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养老优缺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养老优缺点范文1
选择并发展适宜的养老模式,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根本措施。通过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模式进行探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今我国的养老政策,比较各种模式的利与弊,从而得到借鉴以完善现有的模式,为给老人提供更高水平的生活服务创造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我国“未富先老”的情形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一)人口老龄化。
顾名思义,即社会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达到了一定数值,并持续增高。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而数据显示,早在2000年,我国就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
(二)养老模式。
对于笼统的养老模式概念,并没有统一标准,有文章指出,“养老模式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决定的有关养老的内在规定性及其运行原则的理论概括。”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养老模式的创新与完善。
二、曹宅镇概况及人口现状
(一)曹宅镇概况。
曹宅镇隶属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地处金义经济走廊的中心位置,素有“柑橘之乡”、“建材基地”之称,资源丰富,经济繁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原金华县四大重镇之一。近年来,工业以乳制品、酿造、仿红木家具、建材等为主导行业的特色更加明显,农业以柑桔、葡萄、特种养殖为特色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在此基础上,经济有了更为显著的发展,其所实行的养老模式也较有代表性。
(二)曹宅镇人口现状。
曹宅镇现有人口4.3万,老年人口8041人,占总人口的18.7%。根据国际上通用标?剩?无疑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2013年以来,曹宅镇以“保基本、全覆盖、可持续”为主要思路,积极探索老龄化时代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新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一定程度上来说,曹宅镇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过程中,已发展出一套有地方特色的养老模式。
三、浅析四种主要养老模式
(一)留守养老模式。
1.留守养老模式概况及其特点。
“留守”一词对我们来说并不算陌生。本文所指的“留守养老”,即不接受社区的实质,仅接受国家的基础养老金以及村委会所提供的65元到80元不等的补贴,孤身一人居住在家庭中,老人自己负责日常生活的养老方式。
2.实行留守养老模式的原因。
第一,老人自身原因。受传统文化影响,他们选择自己在家颐养天年,不愿意外出。或是认为自己仍然有独自生活的能力,能够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
第二,子女问题。一是子女都不愿意赡养老人,老人自然而然必须得一个人生活;二是家庭中的子女长期外出务工、求学,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在家中照顾老人;三是老人原本未生育子女或是子女已经去世,老人膝下无子无女。
3.实行留守养老模式的利弊。
这种养老模式,一定程度上尊重了老人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归属感。在这种模式下生活的老人,大多性情孤僻,不愿与外界交流。同时,大部分老人的居住地条件不良,家中摆设简陋、环境较差。此外,老人的存在感较弱,假如发生了意外,外人发现并给予帮助的可能性较小。
(二)居家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模式不同于留守养老模式。留守养老模式下的老人是自己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有种“自生自灭”的意味。而在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的日常生活都有其他人的帮助,老人并不需要自己负责衣食住行等。
1.居家式外出养老模式。
(1)居家式外出养老概况及其特点。
居家式外出养老和外出式居家养老是同一个概念。其核心是“居家”。但是这里的“家”并不是老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而是老人养老所居住的家庭。包括赡养老人的子女居住地,或是有偿照顾老人的家政服务人员的居住地。这也意味着老人并不是在自己的家中终老。
(2)实行居家式外出养老模式的原因。
实行居家式外出养老模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几乎是中华文化传统,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二,老人由于自身观念原因,不愿意在养老院居住,在家中养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第三,无论是子女还是家政服务人员,在照顾老人起居方面,相对于老人独自生活时方便。
(3)实行居家式外出养老模式的利弊。
老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无疑传承了子女应尽“孝道”的传统,是数千年中华文化所提倡的美德,很大程度上弘扬了社会公德。同时,老人不论是与子女还是家政服务人员生活在一起,内心的孤独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共享天伦之乐。而老人自身的健康和安全也会受到重视,降低意外发生的概率。此外,也会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将一部分财政支出转移到了子女身上。
随着上世纪末计划生育的严格执行,“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模式成为了社会中的主流,由子女负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会加重中青年的生活负担。同时,子女与老人的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长久的相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利于家庭的和睦。
2.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
居家式社区养老与居家式外出养老存在明显的区别。居家式外出养老更多地把对供养老人的负担转移到老人子女身上,而居家式社区养老强调了家庭照料和社区服务的结合。这种模式得到了范围越来越大的推广。
(1)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概况及其特点。
近年来,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得到了极大推广,越来越多的民政部门倾向于发展此种模式。居家式社区养老是在传统居家养老的基础上,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由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建设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区或村委进行辅助,雇佣专业人员对老人的生活起居予以照顾的养老模式。它结合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是一种比较有综合优势的养老模式。数据显示,曹宅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伙食费仅2元至4元。
(2)实行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的原因。
