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养老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养老前景范文1
论文摘要:台州自1994年撤地建市以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业用地的扩张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化进展,使得大量的农用地非农化,伴随这一过程产生了失地农民群体。由于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既丧失了拥有土地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权利,同时又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失地农民面临着极大的社会风险。通过被征地农民失地养老保险机制的发展模式研究,探寻运作过程中各职能主体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的差异和效果,探索成功案例的体制性因素,总结和探索推广的途径。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工业区、开发园区建设征地拆迁及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加大(虽然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但政府可以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将集体土地征用为国有土地),在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平均分配的基础上,作为1种生产资料,能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食品,同时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也能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由于土地承载着农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的双重功能,一旦土地被征用,不仅意味着农民失去生活来源,而且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其收人主要来源的职业。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决定了就业安置途径艰难,同时大多数农民对现金消费的短期化行为导致货币补偿根本无法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因此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障社会和谐发展,促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1、国内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各地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各有特色,总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1.1嘉兴模式:土地换保障
土地换保障是指在规划区范围内的农户,将自己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一次性流转给政府委托的土地置换机构,由土地置换机构为失地农民符合条件的现有家庭成员统一办理各项社会保障,土地置换机构将根据土地管理部门规定的失地农民的安置费、土地补偿费、水利设施费、撤组转户费等费用全部或一部分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1. 2南海模式:土地换股权
1992年,广东省南海市(现为佛山市南海区)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行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把农民承包的土地折成股份分摊给农民,实现农民土地权利由自然形态向资本形态的过渡。
1. 3芜湖模式:农村建设用地入市
该种模式中乡镇既是土地流转的组织者,又作为中介人具体参与到流转之中,农民按年分红,分享土地流转带来的收益。
1. 4咸嘉模式:留地安置,综合开发
湖南省长沙市咸嘉湖模式的具体做法,概括起来就是“三集中、三统一”。①集中管理全村土地,统一进行拆迁补偿;②集中安置农民住宅,统一进行综合开发;③集中使用土地补偿安置费,统一安排农民生产生活。小区管委会对征用地块的土地补偿费和劳动力安置费进行集体统筹管理和使用。
2、台州市失地农民现状分析
2002一2007年的6a间,浙江省台州市市区共征用土地6 425 hm2,其中征用的耕地面积为6 428. 4 hm2,占征地总面积的71. 14%,年均征用土地1070.8 hm2,失地农民人数达9. 78万人次。国家实行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但台州市人民政府从经发展角度考虑,对市区用地指标进行政策倾斜,加之市区加大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台州市区用地指标稳中有升,被征用土地、失地农民人数呈逐年增加之势,而人均耕地逐年减少,2007年耕地面积仅0. 026 7 hm2/人(表1),失地农民养老社会保障压力日益增大。
2. 1失地农民基本状况
为了准确分析台州市区失地农民的现状及其影响,作者在3个不同乡镇的10个村社随机抽取300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为确保调查质量和真实了解农户在土地征用方面的情况,对样本户全部采用入户调查的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准确全面反映失地农户的实际情况。
在调查的样本户中,共计1 088人,其中,女性548人,占总数的50.8 %;男性540人,占总数的49.2 %。按被调查农民的学历划分,被调查农民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544人,占50%;初中学历324人,占30. 15 %;高中学历133人,占12. 22%;职高学历4人,占0. 37%;中专学历32人,占2. 94 %;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47人,占4.犯%。家庭人口以3 }5人为主,占80. 73 % , 2人及以下家庭占13. 95%;家庭人口5人以上仅占5. 32%。调查对象中有职业技能的人数不多,而且多是驾驶、泥(木)工活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专业工种。
统计调查资料显示,接受调查的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占到被访问者的50%。该结果明显受访问过程中被调查对象选择的影响。因为台州市农民在外从商较多,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已外出,采访对象多为老人和妇女,这部分人的受教育程度往往较低。也就是说,样本中所示的受教育程度低并不表明此地区的整体教育程度低。因此,尽管当前总体上农户受教育程度仍然偏低,但该次调查受样本户选择方面的影响,农户整体受教育程度低的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放大。由于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缺乏从事第二、三产业所需的技能,因此很多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表2)。
