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养老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养老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问题;对策
一、社区居家养老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内涵及优点。社区居家养老是立足于国内养老服务需求,结合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现代机构养老形成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其发展做到了与时俱进。社区居家养老是在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在社区建立一系列养老服务体系的,以社区老年人为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分无偿、低偿、有偿服务三个层次的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的包含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心理慰藉等主要内容的新型老年服务模式。
社区养老的特点:社区内的老人在经济上以家庭供养和自养为主;社区发展处于起步极端,资金严重缺乏;社区要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提供从物质、精神上的不同服务;社区要逐步做到信息化养老。
(二)社区养老同其他养老的对比。社区养老同家庭养老的对比:从传统观念上讲,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儿防老”更是中国人主要的生育观和家庭观。从法律角度讲,《婚姻法》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都明确规定了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因此,家庭养老是养老的前提乃至基调。家庭养老就是在家中养老,由子女承担大部分赡养费用的一种方式。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转变为“421”,子女的尽孝必然会力不从心;因人口流动无限制,就业形势严峻、城市化导致年轻人集中到大城市拼搏,每年回家的次数和天数十分有限,家庭养老就没办法实现。
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或其家庭按月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享受住养、生活护理等多种服务的机构。提供的床位、服务根据交纳费用的高低又分为不同的层次。机构养老可以使老年人得到专业的、科学地、及时的护理,但会增加政府和社会的负担,最重要的是与我国的尊老爱老的传统观念及现状是不相符的。而社区居家养老虽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高效化的服务网络,可它使老年人在不必离开自己熟悉环境的同时就可获得专业化的及时的服务。
二、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
(一)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目前太原市的养老现状是:2010年12月份开展对无证擅自执业的养老院进行清理整顿,此后保证每年都要在10月10日至11月底期间对辖区进行一次清理,动态掌握辖区内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确保养老机构的合法、合理、有效。2011年又对有资格的养老机构实行新增床位补贴每张床位500元,但每个养老机构新增床位不得低于30张。
2010年10月11日太原市开始实施社区虚拟养老服务。即“以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社区服务,虚拟养老为主体”为老年人提供周到、便捷、高效的专业化服务,提高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将老人分类给与不同的政策安排。同时在2010年12月开始针对社区内7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开展志愿亲情服务。
(二)太原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首先,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缺乏系统性,政府、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到有效、快捷的处理是一个大问题。其次,大量缺乏专业化的工作人员,志愿者队伍不能发挥有效作用。第三,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没有同意管理,资金来源也各不相同。太原市社区活动资金大部分依靠街道没有拨付的2000元和自助筹资只占一少部分。资金的缺乏、管理使得社区养老很难具体的落实。第五,社区地位低权力小但职责多,社区没有全面理解到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性,缺乏有效的宣传和管理、实施经验,且同时需要处理太多的行政事务。第六,缺乏有效的监督。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在2010年开始实施,总结经验后没有的到很好的推广和落实。
三、建立符合太原实情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通过分析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为:首先,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做好主导和监督。太原市政府应大力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使广大群众对新型事物有一个直观、全面的了解;政策扶持要做到把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作为本市下一个五年规划中,将其列为一个重大项目;在摸清老龄人数量、居住区域、实际需求和支付能力、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后建设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本身的福利性质就决定政府应给与财政支持,要作出与五年规划相匹配的财政预算;政府购买使用券、拨付资金建设社区养老设施、对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商家的服务、社区的落实程度等都应该进行有效的考核和监督。
第二,非政府组织的专业化运作。政府应该放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面,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做成专业化、社会化。只有在政府主导、监管下,由市场进行运作才能保证高效率、人性化服务。
第三,做好城市社区服务的运作与管理。一是,提高社区服务人员关于养老方面的素质,并进行专业化培训。二是,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把老年人的需求同信息服务平台紧紧联系起来,并且建立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信息的电子档案。
第四,完善专业人才与志愿服务工作队伍的建设。政府主导开班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护理。心理学等相关服务的培训基地;政府引进社区养老相关方面的人才;与医院、理发店、餐厅灯服务组织合作;充分利用充满爱心大学生,完善社区养老的服务。
最后,多渠道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太原市形成表扬养老、抨击不孝的社会风气;增强老年人对社区养老的认同感;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养老补助,保障老年人在养老上的经济独立。
参考文献
社区养老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特点;问题;对策
