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链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物链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物链的特征

食物链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公务员管理 人事管理 信息公开 电子政务 美国

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管理事务网上公开以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网站(opm.gov)为载体,包括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在线决策咨询等主要内容,以网站的展示形式建设为公开的呈现框架。

一、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网站的总体情况

根据《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2006―2010年战略规划》,2007年3月5日,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正式对其网站进行了改版(改版后的网站首页见图1)。

网站首页主要由页眉、页脚、用户浏览、网站运行状况、新添加内容等部分构成。其中页眉和页脚是改版时新加的。打开的每一个页面都包含页眉和页脚,为用户提供一次点击进入网站的主要链接,也可以通过一次点击退出这些页面。

⒈页眉

主题索引(Subject Index):是一个按照A-Z的字母顺序排列的索引目录,用户可以按照目录找到需要内容的网页。

重要链接(Important Links):为用户提供与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业务相关的政府机构网站的链接地址,如美国白宫、美国第一政府网。

联系我们(Contact Us):为用户提供与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取得联系的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地址。

搜索和高级搜索(Advanced Search):为用户访问所需信息提供快捷入口。

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网站页眉参见图2。

⒉页脚

提供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的地址、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还有一个PD的图标,点击后出现的内容是为用户提供网站帮助的服务(参见图3)。

⒊具体服务事项区域

这部分区域是公务员管理政务公开的核心部分(参见图4)。对用户提供的具体服务主要在这部分体现,其中,既有各种信息,也有各种在线服务。其公开的基本结构为:首先以浏览者为公开内容和提供在线服务分类的依据,其次在此框架内按信息内容进行二次分类。这部分内容包括四类对象的相关信息与在线服务:一是针对社会求职者的,二是针对联邦雇员的,三是针对退休人员及其家庭的,四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者和管理机构的。

⒋主要热点专题和次要热点专题区域

主要热点专题区域位于首页的左上角,展现的是人事管理署在一定时间内的主要热点专题(如图5所示)。其具体内容可根据人事管理形势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目前这部分主要包括罗马教皇访问、退休事务、退伍军人、《美国大流感战略实施计划》、招聘案例等内容。

次要热点专题区域位于首页右下角,展现的是近期与公务员有关的会议的情况,通常以图的形式出现,点击进入以后看到的内容包括会议时间、会议地点、会议主题等(如图6所示)。

⒌最新信息区域

此区域是为新增加的内容设置的,其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一个关于新增加内容的描述与介绍(参见图7)。该区域主要以“一站式”的形式,列出了人事管理署近期和最新发生的情况,其内容按照事件发生日期的顺序以“条”的形式列出。点击“条”进入链接,会进入一条内容的简要陈述,并给出相关文件或文献资料的链接。

⒍快速浏览区域

此区域显示的是反映公众最想了解的公务员管理事务的情况、公务员管理中的主要新闻与事件、人事管理署的组织机构及其绩效情况(参见图8)。用户点击最想了解的公务员管理事务,就可进入网站访问量最多的服务页面;点击新闻与事件,可提供进入当前热点话题或新闻事件的链接;点击人事管理署组织机构及其绩效,可了解人事管理署的基本情况及其工作计划与绩效。

二、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网站的内容建设

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管理事务网上公开以网上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决策公开咨询为主要内容,其中,信息公开和在线办事是公开的主要内容。其具体框架如图9所示。

⒈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关于OPM的介绍和相关新闻,另一部分内容散见于办事公开的栏目之中。公开的信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人事管理署的基本情况,如内设机构、分支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②人事管理与服务事务的具体办事信息,如办理具体事项的内容、时限、程序、相关资格与资质等;

③人事管理与服务的基本行为信息,如具体办理的一件事情什么时间开始办理、办理基本进程、办理结果等;

④人事管理署的基本统计数据与各项工作报告,如绩效考核报告、财务报告等。

⒉办事公开

办事公开即是基于办事信息公开的在线业务办理。这部分内容主要反映在用户浏览部分。办事公开主要以不同的服务对象进行分类。目前服务对象群体分为四类:求职者(Job Seekers),寻求政府工作机会的人;联邦雇员(Federal Employees),联邦政府已录用的人员;退休人员(Retirees),已经退休的联邦雇员;人力资源管理者/机构(HR PractitionersAgencies)。

⑴求职者

为求职者提供联邦政府机构中的各种工作和服务职位与机会,包括联邦政府的工作机会(Finding Federal Job):联邦政府内各种职位的搜索和其他相关服务;学生就业机会(Student Opportunities),包括暑假工、奖学金和实习机会;职业机会(Career Opportunities),为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的人提供机会;同时提供联邦政府雇员的社会福利等相关问题的查询(Benefits of Being a Federal Employee)。

