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生行动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生行动计划范文1
春姑消逝,夏郎将至!眼花缭乱的单衣大军将袭卷石城。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丰富的大学生活孕育的奇思妙想一触即发,手绘服饰则引领魅力创意展现!
二、活动目的: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我院学生对设计类专业的了解,培养学生设计创意的思维。加强设计专业各年级学生的交流互动。互相学习,交流思想。增强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和理解。创意的开发。给工学院注入艺术文化生活氛围。(书信大赛活动策划书:情系母校 感念师恩)
三、活动简介:
手绘服饰创意图形设计的征集将面向全院展开,然后T恤为载体进行手绘。同时也会征集手绘服饰成品(不限于T恤:帽子,裤子,鞋等等)。最后将这些作品展出并进行评比。如果各方面条件成熟,可以考虑将此项活动作为一种文化传统逐届开展下去。
四、活动地点及负责人:
宣传地点:各系橱窗,润泽园广场。
媒体宣传:学生都市网
五、活动步骤:
(一)前期策划准备:
1. 活动申请
2. 设计宣传板和海报 提前展览若干件手绘作品进行宣传和学习交流。
3. 大力开展本院的内部宣传 通知全院各班班长务必在班级内作好宣传工作,让他们将此次活动的精神和意义详实地传达给班级每一位同学,提升大家队活动的兴趣和关注度。
4. 制作报名明细表 供报名的同学填写个人信息和作品创意。
5. 为报名者提供有关手绘服饰制作的相关资料和信息 。
6. 采购相关物品。并制定作品展出的设计方案。联系相关老师。为展览做准备。
(二)活动实施:
1. 4月22号前完成前期宣传工作 将海报贴在所有学生宿舍楼下及人流密集区(食堂、教学区和宣传栏)
2. 报名和作品集结地点:9#楼下系办
3. 5月1号截止报名,参与者要在5月10号前完成设计构思及创作(创作于4K水粉纸上并附上文字说明)并交于9#楼下系办。所有作品将由工业设计相关老师进行第一轮评审。并选出的幅作品进入第二轮。进入第二轮的选手在接到通知日起领取作品,体恤及相关物品并将作品手绘于T恤上。
4. 将作品在润泽园广场进行展览,并评选。
评分规则:所有作品采用编号不记名不分年级的方式展出。老师及学生进行参观并投票。
评分方式:学生票数+老师票数*10
最终选出一等奖一名
二等奖三名
三等奖五名
最后将五十幅作品进行拍摄编辑成册(作素材)
5. 做好赛后的相关工作。拍卖作品。
(三)注意事项:
1.对收到作品进行现场布置,工作的合理分配
2.征集作品内容要求积极向上,新颖。
3.所有费用一律以发票作为报销凭证
六、活动预算:
T恤:60件(备用10件)500元
丙烯颜料:(400元)
横幅一条及展板二块:(200元)
画笔加水彩原料:(100元)
展厅布置的物品(详细的价格):(200)
医学生行动计划范文2
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为确保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我们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调研分析、沟通协调、政策设计和组织发动等工作。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省部产学研办”)举办了多场企业、高校和相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聆听产学研各方的意见和建议。7月中旬又邀请40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科技处处长来广东,共同研究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具体工作安排。在前期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对科技特派员需求非常旺盛,仅在调研阶段。就收到企业提出的需求近300项;很多高校教师打电话到省部产学研办主动要求参与。这更加增强了我们大力推进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8月,教育部科技司、人事司,科技部政策体改司,广东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和省部产学研办等部门的负责同志联合成立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工作指导小组,统筹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各项筹备工作。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科研机构对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也非常重视和支持。许多高校把参与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作为加快培养中青年教师的重要途径,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工作计划。如华南理工大学出台了《企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办法》,从工资福利、人事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考核优秀的企业科技特派员,为年轻的科技人员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创造条件。华中科技大学把青年教师到企业驻点一年,作为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去开展产学研结合。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迅速从构想进入实施阶段,解决了后顾之忧的高校教师积极投身省部产学研结合。截止到10月初,第一批143名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已经分别与广东140家科技型企业达成协议,并陆续进驻企业开展工作。这批特派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层次高,高水平专家多。高校、科研院所的广大科技人员踊跃参加企业科技特派员队伍,汇聚了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在内的大批青年科技英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50人,副高职称72人,85%的企业特派员具有博士学位。二是来源广泛,驻点企业遍布全省。这批143名企业科技特派员来自全国5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将到广东20个地级以上市的创新型企业驻点1年,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三是面向广东产业,针对性强。这批企业科技特派员的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与广东支柱产业的契合度非常高,能够有的放矢地解决广东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技术难题。
