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作职业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作职业规划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有了根本的转变,由过去计划体制下的国家负责统一安排就业,转变为市场经济之下的学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使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随之而来的是从无到有,从薄弱到雄厚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而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工作的含义及作用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工作的含义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择业、创业的竞争力,实现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隙对接,高职院校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 全面客观地分析环境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情况,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明确以后的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培训和发展计划, 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立行动方案。由此可以说,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工作就是指导大学生个体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的测评和分析,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工作的作用
1.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强化学习动机,减少不必要的择业时间。通过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找准岗位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未来就业所需专业技能的内在动机,使学生能够主动围绕毕业后就业岗位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职业目标模糊,缺乏自我认知,在毕业时盲目就业和择业,导致人职不匹配,接踵而至的就是跳槽频繁。而经过了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在择业时很慎重,能够尽快找到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避免因“人职不匹配”而导致的总是处在不断求职的状态,减少不必要的择业时间。
2.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明确目标,适应职业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之中,新的职业不断出现。所以,大学生在高校中学到的某些知识可能在几年后要因过时而被淘汰,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而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势让自己的职业目标处在不断地调整之中,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的复合型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育观念、学科体系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加以改进,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未来工作所需的操作技能、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够更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3.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形成科学的自我评价机制。面对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学生在作为新生入学时选择学校和专业的主要标准就是“毕业后好就业”,而缺乏主动择业的观念。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时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盲目自信,只考虑自身的需要而脱离实际,对职业和求职单位有较高的要求; 另一种是比较现实主义的心态,只要社会需要,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即可。科学的择业观倡导的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的“人职匹配”,而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建立这种观念。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理念,强化指导。随着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高职院校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国家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方面开始给予重视和支持,成立了专门负责规划的工作机构,并逐步加强了对大学生职业指导资金的投入。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信息的宣传,成立相关的职业规划指导机构,强化职业规划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确保职业规划工作的科学化。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规划师资队伍。为了保障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开展,学校要制定扶持学生职业规划的相关政策,拨出专门经费,在教师进修方面投资。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一种教学工作,是用来引导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取得职业生涯成功为目的的,这就对职业生涯的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教师必须要具有合理的知识体系,较高的业务水平,并且能够对职业规划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很好的解读。同时,这些教师还应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事业心,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学校应该鼓励从事职业规划的教师进一步进修,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的水平和学历层级,并鼓励他们考取职业生涯规划师资格证书。
(三)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学科体系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对自我、社会以及其自身的职业发展进行合理定位,进一步发掘出学生的发展潜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实现其职业理想。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从学生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学科体系建设。高职院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切实有效的建立起目标明确、针对性比较强的就业学科体系。首先,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实际情况,组织校内外从事大学生职业规划研究的专家和学者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用教材。其次,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开设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课。
在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高职院校应把职业规划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一项重要手段,在政治辅导员和各职能部门的互相配合下,共同探索,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最终实现学生工作和毕业生就业的整体推进。
参考文献:
[1]高宜,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结合[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工作职业规划范文2
【关键词】职业规划指导 高校毕业生 就业工作 重要作用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85-02
