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据分析汇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据分析汇报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据包络分析;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245-04
一、高职的含义和对高职院校评价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体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高职教育具有三个定义: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准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国家主要负责高职高专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制订基本统一的质量标准、管理办法,编制年度指导性计划,并进行监督检查。高等职业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机制、多种模式的原则办学。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类型有:短期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等[1]。
对上述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进行效率评价具有深刻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为当地政府了解本地高职院校的办学整体情况和解决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决策支持;另一方面,可以为各高职院校的长期发展提供相应的指导意见。
二、安徽省高职院校现状分析
从安徽省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07年底,全省高等职业院校达61所,在校生近42万人,许多学校兴建了新校区,为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扩张、外延发展的同时,政府除了需要进行合理引导, 建立公平竞争秩序等制度环境之外, 还需要予以宏观调控。目前,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不高。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忽视了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发展,实施扩招政策所带来的人才培养规模的巨大变化;(2)现行高职学生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没有考虑时代的变化,更新速度很慢;(3)人才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规格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及时变化。第二,高职院校的教学经费投入与使用现状不佳。造成高职院校教学经费紧缺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政府拨款太少;(2)非教学性投入所占比例太大;(3)学校创收(含企业资助经费)有限。第三,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精力投入不够,校外兼课兼职过多。第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够科学、规范,现行专业中仍存在较多问题。第五,高职院校现行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仍不尽如人意。第六,相当一部分的人反映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手段落后,效率低下,在采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技术上缺乏主动、积极态度,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第七,高职院校的产学合作教育仍做得不够[2]。
以上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安徽省高职院校整体的现状,但是各高职院校并不清楚其自身存在的哪些问题更为严峻和如何应对。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进行准确的定量化分析。目前采用的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生产函数法、神经网络、多目标决策、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以及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等方法。通过比较各个方法的特点,本文采用DEA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而言,DEA方法处理多输入,特别是多输出问题的能力是具有绝对优势的[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输入和输出的数据可以为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2)可以同时处理多种输入和输出指标;(3)不需预定指标间的关系和赋予主观权重;(4)改变了过去评价方法中将有效与非有效DMU混为一谈的局面,估计出确实有效的生产前沿面;(5)致力于每个DMU优化而不是对整个集合的统计回归优化,不仅可以排序还可以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因此,它比其他的一些方法(包括采用统计的方法)优越,用途也更广泛[4]。利用DEA方法的结果,可以判断各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并找出非有效单元的无效原因及其改进措施。
三、DEA模型
DEA方法是在经济学家Farell关于私人企业效率评价工作的基础上[5],以工程上单输入、单输出有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评价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相对有效性的效率评价方法。
假设有n个评价对象(决策单元),每一个决策单元记为DMU,j=1,2,...,n。每一个决策单元有m种投入和s种产出。DMU输入为x=(x,x,…,x),输出为y=(y,y,…,y),x0,y0,j=1,2,…,n,即其分量非负且至少有一个是正的。DMU应满足凸性、无效性和最小性假设,其整体效率模型的表述形式如下:
max=V
1,j=1,2,…,n(1)
u0,v0,u≠0,v≠0
经过Charnes-Cooper变换t=,ω=tv,μ=tu后,得到以下CCR模型[6]
max μY
ωX-μY0
ωX=1
ω0,μ0,j=1,2,…,n
其对偶模型为:
minθ
λXθX
λYY
λ0,j=1,2,…,n
其中,λ为输入输出的权系数,θ为各个决策单元效率的评价结果,如果在上述模型(3)中加入条件λ=1,则产生以下的BCC模型[7]
minθ
λXθX
λYY(4)
λ=1
λ0,j=1,2,…,n
对于上述模型(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若模型(4)的最优值θ=1,则决策单元j为DEA弱有效(BCC)。
2)若模型(4)的最优值θ
四、实例分析
1.高职院校评价指标选择