2. 2失地农民就业情况
在所调查的300户农户中,共有劳动力664人,其中无业或失业人员12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9%,他们都是在征地后找不到工作或是没有找工作的人。其余自己就业的539个劳动力中,自己联系找到工作的为21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1%;通过亲友或其他关系找到工作的为17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6 %;安置就业只有86人,占被调查劳动力人数的13%;而通过职业介绍机构或者通过电视、报纸的招聘广告找到工作所占比例非常小,分别为3%和2%。 转贴于 调查农户劳动力就业表现出以下特点:①失地农民无业和失业情况较为严重。②自谋职业依然是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主要途径。③农民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主要是亲朋好友或熟人介绍,职业中介机构和宣传传媒所发挥的实际作用有限。④受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制约,招工安置对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作用和意义日趋降低。⑤台州市区土地征用后失地农民的就业面临着供需脱节的突出矛盾,其未来前景不容乐观。⑥从就业流向看,第一产业就业的失地农民数量大量减少。在征地后仍然有工作或者找到新工作的农民绝大多数完全脱离土地,离开第一产业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许多农户有偿把未征用的土地交由集体组织统一出租给政府经营,只有不足20%的失地农民仍然在第一产业就业。⑦在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失地农民人数增加比较明显,总量超过80 %,而且仍然表现为不断增加的趋势。这部分农民就业适应能力相对较强,他们或者做点小生意,或者从事进人门槛较低的建筑和服务等行业。在二、三产业中,房屋租赁是台州市区失地农民收人的1个重要来源。台州市区位于台州中心城区,作为沿海地区其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快速,再加上台州市区本身经济发达,吸引了大批外来打工者,形成了大规模的流动人口,这些流动人口需要有落脚之地,所以房屋租赁有长期有效的市场。所以,对于台州市区的失地农民而言,适应上述市场需要,出租房屋已经成为他们稳定收人的主要来源。
3、台州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机制
根据浙江省对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台州市区实际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创新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长效机制。
3. 1创新失地农民养老参保新模式,实行“即征即保”
对被征地村的农民一律实行“即征即保”。目前失地农民社保按照自愿的原则进行,造成大部分失地农民,尤其是经济较落后乡镇失地农民只顾眼前利益,不自愿办理社保。但从长远角度而言,不建立长效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机制,“三农”问题难以解决,今后必会带来一系列社会稳定问题。同时,要根据各部门的职能分工,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建立和落实保障工作的具体流转程序。劳动保障、国土资源和财政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密切配合,促进“即征即保”工作顺利展开。“即征即保”工作不到位,社会保障部门可不予出具相关证明,国土资源部门也不得办理被征地村的土地征用手续。
3. 2创新失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筹集机制,稳固资金渠道
3. 2. 1政府支出部分计入土地出让底价,建立财政社保专户在“即征即保”过程中,政府出资部分要及时进人被征地农民社保基金,确保到位。对目前尚未到位的政府承担资金,已经超过了规定的应到期限,督促各级政府抓紧在短时间内实现到位。但从台州市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情况来看,由于原有操作模式中,政府出资部分往往规定从年度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而各地政府基本没有提取这笔资金,挪作他用。因此,创新失地农民社会养老资金筹集机制,将政府支出部分计人土地出让底价,土地拍卖成交后,由国土资源部门代收代缴,直接划人财政社保专户,专款滚存使用,这样就能保证失地农民社会养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纳人征地成本的社保资金标准按一次性补缴金额进行测算。
3.2.2征地补偿全面实行区片综合价,落实被征地农民权益维护责任针对当前工业用地招拍挂后地价大幅上升的新情况,按照群众生活水平不降低的要求,提高征地区片综合价,并扩大征地区片综合价覆盖范围。适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土地出让收人的使用必须首先确保足额支付征地和拆迁补偿费、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支出、保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补贴支出。按照有关规定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纳人征地补偿安置费用,以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利益,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提高保障水平。土地补偿费视各村集体经济实力情况,原则上留在村集体,用于支付村集体缴纳部分;土地安置补偿费除用于支付社保资金个人缴纳部分有结余的,再发放到被征地农民手里。
3. 3创新失地农民养老参保新机制,实现公平公正
改变交费方式,采用一次性缴足保障资金做法,坚持当地政府、村(组)集体、农民个人共同出资的筹资制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当地政府承担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30%,列人土地出让价格内;村组集体和农民个人承担70 %,分别从土地补偿费和征地安置补助费中安排,尚不足以支付的,由当地政府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解决。选择参加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原参保人员,尚未缴足村选定年限资金的,村集体和个人应补交缴足,一次性有困难的可在规定期限内分期缴纳。
社区养老前景范文2
社区康复是一种基层康复,它的优势在于低成本、覆盖面广。文章就广东省社区康复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情况作了介绍。