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开展科学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能够科学全面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观,帮助大学生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规划。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在充分分析市场行情、紧密结合自身的优劣势的基础上,自主创业,科学创业。因此,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开展符合实际的、具有创新意识的职业规划指导,能够综合性地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服务水平。
一、职业规划指导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开展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指导,能够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导向和引导功能,使得高校毕业生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地面对就业环境,认真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努力扭转传统的就业观念,不断提升就业水平及就业质量。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开展科学的全面的职业规划指导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相比于刚刚入校的大学生,高校毕业生对于社会的需求有了一定的认知,但由于他们还没有真正走入社会,这种认知是不全面、不科学的。通过开展科学的职业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即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引导高校毕业生全面分析社会形式,全面分析专业知识及专业背景,进而精准性地投递简历。不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一是他们并没有认真地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二是他们对自身的专业能力也存在一定的疑惑,这使得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盲目地投递简历。这种“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做法,虽然有助于提升就业率,但却不利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长远发展。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工作,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在充分认知自身的兴趣爱好及专业擅长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提前规划好职业生涯,更加精准地投入社会工作中。
(二)帮助大学生做好创业准备。高校毕业生创业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学生创业有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也能够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但是,在当前大学生创业中,由于创业意识不高、创业能力不足、创业水平有限等创业准备不足,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颇高,这不仅容易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同时也会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做好创业的准备工作。对于大学生所涉及的行业或领域,高校就业规划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来引导大学生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全面调研该领域的发展情况及发展方向,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成功率。同时,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还能够借助于一些实践性的创业项目,如创业园、创业沙盘分析等来引导大学生充分地做好创业准备工作。
(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面试技巧。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由于高校毕业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信息时,很难做好精准化的定位和分析,这就容易使得大学生盲目相信企业所提供的各种福利待遇,而做出不利于自己的选择。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分析和筛选工作机会,在了解企业的背景、需求及岗位的相关职能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选择。同时高校毕业生在面试环节中,由于缺乏面试技巧,成功率不高。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加强对大学生的面试培训,通过一系列模拟面试、无主题面试等来提升大学生的面试技能,使得大学生以更加饱满的姿态来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此外,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还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和熟悉劳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明确自身的权益,合理保护职业权益。
(四)有效缓解企业对大学生的偏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毕业生存在着先天的经验不足,这使得大学生在就业中容易受到企业的排斥和诟病。对于企业来讲,他们更加希望能够聘用“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富有经验的人才,但这些正好是大学生普遍缺失的。同时,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任劳任怨的品质,对企业提供的岗位适应能力不够,这些都使得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存在着较深的偏见。在企业看来,大学生不仅适应能力低、岗位专业素养有待培训,同时大学生对于各类企业的福利、薪酬等看得比较重。鉴于此,开展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追求眼前的高薪酬、高福利转变为追求自身的长远发展等方面,有效缓解用人单位对高校大学生的偏见,使得高校毕业生更好地适应企业,适应社会。
(五)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快速成长。大学校园本身就是学生进入社会的缓冲地带,大学生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逐步将自己朝着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由于高校毕业生的心智尚没有真正地融入社会,不少毕业生迟迟无法转变自身的角色,迟迟无法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心智,使他们更加科学、更加快速地做好职业转变,以更好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中,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快速成长。在职业规划指导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社交课程,能够提升毕业生的社交能力,特别是能够提升毕业生与人交际、与领导交际的能力,使得毕业生更快地融入企业环境中。此外,职业规划指导还能够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合作共享意识。
二、职业规划指导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落实职业规划指导的社会化。职业规划指导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健康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在开展就业指导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规划的社会化作用和社会化意义。所谓的社会化意义,主要是在指在开展就业指导规划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开展开放性的就业指导规划工作,使得高校毕业生通过职业规划指导,快速地接触社会,快速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快速地融入社会。对于即将毕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过程中,学校就业部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学校就业部门的范围有限,因此学校就业部门很难真正地提升职业规划指导的社会性。因此,在高校职业规划指导中,应该积极寻求企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对学生就业的引导和规划。高校应和社会结合,探索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还需要积极调动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和学生社团力量共同参与职业生涯辅导,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职业辅导体系,实现毕业生职业生涯辅导的社会化。