因为高职院校大多是“属地化”管理,物资资源是其发展最为主要的动力,因为政府资金投入和固定资产是物资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数据搜集的方便,我们以政府资金投入数量、学校占地面积和图书馆藏书量来衡量高职院校的物资资源。学校的发展靠师资支撑,高职院校也不例外,所以我们把教师资源作为其投入;相比本科院校,各高职院校中的师资水平比较均衡,所以我们以师资数量和师生比来反映学校的教师资源。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影响力,虽然这方面没有本科院校那么明显。在衡量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时候,我们把新生质量作为投入不仅仅是出于上面的考虑(可以反映学校的影响力),而且是因为新生质量是高校培养学生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如一个新生质量差(指入学成绩)但是毕业就业很好的高职院校就比新生质量好(指入学成绩)但是毕业就业差的高职院校更富有竞争力。
针对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其目的并不是培养科技人才而是应用性人才。所以在产出方面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考虑:产学研结合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衡量产学研结合情况的定量指标包含校企合作项目数、企业给校提供的实习岗位数。这些指标可以很清晰地反映高职院校的资金利用情况以及其与企业的联系情况,这些对学生的能力提高和综合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衡量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定量指标主要是就业率和毕业工作时的平均工资。就业率是反映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平均工资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该该校毕业生质量的认可程度。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的投入指标为政府资金投入、学校占地面积、图书馆藏书量、教师人数、师生比、入学新生平均成绩;产出指标为校企合作项目数、企业给校提供的实习岗位数、就业率和毕业学生平均工资。
2.相对有效性评价
通过求解模型(4),得到各高职院校的BCC效率值(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发现,安徽高职院校办校效率大多不太理想,只有个别高职院校达到有效状态。高职院校的整体平均效率值仅为0.5203,这说明安徽省高职院校整体上需要加大力气进行改革,以使自身的竞争力得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决策单元12、17、21、22、24、41、43、46、47的效率值都低于0.2,说明这些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资源获取和分配利用方面的严重不足。通过具体的分析和比较,我们总结了影响高职院校效率的主要因素有政府资金投入、教师人数、师生比、入学新生平均成绩、校企合作项目数、企业给学校提供的实习岗位数、就业率、学生平均工资。
效率低的高职院校应借鉴效率高院校的成功办学经验,改进自己的薄弱环节。通过弥补自身不足,发扬自身优势来提高自己的办学效率。比如决策单元16的劣势在于教师人数、入学新生平均成绩和校企合作项目数,但其有较好的地理优势,有较充足的政府资金投入,因此,该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地域优势努力保持或积极争取更多的政府资金投入,以便加大自己在师资、教学硬件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投入。
五、高职院校发展建议
针对上述实证研究结果,我们为安徽省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以下发展建议。
1.积极争取政府投资、尤其是是当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的教育经费从总体上来说是短缺的,而且高职院校大多是“属地化”管理,“输血”不足,加上自身“造血”功能的薄弱,经费使用的效率效益不高等因素,使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更多的经费困难。因此,高职院校要在积极争取经费投入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经费使用效率的提高,以便形成良性的循环。学校也要通过产学合作等途径,瞄准社会需求,瞄准行业标准,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有为”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更多的支持,实现校社、校企联动,做到互补双赢。
2.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改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模型分析,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师资队伍的重要性比生源质量要大得多。因此在高职院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优先提高师资队伍,并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尽量去提高生源质量。具体的措施有:学校要注重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加大师资引进和内部培养的投入力度;提高教师职业的收入,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教师的校外兼职现象、增加其校内教学的时间精力投入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职业的心理压力。
3.增加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岗位。产学合作教育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密切合作,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为目标,把“专业对口”转变到“专业适应”上来,把“集中参与”转变到“分散参与”上来,改变只追求知识、不重能力训练的做法,让学生主动选择单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与积极性,体验自身的价值,了解社会发展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敬业精神、共事能力、身体心理、文化功底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要求,使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作为学校应积极开展与企业用人单位的全方位合作,通过合作办学、研发项目、建立工作站、人员互派、提供零租金场地、新产品展示、签署“订单培养”协议、共同开发实训教材等途径开展与推进产学合作教育,是高职院校锻造办学特色的必由之路[2]。
参考文献:
[1]baike.省略/view/377173.htm
[2]黄秋明,等.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现状调查[J].中国高等教育,2005,(10).
