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医学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医学的意义

社会医学的意义范文1

对于社会学,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学家给出的定义不同,即使在同一时期,不同的社会学家给出的定义也有所不同,甚至同一个社会学家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看法。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曾经说过,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社会学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密切相关。随着这一学科的建立、发展与成熟,社会学的二级学科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经济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哲学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网络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几乎涉及到了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社会学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主要根据自然规律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目的在于寻找融合了人类知识与哲学的源头。社会学可以解释经验、感觉以及其他可实验性的知识或材料。马克思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具体学科,它既是一门关于现代社会良性运行的学科,又是关于现代社会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学科,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问题,就是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斯宾塞提出,社会是一个由彼此互相联系的各个部分所构成的密不可分的整体,它是一个体系,对于它的理解,只能从社会结构运转的意义入手。要想让这个体系生存下去,就必须使它的需求得到满足。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生物体与细胞的关系,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说,其成长过程都只是量的增加而已。他主张社会学同自然科学的性质和方法是相通的,主张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实证研究。韦伯提倡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社会行动的科学,他通过对社会行动的动机、过程、结果和影响来解释和理解社会行动。维贝尔所关注的是社会活动,他通过对社会活动的认识来说明社会活动的过程及影响。这里所说的活动是人的活动,这里所说的人是一个人或多数人,这里所说的活动既有公开的,又有内心的,不管是抵制还是容忍,都是把一种主观思想与活动结合起来的行动着的人的活动。人的活动与别人的行为发生关系,并且人的活动依赖于别人的行为,而这种活动是依照人所主张的思想进行的,这里的人必须是行动着的一个人或者多数人。因此,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学科。

二、学习社会学的现实意义

学习社会学对每个人都具有许多切实的现实意义:首先,对于非社会学专业的人来说,社会学既然是研究社会生活的一门学科,它应该有社会人所要知道的知识。因此,人的社会生活将因社会学知识而变得更加充实。社会学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它并不说教,却让人们了解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更让人们了解自己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处境,因此,其可以用来作为为人处事以及对人生、家庭、事业进行正确、适当选择的基础。社会学的知识与方法让人们在考虑事务时能注意到不同的角度,告诉人们在分析思考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立场,也应该顾及他人的立场,同时更应注意社会规范的运作。社会学研究强调方法论的训练,这种训练可以用在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上。其次,对以社会学为专业的学生来说,考虑的比较现实、具体的问题是:“主修社会学得到学位以后有什么出路?”虽然社会学不是一种职业训练,但其出路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社会学专业者由于受过统计与方法论的训练,可以在学术研究机构或其他团体单位做资料搜集、统计分析以及解释的工作。第二,社会学专业目前分科很细,比如家庭社会学、医疗社会学、人口学、社会问题、社会组织等,在这些方面有专长的毕业生可参与与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人事相关的研究工作。第三,社会学专业者可以利用社会学的知识与训练,从事顾问咨询的工作。第四,社会学专业者可以与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者配合,从事社会问题解决的研讨与实际工作。第五,社会学专业者可以做传道、授业的教师工作。事实上,绝大多数获得博士学位的社会学家都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第六,由于社会学者接受过从多个角度探讨的训练,可以担任行政主管工作。他们不仅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清楚组织机构的特质,在运作上自然会比较有效率,所做的决策亦能顾及多方面的因素。再次,对大众人群来说,社会学赋予人们某种对于文化差异的意识,使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对整个社会世界进行探究。学习社会学能丰富人们的想象力,开阔人们的视野,让人们感受不同的角色体验,从而更全面地思考问题。社会学为人们提供自我启蒙,即增进自我理解。虽然人们都受到所处的社会背景的影响,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行为会完全被这些背景所决定,我们拥有并且还要创造我们自己的个体性。

三、总结

社会医学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犯罪社会原因;社会冲突;弱势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犯罪学得以恢复重建并逐步发展。在此期间, 不断地拓展研究领域,在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整体上说,以犯罪行为产生原因为主导的犯罪研究,以及以犯罪原因为基础的犯罪预防策略与措施的研究,构成了犯罪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其中,犯罪的社会原因是学者的重点讨论内容。