可以说,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是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断磨合中产生的。首先,传统的居家养老给老人的子女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在工作之余照顾老人起居显得力不从心。其次,机构养老所需费用极大,对于一般家庭而言,每个月的养老支出会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许多家庭都负担不起。在这种情况下,避免了两种模式缺点的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便应运而生了。
(3)实行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的利弊。
不难看出,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在目前所实行的养老模式中具有优势地位。它既避免了留守养老的老人独自生活的孤独感,又避免了子女因经济支出过大的压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政府对养老机构建设的财政支出,减轻了财政负担。
但是,这种模式的实行也是有其缺点的。根据曹宅镇居家养老中心各季度就餐人员名单显示,2014年底,曹宅镇就餐老人为991人。但是到了2015底,就餐人数反而减少至931人。有不少老人表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所提供的饭菜并不是很合口味。同时,也有部分老人子女对社区养老存在顾虑。
(三)机构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模式明显不同于居家养老模式。此种模式强调的是将老人集中起来一起生活,提供生活帮助,以满足老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是在此种养老模式下,养老机构并不是无偿照顾老人,需要老人自己或是老人的监护人支付一定费用。
1.机构(公办)养老模式。
(1)机构(公办)养老模式概况及其特点。
机构(公办)养老模式即集中养老模式,由有关部门负责建设、维护敬老院基础设施。而曹宅镇所属的金东区,下辖的每个乡镇或街道都建有一所敬老院。曹宅镇敬老院位于?蛭鞔澹?内设有老人宿舍、食堂、开水房以及浴室,基本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2)实行机构(公办)养老模式的原因。
根据对曹宅镇敬老院的实地调查,大部分居住在这的老人,都是无子无女,仅靠国家补贴和村委补助,或者退休工资维持日常生活。少部分由于子女长期在外,或是由于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老人,家庭情况也不是很富裕。此外,民政局对特困的“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也是将其安置在敬老院。
(3)实行机构(公办)养老模式的利弊。
相对于留守养老的老人,居住在敬老院的老人情绪状态明显开朗很多。有许多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结伴出游,身心得到舒展。
在实行公办的机构养老模式中,有关部门既要负责敬老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日常安全,又要注意老人的健康状况,大大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对投入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2.机构(民办)养老模式。
(1)机构(民办)养老模式概况及其特点。
机构养老模式中,民办与公办存在一定差别。机构(民办)养老模式,即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利用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机构。由于民间资本的投入具有回报性,在服务水平更高的同时,费用相对于公办养老机构也高很多。
(2)实行机构(民办)养老模式的原因。
伴随着社会工业化发展,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居高不下。曹宅镇敬老院已达到饱和状态,在进行扩建之前显然不能容纳更多的老年人。而敬老院的扩建,意味着政府需要负担更繁重的财政支出。同时,一些富裕家庭子女无暇照顾老人,又对公办敬老院的服务水平存在一定顾虑。民办养老机构的兴起无疑能解决燃眉之急。
(3)实行机构(民办)养老模式的利弊。
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工作,能够满足社会养老多样性、多层性需求,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政府财政负担,提高老人服务水平,打消老人子女顾虑。是社会发展的新型养老模式。
民办养老机构以私人经营为主,服务人员层次不一,特别是近年来媒体曝光的“毒保姆”事件,给老人的安全造成了隐患。此外,高额的费用也使一些家庭望而却步。
四、实行养老模式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养老方面。
一是留守老人数量庞大,民政部门和村委无法将关心落实到每位老人身上。二是留守老人居住地较为分散,管理工作较为困难。三是留守老人与外界沟通较少,突发状况频繁发生且不可避免。
(二)居家式外出养老方面。
一是存在子女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老人无法受到良好的照顾。二是老人外出居住并未告知有关部门,对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
(三)居家式社区养老方面。
由于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量大面广,村情不一,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少数村干部不够重视,存在重建轻管现象;二是炊事员队伍不稳定,调整面过大;三是少数村资金管理不规范,不按规定向服务对象收取费用,运行成本过高,集体经济压力较大;四是部分老人难沟通、难管理。同时,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种类较少,注重老人的衣食住行,偏重于对老人日常生活的护理,却对老人的心理状态疏于关心。
(四)机构(公办)养老方面。
一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由于历史原因,敬老院建设用地手续不规范,土地权证和房产证明无法办理。二是功能不完善,敬老院以居养型为主,护理功能缺乏,不能满足特困老人多样性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三是管理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现有的管理人员基本上是退居二线的村干部担任,服务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并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培训,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四是专业护理人员招聘难,受职业观念、工作环境及工资待遇等因素的影响,招聘从大专院校毕业、具有专业职称的护理人员难度很大。
(五)机构(民办)养老方面。
一是民间资本新建养老机构建设用地落实难,虽然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用地政策,各级政府的政策规定及《浙江省养老服务促进条例》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地指标的影响,新建养老机构用地难落实。二是民间资本利用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和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兴办养老机构政策法规上都是明确鼓励支持的,但在具体落实上,相关部门操作规程不明确、效率不高,存在“事难办”的现象。三是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机构投资大、风险高、回报期长、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投资者问得多、落实少,投资比较谨慎。
五、现行养老模式的完善
(一)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成果。
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强指导、规范管理,保障和规范居家养老服务的长效运行,发挥居家养老服务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的需求作用。通过督查考核、强化管理,适当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开展标准化建设等方法保障规范运行,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综合服务水平。
(二)加强管理,完善设施,充分发挥敬老院的托底作用。