[3]王晓丹,等.基于DEA方法的人力资本结构效率评价[J].经济纵横,2008,(3).
[4]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Farrell M J.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 [J]. Journal of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A,General,1957, 120(Part3):
253-281.
[6]Charnes A, Cooper W W, Rhodes 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
search,1978, 2(6): 429-444.
数据分析汇报范文2
[关键词]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收集;数据整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15-02
小学阶段所学的简单统计,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把小组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汇总,从而感受不同数据总体蕴含的信息既有所不同,又存在关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可见,小学统计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然而,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统计活动中,逐步感受收集数据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第一课时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教学思考。
一、基于问题,激发收集数据需要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关于上学时校门口拥挤的情景)。看完之后,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齐):校门口很拥挤。
师:是呀,每个学校上学时可能都是这样的情景。看完这个视频,老觉得,今天我们三年级同学上学方式最多的是乘坐汽车,可以这样凭感觉下结论吗?
生(齐):不行。
师:凭感觉可不行,需要统计,我们得用数据来说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怎样用数据来说话。(板书课题)既然要用数据来说话,那老师就现场询问几个同学。
师:有了这4个同学的数据,老师又认为我们整个三年级学生上学方式最多的是乘坐汽车,现在大家怎么想?
生1:只是4个同学的上学方式,还是不能说明整个三年级学生上学方式最多的是乘坐汽车。
师:只知道4个同学的数据,不能下结论。看来得用更多的数据来说话。(板书:收集数据)同学们,我们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呢?
生2:知道三年级步行上学有几个学生,乘坐汽车上学有几个学生……
师:同学们说的其实就是收集整个三年级学生的数据,怎样收集呢?
生3:一个班一个班地收集。
师:当数据比较多时,我们就需要给统计对象分组。(板书:分组)今天就先从我们班开始,先分4个小组来收集数据。
(小组收集,组长汇报)
【教学分析】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首先要让学生有意识地从数据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引导学生想到通过收集数据来解决问题。因此,课始播放视频后,笔者提出“今天我们三年级同学上学方式最多的是乘坐汽车,可以这样凭感觉下结论吗”这个问题。学生的直觉反应就是不能凭感觉说话,于是“用数据来说话”就水到渠成了。来自学生的生活问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数据很有必要,有了统计之后的数据,才能解决“上学方式最多的是什么”的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有些问题的判断不能仅凭感觉,要用数据说话,从而真正体会数据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与价值,充分感受到收集数据的必要性。
二、解决问题,体会数据蕴含信息
【教学片段二】
师:这是我们班4个小组同学的上学方式,那全班同学上学方式最多的是什么?
生1:计算步行上学的有几个学生,骑自行车上学的有几个学生……
师:也就是汇总全班的数据。(板书:汇总数据)现在来看看汇总之后的数据,,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看来收集并汇总之后的数据,更方便我们进行观察和分析。
【教学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需要借助于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分析这一系列的统计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的全过程,体会数据本身所蕴含的信息,是教学统计比较重要的方式。在从数据出发的统计教学活动中,学生充分掌握了统计的方法,数据分析观念得到了培养。
【教学片段三】
师:现在知道我们班上学方式最多的是乘坐电动车,你认为全年级也是这样吗?
生1:是。
生2:不是。
师:大家的意见不一致,看来还是得用数据来说话。这是老师课前收集的三年级其他各班的上学方式。(课件展示)怎样才能知道三年级学生上学方式最多的是什么呢?