一、对犯罪社会原因的认识

(一)主流犯罪学教材对犯罪社会原因的一般认识

犯罪的社会原因是指引发犯罪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过程,包括宏观层面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与微观层面的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等。依据不同的标准,犯罪的社会原因有几种不同的分类。如根据具体内容不同,可以分为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根据规模大小不同,可以分为宏观社会环境原因和微观社会环境原因等。相对来说,宏观社会环境,如社会形态、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和缺陷等,对人的影响普遍而间接。而微观社会环境,如家庭、学校、社区等,对人的影响则具体而直接。

任何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都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因此,人都是社会意义上的人。同时,社会环境又是人创造的,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又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并对他人产生影响。而且,社会环境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个人要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就要不断的社会化,否则就会与客观世界发生冲突,出现行为偏差,甚至违规范,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因此,犯罪与社会密不可分,对于犯罪的社会原因的研究,探求社会机体中存在的弊端,可以深化关于犯罪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更好地揭示犯罪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为犯罪的社会预防,乃至为整个社会的改革和进步,提供理论依据。

(二)苏州犯罪问题的社会原因分析

苏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快速发展和不断进行的产业转型经济给苏州公安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以劳动力流动为主的人口流动具有积极的意义,开放的市场经济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流动人口的犯罪问题给社会治安造成的威胁,是最主要的负面效应之一。首先,大量的流动中的人口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实际上,离开户籍地的农民,除了发生犯罪行为而被追究外,不再与政权机构发生联系。一些犯罪人混迹其中,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其次,大量的人口流动伴随着巨额的资金流动,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往往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第三,大量的流动人口是犯罪分子犯罪后理想的藏身之处。一些犯罪人利用这种宽松的社会环境,到处流窜作案,给司法机关的侦缉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苏州公安化解社会矛盾中面临的挑战,第一是社会管理制度滞后。社会矛盾是社会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的管理资源的整合、协调和运作。由于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性,各地的社会管理制度建设、机制改革一直都存在滞后问题。整个社会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好的协调和配置机制,现有的社会管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有待提高。第二是苏州警力资源严重不足。苏州市的警力配比不到万分之十,低于全国平均数。用占全省19%的警力承担全省40%的外来人口和60%的境外人员管理,22%的报警量和55%的警卫任务,警力紧缺矛盾十分突出。

二、对犯罪学科内容创新的思考

根据对苏州地区公安实践的考察和调研,在当前维护社会治安的工作中,并不能单纯地将外来人口和城市贫民定义成犯罪的高危人群,也不能简单地按照犯罪学一般原理来简单归纳犯罪现象的成因,而应该注意到背后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并通过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缩小高危人群的规模,降低犯罪率。

首先,密切关注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因为这些往往与犯罪现象紧密联系。犯罪学对于社会冲突与犯罪关系的研究着重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社会心理上的愤怒、仇恨与犯罪行为的关系;二是社会冲突所带来的社会对立与犯罪的关系。在社会转型、各种利益调整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社会冲突的化解方式,一些恶性案件的制造者的最初犯罪诱因往往与利益受损、基层缺乏有效的利益诉求机制有关。一些长期积压不满情绪最终形成“犯罪心结”,并外化为突发性、恶性的犯罪行为。

其次,社会变迁对对我们传统的、有边界的城市管理体制,包括乡村管理体制提出了很多挑战,这类问题要求犯罪学扩展其视野,把社会学等学科对犯罪问题的分析工具和解释理论吸纳进来。例如社会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已经超出了传统单位的协调范围和管理能力,结果就是传统的治理机制作用迅速下降,造成许多事情找不到人管――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就是对于多元利益,没有确定的回应和解决通道,更缺乏灵活协调利益的政治机制,结果积累了不满。这种不满无法由社会习俗和惯例自行消化,只能压向政府,让政府帮助解决。社会学的结构洞理论,将其解释为一个内聚的地区或者结构和另外一个内聚的地区和结构之间没有连接的桥梁,相互之间不连接。比如百姓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机构,遇到问题无法得到回应,这是利益冲突转化为政治不满和冲突的的非常重要的结构原因。