敬老院要协调好相关部门,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加大整改力度,消除消防安全隐患,保障安全运行。通过改造设施,提升功能,优化服务,促进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探索通过与卫生部门的资源融合、引入专业的管理服务团队等路径,把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区域性综合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在承担好特困供养、兜底作用的同时,发挥更好的社会养老服务。
(三)优化服务,加快民?k养老机构项目落地。
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做好工作衔接、协调,对于已经名称预登记的申办单位,做好全程跟踪服务,争取项目早落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养老工作。同时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企业为养老服务机构投资。
(四)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服务水平。
社区养老优缺点范文2
【关键词】机构养老 服务人群定位
一、现行养老机构的概述
(一)养老机构定义
养老机构是社会养老专有名词,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的机构。它可以是独立的法人机构,也可以附属于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组织、综合性社会福利院的一个部门或者分支机构,通过为入住老人提供住养服务,进行健康管理,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以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增进健康、延缓衰老的目的。
(二)现行养老机构的优缺点
养老机构基本上是面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开放的,为他们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的机构。据调查显示,对于养老机构有哪些优点这一问题,多数老年人认为入住养老院有专业的医护人员的照顾,可以方便就医,以及和同龄人居住在一块容易沟通,还有老人认为文娱体育活动丰富,还可以避免和家人的争吵和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好等。
养老机构有很多优点,但是由于现行的各类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标准不规范,许多养老机构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因此现在养老机构里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大部分老年人认为养老院的收费太高,没有家庭温暖,还有老人认为养老院里老弱病残集中,容易产生压抑感。还有部分老年人觉得养老院里伙食差和卫生差 ,达不到他们的预期标准。
(三)养老机构服务人群定位的目的及意义
根据《青岛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2050年)》,到2015年年底,青岛市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20%,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到2035年,青岛市老年人数量达到峰值,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2035年到2050年,青岛市的老年人数量将进入一个平台期,因此对青岛市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解决就变得刻不容缓。
只有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满意的养老机构,使之愿意入住,才能较好的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这就需要对养老机构进行定位,使其在各方面达到老年人的要求。同时对养老机构进行定位也可以为养老机构节约成本、提高利润、改善服务等方面提供帮助。本文主要针对养老机构服务人群进行了定位研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二、养老机构服务人群的定位
(一)根据服务人群是否能自理进行定位
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称为“失能老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分析,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重度失能老人属于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全靠别人的扶助。半失能包括“轻度失能”和“中度失能”的,是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二)根据服务人群年龄进行定位
根据调查我们可以看出,70岁老人几乎全部不同意进入养老机构安度晚年,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发现这应该是由于他们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即“养儿防老”的思想,觉得子女就应该照顾老人,如果不照顾老人就是不孝的行为。除此之外,人年龄大了以后更加需要家庭温暖,他们觉得养老机构里的护工再好也不会比自己的儿女照顾得舒心。
从调查问卷中还显示,47至70岁的老人对于养老院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因此我们应该从47至70岁的老人入手,加大对其的宣传力度,让47岁至65岁老人将其父母送入养老院,帮其照顾老人,减轻他们的负担;让60岁到70岁的老人思考自己要不要入住养老院,减轻儿女的负担。对于70岁以上的老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一时之间很难改变,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比较积极的方法,如组织老人们参观养老院,一天体验入住等活动逐渐改变其观念。
(三)根据服务人群年收入定位
根据今年刚刚统计出的全国各大城市平均工资数显式,青岛2014年平均工资为3925元/月,位居全山东省倒数第一,因此青岛市的平均工资水平还是不高的。工资的多少直接决定了老人们可以接受的养老机构的服务价格。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年收入5万以下的人群不赞同去养老院的人数占44.4%,25%的人持比较中立的态度,他们中很多人表示自己的退休工资根本不够交养老机构的服务费。年收入在5万到20万的老人比较愿意去养老院,一方面他们有这个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过多的钱去请居家养老或社区养老的保姆。年收入在40万以上的人群,具备请保姆在家照顾的经济实力,因此他们还是比较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
对于年收入在5万到20万的老人是民营养老机构要大力争取的,他们可以交得起服务费,对于在养老机构安享晚年不是很排斥。对于年收入在5万以下的老人,公立养老机构需要承担起责任,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使得老人在无人照顾、失能、与子女关系不融洽等情况下可以入住。
(四)根据服务人群的工作类型进行定位
社区养老优缺点范文3
【关键词】农村社会救助;现金;实物;服务;代用券
一、引言
农村社会救助是针对城市社会救助而言的,指国家和集体对农村中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因病、灾、缺少劳动能力等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对象,采取物质帮助、扶持生产等多种形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当前中国的经济虽然突飞猛进,然而受惠的多数为城市人口,农村经济仍比较落后,收入的剪刀差越来越大,这凸显了农村社会救助的迫切性,对社会救助的需求就不得不谈到具体受惠时,采取的方式,现金,实物,服务?到底哪种是最合适的方式。国内有不少学者也对农村社会救助方式进行了研究,周沛,易艳阳认为传统的物质性救助方式存在着救助形式单一、救助接收者被动、救助效果欠佳的缺陷,构建新型综合性救助方式,是新时期社会救助发展的趋势。要从救助的性质、救助资源的类型、受助者的能动程度三个角度,指出制度性救助方式与非制度性救助方式的结合,物质性救助方式与非物质性救助方式的结合,“他助”方式与“自助”方式的结合;多元的救助方式,将有利于贫困问题系统性、科学性、人性化的解决。依据尼尔·吉尔伯特的社会福利思想,通过分析我国社会救助方式演变过程中存在的经验和不足,并提出完善社会救助方式的几点建议,即继续扩展救助方式,他们指出在合适的领域引入代用券方式,给予贫困者更多的权力,加强机会、服务等救助方式的应用;社会救助应该根据贫困者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救助目标,选择不同的救助方式等。本文主要讨论社会救助的方式,比较各方式之间的差异,并就中国现在采用的农村社会救助方式进行探讨。
