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社会效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社会效益范文1
1对社会医疗保险需不需要营销的讨论
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就是将多层次体系下的各险种,通过创造、传递和传播优质的顾客(参保者)价值,获得、保持和发展参保人群。当“使推销成为多余”,营销目的便得以实现,医疗保险扩面工作也变得简单有效,“广覆盖”、“大数法则”等迎刃而解。
1.1从市场角度看,医疗保险和其他保险一样,是非渴求商品
医保经办机构必须主动推销和积极促销,善于使用各种推销技巧寻找潜在顾客,甚至采用高压式的方法说服他们接受其产品,从而使更多的人群加入到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中来。
1.2从医疗保险的需求特性看,疾病发生的随机性造成对医疗保险需求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我国医疗保险起步迟,保险制度不完善,医疗保险市场处于短期非均衡状态。受收入、保险意识、效用偏好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群还没有被纳入医保体系。由于潜在的医疗需求没有得到释放,医院的市场化取向得不到有效满足,其利益、运营效率甚至是社会福利都受到了损害。营销就是善于为医疗保险刺激出需求,促进市场的均衡运动。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应该通过营销试图去影响需求的水平、时机和构成。
1.3从社会属性看,“城镇”向“全民”跨越后,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扩面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原来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群体是城镇各类组织以及这些组织中的劳动者,通过政府的强制性力量使医疗保险得以覆盖问题不大。但是,向“全民医保”跨越的过程中,灵活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自谋职业者、新成长劳动力、其他城乡居民等,其数量比原来意义上的“职工”要多得多,医疗保险覆盖这些人群,政府的强制难以奏效;而借鉴商业保险的办法,运用营销手段扩大人群覆盖,促进“全民”目标的实现,这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医保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1.4从其本身特性看,社会医疗保险应具有社会营销观念
社会医疗保险组织的任务就是在多层次的医保体系下,确定各类人群所对应的诸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并以保护或者提高参保人员和社会福利的方式,在满足基本医疗保险方面比商业公司更有效、更有利地向目标市场提供所期待的满足。因此,社会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要通过营销活动,维护和改善客户(参保人员)关系,考虑社会与道德问题,平衡医、保、患利益关系。社会医疗保险理所当然地就要在效率、效果和社会责任方面,于某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营销活动。
综上所述,社会医疗保险作为公共服务产品,需要用市场化思维,借鉴产品(服务)营销的原理,使市场主体更多地选择医疗保险,让更多的人群加入到社会医疗保险的“安全网”。
2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设计和实施
和其他产品、服务的营销一样,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要以4Ps理论(产品PRODUCT、渠道PLACE、价格PRICE和促销PROMOTION)作为行动的指导。同时,作为公共服务产品,除了传统的4Ps外部营销外,还要加上内部营销和交互作用营销两大因素②。内部营销,就是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强对经办人员的培养和激励,全机构都要有“营销”观;交互营销,是指经办机构经办能力、服务参保单位、参保人员的技能。
2.1营销定位:“全民医保”下的适应营销
覆盖全民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将打破城镇职工的界限,面向社会各类人群,以统账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独立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法多形式、保障水平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也就是说,在国家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外,需要根据人群特点、收入水平和医疗消费等,建立多个高低不等的医疗保障层次,至少是一些过渡性、补缺性的保障形式。这样,“多种模式”、“多种办法”就赋予了社会医疗保险产品的概念。以产品观念为导向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覆盖,要求经办机构根据社会人群分布状况和收入水平的实际,调整完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甚至开发设计新的险种产品,以满足社会各类人群的医疗保险需求。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需要适应新的形势,突出目标市场、参保人群需要、整合营销和医疗保障水平四个支柱,确立营销观念,避免营销近视症③——参保人群并非在购买保险,而是在购买健康保障。这样,不管是响应营销(寻找某些人群业已存在的需要)、预知营销(预测某些人群的需要),还是创造营销(设计新的险种或者参保缴费办法),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可以在不断的调整完善中符合参保人群的认知价值,吸引和维系参保人群,从而在总资源一定的限度内,保证医、保、患三个利益关系方处于能接受的满意水平。