本质上“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由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支撑,为社区里生活的老年人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社区养老模式是功能弱化的家庭养老模式和理想的机构养老模式之间的一个最佳结合点,既为老人提供了相应的照顾,又充分利用了老人家庭的资源,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特点
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由基层组织单位区、街道、居委会具体组织实施的社区养老服务计划,服务目标对象以社区老年居民为主,为其提供能够满足基本养老需求的社区服务。社区养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福利性与服务性并存。社区养老主要目的是向社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它是非营利机构组织。通常情况下是组织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无偿或低偿向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以最小的成本运营,有很强的公益性。
(二)组织形式灵活,社会参与广泛。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不是正式的政府社会保障机构,其组织形式较为灵活,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调整结构,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的社区福利,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具体经济情况、家庭结构及其身体素质等各方面考虑,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在其运营资金来源方面,社会资金来源广泛,社会参与程度较深。有政府资金补贴、商业捐赠、慈善组织捐赠、社会公益基金等。
(三)综合性。在社区养老服务具体运作过程中呈现出多种社会力量综合参与。其服务的内容也是在不同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些不足,为其提供了有益补充。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这就使社区养老服务能够为居家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不断完善中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二、城镇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现阶段,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法规。目前我国关于城市社区养老的相关政策法规仍停留在建设层面上,而对于具体运作过程和扶持非营利组织、吸收民间资本投入的相关政策法规依据仍然缺失,阻碍了社区养老的发展。
(二)社区养老资金缺乏。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以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拨款为主,社会资助和收费服务为辅。然而政府的财政资金有限,很难支撑社区养老建设发展;社区养老是一个长期的发展项目,庞大的资金数目也是社会公益组织不能长期支付的。资金上的短缺使社区养老的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制约了社区养老的发展。
(三)社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乏。目前,社区提供的老年服务需要相当数量的专职服务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但是由于这一行业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都不高,对就业人群并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尤其是专业人员。
三、完善城镇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作用,健全法律政策体系。社区养老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养老问题,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并给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政府要立法规范养老服务行业,维护老年人的权益,同时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监管和管理力度,制定合理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监管,保证社区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同时需进一步完善老年人保护法,把一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社区养老服务有法可依。
(二)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方式。构建社区养老模式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资金,资金是社区养老保障制度运行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首先,以财政补贴为基础。一是继续发挥政府在建设社区养老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的财政拨款,为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确保对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能够为社区养老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建立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养机制。做好社区养老工作需要有一支能够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而我国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恰好缺乏这样的专业队伍。所以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社区养老管理以及服务人员的培养机制。首先应该加大专业队伍人员的招募,目前中国养老服务人员缺口高达1000万,人员招聘数量可根据老人的数量按一定比例配置。其次,应该在各大高校开设相应的专业,培养养老服务方面的高级服务与管理人才,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四、结语
目前我国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社会人口年龄结构逐渐向老龄化社会过渡,社会养老负担越来越沉重,因此必须认清楚我国社会养老目前的现状,大胆创新新的养老模式。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是我国养老模式必须做出的改变,它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也符合养老模式转型的规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区养老服务,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王倩.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及对策探究[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
[2] 石德华,等.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构建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4(09).
[3] 柳博会.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举措[J].城市开发,2014(14).