关键词:
社区康复;人才需求;培养情况
社区康复是一种基层康复,它的优势在于低成本、覆盖面广[1]。笔者就广东省内社区康复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情况提出见解:
一、社区康复行业发展前景
(1)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医学作为一支医学新力军,正蓬勃发展,它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寿命的延长、环境污染的发生,残疾人、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等康复对象在社会人群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康复和健康的愿望、要求和需求都会越来越大[2]。功夫熊、点妙手、点到等上门推拿服务的兴起也提示人们对家庭康复、社区康复的行业需求。
(2)社区医疗的发展:按照卫生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中央编办发〔2006〕96号):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康复医疗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配比还达不到国家要求。国家目前正对医疗资源进行分级改革,将充分发挥社区医院、基层医院的分流作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比三甲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更高,这必定使社区医院或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有所发展,由此带来对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大。
(3)我国社区康复行业现状:供需严重矛盾。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94亿[2],约占总人口14%,远超于老龄化社会的10%标准。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到2015年,中国至少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目前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3万人,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尽管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增设专门的康复机构,要求二级和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康复医学科,但目前康复的主要工作以三甲医院康复科为核心,康复机构的数量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康复需求。我系2015年开展了社区康复从业人员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省的社区康复或基层康复部分从业人员是由其他专业医务人员兼职,普遍存在康复概念模糊,专业水平有限,且人才短缺的情况。
(4)广东省对社区康复的重视: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25号),要求“各地要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设置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或培训项目,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训,开展养老护理员远程培训试点,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根据广州市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有多位委员的提案涉及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如5083号(附件2)提案建议:职业学院定向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在学期间考取养老护理资格证等。5090号(附件3)提案建议:依托职业学院做好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这些无不说明了广东省内社区康复、养老服务人员目前处于人才缺口,加速发展的状态。根据《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提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情况的通知》(穗教高教〔2015〕15号)文件,市教育局更对此提出了人才培养摸底调查。
二、广东省社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现况
目前,广东省内设置有康复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康复人才培养的院校有广州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中山大学等。其毕业生多数在机构康复就业,较少流入社区医院或养老行业。省内高职高专水平院校暂时没有开设社区康复专业。有部分体育院校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其就业方向主要针对运动对队医、保健按摩师等职位。省内河源卫校、东莞卫校等中专院校开设的康复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基层康复和保健企业。因此,目前广东省内还缺乏社区康复高职高专学历培养。由于广东省内开设社区康复专业的高职院校暂时没有,因此没有招生就业的参考数据。通过我系对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调研,社区康复专业招生情况较好,社会对社区康复专业人才,特别是养老服务机构对该专业需求巨大,企业都愿意签订“订单式”培养合同。职业技术院校开设专业都是要以就业为导向,社区康复专业毕业生多到民政部门下属机构如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就业率较高,但毕业生对养老服务机构青睐度较低,但只要愿意,就业就基本不成问题。总体上,社区康复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乐观,但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改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到基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广东省经济发展较快,社区康复服务需求较大,要求较高,目前高职高专社区康复学历培养仍存在严重缺口,有基础的高职院校可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以满足社区康复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卓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2,2(2):16-19.
