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农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农业发展范文1
关键词:三农 现代农业 传统农业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168-01
2011年国务院以连续第七个1号文件重视农业,当今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最重要最迫切且事关全局的大问题,是“三农”问题。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就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中国,没有农村、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富强的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富裕农村农民是社会主义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重大、迫切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1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比较
1.1 传统农业的概念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定义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称为传统农业。
美国农业经济学家史蒂文斯和杰巴拉指出:“传统农业可定义为这样一种农业,在这种农业中,使用的技术是通过那些缺乏科学技术知识的农民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而发展起来的……,建立在本地区农业的多年经验观察基础上的农业技术是一种农业艺术,它通过口授和示范从一代传到下一代”。传统农业是相对于现代农业的一个动态的概念。
1.2 现代农业的概念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
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1.3 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特征比较,表1
2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提及方向
尽管各个国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和特点也不尽相同,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经验教训可供我们借鉴,使我们少走弯路。
(1)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在此期间,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农业能否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能否迅速实现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2)土地制度的变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土地制度直接影响到农村人口的经济福利以及国家政治上的团结和稳定。尤其重要的是,土地制度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有重大影响。因此,改革土地制度,解除制度因素对农业的束缚也就成为发展农业的前提条件。
(3)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搞好产业规划和建设,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普遍方法。
不管农业的地位多么特殊,它总是一个产业,应该按照产业的特性来发展,即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这是各国农业现代化最基本的经验之一。
(4)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根基。
传统农业发展范文2
关键词 杨凌示范区;武功古镇;农耕文化;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287-04
Abstrac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e modern agriculture is not only the foundation and source of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but also the soul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The important role of farming cultur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of farming culture is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of the ancient town,based on the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and talent advantages of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closely `farming culture theme context',from the `pastoral tourism spread,schools and cultural infiltration and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zone' in three areas to build a modern integrated agriculture system,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farming culture landscape desig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Key words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Wugong Ancient Town;farming culture;modern agriculture
农业不仅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产业,也是民德归原的精神家园。近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在农业发展方面越来越注重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1],将传统农耕文化融合到现代农业发展中,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最终达到二者之间实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过程。传统农耕文化中顺应天时、找准特色、因地制宜、和谐发展的内涵,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地力常新、精耕细作、农牧结合等优良传统以及大力提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良方[2]。
随着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依托乡土资源、以创新农耕文化为核心和灵魂的田园旅游得到迅猛发展。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特色,深度挖掘地方特有的农耕文化传统,以情境化、娱乐化、体验化等手法开发设计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有效增强田园旅游地的独特吸引力,使田园旅游具有坚实的文化根基和旺盛的生命力[3]。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同时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4 000多年前,农业始祖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国农耕文明之先河。1934年,西北最早的农业高等学府――国立西北农林高等专科学校在杨凌成立,并逐渐成为我国农业领域重要的科研和教学基地。杨凌示范区20多年来坚持开展多种以农耕文化与农业科技为内涵的旅游活动,已初步形成了集农业观光、科技交流与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会议会展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生态型农业科技文化名城[4]。
1 依托武功古镇之历史传承
武功古镇位于陕西省武功县西北部,地处咸阳市西南,古镇总面积3.6 km2。武功古镇有1 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名胜古迹众多。整体俯瞰地貌景观特色为:东西两塬南北川,三水环绕金龟枕,五行寺庙周边布,七星山上网络台。古镇采用非对称式自然布局九街十八巷,城墙顺势为近似六边形,状如金龟,五门走向、角楼点补、城内布局、街巷名称均富有传奇。三水即漠峪河、漆水河和小韦河。五行寺庙布局即南金・固若金汤关帝庙、西木・五谷丰登后稷祠、东水・风调雨顺龙王庙、北火・敬而远之火神庙和中土・平安吉祥城隍庙。两塬七山即香山、康家山、稷山、小华山、梁山、客山,其上各设置1台,形成七星网络观景台。
1.1 姜古墓望儿郎