社区养老的重要性范文3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社区养老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文章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通过分析社区养老的发展现状与困境,提出科学的规划与可行措施,旨在建立和完善邢台市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为建设和谐社会而服务。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就是以社区为载体,以社区中的老年人、其他社区成员为对象,以满足其精神和物质需要为目标,以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以及权益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社区工作介入的养老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增多,核心家庭逐年增多,独居老人和空巢家庭增多,家庭规模小型化和结构核心化导致家庭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的传统功能弱化。使得社区养老需求大增,然而,传统的社区养老服务范围和条件有限,无法满足社区内老年人的需求。
本文以邢台市城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模式为研究主题,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和困境,提出科学的规划和可行的措施,为建立和完善邢台市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服务。
一、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而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在社会发展中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需要,更多的老年人希望通过社区为其提供完善的养老助老服务。通过对邢台市社区服务人员和社区居民的调查和深度访谈,调查发现邢台市居民和服务人员普遍对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观念认识不足,社区内的服务资金匮乏,养老助老服务设施单一,专业的硬件设施和专业服务人才欠缺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
(一)观念认识不到位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对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观念认识不到位。通过调研发现,邢台市的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服务对象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差。
(二)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增加,但是邢台市社区内现有的基础设施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工作人员的匮乏导致服务水平低下。
(三)养老助老服务单一化
邢台市社区内对老年服务仅仅停留在医疗和生活照顾方面,十分单一。老年人对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的需求;老年人对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老年人对继续生产生活的需求等都还未得到相应的满足。
(四)专业工作人员缺乏,志愿者队伍不足
人力资源是推动一项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组成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会”等志愿组织。他们所提供的救助和服务是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但目前邢台市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有72%的社区还根本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
二、推进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综观国内外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实践,无不充分考虑社区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结合老年学和社会保障的有关理论,针对社区养老助老的取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发展和加强邢台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不断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
针对邢台市的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首先,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其次,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和培训资金投入。最后,对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要规范管理,明确职责。通过以上措施,提高认识,使邢台市政府、社区服务人员和社区居民从观念意识上充分认识到发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结合需求,明确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多样化发展方向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这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也有这五个层次的需求。面对滚滚而至的银潮,针对老年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我们不仅要提供解决供养、医疗等问题的经济保障,更需要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
(三)立足长远,明确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方向
资金筹措社会化。邢台市发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基础就是资金问题。邢台市可以通过改革资金来源的单一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市政府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会出资等方式解决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资金问题。实现资金筹措社会化。
社区服务专业化。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一项长期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工作,要把它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和发展。一方面,邢台市在招聘社区工作者时,要选用相应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专业工作人员队伍;同时,还应分批选送市内在职社区工作人员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接受教育,切实提高服务水平。通过以上专业化措施,为邢台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熊必俊.发展社区助老事业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J].市场与人口分析报,1999(5).
社区养老的重要性范文4
论文关键词:老龄化;家庭养老;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养老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改进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老年人口的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老龄化必然带来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养老就是其中一个突出并且棘手的问题。如何保证老年人安享天年,老有所终,是各国普遍关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我国为解决养老问题也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但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又有着与西方发达国家所不同的特殊之处,这使得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面临更大的挑战。