[2]李剑,尹莹,李励.医学理论与实践[J].2008,21(1):121-122.
社区养老前景范文3
以陕西省为例,据2006年的统计,该省60岁以上老年人为375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319万人,占到全省人口总数的8.58%。庞大的老年群体的需求,将带动巨大的服务业发展。但是如何真正实现“六个老有”,如何构建我们的和谐养老之路,这些问题不仅在考验社会能力,更是在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
西安:养老院服务参差不齐
陕西省老年公寓里,81岁的刘文惠老人总是喜欢收拾她和老伴的小房间,她每天总要把他们的全家福和金婚纪念的照片擦拭一遍。
曾经住在西安市后宰门小学的他们,因为城市改造不得不搬出老房子。现在对他们来说,这里才是他们的家。
自从2006年重阳节,刘文惠老人和老伴商量,为了不给两个条件并不宽裕的女儿增加负担,搬进了这座老年公寓。曾经他们也请过几次保姆,但是不是因为嫌老人麻烦、照顾不好,就是嫌工资太少。她总是抱怨:“现在称职的保姆真难找啊。”
57岁的马召斌是这个公寓的主任,自从部队复员转业后从事老龄工作已经20多年了。对于刘文惠老人的情况,他说:“其实这在养老服务业中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障中的薄弱之处。相对而言,入住老年公寓是这些没有人照顾的老人的最好归宿。”
当记者问及即将面临退休的马召斌:“您对自己以后的养老问题怎么想的?您的子女又会怎么想?”
他说:“我的归宿肯定也在这里。不是儿女没有能力,也不是没有养老的意愿。我认为这是一个观念问题。子女有自己的生活,虽然他们避免不了为父母养老的责任,但是不应该成为他们的沉重负担。也不应该让他们受到舆论的责难。以后养老事业也将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这个大趋势也是毋庸置疑的。这对我们的传统观念来说,是一个挑战。显然,这还需要整个社会达到共识。”
据马召斌介绍,陕西省老年公寓始建于1992年,1994年11月1日开始营业。至今,公寓接待老人最多达到了97人,年龄最小55岁,最大的102岁。
2004年6月因为设备陈旧和现实需要准备重建。经过四处奔波,筹集到1000万元资金重建后,陕西省老年公寓终于2006年重阳节开始营业。
重新开业后的老年公寓共住进16名老人,平均年龄在80岁。由两个服务员专门负责他们的起居。因为承受能力有限,接收的只是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老人。“如果可以接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这里早就住不下了”。按照10%的比例,现在全西安市仅需要社会养老的老人就达到了30万。而西安市不管大小、无论公办民办的养老院才60多个,并且规模很少能超过100人。至于条件和质量更是良莠不齐。“毕竟他们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而住在这里的老人们却觉得自己每月850元的费用,并不是物有所值。饭菜不习惯、没有健身器材、娱乐就只能是打打麻将,精神生活贫乏等等。
“虽然这个公寓是西安市唯一一个由政府主办的,但是也是自收自支。整个公寓的运营资金除了老人们缴纳的费用外,还有老建筑和沿街门面房的租赁费。”马召斌说:“生活费用的标准是由省物价局定的,看起来这样的价格对没有什么经济收入的老人似乎太高,但是即使是这样现在我们还是亏损。而且经营规模不大,除了争取社会募捐和帮助,很难再投入资金搞建设了。但是,即使亏损着我们还是要坚持下去。”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人每月餐饮至少得300元,平时基本的日用品也由公寓负责更换和购买,每星期还要对老年人进行一次巡诊,再加上水电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每个月脑子都算着这些小账。”
马召斌说:“作为西安市唯一一个由政府主办主管的养老机构,它的社会效益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我的想法并不是赚多少钱,而是考虑把它做成西安乃至陕西养老公寓的一个样板,能为其他民营力量做出示范,引导和鼓励他们加入到这个行列中。而且可以把我们这里作为一个从业人员的培训基地,为养老服务业输送人才。”
陕西:养老服务困难重重
根据2006年陕西省老龄委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省现有养老服务机构(包括敬老院、托老所、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共873家,设计床位为18075张,实际入住老年人10527人,平均入住率为58.24%左右。
入住率较高的为商洛市92%、汉中市88%、榆林市77%;入住率较低的为西安市和咸阳市38%,其余均为40%以下。
从业人员总计2508人,占设计床位数的14%,平均每个从业人员要承担7.2张床位的服务量。个别民办养老机构每个从业人员要承担10张甚至以上的床位服务量,在873家养老服务机构中,有医疗机构的仅为10家;临终关怀服务机构仅宝鸡市有2家(1家公办、1家民办);873家养老机构中公办的为717家,集体的为75家,民办的为81家。全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总数,占全省老年人总数的4.8%,难以适应迅速增长的老年人口的社会化需求。
陕西省老龄工作委员会于昭勇介绍说:“近几年,全省养老服务业有了初步的发展,但从总体而言,陕西省养老服务业无论从资金投放,还是政策扶持都是较为欠缺的。各养老服务机构自身在经营管理、服务质量以及硬件设施上,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陕西省各养老机构普遍规模偏小、设施简陋、功能单一、影响力有限。就西安市而言,老年人口已达95.8万人,占总人口的12.9%,目前没有一家上规模(500张床位)、设施较为齐备、服务上档次的养老机构;各养老机构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与服务,养老机构之间,养老机构与老年人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渠道和平台,导致大部分养老机构只能被动地等待老人入住,而想进入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由于情况不明、信息不畅,没有办法如愿以偿。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子女不主动送父母去机构养老,怕别人说自己不孝顺,而部分老年人想入住却怕子女面子上不光彩,只能委曲求全;低收入(退休越早,收入越低),导致部分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望而却步。