2.2营销机会:“全民医保”下的营销环境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论、思想和观点,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医疗保障事业的改革发展。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使医保经办机构的工作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当一部分“自由人”要归拢到医保体系中来,这意味着经办业务需要采用由外向内的观念,营销环境恰恰在不断创造着新的机会。从宏观环境看,我国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城镇职工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成员医疗保险的意识越来越强,各级政府把覆盖全民医保体系的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并在小康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作部署进展上明确了新的目标。从微观环境看,由于政府的规制和法制的健全,使组织为员工参保有了“保障”;同时,个人由于经济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选择性注意逐渐强化,通过有效地营销来影响购买行为,是社会医疗保险扩展参保人群的重要手段。营销环境的变化,要求社会医疗保险必须一改过去大众化方式,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体系设计的基础上,让各类人群来“对号入座”。相反,要据此进行微观营销,对潜在的各类参保人群进行行为细分,并有针对性设计保险产品或调整完善缴费机制。比如,江苏镇江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在医保体系中设计的住院医疗保险,是相对于基本医疗保险的一种较低层次的过渡性保障形式,参保人员以上年度社平工资为缴费基数,以首次参保的不同年龄,按3%—8%的比例缴纳住院保险费。在向饮服行业、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营销”该险种的过程中,针对这类群体年龄轻、流动性大的特征,调整为以社平工资60%为基数、按行业平均年龄(最低限)3%比例缴费,这种微观营销取得了较好效果。
2.3营销战略:“全民医保”下的营销差异化
有别于商业保险的利益定位,参保的各类人群在这个体系中是具有特定利益的。在向目标市场传播特定利益这一核心观念的同时,社会医疗保险还要通过进一步编织差异网来体现实体。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形象差异化,就是造就人群对社会医疗保险较商业保险的不同认知方法。首先,在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中,要建立一个不同制度安排的特点和参保建议;第二,更多地应该通过事件和公益活动传递这一特点,从而使之与商业险相区分;第三,它要利用各种营销组合产生某种感染力,更好地发挥制度地牵引作用。
2.4传播营销:“全民医保”下的营销方案
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从顾客角度考虑营销过程的方法。在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下,经办机构要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与现行和潜在的关系方和各类人群沟通。因此,除了依靠强制力和传统的动员参保手段,还必须针对不同的传播目标,选择不同的传播渠道。
2.4.1具事实劳动关系的人员:公共关系与宣传。主要是在政府强制力以外弥补刚性所带来的缺陷。对具有事实劳动关系的人群,要更多地采用社会营销观念,采取事业——关联营销的方法,即积极地使用保障全民健康的形象,构建与参保人员的利益关系,借以改善经办机构的名声,提升知晓度,增加参保者忠诚。通过公共关系、宣传,使社会医疗保险:具有高度可信性,通过新闻故事和特写等使之更可靠、更可信;能够消除防卫,可以接触一些回避、拒绝参保的单位、人员;戏剧化,通过公益、政府财政杠杆等使医保制度和产品惹人注目。
2.4.2断保人员:客户关系型营销。即经办机构通过有效利用参保人员信息,在对参保人员了解的基础上,将营销针对特殊人群个性化。比如,对具有固定劳动关系的人员,一旦其下岗失业无力参保,对这些断保或是封存人员,可以由统账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转向单建统筹的住院保险,一旦此类人群经济状况好转,再回到基本层次;再有方法就是给这些群体以缴费照顾,调整缴费基数或比例。这种营销手段的关键是建立客户数据库和进行数据挖掘,进而进行数据库营销。
2.4.3新成长劳动力:网络营销。新成长的劳动力是网络一代,其特点是:选择权是他们深信的价值观;他们需自己改变自己的主意;他们更喜欢自己作出决定。对此,医保经办机构要善于利用网络和先进的数字化传媒技术进行医疗保险的营销。
2.4.4城镇其他居民:直接营销。直接营销的渠道很多,如面对面推销、目录营销、电话营销等。关键问题是营销渠道的构建。针对城镇居民的分布特点,社会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需要向社区延伸,不断完善和构建社区平台。社区平台包括街道(社区)的劳动保障平台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只有这些平台建设到位并卓有成效地开展营销活动,才能提高成功率。
3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营销行为讨论
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主要是由经办机构来完成的。经办机构作为营销组织,必须重新界定它的角色。
3.1牢固树立营销观念,建立全机构营销导向
参保扩面是经办机构的一项突出任务,也是经办能力高低的“试金石”。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内部职能划分是多样的,但它必须是一个强有力的面向所有参保人群的组织,这种导向使得参保扩面工作应成为全机构的事,营销导向也应是全机构的。“全民医保”目标的确立,要求体现在工作和部门定义、责任、刺激和关系的变化上。特别是医保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使经办机构的一切任务都面对着参保人群。内部各职能部门都要接受“思考顾客”的观念,即强调为参保单位、参保人员的服务。同时,只有当所有的部门执行一个有竞争力的参保人群价值让渡系统时,营销才能有效展开。只有确立全员的营销观念、改变内部的薪酬结构、开发强有力的内部营销训练计划、建立现代营销计划体制、提高员工营销能力,“经办”的目标和水平才能提升到新层次。
3.2经办机构要苦练内外功,实现新突破
内功是就是在多层次医保体系构架下,强化保险产品力、提升组织力、管理力、营销力,进入精耕细作、精细化管理的科学状态;外功是由关注政策体系、制度安排,转向关注参保人群,由坐门等客转向目标营销。依靠垄断做“老大”或依靠政府强制力推动参保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必须真正学会关心参保人群利益,从目标人群的需要和利益出发,规划市场营销渠道,设计策划促销途径。要学习和借鉴商业保险公司的经验,掌握现代保险营销的有效方法。比如:重视客户关系管理,提升服务价值,重视多种营销组合,加强营销队伍建设、营销社会保障理念、强化经办机构文化建设、改善营销环境的关系主体——医院、同业、媒体等。
注释:
①DictionaryofMarketingTerms,2nded.,ed.PeterD.Bennett(Chicago:AmericanmarketingAssociation,1995).
②ChristianGronroos,"AServiceQualityModelandItsMarketingImplications,"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18,no.4(1984):36-44.
