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流行动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流行动计划范文1
关键词:动态需求;应急物流网络;配送模型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制定应急机制、保障体系、应急物资筹措、储存与配送方案,这就是应急物流。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的区别在于应急物流体现在“急”字,强调配送效率第一、效益第二,这与商业化物流业以营利为目的明显不同。普通企业物流配送一般外包给第三方,专业的物流企业会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这些物流中心是固定的,同时,接受的配送任务也是指定的,但是,应急物流的配送中心需要随着受灾点的增加而移动,配送目的地及需求也在动态变化,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应急物流的动态网络配送研究成为必要。
1应急物流研究现状
1.1应急物流理论研究
应急物流是应突发事件中资源配置要求而生的,对应急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急物流设施选址、突发事件信息处理与应急资源分配、路径规划等。其次是对应急物流的组织形式与保障体系及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
应急物流服务设施一般以救援点、服务站等形式存在,这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预先建设好的应急物流据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具有重要作用,对移动配送中心的建立起到支撑作用,应急设施的选址也具有重要意义。应急资源分配及路径规划均为应急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内容,这是核心内容,一般研究基于响应时间为目标,即配送时间最短,以车辆配送路径、载重限制等为条件计算最优的配送点设置,包括数量与位置。
1.2应急物流模型研究
目前大多数研究均基于静态需求构建物流配送模型,对于应急物流的研究也缺乏需求动态变化的特性的考虑,配送任务固定的前提下构建优化模型计算最优配送路径。然而,应急物流的配送需求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动态变化的,学者Coburn,A.等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Fiedrich,F在对多国地震统计分析中提出:受灾点对物资的需求是可变的,物资配送时间往往会被学者所忽视。
针对应急物流的动态变化特性,也有一些中外学者提出相关观点,对应急物流建模提供基础,如姚杰提出应急物流配送优化问题目标函数更重要的是考虑时间因素,Heung构造了一个最优救援物资配送模型,通过分阶段方法实现,Hall构建了一个旅行时间问题模型,其中的时间要素是动态变化的。
通过对应急物流的概念的剖析,分析其各要素,参考相关学者关于应急物流的建模,对其中涉及到动态变化因素的挖掘,本文构建了一个动态网络配送模型。
2动态网络配送模型的构建
2.1问题描述
根据算法我们可以获得移动配送中心负责区域内的配送线路,以此类推,可以计算出所有配送中心区域的配送路线。
4应急物流实例
上述章节对应急物流下配送中心选址、配送线路规划等作了建模,那么构建的模型是否具有实用性,我们将用一个实例来说说明。
应急物流的典型案例是灾区应急物资的配送,假设某灾区设定了10个救灾物资需求点,派往灾区的运输车辆最大载重6t,平均行驶速度40km/h,每个物资需求节点对应急物资的获得均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详见表格),如果没有及时获得物资将陷入危险。物资需求点在不同配送周期物资需求不同,假设每天为一个配送周期,表l给出2天的物资需求及对物资的配送时间要求变化表、节点距离表及加权网络图。
根据floyd算法对表2进行计算可以获得矩阵,进而获得矩阵(为中间结果,此处不列示),根据模型式(7)计算获得移动配送中心。
第1个配送周期:计算获得移动配送中心为V3,V4,即将移动物资配送点设置在物资需求点V3与V4,再根据二级配送模型计算出具体运输车辆配送路线。依据式(8)逐个计算移动配送中心负责的物资需求点集合,可以得到2个移动配送中心的配送范围分别为:V3负责节点V1,V8,V9,V4负责节点V2,V7,V5,V10,V6。根据前一节给出的算法依据满足最急需求为目标逐个计算配送路径,可以获得如下配送子任务及相关路径:子任务V3V8V1,子任务V3V9,子任务V4V7V2V6,子任务V4V5V10。
第2个配送周期:进入第2天,一个新的配送周期,此时各受灾物流需求点对救灾物资的需求以及对物资配送的时间要求都发生了变化,根据移动配送中心选址模型计算得到新的配送中心为V2,V4,继续根据式(8)计算各需求点集合,可得:V2负责节点V1,V6,V9,V4负责节点V3,V7,V5,V10,V8。根据满足最急需求为目标逐个计算配送路径,可以获得如下配送子任务及相关路径:子任务V2V6V9,子任务V2V1,子任务V4V7V2V6,子任务V4V7,子任务V4V3V8。
从模型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两个周期里节点4均被选为移动配送中心,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节点4处于连接中心地位,与多数节点相连,并且到多数节点的距离都较短,因此移动配送中心选址模型运行与实际需求结果基本相符,再者,根据2个周期中2个中心的配送子任务中出现了2条线路以上,并且有线路只有一个配送对象,这说明了按最急需求优先配送中存在单个节点配送并且车辆接近满载情况。在应急物流配送中配送车队本身的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及时安全完成配送,受灾点才能获得物资,因此,单独配送有存在的必要。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构建的动态网络模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物流行动计划范文2
具体打算如下:
第一,以新型工业化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信息化带动行动计划,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制造业中去,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加强高科技与传统产业的对接,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纺织、丝绸等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产品换代。