(二)有效提升职业规划指导的丰富性。高校毕业生即将走入社会,他们的专业能力即将得到社会的检验。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中,高校就业部门应该注重提升和整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注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素养,使得高校毕业生符合企业的需求、符合社会的需求。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心理素质不高,应对挫折的能力有限,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一遇到困难就容易产生退缩心理,不少高校毕业生甚至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甚至轻生的念头,从否定自己到否定社会,进而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在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中,高校就业部门应该注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心理素养。全面分析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求职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矛盾,有针对性地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心理能力。同时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心理测写,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为他们提供符合实际的建议和意见,使高校毕业生能够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敢于面对求职路上的坎坷,始终保持乐观的积极的心态。另外,高校在开展就业规划指导中,还应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分析与意见咨询。通过长期的跟踪、反馈、回访等机制来全面地分析某一个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学生档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的就业部门还应会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做好个别问题学生的追踪。此外,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过程中,高校就业部门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为毕业生打造符合他们的职业规划指导。
(三)不断提升职业规划指导导师的队伍建设。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过程中,应该努力构建一支专业素养高、社会实践能力高的师资队伍。高校就业指导就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相融合的课程,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过程中,要求就业指导的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职业规划能力,同时也要求就业指导的教师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性地提升高校职业规划指导的教学水平,才能真正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时,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过程中,高校就业部门除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与教育外,还应该积极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的专业人才来兼职,通过这些社会人才的传授来提升职业规划指导课程的实践性。
总之,职业规划指导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能够积极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理念,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需求,快速适应企业的需求。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中,应该提升职业规划指导的社会化意义,不断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师资力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博澜.论职业规划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的重要作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3)
[2]吴琼.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学理论,2013(11)
工作职业规划范文3
关键词: 生涯辅导 生涯规划 生涯发展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长,加之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就业压力,在高校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工作经历过程。职业生涯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的各种工作职业的总称,是客观的职业;第二种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价值观,为人处世态度与动机变化的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学习、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来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确立阶段性和长期性的职业目标,确定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方式、方法,明确将要进行的调整和各项准备,等等。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职业指导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就业观教育、政策宣讲、信息提供、技巧指导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虽有开展,但并不普及,而且指导“做人”多,指导“职业”少,效果并不理想。在方法上主要有授课、讲座、报告会、校园招聘会等形式,基本特点可归纳为“五多五少”:灌输多,互动少;间接教育多,亲身体验少;请进来多,走出去少;思想教育多,职业测评少;一般化教育多,个性化咨询少。以上情况表明,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在总体上仍处于较落后水平,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各高校开展不同形式的生涯发展辅导是非常必要的。
一、生涯发展辅导
(一)生涯辅导组织形式。
大学生生涯辅导的具体组织形式丰富多样,一般来说,主要的组织形式如下:
生涯辅导理论课程。通过有学分的必修或选修课,向学生讲授生涯辅导的一般理论,介绍社会职业和相关政策,进行专业教育,介绍生涯规划和决策的方法,指导求职材料的制作、求职的有关技巧,等等。
心理测评。即通过心理学量表初步测定大学生的兴趣、人格特征、能力倾向、职业价值观等,并引导他们进一步自我体悟和澄清。
个体咨询。协助学生探索和生涯相关的主题,帮助其确定和调整自己的生涯规划。
团体辅导。引导学生在团体中分享自身的生涯探索及生涯决策经验,说明其生涯规划等。
专题讲座。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特质或者不同价值取向等的群体,邀请专家或成功人士就某一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获得间接的经验和感悟。
模拟训练。包括求职材料撰写的模拟、求职过程的模拟和职业活动或专业角色的模拟。
访问、见习,或称“职业跟随”。即组织学生根据他们的初步职业选择意向,到相关领域对从业者进行访问,或者观察其工作流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该职业。
实习与实训。与传统的教学实习相结合,组织学生到与他们职业规划相关的单位或岗位开展实习和实训,使他们进一步明确职业要求,并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进行相应调整。
组织面试。经常性地联系并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举行招聘会,并组织学生有序参与。
生涯安置服务。包括为学生提供用人信息,协助学生搜集工作相关资讯和寻找、获取工作机会,为学生达成就业协议提供咨询和帮助,为学生就业提供手续办理等方面的服务,等等。
因此,我们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必须符合以下要求:要符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要符合组织和社会需求;要把“志当存高远”与脚踏实地相结合,注意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简明、具体、定位适度;要把职业目标、生活目标、家庭目标等协调统一。