医疗社会效益范文2
1对社会医疗保险需不需要营销的讨论
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就是将多层次体系下的各险种,通过创造、传递和传播优质的顾客(参保者)价值,获得、保持和发展参保人群。当“使推销成为多余”,营销目的便得以实现,医疗保险扩面工作也变得简单有效,“广覆盖”、“大数法则”等迎刃而解。
1.1从市场角度看,医疗保险和其他保险一样,是非渴求商品
医保经办机构必须主动推销和积极促销,善于使用各种推销技巧寻找潜在顾客,甚至采用高压式的方法说服他们接受其产品,从而使更多的人群加入到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中来。
1.2从医疗保险的需求特性看,疾病发生的随机性造成对医疗保险需求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我国医疗保险起步迟,保险制度不完善,医疗保险市场处于短期非均衡状态。受收入、保险意识、效用偏好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群还没有被纳入医保体系。由于潜在的医疗需求没有得到释放,医院的市场化取向得不到有效满足,其利益、运营效率甚至是社会福利都受到了损害。营销就是善于为医疗保险刺激出需求,促进市场的均衡运动。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应该通过营销试图去影响需求的水平、时机和构成。
1.3从社会属性看,“城镇”向“全民”跨越后,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扩面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原来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群体是城镇各类组织以及这些组织中的劳动者,通过政府的强制性力量使医疗保险得以覆盖问题不大。但是,向“全民医保”跨越的过程中,灵活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自谋职业者、新成长劳动力、其他城乡居民等,其数量比原来意义上的“职工”要多得多,医疗保险覆盖这些人群,政府的强制难以奏效;而借鉴商业保险的办法,运用营销手段扩大人群覆盖,促进“全民”目标的实现,这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医保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1.4从其本身特性看,社会医疗保险应具有社会营销观念
社会医疗保险组织的任务就是在多层次的医保体系下,确定各类人群所对应的诸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并以保护或者提高参保人员和社会福利的方式,在满足基本医疗保险方面比商业公司更有效、更有利地向目标市场提供所期待的满足。因此,社会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要通过营销活动,维护和改善客户(参保人员)关系,考虑社会与道德问题,平衡医、保、患利益关系。社会医疗保险理所当然地就要在效率、效果和社会责任方面,于某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营销活动。
综上所述,社会医疗保险作为公共服务产品,需要用市场化思维,借鉴产品(服务)营销的原理,使市场主体更多地选择医疗保险,让更多的人群加入到社会医疗保险的“安全网”。
2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设计和实施
和其他产品、服务的营销一样,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要以4Ps理论(产品PRODUCT、渠道PLACE、价格PRICE和促销PROMOTION)作为行动的指导。同时,作为公共服务产品,除了传统的4Ps外部营销外,还要加上内部营销和交互作用营销两大因素②。内部营销,就是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强对经办人员的培养和激励,全机构都要有“营销”观;交互营销,是指经办机构经办能力、服务参保单位、参保人员的技能。
2.1营销定位:“全民医保”下的适应营销
覆盖全民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将打破城镇职工的界限,面向社会各类人群,以统账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独立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法多形式、保障水平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也就是说,在国家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外,需要根据人群特点、收入水平和医疗消费等,建立多个高低不等的医疗保障层次,至少是一些过渡性、补缺性的保障形式。这样,“多种模式”、“多种办法”就赋予了社会医疗保险产品的概念。以产品观念为导向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覆盖,要求经办机构根据社会人群分布状况和收入水平的实际,调整完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甚至开发设计新的险种产品,以满足社会各类人群的医疗保险需求。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需要适应新的形势,突出目标市场、参保人群需要、整合营销和医疗保障水平四个支柱,确立营销观念,避免营销近视症③——参保人群并非在购买保险,而是在购买健康保障。这样,不管是响应营销(寻找某些人群业已存在的需要)、预知营销(预测某些人群的需要),还是创造营销(设计新的险种或者参保缴费办法),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可以在不断的调整完善中符合参保人群的认知价值,吸引和维系参保人群,从而在总资源一定的限度内,保证医、保、患三个利益关系方处于能接受的满意水平。