⑵联邦雇员

根据不同人员及具体管理行为进行相关说明和在线事务办理,主要包括新职员、退伍军人、残障人士、高级行政人员,下岗再就业问题、退休和再就业问题、联邦雇员缴税,福利和就业权力、休假制度说明及在线事务办理等;此外还包括联邦政府雇员的培训与发展情况介绍及在线培训,联邦政府能为联邦雇员提供的工具与资源情况说明等。

⑶退休人员

为联邦政府退休人员提供服务,包括为新退休人员提供的服务、家庭福利、家庭成本调整、死亡抚恤金等一系列的服务情况的说明以及具体事务的在线管理与服务。

⑷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机构

为联邦政府及其各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机构和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依据、工具手段、具体业务指导,使其有效管理联邦政府人力资源。

⒊决策公开

决策公开基于公务员管理事务和网站建设,是政府部门通过接受公众和机构的监督、征求专家意见、征求公众意见等形式来进行的与公众、用户之间的互动环节。决策公开的形式主要有监督评估、专家咨询和公众意见。

⑴监督评估

根据美国的法律,每个联邦机构都必须设有独立的总监察长办公室(OIG),负责对该机构开展客观的审计、调查、监察与评估,并对欺骗、浪费与滥用行为进行检查与防范。人事管理署也设立了总检察长办公室。所有人事管理署的职员和合同雇员均可向人事管理署的总监察长办公室举报资源浪费、欺骗和等方面的情况。人事管理署网站上为此公布了三种联系方式:通信地址、电话和邮箱。此外,为了更好地开展监督和评估,人事管理署开通了两条热线:退休和特殊调查热线,医疗保健欺诈热线。

⑵专家咨询

专家咨询逐渐成为政府决策公开的一种重要形式。人事管理署实行了人力资源专家接见制度。从2004年开始,许多政府人力资源专家和人力资源从业者参与了人力资源业务框架建设工作。政府在人力资源业务框架建设中征求了这些专业人士的不同观点和看法。现在,在人事管理署网站上,有专家在线提供建议的平台。

⑶公众意见

这种决策公开的形式主要是在政府网站建设、信息公开等方面征求公众的意见。人事管理署把网页作为实现公共信息及时公开的一种基本途径。人事管理署在门户网站上设立了“信息质量站点”(information quality site),用于向公众公布政府信息的质量状况,包括信息的收集、公布和可获取性等。该网页公布了人事管理署首席信息官的具体办公地址、传真号码和电子信箱,以供公众反映对人事管理署信息质量的看法和意见。

三、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网站的展示形式建设

形式建设是网站和网页实现内容布置的主要途径。人事管理署网站的形式建设,主要是围绕公务员管理中政务公开的内容进行,其目的是把信息公开、办事公开和决策公开的内容在网上呈现给公众。

⒈信息组织

⑴首页功能的结构设置

网页各功能分区采用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相结合,横向结构为主、纵向(上下)结构为辅的模式。网站支持浏览的功能设置于页眉位置与页脚,各类信息居于网页中心位置。所有信息归入五个大模块,即最新信息、对象管理与服务事务浏览、快速浏览、热点专题、次要热点专题等,其中最新信息与快速浏览内容分列左右两侧。对象管理与服务事务浏览处于页面信息的中心位置,热点专题置于页面左上部分,这也是一个显著位置,次要热点专题置于网页右下角。

⑵分层与分级信息组织结构

一级、二级、三级信息集成于首页,信息的组织架构总体上以五级为主,部分信息一键到达,多数信息两键到达。

⑶信息展示结构

信息按照用户对象的不同设置服务主题,及按照应用主题的不同整合服务项目这两种组织方式结合使用。

⒉信息标识

根据公务员管理的实际工作流程对信息进行分类和标识。

信息分类以及基于此的信息标识根据公众对公务员管理与服务概念的既定理解进行。

⒊信息导航

信息导航采取显性平铺导航方式,采用主导航条、线条色彩、内容提要、文字虚框或不同颜色显示等手段来显示信息的展示层次、信息归属、浏览具置及其信息由来路径。

⒋信息搜索

信息搜索主要有三种类型:主题索引,智能搜索,相关信息连接。其中,主题索引采取字母排列方式显示所有信息。

智能搜索有三种类型:语词(关键词)搜索,高级搜索,本级页面的具体项目搜索。其中,高级搜索的搜索定位方式丰富。

四、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网站建设的特点

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网站是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管理事务公开的门户网站,其功能结构完整、公开信息全面深入、公开效率与效能较高。

⒈公开内容突出机构职能属性

该网站围绕公务员管理与服务职能进行管理与服务政务公开。在所有公开的页面信息中,以职能信息为绝对主体,其他信息,尤其是新闻信息比重小。

办事公开是公开的重点。在职能信息中,以兼顾信息公开、办事公开和决策公开为基础,以办事公开为主。

该机构的公开内容占绝对主体。其他相关机构信息以链接形式出现,这不仅体现在设置位置上,还体现在信息量的构成上。

⒉公开的内容全面深入

⑴公开内容丰富广泛

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网站提供400多个二级目录,网页数量多达8000个。每个具体业务下面是一系列的分支服务内容,如果点击“更多”,会显示出更多的业务项目。如从公务员管理的业务过程看,其公开内容涵盖从联邦政府空缺职位的公布,到相关人员寻找合适的岗位,再到录用、培训、考核、工资福利,最后到退休这样一个全生命周期过程,包括相关信息公开、办事公开和决策公开各个环节。从机构运行情况看,其信息涵盖机构、岗位与人员信息;相关新闻、公报、公开出版物、各种手册与指南及法律文件;机构运行报告等各项内容。