(二)生涯发展辅导要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台湾师范大学金树人教授认为,生涯辅导的首要任务就是协助个人发展生涯抉择的能力,帮助个人面对不同的生涯决定点(career decision-making point)时能搜集、过滤、运用各种相关资料,做出最恰当的决定。我国大学生生涯辅导面临着双重任务,既要补充大学前的生涯教育的缺憾,又要完成大学期间生涯教育的内容。大学期间生涯辅导应分阶段、分类别、有重点地以各年级时段分期进行。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培养层次构建一套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形成从入学到毕业自始至终的职业生涯辅导,在学生思想中形成一个对读书与做人、职业与道德、学业与就业的完整概念。全程生涯发展辅导要贯穿学生成长的每一步,使学生在走向职业生活之前,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准备,使学生学习有方向,奋斗有目标,从而把握就业的主动权。
1.大学一年级的职业理想与生涯发展规划辅导
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就是在心目中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学生心目中有了自己认定的理想职业,就会依据该职业理想的目标,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此做好各种准备。有了正确的职业理想,就要指导他们制定生涯规划,施以必要的问卷调查,指导他们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了解个人兴趣和专业要求,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对所选专业领域和感兴趣专业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向有一个大致了解,并按照拟定的目标有步骤地加强自己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保持自信、健康和进取的精神。
2.大学二年级的职业个性与职业测评辅导
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而且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提供相关的指导,以评估区分大学生不同的职业个性,预测其未来的职业发展趋向。再进行必要的生涯知识和职业道德辅导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做好职业心理准备,进行职业定位,形成与职业相适应的必要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职业测评体系可以让大学生客观认清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未来的学业或职业上哪方面更能够获得成功,指导学生“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己所利”。
3.大学三年级的职业分析与人才需求辅导
由专门的老师讲授职业的发展趋势、影响职业变化的因素、未来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各类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等,同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发展方向以及该行业所必备的素质和技能作详尽的介绍,使学生对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引导大学生关注职业需求变化对职业生涯的影响,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此期间的生涯发展辅导重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最好能在课余时间从事与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责任感、主动性。
4.大学四年级的职业适应指导
主要内容为就业求职技巧及就业政策的指导,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求职技巧的训炼,使其掌握正确的技巧和方法,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的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及学校的就业方针、政策、规定,指导他们认清当前的社会需要,为他们提供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使他们正确地选择职业,对社会和用人单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指导学生完成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顺利度过适应期。时刻强调责任意识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要内容。
米德(Mead)认为,个人都会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发展来不断修正自我,所以要通过适应社会教育和社会实践促进完成角色意识的变革和各种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各类生涯教育辅导中,做到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全方位的互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通过不同主题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假期调研和跨专业跨部门的联谊交流等活动,将这些活动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在活动的互动与交流中,对生涯规划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达到辅导的最佳效果。
二、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生涯发展的作用
(一)有利于正确地分析并评价自己。
大学生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规划与设计之前,必定要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并综合分析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之后才能确定一个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都能有一个全面的审视与评价。要想制定出合适的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计划,首先要正确地了解自身的现实条件,要明确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自己现在是否具备了达到理想目标的能力与素质,通过哪方面的努力或何种途径可以实现目标,等等。这些问题都要在做职业规划前认真考虑,只有深刻地分析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把握自己、发展自己,才能使自己在生活、学习及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大学生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对自身的价值有了重新的评估与认识,对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也有了重新定位。这将引导大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而对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反思并积极改进,对自己的优点与强项进一步提炼并得到充分发挥,这一过程是全面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也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大学生有了更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在职业竞争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并抓住更多的就业机遇。
(三)有利于树立科学的就业观,确立正确的职业定位。
在改革大潮涌动的今天,一方面,职业的选择日益趋向于多元化,另一方面,由于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就业压力比以前更为严峻。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现在大学生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存在着不少误区,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不断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客观环境与主观条件、主观愿望的差距来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与就业目标,从而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同时也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使自己的职业目标、自身潜能及主客观条件达到最佳匹配。
参考文献:
[1]李志明.大学生生涯规划与生涯辅导.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4).