最后,犯罪学应该关注政府的社会建设,特别是为改善民生、民权所采取的政策和策略。比如应该更多关注外来人口与城市贫民的社会弱势地位,不单纯地从控制和管理的角度考虑,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其利益诉求,从维护其权益入手来保障社会稳定。比如关注如何发挥民间组织――工会、行业协会、律师协会、民事调解组织等,在反映民意化解社会矛盾、建立社会情绪宣泄机制。

【参考文献】

[1]王燕飞.《犯罪学研究导论》批判性疏议[A].陈兴良.刑事法评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沈春林.下岗职工犯罪的特点及其防治对策[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社会医学的意义范文3

    1我国社会医学学科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1.1通识教育推动社会医学的教学工作

    在医学生中提倡通识教育,加强学科交叉渗透。社会医学教学的第一个特点是在医学生中普遍开展人文学科教育,不仅在预防医学专业、管理专业、护理专业和医学专业学生中开设社会医学课程,而且还涵盖部分非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不仅局限于医学院校,而且中国人民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成立了社会医学教研室,为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社会医学课程。据统计,全国100余所医学院校里有80%的院校都开设了社会医学课程,全国大约有500余名教师从事社会医学的教学研究工作。[1]第二个特点是,无论是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教学,还是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班都开设社会医学课程。第三个特点是学科内容的扩展。以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为主干课程,已经扩展成系列课程,如复旦大学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体系内已经开设24门相关课程;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开设了15门相关课程;其他院校也都陆续开设了系列课程供不同专业学生选修,体现了通识教育的优势。第四个特点是“精品课程”陆续涌现。由于社会医学是在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新健康观理念的指导下,教学工作越来越引起师生们的重视,许多院校在社会医学教学领域取得卓越成绩,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四川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和潍坊医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开设的社会医学课程被省教委评为“精品课程”,显示出该学科教学工作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第五,教材是指导教学的重要工具,是显示学科成熟程度的标志。1981年武汉医学院梁浩材教授的第一部《社会医学概论》问世以来,各院校自编了10余种不同格式的社会医学教材,百花齐放各领,也显示了学科发展期间的不成熟程度。2000年卫生部规划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了第一部社会医学规划教材,使社会医学教学领域的“三基”内容基本上取得共识,目前教育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的社会医学教材和卫生部规划教材第三版都已修订出版。第六,社会医学的教学方法改革上出现了一些变化。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逐步改革,如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和循证医学思想在社会医学教学中得到应用,现场实践为手段的教学方法正在试验推广。[2-3]

    1.2参与科学研究,使学科发展获得生机

    科学研究是社会医学这一门学科发展的动力。社会医学的研究目的是分析社会卫生状况,探讨影响社会卫生状况的因素和提出完善社会卫生状况的策略。与上述研究目的相对应的是形成社会医学的“社会诊断”和“社会处方”的基本思路,在社会医学科研领域应用广泛的研究方法即社会卫生调查方法、社会卫生分析方法以及提供策略改善社会卫生状况的三种基本策略,在卫生领域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领域并有强大的生命力。国家每隔5年一次的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已经实施了4次,已经成为我国卫生信息系统收集卫生服务资料的一项常规工作,这是我国社会医学领域最早并有广大社会医学工作者参与的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活动。我国2000年预防保健目标和目前正在制订的《健康中国2020》发展战略,是应用社会分析和评价的典范。确定卫生工作重点并在开展健康状况预测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目标是社会医学领域内应用广泛且比较成熟的方法;国家医改方案是解决当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对策,在医改方案的制订、实施监测评价过程中,吸收了广大社会医学和卫生管理工作者参与。社会医学形成的一套比较规范的社会卫生分析与评价方法在医改领域得以应用,说明了这门学科的生命力。社会医学重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决定作用,导致社会医学成为在国际学术领域得到广泛重视的一个合作领域。我国卫生领域许多国际合作项目中,纷纷要求社会医学的工作者参与并发挥作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从卫生Ⅰ到卫生Ⅺ项目,从项目立项、设计、实施到评价结题,都有医学院校教师们的参与。这些项目的建设成效之一是培训了我国卫生领域一大批管理人才,推动我国卫生事业现代化的进程。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如WHO、UNICEF、欧盟、DFID、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以及一些着名的医学院校如哈佛、牛津、约翰霍布金斯大学,与我国开展的卫生合作项目大多涉及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社会医学教师们主动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不仅学习了国外先进的理念与方法,而且推动了我国卫生学术界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取得较好的地位。例如引进了国际上广泛开展的“社会评价”方法在结核病领域的应用,目前已经推广应用在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领域。[4]总结社会医学学术研究领域积累的经验,形成了三个研究的特色与重点:一是社会评价,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社会调查与分析评价方法,对研究社会卫生状况有重要应用价值;[5]二是健康评价,从群体的宏观评价到微观的个体评价,如开发的健康和生命质量评价量表、SF-36汉化量表、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等都已经在健康状况评定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三是疾病评价,尤其是对社会病如交通事故、意外伤害、青少年妊娠、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的病因,疾病流行的影响因素,防治策略等,更是社会医学的研究重点。

