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本文在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时主要是研究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GDP的影响,同时横向选取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对比变量研究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对GDP增长的方向和程度。满足以下关系式:
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常数量、财政、金融、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
即:GDP=a+bFIN+cSAV+dAGR+eINV
两边同时取对数得:ln Y=b ln FIN+c ln SAV +d ln AGR +e ln INV
(其中Y:国民生产总值GDP,FIN:财政收入,SAV:金融存款余额,AGR:农业,收入INV:固定资产投资,a:影响GDP的所有常量的和,b:财政收入系数,c:金融存款余额系数,d:农业收入系数,f:固定资产投资系数)
另外,财政有收支两个方面、金融也有收支两个方面的内容。本论文主要从财政的收和金融的收层面进行研究分析。财政政策的作用大小在本论文中换算成经济指标即财政收入的多少,金融政策的作用大小也是通过量化金融收入的形式来研究的。所以本文的财政金融政策的研究就转化到财政金融等量化上的研究中去。
(二)数据的检验
(解释:这些都是对这九个地区2000~2012年所取各数据的variable值的检验,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其值都是有效且正确的。)
(三)结果分析
(1)图表分析
1)九个区县GDP纵向比较分析
图1
(图1通过对这九个区县GDP纵向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荣昌县、潼南县、丰都县、开县、黔江区和彭水县从2000~2011年GDP一直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很缓慢。而渝中区、渝北区和万州区这三个地方GDP的上升比较明显,且渝中区由于地方原因在2005年突然GDOP上升。但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都不大,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2)九个区县财政收入(FIN)纵向比较分析
图2
(图2通过对九个区县财政收入的纵向分析,可以看出从2000~2006各地区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但从2007~2011,由于2006年的统筹城乡计划实施后这些地方财政收入得到显著上升,其中渝北区变现更加显著。这说明结合区县当地的实际情况,财政政策的有力实施可以提高当地的经济总量,且财政政策对他们的影响是一致同向正相关关系。)
3)九个区县金融存款余额(SAV)纵向比较分析
图3
(从图3可以看出金融存款余额从2000~2007各区县都呈上升趋势,但到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转折有所下降,但2009年得到回升,且从2009~2011年一直呈上升趋势,且金融政策对渝中区和渝北区这两个地方影响更加明显。)
(2)线性分析(以万州区为例研究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收入对GDP的影响)
图4
(横轴表示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金融存款余额和农业收入。纵轴表示GDP,在相同的时间年段内,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稳定的推动作用,两者结合共同作用促进县域经济的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由于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故,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对县域经济的增长不起决定性影响。)
(3)数据的代入
通过数据的代入,观察规律可以看出:
1)当经济指标因为突然原因而发生下降变化时,软件EQUATION计算得出其前的系数就为负数。2)当经济指标逐渐变少,且不断趋近于0时,其前的系数也将变为0。3)财政政策系数a介于大于0,且介于0~1之间,前提是在环境不发生重大改变时。4)金融存款余额系数b大于0,且介于0~2之间,前提是在环境不发生重大改变时。5)农业收入系数d和固定资产投资系数e其变化是相当不稳定的。
由以上可以看出,财政收入系数和金融存款余额系数都在相对确定和稳定的范围内,故其影响与经济增长的方向是一致的,且其最主要的推动作用。而农业收入系数和固定资产投资系数都是不断变化着的,所以农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影响是相对较小的。
五、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模式
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作为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是各级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按照公共财政和国家金融价值取向,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和货币(金融)政策工具,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是县级政府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及其制度安排中重要的内容。2006年以前,由于金融机构树立了“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对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动力和主动性的支持并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2006年后,统筹城乡战略的提出,国家开始更加注重区域发展中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
金融机构开始发挥其对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和中小民营企业以及开始重视信贷制度的完善过程同时也间接地为财政政策提供支撑和帮助。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应当充分借助财政政策支持来发展并壮大县域经济。此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直接决定着县级公共财政的建立和保障能力,雄厚的财政实力又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经济环境。
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由于财政与金融(银行)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行其是,就必然会产生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从而减弱宏观调控的效应和力度,也难以实现预期的调控目标,阻碍县域经济的发展。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由如下机制和模式: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金融政策配合作用。各区县可以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与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货币供给规模,从而刺激县域经济的增长和扩大。
(2)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金融政策的配合作用。各区县可以通过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通货膨胀来保持适度的经济的增长。
(3)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金融政策的配合作用。各区县可以通过刺激需求与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在尽可能地避免通过膨胀的同时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总之,运用稳健财政政策保证适度经济增长,运用稳健金融政策保证适度货币供应既利于遏制通货紧缩的趋势,又可以避免通货膨胀死灰复燃,来保持并促进县域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模式就是将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两者配合使用,这样既可以克服财政政策自身的不利因素,又可以完善金融政策自身的限制因素。虽然不同的区县经济发展的具体机制和模式以及区域特征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按照这样一种机制和模式进行的。一方面,财政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是起推动且是主要推动作用的,而且在一定范围内,财政政策作用力度越大,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另一方面,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是起促进作用且是主要推动作用的,在一定范围内,金融政策实施越好,县域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好。此外,在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两者的协调配合作用下,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会更加健康、平衡、快速地。