2.2营销机会:“全民医保”下的营销环境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论、思想和观点,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医疗保障事业的改革发展。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使医保经办机构的工作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当一部分“自由人”要归拢到医保体系中来,这意味着经办业务需要采用由外向内的观念,营销环境恰恰在不断创造着新的机会。从宏观环境看,我国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城镇职工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成员医疗保险的意识越来越强,各级政府把覆盖全民医保体系的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并在小康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作部署进展上明确了新的目标。从微观环境看,由于政府的规制和法制的健全,使组织为员工参保有了“保障”;同时,个人由于经济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选择性注意逐渐强化,通过有效地营销来影响购买行为,是社会医疗保险扩展参保人群的重要手段。营销环境的变化,要求社会医疗保险必须一改过去大众化方式,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体系设计的基础上,让各类人群来“对号入座”。相反,要据此进行微观营销,对潜在的各类参保人群进行行为细分,并有针对性设计保险产品或调整完善缴费机制。比如,江苏镇江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在医保体系中设计的住院医疗保险,是相对于基本医疗保险的一种较低层次的过渡性保障形式,参保人员以上年度社平工资为缴费基数,以首次参保的不同年龄,按3%—8%的比例缴纳住院保险费。在向饮服行业、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营销”该险种的过程中,针对这类群体年龄轻、流动性大的特征,调整为以社平工资60%为基数、按行业平均年龄(最低限)3%比例缴费,这种微观营销取得了较好效果。
2.3营销战略:“全民医保”下的营销差异化
有别于商业保险的利益定位,参保的各类人群在这个体系中是具有特定利益的。在向目标市场传播特定利益这一核心观念的同时,社会医疗保险还要通过进一步编织差异网来体现实体。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形象差异化,就是造就人群对社会医疗保险较商业保险的不同认知方法。首先,在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中,要建立一个不同制度安排的特点和参保建议;第二,更多地应该通过事件和公益活动传递这一特点,从而使之与商业险相区分;第三,它要利用各种营销组合产生某种感染力,更好地发挥制度地牵引作用。2.4传播营销:“全民医保”下的营销方案
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从顾客角度考虑营销过程的方法。在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下,经办机构要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与现行和潜在的关系方和各类人群沟通。因此,除了依靠强制力和传统的动员参保手段,还必须针对不同的传播目标,选择不同的传播渠道。
2.4.1具事实劳动关系的人员:公共关系与宣传。主要是在政府强制力以外弥补刚性所带来的缺陷。对具有事实劳动关系的人群,要更多地采用社会营销观念,采取事业——关联营销的方法,即积极地使用保障全民健康的形象,构建与参保人员的利益关系,借以改善经办机构的名声,提升知晓度,增加参保者忠诚。通过公共关系、宣传,使社会医疗保险:具有高度可信性,通过新闻故事和特写等使之更可靠、更可信;能够消除防卫,可以接触一些回避、拒绝参保的单位、人员;戏剧化,通过公益、政府财政杠杆等使医保制度和产品惹人注目。
2.4.2断保人员:客户关系型营销。即经办机构通过有效利用参保人员信息,在对参保人员了解的基础上,将营销针对特殊人群个性化。比如,对具有固定劳动关系的人员,一旦其下岗失业无力参保,对这些断保或是封存人员,可以由统账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转向单建统筹的住院保险,一旦此类人群经济状况好转,再回到基本层次;再有方法就是给这些群体以缴费照顾,调整缴费基数或比例。这种营销手段的关键是建立客户数据库和进行数据挖掘,进而进行数据库营销。
2.4.3新成长劳动力:网络营销。新成长的劳动力是网络一代,其特点是:选择权是他们深信的价值观;他们需自己改变自己的主意;他们更喜欢自己作出决定。对此,医保经办机构要善于利用网络和先进的数字化传媒技术进行医疗保险的营销。
2.4.4城镇其他居民:直接营销。直接营销的渠道很多,如面对面推销、目录营销、电话营销等。关键问题是营销渠道的构建。针对城镇居民的分布特点,社会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需要向社区延伸,不断完善和构建社区平台。社区平台包括街道(社区)的劳动保障平台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只有这些平台建设到位并卓有成效地开展营销活动,才能提高成功率。
3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营销行为讨论
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主要是由经办机构来完成的。经办机构作为营销组织,必须重新界定它的角色。
3.1牢固树立营销观念,建立全机构营销导向
参保扩面是经办机构的一项突出任务,也是经办能力高低的“试金石”。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内部职能划分是多样的,但它必须是一个强有力的面向所有参保人群的组织,这种导向使得参保扩面工作应成为全机构的事,营销导向也应是全机构的。“全民医保”目标的确立,要求体现在工作和部门定义、责任、刺激和关系的变化上。特别是医保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使经办机构的一切任务都面对着参保人群。内部各职能部门都要接受“思考顾客”的观念,即强调为参保单位、参保人员的服务。同时,只有当所有的部门执行一个有竞争力的参保人群价值让渡系统时,营销才能有效展开。只有确立全员的营销观念、改变内部的薪酬结构、开发强有力的内部营销训练计划、建立现代营销计划体制、提高员工营销能力,“经办”的目标和水平才能提升到新层次。
3.2经办机构要苦练内外功,实现新突破
内功是就是在多层次医保体系构架下,强化保险产品力、提升组织力、管理力、营销力,进入精耕细作、精细化管理的科学状态;外功是由关注政策体系、制度安排,转向关注参保人群,由坐门等客转向目标营销。依靠垄断做“老大”或依靠政府强制力推动参保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必须真正学会关心参保人群利益,从目标人群的需要和利益出发,规划市场营销渠道,设计策划促销途径。要学习和借鉴商业保险公司的经验,掌握现代保险营销的有效方法。比如:重视客户关系管理,提升服务价值,重视多种营销组合,加强营销队伍建设、营销社会保障理念、强化经办机构文化建设、改善营销环境的关系主体——医院、同业、媒体等。
注释:
①DictionaryofMarketingTerms,2nded.,ed.PeterD.Bennett(Chicago:AmericanmarketingAssociation,1995).
②ChristianGronroos,"AServiceQualityModelandItsMarketingImplications,"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18,no.4(1984):36-44.