    1.3学科建设蓬勃发展

    1978年,从社会医学的先驱者钱信忠、陈海峰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分册》开始,吹响了我国社会医学发展的号角。20世纪80年代初,各医学院校逐步设立社会医学教研室。1982年武汉医学院开设了第一期社会医学师资班。1985年同济医科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等院校开始招收社会医学硕士研究生,至今全国已有30余所医学院校设立社会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每年平均招收200余名硕士研究生。1994年全国第一个社会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在上海医科大学成立,目前已经有12所院校设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的博士生学位培养点,每年有近300名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员走上工作岗位,对推动我国卫生事业现代化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上海医科大学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科被批准列为上海市教委的重点学科,2002年该学科被批准列为教育部重点学科。2002年山东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科由于在卫生经济领域取得显着成绩,被卫生部授予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重点实验室。[6]由于社会医学学科建设在前30年取得长足发展,据第九届全国社会医学学术会议统计,到2007年底除了复旦大学和山东大学两所院校外,又有杭州师范大学、昆明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等5所院校的社会医学教研室被省教委(或总后卫生部)评为重点学科或精品课程。

    1.4交叉学科具有生命力

    社会医学是一门医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发展过程中需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力量来推动本学科的建设。实践表明,凡是能够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理念与方法,如心理学、社会学、卫生经济学和行为学科等,才能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与重点发展方向。例如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吸收了心理学方法在社会病防治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成绩显着;潍坊医学院吸收行为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慢性病、行为干预和网络成瘾进行了有益探索;北京大学医学部社会医学教研室引进“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研究方法,为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这些成功经验应该在社会医学领域加以倡导和推广。

    2挑战与期望

    社会医学面临医学模式转变的形势下,找准了学科定位,取得了迅速发展,但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院校社会医学发展不够平衡,只有少数院校社会医学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多数院校社会医学教研室师资力量薄弱,勉强维持;能力建设只局限于开设课程,缺乏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

    (2)在社会医学教学内容中虽然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核心主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相关学科存在重复内容。如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和卫生政策分析等都有这种反映。如何与相关学科进行衔接,是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社会医学的意义范文4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社会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包罗万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大到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发展及存在的种种问题。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中的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会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学所关注的正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学内涵。总而言之,社会学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社会学;社会性;社会化过程;社会行动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34

中图分类号:C9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75—02

收稿日期:2014—12—20

作者简介:白玉敏(1984— ),男,内蒙古兴安盟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

一、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现代学科,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之后产生的学科。法国大革命给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变革,而工业化的发展则改变着法国大众的传统生活。奥古斯特·孔德能够说明社会世界的法则,就像自然科学能够说明物质世界的运行一样,为了寻求建立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他最初用的是“社会物理学”这一名称,但与他同时代的某些论敌也开始使用这个术语。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有别于其他人,孔德于19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学”这一术语,并在同一时间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他用“社会学”这个词来描述他所想要建立的学科,开创了社会学这一学科。然而,社会学的发展是坎坷的,一直到迪尔凯姆时期,它的发展依然没有挣脱社会哲学的脐带,依旧是步履维艰。在实证主义者看来,一门学科的独立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拥有独立的研究对象;二是拥有客观的、实实在在的研究方法。迪尔凯姆对于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发展与证实在他的《自杀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涂尔干的著作对于现代社会学产生的影响要比孔德的著作更为持久。涂尔干把社会学视为这样一门新的科学:其可以通过经验的方式检验传统的哲学问题,从而阐明这些问题。他那著名的社会学第一原则就是“把社会事实当作物(things)来研究”,意思是可以把社会生活严格地当作自然界中的客体或事件来加以分析。