六、研究结论及其展望
(1)研究结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统筹城乡的区域计划,有利于更好地缩短发展不平衡的差距,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全面小康这一宏伟目标。在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而且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不仅在各自独立的情况下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而且当两者配合作用时对县域经济的增长作用更加明显。由此可见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时起关键性作用的,且其影响是同向正比的关系。结合九个区县各自当地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在财政金融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力度上是不同的而且其对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偏向程度也是不同的。
比如相对比较发达的渝北区与相对比较落后的潼南县,它们同是一小时经济圈的区域规划城市,但两者经济的发展对财政金融政策的依赖程度却大不同。在促进渝北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政策起着最关键性地作用,但财政政策依然起着关键性作用。对潼南县而言,则是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共同配合促进当地县域经济的增长。但是,不同的区县财政金融政策对其经济的发展影响具体程度是不同的。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于重庆市其他28个区县。
(2)研究展望。以往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财政政策总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又滋生了更多的经济膨胀和持续混乱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或直接或间接地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所以金融政策可以帮助区县一定程度上扫清这些障碍并促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平衡和快速发展。甚至在某些情境下,发挥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两者共同的作用会更好,更快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未来社会经济会更加高速的发展,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也会越来越多,而且也会随着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而更加的复杂多变。所以,了解并运用好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的配合使用对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常重要。只有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不断实践和与不断适应时代要求的理论和思想相结合,县域经济才会更加的发展和发达。
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辟和发展具有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来,使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更加具有特色和稳定性。
县域经济总结范文4
关键词:生态文明;县域经济;资源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118-02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十七大又一次强调要壮大县域经济,这一论断为我国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指明了方向,县域经济已成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随着国家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视,21世纪初县域经济将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与此相伴随的是资源消耗增大、废物排放量增多、环境破坏加剧。因此,如何保持县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笔者认为,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导向作用。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它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三个方面的内涵。在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县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
一、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逆行于生态文明之路
近几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许多经济强县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出来。但是,我国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有些地方的政府为了所谓的政绩而不顾一切后果,给后任留下了堵不完的窟窿、还不完的债,给将来的发展留下了后遗症,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此现象与生态文明的要求相违背,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
1.思想观念陈旧
当前,我国县域普遍思想观念滞后,存在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保守和狭隘观念,保守方面表现在:“等、靠、要”的惰性比较严重,等上级给项目,等财政给支持,靠银行贷款,缺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跳不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墨守成规,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狭隘方面表现在:考虑和处理问题带有狭隘的地方观念,开放的市场经济观念意识较差。尤其是各县在生产区域布局问题上,不是去寻求“双蠃”模式,在竞争合作上形成的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格局,因而往往造成产业趋同,产品趋同,名特优稀,外发力度不大,规模优势不明显,区域特色不突出。
2.生态环境恶劣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得到持续的高速增长,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一方面,多年来,为了发展县域经济,各地都在大力推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涌现了大量的县域乡镇企业。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落后,能源资源消耗大且污染严重。又由于县域经济的主体仍然是传统农业经济,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大量使用甚至滥用化肥、农药,也导致水土资源恶化,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长期采取掠夺式开发、粗放式经营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土地沙漠化、盐碱化速度加快,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据统计,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还有一部分的农田及草场受到沙漠化的威胁。这些都从根本上违背了生态文明之路,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资源利用率低