二、社会救助的主要方式
福利国家中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动向之间的紧张关系最清楚的表现在社会福利形式的选择上,提供福利的方式主要有现金援助、实物救助和服务。此外,还有弗里德曼在教育问题上所提倡的使用代用券的方式,农村社会救助作为福利的一部分,其方式不外乎也是这几种,对这些方式的理解很容易,然而做出选择却又另当别论。
(一)现金援助
现金援助背后隐藏的理论是个人权利理论,支持现金援助者认为现金援助是对个人权力的保护,它的最大优点就是能满足被救助者的弹性需求,它最大程度的满足了受助者的消费自。此外,现金便于使用,它比提供实物节省了大量的行政资源,因为它很少涉及处理和管理成本。古典福利经济理论家认为,现金福利是最优的,因为现金给予使用者最大的使用权,因而可以“最大化它们的效用”。“加里·布特勒斯认为,以现金形式把所有社会救助分配给穷人的做法会‘完全消除官方标准测定的贫困,而且这样做的开支也低于’现在的混合计划的开支,其原因是实物计划——与现金相比——不能直接提高领取者的收入水平;它们的价值从来不能直接计入穷人的收支预算”①。这样看来,似乎现金援助为农村的贫困人口解决了很大的问题,不仅效率高,成本低,最重要的是满足农村贫困人口的迫切需求。但是现金援助不是万能的,否则我们不会看到竞争性观点的存在,反对现金援助者认为现金援助有赖于市场,而市场并不是一个慈善家,市场也存在着虚假信息。约翰·肯尼斯·高布雷斯就认为,消费者“受到广告和效仿的影响,这是生产创造出自己的需求”,瑞弗林也指出除非受助者知道自己要买的是什么,否则他们对受援助的现金的使用是无法做出理性的选择。这样看来通过现金援助,就有可能不会让被援助的人处境有所改善。
(二)实物救助
实物救助这一方式,其背后支撑的理论就是社会控制。实物救助相比于现金援助的优点就是实物救助可以促进特定社区关怀的能力,这样就可以限制被救助者对现金使用时的不良选择,以确保适当消费。此外政府在为这些实物进行批量生产或购买时,可以低于受助者自己购买的价格,而且实物援助可能会降低这些实物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所造成的浪费,这样可以节约社会成本。缪尔达尔认为实物救助比现金救助更为有效,实物救助完全集中在目标人群上,可以根据目标人群的需要去提供具体的实物,比如针对农村的社会救助对象缺少的东西:鞋子、衣服,我们就可有为其提供鞋子、衣服。实物救助可能比现金援助来的更真实,比如说食物,它虽然无法有效消除贫困,但是它直接提高了家庭的食物消费。另外,针对中国的五保户,如果受救助的人连住房问题都解决不了,那么实物救助在这里无疑是比现金救助更明智的一个选择。但反对实物救助的人认为实物救助实质上是一个施加社会控制的过程,政府通过实物救助,就能够实施对税收的最终的使用的控制措施,实物救助实际上也是牺牲了受助者的选择自由①。
(三)服务及其他形式
服务可能对不同的受助者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如果受助者就是纯粹的收入贫困,身体健康能够自我照顾,那么受助者似乎是不需要日常生活服务这种形式的社会救助,这点似乎让我们觉得服务这一形式并不重要,可有可无。但是在中国,农村经济水平比较低,农村五保户还是大量的存在,面对很多没有子女的老人,在行动不便的时候,那么服务无疑是雪中送炭。另外农村社会救助有一项内容法律援助在农村很薄弱,农村由于经济水平低下,相应的在法律方面的了解就更显得是奢侈,因此很多人在遇到纠纷时懂得运用法律的人就微乎其微了,这样对农村的法律援助显得格外重要。
其他形式还有以代用券的方式,代用券其实是力争在现金与实物选择之间取得平衡,它的使用比实物和服务提供了更大程度的选择自由,既保留了少量的消费者自由权同时也实现了社会控制。比如在美国最大的代用券——食物券计划,就是一项很成功的计划,被救助对象领取指定的现金价值的食物券,并可以利用这些在超市购买食品。但是代用券在中国的缺失还是很大,不仅仅在农村社会救济,代用券在其余的福利项目上的运用都很少。
由此可见,社会救助的方式是多种多样,包括现金援助、实物救助、代用券、服务物等。各种社会救助的方式都有优缺点,适用的人群也不同,根据救助目标的不同,采取的救助方式也是不同的,因此救助方式的选择很重要。
三、中国农村社会救助方式探究
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中国的农村与城市的贫困群体呈现不同的特点。因此对农村采取的社会救助方式也与城市不同,城市主要是补贴式救济,而农村是开发式扶贫。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制度化的现金救助也开始从城市向农村延伸。中国的农村社会救助是反贫困的重要制度安排,主要包括几项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司法救助制度。虽然各项制度有很多,但是对对象是有严格的限制,在农村属于社会救助范围的大多数为农村五保户,实行五保供养,即保吃、保穿、保住、保医和保葬,对其中的未成年人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
从政府的层面来说,目前中国的农村社会救助方式主要以现金援助为主,但是现金援助也有一定的难点,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成本并不是按照人数的增长而相应增长,据民政部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研究的调查,假如一户人所需金额为1,二三户人只需0.8-0.85,四人及以上只需0.75-0.8(慈勤英,陈晓灿,2000),这样看来,现金援助的管理成本可能并不是很低。实物救济在中国的农村也有一定程度的运用,比如过年过节,领导代表党和政府到五保户家带有慰问品进行慰问,但是这种形式比较的随意,带哪些慰问品,带多少慰问品都是由领导自己决定,这种形式的随意性也可能导致了没有救济到贫困人口的需求上。总得来说实物救济这种形式在农村的运用比较少,大部分的时候,实物救济的宣传效果大于其实用效果(方小愈,徐延辉,2010)。服务在中国的农村主要是针对老年贫困人口,比如建立养老院,对老人进行集中抚养,但是除此之外,服务这一形式的运用还是比较少,没有上门服务之类的。
此外,目前在中国的农村还有传统的以工代赈方式的救助,它是指政府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现阶段,在农村推行的以工代赈主要是国家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因此以工代赈也成为一项农村扶贫政策,但是这一政策还是在很少的地方进行试点,并没有大规模的运用中。
从受助者个人层面来说,身体健康的由劳动能力的人可能更倾向于现金救助,大家都有共识,有现金的救助那么就相当于直接增加了自己的收入,这样自己缺乏什么样的生活必须就可以通过这笔救济金去购买。但是对于行动不便而又没有子女可以照顾的老人,那么他们则倾向于实物和服务,给予他们现金,他们则无法自己购买,而且建一所养老院对他们来说就是更美好的选择。
总体而言,中国现在的农村社会救助仍是以现金为主要救助方式,辅之以少部分服务或实物,现有的救助方式难以根据目标群体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救助方式。此外,具体到某个救助项目时,仍然存在“一刀切”的现象,目前,对农村的低于贫困线的按规定领取一定数额的救助金就算完成救助(方小愈,徐延辉,2010),这种方式非常单一而且作用很小。但不同家庭导致贫困的原因不同,可能因为疾病,或者农业收入太低等;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生活需要也是不同的,如贫困家庭中的儿童更多需要教育救助,老年人或者疾病患者更需要服务和照料等。可见,某些具体救助项目在满足受助群体复杂性需求上还存在不足。
四、结论
不同的救助方式都有不同的优缺点,不同的目标群体对各种方式的需求也不一样,我们应该尽可能扩展农村社会救助的形式,针对目标人群对救助的不同需求展开不同的救助方式,以确保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此外,代用券的方式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比较好的经验,适时地引入代用券方式,更好地让农村贫困人口脱离贫困。
注释:
①NeilGilbert.社会福利政策导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NeilGilbert.社会福利政策导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方小愈,徐延辉.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方式及其反思[J].特区经济,2010(1).