二、社会学是什么

对于社会学,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学家给出的定义不同,即使在同一时期,不同的社会学家给出的定义也有所不同,甚至同一个社会学家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看法。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曾经说过,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社会学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密切相关。随着这一学科的建立、发展与成熟,社会学的二级学科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经济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哲学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网络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几乎涉及到了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社会学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主要根据自然规律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目的在于寻找融合了人类知识与哲学的源头。社会学可以解释经验、感觉以及其他可实验性的知识或材料。马克思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具体学科,它既是一门关于现代社会良性运行的学科,又是关于现代社会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学科,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问题,就是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斯宾塞提出,社会是一个由彼此互相联系的各个部分所构成的密不可分的整体,它是一个体系,对于它的理解,只能从社会结构运转的意义入手。要想让这个体系生存下去,就必须使它的需求得到满足。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生物体与细胞的关系,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说,其成长过程都只是量的增加而已。他主张社会学同自然科学的性质和方法是相通的,主张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实证研究。韦伯提倡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社会行动的科学,他通过对社会行动的动机、过程、结果和影响来解释和理解社会行动。维贝尔所关注的是社会活动,他通过对社会活动的认识来说明社会活动的过程及影响。这里所说的活动是人的活动,这里所说的人是一个人或多数人,这里所说的活动既有公开的,又有内心的,不管是抵制还是容忍,都是把一种主观思想与活动结合起来的行动着的人的活动。人的活动与别人的行为发生关系,并且人的活动依赖于别人的行为,而这种活动是依照人所主张的思想进行的,这里的人必须是行动着的一个人或者多数人。因此,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学科。

三、学习社会学的现实意义

学习社会学对每个人都具有许多切实的现实意义:

首先,对于非社会学专业的人来说,社会学既然是研究社会生活的一门学科,它应该有社会人所要知道的知识。因此,人的社会生活将因社会学知识而变得更加充实。社会学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它并不说教,却让人们了解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更让人们了解自己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处境,因此,其可以用来作为为人处事以及对人生、家庭、事业进行正确、适当选择的基础。社会学的知识与方法让人们在考虑事务时能注意到不同的角度,告诉人们在分析思考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立场,也应该顾及他人的立场,同时更应注意社会规范的运作。社会学研究强调方法论的训练,这种训练可以用在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上。

其次,对以社会学为专业的学生来说,考虑的比较现实、具体的问题是:“主修社会学得到学位以后有什么出路?”虽然社会学不是一种职业训练,但其出路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社会学专业者由于受过统计与方法论的训练,可以在学术研究机构或其他团体单位做资料搜集、统计分析以及解释的工作。第二,社会学专业目前分科很细,比如家庭社会学、医疗社会学、人口学、社会问题、社会组织等,在这些方面有专长的毕业生可参与与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人事相关的研究工作。第三,社会学专业者可以利用社会学的知识与训练,从事顾问咨询的工作。第四,社会学专业者可以与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者配合,从事社会问题解决的研讨与实际工作。第五,社会学专业者可以做传道、授业的教师工作。事实上,绝大多数获得博士学位的社会学家都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第六,由于社会学者接受过从多个角度探讨的训练,可以担任行政主管工作。他们不仅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清楚组织机构的特质,在运作上自然会比较有效率,所做的决策亦能顾及多方面的因素。

再次,对大众人群来说,社会学赋予人们某种对于文化差异的意识,使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对整个社会世界进行探究。学习社会学能丰富人们的想象力,开阔人们的视野,让人们感受不同的角色体验,从而更全面地思考问题。社会学为人们提供自我启蒙,即增进自我理解。虽然人们都受到所处的社会背景的影响,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行为会完全被这些背景所决定,我们拥有并且还要创造我们自己的个体性。