我国1999年10月正式进入老龄社会,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6%,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从此开始了老年人口持续增加的历史新阶段。与此同时研究还显示我国老龄化社会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巨大,延续时间长。一个国家拥有几个亿的老年人口的时间将延续四五十年,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我国应对老龄化是一个从未遇到过的大题、难题。
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异常快速,绝对量差不多十年增加一个亿。老年人比重从7%上升到14%,只花了25年,比老龄化最快的日本还快(法国是花了115年,瑞典花了85年)。今后五十年,我国老年人1:3还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快速老龄化使得养老形势突然严峻,解决养老问题变得迫在眉睫。
三是老龄化伴随着现代化实现的全过程。根据远期规划,我国大致在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顺利实现现代化。而这半个世纪,也正是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老龄化与现代化的高度吻合,这一情况不同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之后才遇到老龄化的问题。先富后老使得他们有较深厚的经济基础来从容应付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而未富先老的情况无疑为我国面对老龄化,解决老年问题增加了难度。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情况,我们不可否认,为数以亿计的中国老年人口寻求一套既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叉能有效保障他们老年生活的养老模式已经不是未雨绸缪,而是必须要为之的大事情了。
一、传统养老模式的局限性
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家庭历来是养老的一个主要载体,家庭养老就是中国居民的传统养老模式。然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并且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执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和广泛变迁,家庭结构出现了高龄化、小型化趋势。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年轻人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势必会影响他们对老年人的照顾。这些因素对我国家庭养老模式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因此,传统的单纯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了,家庭养老功能正不断地遭受到冲击和削弱。这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家庭功能使然,也是大的时代走向的必然归结。再说,单纯家庭养老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将养老纳入制度框架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内容,也是各国政府所不可逃避和推卸的责任。
但这并不是在全盘否定家庭养老的作用也不是说我国可以完全抛弃家庭养老这一模式,有数据显示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英国为95%,美国为96.3%,瑞典为96.2%,日本为98.6%,新加坡为94%,泰国为72.2%,我国也有75.4%的老年人仍愿意“靠子女赡养”。而事实上老年人对伦理情感的需要是十分强烈的,他们不仅对子女和孙辈疼爱有加,而且也很需要享受子女,孙辈的孝敬,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家庭养老在满足老年人的这种伦理情感需求方面的功能是任何养老方式难以代替的。因此,在单纯的家庭养老模式无法完成现代社会养老任务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更完善的养老模式来解决这—难题。
二、养老院模式的补充性
与家庭养老相比,人住养老院在更多时候被视为一种现代养老模式。老年人人住养老院,集中供养,集中居住,日常生活有人料理,养老机构提供多方面的养老服务。这种养老方式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子女的负担,老年人有了多方面的保障。但是由于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特别多,要将数以亿计的老年人集中供养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其次,我国的养老机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并不是所有的养老院都能很好的保证人住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那些能够为老年人提供良好服务的养老院往往又因为收费偏高。老年人从经济上也难以承受。因此,根据我们现在老年人的收入、保障水平,人住养老院集中供养也只能是一部分高收入老年人和为无子女老年人提供养老福利的一种模式,不可能作为大部分老年人的普遍选择。入住养老院接受社会养老只能是养老的补充形式而不可能是主要的、基本的模式。
三、社区照顾的支持性
社区照顾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一种动员并联结正式与非正式的社区资源去协助有需要的人士。让他们能和平常人一样,居住在自己的家里,生活在自己的社区中,而又能够得到适切的照顾的模式。以其个性化、多样化、社区化的特征与优势,向老年人提供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服务、家庭照顾、日问看护、娱乐和教育等内容在内的多项服务,因而能够高质有效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但是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单纯依靠社区来解决是完全不可能的,同时又有政府推卸养老责任主体的嫌疑,因此如何发挥社区在解决养老问题中的辅助,支持作用才是符合实际的可行之策。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想到,在国家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将家庭养老和社区照顾结合起来可能不失为有效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基本模式。国家制定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是前提,在养老金有保障的基础上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这样一种具体的养老形式,居住、生活在家里,由家庭承担老年人的大部分日常生活照料。同时社区照顾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一些家庭承担不了或不适合做的社会化养老事务由社区来提供,以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的保障其晚年生活的质量。
要建立这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持、以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为保障的新型养老模式还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在各方面做出努力才能实现。
首先,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完善,覆盖面过窄使得很大一部分老年人没有被包括在体系之内,又由于我国养老压力较大。资金不足,养老金水平较低,甚至不能按时发放养老金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他们只能靠自己不多的积蓄或完全依靠儿女的赡养来维持基本的晚年生活。事实上,建立现代养老保障制度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前提也是根本之策,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府必须要承担的养老责任,国家必须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为广大老年人口解决后顾之忧。