医疗社会效益范文3
【关键词】 小儿腹泻;护理体会;针灸治疗
小儿腹泻是社区医院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季节以夏秋季最高。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有外感、饮食不节等,临床表现除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呕吐外,严重时可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笔者所在社区卫生中心自1998年以来采用针灸疗法和常规治疗相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现将治疗方法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42例,年龄均在6岁以下。针灸组(针灸+常规治疗)88例,男47例,女4l例;其中伴发热33例,呕吐46例,脱水l4例,抽搐13例,腹痛61例;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腹泻46例,感染性腹泻42例。对照组54例,男32例,女22例;发热23例,呕吐2l例,脱水9例,抽搐7例,腹痛39例;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腹泻30例,感染性腹泻24例。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修订的《腹泻诊断治疗方案》[1]。临床表现为: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血便;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月,慢性腹泻病程在2月以上。
凡是诊断为细菌性痢疾、肠伤寒和有心肺等其他合并症者均不选入本观察组。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1)病情较轻者仅常规给予口服药物治疗。思密达,1岁以内每次1 g,1~3岁每次1.5 g,3岁以上每次3 g,每8 h 1次;妈咪爱,1岁以内每次0.5 g,1~5岁每次1 g,5岁以上每次1~2 g,每日2次。
(2)抗感染:大便镜检见白细胞或脓细胞者,给予静滴头孢曲松钠80 mg/ (kg·d)。
(3)补液:按照脱水程度的不同,轻度脱水为90~120 mL/kg,中度脱水为120~150 mL/kg,重度脱水为150~180 mL/kg。先按l/2~2/3量给予,余量视病情决定取舍。
2.2 治疗组
(1)常规治疗同对照组。
(2)针灸治疗:取神阙穴,将艾条一端点燃,在距离神阙穴3~5 cm高点采用悬灸,每次至少30 min,灸至皮肤潮红,伴腹痛者延长灸疗时间至疼痛消失为止;取足三里,用32号25 mm毫针刺入20 mm左右,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天1次,连续5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
3 评价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5 d(第1个疗程后)、11 d(第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统计全部治愈所需时间(天数)。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储存与分析,两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进行χ2检验,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行双侧检验。P
4 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订。痊愈: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无异常。有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粪质变稠,全身症状好转。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变。
4.2 两组第1个疗程后的疗效
见表1。表1两组第1个疗程后的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
针灸组临床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3.9 %和100.0 %,对照组临床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3.7 %和92.6 %,两组临床痊愈率和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
4.2 两组第2个疗程后的疗效
见表2。
表2两组第2个疗程后的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
针灸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均为100 %,差异无统计意义。而针灸组痊愈率为92.0 %,对照组痊愈率为75.9 %,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P
4.3 两组治疗时间比较
见表3。表3两组治疗时间比较两组痊愈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5 讨论及护理体会
5.1 讨论
婴幼儿脏腑娇嫩,脾胃虚弱,易受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或小儿常因饮食不能自我控制,易进食过量或过食生冷之物而伤食致泻,泻久则脾虚,再发展则为脾肾阳虚。祖国医学认为,饮食不节或外邪侵袭是主因,邪困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水湿不运,清浊不分,合污而下,导致腹泻。张景岳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所以腹泻多责之脾胃,病位在大肠。本病无论虚实皆应以扶正为本,祛邪为辅。神阙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化滞之功,重灸本穴,能温运脾阳,使脾气健运,分清泌浊,则腹泻自止;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针刺可通调脾胃,使脾气得输,胃气得降,具有调节胃肠运化与传导之功。二穴合用,共奏健脾益胃,恢复脾胃之正常运化功能而取得良好疗效。
本法操作简便,见效快,无毒副作用,还避免了小儿输液困难及拒服药或服药后呕吐等不良反应,又避免了应用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之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5.2 护理体会
在临床过程中,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患儿的治疗效果和身心健康。在治疗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了精心的护理。
5.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大多是独生子女,患病后家长多有紧张焦虑情绪。入院后及时说明病情和各项检查治疗的目的,做好入院宣教,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以取得家长及患儿的合作。
5.2.2 消毒隔离
患儿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做好床边隔离。护理腹泻患儿应彻底洗手,食具也应彻底消毒。安排患儿住单间或收住同病种房间,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5.2.3 饮食护理
根据患儿病情合理安排饮食。一般可禁食4~6 h(母乳喂养除外)。呕吐重者,可稍延长禁食时间或及时采用静脉补液。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随着病情的稳定和好转,逐步恢复饮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
5.2.4 排泄物的管理
严格管理腹泻患儿的粪便,统一规定倒放处,搞好病房及环境卫生,防止病菌传播而扩大感染人群。
5.2.5 对症护理
(1)口腔护理:由于婴幼儿口腔黏膜娇嫩,机体抵抗力低下及大量应用抗生素后,细菌更容易在口腔繁殖,所以应该经常保持口腔清洁。重症患儿在喂糖水后,让患儿及时漱口,防止细菌繁殖。
(2)臀部护理: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可用温水洗净并擦干,再扑滑石粉。一旦出现臀红,应立即处理。
(3)呕吐护理:呕吐时,头偏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引起吸入性肺炎。
参考文献
医疗社会效益范文4
关键词:城镇居民 社会医疗保险 消费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013-04
一、引言
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出口。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各国经济急速下滑,全球萧条的经济状况严重阻碍了我国加工产业的出口,国外市场萎缩,国内出口市场也同时受影响。为了维持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政府在投资方面带头联合企业、民间投资,同时也推行多项政策促进国内消费。由于投资和消费推动国内内需,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激活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此增加居民消费力和消费点尤为重要。然而通过市场表现,国内居民的消费兴趣不高,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居民未来收入不稳定,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等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是阻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因为居民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变动反应比较强,预测未来用于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疾病等风险费用花费较高,所以居民会将现阶段收入的一部分存储起来,作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储蓄。随着居民的年龄越来越大,用于医疗方面的支出也将日益增多,居民更加注重预防性储蓄的积累,所以社会医疗保险的完善对居民现阶段消费和储蓄的支配影响深远。根据樊彩耀(2000)的研究,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险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的提高也不是无足轻重的。{1}