生3:汇总三年级的数据。
(师生共同汇总数据)
师:现在看看这张表格(略),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通过分组收集数据及汇总三年级的数据,清楚地知道了三年级学生上学方式最多的是乘坐汽车。分析数据在整个用数据来说话的活动中是最重要的,分析数据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你们认为整个三年级学生的上学方式与我们班的一样吗?
师:我们试着比比看。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4人一组交流一下,再选其他班的数据与整个三年级的比一比。
(整个三年级的上学方式与每个班级的上学方式有一定关联,但由于调查对象不一样,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
【教学分析】分析数据时,先让学生比较我们班的数据与整个三年级的数据。学生发现统计的数据与调查的对象有关,由于调查对象不一样,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再让学生比较其他班的数据和整个三年级的数据,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的样本与总体之间的关系。对于同样的统计活动,样本与总体所蕴含的信息是存在关联的,有时样本的信息与总体的信息一致,有时不一致。
【教学片段四】
师:其实分析数据的学问可多了,刚才我们体会了调查的对象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对于我们班的数据,如果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师:按照绿色出行和非绿色出行重新分类,你得到了什么?
师:光看这些干巴巴的数据,你们可能只感受到哪种出行方式的人数多。在分析数据这个过程中,如果加上一些背景资料,你得到的感受肯定会更深刻。我们不妨来看一段背景资料。(课件展示)
师:看完后,对于出行,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学分析】用不同的方式描述数据,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发现其中蕴含的一些规律,是数据分析的基本内容之一。分析数据是从收集和整理数据开始的,对小学生来说,整理数据的方法就是分类。教师应引导他们思考“对于我们班的数据,如果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这一问题后得出“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往往是不同的”的结论。
三、练习运用,强化统计活动
【教学片段五】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老师对你们有了一些了解。现在老师想了解我们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生1:小组收集每个月份生日的人数。
师:下面我们就分组收集后再汇总。根据我们班同学的出生情况,你知道了什么?
师:刚才我们是按照出生的月份来分析的,对于我们班的数据,还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来分类呢?组员一起商量,组长填写表格。
小组汇报:
组1:按照上半年和下半年矸掷唷
组2:按照季度来分类。
组3:按照大月、小月和特殊月来分类。
组4:按照单月和双月来分类。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汇总数据比较简单,其实就是求和。最有讲究的是分析数据,同样是我们班的数据,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
【教学分析】“我们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有了前面数据收集和汇总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学以致用:“先分组统计,再进行全班汇总。”教学应不止于此,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对于我们班的数据,还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来分类呢?”这样,既让学生体会了同一组数据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得到不同的结果,又体现了不同的分析方法对理解数据信息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走向大数据
【教学片段六】
师:同学们,回顾一开始的活动,我们调查了每位同学的上学方式。一个人的数据很微不足道,但将很多人的数据汇总起来,就会有很多结论,可以做出有意义的预测。我们还是以出行为例,看一段人们在“五一”黄金周出行的视频。(多媒体播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数据对我们现在的信息社会来说真的很重要。有人就把大数据形容成未来世界的石油……
【教学分析】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在学生有了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问题以及分析方法上的指导后,教师还应扩大到大数据的简单介绍。可能学生对于大数据不是很了解,但有了“五一”黄金周人们出行的视频,有了每个人的数据,并汇总成更多的数据,就可以预测出很多的结论。这就是未来社会,谁拥有了大数据,谁就可以俯视整个世界,这就是分析数据的魅力所在。
数据分析汇报范文3
作为新人的你,是否被领导要求做很多的工作报告?是否对你的工作报告一筹莫展,不知如何下笔?是否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你的领导根本就没有看你的工作报告?对于这些,是否觉得工作报告只是形式主义?是否会因为领导对你工作报告的冷漠而心生抵触,从而拒绝再交工作报告?