姜古墓位于武功老城南侧西塬小华山之上,传说是古代姜的葬地,1992年被陕西省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中高,两旁垂供如翼,又称“飞凤穴”。其墓冢面朝东方,墓前有清代砖雕牌楼一座,正面顶额书“姜圣母墓”和“母仪农城”。据史料记载,姜为帝喾的元妃,踩着巨人的足迹生下后稷,姜古墓南门外,错落有致三道坎;坎下青砖牌坊门,坎上古墓视野宽;遥望东塬梅家庄,俯瞰教稼看儿郎。
2.5 农业文化博览园
杨凌农业博览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博物院)利用丰富的标本、实物、文物、模型、室外植物以及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展现了动物、昆虫、植物、土壤的奇趣世界和农业科技历史,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知识大观园。以对称式J顶游客中心为引景,以竖置石为标识,以塑山城墙式山门为序曲,以后稷雕像为入口焦点,以牡丹园、月季园、八桂广场、水车和水景瀑布为中心活动空间,以象形的昆虫馆、动物馆、土壤植物馆和中国农业历史馆为室内系列展示,以蝴蝶园、农具展示区和农耕体验区为动态休闲展示,以树木园、五角枫园、苹果园、梨园、山楂园、杏园、李园、无花果园、樱桃园、石榴园、葡萄园、花卉园、五谷园、竹园、苜蓿园等为专类绿色四季景观,以思农亭、蝴蝶屋、蝴蝶台和梁祝桥为点缀,以自然回环的园路为纽带,形成集标本展览、园林观赏、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农业科技旅游景点。目前,杨凌农业博览园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3 依托学校教育之文化渗透
学校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战场,以理念文化为核心,用环境文化正面引导,用制度文化规范强制,最终形成端正行为文化之目的。既有中小学的基础知识教育,更有普通高校的科学研究教育;既有中等职业之技术教育,更有高等职业之技能教育。科学是对自然的开显,技术是对科学的开显,技能是对技术的开显。技术教育是凭借经验怎么做,技能教育是凭借策略怎么做得更好。唯有以职业敬畏之心、技能膜拜之形和劳动尊重之情,才能进行创新,特别是对农耕文化尤为重要。
3.1 基于经验和技术的中等职教
杨陵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原杨凌职业技术学校)是示范区公办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秉承“励志博学、善思笃行”校训,以“明德、尚能、精技、创新”为办学理念,探索“校校联合办学,校企合作育人”办学方式,实行“工学结合,定单培养”的培养模式,开设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光电技术应用、畜牧兽医等13个专业,为社会培养各类技术人才1万余人;同时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及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工作,为促进杨凌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现代中等职业学校(西安工程机械专修学院)是一所现代化综合性中专职业学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思想,开设有工程机械、模具制造与应用、计算机应用、石油化工等40多个品牌专业,大力培养社会亟需的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陕西国防工业技师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技师、高级、中级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开设机械冷加工专业(车工、铣工)、钳工等10多个专业,秉承“诚信、勤奋、精技、创新”办学理念,抓质量、正品德,育人为本;重素质、增技能,就业畅通。
3.2 基于策略和技能的高等职教
由农林水三脉合并创办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陕西首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始终立足于农、林、水三大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以服务“三农”、服务经济、教书育人为宗旨,秉承“致用以学、行知并进”的校训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特色名校、合作办校、阳光治校”的办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走“政企校、产学研”结合之路,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打造的多功能平台为学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集团化办学把校企合作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回归“成材不成器”的“通识教育”,创新出了具有时代领先教育特征的现代化的高等示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农林水三大行业优秀的具有策略的技能型(内在于人的技术为技能)专业人才,支撑着、服务着陕西、西北乃至全国的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
3.3 基于科学和创新的高等教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我国农林水学科最为完善的高等农业院校,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立足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落要求,以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解决食物生产、资源利用及生态保育、区域发展、食品安全等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为使命,形成了聚焦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面向旱区农业的学科特色,建设了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畜禽养殖与重大疫病防治和农业有害防治与生物源农药创制等创新平台,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植物病理学、天然生物化学、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进步。一代代农林科大人坚守“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宗旨,秉承“诚(以诚为本)、朴(以朴修身)、勇(以勇求进)、毅(以毅建功)”校训,以“树德务滋、树基务坚”为教育理念,为社会累计培养输送本科以上专业人才13万名,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4 依托农业园区之创新示范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位于杨凌示范区西北部,包括五泉镇、大寨镇、揉谷乡及杨村乡的一部分,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新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形成奶畜、果林、蔬菜、花卉、食用菌、良种、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等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吸纳国内外农业领域的高科技成果,设计成集示范性、展示性、效益性、规模性、循环性与生态性于一体的“一轴一心九园区”格局。通过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使园区成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实物展示平台,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
传统农业发展范文3
关键词:农业化 去农业化化 再农业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表明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其中否定之否定是过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解决形式。以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农业发展历程,则从总体上经历了“农业化――去农业化(工业化)――再农业化”过程。
一、农业历史发展过程
(一)古代传统农业
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耕作方式有了转变,铁锹、爬犁这种工具开始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角,这些“先进”的农业工具催生了农业的第一次革命,使“原始农业”走向了“传统农业”发展的道路,土地产量相比原来有了“质”的飞跃,在漫长的3000年时间内,农业经济发展缓步前行。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二)近代工业化农业