[2]马援.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之我见.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0).
[3]刘燕.高校就业指导新模式――生涯发展辅导.江苏高教,2007,(4).
[4]隆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5,(6).
[5]高佩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人才开发,2005,(3).
[6]黄颖波.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9).
[7]赵志超.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9).
[8]赵永吉、田爱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7].高等农业教育,2004,(12).
[9]吕广文,蒋学.论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和举措,高教论坛,2010,(9).
工作职业规划范文4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就业并不是毕业才面对的问题,而是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这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大学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大学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就业期望值过高、知识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他们职业生涯准备不足、职业定位不科学,致使在择业中屡屡碰壁,不能顺利就业。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职业生涯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这已经成为每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
1、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中的问题
高校就业指导的目的是为指导学生获得一种就业能力、面向社会的生存能力,不仅局限于为毕业生实效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更要为大学生提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并使他们有能力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谋求更适合自己的职岗位,而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却影响着业指导工作的目的性。
1.1就业指导的重点是毕业生的工作安置,强调一次性就业率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体意识薄弱,具体表现在:一是求职过程中较多依赖学校老师及家长等,求职准备和主动性不够;二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自身没有客观理性的认识,求职目标模糊、应聘思路不够清晰;三是就业自主能力不足,表现在创业意识欠缺,创业期望值过高,创业能力不足。在对近600名2006届毕业生进行调查中,有近25%的同学“对未来的目标不清楚”,近15%的同学“暂时未考虑”,有创业意愿的同学不到0.5%,而对近几届毕业生创业进行跟踪调查显示,发展的速度及质量还非常有限。"
1.3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不高,没有贯穿整个大学教育
以提供就业信息为平台,以就业安置为目的,以就业政策与技巧为主要指导内容的现行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专业化、科学化程度不高。上课的老师大多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或是缺乏理论基础,就事论事;或是上课的老师本身对就业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空谈理论;缺少对大学生整个职业发展的规划。
一个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高的就业能力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一入校就在学校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进行职业目标的确立。并根据这一目标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培养相应的素质、技能,进而找到较为理想的职业。如何选择职业,如何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如何成就一番事业是很多大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就密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职业生涯规划对拓展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使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科学定位,正确认识社会竞争和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能够比较顺利地解决就业问题,施展自己的才华,促进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
2.1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历程的计划,具体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定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学习计划、训练计划和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案。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通俗意义上就是帮助学生回答“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怎样到达那里?”三个问题。解答这三个问题要涉及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学环节,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开设系统的职业生涯相关课程,配备专职辅导教师。对于大学生而言,正处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职业的选择对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2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就业能力即就业力,是指学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应聘能力、心理素质等。就业力不足,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把握机会找到理想的工作,找到工作能否尽快进入角色,胜任这一工作。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力,有效的职业指导教育和符合个人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最关键的因素。
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可以帮助他们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并根据个人优势、劣势、兴趣以及环境因素,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就业指导工作做得到位与不到位,必将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毕业后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与否。"
事实上学生良好的就业能力,是不可能在毕业前的就业指导中一蹴而就的。大学生在择业中表现出的问题在择业期间是很难得到解决的,它是渗透在职业兴趣的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就业与此前的学业、此后的职业和事业都是一个整体,要进行系统的指导,缺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
2.3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作用