中央分别于1998年、2003年和2007年推行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成。政府针对不同的受益群体推行的多种类型的社会医疗保险方案,力求对我国居民实现最全面的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解决居民大病医疗费用贵的问题,有利于改善居民的医疗消费预期,拉动国内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关于城镇居民这一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针对中国城镇人口,范馨(2011)通过分析得出江苏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社会医疗保险支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说明它们两者有持久稳定的均衡关系。{2}臧文斌、刘国恩、徐菲、熊先军(2012)则系统地分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简称“城居保”)对城镇居民总消费以及医疗、教育、日常生活等各项消费的影响,未参保家庭的年非医疗消费支出比参保家庭低,其中医疗消费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日常生活消费的变化比教育消费大。{3}另外,通过对不同收入家庭样本的分析,参保对低收入家庭的非医疗消费影响最大,其次是中等收入家庭,而对高收入家庭基本没有影响。、王成富(2013)则使用省级截面数据,基于双向固定效应和双向随机效应的Hausman检验,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支出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差异性影响。结果得出,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中西部地区,社会医疗保险支出对居民消费支出增加的贡献比东部地区大,所以要优化医疗保险的支出结构。{4}
海外学者也对社会医疗保险和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分析:Gertler和Gruber(2002)将疾病、消费和保障三者联系起来研究,发现在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疾病对消费产生大的冲击,保险制度不完善的地方,这种冲击就越明显。{5}Liu,Chou和 Hammitt(2003)通过对台湾家庭储蓄和消费行为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医疗费用在家庭消费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家庭的储蓄受影响。自从我国台湾1995年实行全民健康保险制度之后,台湾家庭的储蓄明显减少,而消费显著增加。{6}Dercon和Krishan(2000)发现在贫穷的埃塞俄比亚,当家庭遭遇健康冲击时,没有完善的信贷和保险市场来保持平滑的消费,尤其是妇女的消费会急剧下降。{7}Wagstaff和Lindelow(2005)的研究表明,中国遭受健康冲击的家庭劳动参与率会降低,直接导致家庭总收入下降,影响消费支出。{8}
上述文献统计了国内外社会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学者们有从宏观和微观、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东西地区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险等不同角度对城镇社会医疗保险和居民消费进行了不同的诠释和考察。综合海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能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对居民消费具有促进作用。上述文献多采用微观个体调查数据,很少使用宏观区域性的数据,且在实证部分单纯地应用时间序列数据或截面数据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综合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的全部信息,并且从宏观层面系统分析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使回归的结果更具说服力。
我国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在2007年开始试点。因此,2011―2013年这3年数据可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有力的说明。为了更好地说明政策的效果,本文采用全国31个省市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等数据的关系来说明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利用个体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分析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是否存在促进作用,促进作用的效果是否显著,政策的实施效果在长期是否稳定,并对政策需完善的地方给予可供参考的建议。
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出和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
2007年确定的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在全国79个城市首批试点,2008年扩大试点范围到全国229个城市和地区,用3年多的时间基本实现了全国的全面开展。{9}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主要保障的范围包括尚未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的居民,主要包括三类人群:一是尚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尚未参加公费医疗的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年人和残疾人。二是尚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的学生。目前,许多城市将原来针对大学生实施的公费医疗保险改变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是尚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无业人员,这意味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最后一块空白被填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主要保障居民花费的住院医疗费用,不断完善的城居保将部分门诊医疗费用也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城镇居民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其报销额度也有起付标准和封顶标准的规定,各省市规定的标准各不相同。参合方式主要以居民家庭(户)为单位缴费,政府再另外补助,开始试点时居民自愿参保为原则,之后政府调查、统计发现城居保具有社会再分配的功能,在政策引导和医保的推广下,发现强制性有助于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工作和居民医疗费用的管理及补贴,便于帮助城镇居民报销部分住院及特殊疾病门诊费用,减轻参保居民的医疗负担。
中国国家统计局全国年度统计公报显示,从2007年至2014年我国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在逐年上升,其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如表1)。2009年参保人数是政策实施的2007年的4倍。刚开始试点时,2007年参保人数只有4291万人,可见城镇居民对于城市居民医保政策持观望态度,参保人数还不多,但从2008年、2009年的数据可知,试点2年参保人数就翻了两番。2014年参保人数接近2007年的7倍,由此可知城镇居民充分享受到了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带来的权利和福利。
根据经济学理论,经济人都追求总效用最大化。Modigliani(1954)的生命周期理论假定把未来收入作为影响现期消费的因素,作为经济人的每一个人都会追求自己从少年到老年的整个一生的效用最大化,经济人将全部的财产最有效用的分配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10}当这个社会的任何一个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家庭的财产状况时,家庭的消费支出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改变家庭的消费结构,所以居民在生活中保证当期的必要消费后都会留有一部分储蓄来增加资本的拥有量。黄学军、吴冲锋(2006)研究发现社会医疗保险的实施可以减少家庭的医疗开支,进而使得家庭有更多的留存收入来支付其他开支,对个体的预防性储蓄行为产生挤出效应,增加消费。{11}
四、模型构建及计量分析
(一)变量选取
因为本文讨论的是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和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所以本文选择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作为因变量。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主要包含财富因素、人口结构因素和社会保障因素等,因此在自变量的选取中,本文综合以往的研究,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反映财富因素,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反映社会保障水平,用各地区抚养比来反映人口结构因素。{12}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在研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消费的影响时,因变量与自变量的选择如下:
因变量:Yit――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万元),表示第t年第i个省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自变量:X1it――各地区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万元),表示第t年第i个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基金支出。
X2it――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财富量(万元),表示第t年第i个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3it――抚养比(%),表示第t年第i个省的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二)模型与回归
根据上述分析,设定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影响的模型如下:
Yit=α+αit+β1x1it+β2x2it+β3x3it+εit
模型中,α为截距中的常数项部分,反映31个省市的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εit为误差项,αit是随机变量,表示对应于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截距项,用来反映省市间的消费结构差异。