科技的第一次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和第二次产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于20世纪初期),以机械化和电动化为主要标志,不仅促进工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大大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个转变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这一转变大体上起始于19世纪中叶,到二战时期,近100年历史。受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近代农业的发展策略是逐步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农业工业化的积极方面是生产效率的提升,但负面影响是高能源、高消耗、高污染,造成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
(三)现代生态化农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农业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农业发展成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基础产业。生态农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改善传统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生态化,就是以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尊重生态自然发展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从技术特征来看,常规意义上的现代农业技术特点一般包括化学化、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等。当今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还要注重上述技术特点外,要更加关注到现代技术的新特征:生物化、信息化、安全化、环保化、循环化、标准化等特点。
二、农业发展辩证过程
(一)基本发展过程的辩证启示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世界范围的农业发展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农业化――去农业化(工业化)――再农业化”,即传统农业是简单的农业化,对原始社会的农业进行了扬弃,使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代表的农业从原始生产方式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方式,即第一产业――农业。而近代农业,则是以工业化的理念和手段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升级,其积极方面是使粮食产量突飞猛进,不但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同时还能为工业提供资金积累和工业原料。但由于过分依赖科学技术,而对传统的“天人合一”农耕理念进行了扬弃,提出了“向自然进军”理性的狂妄,并尽情地享受着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一次次。正如恩格斯所言,人类的每次征服,都将得到自然对人类加倍的惩罚。于是近代工业化农业走向了历史的尽头,建立在生物、信息技术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现代农业理念的出现和发展,以生态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同,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业、近代农业的现代扬弃。
(二)再农业化对农业化和工业化的本质跃升
现代农业从本质上对传统农业和近代农业进行了辩证的扬弃,并实现农业本质的跃升。生态农业的目的在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特点:(1)综合性。即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2)多样性。即针对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3)高效性。即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4)持续性。即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现代生态农业在借鉴传统农业优秀思想理念有:(1)天人合一理念;(2)精耕细作思想;(3)有机农业思想;(4)农业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了近代农业的科学思想和工业化手段。但现代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和近代农业只注重粮食产量的提高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为:(1)粮食产量高和质量好相统一;(2)种植业与林、牧业协调发展,共同发达;(3)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4)机械化、电气化水平高与劳动者的直接参与相结合。
总之,以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农业发展历程,则从总体上经历了“否定之否定”,即“农业化――去农业化(工业化)――再农业化”过程。其中,工业化阶段是去农业化,即对传统农业的异化,而再农业化,则是对传统农业的现代扬弃,同时也对工业化(去农业化)进行了扬弃,即继承了传统农业的积极理念和近代农业的正确思想,真正意义地实现天地人现代生态理念的统一。
作者简介]
传统农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设施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具有高效益、高投入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发展的速度很快,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全社会的热切关注。
1 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区别
设施农业在产品供应、生产条件、生产方式都与传统农业有所不同。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设施农业可以充分地利用太阳的光热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二,设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农业中受到资源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加强了资源集约的有效利用,提高了农业系统的生产力,增加了产品的产出量,提早了产品的上市时间,满足了市场的需求。第三,设施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中季节和地域限制因素,具有高产量、无污染、高效益等特点。
2 国内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设施农业基本上都是以农民自主投资的方式发展,小型设施居多,所以,在发展的规模上很难突破。
2.1 规模小、科技水平低
国内的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小,科技水平较低,国外设施农业采取的发展路线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这与国内相比正好相反。国内温室的设施结构简单、规模小、水平低,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也很低。多数设施是面积较小的日光温室,大型温室还没有广泛应用,落后的温室设施阻碍了国内设施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
2.2 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国内的设施农业管理水平不到位,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在国内的温室中还没有建立起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大部分温室在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上都是按照计划管理方式和经济体制操作。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在拥有先进技术和实施的基础上,还有一套完善的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管理机制。在国内,依然以粗放的管理手段和经验为主,高效、权威的管理机制仍未建立,经营方式主要以个体农户为主,进而导致机构庞大臃肿,管理效率低下,并且在管理方式上非常混乱,严重地浪费了温室能源,产生运行管理费用高等问题,影响了温室发展和产品利益。
2.3 设施机械化程度低
设施栽培的机械化程度很低,在综合设施技术中设施农业机械是最薄弱的环节,制约着设施技术的发展。由于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低下,因此,导致机械生产无法推广。设施生产中仍以人力为主,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特别在低矮的大棚中,设施机械还是空白,现有的设施机械结构大,在边角地带根本无法作业,导致生产效率低。
3 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设施农业的科学技术研究
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首先,要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新型温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次,研发配套的设施技术及装备,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水平。最后,研发温室的各种先进技术,减低温室消耗,节约成本。对于研究产品的后加工处理技术,有助于提高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要科学选择研究新品种,改变依赖进口品种的局面。