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人才对接,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广东企业深入合作,加快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推动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形成一批产学研创新联盟,共建各类研发平台和示范基地,攻克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为广东产业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一批有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进一步提高高校办学水平,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的主要任务
第一,摸清企业关键技术需求,帮助制定企业技术发展战略。企业科技特派员要在充分摸清企业技术需求基础上,收集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信息以及国内外市场动态,掌握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态势和资源布局,研究提出需要攻克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问题,协助企业制定技术发展战略。
第二,协助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充分发挥企业科技特派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促进企业与特派员的派出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的同时,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和技术发展战略,面向全国寻找优势科技资源,努力促成企业与更多的高校、科研机构实现对接和联合,引导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第三,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加强创新能力和条件建设。充分利用派出单位的科研、教育、人才等优势条件,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在分析企业技术需求的基础上,研究产业重大共性技术问题,整合产业和科技优势资源,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开展联合攻关;促成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服务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等。
第四,协助企业研发团队建设,联合培养人才。通过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联合研发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推动企业在高校设立奖学金等形式,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有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
第五,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提升产学研合作规模和层次。通过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扶持一批产学研结合示范企业、示范项目,总结推广省部产学研结合和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示范和带动全省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的重点工作
为实现预定目标,完成各项任务,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为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提供有力保障,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组织领导
在省部合作框架下,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由工作指导小组负责总体协调,省部产学研办负责日常管理。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积极为特派员营造很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省部产学研办要抓好企业特派员的培训辅导,使特派员尽快熟悉广东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情况。尽快进入角色要检查落实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各项保障措施,及时研究解决各种问题,要充当好企业科技特派员“娘家人”的角色,主动关心企业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生活;明年省部产学研办要设立专项,重点支持企业科技特派员在派驻期间凝练提出的科技项目。各地市科技局要安排1名领导分管,并
指定专人负责相关工作,要关心特派员的工作生活情况,积极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各有关企业要为特派员提供良好工作生活条件,安排合适岗位。特派员们也要尽快进入角色,围绕企业科技特派员的各项任务,充分发挥专业所长和背靠高校科技资源的优势,选准技术突破口,找准双方结合点。凝练项目,联合攻关。鼓励和支持各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落实教育部、科技部、广东省《关于组织实施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通知》和《关于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出台具体激励措施,为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建立跟踪服务制度
省部产学研办和各地市科技局要经常巡访入驻企业,及时了解特派员的工作、生活情况,及时为特派员和企业排忧解难。各位特派员也要主动加强与地市科技局、省部产学研办和相关高校沟通交流,在派驻期间。如果工作和生活上遇到问题和困难,要及时向省部产学研办和各级科技局反映。各地市科技局要按规定的时间把辖区内特派员到位及开展工作情况向省部产学研办汇报。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期满,省部产学研办将联合教育部科技司、人事司,科技部政策体改司,广东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和省科技厅等单位对任期届满的企业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形成的考核意见。抄送教育部科技司、人事司、广东省委组织部和派出单位。同时,也将对考核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和相关高校、企业和地市科技局给予表彰奖励。鼓励入驻企业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特派员进行表彰奖励。
加强沟通合作
医学生行动计划范文3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234-02