二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加快提升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工业咨询、技术服务等生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以基础产业为支撑的、以生产业为配套的产业集群优势。
三是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千方百计地帮助搬迁企业克服困难,协调解决企业搬迁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在完成市属非化医类企业的“退城进区”扫尾任务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化医类企业的扩张性搬迁工作。同时围绕城市化建设,有计划地逐步将对城市环境有影响的工业企业搬迁出城(镇),向各类开发区集聚,形成科学合理、符合建设生态城市的产业新格局。
第二,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途径,全力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一是做大产业,推动培育特色产业基地行动计划。按照产业布局规划,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基地、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等5个国家级的产业基地和常熟高分子新材料、吴中医药、吴江光电缆、太仓特种材料、张家港精细化工、昆山精密模具等10家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以及特种钢及制品、特种化纤纺织品等20多家市级产业基地,形成集创新、研发和产销于一体的制造业基地。
二是做强企业,实施培育大企业行动计划。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原则,加快建立产业发展导向基金,重点扶持220家年销售收入将超10亿元的企业,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促使各类资源向这些大企业倾斜,打造一批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20*年,力争新增3—4家年销售收入超100亿的大企业。
三是做优产品,启动自主创新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在工艺设计、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等方面与国际认证体系接轨,扩大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坚持名牌带动战略,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开发新品、争创名牌,支持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成为行业龙头,推动更多的“*制造”向“*创造”转变。20*年,力争新增1—2个中国驰名商标、6—8个中国名牌、10—15个省著名商标、35个省级名牌产品。
第三,以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努力构建“三足鼎立”格局。
一是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大发展的良好环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36条精神,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制定并实施培养企业家行动计划,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营造更加浓厚的创业环境、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更加高效的服务环境、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
二是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主要是“一个中心,七个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好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使它成为政府为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除此之外,还要建设融资担保、创业发展、公共技术、信息咨询、人力资源、信用、社会化服务等七个平台,形成面向全社会的“方便、快捷、高效、优质”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三是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行动计划。要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发挥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新增担保额60亿元,把具有最佳成长性的中小型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成长的烦恼”,引导其上规模上水平。重点推进“四个一百”工程,即扶持100家成长型、100家科技型、100家外向型、100家节约型民营企业。
第四,以开展循环经济为抓手,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一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原则,实施节能降耗行动计划,对563家重点耗能企业进行监测,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抓示范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的园区、一批绿色生态乡镇(街道、社区)、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
二是大力开展清洁生产。依照《清洁生产促进法》,围绕水、大气两个环境系统,针对长江、太湖、阳澄湖等三个重点流域地区,突出印染、冶金、造纸、化工、电镀、建材、医药等七大重点行业,结合各行业特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实施一批节能、节材、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项目,减少环境污染。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围绕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抓好环保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环保市场,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培育一批适应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需求、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优质产品。