多年来,我国县域经济产值的增加靠消耗大量资源来换取,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以至于乱采滥挖、浪费严重。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不断退化,资源基础持续减弱,一些主要自然资源已出现严重短缺,保证程度下降,对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严重制约,资源供需前景不容乐观。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的32.3%,而近几年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0.45,约为发达国家的50%,大大低于国外0.7~0.8的先进水平。
4.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仍属外延型、粗放式的增长,高投入低产出、经济效益差的现象较为严重,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推动。有些县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上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但新上的小项目消耗大量有限的资源,挤占了有限的资源。有些县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在传统产业、低技术水平上扩张,未能行之有效地推动技术改造和科技进步,制约着县域经济高质量、持续快速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因此,大多数县域经济仍在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产业层次低、技术装备落后,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企业发展经营方式粗放,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等问题。
二、以生态文明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1.以创新思想观念为基础,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发展县域经济时,要解放思想,克服观念误区。应把县域经济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中来审视,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选准坐标,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打优势牌,走特色路。具体说,一是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及时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二是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市场观念;三是要创新领导体制,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真正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四是要创新工作方式,总揽全局,激励协调,宏观指导,微观服务,具体而言就是议大事,抓重点,攻难点,把握工作主动权。
2.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构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方能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最终使县域经济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保护县域生态环境,一要实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二要强化资源环境管理;三是开发生态资源。为了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把生态工程推向市场,通过生态环境资源开发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的滚动发展。要积极建立生态经济园开发区,走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汇农业相结合,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之路。
3.以节约自然资源为保障,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续力
节约自然资源,促进和谐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以提高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始终坚持有效保护、合理节约利用资源的方针,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要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大资源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提高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水平;二要始终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在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同时,保护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三要严格执行国土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走节约型的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路子;四要整合土地资源。
4.以加强生态技术创新和推广为主线,畅通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征途
要加大生态技术投入,尽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要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相关大学、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结合,增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引进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和经验为县域所用;要加快生态技术成果转化,鼓励企业用先进、适用的生态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县域一些传统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5.以引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依靠,建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阵地
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在县域加快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这三支队伍建设,同时,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要制定政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采取调动、兼职、科研和技术合作的方式,把优秀人才引进来,也可利用技术入股、成果转让等灵活方式留住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县域企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阵地,要加快培养优秀企业家、优秀经营管理者和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使他们在转变增长方式中发挥中坚作用,使企业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能站稳脚跟,开拓创新,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梁佩韵.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4).
县域经济总结范文5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新形式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1.县域经济概念
县域经济的地理空间划分以县级行政区为限,调控主体以县级政权为主,优化市场资源的配置,具有地区特色和完备功能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主要有以下三层涵义:首先,县域经济具有二重性,即农村与城镇经济的集合体;其次,县域经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第三,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工业化和城镇化。
2.新形势下县域发展的方向
(1)土地流转试点。土地流转是农村改革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种趋势。这样不但能够解决农村向城镇化过程中用地“瓶颈”问题,也能使我国土地配置市场化、资本化,最终起到优化我国农村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