因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从2007年才开始试点,所以进入全国全面推广的时间并不长,因此31个省份的全年数据可得性将受到影响。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选取了2011―2013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共3年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抚养比的数据。其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基金支出的数据是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和参保人数两组数据相除得到。表2给出了回归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值。因为仅3年数据,不符合单位根检验的前提要求,无法进行单位根的检验。但考虑到面板数据格式可能存在异方差,本文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了取对数的处理,即得出的变量前的估计系数表示弹性系数。
本文通过多个检验方法选择出拟合最优的模型形式。对变截距模型(固定效应)的三个子模型(个体固定,时点固定和时点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经过比较拟合优度,DW值和回归系数显著性分析,并结合我们的目的,认为其中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最合理。在变截距模型(固定效应)和混合模型中,通过 Redundant Fixed Effects Tests 证明,所有截距项都是相同的原假设,不适合建立混合模型。变截距模型(固定效应)和混合模型比较而言,变截距模型(固定效应,个体固定效应)比混合模型适合。
由于观测值的数目不符合时点随机和时点个体随机效应模型的前提要求,所以变截距模型(随机效应)的三个子模型中(个体随机,时点随机和时点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只能回归得到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而在变截距模型(随机效应)和变截距模型(固定效应)中,通过 Correlated Random Effects - Hausman Test 证明,发现建立随机效应模型比固定效应模型更合适。
由于本文观测值太少的缘故,变系数模型无法得出回归结果,不能予以比较。综合以上检验结论,本文认为变截距模型(随机效应,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在所有适合的模型中拟合最优。回归结果如下:
根据表5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可得以下经济学解释。log(X1it)的估计系数为0.064,表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均基金筹资每增1%,各地区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大约增加0.064%。说明城镇居民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即是说,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均基金支出越高,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也会越高。{13}大约增长0.064%,说明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表现的不明显,促进作用不是很大,可能居民消费水平还取决于其他因素。从总体来看,社会医疗保险支出一直以较快速度增长,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在不断增加。笔者还发现“城居保”对消费的刺激作用随着城镇居民对保险的信任和了解程度的加深效果更加明显,它比直接的现金转移支付效果更佳。当保险覆盖面更广,补偿更高时,城镇居民消费可呈现更高更快速的增长,所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应该更加完善,才有利于促进居民的消费。而人均财富指标则显示出明显的正效应,抚养比指标显示出负效应。由表6可知,31个省份相对于自发消费水平的变动情况,其中上海、广东、辽宁等省份对于自发消费水平存在着正向的提高作用,而、海南、山西等省份则是反向的降低作用,由此发现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自发消费水平上存在明显质的区别。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天津、江苏等省份也具有微弱的正向提高趋势。
五、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诺斯和戴维斯(1971)认为,制度有利于克服外部性,可以帮助人们克服经济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困难,给人们提供某种服务,从而获得规模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和完善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不仅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在长期中,更有利于我国形成一个健康的依靠消费者的经济。为了使我国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并积极发挥社会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笔者提出可供参考的政策性建议:
加强宣传社会医疗保险的力度,提升居民健康意识。当前,虽然社会医疗保险在全国全面覆盖,但其保障力度仍然较低,政府应适度完善我国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提高社会医疗保险实施的透明度,切实落实保障资金的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城镇低收入者和沉重医疗费用家庭的补助,对于贫困偏远地区的居民,我们有必要通过多种渠道向他们普及一些基本的医疗健康知识,让还没有参与到“城居保”的居民加入到社会医疗保险中来,从而减少疾病的产生,减缓“城居保”的压力,让他们可以获得最基本的医疗保障,避免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全民保险和全民年金制度,建立“福利国家”。
完善的法律法规一方面可以提高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透明度和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发生道德风险的概率。为了医疗资源使用得更加充分,我国应规范医疗费用的报销制度,扩大报销范围和比例。此外,由于“以药补医”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额外增加了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压力,而且对医疗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因此,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控制药品价格和监督医院利润率,对违反者进行严厉处罚。同时政府需要增加卫生投入,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完善医疗服务设施,缩短居民医疗费用的报销时间,增加人们的消费“安全感”和“踏实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居民的消费疑虑,促进居民即期消费。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改善以及内需的扩大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从长期来看,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增长有更稳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经济健康的快速发展,政府应高度重视城镇居民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细化社会医疗保险的法律法规,建立居民的安全消费心理,才能在短期消费增加的基础上维持长期的居民消费增加。所以,中国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中国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的促进空间仍然很大。
注释:
{1}樊彩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居民消费增长[J].宏观经济研究,2000(7):53-57.
{2}范馨.社会医疗保险水平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J].财政研究,2011(5):43-46.
{3}臧文斌,刘国恩,徐菲,熊先军.中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家庭消费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2(7):75-85.
{4},王成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3(6):5-7.
{5}Gertler P.,Gruber J..Insuring Consumption against Illnes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03:51-70.
{6}Liu J.T.,Chou S.Y.,Hammitt J.K..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and Precautionary Saving:Evidence from Taiwan[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3,87:1873 -1894.
{7}Dercon S.,Krishnan..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Risk Sharing within Households in Rural Ethiopia[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0,4:688-727.
{8}Lindelow M.,Wagstaff A..Health shocks in China:Are the Poor and Uninsured Less Protected?[A].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5,10:1-25.
{9}林义.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173-192.
{10}伊志宏.消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39-148.
{11}黄学军,吴冲锋.社会医疗保险对预防性储蓄的挤出效应研究[J].世界经济,2006,08:65-96.
{12}奎潮.医疗保险制度的经济社会效应和结构优化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2.