第五,以转变增长方式为手段,切实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一是加大工业合理有效投入。坚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和分工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机遇,主动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引导资金投向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现代服务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改造,抓好一批带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重大项目,对146个列入江苏省重点项目导向计划的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推进核电阀、数码印花、熔体直接纺等70个项目开工建设,以及实施银河、梦兰、沙钢等10个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项目。
二是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通过引进尖端技术,增强大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技术引进企业的二次创新能力。在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产业自主发展的能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和前端环节发展延伸。
三是加强“产学研”联合。主动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接,通过知识、技术、人才等的高度集中,促进科研、教育、生产一体化,促使一批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六,以促进协调发展为目的,推动我市工业经济上新台阶。
一是加强生产要素协调平衡。要对经济中潜在的问题有高度的敏感性,进一步搞好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综合平衡,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提高经济运行调节的前瞻性和主动性。重点要加强对电力运行的监测分析和调度安排,集中精力制定并实施各项错峰避峰方案,组织企业有序用电,合理安排夏季高耗能设备检修,增加企业轮休密度。
二是做好银企合作工作。抓好652项工业新增长点项目,重点是100项新增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省级新增长点项目,积极向有关金融机构推荐,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等问题,帮助企业早日竣工、投产,使其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二是拓展国内国外市场。要实施“走出去”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在海外投资兴办实业,建立海外生产体系、销售网络和融资渠道,贴近市场,贴近原料基地,直接利用当地资源和市场,为企业尽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提供先导服务,不断提高我市工业品的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第七,以现代物流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生产业扩张。
一是扶持一批重点物流企业。要制定并实施现代物流行动计划,以沿江开发为契机,充分发挥沿江三市港口以及各类开发区作用,充分利用港口、陆路口岸、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仓库)、高速公路接口,建立面向不同区域、不同服务对象的专业化现代物流园区。重点做好开通“苏深港”物流专线的协调工作,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专业运输、物流配送
、仓储管理、国际采购等为内容的现代物流。
物流行动计划范文3
“互联网+”到来,物流进入新时代
早在2014年,“互联网+”概念还未被正式提出时,物流专家、《物流技术与应用》常务副主编王继祥就敏锐观察到互联网将给包括物流在内的传统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提出“物流4.0”概念。他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业互联网大潮的推动,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物流自动化等技术的成熟,物流业正走向互联网化,进入“物流互联网”时代,称之为“物流4.0”时代。物流互联网大幕开启,必将带来物流业的新一轮变革,而每一次变革都将带来无限商机。
“物流4.0”时代应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物流标准化的确立。要实现物流互联网,物流标准化就是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可以讲,没有物流标准化,物流运作实体网络必然难以实现开放与资源共享,不能实现网络化智能运作,这与“物流4.0”时代的互联网精神背道而驰。第二,信息化和智能化装备的广泛使用。信息化实现了物流运作的可视、可运筹、可优化、可智能控制等等;智能化则实现了物流运作中的自动反馈、自动处理、自动作业等功能,这将大大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第三,集约化的物流运作。集约化,既是“互联网+物流”发展的趋势,也是目的。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分布式系统,庞大的网络信息共享,可以在更大网络范围内实现车辆资源、人力资源、仓储资源、货物资源的信息共享和统一调度,做到最优配置。
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三个条件
第一,技术进步。