其此,家庭虽然还是养老的主要载体,但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家庭养老,它不再是封闭性的,而是有社区照顾提供支持的开放性的养老模式。家庭在为老年人提供亲情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养老模式所不能替代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也要求子女有义务抽出时间和精力来赡养老人。
我国的社区照顾才刚刚发展不久,要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对家庭养老的辅助和支持作用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
1.社区照顾的重要性还未被广泛熟知,要加强宣传教育,同时权利部门也应运用国家立法手段制定相关政策,使其规范化,有章可循。
2.重点解决社区照顾资金来源有限的问题.资金不足是制约社区养老的重要因素。通常社区所需资金来源都是以自筹为主,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援助仅仅是辅助,正因如此,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只能千方百计地增加社区收入,主要的精力就在创收中浪费掉了,至于社区养老这类工作就无暇顾及了,因此一定要拓展筹资渠道,增加社区工作经费。首先就是要加大政府对社区的财政投入,使社区工作人员把主要精力从发展社区第三产业以寻求资金的重负中摆脱出来,从而能够专注于社区各项服务的建设与发展,真正为家庭养老提供必要的辅助和支持。
3.逐步提高社区照顾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性,我国社区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低是导致我国社区服务发展缓慢的瓶颈所在。在我国内地,还基本没有一支职业化或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社区服务人员以下岗工人,家庭妇女和居委会干部为主,整体素质不高,无法保证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而在社区照顾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专门人员必须是接受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的,并且取得专业证书具备相关职业资格才能上岗服务。这些受过专业训练的社工人员由于具备专业知识和工作技巧方法能够为老年人提供质量很高的服务,在服务过程中达到政府,老年人,社工自身包括老人子女多方面的共赢。因此随着我国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完善,应该大力鼓励相关专业毕业生进社区,充实社区服务队伍,并组织对现有社区服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最大程度的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素质。
社区养老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社区卫生;调查;分析
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进入老龄化的时间早,老龄化程度较高。同时,兰州市的经济、科技发展也属于中国比较落后的地区,这对创新养老服务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兰州市首先对智能化养老进行了尝试,并以政府购买为主,政府与企业合作、政府与社会组织协作的形式,初步构建了具有兰州市养老特点的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课题组以兰州市城关区接受智能化养老服务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调研对象,走访街道、社区等地对150名老年人进行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率为84.7%。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第二部为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认知情况。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6年10—12月,课题组以兰州市城关区接受智能化养老服务的60岁及以上老人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采取走访街道、社区和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率为84.7%。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第二部为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认知情况。本次调查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SPSS19进行统计分析。考察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与智能化社区养老的关系,即以智能化养老的了解程度、智能化养老支出、智能化设备使用、智能化养老服务内容以及社区与家庭参与度作为自变量,分析其对智能化社区养老的影响程度。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与女性人数比例基本持平;年龄分布方面,65~69岁占31.5%,为最高,70~74岁占30.2%,次之,其他年龄段在15.0%上下;从被调查老年人居住状况看,独自与配偶居住比例最高,为36.57%;独自居住、与子女居住较为接近,分别为28.12%和28.89%,其他居住方式为6.42%。
2.2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进的障碍
2.2.1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了解程度不高的障碍。在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发现,22.29%的老年人能够认识到智能化养老是现代技术的智能集合在养老全过程的应用,超过2/3的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概念不清楚,见图2。这一问题不只集中在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中。
2.2.2经济方面的障碍。调查中发现,老年人对养老收费敏感。在对智能化养老服务收费的问题上,只有12.53%的老年人愿意支付设备安装费用,大多数老年人不愿意付费。对按月适当收取智能化养老服务费用,调查对象承受区间额度为100元。上限为500元的调查中发现,82.21%的老年人可接受付费在100元以内,9.08%在100~200元,其他区间均低于5.00%。
2.2.3设备使用的障碍。在对老年人期望的智能化养老服务质量评估方式调查中发现,老年人仍然习惯通过电话回访的形式进行评估,其次是在POS机上即时评估和网上评估,说明老年人倾向于简单、熟悉的智能终端。调查中发现,78.49%的老年人能够使用简单的智能化设备,其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智能手机(65.32%)、数字化电视(17.50%)和联网电脑(11.30%),大部分老年人只具有使用简易智能化养老服务终端的能力。
2.2.4服务内容单一的障碍。调查发现,38.74%的老年人认为智能化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了生活服务方面的帮助,13.35%的老年人认为提供了健康服务,但提供的安全管理、精神慰藉项目较少,分别为5.47%和2.86%。同时,有39.58%的老年人认为社区完全没有智能化养老服务项目。
2.2.5老年人所在社区与家庭的力量未充分发挥养老服务能力的障碍。调查中发现,80.00%以上的老年人认为智能化养老服务能够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帮助,说明目前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认可或接受度较高,但也有一部分老年人认为智能化养老服务不能或者仅能为自己的生活提供较少的帮助。通过引入老年人居住情况和自理能力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居住情况的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认可度”不同。
3兰州市智能化养老服务发展问题的成因
3.1政府投入不足