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公共财政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够,很难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民间资本大都看好养老服务业的前景,但惧怕前期的大投入、低回报甚至无回报,再加上准入制度不规范、不明朗,致使大部分投资者不敢涉足。
各级政府的财力有限,致使部分养老机构四处“化缘”,甚至靠救济维持,少数民办的养老机构创办人,搭进全部积蓄,惨淡经营。
养老服务业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导致各类养老机构在布局、定位、从业人员培训、资格认证等方面缺乏全面、系统地规划和规范化管理,现有的养老机构在硬件设施、服务质量、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管,部分养老机构成了实际上的老年人集体宿舍,吃的是份份饭,闲来打麻将、玩纸牌度时日;有的医疗护理设备简单,手段落后。所有这些,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前景:社会养老需要社会力量
为了不断满足社会化养老的需求,陕西省宝鸡市2007年年初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事业的意见》,并成立了加快发展养老事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2004年9月29日,以市政府第46号市长令的形式颁发了《宝鸡市老年人权益保障办法》,共27条。其中对65岁以上的老人在医疗、乘车、旅游等方面保障了他们的权益。并建立覆盖全市的养老服务“110”呼叫系统平台。本着“关爱、温馨、服务”的宗旨,在全市搭建“999110”为老服务总平台。主要负责为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询、家政服务、老年婚介、老年维权等相关单位的联络与推介服务,并在每个社区建立养老服务中心呼叫系统。
陕西省老龄工作委员会福利处处长房焕民认为:“中国的养老方式大致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其中家庭养老占到95%。即使其他两种方式所占份额很少,但是要真正让社会承担这么大基数的老人养老,仍然是一项巨大的任务。”
而宝鸡市在养老服务行业中走在整个陕西省的前列,尤其在社区养老的模式上,有着自己的特色,值得在全省推广。
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示范,大力发展家政照护、医疗保健、护理康复、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项目,实行有偿、低偿和志愿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2007年宝鸡市在三区两县建成27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市财政给每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补贴20万元,建成不少于300平方米(含休息室、保健室、洗澡房、灶房、餐厅、阅览室、娱乐活动室、厕所等)适合老年人人性化特点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宝鸡市已建成2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占任务的74%,到10月底27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2008年扩大到各县,每年财政下拨1000万元用于发展养老事业,到2010年全市所有社区全部建立起养老服务中心,使空巢老人有一个温馨的“家”。
房焕民认为,养老事业最终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可以由政府作为主导,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养老服务业。
“但是,要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应对老龄化社会,满足庞大老年人群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制定养老服务业规划,实施政府对养老服务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建立养老服务业发展管理体制,培育老年服务中介机构,培训专业化的为老服务队伍。”
在运作模式上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加大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扶持福利性,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遵循“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的原则,对已在运作的公办养老机构,采取股份制改造或出让经营权等办法,由政府主导、市场化动作,逐步做活做强。对于民办的养老机构,由相关机构考察评估,按实际床位或入住的对象,由政府按月或按年分别采取不同的标准予以补贴。
社区养老前景范文4
日本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政府对策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理论基础探析