产业的革命和技术的革命都有一个叠加积累的过程。毋庸置疑,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触发了一系列的产业革命,以互联网为核心,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基础的技术革命,已经可以实现互联网与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给实体产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让实体产业跨入了“产业互联网”时代。物流行业的创新发展同样如是。
而从物流技术角度来看,也一直在创新发展。物流装备从最初的机械化代替人力,到自动化提高效率,到智能化与柔性化发展以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技术进步使得物流行业具备了与互联网对接、融合的基础。此外,面对客户需求的变化,物流信息化公司也在与时俱进变革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更加深入研究行业,开发更贴近客户需求的产品;第二,更加开放的心态,相关的软件系统能够与客户的系统对接,实现物流信息的无缝链接与传递;第三,更关注客户采用信息系统的便捷性和低成本,因此很多软件企业采用SaaS模式提供服务。
另外,作为移动终端的智能手机迅速发展与普及,其性能日益强大,为物流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物流O2O迅猛发展提供了广袤的土壤。
技术进步产生如此大的推动力,以至于在此次专题采访中,几乎所有被采访企业家都表达了对技术的重视,对研发的重视,对技术人才的尊重。在互联网时代,技术更新周期更短;而“互联网+物流”的融合,也使得复合型人才备显珍贵。
第二,思维转变。
一方面,物流是个很古老的行业,也是个有着江湖气息的行业。这个行业中奋斗出来的企业家自然有一股拼搏精神,但也难免有一种“圈子”的概念,固守自己原有的利益。而对“互联网”这种新生事物难免有隔阂和排斥。
但是,时代的潮流是无法阻挡的,互联网经济提倡的就是连接和共享。连接强调信息的无缝、顺畅流动,并且要能互动。具体到物流行业,过去依靠信息不对称牟利已经不太可能。客户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物流过程的掌控要求也越来越高,物流企业必须去适应这种变化,主动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系统并与客户对接。这几年,共享经济越来越热,提倡资源的有偿或者无偿分享,其本质是强调资源最大化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个潮流下,需要物流企业摒弃传统的观念与做法,懂得联合同行,甚至联合对手,用新的模式去做大共同的市场“蛋糕”。
另一方面,很多专家和企业家都谈到,要避免对“互联网+”狭隘的理解,即不能把“互联网+”仅仅看成技术变革,看成一种手段;而应跳出技术范畴,甚至跳出物流本身看“互联网+”,把它视为一种历史变革,在整个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再去重新定位自己。只有用这种思维指导企业发展,才有可能迎来企业质的飞跃与升华。
第三,模式创新。
当“互联网+物流”火热起来的时候,一大批创新型企业蜂拥而起。例如,受到“滴滴打车”的启示,货运O2O大量涌现,想以此解决货运需求与货车运力不匹配的问题。但是物流行业与出租车行业毕竟是不同的领域,其间需要处理的问题更加复杂。因此,在一时的热闹与繁华过后,剩下的佼佼者,都在更深入地研究这个行业,推出更贴合市场与客户需求的业务和服务。有的企业深入某些细分领域,有的企业推出更具特色的产品与服务。
要是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待“互联网+物流”所带来的变化,那更是千姿百态。现代物流是具有流动特征的复合型产业,一边连着制造业,一边连着消费者。因此,在各个环节,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优化的空间和改善的可能。每个企业都按照自己对物流行业的理解,探寻与摸索着。
但现代物流业的本质未变,就是服务。物流企业要生存发展、要盈利、要上市,必须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虽然企业的特点、产品或者服务千差万别,但是共同追求有两点:一是更加强调用户的体验和参与感二是让客户有更高的满意度。
不要认为行业格局已定,那只能说明你想象力不够。在一个创业如此便捷、经济生活如此丰富的时代,一个好的想法、一个超前的技术都有可能演变为一个商业奇迹。
“互联网+”重塑物流生态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正式,从12个方面对“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作了具体部署。相关文件别指出,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要破除营商环境“软制约”;要突破信息基础设施和冷链运输滞后等“硬瓶颈”,打造智慧物流体系,发展物联网。这对物流行业的发展无疑是利好和促进。
“互联网+”给物流行业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就曾对物流行业变局作出预测,包括:1.轻资产快速扩张,重构物流生态;2.IT技术从后台走向前台;3.物流与电商融合加速;4.加速O2O渗透,线上线下齐发力;5.巨头加快布局物流;6.强化末端物流的渗透;7.延伸供应链金融,创新商业+金融模式;8.资本助力行业加速整合洗牌。
物流行动计划范文4
一季度网购增长41.3%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高出工业增加值增速5个百分点。此外,1~2月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实现25.3%的增长,与传统工业利润的负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以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高技术服务业则成为经济增长中的亮点,一季度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达7607亿元,增长41.3%。电子商务带动了快递物流业发展,一季度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46.8%。发改委称,通过线上红包刺激线下民众消费,展示出“互联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的巨大价值。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培育经济新动力的若干重大措施,在放宽注册登记条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对外开放、跨境电子商务法规标准和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重大改革举措。