[3]周沛,易艳阳.新型社会救助方式探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4).
[4]潘四群,刘辉华.构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思考[J].中国教育导刊,2007(23).
[5]潘保兴.当前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0).
社区养老优缺点范文4
【关键词】房地产;网络营销;渠道
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突破4亿关口,规模达到4.2亿,较2009年增加3600万人。并且商务类应用表现尤其突出,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用户增长率均在30%左右,远超过其他类网络应用,互联网的商业价值不断凸显,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全民网络时代的到来与近年来持续升温的房地产行业相结合,使的房地产网络营销方兴未艾。并且据调查,通过网络销售房地产或提供服务销售效果更好,同时能降低成本。房租、佣金、薪资、印刷费、交通费、通讯费将大幅度减少,房地产企业只需支付低廉的网络服务费。如果直接向网络服务提供商(ISP)租赁网页空间,则成本更为低廉。因此房地产网络营销成本低,进入障碍小,而且接触面广,有利于房地产事业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房地产网络营销渠道建立会为消费者省去大量的看房、购房成本,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上进行看房、订房、和购房。项目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配套是否完善,以及具体的户型朝向、购房优惠信息等等,在线咨询即可了解。因此网络营销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房地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 我国目前房地产网络营销渠道建设的状况
1.1 运用房地产网络营销渠道的状况
当前比较常见的网络交易平台为我们熟知的一些,属于比较综合性的,如阿里巴巴、淘宝、当当等。大多开展服装、书籍、运动装备、影音制品等商品买卖。房地产也设立有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房地产网络营销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房地产企业建立自己web服务器,申请独立的域名,建立自己的站点,由网络管理员负责产品销售信息的处理,而传统的销售工作可有机嵌人信息化营销流程中进行整合;另一种方式是委托信息服务商网上信息,以此与客户联系,并直接销售楼盘。而当前房地产网络销售渠道主要集中于委托信息服务商网上信息,进行网络销售。主要为中介商建立自己的web服务器,建立自己的站点,和自己的房屋交易平台,现在市面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房地产网络销售平台:淘家园,是淘宝旗下的房地产销售频道,是颠覆传统的网上房地产销售实效平台。购房者可以通过秒杀,团购和拍卖购房优惠券等形式来参与淘家园组织的各种购房互动活动。旅房网,是B2C模式旅游房产电子商务平台,它是由在线客服、呼叫中心、各地销售服务中心、各地接待中心联合搭建而成,采用线上和线下“鼠标+水泥”相结合的运作方式,已建立国内专业的旅游房产销售渠道,同时推广各地精品楼盘,帮助开发商快速销售产品,实现和消费者、房地产商一起共赢,并逐步进军养老度假市场。旅房网建立起初是在旅游度假房的基础之上,目的是为了方便购房者异地购房方便,现在已发展为房地产综合网络销售的主体。
1.2 房地产网络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网络营销可以利用计算机三维虚拟技术传送一些感官的信息,如万科的网上全景样板房以虚拟实物的形式给消费者传递一个直观的信息,但通过网络仍然无法直观的让顾客有真实体验比如房屋材质、光照度等,而且由于传统习惯导致我国消费者仍然习惯实地消费,一时还无法逆转,新的消费方式的接受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并且网络交易仍存在大量的风险,存在许多安全隐患,房屋网络交易数额巨大,仍会是许多购房者的心结。由于一些企业利用网络传递虚假广告信息,导致顾客对网络购买顾虑重重。而且我国政府在网络交易方面的还存在很多法律空白,据调查用户认为网上交易的最大问题就是产品质量、收获服务及商家信誉得不到保障。
2 房地产市场网络营销渠道特点
2.1 网络用户与房地产目标客户的高度重合性,提高了营销效率
房地产的目标客户群与网络用户具有高度重叠性。据有关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达2.1亿人,其中20~35岁的占63%,63%的互联网用户中大学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总用户人数的93%。而这93%的人群正是网络消费的主力军,他们具有创新性,较其他人在网络应用上具有活力,和主动性,会主动寻求网上购买信息,运用互联网进行信息询问,属于购买能力较强的群体,未来几年内,他们也将是房地产的主力消费群。运用互联网人数的集中程度较高大大提高了营销沟通效率。
2.2 网络营销的沟通方式是高效沟通信息方式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营销只是单向的。比如电视广告中,观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广告信息,不能根据自己喜好特点进行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和观众的互动性较差。在网络营销中,消费者可以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网络营销平台,购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自由快速查询分散在各处的不同的地理位置、品牌、和自己感兴趣的房地产的价格、等相关信息,与其他非网络销售渠道相比,既节省时间,又花费较少的交通等看房成本,可以网上与销售人人沟通,也避免了电视报纸广告的单向营销方式。通过互联网我们也可以查询房屋的产权合法性。