西方国家的就业指导从学生上小学开始,在高中阶段就进行了职业启蒙教育,在大学阶段,学校设立了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辅导中心机构,并在各层次的教育管理中把学生的学业和校园生活与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学生为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好全面的准备。这一教育管理模式使这些国家的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开发,为其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M·L·戈德斯密德教授认为:“大学除了有责任向学生传授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其使命之一便是要为它的毕业生就业提供必要的准备。”大学就是要“成为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走向职业生涯的中间媒介”。决定就业成功与否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技能,即大学生应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要求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大学生积极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注重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的结合,培养技能性就业能力。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各有侧重,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
3.1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系统,提高就业指导的实用性
大学的就业指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个阶段的教育活动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就业教育系统。学生从走进大学第一天开始,就应接受有关职业规划的理念,并且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避免毕业前夕的不知所措。大一主要是职业理想和择业观的教育,是毕业择业的基础和前提,大二主要是基本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准备,是职业理想教育的延续,大三和大四是就业实践教育,这是就业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择业前素质和能力的集训阶段。"
所以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需要首先考虑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积累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其次,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应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等;再次,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多从事一些社会兼职工作,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掌握职业技能,正确地引导自己的职业发展。
2006年,北京大学开始把职业规划作为大学教育的第一课。复旦更是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思政教育体系,成为全校必修课。天津、浙江、武汉等一些高校也竞相效仿
3.2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社会化服务机构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服务机构的核心是学校,其次是社会和企业。这些机构不能只是提供眼花缭乱的就业岗位信息,临时举办一些就业指导讲座。高校要与社会结合,探索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建立校外实习和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开展就业实践活动,这样大学生既积累了经验,又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缩短了走向社会的适应期。同时,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的差距,及时调整和补充,进而使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同频共振。
建立信息服务机构,提供咨询测评机构是高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这些信息服务包括就业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服务,招聘服务,手续服务;咨询测评机构能够及时为学生提供包括政策咨询,心理咨询,职业方向咨询,就业途径咨询,个案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3.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队伍
2003年教育部就提出,学校要将学生学费的1%用于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要按照与学生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但是这一目标许多学校到现在仍然没有达到。光是组织招聘活动、联系用人单位等具体的信息服务工作,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就已经忙不过来,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没有建立起职业指导师队伍,很难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设计、职业测评、职业辅导等专业性强的工作。
工作职业规划范文5
关键词 辅导员 职业生涯规划 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1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分阶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针对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律,做好科学规划,把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落实到大学教育全过程。
1.1以入学教育为开端
新生入学教育是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的关键,利用这一时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部分中学生都是以考上大学为学习目标,进入大学以后往往会放松自己,失去目标。辅导员在入学教育阶段要帮助大学生们实现角色转变。结合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
1.2以专业教务为重点
辅导员应当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在社会上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前景。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土木工程所包含的专业面广,专业教育就是让同学们了解土木工程就是工程建设类的专业。大的方面包括工业厂房建设、民用住宅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公路和铁路工程建设、桥梁工程建设等。小的方面讲,涵盖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造价等。学生毕业后往往会在设计、施工或者路桥等某个小的方向上从业或发展,辅导员要帮助学生了解各个方向的特点和发展前景。
辅导员是高校中唯一走进学生生活的人,也是最了解学生的人。辅导员课利用与学生充分接触的机会来了解学生,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性格和兴趣等,并据此在确定未来的职业目标。
1.3以职业目标引导和素质教育为核心
在专业教育完成之后,学生已有一定的目标。在学校计划的安排下,他们会自己学习来提高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确定个人职业目标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前途。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选择往往比较固定。辅导员要在结合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辅导员在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个人能力与性格。性格外向的,适合从事需协调各方关系的职业,如房地产策划、监理、项目经理等;性格内向的,适合从事设计、造价、监测检测等。职业目标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几年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但是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的投资力度很大,引导学生往交通建设方向发展。