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服务内容上涉及到医疗健康、生活服务和娱乐文化等方面,在运作上需要卫生、民政和财政等部门的配合,特别是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才能促使智能化养老服务稳步推进。养老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性,是一个微利行业,经济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产生。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化养老环境还不完善,市场参与度不够,源动力不足,智能化养老服务开展缓慢,需要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1]。目前,兰州市智能化养老服务市场参与的企业参差不齐,服务不规范,质量难以保障,对养老服务的运营商、智能化终端设备等没有相关机构予以评估。政府应尽快出台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标准与运行机制,以保障智能化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3.2企业缺少参与动力社区里的商业行业
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动力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市场补偿机制的缺失。养老服务属于微利行业,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完善致使商业性养老服务行业难以发挥作用,企业难以通过市场机制的外部补偿实现较高的经济价值。二是养老产业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2]。养老服务产业前期需要在场地、设施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且投资收益的周期长,给养老服务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困难[3]。三是企业与老年人缺少信任,老年人消费能力有限。由于企业与老年人之间缺少良好的沟通,加之政府缺乏引导与监督,相互之间信任感不强。同时,老年人收入较低,难以支付较高标价的商业性养老服务项目,造成社会化养老的源动力不足。
3.3社会组织缺乏参与渠道,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意识不高
社会化养老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投入难以解决养老服务严重的供需矛盾,为了填补养老服务供应的缺口,需要积极引导各种社会组织的参与。在研究中发现,目前参与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单一,多以政府指定为主,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和多元参与机制,致使养老服务易形成垄断,市场活跃性较低,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影响了社会化养老的整体推进。同时,大部分老年人消费观念保守,自费购买养老服务意识不高。智能化养老服务环境的构建需要前期较大的投入,而大部分老年人由于对智能化社区养老不了解以及经济原因,参与消费养老服务的意识不足,使社会化养老市场发展的需求动力不足,这已成为制约智能化社区养老发展的重要原因。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改变老年人传统的养老习惯,树立购买养老服务、愿意为养老支出大部分收入的意识。政府应积极探索多元化养老支付方式,如以房养老等,引入银行、保险公司,为老年人、金融机构与养老机构搭建一条互信、互托和可行的社会化养老之路。
4完善兰州市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对策
4.1加速政府部门改革,构建智能化养老制度环境
智能化养老服务是综合性的服务工程,它的发展既需要民政、规划部门统筹,也需要财政、卫生、劳动和文化等部门的配合。兰州市智能化养老服务处于起步阶段,运行机制、运营制度等方面尚不完善,因此,应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探索。政府部门应做好规划,制定智能化养老的相关制度与政策,建立健全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和家庭等在智能化养老服务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保障[4]。同时,应建立专业化、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体系,出台服务评估办法,制定服务评估标准和细则,进行专业、客观和公正的评估,为智能化养老构建发展的制度环境。同时,政府部门应建立统一的老年人信息管理平台,通过智能养老服务管理部门的规划与协调,加强卫生、民政等多部门合作,将老年人健康信息和老年人基本信息整合,实现老年人信息统一管理并及时更新,为其他部门提供形式统一、内容权威的老年人信息服务,构建智能化养老服务的信息基础。
4.2完善智能化养老软、硬件,构建智能化养老运行环境
智能化养老服务是建立在老年人健康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应对静态数据(老年人基本信息)、动态数据(老年人健康数据)做好更新与分析,提供突况预警,合理规划养老服务资源,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建设应按照统筹协调、分步完成的原则进行。系统内容应包括安全预警系统、信息系统和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利用系统等。以服务中心平台的智能化管理系统为核心,整合互联网、呼叫器、智能感应装置和热线服务等功能,形成系统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5]。同时,应充分发挥通讯运营商的功能,推动无线网络和高速光纤的覆盖范围,提高网络信号的传输质量,构建智能化养老的网络环境。此外,智能化养老系统应转向数据分析预测、实时监测功能等技术深度开发上来。同时,通过税收补贴等政策,鼓励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参与智能化养老服务技术的开发。
4.3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养老消
费首先,在社区宣传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功能和优势,让老年人了解智能化养老提供的服务内容;其次,考虑到老年人对智能化设备比较陌生,应从最容易获得的智能手机入手,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逐步推进其他智能设备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同时,扩大智能化养老宣传范围,让更多的老年人子女认识到智能化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子女帮助老年人选择服务并提供设备使用支持,鼓励老年人智能化养老服务消费。同时,社区服务中心应利用好地域和情感上的优势,通过组织老年人活动、培训和提供场所等方式参与到智能化养老服务中来,充分发挥老年人与智能化养老的桥梁作用。
4.4拓宽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现在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多集中在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服务和家政服务,在老年人的私人定制服务、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提供内容不足。面对老年人不断增加的需求,智能化养老服务需要制定出养老服务项目的明细内容,主要包括家政类服务、护理类服务、出行类服务和娱乐类服务等内容。在具体服务项目种类、内容确定上,应以老年人的现实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同时养老服务平台应对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加大技能与素养培训,从而达到增加服务种类、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社会化养老已是中国养老的必由之路,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是社会化养老的重要方式。通过政府引导,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构建智能化养老环境的方式,稳步推进智能化社区养老,将会有效地缓解中国社会化养老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曾新勇.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化,2013(6):32-34.
[2]高盼.通过“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智慧养老建设—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智慧养老工程[J].中国信息界,2014(5):51-52.
[3]谢家瑾.谈物业管理与智慧社区建设[J].中国物业管理,2013(8):15-17.
[4]艾益民.养老社会化服务机制的综合比较分析[J].城市现代化,2010(9):23-29.