⑵公开内容具体深入

不论是管理对象浏览还是机构运行,该网站信息都具体而深入。以管理对象为例,在联邦雇员主题下,如果一个新上任的联邦雇员,那么网站可引导你进入“New Employees”主题。在此主题下,在信息公开方面,有包括健康保险、休假制度、人寿保险、医疗服务、退休程序等各种相关的信息内容;在办事公开方面,不仅有相关规定,还有网上办事过程;在决策公开方面,不仅有相关背景信息,还有公众意见反映过程。以机构运作情况为例,其不仅有计划安排,同时还有相应的计划执行评估与结果报告。

⒊公开信息的共享与整合程度高

信息开发程度高,体现了高智能开发的特点。以该机构数据库建设为基础,其信息采取活模块多路径形式进行开发利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信息进行整合。

注重提高链接容量。该网站注重与其他政府间网站的协作,努力促进政府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在其页眉的重要链接部分提供了与诸多政府间其他机构的链接,而且各项管理与服务事务都有相关链接。

⒋突出机构门户属性,展示形式建设较为合理

作为公开载体的网站体现出了明显的门户特征。该网站首页以合理的信息组织、清晰的信息导航、强大的搜索功能,引导用户找到该机构提供的其所需的管理与服务信息。

⑴信息组织框架清晰

①信息的展示架构适当。信息展示采取用户对象与事务主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最先按照用户对象组织信息内容,之后各主题具体内容的组织按用户分类和按应用主题分类两种方式相结合进行:一方面对用户对象进行细化,针对特定用户人群组织服务主题;另一方面,按照不同主题组织相关内容。下面以“求职者”栏目为例,看一个用户与主题相结合的信息展示示例。该栏目包括了寻找联邦工作、学生机会、职业机会和联邦雇员的福利四个栏目。寻找联邦工作围绕主题栏目将相关资源分成6类。用户按需要进入不同的分类栏目后,网站针对用户身份或主题内容引领用户进入下一层级,最终精准锁定服务对象,缩小服务跨度,大大提高了服务内容的针对性,为用户在海量信息中快速获取自身所需的特定服务提供了便捷的通道。该网站具体对各细类网站提供全面的、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如对美国政府工作,网站提供了工作搜索、信息中心、退伍军人、表格及雇员服务等。用户可以通过身份对应、主题定位快速获取网站所提供的全方位的服务。

②信息层次清晰明了。

⑵信息标识准确易理解

网上概念与网下概念的统一性高,几乎不会发生信息误读事项;标识简洁到位,几乎没有信息标识无效现象。

⑶信息导航明晰

平铺导航层次清楚,纵向导航路径清晰,信息展示路径较短,迷航现象较少。

⑷信息搜索功能强大

搜索功能全面,有主题索引,又有专门搜索。

搜索层次设置清晰,有总体搜索,又有具体页面或项目搜索。

搜索/总体搜索既有关键词搜索,又有多种路径的高级搜索。在搜索功能设置方面,除了关键词搜索和高级搜索之外,有很多页面还设有具体的页面搜索。丰富的搜索方式保证了信息查找的高效快捷。

⒌“对象至上”理念明确,公开的效能较高

“对象至上”理念体现在管理政务公开的内容选择与形式建设等各个方面,其典型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关注对象需求。在全面深入提供服务内容的基础上,设置对象关注区域:①设置用户最想了解事项区域;②设置热点与次热点区域。

⑵将针对用户的管理与服务内容放置在页面最佳位置。公务员管理与服务的所有事务,即具体服务事项都放在网站首页的中心区域。

⑶搜索便捷。每一级页面都有功能页眉,同时通过具体页面的搜索功能,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搜索服务。

⑷页面设计关注用户体验。①页面布局繁简得当,内容简洁清晰,便于对象浏览。②页面设计的色彩、图片选择比较平实,亲和力较强。③页面浏览设置遵循对象心理要求,强化“三键内到达目标信息、0.6秒内见到点击页面”的对象心理要求。

参考文献:

1 周晓英,王英玮. 政府信息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周晓英. 基于信息理解的信息构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的意见([2006]104号)[R]. 北京:国务院办公厅,2006

4 张向宏,张少彤,姚咏. 美国政府门户网站的内容组织与资源整合[EB/OL]. [2008-07-28]. hainan.省略/data/news/2007/01/25091/