{13}朱铭来,奎潮.医疗保障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12(4):103-111.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医疗社会效益范文5
为深化企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控制医疗费的不合理增长,堵塞管理上的漏洞,现就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人员医疗费报销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按照市政府1995年第6号令《北京市地方所属城镇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人员个人按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1%按月缴纳大病医疗统筹费。由其户口所在地街道(镇)劳动部门按月在其基本养老金中代为扣缴,并为这些人员建立《医疗保险卡》及办理医疗费报销、结算等有关事宜。
二、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人员,应就近选择两所定点医院(指我市公布的大病统筹定点医院)并凭卡就诊。家住外地的人员应就近选择一所县级以上医院就诊。
三、为增强个人节约医疗费用的意识,体现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合理负担医疗费用的原则,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采取分档计算、累加支付的办法,个人需负担部分费用:
年度内,医疗费累计在5000元以下的部分,报销90%,个人负担10%;医疗费累计在5001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部分,报销92%,个人负担8%;医疗费累计在10001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部分,报销94%,个人负担6%;医疗费累计在30001元以上的部分,报销96%,个人负担4%。
四、支援乡镇企业的科技人员、技术工人退休后,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参照此办法执行。
医疗社会效益范文6
关键词:成本效益法;经济管理;医疗事业
1引言
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仍有部分医院存在资源浪费、经营不善、效益不高等问题,部分医院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社会效益严重下滑,影响了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因此,运用成本效益法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迫在眉睫。
2成本效益法概述
2.1何为成本效益法。成本效益法是指通过对项目投入成本与可能获得的收益的综合对比,评估项目是否具有实施价值的一种决策方法。对医院经济管理而言,是指医院财务部门通过分析投入成本,计算出单位成本和总成本,然后制订相应的成本控制方案,以实现用最小成本投入获取最大收益的方法。2.2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目前,成本效益法包括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和内含报酬率法。在进行成本分析时,可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人群,也可根据医疗项目、病种、诊次、科室等进行成本核算。2.3成本效益分析步骤。一般情况下采取以下步骤进行分析:一是对项目成本进行核算;二是对项目收益进行计算,包括可能获取的额外收益;三是对投入成本与项目收益进行比对,并制定图表;四是评估量化成本和效益。
3成本效益法应用于医院经济管理中的意义
3.1分析经济活动,降低医疗成本。通过对医院经济状况进行科学梳理、分析与总结,并对医院提供的社会公益服务、医疗服务以及相应的支出情况进行全面的归纳整理后,可制定出医院经营情况报告,报送给医院领导,为其提供医院财务经济状况资料,为下一步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医院是社会化服务单位,不能仅以经济效益评定医院的经济管理状况,更应注重医院资金、资源的利用率和成本控制情况。采用成本效益法时,强调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费用,在确保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不让患者做不必要的辅助检查,尽可能不开药效一般但价格极高的药物,有效避免了国家医疗资源的浪费,确保了广大患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更好地体现了医院救死扶伤的社会效益。3.2了解发展情况,促进全面方向。利用成本效益法对各科室、专业进行成本核算,对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可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使其更好地掌控各科室、各病种的发展状况,便于明确下一步工作部署。例如根据季节不同,皮肤病科室会有不同的创收情况,通过分析,对皮肤病科室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调控,可以有效降低医疗成本。再比如,尽管110急救中心、急诊室创收能力较弱,但其担当的社会效益却很强,应当予以高度重视。总之,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各方面的信息支持,为管理者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有力参考。3.3调整激励措施,引领发展导向。成本效益法的推行,可以帮助医院员工树立起节约意识、成本意识。医院可以将节约开支作为考核指标,使“节流”与“开源”并重,引导广大医护人员通过人事、技术革新,有效降低就诊开销、提升医疗质量、减少医疗成本,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医院通过强化成本核算,确保了医疗人员按劳取酬、按岗取酬、按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取酬,有效杜绝了医生向患者开售高价药物来吃回扣的现象。
4成本效益法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4.1综合考虑经济成本,重点突出社会效益。医院作为社会化服务单位,存在一些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收益,比如社会效益。在以往情况下,通常不注重医院的社会效益,导致医患关系恶化,医院的信誉和名声受损,甚至经常发生医患冲突。对此,在采用成本效益法时应更加关注医院的社会效益,要做到以病人“为本”,将满足病人的心理、生理需要作为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一定比例,对社会效益进行量化并纳入经济管理体系,以提高医院经营状况分析的客观性和全面性。4.2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切实加强成本控制。成本效益法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医疗成本的合理控制和医疗资源的循环运用。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相对有限,同时贫困人口占据很大比重,所以加大公共医疗服务力度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医院要开展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考虑不同人群的接受能力,尽量满足不同患者的医疗需求。另一方面,医院应谨慎使用医疗资源,争取不增加患者负担,有效降低看病成本。4.3实时监控经营数据,及时反馈有关信息。大型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体系的主体,其资金投入多、规模大、接纳患者的能力强,需要相关部门予以重点管理和监督。对此,监管部门应当积极利用成本效益法,准确、直观地了解医院的经营状况,为开展面向医疗界的监督和帮扶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与此同时,医院管理者也要加强对成本效益法的应用,更加全面、直观地了解医院经营状况,并及时构建反应机制,帮助医院实现开源节流。在成本效益法分析的基础上,医院还应当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形成公平竞争机制,促进医院和谐稳定发展。
5结语
总而言之,在医院经济管理中运用成本效益法,不但能有效降低医疗成本,还可充分体现医院的社会效益。因此,医院应当加强对成本效益法的应用,在提升医院经济效率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促进我国医疗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潘婕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向卫.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6(26).
[2]王晓荣,侯颖.医院经济管理中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应用分析[J].商,20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