易观智库分析师在报告中分析称,由于国内网民规模增长逐渐放缓,互联网和网购的普及率均已相对达到高位,因此电商市场的增长或将进入企稳阶段。此外,移动网购也在迅速崛起,占比已达到30%。
物流行动计划范文5
这两年,国内的电子商务发展速度逐渐提高,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3万亿,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推动了物流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主要有B2B、C2C、B2C等几种常见模式。B2B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模式,由于受电子商务企业规模的限制,一般企业不会投入过多的资金建立自己的配送队伍,因此,主要靠第三方物流公司所提供的物流服务。C2C是消费者对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模式,这种模式下,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都没有能力组建自己的物流配送队伍,因此必须依赖第三方物流的支撑。也正因为C2C业务的发展,铸就了中国快递行业的高速发展。B2C是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比较典型的有京东商城、当当网、1号店、苏宁易购等,它们之中有一部分比较有实力的,有自己的物流配送,同时也有第三方物流。一般情况下,会在一些大中城市或者重要城市设有自己的配送中心,而一些二、三线城市则采用第三方物流,在自营物流无法送达的订单会委托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配送。但是无论是自营物流还是第三方物流由于规模效应不太明显,专业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二、电子商务物流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布局缺乏统一规划。从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可以看出,电子商务物流主要是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自营物流以服务自己的商城为目的,主要出发点就是自己的客户群,第三方物流更是各自为政,占领自己的地盘,因此,从整个物流的布局来看,缺乏统一规划,资源配置效率低,重复建设多,资源浪费惊人。
(二)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因此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的。我们应该完善物流环境和物流机制,不给不法分子机会,让物流发展速度更快,能更好地和国际电子商务物流接轨。
(三)物流标准化程度低。物流标准化主要包括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物流信息标准化等,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大部分物流企业由于对物流标准化的重视不够,因此导致物流标准化程度不高,降低了物流速度,提高了物流成本。
(四)物流服务功能不全。目前,不管是自营物流也好,第三方物流也好,物流的服务功能都有待加强,应该更好地运用仓储、运输的物流功能,提高物流的综合,利用物流推动电子商务的不断扩大,发挥电子商务物流功能的作用。
(五)物流智能化水平偏低。日前,国内最先进的智能物流平台———武汉智能物流园在华中地区投入使用。在各行各业都加速向“互联网+”领域渗透的同时,发展智能物流将大大降低运输等中间成本。中国道路运输协会调查显示,中国卡车的空载率高达40%,车辆配货停车的间隔时间平均长达72小时,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通过互联网解决车货匹配问题后,货车配货时间明显缩短,物流成本降低。这也充分显示了我国快速发展智能物流的重要性。
(六)物流行业人才缺乏。物流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物流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操作经验,而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一般都欠缺实战能力。物流行业人才缺乏,最主要的还是缺乏物流高级管理人才。
三、构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物流配送解决了电子商务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配送体系是否完善也会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在构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政策上应给予大力扶持。随着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电子商务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在论坛上表示,要“以‘互联网+’为契机,抓紧配套实施‘快递+’战略,加快快递与制造业的联动,强化快递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衔接,促进快递与金融业的互动,扩大冷链快递网络的覆盖范围,引导市场主体细化产品层次、延长服务链条、提高附加价值,抢占市场先机。”商务部牵头的《促进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专项规划》目前正在会签,据悉,规划将包括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国际化等内容。政府相关部门从政策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是政策的落实与实施还需要一个过程。
(二)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物流标准化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就企业的运营层次而言,物流标准化,不仅是促进企业完成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基础,同时,它还对降低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有重要作用,并能够提升物流的效益,使得物流企业的利润不断提升,成本不断降低。我国物流的发展水平相比发达国家而言仍有较大差距,政府对物流行业和物流标准化工作越来越重视了,所以政府将加大力度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推动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