5 杨冰之. 美国政府门户网站的设计特点及启示[EB/OL]. [2008-07-28]. 省略/NewsRead/Detail.asp?NewsID=153363

作者简介:

赵宁,女,硕士,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政务、信息管理。

食物链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课堂导入;探究意识;生物课

生物课的课堂导入,如同桥梁,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如同序幕,决定着教学进程的发展和;如同路标,指引着学生思维进程的目标和方向。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我在实践中感到,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要吸引学生,还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为一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

一、找错误导入

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把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犯的错误编成题目,或是小文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找错误,学生在找到了之后再加以改正很有成就感。然后以这些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再学习相关的新的深层次的知识,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究。

在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时,由于受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干扰,部分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错误的食物链概念,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读课本,找出正确的概念,再写出课本图6.1-10中的食物链,印象不够深刻,理解知识停留在表面。因此我这样设计,写出六条食物链,请学生判断哪些食物链的书写是正确的,并说明自己的理由:A.蝉螳螂黄雀B.虾小鱼大鱼C.树 虫鸟细菌D.阳光草鼠蛇E.草蝗虫青蛙蛇F.草鼠猫头鹰。学生在分析每条食物链为什么不正确的同时也总结出:食物链应该怎么写,从生态系统中的什么部分开始,到生态系统什么部分结束?不应该出现生态系统的什么组成部分?如何准确无误地写出一条食物链?而且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同时课堂上出现了争论,有很多不同的意见,总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为了说服其他同学,都有一种积极找到正确答案的欲望,这样学生探究问题根源的积极性充分提高了,日后的检测发现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特别灵活,理解深刻。

二、故事导入

科学故事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在教学《光合作用》时,我利用了萨克斯的实验,“萨克斯每天早晨、傍晚、深夜三个时间从同一棵植物上摘下一片叶子,再用打孔器在这三片叶子上各取下同样大小的一块圆片,烘干后称重,结果发现:深夜取下来的叶片最轻,早晨取下来的比较重,傍晚的最重。”然后顺理成章地提出问题:为什么三片叶子重量不一样呢?重量不同和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有关系吗?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什么条件呢?

故事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走进了新课程,探索了新知识,顺利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内容,效果很好。

三、多媒体导入

现代科技使多媒体的搜集和呈现更为便捷,视频、图片、音频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视频录像能化抽象为直观,缩短或延长时空,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了新的知识,同时降低了学习的起点,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教学《动物的行为》一节时,我搜集的视频素材有:老鼠的贮食行为、苏门答腊的两群猴子为了争夺领地打群架、繁殖季节,雄性羚羊的争斗场面、鸟类的筑巢和孵卵和育雏的行为、乌鸦的“聚众鸣叫”行为、青蛙的捕食活动等,都是生活中不易观察的动物生命活动。伴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和动物一起体会生命的意义。看完录像大家意犹未尽,对提出的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列举了身边各种常见动物的不同行为,并归纳出这些行为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轻松,学习效果也令人满意。

四、社会热点、新闻导入

新课程标准提出生物学教学要让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使他们初步形成主动参与决策的意识。在教学《人类的染色体和性别决定》时,我给了学生一则新闻“愚昧引发惨剧:农妇为续香火残杀女婴”,看完内容后,学生都感到很气愤,但是却不能用科学的知识来解答。此时再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去解决心中的困惑:生男孩生女孩到底是不是母亲的责任?中国几千年来的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到底有没有道理?学生仔细分析原因,立刻进入了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

教学《人类优生和基因组计划》时,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试管婴儿、人工授精、基因筛查等内容出示给学生。学生的探究活动与现实生活、现代科技的亲密接触,让古老的生物学焕发了青春。

五、问题导入

给学生出示容量教大、难度适宜及梯度恰当的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更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困惑”,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学《生命的基本特征》时,用多媒体出示问题:下列说法你认为属于生命现象的请标出来,并尝试说明理由:小猫长成大猫是生长现象吗?气球由小变大是生长现象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是生物的生殖吗?一个火种点燃了许多火把,这是生殖现象吗?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的鼠妇,你轻轻一碰,它就会卷成一团,这是应激性吗?学生首先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因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所以学生之间存在争论。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经过仔细分析,认真对照,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出课堂,拓展视野,继续探究,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体。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根源的兴奋点,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结论,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并主动地学习。

食物链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产业集群;生态群落;规模效应

作为产业集群的组成个体细胞――企业,也具备了生物的许多特征,如成长、成熟、衰退、死亡的过程,物种间的链条关系等。因此利用生态学的某些理论来解释产业集群的现象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试图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中有关生态群落特征的理论来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探究。

一、生态群落的“开敞先锋”对产业集群创建核心企业的启示

众所周知生态群落的形成是自然界优胜劣汰进程的必然。生态群落形成的初始阶段也是一些生态幅度较大的物种侵入定居并获得成功,刚开始时这些物种中也仅有少数个体或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能存活进而繁殖后代。这些存活下来的物种往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特征,他们在与自然的抗争过程中不断地“繁殖”、“裂变”,衍生发展,从而呈现出群体蔓延从生的势头,以势不可挡的蔓延状态在一定地域占据主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处地区的环境,为以后相继侵入定居的同种或异种个体起了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