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你我就可以对这个问题一起做个小小的探讨。
为什么写
首先,我们来看看工作报告的意义,也就是工作报告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工作报告,是一个销售团队的日常管理工具,它帮助销售管理者全面地了解销售人员的工作进展情况,并且针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给出工作建议,以便其有效地改善工作方法,最终达到更好的工作结果。
作为销售新人,做好工作报告,就是有序地将自己工作的内容进行整理,帮助自己理清工作的成败得失,并且让领导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在其中发现不足提供指导。
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是不是已经能够接受工作报告这样的日常作业了呢?不尽然,有些新人会认为自己的表达能力很好,不需要书面化,口头汇报来的更快更直接!其实不然,口头汇报永远就是口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慢慢地忘却你自己曾经总结过的内容,兴许你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学生时代,老师就告诫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的成败得失为什么不用笔记录下来呢?
书面化的一个显性特征是,你所有总结出来的事情都将变成你眼前清晰可见的内容。每一件事情的关键点都跃然纸上的时候,你脑海中曾经乱如稻草的千头万绪会慢慢地清晰起来,变得更有条理,并会让你将每一个点的逻辑关系理得更顺。对于一些经过多次总结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我们应该总结提炼出来,变成一个基本的工作准则,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无谓的时间损耗;对于一些经过多次总结证明无效的工作方法,我们要尽量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对于领导不看工作报告的情况,新人们完全没有必要耿耿于怀。通过上面的论述已经很清楚地知道,工作报告是个人总结提炼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你自己已经在工作报告中成为一个无可争议的受益者。领导不看你的工作报告,损失的一定是他。因为不能够有效地了解大家的工作情况,所以他不可能对团队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应有的反应,也就不能很好地达到销售目标,市场将会无情地淘汰他,而不是你。所以,不论领导看不看,你都要不折不扣地写好你的工作报告。
如何写
如果你已经知道工作报告的重要性,那么你是否还会为工作报告繁杂的内容而烦恼呢?在笔者看来,尽管每家公司的工作报告格式不尽相同,但是实质内容却基本无异。报告无非是几点内容:1.销售结果及数据分析;2.为完成销售目标做了什么事情;3.数据背后的得失评估,尤其是不足之处的改善措施。
当然,仅仅是这样的梗概,作为销售新人的你可能还明白怎么写这样的报告,笔者就这个梗概做一个简单的展开,兴许你能够明白几分。
首先,我们来简单细化一下销售结果及数据分析的内容。销售结果很好理解,就是销售的具体数字,这里面应该包括的内容有:销售总额、各品类销售占比、高中低各档占比、客单价等等。数据分析就是和销售目标及往期数据的对比,内容包括:目标完成比例、同期增长比例、各品类销售占比变化情况、各档次销售占比变化情况、客单价变化情况等等。这些数据的分析,会在下一个工作报告内容中产生很大的作用。
其次,我们来看看第二个内容,也就是我们在销售工作中做了哪些事情,这些内容最好记录下每一件事情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员、具体的事情经过和由此产生的销售促进效果。然后,你会发现每一件事情都会对我们的销售结果产生直接的作用,这个时候我们的数据分析就能够帮助你将你做的每一件事情和数据进行对应,这一切跃然纸上的时候,你就会豁然开朗地知道工作的得失。
数据分析汇报范文4
如何创设一个动静适宜的科学课堂呢?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情境、优化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评价三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教学情境,引导孩子静下心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力创设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情境,如在科学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提供实物让学生有兴趣进行观察。在良好的情境中,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观察、思考、倾听。
一位教师在执教《热水变凉》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段课件:画面上有一面时钟和一张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水温的表格(每小组有一份同样的表格),时钟在学生开始实验的同时开始计时,到每个两分钟的最后10秒开始倒计时并用红色的大数字显示,此时全班学生都自发大声地倒计时“10、9、8、7、6、5、4、3、2、1读数”立刻负责读温度的同学读出了温度计上的温度,记录员及时地在表格上填上数据,又一个两分钟开始了,同学们屏住呼吸看着屏幕等待再一次的倒计时、读温度、记温度……10分钟后电脑屏幕上出现“实验结束,分析数据!”的字样,立刻全班停止了实验,进行数据分析,大约3分钟后屏幕上出现了一张条形统计图的图样(没有数据),立刻全班安静了下来,进入了汇报数据分析结果的阶段。