(三)大力培育较高层次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物流业要发展,人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行业的特点决定了物流业需要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物流人才。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不仅需要中低端人才与操作人才,同时还需要中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目前,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学历教育、在职证书教育和岗前培训,通过这几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能够满足中低端人才与操作人才的需求,但是中高端的物流管理人才,不仅要经过系统学习,还要有经验积累的过程,不然很难达到现代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此,除了需要加大物流专业建设的力度以外,还需要加快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在高校学习的学生提供实践场地,以培养实践性强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行动计划范文6
[关键词] 上海物流 SWOT分析 核心竞争力
一、引言
现代物流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上海市作为国际大都市,近年来加快推进了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物流业已成为支撑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明确物流行业发展定位,提升行业竞争力对促进上海商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上海物流行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
1.上海市物流行业发展优势分析
(1)上海现代物流发展迅猛
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2005年上海物流产业总产出达2550亿元,比2004年增长18%,物流业增加值为1189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5%。2006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5.37亿吨,稳居世界第一大港,集装箱吞吐量2171万标准箱,居世界第三。上海已初步形成了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模式的现代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2)国家物流相关政策的出台与上海市市政府的重视
国家“十一五”规划把发展现代物流业放在了重要位置。2004年8月国家发改革委等9部委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上海市政府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把推进现代物流业持续发展作为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市发、改委牵头制定“十五”和“十一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支持现代物流业的政策。
(3)物流“软件”建设成绩斐然,口岸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上海口岸“大通关”工程的启动,“上海大口岸物流信息和电子商务统一平台”建成并成功运营,“一站式”服务,“5+2”通关制度的实施,“电子口岸”的启用,航运信息平台的构建,使上海口岸“流”得更快。通关快、货流畅、效率高为上海物流发展提供了好环境。
2.上海市物流行业发展劣势分析
(1)物流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一方面大量的企业物流需求未能释放,物流服务外包明显不足,低端物流服务竞争过度,金融物流、供应链策划等高端物流服务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缺乏集成运用信息技术,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的骨干物流企业。物流运营效率有待提高,网络功能有待进一步优化。多式联运式无缝连接不够,陆路运输较为拥堵,铁路、港口、内河运输运营效率有待提高。
(2)物流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专业物流人才缺乏
上海物流业RFID等先进物流技术应用普遍较少,专业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以及物流标准化还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业需要。现代物流业人才仍显不足。目前物流人才多是从交通运输、航运、外贸等行业转过来的,缺乏熟悉现代物流业务、了解国际惯例、富有操作经验的中高端物流专业人才以适应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进程。
(3)上海物流业发展的劳动生产率、专业化程度、行业集中度与国际物流行业差距较大
从国际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上海物流产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以2004年为例,劳动生产率:上海物流行业人均增加值上海为20万元/人,而香港、新加坡分别为33万元/人和35万元/人;专业化程度:上海物流外包占总费用的25%,明显低于美国的49%和欧盟的65%;行业集中度:上海为5%,香港、新加坡则为26%和47%。
3.上海市物流行业发展机遇分析
(1)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带给上海物流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EXPO 2010作为世界性的大型博览会,将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五流”汇聚的局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网络化发展加之世博会举办将促使传统物流进入综合化、集约化、协同化和最优化的现代物流发展阶段,根据预测为期184天的上海世博会参观总人次将达到7360万左右。世博的举办将给上海物流业带来新的商机。