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最新状态,由于历史、文化或环境的变迁,一些地区原先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后来也许就不再是优势,原来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可能获得比较优势。“适者生存”的理念也督促着企业不断地进行调整或变革。在调整变革、变化替代的过程中企业也必然经历种种地阵痛,在经历颠覆之后而生存下来的企业找到了适应自己发展的土壤,并根植于某一区域而不断发展壮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与收益的增加,就不断有新的企业的加盟。在核心企业的带动下,在其周围形成了许多与之相关配套、相互合作的产业或企业,和核心产业共同发展,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生态群落形成的初始阶段存活下来的“开敞先锋”对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创建具有积极的意义,所谓核心企业就的结构而言,一般认为是由一个(可以是、或企业)充当的“”,称为核心企业,把其他“卫星”企业称为。在核心企业的引领下集群内的企业经过近距离的竞争和兼并,只有那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在竞争中才能生存下来。核心企业在这新成立的群体中处于盟主的地位。产业集群主要就是围绕着核心产业和核心产品发展起来的。核心企业作为群体主导产业,群体的“开敞先锋”,牵引着集群中的信息、通讯、资讯。集群企业模仿能力较强,好的技术、产品和企业制度得到尽快的传播与扩散。

二、生态群落的“食物链”对产业集群构建产业链的启示

食物链描述了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传输网络,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1927年英国动物学家埃尔顿(Charles Sutherland Elton)首次提出食物链,他指出食物链是一种有机体一般要依赖其他有机体作为它的食物和能量的来源,各个物种被分为不同的营养层次,最低层是“生产者”,是通过阳光光合作用,将自行用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再上层是各级“消费者”,要依赖生产者供应物质和能量;当消费者死亡以后,“分解者”会以他们的尸体为食物。可以看出食物键是能量传输的键条。任何一个中间链条的断裂都会影响到紧密相联的上、下游物种的生产不平衡态势,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产业生态系统也存在类似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传输的链条――产业链。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产业链是指在同一产业内所具有的边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所构成的价值链关系。从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链是指以某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市场前景较好、科技含量较高、产品关联度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结、向下延伸、向后向密切联系而形成的产品链。从产业间结构链的角度看,产业链是指组成产业结构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为的细分部门间的前后向产业联系。产业结构链关注的是一个产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上游和下游产业匹配,即产业关联和配套。产业结构链之间存在着相当复杂的供需关系。相关产业结构内部存在的机理决定着某一产业结构链优化升级的实现。产业链强调的是产业内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和配套关系。如果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和配套比较完善,那么我们说这些企业构成了完整的产为链,所有的企业在这条产业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只是它们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有的企业起着核心和主导作用,有的企业则扮演着为核心和龙头企业配套的角色。而一旦处于产业链链条上的某一链条断裂,则其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处于减速甚至停滞状态。

食物链上物种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可映射到产业集群中产业间链条上。产业集群是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的同类企业或相关产业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虽然这种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并不一定要求企业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但这种集中也给产业键的构建创造了有利的空间条件,通过空间上和集中优势,核心企业保留企业自身价值链上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部分,分割、转出将对竞争力影响不大的部分,吸收、合并对企业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部分,形成以核心企业为主而辐射开来的前瞻联系、旁侧联系、后顾联系,产业集群中各企业因分工协作而衍生的“小而专”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通常则会形成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产业群。通过对企业现有产品和业务的相关性进行评估。对与现有产品和业务纵向具有很强相关性的多元化生产的产品,实施纵向一体化。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内部的范围经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三、生态群落的“最适密度”对产业集群内企业实现规模效应的启示

美国动物生态学家阿利(Warder ClydeAllee,1885-1955)。通过研究发现集群能提高动物的存活能力,同时也提出了生态学中的“阿利规律”,说明的是生态群落中物种过疏和过密对种群都是不利的。生态群落中的最适密度optimum density指种群中每个个体的生存生态群落中种群个体,除了相互协作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外,当种群密度过高,个体之间也会因为争夺有限的共同资源而发生竞争,加之排泄物产生的毒害和生理反应,都会对群体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死亡率上升,抑制种群增长,产生“拥挤效应”。因此,集群中存在一个“最适密度”,密度太高或太低都会对种群增长起限制作用。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是源于企业规模扩张的有界性。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对利润的追逐引发了人们对规模经济的追求。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就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mum optimal scale,mos)”。在实践中,任意企业成本的降低都不是无界的。由此任意企业或任意地区同类工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都存在着一个客观的经济界限。

如果把某个集群看作自然界中的一个种群。那么“阿利规律”同样适用于产业集群,即在一定条件下,当集群内企业密度处于适度大小时,集群增长最快,密度太低或太高,都会对集群起到抑制作用。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样也受制于集群内企业数量和规模,如果企业太少,尤其是核心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达不到产业链生成的基本门槛,那么这类企业就不能有效吸引更多的同类企业。配套企业和相关支持机构进驻。产业链发展迟缓、集群发展缓慢的园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但集群内企业过多,会使土地、市场、人才、技术、信息、供应链等有限资源的稀缺性加剧,企业间的竞争激烈,利润下降。这时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始迁出集群所在地,集群竞争力下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减弱。因而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地“求大”、“求多”,而应该“重度”“重质”。

参考文献:

1、潘慧明,李必强.基于行态学理论的产业集群理论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6).