3.2 提高设备自动化控制水平
目前,国内现有的温室都处于半自动和人工控制的状态,为提高生产率,应大力发展自动化控制的温室。自动化控制温室主要包括自动化生产和环境控制,温室自动化控制技术是多方位的综合性技术手段,应向综合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进而推动设备农业发展。
3.3 加大农村设施农业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设施农业将发挥巨大作用,对农民增收、结构调整、生产力等将有重大的影响。但从总体来看,农村的设施发展水平很低。由于农民的收入低,购买力差,导致设施装备的水平低,因此,阻碍了农村中设施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村基层的技术人员和农民,应普及推广生产科技知识,组织专家到生产一线进行指导,抓好科技的示范建设。发展设施农业已成为农村势不可挡的趋势。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和人民水平的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发展应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技术和设施体系,实现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文中分析了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区别,并根据实际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国内设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总之,设施农业的发展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传统农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工业革命;农业发展;生态农业
一、三次工业革命标志与特征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时代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指起于18世纪60年代、结束于19世纪40年代的工业革命,又称为产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它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上引起了根本性变化。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到19世纪上半期,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之后,法、美等欧美各国也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为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电气时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指以电力广泛应用为标志的近代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它兴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结束于20世纪初期。第二次科技革命期间,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原有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以及以汽车和飞机为主要工具的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并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时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至今,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徽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标志着的科学技术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上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因此,也将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促使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的诞生和发展,目前,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这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二、科技革命视域下农业时代变更
(一)传统农业时代
农业,从起初的刀耕火种,到如今的机械化,经历了一万年的发展。在长达7000年的原始农业种植中,人们用火“烧”出田埂,用并不锋利的农业工具,靠天吃饭。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耕作方式有了转变,铁锹、爬犁这种工具开始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角,这些“先进”的农业工具催生了农业的第一次革命,使“原始农业”走向了“传统农业”发展的道路,土地产量相比原来有了“质”的飞跃,在漫长的3000年时间内,农业经济发展缓步前行。
(二)近代工业化农业时代
伴随着近代以来的科技革命的发展,由于农业的良种化、化学化、机械化的应用,使农业的面貌焕然一新。由此将四千年的古代传统农业推进到近代工业化农业时代,农业获得了高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与此同时,由于近代工业化农业时代化学品的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资源的破坏,能源的过渡消耗,困扰着社会,于是人们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农产品要成为商品,即标准、均一、规模;要多品种、多品牌、多规格,以适应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需求;要品质优、成本低、价格低。这就要求农业要走标准、集约、高效的道路。
(三)现代生态化农业时代
所说的现代农业,主要指二战后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发展状况。20世纪下半叶发生了DNA重组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两个重大科学事件,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市场需求、以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近代农业推进到现代农业。
自近代工业化农业时代以来,随着这种以机械化、化学化、商业化和工业化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推广,这种农业现代化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由于长达200年化肥的大规模使用,使土地不堪重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包括食品健康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带来的,是靠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带来的,是不可持续的。大量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使用,对森林的破坏和耕地的大量开垦等,虽然在短期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效益,但也产生了不可逆转的环境问题。而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等生产方式,不仅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标准,也有效地保护了农业生产环境。因此,生态化成为农业现代化转型的主要方向和关键所在。
生态农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改善传统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是指以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尊重生态自然发展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农业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系统化概念,生态农业将农、林、牧、副、渔多种农业业态综合起来,同时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是将“三产”优化后的产业模式,具有现代人类要求的绿色食品标准,也有满足自身发展的完整的农业经济体系。如德国农业发展实现了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美国生态农业也十分发达,日本农业用地面积少,可是生态农业发展也高度发达。我国生态农业时代也呼之欲出。
参考文献
[1] 曹明贵.生态化:农业现代化的必要转型[J].农村经济, 2006(11).