为了解我院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医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理想的实现,根据医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5份,有效问卷380份,其中涉及护理、助产、口腔、眼视光技术等专业,男生240人,女生140人。笔者用SPSS软件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归类分析。
1 调查结果与分析
1.1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深刻
职业生涯规划涵盖了确立职业理想、正确认识自我、设立职业目标、评估职业环境、制定行动计划、付诸实际行动和自我评估修正7个内容,医学生能全面、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不足一半,在选项中只有确立职业理想和设立职业目标是大部分同学所认同的,评估职业环境和自我评估修正被很多同学所忽视。部分医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同起来,42%的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含糊不清。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认识不够,部分学生认为做生涯规划就是“纸上谈兵”,认为订立目标、写出规划只是一种形式,没什么实际意义,没有目标照样可以工作和生活,把目标用文字写出来太麻烦,不愿为此煞费苦心。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发展有实际意义的还不到75%,超过25%的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态度很淡漠。调查显示仅有17.6%的医学生做过个人未来3~5年的职业规划,35.3%的医学生做过职业生涯规划但未坚持实施,说明医学生的执行力不强,落实规划的动力不足。
1.2 对专业的选择表现出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专业选择是个人就业的起点,影响就业者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前景。专业选择的实质就确定自我的职业方向和领域。调查显示,医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趋于主动选择的只占18.5%,32.4%的学生报考所学专业是因为父母的期望,11.6%的学生是因为亲朋好友或老师的推荐,23.5%的学生是因为该专业热门、报考人数多、好就业,7.5%的学生是因为该专业对应的职业社会地位高,10.5%的学生是因为该专业对应的职业收入高,还有3%的学生是因为其他原因。不难看出,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对父母有严重的依赖心理。
对所学专业及其发展前景认知落后,只有5%的学生清楚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具体工作,相当一部分学生入校前对所学专业的关注较少,因而对所学专业今后对应的工作了解不够,大部分同学对职业世界的认识来自父母或者亲朋戚友,对职业世界的认知途径单一,对职业的发展前景的认知不全面。同时,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较低,调查显示,只有12.5%的学生对所学专业非常满意,32%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比较满意。
1.3 对个人自我特质的认知模糊
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是职业选择的依据和出发点。在对自身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特长、职业兴趣有了较为全面而客观认识的基础上,分析自身优势和劣势,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职业选择才能真正做到“知己”。这也是真正实现人职匹配的前提和关键。从调查情况得知,在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特长、职业兴趣、优势劣势五个选项中,很清楚和较清楚的均不到50%,说明学生对自我剖析不够深刻,平时较少自我反思,在自我认知方面也未做过专业的测评,甚至有学生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对自己进行定位。
1.4 职业价值取向理想主义色彩浓厚
职业价值取向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在学生中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对职业世界的认知很多受到家庭环境、父母职业的影响,部分同学普遍欠缺吃苦耐劳、为人服务的奉献精神,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滑坡现象令人担忧。
大部分医学生过于崇尚物质报酬和个人享受,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职业价值观比较狭隘。部分学生只考虑主观意愿,比如我想到什么样的单位就业,我希望将来的单位能给我提供什么等,关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考虑较少,过于重视主观感受,没有意识到就业是一种双向选择,较少思考怎样的人才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亲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择业时比较看重收入、稳定性和社会地位,希望进入知名度高、稳定、收入可观的大型三甲医院工作,还有一些同学比较看重单位是否能为自己提供较好的发展平台,而对于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医学生普遍存在为难和排斥情绪,对未来职业的期待过于理想化和功利化。调查显示,医学生关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不清楚和没有考虑过的接近40%。
1.5 职业生涯成功的认识和归因片面
医学生行动计划范文4
关键词:基层卫生 人才培养 探索 建议
人才是兴业之本、发展之基。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的必然要求。河南省是发展中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解决好全省人民特别是基层广大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尤为关键。本文针对河南省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进行调研分析,查找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实事求是地提出改进意见,为稳定当前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改善卫生技术人才的分布结构,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积极探索新模式。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底,全省农村地区共有卫生人员43907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53828人,执业(助理)医师106624人,注册护士76415人。每千农村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2人,拥有注册护士0.86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326所,卫生人员10557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5382人,执业(助理)医师27094人。乡镇卫生院共2069所,卫生人员9696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5164人,执业(助理)医师27933人。