(2)户籍或成突破口。十报告曾提出推动农村向城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那么县域户籍的改革将成为一个突破口,逐步推进农村向城镇化发展。因此,户籍改革将成为县域向城镇化改革的一个方向。
(3)实施“城市群”战略。在中国未来的发展道上将逐步形成以中小城市发展为重点,大城市发展为依托的城镇化建设。
3.县域经济特点
我国县域经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五个基本特点:地域性、农村性、层次性、差异性、综合性。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及适应性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涵义是以县域工业化和现代化为基础,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化发展路径。其主要内容包括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资源、产业结构、运行机制等。我国各县域经济发展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但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人们所熟知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温洲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等。各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在演变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完善与创新。
县域经济发展受区位、资源、资本、市场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因此,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还可根据各影响因素进行划分,包括区位模式、资源模式、资本模式、技术模式、市场模式、企业模式、产业模式、体制模式。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由各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因此,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之间会产生一定的交叉,但这种交叉并不会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效果。原因在于每种模式都有他自身的特点,本文选择以下两种模式进行分析。
1.区位模型
区位模型县域经济是以地理位置的优势,通过向上一级中心地区提供补充服务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该种模式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兴衰取决于该地区的优越的地理环境。适用于该模式的县域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工业生产力强大,交通便利,与大城市交往密切且吸收大城市辐射力较强。因此,在该优势既定条件下,这样的县域经济发展的起步较快,并且各种政策的实施见效速度也比较迅速。但是,当区位中心遇到风险时,对县域的经济也会造成致命的影响。
2.资源模型
资源模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是依靠本地区优越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进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型。该模型主要适用条件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该县域内必须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该自然资源主要以矿产资源为主,并且市场上的需求较高,前景较好;二是,该县域对于开发该自然资源的行政性和经济性壁垒较低,当地政府鼓励各类经济主体进入该县域进行开发。
三、新形势下县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发展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城市经济发展思想为主导思想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使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
1.布局不合理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意识较弱,制定的规划的手段也比较落后以及相关人员的素质的制约,导致县域经济布局的不合理。尤其在工业分散布局方面的问题最为严重。农村改革计划的启动,使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量涌现,这也是导致县域工业化布局分散的一个重要原因。工业布局的分散化使城镇化也变得分散,规模较小、质量不高的城镇遍地开花,难以发挥城镇集聚效应,使产业的升级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分散,造成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得不到集中和无害化处理,影响了县域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2.产业层次低下,经济结构单一
建国至今,我国一直采取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方针政策,政策的重点向大城市倾斜,导致工业化的二元特征十分明显。国家将县域工业化发展没有设置在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内,使县域发展计划得不到明确的政策指导。除沿海地区相对发达县域外,大部分县域经济结构都很单一,产业层次也比较低,造成县域内的各产业之间比例结构失衡。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下方面:首先,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较高;其次,第一产业中的普通种植和养殖业所占比例偏高;再次,由于县域工业产业从业人员生产技术落后只能从事初级工业采集、加工工作,因此使企业的规模长期处于中小企业经营范围内,无法享受国家更多的优惠政策,使县域的企业在竞争中处理不利地位。
3.生态环境较差
我国大多数县域企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建起来的,由于当时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的问题,落后的生产技术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但是工作的重点还是倾向于大中型城市,忽视了县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再加上大量的招商引资,给县域低能的无害化垃圾处理能力带来了具大的压力,造成了县域生态环境严重的恶化。
四、促进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保障机制
1.制定基本对策,调整县域经济发展布局
县域发展的基本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解放思想,促进发展,把扩大产业、增加人民收入、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问题放到首要位置;第二,突出县域特色,发展县域经济;第三,扩大县域投资空间,加大投资力度。在此基础上,新形势的县域将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统筹规划,实现县域工业集中布局,对于较大的县域可以根据人口的分布情况和农业生产情况选择一个或几个规划中心镇,作为县域产业发展的一个中心,并通过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引导周边县域向中心镇集中。这样,不但可以调整县域经济发展布局,还可以使县域不断向城市化方向发展。
2.发展动力机制,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传统的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知识三种驱动力共同构成。在这三种驱动力的作用下,各县域应该培育具有一定特色的县域产业,挖掘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在新形势下,县域发展在引进新技术人员的前提下,利用本县域特色资源,因地制宜的发挥各县域优势,走出一条新型的县域的经济发展道路。
3.发展保障机制,推动县域农业发展的现代化
县域经济发展要依靠政府的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才能切实的创造出良好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各地方政府应该针对各县域的优势,注重对专业农户的农业生产培养,完善农户土地流转机制,扩大农户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实行分县域特色大批量、高标准的生产名牌农业产品。
五、总结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县域经济发展,应该着重在各县域的经济特色上,以农村为主体,以小城镇为纽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实现富民强县,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进而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县域经济总结范文6