社会性别视角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中国老龄用品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区域差异的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制定研究
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综述
发挥老年群体潜在价值助力实现中国梦
养老机构老年人伤害预防处理机制研究
养老地产发展模式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农村养老资源供给评价
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资源探析
构建长期照护体系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
老年期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的构建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多元化养老格局下的互助养老
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实证研究
老年教育的现状与发展需求调研报告
论老年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以吉林省为例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
国际社会应对老龄化的经验和启示
基于风险视角的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浅析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
居住安排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
重庆地区失能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调查
中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和走向
无锡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生命政治视角下我国社区型养老模式再思考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构建分析
养老机构服务纠纷的主要特点及其应对
信息科技介入我国老年人生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老年人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及性态度调查
需求评估: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江苏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老年人健康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
日本、韩国长期护理教育培训体系比较及思考
志愿活动参与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人消费类型分析——二、三线城市个案研究
居家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背景、创新与前景
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城市社区老年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农村传统大家庭中老人核心凝聚力问题的个案研究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状、原因及地区差异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战略选择
山东省城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敬老文化的发展困境及其纾解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
社区养老前景范文5
窗外,还有上千万的家庭处于杨卓所面临的困境中。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3年初的预计,到2015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5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30%。城市化加速了老人与子女的分离,快速增加的生活成本和不合理的制度鸿沟进一步阻碍了他们随子女迁移的步伐。
尽管近年来政府试图解决养老服务业的短缺问题,但在九华兮秀董事长杨为民看来,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不管是胡温时代还是时代,政府对老人都很关爱,政策很多,但就是没有细则,实施不下去。”面对前来采访的《中外管理》记者,杨为民显得有点惆怅。但这并未阻碍她继续推进自己的养老事业。作为中国养老社区模式的领导企业,九华兮秀从2008年开始先后在北京昌平、怀柔等地投资建设了数十家养老社区。
养老产业的重点是服务
由于传统家庭结构的解体,其中的一部分人必须摆脱家庭养老的模式。但问题是这部分老人离开家庭后去哪里呢?目前主要的去处还是传统的养老机构,比如养老院和敬老院等。然而传统的养老机构只是为老人提供了“一张床”,加上养老机构自身经营惨淡,大多数人还是无法接受将老人送到这样的机构。
这让地产商看到了机会,近年来面向老年消费者的养老地产迅速兴起。地产商试图通过建设老年社区,配以老年人需求的各种配套服务和设施解决养老难题。但在杨为民看来,养老地产的模式(社区养老模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老人所需要的服务和文化问题。九华兮秀将传统养老院和养老地产的优势结合起来,创建了养老社区新模式。