近年来,针对基层卫生人才匮乏、服务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我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出台优惠政策,从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三个关键环节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立体式、全方位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实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51111”工程、城市医师支持农村工程、县医院骨干医师培养“515”行动计划、县妇幼保健院骨干医师培养“512”行动计划、乡镇卫生院实用人才培养“522”行动计划、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措施,共为全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引进培养研究生1220人、本科生18012人、专科生18182人,5万余名无学历卫生技术人员经过培训获得了中专学历,培训县级专业技术骨干3600人,培训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专业技术人员16万余人次。同时, 为引导和鼓励医务人员扎根基层,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在编制管理、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营造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政策环境。通过努力,为基层引进和培养了大批实用卫生人才,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据统计,全省乡镇卫生院专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27.87%提高到2012年的35.79%,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专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60%提高到70%,提高了10个百分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逐步提升,学历结构有所改善。
二、存在问题
虽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学历结构得到改善,技术水平有所提升,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基层特别是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在数量、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2012年底,我省每千农村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2人,拥有注册护士0.86人,均低于全国农村地区和中部农村地区。我省农村地区床、护比为1:0.34,床、医比为1:0.45,基本达到国家平均水平,低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
2.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偏少,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中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初级职称比例偏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偏低。
3.乡镇卫生院骨干人才流失。近年来执业环境恶化、执业风险加大,个别乡镇卫生院为规避医疗风险,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上,不注重临床骨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随着能力倍增计划的实施,县级医院对人才的刚性需求增加,也加剧了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功能的弱化和骨干人才的流失。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缺乏。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有关规定,“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我省2014年参加新农合人数为8262万人,照此计算,到2020年农村地区约需全科医生24000名。我省农村地区目前具有全科医生资格人员8695人,缺口约为15300人。
5.医学教育与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全省卫生人才需求调查显示,在2013年的本科生招生中,医学类占36.7%,而全省的相应需求为75.1%,供需反差明显。根据中国医学发展研究中心报告,2011年我省在“全国医药卫生类招生万人口拥有医学生数”排名中倒数第二位。由于我省本科医学院校少、招生层次低、专业结构不合理,使全省卫生技术人员80%为专科以下学历,本科学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农村地区急需的本科以上临床、影像、超声、麻醉、儿科等专业人才十分匮乏,无法满足卫生事业发展需要。
三、对策建议
1.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继续做好“51111工程”后续工作,持续实施“三个行动计划”,结合实际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并采取订单定向培养、医学院校毕业生特招和全科医生特设岗位等方式,培养和引进急需专业人才。加强在职人员进修培训,加大县(市)医院骨干医师、乡镇卫生院实用人才、县(市)妇幼保健机构骨干医师、中医药实用人才和技术骨干医师培养力度。
2.制订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政策。落实专项经费,保障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在职称晋升方面按实际人数核定总额,调高中、高级职称比例,降低标准,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力。建立表彰制度,鼓励农村卫生人员安心留在农村工作,积极为广大基层群众健康服务。