社区养老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甘家口社区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人口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快速老龄化对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1]。一方面,跑步进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养老需求呈几何倍数增长[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3],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总数1.79亿,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绝对数接近1.2亿。数以亿计的老年群体将产生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这对原有的养老服务体系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就业方式,家庭结构,养老观念的深刻变化[4]。当前,微型家庭和空巢家庭的不断增多,养老问题已经不是单个家庭能够承担的私事了,养老服务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将日益凸显,若不能重构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满足社会养老需求,在可预见的期限内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风险[5]。因此,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1 社区居家养老及其理论基础
如何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我国基本国情而言,如果光靠政府力量去开办养老院等机构进行养老,肯定力不从心,养老的社会化必须走"居家养老"之路。
目前学术界关于居家养老的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从总体看来,其基本共识如下:居家养老模式基本以居住于老人自己家中为基本形式,以社区设立的养老服务网络作为联系手段,该定义用的是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民政部等十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全面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6]中关于居家养老的模式总结。
居家养老,主要是指政府与社会力量以社区为依托,给予居于家中的老年人群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康复护理以及精神慰藉等各方面服务于一体的服务模式。这是对之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一种补充和更新,更是我国社区服务进一步发展,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居家养老"顾名思义就是建立"居家养老院",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为那些孤寡老人、特困老人,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又不在身边的老人提供服务。它主要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困难,提供社会化服务,破解当今社会难题。
将居家养老服务进行全面地推进,可以有效破解中国日益严重的养老压力,对于提高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生命与生活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能够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敬老尊老的优良传统得到弘扬,是尊重老年人心理需求与情感追求的人性化模式;能够使家庭更加和谐、社区更加和谐、代际关系更加和谐,从而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建设;同时,该模式也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现代社会的就业渠道得到扩增,使社会经济得到增长,从而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
社会福利社会化理论[7]:该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进一步中国化的产物,它强调了社会福利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以及服务队伍专业化四种趋势,为居家养老于中国的发展之路提供一种具体的思路与举措。
社区照顾理论[8]:它是由社区非正式网络和正式社会服务机构在所属地所共同承担的给予有需求的老年人以照顾的服务方式。其中,非正式网络一般是由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以及街坊四邻等群体共同构成,正式社会服务机构则包括各种类型的专业服务机构。
从居家养老服务的角度上分析,杨宗传[9]把老年人群的基本需求大致分成四大类:医疗保障、经济保障、生活服务保障与心理保障。本人在此次研究社区老年人养老基本状况的过程中,正是参考杨宗传这种分类方法。
2 调查过程的说明-以北京市甘家口社区为样本
甘家口社区地处首都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城乡结合部,位于老城区旁,于2007年完成了"村改居"建设,本人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该社区进行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无结构访谈两种方式进行。至2014年年末,户籍人口65441人,其中超过60周岁的老人为15817人,占总人口的24.2%,60~69岁老人8971人,占老年人口数的56.7%,70~79岁人口4823人,占老年人口数的30.5%,80~89岁老人1657人,占老年人口数的10.5%,90~99岁老人364人,占老年人口数的2.3%,超过100周岁的老人为2人;占老年人口数的0.01%。在这之中,处于空巢独居状态和孤寡状态的老人总数为1431人,其中,超过80周岁的高龄老人为2023人。
根据上述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老年人口正在呈现出一种基数不断增大、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老年人命不断延长、空巢家庭持续增多的趋势,这一增长速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国际上对老龄化社会的评定标准。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都不希望在年老之时离开自己所熟悉的家园,落叶归根的思想在中国更是根深蒂固,因此,在家门口养老必然是中国老人在晚年的愿望,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服务模式故而应运而生。
本次调查内容不但涉及到老年人的性别、年龄与受教育程度等个体因素;还包括其经济状况、收支情况、居住状态以及婚姻情况等家庭与社会支持变量;而子女探望数量与质量、老年人主要的休闲娱乐习惯与方式、其最需要解决的服务类型以及其对居家养老这一模式的了解程度与对政府在老年人工作支撑上的满意度等行为变量也有必要探究;而老 年人的健康情况变量我们采用生活自理能力等进行表示。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10份,问卷有效比率为86.1%。样本的性别与年龄分布与北京市老年人的基本分布基本一致,调查数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见图1、图2。
3 社区居家养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调查研究的结论
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刚刚起步,各项服务职能还不十分完善[10-12],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3.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设施不够完善 甘家口社区是一个建于90年代的老社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社区不能提供专门的场地以满足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之需。在硬件设施中不能满足于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社区只能在原有基础上,利用原老年活动室,成立了兼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含有16张病床,以供老年人午间的休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功能的拓展。工作的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适用性较差;②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③基础设施较差,配备也比较单一。