2、王悦.生态学集群理论对产业集群理论和实践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

3、李渝萍.基于生物群落视角的中小企业衍生演化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2006(3).

4、文风.基于竞争优势的供应链核心企业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9).

食物链的特征范文4

「要求

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基本原理,尤其是典型生态系统在生产力、生物量、食物链等能流方面的特征;掌握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调等基本知识了解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策略;了解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理解调节物质循环的原则。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1.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定义

3.生态系统的一般模式

4.生态系统的组成

5.生态系统的功能

6.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流的概念

(1)能源

(2)能流的途径

2.热力学定律与耗散结构理论

(1)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2)耗散结构理论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分配与消耗

(2)食物链与食物网

(3)有毒物质的富集

(4)生态金字塔

(5)生态效率

4.能源与人类社会

(1)能源利用与社会发展

(2)世界及我国能源现状

(3)能源策略

(三)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l、生产力概念

(1)关于生产力的概念

(2)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生产力

(3)地球表面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2.生物量

(1)生物量的定义

(2)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区别

(3)典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

3.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因素

(1)环境条件

食物链的特征范文5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幼儿勇于探索的精神

皮亚杰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指出:儿童的发展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紧密相联。基于这一点,我想方设法布置一个与幼儿年龄特征相适宜的小环境,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素材光碟等,则给我创设环境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比如我幼儿活动室里创设了《动物王国》和《植物世界》等,让孩子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的欲望。同时我会结合生活实际,捕捉一些幼儿感兴趣科学信息,在活动室里创设一个氛围,让幼儿每天的学习生活都充满生活气息和科学气息。在课余时间,我从互联网上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图片,为幼儿们创设了他们感兴趣的墙饰和活动角。我对活动室进行了分类,一类是教师资源,一类是幼儿资源。为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这样,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有效地启迪了幼儿的智慧。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爱因期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幼儿来说,在活动之前先调动幼儿对学习新的强烈欲望,激发他们对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在这样的心理状况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会事半功倍。传统的幼儿课堂教学,主要靠简单的挂图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兴趣,而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溶合,活动之前播放与本次活动有关的动画、录像等,则更易引起幼儿的兴趣,象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新颖巧妙地导引出学习新知的活动。例如在学习《祖国是个大花园》时,先让幼儿观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他们了解祖国的美丽,从壮丽山河到奇花异草,从而感受到大花园般的祖国,从而无形当中对幼儿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也为下面的学习和活动作了良好的辅垫。

三、生动形象,有效地进行了科学启蒙教育

现有的幼儿园《科学启蒙》教材是依据《小学自然常识》教材编制,这本教材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离现实、离这个时代较远的信息,幼儿对这些枯燥乏味的内容,经常不愿意去看去听。由于受到教材编写的限制,具有时代气息的一些科学内容没有在教材中及时地反映出来,因为科学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一些新的科学成果不断地涌现。我们的幼儿园孩子由于年龄较小,对动画特别感兴趣,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想方设法让静态的教材“活”起来,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等)就可以有效地突破科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给幼儿一个直观的表象,让他们学起来感觉更轻松一些,从而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例如:在教学《海洋食物链》这一课时,教学的的重点和难点应是食物链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意义。许多幼儿对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螃蟹吃小虫子,小虫子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吃腐烂的死鱼有了直观的初步的了解。有的幼儿还提出:这些海洋生物好残忍,整天你吃我,我吃它的,要是海洋里没有那么多的大鲨鱼该有多好!我笑着反问他们:如果没有大鲨鱼,食物链就会断掉,这样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呢?许多幼儿都说,这样可好了,小鱼们都安全了,他们再也没有危险了等等。我让孩子们尽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后,出示了一个动画课件演示给他们看,食物链继了以后,海洋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幼儿睁大了眼睛,看到的不是自己所想的那么简单,吃惊地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在音乐渲染下的多媒体画面中,孩子们彻底地明白了。这时孩子们又不由自主地说道:大鲨鱼你回来吧,海洋中需要你。最后我顺势说道:大鲨鱼它虽然凶猛,但它作为整个海洋世界中的一个部分,不可缺少,如果少了他们,就会发生可怕的事情。不光是鲨鱼,其它的生物也是一样。这些生物它们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形成了海洋动物完整的食物链。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演示中,幼儿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界相互依存的关系,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互动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