2.3 降低营销成本、节省营销费用
网络营销渠道与其他传统销售渠道相比,成本大大降低。与报纸广告的宣传相比网络营销只有其成本的1/20。房地产网络营销采取在互联网上建立WEB站点方式的主要成本就只是创建站点的成本,降低了房地产广告制作费用和房地产销售渠道的实体店的各种人力、物力成本,如员工工资,电费水费等。并且网站的销售时间可以全天性,不受传统的销售渠道固定销售时间限制,提高了销售效率。总而言之,房地产企业在互联网上从事有关房地产营销活动,使企业拥有了一个面向大众的高效率、低成本的宣传平台。
2.4 网络营销渠道技术相对简单,服务种类多样
房地产属于一种比较复杂的产品,其多而复杂的特性决定了消费者购买房产时需要获悉大量的信息,因此其消费模式属于一种高度介入程度的模式。针对这种消费模式,开发商提供的关于房地产产品本身的信息越细致和全面,对于消费者来说就越具有吸引力。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采用传统媒体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自己,运用三维动画、网络视频、电子地图、语音解说等技术制作立体式的全景信息,也可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让消费者“身临其境”地体验自己房屋的大小、光线明暗和周围环境等。除运用这些技术之外,房地产销售平台还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销售方式如限时团购,境外旅游房产代购等销售模式,结合以上房地产网络销售技术,既节省成本,而且还能让每一位访问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3 网络营销渠道的构建模式
3.1 直销和间接销售模式
直销是指开发商通过网络渠道直接销售产品。通常做法有两种:一是企业在因特网上申请域名,建立自己的站点。由网络管理员负责产品销售信息的处理,而传统的销售工作可有机嵌入信息化营销流程;另一种做法是委托信息服务商网上信息,以此与客户联系并直接销售产品。网络直销的低成本可为开发公司节省一笔数量可观的佣金,而且还可同时利用网络工具(如电子邮件、公告板等)收集消费者对产品的反馈意见,既提高工作效率又能树立良好形象,适用于大企业建立产品形象和企业品牌。网络间接销售是指利用网上中介机构进行销售,专业网站不仅拥有数量可观的访问群,而且具有房地产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营销经营,能够很好地完成营销策划。考虑到本身的实力以及建立和维护网站的成本,这种间接渠道策略尤其适用于中、小型房地产公司。
3.2 分销模式
建立网络营销的多元化分销渠道可以帮助房地产企业提高市场能力和购买量。一般来说,房地产企业可以选择的其他分销渠道有(除了中介网站外):
第一,一系列生活咨询搜索平台如赶集网、58同城、生活网等合作,通过会员点评,给顾客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信息,吸引顾客注意,并且很多营销功能都是免费的。
第二,在一系列论坛和社区信息。比如地方性社区、地方论坛等,这也为房地产的进一步营销提供了便利。
第三,组建会员网络。会员网络指记录所有入住过小区的顾客的信息。在顾客入住后,开发商通过短信或邮件形式询问其对房屋的满意度;在房地产新的项目推出之前,通过E-mail征求顾客的意见;定期向潜在顾客发送信息。会员网络是房地产企业虚拟组织基础上形成的网络团体。通过交流,使每一位在网的会员客户都能在营销过程中受益,培养顾客对此物业长期的肯定,形成良好的口碑。
3.3 渐进模式
渐进模式是指借助大型预定平台同时逐渐的建立自己独立的房地产网站预定系统。借助预定平台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网络渠道的成本,减少对大型中介的网站的依赖。
平台关键性作用是其操作易用性、功能服务全面并能直接决定吸收客户的能力及客户的忠诚度。因此,在房地产企业资金实力不强的时候,自建房地产的网站预定系统的成本太高,基于全国乃至全球的一个中立分销平台进行无缝对接应该是最好的主分销渠道,利益共享,风险共当,资源共享。站无缝对接该系统后,就可以直接与国内数千家订房中心签合同,“淘宝房产”新房交易平台正式上线,是国内首个新房在线订购平台。在借助大型预定平台的基础上,房企最终还是需要建立自己的房屋的销售系统,使其成为网络营销渠道的主渠道才是王道。当资金充足后房企就可以建立独立的网站预订系统,加强与顾客的交流,随时了解顾客的需求,同时运用网络技术展示房屋的外观、设施、产品、服务等,从而使客户拥有一个美好的在线体验。随着网络覆盖度、联动性的增强和网站客源的积累,房企可以逐步进行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房屋的销售量。
总之,房地产网络销售渠道有自己的优缺点,但是网络营销渠道是未来房地产产业的发展趋势,增加网络营销渠道模式将成为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如何充分利用好房地产网络营销渠道的还要看具体企业如何操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了使房地产网络营销优势发挥到最大,最需要做的就是要提高网络的安全性,扬长避短,从而增加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和提高房地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宁,闰俐臻,贾海涛.房地产企业的营梢之路[J].市场研究.2006年5期.
[2]方智勇,房地产网络营梢模式分析[J].当代经济.2006年第5期(下).
[3]中国互联网用户数据 2010年.