无疑,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课例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关注:这节课怎么就能做到动静结合,而且动得那么有生机活力,安静得那样及时,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认为原因就在于教者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对课件倒计时的兴趣,并合理地利用了学生的兴趣点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实验中每隔两分钟一次的倒计时让实验目的变得很明确,很具体:两分钟读一次温度记一次温度。这符合心理学规律:活动目的越明确、越具体,注意力越容易保持。然后他利用课件的提示把学生的注意从实验转向数据分析。最后他用一个空表格提示学生要开始汇报了,一个没有数据的表格就如同一个大问号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转向了安静地聆听上来。课堂自然就安静下来。
二、优化教学管理,尊重天性引导守纪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纪律是成功的保证。如何在保护孩子天性的同时引导孩子遵守纪律呢?教师首先要以积极的态度专心地倾听,而且要把自己的意愿暂时搁置在一边,包括急于想说给学生的建议。要先让学生把话说完,在学生说不下去了,才作提示,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只有这样尊重学生,学生才能接受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面这个课例便是个成功的范例。
一位教师在执教《桥梁》一课时,请每个四人小组分别选出一名“总设计师”“发言人”“音响师”“工程师”。这里的“音响师”就是随时注意本组活动时小组成员的音量是否过大的。实验结束时,老师只说了“请音响师将音响调至最低!”,立刻每个小组都出现一位执法如山的“音响师”。顷刻全班鸦雀无声,每组“发言人”的讲述(介绍本小组桥梁)全班每同学都听得很清楚,字字入耳,正因为听得清楚,同学们的提问、建议才那样的深刻、有理。这种汇报才真是一次互学的过程。
这位老师很尊重孩子,他用孩子的方式(“音响师”)引导孩子自我管理(“调音量”),保护了孩子的天性也培养了孩子遵守纪律的习惯。类似的我们可以制作红黄牌,对影响他人的过激行为举张黄牌警告一下,这时你是裁判,孩子是球员,大家都在游戏,都应遵守游戏规则,学生一般会乐于接受你的提醒的。
三、优化教学评价,让暗示发挥巨大的作用
为了让过于热闹的课堂安静下来,很多老师不得不一遍又一遍说“坐正,保持安静!”或者提高自己的音量或让汇报的学生提高音量,使用话筒等。这些方法都是“堵”。其实要让课堂安静下来,暗示是很有作用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技巧的核心是暗示。”
暗示通常是指以间接的方法,不是明白地表示意思,而是用含蓄的言语或示意的举动使人领会。暗示分为言语暗示、表情暗示、情境暗示、心理暗示。比如第3小组的学生还没有安静下来听讲,教师可用言语暗示,说:“第3小组的隔壁第2小组同学听得真入神!”这表面上是表扬第2小组,但“第3小组的隔壁”就暗示第3小组的孩子要安静了,要听讲了,老师已经注意你们了。比如全班都静不下来时,可在黑板上写个大“嘘!”一连请几个同学读,这样全班学生会自发地“嘘!”。孩子会加上食指按在嘴前,课堂很快就会安静下来了,这就是言语暗示的作用。当然我们平时常用的对学生的闹用沉默来表示就是表情暗示。
暗示的作用不仅能有效地让课堂安静下来,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含蓄,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正因为教师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尊重教师的权威。因为暗示成功的条件之一是权威性。
数据分析汇报范文5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数据意识;培养策略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常会遇到相关数据的观察与测算问题,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使学生形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数据意识是学生搜集数据、整理与分析数据及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在提出的教学目标中,有多项教学目标直接指向数据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观察统计数据信息,能够用不同的方式分析与解读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对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因此,小学科学活动中应把培养学生数据意识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提高学生运用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科学探究活动中数据意识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活泼好动,探究活动给他们带来了乐趣,但是学生探究活动完成,需要在实验表格中填写相关实验数据时,才发现自己并没有关注数据,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便应付了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不了解实验数据的重要性,不会通过数据来深入思考问题。另外,由于一些探究性活动属于验证性实验,数据已经明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常朝着“已经明确了的数据”去搜集,在实验结束回报成果时,学生往往表不自己的实验所得出的数据与验证的数据相同或相近,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在探究活动中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通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在获取实证的过程中,主观心理因素往往会成为左右他们行为的诱因,这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数据的取舍与分析,导致数据的失实,这些问题制约着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二、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策略