养老社区基本包含两大特征:其一是医养结合,就是要求养老机构必须配备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医疗机构。九华兮秀所有的社区,都配了医疗资源,为每一位老人做服务。其二,老年屋的概念,就是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型住房,这些住房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性和生活需求。“九华兮秀主要是做养老产业,与传统养老产业有着典型的区别,一是侧重服务;二是做养老社区。”杨为民说。
九华兮秀从2008年开始,通过兼并收购传统养老院和敬老院(公立养老机构)的方式迅速扩张。为了解决跨地区支付,九华兮秀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资源部合作,老人一旦入住九华兮秀,将享受社区的一切待遇和福利。为了解决人才的配备问题,每个社区除了社会保障专科医院之外,还有一个非常上规模的实训中心。除了老年人正常的娱乐开心等之外,人文关怀方面主要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九华兮秀养老产业护理学校有一个心理学专业,学习心理学,护理人员跟入住的老人聊天,让老人开心。九华兮秀做的比较到位的一项服务是心理服务,定期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跟老人进行互动和交流。为了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九华兮秀每到一个地方投资,第一寻找的就是食品特供基地,有些是直接投资来解决老人食品的供应问题。
前景广阔,但现实也很残酷
作为一个在政策环境尚不明晰背景下运行的崭新商业模式,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是显而易见的。其中就包括:如何打造养老社区这一新养老模式商业生态链条,如何保障投资的持续性,又如何梳理与政府的关系等。
养老社区是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和新兴的行业,不得不面临多元化的业务考验。九华兮秀养老产业集团下属四个二级集团和两个中心,分别为医疗集团、养老社区集团、教育集团、营养集团、品牌运营中心、福利中心。分别负责每个社区的医疗保健康复、专业的日常护理、食品安全特供等功能的配备。像大多数开拓一个新行业的企业一样,他们必须深入了解自身多元化经营的动机和诱因,清晰地把握养老社区各业务在公司业务组合中的地位和作用、种类和形式、方向和途径、手段和模式,以及多元化的绩效与风险。
过去,养老机构都是政府支持的公益性事业,所以对人才队伍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但作为一种崭新的、以服务为主的养老模式,其对人才队伍的要求是显而易见的。如何通过一批优秀且稳定的队伍来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仍是这一模式面临的考验。
通过并购公立养老机构发展起来的九华兮秀,一方面必须处理与政府理不清的关系;另一方面还必须解决机构内部的双轨制问题。正因如此,商业资本迟迟不敢进入这个领域。杨伟民曾经想过让自己的企业上市,经过一系列的咨询后,她暂时终止了上市的想法。她说:“九华兮秀所有养老社区的老年公寓都是没有产权的,因为土地是划拨的,只有一个长期的试点权,这部分资产怎么做账,怎么进入我们的账面,这是最大的问题。”
社区养老前景范文6
【关键词】南昌市 社区 养老模式 人口老龄化
自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开始,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速度持续加快,养老问题成为了社会的焦点,加强和广泛探索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养老模式是我们面临的迫切课题,“家庭式养老”在我国的主导地位难以为继,由于我国养老保险的财力、物力有限尚不能满足养老机构的建设需求。为此,探索新的养老形式和途径将应运而生。我南昌市小金台社区在实践中倡导的“五全”养老模式受到老年人认可和社会支持。为此,笔者就该养老的方式或模式的形成、核心内容和运行效果进行了现场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内容及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南昌市小金台社区60岁及以上者,研究对象获取方法,即通过南昌市红十字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爱心工作室和该社区相关负责人所提供的620名老人名单进行编号并实施系统抽样,最终获得样本150人(占该区全部老人24.20%)。根据课题设计要求,信息收集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每一位老人进行面访填写,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健康状况、“五全”养老(全人:从头到脚提供帮助、全家:家庭每个成员都来关照老人、全护:从预防、治疗、康复、保健、起居等提供护理、全面:从社会、生理、心理诸维度提供帮助、全程:对整个生命过程提供服务等。本次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49份(有效回收率为99.3%),问卷经核对后采用双录入方法输入电脑,使用EXCEL2010、SAS9.1软件分析。
2结果
2.1小金台社区养老对象的一般情况