社区养老优缺点范文5
关键词:PPP;信托;社会资本;政府引导母基金结构;产业投资基金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6-032
一、引言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旨在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政府基础建设项目,自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简称“43号文”)之后,中央多部委陆续发文推进PPP模式落地。
目前PPP模式存在多种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业咨询机构提供全面的咨询服务,包括项目规划、社会资本甄选、合作谈判等。咨询机构的参与可最大限度地保证项目规范、专业地运作。但在实际咨询过程中,随着对PPP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咨询机构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不同的领域和项目类型也需要不同的思路,咨询机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如何选取PPP项目
根据发改委与财政部的指导文件,适合采用PPP模式的项目一般具有投资规模较大、未来现金流稳定、市场化程度较高等特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地下管廊、轨道交通、供热供水等以政府为主导,需要由使用者付费的经营性项目上。由于存在稳定的项目收益,其往往对社会资本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详见表1)。
PPP项目定位有两个关键原则:一是公众性;二是收益稳定。然而,如此多类型纷繁复杂、地域各有特色的PPP项目,什么类型的PPP项目更适合信托公司。就此问题,本文总结了以下三个关键点。
第一,尽量选取政府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助的PPP项目。从项目付费主体角度来看,我国PPP项目可划分为三类:一是使用者付费,即经营型项目,这类项目提供的公共品或服务完全由消费用户自身购买付费,其比较适合运用市场化方式运营。二是政府付费,即公益型项目,这类项目提供的公共品与服务完全由政府来购买付费。三是可行性缺口补助,即准经营型项目,消费者付费金额不足以覆盖项目公司的成本与合理收益,需要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资本注入等方式给予补助。目前适合信托公司投资的项目主要是政府付费与可行性缺口补助类项目。
第二,着重评估政府的财政实力与信用水平。对于政府付费与可行性缺口补助项目来说,政府均需要按时支付项目补贴,财政实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能否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该义务。信用水平则不仅为了防止政府存在违约的情况,还可以保证PPP项目的推进效率,因为一般来说,信用水平越低的政府对PPP的认识越不到位。
第三,关注合作伙伴的执行能力。合作伙伴项目推进力度与执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项目的进度,信托公司需提前对其进行考察。
三、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操作流程
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操作流程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PPP项目操作流程
PPP模式的本质是一种融资模式,关键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如何实现优势互补,PPP项目一般包括项目识别、项目准备、项目采购、项目执行与项目移交五个阶段(详见图1)
(二)PPP项目运行方式及适用类型
PPP项目的运作模式包括委托运营(O&M)、管理合同(MC)、建设―运营―移交(BOT)、转让―运营―移交(TOT)、改建―运营―移交(R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建设―拥有―运营(BOO)等(详见图1)。
(三)信托公司作为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操作流程
PPP项目的设计和运作过程中环节众多,过程繁复,参与方众多,需要使用科学的决策工具,也需要专业机构在特定环节上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以信托公司作为社会资本为例,对PPP项目的操作流程进行说明(详见图2)。
第一,政府向实施机构授权,随后实施机构开始制定PPP实施方案,并制定社会资本的预审条件。其中,实施机构是指政府或其指定的有关职能部门或事业单位。
第二,政府审批实施机构所提交的社会资本预审条件通过后,《社会资本资格预审公告》,正式启动社会资本采购流程。计划参与该PPP项目的信托公司应在公告后递交相关材料。
第三,实施机构制定的PPP实施方案,必须通过物有所值评价与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一是物有所值评价:用来解决是否采用PPP模式的问题,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通过将PPP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较,判断哪一种模式具备更大优势,若使用PPP模式是否物有所值。二是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用来识别财政风险论证,考量财政持续提供资金支持的能力。
第四,政府公布通过社会资本资格预审的名单。
第五,政府批准实施机构提交的PPP实施方案,社会资本竞争性磋商采购公告。若信托公司在资格预审通过的名单中,则应递交正式的响应文件即标书;政府将邀请多个领域专家对各家提交的标书进行打分;得分最高者进入竞争性磋商。竞争性磋商指的是评审小组与得分最高的社会资本谈判,如果达成一致则中标,若不能达成一致,则进行第二轮谈判,以此类推。在竞争性磋商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是信息的重复沟通。作为社会资本来说,已经与政府进行过充分沟通;然而专家由于不是政府工作人员,会从他们各自的领域提出各类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已与政府沟通过或不甚关键的问题。因此这一环节会略显烦琐。
第六,竞争性磋商达成一致后确定为预中标,将进入公示期,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
第七,公示期结束后,若无异议则确认获得中标资格。中标结果将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媒体上进行公告。若信托公司中标成功,则将签署全套法律文件:PPP项目特许经营协议、合资合同、公司章程、运营维护绩效指标及各类保函及其他支撑性文件等。
第八,签署PPP合同。PPP合同的签约主体是政府的实施机构和项目公司,而不是社会资本本身。以信托公司作为社会资本参与PPP为例,在PPP合同签署环节是由信托公司及其他社会资本共同组建的项目公司与项目实施机构签署合同。PPP合同的核心是授予项目公司特许经营权,使项目公司获得政府财政补贴。
四、PPP项目中的收益保障
继2014年底财政部评审确立全国30个PPP示范项目之后,2015年财政部又出台了针对示范项目的法规,其明确禁止采用BT模式做PPP项目,并对补偿回购与保底承诺等变相债务融资模式进行了限制。在这些行政法规的约束下,作为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信托公司保证自身收益的方式主要有如下两种。
第一,股权回购。财政部出台的文件主要限制变相融资,只要没有在合同中提前明确收益,股权回购就不能被看作变相融资,故以不明确固定收益的股权回购方式退出是可行的。