传统农业发展范文6
现在大家说的“互联网+”是一个新名词,互联网+农业也是一个新的领域。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让农民能够更好地了解种子、化肥、农产品的价格及其他情况,能够实时准确地了解农产品的市场状况及销售情况。互联网大大节约了农民时间,从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现在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不单单是农产品的销售方面,主要是农业生产中的互联网应用,从农产品的播种到收获都在应用互联网,包括施肥浇水、疾病预防、收割运输销售等各个流程。互联网为农业生产作业提供一个保障平台,能够快速有效地运用于生产作业中。互联网服务于农业生产,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节约一定的成本,既能分析市场也能指导生产。因此,互联网加农业是一个新时代的农业发展目标,也是农业发展的新变革。
2互联网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互联网无处不在,通过计算机和科技研发技术等手段来分析农业生产中的问题,通过计算机控制作业设备,不仅节约了劳动力,而且能够精化作业效率。互联网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记录各种植物的光照时间、适应温度及生长过程记录等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中心来分析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若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补救,如缺水了可以及时灌溉,从而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能够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通过在耕地、播种、施肥、疾病预防、收割、存储、育种和销售等环节的应用来提高农业经济效率。互联网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应使传统农业向信息化农业方面转型,确保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做到精细播种、精细管理、精细收获再加工,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来优化农业生产作业,从而节约时间和成本,使效益最大化,信息化和机械化的最主要目的是方便于农业生产作业,能够使农业生产科学有效地进行,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互联网技术是农民生产可靠的依据,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借助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数据信息,在育种、栽培、施肥、灌溉等多个环节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既实现了传统农业的改革,也促成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有助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
3互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3.1在农业生产设备中的应用
互联网在农业生产设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机械自动化方面,如GPS应用于大型机械中,能够使机械自动驾驶、自动播种施肥、自动喷药整个过程一次完成,既节约生产时间也节约生产成本。在农业灌溉方面,通过对农田土壤水分采集数据的分析来看,把数据反馈到灌溉系统中,实现灌溉实时化、标准化、智能化、可控化,这既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水量,也节约了用水。在农田管理方面主要是发挥监控作用,通过监控能够随时随地地查看作物生长状况,依托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数字化天气雷达、病虫害数据录入系统及病虫害数据管理测报专家系统,实现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监测与预防的智能化,以便发现问题或病害能够及时处理[1]。
3.2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互联网在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建立农村服务网络平台,这个平台能够使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查看哪个季节适合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也可以查看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也可以随时查看农产品生产资料和销售方面的实时情况,可以在网上对农产品进行买卖交易,既快捷有方便[2]。
3.3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土地管理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为实现土地管理标准化和科学化,必须建立高科技的土地管理方式。而只有现在的互联网技术能够满足现在土地管理的需求,互联网技术可以给土地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实现土地管理现代化,建立林地管理信息系统,其中最主要的是防火和防洪,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对森林和土地的实时监控,利用庞大的计算机数据库来结合实际的地形地貌,在发生火灾和洪灾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控制治理,实现及时管理、有效预防的效果[3]。
4结语
互联网的应用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大力支持,利用现代信息化的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来分析农业发展前景,加快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发展模式改革。因此,应共同研讨如何运用最先进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创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钱晟磊.论计算机网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S1):79-81.
[2]胡永洲.构建“互联网+农业”智能生产模式的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15(8):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