培训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必备条件。辅导员也需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上。具体来说:首先,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土木工程专业性强,学习中应把握好力学基础和机构知识的根本,辅助学习工程造价、建筑经济及管理方面的课程。其次,辅导员应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素质。建筑行业需要从业者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鼓励学生参加学生会等学生社团。再次,引导大学生参加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造价员、施工员、二级建造师等职业资格考试,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1.4做好择业、就业教育
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有能力且具备一定条件的大学生去创业。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辅导员在职业生涯教育中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生的能力和性格出发,指导他们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社会和学生本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1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大学学习过程及大学毕业后很多年发展方向和目标的规划。西方有句谚语:“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儿去,那通常的情况是你哪儿都去不了。”好多学生读中学的目的是考取大学,大学阶段如果失去规划就会失去目的和方向,伴随而来的就是对学习的放松,最终导致堕落甚至不能正常毕业。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明确目标,有目标的去学习,明白每个年级需要做些什么,也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并且去完善。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学习用功程度的增加和就业能力的增强。
2.2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求职成功率
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合理的选择自己就业和发展的方向,这就避免了毕业即失业和盲目择业。参加人才招聘会是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但多数学生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目标,求职的成功率也比较低。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求职也更有针对性,这就更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求职成功率也得到提高。
2.3有助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高校辅导员日常的工作负责繁琐,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重点之一。此工作开展成功,学生会自觉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大学阶段的发展都在正确的轨迹上。这会很大程度上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学生甚至可以成为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左膀右臂。
3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点,辅导员需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工作职业规划范文6
关键词: 高校德育; 新载体;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062-02
教育部高教厅【2007】7号文件精神要求:从2008年起,所有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从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全国各大高校以不同的形式如火如荼的开展,从某种角度上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承载着高校德育教育的大部分功能,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种延伸。
一、高校德育工作实效不高的原因
(一)大学生尚未深刻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在中学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形势下,中学生不得不一切以考试分数为中心,对德育的认识只停留在对政治课本的死记硬背,不能深刻理解德育在自己一生中的关键作用。进入大学后,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大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向主要限于顺利就业。大学教育中的专业教育比较明显地与学生的职业生涯密切相连,大学生会很自觉地进行学习,而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德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直接联系。如果高校的德育工作继续沿袭传统做法,不能使学生认识到德育在其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德育与职业选择、职业成功内在的必然联系,那么高校德育工作就难以产生实效,“德育首位”也只能流于形式与口号。
(二)德育尚未真正与智育紧密结合。反思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明显存在德育与智育“两张皮”的现象。单纯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单纯的德育活动,两者互不渗透,“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在体系、体制、课程、队伍等方面泾渭分明。人为地把德育与智育割裂开来,似乎德育工作只需由政工人员来做,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用研究如何育人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只要有技术、有知识就能在就业竞争中取胜,而只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才与他们的发展紧密相联,这就让德育完全陷入空前的“孤立”状态,使德育工作队伍孤掌难鸣。
(三)德育工作尚未真正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紧密相联。由于德育工作与专业教学的脱节,客观上不利于德育工作与学生自身发展的紧密结合。从德育工作本身来看:在内容方面,德育课程偏重理论讲授,忽视学生亲身体验与实践教学,德育课程没有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紧密相联,使学生感到空洞而看不到任何实用价值,德育课程及活动内容过多强调大原则和普遍要求,没有形成与每一个鲜活的学生个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在倡导“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德育课程应该着眼于每个个体的特殊特征,关注每个个体的发展及自身价值,激活每个个体的学习潜能,促进每个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形式方面,现行的大学德育总是囿于旧有的条条框框,继承传统有余,大胆创新不足。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载体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上大学是其具体的奋斗目标,一旦考上大学,面对高校新环境,显得不知所措,感到非常迷茫。这主要是由于这部分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该怎样面对大学生活,更不明白家庭、社会、个人的责任。因此,我们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其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找出自己在知识、能力等方面与社会需要的差距,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按照规划不断地采取实际行动,去一步步地实现规划中的目标。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的人生需求,才会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目标,才容易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人们不仅有正常的生理需求,更高层次的爱、归属、尊重的需求也是不可缺少的,而后者的满足主要来自于个体的社会化,而高层次需求的实现是必须以正确的职业选择与发展为前提的。因此,大学生应以职业发展为切入点,通过追求事业上的成功来实现人生需要,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为自己的成才和发展订立的心理契约,是自己对未来美好的具体承诺。目标一旦确定,大学生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实并完善自己。