第二,等额本金支付。等额本金支付方式意味着最终的资产与股权都可以看作商品进行交易。信托公司作为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时,如何保证收益实际上是寻求一个确定的收益。收入端是政府的补贴,根据预算法和财政部对PPP模式有关推广问题的通过,政府在特许经营期内的全部支付义务是可纳入财政预算的,因此项目收入可按一定的百分比计算得出;若在项目公司的成本端将成本转嫁给合作伙伴或者有实力的第三方,则收入与成本均为固定,从而收益也能够被确定。此外,还需设定补贴调节机制,比如在PPP项目过程中,水电、人工涨价则相应的政府补贴也需上调。
五、信托公司在PPP项目中的风险防范
信托公司采用PPP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也面临一定的风险。
(一)政府信用的风险评估
在PPP模式中,特许经营权、购买协议、定价等方面处理不当均会造成一定的项目风险,因此控制PPP项目风险的核心是评估政府的信用与履约意愿。
我国政府在公用和基建等领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较社会资本更易出现违约问题。过去我国PPP项目的失败案例中,绝大多数均由于政府未能履行合同约定,从而导致合作方利益受到损失。比如:在青岛威立雅污水处理项目中,地方政府单方面要求重新谈判,以试图降低签约合同中的承诺价格;在长春汇津污水处理厂项目中,地方政府废除合同约定的管理办法,导致施工机构拖欠合作单位污水处理费,最终项目失败。所以,完善PPP操作层面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的功能与职责边界尤为重要,特别是如何降低政府发生违约的概率,保障社会资本的安全。
信托公司需谨慎判断地方政府的契约精神,弄清关于PPP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了解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二)PPP项目合作伙伴的选择
信托公司参与PPP项目的主要优势体现在资金募集与运作上,劣势体现在项目运营与管理上。若无第三方合作伙伴,PPP项目的建设运营及经营需依赖地方政府的诚信及地方国企的管理能力,信托公司在商业谈判与运营期监管会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如果引入具备PPP项目建设及运营经验的社会资本作为合作伙伴,既便于与政府的商务谈判,也可保障项目顺利建设,降低运营风险。
建议信托公司与具有基础设施建设或运营经验的公司(特别是具有PPP项目成功案例的公司)联合开展PPP业务。
六、信托公司参与PPP项目的可行路径探讨
最新数据表明集合信托对基础产业的配置比例有所提高:2015年7月,基础产业信托共募集资金205-84亿元,环比增长11-68%,大幅的增长率显示基础产业信托发展颇具生机,信托业参与PPP模式下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景可期。信托公司和PPP的结合,除了前文论述的信托公司作为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外,中信信托金融实验室预测,2016年PPP项目资产证券化活跃度将显著升级,有望成为重要融资渠道之一。这主要源于PPP项目具备长期稳定的现金流。然而资产证券化操作复杂、综合费用高有可能冲抵其低成本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产证券化项目的操作。另一种可探讨路径是信托公司与地方政府发起产业投资基金参与PPP。本文以此模式为例,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可行性方案。
(一)PPP产业投资基金的主要模式
PPP模式下的产业投资基金,一般对纳入地方政府PPP框架中的项目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具体的项目规划、建设、运营由项目公司负责完成,项目公司获得政府给予的某段时期内的特许经营权,目前在我国根据基金发起人的不同,可将PPP产业投资基金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省政府发起产业投资基金模式。该模式由省政府出资设立引导基金,以此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共同成立产业发展母基金。省级下属地方政府向上申报项目,经审核通过后,由母基金做优先级,地方财政出资做劣后级,承担项目主要风险,杠杆比例因省而异,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会承担隐形担保。比如,以河南省某银豫资城镇化发展基金(母基金)为例,其基金架构如图3所示。
第二,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发起产业投资基金模式。该模式由地方国企与金融机构共同合作成立有限合伙基金,后者作为LP优先级,前者作为LP的次级,GP一般由金融机构选择的股权投资公司担任,金融机构在整个结构中充当主导角色。比如,以兴业基金全资子公司与厦门市政府成立的有限合伙企业为例,其基金架构如图4所示。
第三,实业资本发起产业投资基金模式。该模式由具有建设运营能力的企业出资与政府、金融机构共同成立有限合伙基金。以某建设企业发起成立的城镇产业基金为例,其基金架构如图5所示。
不同发起方式的产业投资基金模式各有长处,也均有弊端,下面本文将就三种模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详见表3)。
(二)金融机构参与PPP的还款来源
根据PPP项目类型的差异,产业投资基金的还款来源也会存在较大差异。针对经营型项目,还款来源主要基于项目自身的运营收益,在保证约定质量的前提下,由使用者付费来支持还款;针对准经营型项目,使用者交付费用不足以覆盖社会资本投资收益的缺口部分,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弥补可行性缺口;针对公益型项目,由于产生的收入很少,还款来源主要来自政府购买或直接补贴(详见图6)。
(三)PPP模式下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
产业投资基金的期限一般远远短于PPP项目的运营周期,其退出过程有如下三种方式。
第一,项目清算。在产业投资基金的资金进入PPP项目之后,当项目公司完成阶段性工作时,通过减少注册资本等清算方式,偿还产业投资基金的收益,进而实现退出。
第二,股权回购或转让。当项目公司完成阶段性工作时,由政府或开发运营公司进行股权回购,或者转让给其他投资者。
第三,资产证券化。当项目运作成熟时,通过将项目公司注入上市公司、基于未来收益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方式,实现产业基金的退出。
参考文献:
[1]崔俊兰-PPP模式在普通公路融资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2015(10)-
[2]刘绍娟-PPP模式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应用探讨[J].林业建设,2015(6)-
[3]王艳丽-我国公路建设PPP模式的应用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24)-
[4]林蓉-专利运营的PPP模式应用探索[J].当代经济,2015(36)-
[5]仇晓光,闫艳-我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立法模式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5(20)-
[6]马毅鹏,乔根平-对运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工程的思考[J].水利经济,2016(1)-
[7]王巍-PPP模式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探索――以上海市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6(1)-
[8]王燕-PPP模式涉税问题初探[J].财经界(学术版),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