3.完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认真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国卫医发〔2014〕7号),强化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人才培养责任,建立城市医师下基层新机制,严格执行“城市三级医院医师在晋升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前,分别要到县医院连续服务满半年;县级医院青年医师在晋升中级职称前,要到乡镇卫生院累计服务满一年”的规定。
4.合理调整医学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医学生培养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根据实际需要对农村地区急需专业进行招生。招生时设置专项计划,专门用于招收农村地区急需专业的学生和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学生。
5.强化医疗风险防控。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对医疗风险的抗击力差,发现、自纠、自救和管控能力薄弱,在当前社会矛盾突出、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医疗风险管理尤为重要。一方面,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将风险防控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对执业资格、执业范围、执业行为,仪器设备状况、急诊急救设施等进行监督检查,将医疗安全隐患和执业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医疗风险基金,分散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执业风险,为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2013年河南省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统计公报
医学生行动计划范文5
[关键词] 临床技能训练;教学改革;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c)-079-02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命健康的学科。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开放式管理,为广大医学生、非医学专业学生、各阶段医师、社会人士提供学习的机会,才能使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有所领悟,理解实践教学的精髓,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才能承担起救死扶伤、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光荣使命。因此,建设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进行临床技能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法规,特别是1993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8年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和改革方向做出了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善和加强临床教学条件的建设是高等医学院校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适应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迅速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的客观要求。同时,卫生体制改革也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2年卫生部颁布《卫生部关于加强部属院校临床教学的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卫生部教育司制定了具体的《临床教学质量检查标准》,要求加强临床基本功训练,积极参与临床实践活动,努力提高临床工作能力。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卫生部的相关配套法规,特别注重对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的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必须顺应新的形势,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注重学生临床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以适应新时期高等医学教育的需要。因此,加强临床技能教学过程中的管理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2将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建设临床技能教学中心,购置先进的、贴近临床实际的模拟设备,将大幅度地改善临床医学技能的训练教学条件,有利于开展符合临床实际的技能训练及考核,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另外,临床技能教学中心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大教学平台,其建设管理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要求来规划。通过对各临床学科实践教学内容的梳理、整合及兼顾各学科特点,可达到设计多学科交融的实验项目的目的。模拟教学是当前医学改革的热点之一,通过创设模拟临床情境,促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同时各种模型、模拟教学设备为医学生创造了实践操作机会,其直观、清晰,可多次重复,显示了教学上的优越性。临床技能教学中心的建立还将有助于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全面实施利用标准化病人进行的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多站考试(OSCE)。以上教学改革将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临床诊断和临床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有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临床见习的实际困难