在完整的149份调查问卷中,男性占34.23%(51人),女性占65.77%(98人),男女比例为1:1.92,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75.02±8.95岁,男性为75.86±8.82岁,女性为74.58±9.03岁,两者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409 ,P>0.05);关于文化程度的分析,笔者将其归纳了三个档次,发现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居多,占到全部调查对象的50.3%,其次为初中、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者,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的人员分布无差异(χ2=0.093,p=0.993);关于养老保险,以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为主,63.76%者的人均月养老金收入在1000~2000元。关于老年人慢病患病调查提示,患病率为62.40%,对前五位疾病统计其排序依次是高血压(73.12%)、冠心病(41.94%)、糖尿病(16.13%)、脑卒中(9.68%)、肿瘤(4.30%);在调查中还发现有21.5%的人存在脏器功能障碍。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同一个体同时患有多种疾患者也有较高比例,慢病患病率在男女之间未表现差异(χ2=0.194,p=0.660)。
2.2“五全”养老模式的应用现况
笔者采用TOPSIS法综合评价 [4]了该模式中的条目内涵、必要条件、设施支持三个方面15个指标值,每5个指标值为一组进行权重排序,结果见表1。关于条目内涵,“全程”排第一位;五个必要条件中,“筹措必要的公共资金”是最为关键的,排第一位,其次是“有党政支持”;在基本的设施支持中,最为重要的是“就医便利”。
表1 TOPSIS法对不同对象指标值与最优值的相对接近程度及排序
五全模式 D+ D- Ci 排序
条目内涵
全人 0.9172 0.6429 0.4121 5
全家 1.0066 0.7967 0.4418 2
全护 1.0520 0.8050 0.4335 3
全面 0.9449 0.6661 0.4135 4
全程 1.0579 0.8589 0.4481 1
必要条件
爱心奉献精神 0.8132 0.6811 0.4558 3
榜样人物作用 0.7730 0.5831 0.4300 5
党、政组织支持 0.8014 0.6961 0.4648 2
生活便利情感有寄托 0.6998 0.5648 0.4466 4
筹措必要公共资金 0.7402 0.7523 0.5040 1
设施支持
超市购买便利 0.9861 0.6366 0.3923 5
出行便利 1.0259 0.7179 0.4117 3
通讯便利 1.0377 0.6716 0.3929 4
娱乐健身设施齐全 1.1212 0.8227 0.4232 2
就医便利 1.0390 0.8303 0.4442 1
2.3 “五全”养老环境等调查
笔者关于五全养老模式得以推行的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了调查,认为邻里、家庭和谐,良好的爱老敬老氛围,居有南丁格尔奖、中国红十字志愿服务特别贡献奖获得者章金媛老人及其带头实践和小金台社区党政组织高度重视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风气是分不开的。在座谈中,该模式的不少实践者坚信,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榜样的引导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有机结合起来,将会使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如怎样选拔热心积极服务的楼院长、加大模式内涵(如孝道文化等)的媒体传播、构建养老对象、政府和社会各方养老费用(含养老金)合理分配比例、养老工作的监督评估指标等等,得到被查对象的高度关注。
3讨论
本次通过收集南昌市小金台社区养老者的相关信息,探索了一种介于社会养老与家庭式养老之间的新型模式,它是基于我国快速老龄化现状应运而生的产物,作为新生事物应予高度重视。从某种角度上说,该类养老不仅丰富了我国养老形式并且对进一步推进养老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在实践中该模式也尚存在某些不足,其一,模式的践行需要建立在一个良好而文明社会的环境之上,其二,从目前该模式实践体会分析,尚需完善养老者的必备设施,其三,养老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还不够丰富多样,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活动安排上应做到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即增加更多的内容和形式,以提高养老质量、减少养老支出、降低突发事件率,突出了家庭与社区双重载体。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历史较短,缺乏成熟的理论准备和系统的政策设计,如何养老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有研究提示,提供个性化养老模式可以满足残障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有人提出给予居家养老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一方面能把老人生理、心理护理提高,一方面也能享受全家养老的温暖,实现由“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的转变。笔者坚信这些探索在不久的将来,将获得成果。
参考文献:
[1]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3.
[2]张旭升,吴中宇.农村家庭养老的实证分析[J].社会,2003,(3):20-23.
[3]章晓懿.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研究[D].江苏大学,2012.
[4]毛玮,胡良平,周诗国.加权TOPSIS法的SAS宏程序优化[J].中国医院统计,2011(01):76-78.
第一作者简介:邓鹏飞(1989―),男,汉族,江西赣州,南昌大学医学院,研究生,硕士在读,研究方向: 衰老与慢性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