食物链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生态系统 供应链 种群演化 生态平衡 适者生存

供应链与生态系统

供应链是由核心企业及上下游相关经济体组成的复杂经济系统。由于人是供应链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通过学习、模仿、决策等行为维持供应链的稳定和发展,因此供应链的演化过程是一个典型的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在生态学中,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影响、演变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系统。由供应链的定义可知,其具有典型的生态系统特征。

由于经济行为的类生态性,学术界早在20多年前即开始利用生态系统理论解决经济学问题。1993年,美国组织战略学家Moore将生态学的基本知识运用在组织研究上,认为单个企业应该将自己定位成生态系统中的特定组成部分,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Costanza(1997)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估计了16个生态群落的经济总量,发现在考虑生态服务的支付价格之后,大宗商品结构、工资、利率等都将发生很大变化;李强等人(2012)根据企业价值共享和价值创造的角色错位和连接特征的差异性,提出了五种商业生态系统战略组合模型。由于供应链是在供需关系网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网络性质,因此自供应链理论的诞生开始,关于它的演化特征的研究层出不穷。王玉燕等人(2008)利用演化博弈方法,研究了逆向供应链在企业中的应用,发现只有在逆向供应链能带来额外收益的情况下,市场才会慢慢接受逆向供应链;针对绿色供应链这一准公共产品,申亮等人(2008)借助产品差异化模型,利用演化博弈论研究了政府激励机制下的绿色供应链演化模型,得出理性的政府应该选择合适的“有效补贴”,以实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

从竞争和发展角度看,供应链与生态系统具有相当多的共性特征。供应链上的管理活动注重供应链各成员的竞争演化、信息共享与协调发展,注重整个供应链的系统渐变过程。商业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也阐释了各商业物种的演化特征。此外,近年来企业供应链的发展逐渐由传统的单链式结构向多链条的横向一体化趋势演进,呈现出系统化、复杂化特征,这与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错综复杂的群落关系非常相似。因此,利用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研究复杂供应链的演化,不仅可以利用生态学已有的成熟理论解释供应链的演化,在一种新的视角下审视供应链的特征,也为预测、改善供应链的合作机制、竞争水平、发展趋势提供理论依据。

供应链网络生态平衡

在供应链演化过程中,最基本的单元是组成供应链的企业个体,即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等。企业个体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生态位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一个生物单位在群落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供应链中的个体,由于生态位的不同,按照供需关系形成了一条条完整的食物链。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由于在供应链上的强势地位,通过对供应商的评价、分析、管理来进行采购行为,供应商继续向下级供应商采购,层层采购主体之间构成了捕食食物链;某些中小企业依靠供应链上的大企业生存,层层依附关系构成了寄生生物链;逆向物流和原材料再生工厂的存在,又构成了腐食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许多的食物链,食物链之间构成了复杂的捕食关系网。同样在供应链中,一个供应商可能为多个企业提品,一个企业也可以从多个供应商处采购商品,不同的供应链之间互相交叉影响,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供应链网络。

一个稳定的供应链网络,应该是一个生态平衡的网络。供应链网络上的个体、种群、环境之间,应该存在稳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这就意味着在供应链发展的成熟阶段,供应链网络的结构应该趋于相对稳定,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切,通过竞争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并且在供应链网络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供应链成员之间共同完成价值创造、增值,实现信息共享、利润共享,主宰型企业、骨干型企业和缝隙型企业之间关系平等。为实现供应链网络的生态平衡和协同发展,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超越利润,成为企业的首要关注焦点,并且尤为看重这种协作关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就意味着供应链上的物质流动应尽可能实现循环再生,做到生态供应链、绿色供应链。

供应链种群演化

供应链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在供应链中位置的改变,使得供应链成员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发生变化,在组织内部发生基因突变,实现供应链个体的演化。为了适应外界环境,常常出现大量个体的区域性聚集或行业性聚集,企业之间呈现出种群特征,出现供应链种群。大量个体演化推进了种群的演化,在企业内部演化的同时,由于企业之间合作、竞争关系的不断进行,不断地剔除不符合本供应链发展的企业、流程,改进管理缺陷,消除过程瓶颈,引入更具竞争力的企业,并且由于种群的存在,有利于个体之间优秀基因的重组、传播,实现供应链的整体演化。

由于供应链具有典型的生态系统特征,因此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其演化进程遵循一定的生命周期。自然选择导致的适者生存,使得大多数生态系统需要经历诞生、成长、成熟、衰退直至死亡的生命周期,供应链种群的演化也是这样。

(一)供应链种群诞生阶段

进化论将有机分子合成为生物单体并进一步变成生物聚合物的过程视为生物演化的第一阶段。在供应链的演化过程中,家庭作坊组成了供应链最原始的细胞,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分工的形成,原始细胞聚拢,形成区域性、行业性集群,各种集市和专业化合作社的出现意味着供应链种群的萌芽。