在本科教学桥梁课的任务中,存在着因医疗纠纷的不断激化而无法较好地安排学生临床见习的实际困难。再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全民自我保护意识逐步提高,加之近年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学生像过去那样直接在病人身上进行技能操作与训练的机会越来越少,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等有创性操作难以在病人身上进行反复多次的操作;检查、妇科检查、前列腺检查等一些操作会涉及道德伦理问题;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急救技术如在危重病人身上操作,有可能对病人造成危害等,使临床技能培养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在临床技能教学中心进行一系列的管理模式的实践,充分开展模拟教学,利用一切模拟手段创设出模拟病人、模拟场景、各学科技能训练考核模拟室、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乃至临床技能软硬件条件,以尽可能贴近临床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进行医学教学。其作为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的有效辅助手段,能有效缓解我校长期存在的临床见习的实际困难及临床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并有利于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4可实现临床各实验室资源共享,节约教育成本
我们原有的临床医学各个专业实践技能教学场所分布较散,设施落后,只能为学生提供简单的技能培训,无法满足临床高层次技能培训的需求。再者,临床医学临床技能训练项目虽有区别,但均是要求在模拟人设备上进行训练学习,所以,新的管理模式将突破以往实验室归某教研室所有的“所有制”观念,通过整合临床医学各个专业实验室,避免资源分散、重复投资与重复建设,使学校能从宏观角度上进行调控,做到“化零为整”,少花钱多办事,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5将建立起临床教学客观评价体系
在临床技能中心的日常运作管理中,我们按照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的设计标准,规划将来应用临床考试中心评估我校学生和湖北地区医师的临床综合能力。
根据全球教学最低标准的精神,临床综合能力评价的构成包括:(1)综合理论笔试。主要是认知领域的评价,主要测试学生各种能力。试题以临床9个方面的能力为目标,以临床中门诊、住院、急诊不同的情境为基点,以学生毕业实习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内容,以测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重点,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经过专家的充分研讨,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注重疾病谱变化,确定综合理论笔试的学科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神经科、传染科、精神科等,测试包括200道标准化试题,时间为3个小时。(2)临床实践考试。考核内容遍及认知、情感和精神运动三个领域,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要求学生在模拟的真实临床场景中完成内、外、妇、儿、精神科6个病人,对每个病人用时20分钟,包括15分钟完成问诊和查体(妇、儿、精神科不要求查体),5分钟完成与该病人相关的5个问题,形式为多项选择题。其中,内科2个病人,其他科各1个病人,病人全部采用经过培训的标准化病人,避免了传统考试的偶然性和变异性,减少了主观性;考试时间为2个小时,占临床实践考试的75%;另一部分,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10个问题,主要测试一些临床操作技能和各种常规检查结果的分析及应用,考试时间为40分钟,占临床实践考试的25%。(3)综合成绩的构成。综合理论笔试和临床实践考试各占总评价的50%。通过这种考试的实施,对学生临床能力的评价更客观全面,达到了评价的要求。
这种评价医学生临床能力的方法已得到国内医学教育界公认的。因此我们为OSCE的实施配套符合我们实际的管理模式,即考虑相关的配套建设,使得我们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符合国际评估考核要求,符合政府部门的准入机制,从而得到政府的全面支持,在庞大的资金支持下,我们在建设多站考试中心的同时,更是可以利用我们中心的优势,在评价医学生临床能力的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上进行深入研究,并希望成为我校建设的亮点工程。
6为创建重点实验室做好准备
我们在建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同时,希望在实验室管理、教学、科研、师资、配套等方面不断加强,为申报重点实验室做好准备,因此,在中心的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进行新型管理模式的探讨,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实验室管理条例,使中心使用达到最大化的利用,可以为我校今后申办更高办学要求提前做好软硬件的准备。我们拟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能够开展相关的教学、培训、科研等工作,能够与国外的大学同行间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学术合作。
在武汉科技大学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制定一系列实验室管理的有关文件,保障实验室的安全和实验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我们进行临床技能教学中心管理模式研究的思路是:根据学校发展战略,以国际化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为目标,按医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需要,突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按照医学一级学科功能统一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国内一流的符合我们实际情况的开放型实验室管理运营模式,科学合理制定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力求跻身国内同行先进行列,做到五年领先,十年不落后。该平台具有多学科、多功能、综合性、开放性、网络化、资源共享等特点。
创设“专管共用,对外开放”的管理原则。在临床学院教务办的统一管理下,接受临床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预防医学等医学课程本科生的临床教学任务,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除教学任务外,向学生自习开放,方便学生进行课后练习操作,及时巩固课堂内容,促进学生临床技能的锻炼和提高。与学院信息中心合作,将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通过计算机进行开放型管理,学生、医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进实验室自习训练,实行24小时开放。实验室将积极参加国家、湖北省以及本校的继续教育项目和短期培训项目,积极对省内高校和社会开放。