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在努力为达到目标而奋斗的时候,就会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投入其中,建立一种自我激励的机制,即使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也会全力以赴地去克服,真正从内在方面来激励自己的成才欲望和成才行为,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自觉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估,迅速准确地为自己进行职业定位,明白自己更适合什么样的工作,逐渐理清生涯发展方向,形成较明确的职业意向,从而自觉地、有目的地通过参加相对应的职业素质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自己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职业道德观、职业礼仪、职业规范等职业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核心主题,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团结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而相对来说,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专业知识等传统指标的影响力正逐渐减弱。也就是说,社会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合格的专业技能,更强调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德育相结合,依据各行各业对人才素养的不同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适应了当前的就业形势,能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德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的具体途径
(一)通过职业理想教育达到两者的结合。陆士桢教授2004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7.29%的大学生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但是其中有49.8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从数字来看,大约只有34%的大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当然,这并未考虑到其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问题。与此相对应,大学校园里被迷茫和困惑占据大部分时光的学生大有人在。因此,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是非常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树立职业理想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也是职业生涯规划中德育工作的重头戏,不做好这项工作,其他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都无从做起,更不用说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了。只有在学生心中真正树立起了职业目标,才会形成一种内驱力,使其不仅能主动学习,积极上进,而且主动接受学校和老师的价值引导。因此,相关的指导老师应把职业理想教育明确地提升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层面上来,这样学校的德育工作才会水到渠成。
(二)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达到两者的结合。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工作或职业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品质及行为规范。现在不少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害怕吃苦、缺乏责任感、缺少实干与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分支,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人才市场竞争日益越激烈的今天,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的考察越来越全面,除了关注大学生的技能之外,更加关注其所招聘人员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既要知道基本的职业道德,更要了解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特殊的职业道德,自觉地去了解相关的企业文化、纪律、规章制度等,主动地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职业道德素养。
(三)通过职业训练、道德体验达到两者的结合。职业规划教育在确立了职业目标后,行动成了关键环节,没有行动,目标无从实现,因此,要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职业训练。职业训练包括职业技能的培训、对自我职业的适应性考核、职业意向的科学测定等内容。当前,大学生进行的职业训练较少,高校可以利用许多机会,如组织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大学生校园创业活动等,在这些活动,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邀请成功校友、知名人士等与大学生座谈交流经验;可以通过勤工俭学形式,让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职业实践活动等。道德教育是一种体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
(四)通过职业价值观教育达到两者结合。职业价值观是指对各种职业的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他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去向和在工作岗位上的积极性。职业虽然有着社会分工不同,但在社会价值实现上却是相同的。职业与个人的性格、兴趣、气质、经历、教育背景存在着一个最佳匹配的问题。但也不是唯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职业和行业,他们适应了社会的新发展、新需要,一样要受到尊重。其实,职业本身并不存在好坏的问题,只要是国家社会需要的,适合自己的、自己乐意去做的都是好工作。无论什么职业,什么岗位,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只要坚持就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就是这个道理。
(五)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在目前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面前,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或择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和困惑,就业观念发生着变化。一方面,每个大学生都希望毕业后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甚至行业与行业之间在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和劳动报酬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毕业生个人的职业愿望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以至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种种不利于就业和创业的价值取向。比如:要求过急的急躁倾向、脱离实际的自大倾向、互相攀比的观望倾向、缺乏主见的依赖倾向、害怕竞争的保守倾向和确定单位后的懒散倾向等。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社会,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在完成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积累之后,在如何择业和创业的问题上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项重要职能。
参考文献:
[1] 訾红.职业生涯规划需以德育为先[J].职场管理,2008,10.
[2] 黄永乐.高校德育工作新路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教育,2006,8.
[3] 张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
[4] 徐晓春,贾万刚.德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
[5] 刘向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德育职能开发初探[J].长沙大学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