(2)2010年上海亚太物流中心将初步建成
2010年,上海将初步建成国际重要物流枢纽和亚太物流中心之一,现代物流业将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了上海现代物流“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领域和空间布局,确定了四个重点物流园区:深水港物流园区、外高桥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和亚太综合物流园区,同时结合陆上货运交易中心的建设,建立覆盖全国各地的150条公路专线网络,提高上海服务全国物流发展的能力。
(3)物流业已成为支撑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上海现代物流业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一直保持较快增长,2001年到2005年,物流业增加值从628.6亿元增加到1175.5亿元,年均递增16.9%,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3%。快速增长的物流业已经受到了市政府的重视,支撑了上海经济的快速增长。
4.上海市物流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1)改变上海现代物流业的整合现状存在的“三分三不”问题
所谓三分,即物流管理分立、物流资源分散、物流流程分割。现代物流运行中的市场规则、政府调控、企业运作、行业自律等方面缺乏协调;社会物流设施、设备、信息、人才、资金等资源分散,难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现代物流8个环节,缺乏合作与融合。所谓“三不”,主要指物流功能不全,物流服务不周,物流效率不高。这种“三分三不”问题,势必造成上海物流业普遍存在的库存大、周转慢、成本高、效率低、服务水平不高的现象。
(2)上海现代物流业的区域辐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现代物流业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上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着强大的助推作用。长三角物流区域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上海的物流发展引领作用和辐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上海现代物流业在操作层面上的具体部署和措施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尚须提高。
三、提升上海市物流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纵观上海物流业的宏观发展环境及微观企业特点,一方面,利用世博会和亚太物流中心成立的可以提升上海物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上海物流业在激烈的竞争时尚须完善自身体制,优化流程。因此总体分析,WO战略方案比较适合上海物流业的发展。
1.提高物流专业技术水平、引进专业人才
先进的电子物流技术可以提高商品交易的速度,降低交易成本和资金的周转周期,加强买方与卖方的关系,同时提升客户服务水平。通过先进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突破土地、能耗等资源瓶颈,引进物流专业人才,整合存量物流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以信息代替库存、以服务创新代替资源不足,创新上海现代物流发展模式和企业运营模式。
2.上海市物流产业的整体优化与整合
现代物流作为现代服务业向生产、建设、商贸等领域的渗透和延伸,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按照现代物流业的要求,对各个物流环节集成整合,一体化运作,可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升上海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倡资源整合、自主创新可以使上海物流业在金融物流等更高层次、发展,更好的支撑上海“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和“两个优先”产业发展目标。
3.依照市场化原则兴建物流行业协会,促进物流业的迅速发展
目前,上海已成立的物流链中某一个环节的行业协会(学会)有10个以上,但处在分散、独立、各自为战的状态,有影响力的、覆盖面广的物流行业协会至今尚未建立,不利于行业协会的功能、作用的发挥,不能适应物流整体发展的需要,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按物流业中的不同服务领域细分,组建专业化、个性化的行业协会;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上海物流行业联合会”,吸收团体会员为主,同时面向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
4.综合应用上海国际都市的地位完善上海物流行业建设
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战略选择,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建设,着力促进上海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上海高端物流发展,提升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继续完善四大物流园区、四大物流基地的同时,开展青浦、松江等区域性公共物流节点的规划工作,构建一个定位准确、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三级物流网络;推动涉及上海国计民生的安全物流、食品冷链物流等公共物流的发展,提升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谷中华:上海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思考.经济师[J],2007年第4期
[2]赵来军朱道立: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物流科技[J],2007年第8 期
[3]杨扬杨东援:2010年上海世博会物流规划研究.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6 年8月第34卷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