医学模拟教学虽是新生事物,却代表着临床教学的发展方向,极大地改善了临床技能实践的教学手段,丰富了临床医学如诊断学及内、外、妇、儿等学科的教学内容。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建立为临床教学改革提供了手段和场所。结合本土教育情况进行具有本中心特色的运行模式探讨,可借鉴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临床教学模式,如“以问题为基础”(PBL教学)和“系统整合式教学”等,其核心均为缩小教学单位、提倡教学互动、增加技能实践、培养临床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充分考虑到为小组讨论教学、技能模拟实践和临床病例分析及思维培养提供合适的方式与场所,教学功能单位充分模拟实际医疗环境,并购置大量的先进临床教学模型和价格昂贵的电子人模拟系统,从而为临床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行的硬件基础。
医学生行动计划范文6
【关键词】实验室 开放式办学 康复
医学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在高等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它既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场所,又是教师科研及对外服务的重要基地。调查显示,实验室是实现康复治疗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滨州医学院康复实验室在成立之初,就秉承服务地方的理念,坚持开放办学。
滨州医学院刘树琪书记曾指出,开放办学,服务地方是履行大学职能的应有之义,是服务蓝黄战略的客观需要,是立足新起点,新阶段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且指出要把开放办学和服务地方理念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开放办学对于医学院校的意义较其他综合院校的更为深远。医学生的培养不是简单的职业技能培养,因为当一个优秀的医务人员面对患者时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先进的医学科技,更需要和病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互动,综合应用医学知识、社会常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等进行综合的判断与决策。开放办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在“准医务人员”时期就能接触学校围墙外边的临务,让学生接触接触患者,同时在开放过程中也能为地方提供一定的服务。作为医务工作者中的一份子――康复治疗师的职业要求是熟练掌握各种康复技术,应用现代康复仪器,并能明确仪器的作用机理,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足够的耐心及体力,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而这些能力都能在开放办学中中得到锻炼和强化。
实验室应该作为开放办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当然有些实验室有其特殊性不便对外开放,但是笔者认为:学校的康复实验室完全可以对外开放。原因有三个,第一,康复实验室内设备先进,除了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外,还有医疗功能尚未开发。第二,康复实验室有别于其他实验室,内部设备更具临床应用性,能切实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康复治疗学专业是新兴专业,能在开放中宣传康复理念,在开放中谋求发展。
康复实验室的开放可以分为两步走,先对内开放然后逐步扩展到对外开放。
一、对内开放
对内开放,以康复实验室为依托,送康复知识,送康复治疗。在实验室内开设面向全校各个学院师生的专题讲座,普及康复相关疾病的预防和康复知识。在专业康复老师指导下为校内有颈椎病,腰肌劳损,肩周炎,鼠标手,运动损伤等的师生提供康复服务,让校内的师生享受到先进设备和专业康复人士的服务。在开放中服务师生,同时提高康复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据悉,国内开设康复专业的学校都正在开放或计划开放自己的康复实训中心,有的已经率先在校内开设康复模拟诊疗室,在为师生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也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走出去”,第二步是“请进来”。我校的康复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康复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且在国内最好的康复专科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进修过。并且大都肩挑两职,既承担校内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在附院开展临床治疗工作,能充分的将临床工作和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走出去”让那些专业知识扎实,技能可靠的学生在专业康复老师带领下走出校门走入烟台周边的福利院,养老院,特殊教育学校,社区,农村。为烟台的基层民众送去专业的康复理念和康复服务。新形势下基层康复市场潜力巨大,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可以预见今后基层社区将是养老的主战场而康复治疗师将是社区康复的主力军。让学生下基层,熟悉社区康复养老模式,拓宽就业视野。同时也在一方面让我校’服务烟台行动计划”从纸上落于实处。“请进来”一:请知名专家进入实验室和本校的教师进行交流共享优质资源,联合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和学生互动带给学生实时信息和专业知识。二:请病人进入实验室,让实验室和附属医院对接,安排一些病情稳定,病人自愿,家属知情同意并且签署相关协议的病人进入实验室依靠实验室里一大批进口国外和国内的先进设备进行相关的科学诊断和治疗。在医院和实验室对接过程中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一定程度上弥补医院部分设备的欠缺,同时也能弥补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真实病人这一短板。
三、康复实验室开放式办学的进一步思考
首先,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尽量的病人能在过程中切实获益,获得相关科学诊断和治疗。当然实验室也可以在开放中获益,实验室可以进行相关疾病如脑卒中后遗症,小儿脑瘫,截瘫,听力言语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数据采集,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建立相应的疾病档案和疾病数据库。便于实验室今后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可以用相应的科研成果指导今后的临床康复工作。进一步推动我校康复治疗的发展。
其次,在知道康复学生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一定要有具有相关医疗资格的带教老师在一旁监管,防止因学生操作不熟练,造成医疗事故。
以上是本人作为一名康复治疗学教师的课余思考,希望学校能以开放助服务,以服务促开放,让我校康复实验室在开放中赢得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让康复专业在开放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