3.2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现在看来,甘家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专职服务人员主要面向小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中招聘。这些人员虽然有较强的责任心,但针对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社区建有多支助老志愿者服务队伍,也因缺乏经验,不能充分、长效发挥助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社区专职、志愿者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②上述人员在工作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③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难以开展。
3.3资金有限,后续服务受到制约。从目前的情况看,甘家口社区虽然依靠上级部门的投入,启动了居家养老工作,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并展开了针对老年人具体需求的一系列服务措施,然而,由于管理资金的来源收到局限,而社区也无适当的经济来源给予居家养老服务站持续注入所需资金,这使部分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某些后续服务被制约。政府部门每月给予特困、高龄或低保这部分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所需的资金,促进了部分老年人困难的解决,然而,要使居家养老服务更加全面有效,这些资金却是远不能达到要求的。
3.4居家养老观念落后,服务力量薄弱。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对于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概念还不甚了解,对于这种十分符合老年人实际情况与需要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了解还有待更进一步地深入。部分部门对于社区养老服务开展与加强的重要性、迫切性存在认识不足、观念落后的问题,也没有积极鼓励相关企业单位加入到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之中。因社区服务能力有限,服务力量薄弱,缺乏服务的多样性,没有专业的服务企业加入,难以有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对老人而言,他们住在自己社区里,置身熟悉环境,看到相识邻里,可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友情。所以,老人们大多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模式。对社会而言,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可以将政府、社区和市场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是破解老龄化社会问题,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最好选择。因此,设立一套完整健全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对于中国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是相当重要的。
4 完善甘家口社区居家养老建设的建议
4.1加强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 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聊天室、心理咨询室的设施建设,使老年人有一个充分的心情宣泄、情感疏通之所。加强社区多功能活动室、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老年人每天都能开展舞蹈、歌咏、戏曲、乒乓等文体活动。根据调查,对于小区老年人关注的健康状况,老年人权益保障问题,积极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知识讲座。
4.2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本社区现有2名专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全部从小区的下岗失业人员中招聘,熟悉辖区内的老年人情况,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社区仍需加强对专职服 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成立一支专业且敬业的养老服务队伍,以满足老人的多种形式的需求。与此同时,鼓励社会各阶层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事业之中来,并不断对志愿者的意愿、服务特长和其希望提供的服务等相关信息的登记进行完善,以便于对志愿者进行汇总分类,以拓展邻里互助式的志愿者服务形式,从而使志愿者能够尽其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专业与特长,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专业人员与志愿者服务人员互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能够从不同的侧重点上提供给老年人各种类型的服务,并使其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4.3拓宽资金来源路径,增强购买服务的群众意识。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提高对养老事业的关注度,激发社会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包括居民个人给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以捐资、捐物或者提供无偿。政府应加强投入社区养老所需的资金,便于更多的老人享受到政府购买与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主张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人自费购买层次比较高的服务,以促进政府购买服务的实现,并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4.4改变居家养老观念,促进养老事业的市场化运作。加强宣传新型居家养老这一模式,使得社区居民,尤其是老人能够转换思维,改变养老的理念。企业亦可以加强对"夕阳红"这个日益健壮的经济产业的关注,多渠道拓展老年人服务领域,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各类服务需求,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晓静,汪连新. 社区养老文化建设:意义、现状及路径探析[J].理论界,2013,(4):75-77.
[2]柳博会.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举措[J].城市开发,2014,(7):76-78.
[3]王翻,武国荣. 我国社区养老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13):38-39.
[4]李学斌. 西方社区养老服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观察,2013,(4):62-71.
[5]田逸娇. 英、美、日三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及启示[J].劳动保障世界,2013,(1):51-53.
[6]王莉莉,杨晓奇,董彭滔.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3):29-36.
[7]雷玉明,曹博,李静.公共服务型政府视野中城市社区养老合作共治模式-以南京市玄武区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3-118.
[8]王盛,白雨辰.关于发展社区养老模式的研究[J].科学发展,2014(3):101-112.
[9]张晴心.国内社区养老研究综述及其展望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163-164,174.
[10]李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11,(2):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