(二)供应链种群成长阶段

随着原始生产细胞的聚集,初步区域群落形成,供应链种群不断壮大,组织结构趋于复杂,向着更稳定、更强壮阶段进化,进入了成长阶段。种群通过对外扩张、内部进化、功能分工等,实现个体和网络的双重强化。在这个阶段,种群成员逐渐增多,群体竞争力增强,生物多样性增加,供应链成员之间存在着频繁的基因重组和人工选择,抗风险能力增强,供应链种群不断成长。

(三)供应链种群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的供应链种群结构和规模均处于相对稳定,群落中各成员通过竞争确定了各自最合适的位置,成员之间形成稳固的契约关系,以群体身份参与整体竞争。种群表现出很强的自平衡、自组织、自适应性,竞争力大大提升,供应链成员之间通过优化整合价值链建立核心竞争力,种群的整体稳定与整体运营水平成为群落成员的核心关注点。群落中的核心企业作为群落首领,带领群落参与市场竞争,引领产销行为,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和集群优势,效益得到最优化。

(四)供应链种群衰退阶段

生态群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供应链群落也是一样。任何供应链群落在成熟完善之后,不可能永远保持生机活力,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终结、市场需求的转移和外部竞争的变化,群落的竞争优势消退,价值链断裂,现有稳定的组织结构难以维继,出现企业的逃离,企业间的合作关系被破坏,种群逐渐衰退解体。

现今行业环境下供应链种群的演化远比这复杂,但都大多都遵循了以上的演化流程。真实的种群进化过程,也应该是一个网络化的演变过程,不同的群落之间相互竞争合作,种群成员之间关系复杂交错,群落与群落之间交互作用和协同演化,共同促进整个供应链的演化前进。

内外部竞争下的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是生态系统永恒的话题。从单细胞生物的趋利避害到高等动物通过不断学习来抵御自然风险,由内外部竞争导致的适者生存促进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演化。在供应链的维度,由于内部竞争,供应链网络的组织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不适应的企业退出,更符合供应链运营模式的企业加入;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产品和技术上的创新推动着供应链内其他企业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以适应供应链的内部进化;技术进步带来的挤出效应会淘汰部分固守僵化或进化缓慢的企业,实现供应链内部更新。此外,供应链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外部环境,外部的技术、经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来自其他供应链的竞争,使得供应链必须学会在适应中生存。当某一个具体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时,相应的供应链体系便会解散,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新的供应链又会形成,供需过程不断进行重构,这需要供应链的适时调整,实现适者生存。

一个健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内在免疫系统,以实现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应对和抵抗;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柔性学习系统,可以不断挖掘自身潜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也应该是一个市场敏锐型和环境感知型系统,能够正确地预见市场变化,把握潜在机遇,做出正确的决策。适者生存的视角下,企业想长期保持竞争力,需要实现由传统供应链向适应性供应链的转变。改变传统方法在基期上的简单预测来决定产销行为,通过分散式控制、面向终端沟通、动态即时决策、并行网络化信息传播等,实现企业内外部的统一集成(徐军芹,2010)。一个能在激烈内外部竞争下保持良好运营的供应链系统,也应该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系统自发地、稳定地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信息和物质交换,系统各成员存在合理有序的竞争、合作、共享与互惠,在稳定有序的动态演进中实现不断发展。

在适应性供应链别需要注意的是持续的改善与学习。在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通过不断地学习调整生活习性,降低对环境的依赖,实现物种的延续。知识经济时代的供应链想要长期保持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实现可持续增长,需要不断根据外界变化做出适合的变化,掌握适合时代需要的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做出调整,提升对内外部变化的感知能力、对未来变化的预见能力、对产品和管理方式的持续创新能力。这种学习包括简单的操作性改善和战略性学习,操作性改善的效果是短期的和直接的,主要通过供应链成员之间技术与管理的微小调整实现,改善的直接结果是对局部环境的更加适应;战略性学习则需要核心企业的发起与驱动,目的在于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适应性学习机制,对当前供应链运营系统进行根本性变革,此外,在遭遇战略性转折期时,能够实现战略目标的平稳过渡和供应链竞争力的重构。

结论与展望

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供应链演化研究是一个新兴课题,由于生态系统与供应链在平衡、演化、竞争上的共性,生态系统的生存过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角去研究供应链的发展过程。但生态学是一门庞大、复杂的学科,如何更精确找到生态学与供应链的契合点,利用生态学的理念量化供应链演化过程,并给出精确的求解,仍有待后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Moore J F. Predators and Prey: the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3, 3

2.Costanza R.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1997,387(6630)

3.李强,揭筱纹.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新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12,9(2)

4.王玉燕,李帮义,申亮.两个生产商的逆向供应链演化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28(4)

5.申亮.绿色供应链演化博弈的政府激励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2008,27(3)

6.范旭,马军海,修妍.复杂供应链网络中的不确定性分析[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