(一)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用数据说明问题的欲望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探究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用数据说明问题的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与分析数据的习惯。例如,在教学“抵抗弯曲”这一内容时,我给学生带来了学具:支架与纸条,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一座“桥”。我又出不了多个垫圈,并告诉学生,老师想把这些垫圈放在纸桥的中间,并让学生猜测纸桥能够承受几个垫圈而不至于塌下来。学生匕嘴八舌,有的说能承受1个,还有的能承受2个、3个等。接下来,我让学生仔细观察,通过实验看纸桥到底能够承受多少个垫圈。我放一个垫圈,学生发现纸桥弯曲了,放两个垫圈纸桥更加弯曲了,当放上第三个垫圈时,纸桥被压塌了。我问学生,这座“桥”能承受多少个垫圈?有的学生说能够承受三个垫圈,我进一步征求其他学生的意见,有的学生说桥能够承受两个垫圈,因为放三个垫圈,纸桥就塌了。以上教学片段中,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用数据说明问题的机会,我首先让学生预测,但是预测往往是不够准确的,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具体的数据来说明问题,才是科学的。
(二)动手操作,学会采集有效数据
在探究活动中,我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让学生学会采集有效数据,在对数据的比较与分析中,增强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例如,在“摆的研究”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动手做摆,并让摆摆动起来,明确摆动的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小组记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并如实做好数据记录。学生探究活动之后,我让学生汇报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如有的小组三次测得的数据是59,60,59,有的小组是47,47,47,有的小组是51,50,48等等。我然后问学生数据是否准确,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不当的地方,致使数据出现较大误差,并分析一下原因。有的小组说在实验时,摆撞到铁架台了,有的说自己小组的摆好像越来越慢。我提醒学生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再进行实验,收集有效数据,再让学生汇报小组的数据。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对摆一分钟摆动的次数进行了多次测量,以期得到真实有效的数据。对于数据不可靠的情况,就要找出原因,反复进行实验,才能取得比较有效的数据信息。我还要求学生将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本或者实验报告本上,并且进行分析、比较与整合,排除十扰因素,切忌拼凑虚假数据。
(三)实验观察,学会分析数据
数据分析汇报范文6
一、领导高度重视,成立工作小组
我局接自查知后,认真领会文件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邓见胜为组长,经管站、市场信息科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农经统计自查工作小组,并对检查对象和内容、工作步骤及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布置和明确。
二、明确检点、落实检查措施
工作组在对我市近几年农经统计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检查的主要内容是:检查2011年以来各乡镇农经统计报表数据是否真实、准确,统计数据与财务报表和农村基本经济情况等是否一致;是否存在虚报、瞒报、漏报统计数据的行为;是否存在未经批准伪造、篡改统计资料行为;是否存在泄漏统计资料的行为。同时查找农经统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及时整改,杜绝在统计中弄虚作假的现象,提高和保证我市农经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通过检查,效果明显,所有调查单位都是按照《统计法》规定对农村统计数据进行统计上报,不存在违法乱纪行为,绝大多数统计数据符合当地实际,基本客观地反映了各乡镇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法律意识增强,质量有待提高
通过自查,全市农经统计工作总的情况是好的,各乡镇党委、政府对农经统计工作越来越重视,统计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化,统计环境越来越改善。
总结近两年来的农经统计工作,虽然能够按时按质完成了上级布置的农经统计的各项任务,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统计方法的科学性有待提高,数据质量还有上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