最后,社会学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生活。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开始讨论有关成长、学习、工作、婚姻、家庭、社会、群体等问题,事实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这些问题也是社会学要讨论的问题。如此说来,人们在处理生活问题的同时,也在间接地处理社会学的问题。今天的社会是复杂多变的,今天的社会变迁是迅速剧烈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难免会产生恐惧甚至不安,因此,学习一点社会学将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理解和认识今天所发生的变化,更客观地看待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与快乐,更加深刻地认清每个人所处的位置、所担负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乔纳森·特纳著.侯钧生译.社会学理论的兴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社会医学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礼仪文化 大学校园建设 社会学

一、礼仪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对于文化的内涵,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克罗伯认为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的人们所认同遵守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总结出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礼仪文化是属于精神文化中的一种,是一种规范文化,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经验。礼仪文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礼仪文化具有共创性。

礼仪文化是由人们共同创造出来的,它不是人类生来涉及的自然状态,而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谋求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人们对各种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进行规范化,并逐步积累起来,以便更好地维持共同的生活。

(二)礼仪文化具有共享性。

礼仪文化是被整个群体所共同接受、享用时被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群体接受了某些规范、认同了其中的价值,并成为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普遍价值和行为模式。

(三)礼仪文化具有符号性。

礼仪文化可以通过符号的传递赋予一定的意义,具有一定的符号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运用一定的社会符号进行传递信息。当一些符号作为礼仪文化被普遍认可后,这种符号就具有了独立的价值。能够表达复杂的社会意义,能够象征一定的礼仪文化。

三、礼仪文化对大学校园建设的意义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十九世纪的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也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道德礼仪教育放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可见,礼仪文化在历史及全球范围内都是受到高度重视的。大学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礼仪文化的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其对大学校园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礼仪文化是完善大学校园角色的基础。

人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都相应地扮演一定的角色。按照拉尔夫・林顿的说法,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社会学角色理论中的角色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的、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大学校园中的两类典型的社会角色:大学教师和大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社会赋予了这两种身份不同的角色期望。例如大学教师被期待为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优雅的举止,对学生关心、爱护,能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大学生被期待为精神饱满、热爱学习、尊敬老师、举止文明,是国家的建设人才。

礼仪文化对于大学教师和大学生角色完善有着基础的作用。“‘礼’是在行为活动中的一整套的秩序规范,也就存在着仪容、动作、程式等感性方面……所谓‘习札’,其中就包括对各种动作、行为、表情、言语、服饰、色彩等一系列感性秩序的建立和要求”。可见,礼仪主要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礼貌、仪节;然而它同时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亦即人们的道德修养。大学教师高尚人格是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优雅的举止、对学生的爱护又通过外在的行为和表情等方面表现,例如老师不傲慢,对学生谦虚有礼。这就是理想角色的实现;大学生能够在学校遵守各项规则,举止有度,不吐痰,不骂人等方面都体现了大学生期待角色的实现。

所以,由于礼仪文化在精神内涵方面约束人们提高道德修养,在言语动作等方面规范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的角色行为,从而为大学校园中角色的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礼仪文化是团结大学校园群体的核心。

人的本质为社会性,人只有在社会群体中才能成为真正的社会人。社会学中的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特定的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大学校园有两类群体: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都是由于业缘关系而形成的,所以相比于家庭关系的血缘群体,他们都属于次级社会群体,这种群体之间的亲密程度不是很强。

礼仪文化最本质的内涵是指“仁爱之心”。即“仁”是“礼”的内在道德情感基础,没有“仁”这一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就不能遵守礼。由于礼仪文化对于人的道德感培养的强调和要求,因此对于增强大学中群体凝聚力有着促进的作用。社会学中的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表现为三个层次:人际吸引、群体规范的形成与遵从、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地作为自己的目标,把群体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礼仪文化促进个人良好德性的养成,能够增强人际之间的吸引;礼仪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规范文化。要求群体去遵从,进而将这种“仁”的道德要求作为群体的目标,从而加强群体之间的亲密程度,达到团结群体的目的。