尽管我省县域经济近年来总量不断提高,增速逐年加快,但和相邻的吉林、辽宁两个省份相比,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从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看,2012年,黑龙江省为43.2%。吉林为59.4%,比我省高出16.2个百分点。辽宁为47.1%,比我省高出3.9个百分点。从县域平均规模看,2012年,黑龙江省县域平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2.3亿元。而吉林省县域平均地区生产总值是177.4亿元,是我省平均水平的1.9倍。辽宁省县域平均地区生产总值是265.8亿元,是我省平均水平的2.9倍。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看,2012年,黑龙江省县域的三次产业比重是31.0:35.8:33.2,而吉林省是18.5:45.2:36.8,辽宁省是16.1:54.8:29.1。相比较而言,我省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大,比吉林省高出12.5个百分点,比辽宁省高出14.9个百分点;我省县域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低,比吉林省低9.4个百分点,比辽宁省低19.0个百分点。
二、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内部差异分析
在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省内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也明显表现出来。
1、十强县与十弱县的差异分析根据2010—2012年三年综合评价,黑龙江省统计局公布了2012年县域排名。从经济总量看,十强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311.3亿元,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比重达39.1%。十强县的平均规模为231.1亿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5倍。十弱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为390.7亿元,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比重为6.6%,占十强县经济总量的比重为16.90%。从财政收入看,十强县的财政总收入是154.5亿元,占全省县域总量的38.4%,是全省县域平均规模的2.5倍。十弱县的财政总收入25.7亿元,只有十强县的16.63%。从产业结构看,十强县的产业结构为22.0:39.4:38.6,而十弱县为49.6:26.5:23.9,十弱县的第一产业比重相对十强县高出27.6个百分点,说明农业比重相对较大,制约弱县域的发展。
2、最强县与最弱县的差异分析全省最强县与最弱县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如表1所示。
三、缩小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战略选择
1、内生性发展道路克服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不仅表现在省际间,表现在省内强弱县之间,还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均衡,例如哈尔滨市、牡丹江市所辖县(市)位居十强县的较多,齐齐哈尔市所辖县(市)排在后面较多。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缩小差距,增加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道路是要依托县域优势,弥补县域经济发展不足,增强县域竞争优势,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县域经济是差异性较大的经济,正因为差异性,县域经济才会被关注。因此应该更加客观地分析差异性产生的县情、主客观原因和影响因素,实现县域经济的内生性发展。
2、工业发展拉动县域经济通过黑龙江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对比分析,2012年,我省县域第二产业比重比吉林省低9.4个百分点,比辽宁省低19个百分点,表明工业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通过黑龙江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的对比分析,2012年,我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为2030个,占全省总量的51.9%。我省全省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为3911个,只有吉林省的74.0%,辽宁省的22.5%,说明我省整体工业水平相对较低,阻碍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集中体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必然是其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题中之意。我国百强县的三次产业构成中,非农产业的比重超过90%。现代工业经济追求利润的本性要求资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一定地域的集聚,这必然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从县域经济发展实践看,凡是经济发达的县域,像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也是全国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3、特色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县域经济起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寻求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多样化,随着发展阶段的演进,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则由多样化转向特色化。特色经济是指从本地区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出发,根据本地区在某一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即经济中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在某一产业或产品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主导产业,提高县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采掘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县域而言,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相对短缺,不能过分强调资源禀赋条件,否则就没有东部县域的快速发展。例如,浙江省义乌市就是通过大力发展小商品市场,成为中国重要的小商品集散地。由此可见,县域要参与国内国际的区域分工,必须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依据县域的区位优势、文化优势、产业优势等,科学定位,重点开发,培育县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不仅比较容易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而且更能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潜力。如浙江永康小五金、嵊州领带、大唐袜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4、产业集聚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从全国百强县经济发展实践看,产业集聚是工业发展的共性模式。促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培育具有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6]。产业集聚通过生产要素的聚集,延长产业链条,增强企业配套,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加速县域经济规模化发展。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现需要依靠产业支撑,产业集聚则能够吸纳农村劳动力,发动农民就地创办小企业,甚至小作坊与家庭手工业,促使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员工[7]。总结百强县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许多县域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在区域内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凸显产业集聚效应,开拓了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6]。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