大学校园礼仪文化的建设能够帮助教师形成共同的目标,在相互了解、共同活动中形成相互之间的认同。如教师的职业道德感认同,以及为学生奉献的道德意识的共识,而摈弃为了个人私利而工于心计,勾心斗角:学生之间能够在共同的规范意识下,形成真诚的友谊,互相帮助,互相进步;老师和学生在共同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能够促进次级群体关系转化为初级关系,这些关系的转变都成为建设和谐学校的核心力量。

社会医学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榜样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38-02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大学生处于人生起步阶段,既要注重增长才干,又要注重培养优良品德,解决好立身做人的问题,为今后服务人民、回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大学生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今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消极现象如理想信念虚无化、政治观念淡漠化、行为习惯功利化、人际关系庸俗化、个人生活物欲化等或显性或隐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之网络时代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大学生群体中不乏价值标准多样化、人生目标虚无化、榜样选择自主化的现象。所以,如何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导向性、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榜样示范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也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树立和宣传大学生典型的高尚品行、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感召和带动着大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激励着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以引起大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使大学生进行思考、比较模仿和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把抽象的说理教育变成生动的形象教育,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榜样的可亲、可爱、可信,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和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具体化、人格化,使大学生的教育工作更有吸引力、导向性、有效性,从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在校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通过开展社会调研、科技普及、公益帮扶、文体活动等形式,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受教育和锻炼,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是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磨炼意志品质、增长才干本领,这为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创设良好环境。此外,社会实践也是一个展现自身才能的平台,大学生中的典型分子可以在其中充分展现自身才华,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传递正能量,减少社会负面现象及非主流校园文化的影响。

一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榜样培养中的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大学时期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只有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才能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认识论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因此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实践走向社会,使他们更深入地认识国情、了解社会现状、亲身体验社会变化,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青年时期进行的系统的社会调查活动,为他日后成就伟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这种社会实践的模式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典范。所以,高校应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出关注民生、思考社会、了解国情的优秀大学生。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高校在培养学生时就必须注意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高校中的典型分子应该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实践能力的结合体。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给了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给了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

在校园的环境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低,而在社会实践中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要经历的系列社会实践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和对象,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对象,特别是在面对尖锐而又艰巨的问题时,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提出创新、可行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很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在个体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积极探索、实践如“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能做些什么”“我将来要做怎样一个人”等人生课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应在社会实践中广泛接触、了解社会,不断动脑、动手,逐步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以及独立处理问题、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人、做事。在培养和锻炼自身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可以有效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提高,使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社会实践还能提高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和品格,使其更加坚强和坚韧,在实践中增加受挫经验,提高耐挫能力、优化人格、提升心理素质。

二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榜样作用发挥中的意义

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先进分子发挥榜样作用很好的渠道

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如何有效地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很多大学生颇为迷茫,模仿他人行为就成为其重要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一个榜样,特别是经社会实践锻炼、成长起来的先进典型,这为榜样作用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大学生中的典型分子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高尚品行、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感召和带动着人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激励着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以引起大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使大学生进行思考、比较模仿和学习。

此外,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展现自身能力很好的平台,国家、省市、院校均进行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选、评优,选拔和表彰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同时,网络媒体热衷于对其中的优秀团队、先进事迹进行报道,可使榜样的先进事迹在短时间得到宣传,充分发挥了榜样的示范作用、辐射效应。

2.社会实践在先进事迹发扬、传承中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志愿服务、环保宣传等公益帮扶活动,由于活动目标明确,活动效果可预见,特别是身边有这样的榜样存在时,大学生会积极关注,并乐于投身其中,而使其中的正能量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得到发扬和传承。如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是以曾经就读于这所大学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徐本禹名字命名的一支志愿服务团队。多年来他们薪火相传,成员现已达1200多人,以持续扎实的行动服务基层群众,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志愿者,并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集体等称号。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暨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之际,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肯定他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并勉励广大青年“以青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 结束语

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榜样自身感召力的下降,榜样的宣传与传播方式的失误使榜样脱离现实等方面原因,当前榜样示范效应呈弱化趋势,受众对榜样认同度下降。但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在大学生中树立的先进典范,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榜样的可亲、可爱、可信,在学生中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潜移默化中带动身边同学一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