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庭教育感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家庭教育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家庭教育感悟

小学生家庭教育感悟范文1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语文;实践活动

一、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人文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而重要作用。小学语文中的很多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大都是源自于生活与现实社会,尤其是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这些传统文化精髓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授与灌输,但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很难满足学生对于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需求。尤其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中有很多较为抽象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还不太健全的小学生来讲,课堂教学的先天局限,使小学生很难通过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得间接经验的讲授完全理解与掌握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因都是源自于生活与社会实践,家庭作为小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对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家庭的家风家规、以及父母亲等长辈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示范都会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影响。当前,全社会都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阅读”活动,家庭作为“全民阅读”的最小组织单位,通过积极组织有效的阅读活动,一方面,能够对小学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让孩子将阅读转化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学习,弥补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局限;另一方面,家长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自身人文素养也得到提升,无论是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课程的开外辅导能力,还是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引导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家长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行为示范,以及及时的教育引导,让抽象的东西变得贴近生活的同时更鲜活,让学习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养素养在每一位小学生家庭蔚然成风。

二、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拓展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综合性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科学等相关领域与知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单纯的依靠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是不现实的。小学生作为思想和行为还不太完善的特殊个体,单纯的依靠自身的主动性与兴趣去弥补课堂教学内容上的不足,可能只适合个别孩子,对大多数的孩子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小学生在一天的学习与生活中,有相当多的时间需要在家庭,尤其是父母亲的身边度过。尤其是周六、日,以及寒暑假,小学生可以在这期间在家长的帮助与指导下去发现自身的兴趣,有针对性去探索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在发现与探索中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家长通过包括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参加夏令营、旅游,观看电影、戏剧,写日记、观后感、读后感等形式,让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与学习的新内容。让语文学习成为小学生家庭生活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让小学生快乐的学习语文。让小学生学会在家庭生活中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家庭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场所

小学生家庭教育感悟范文2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应该是无止境的,人人都应当学习。本次活动由三个层面开展各类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

教师阅读层面

首先,在启动仪式上,学校领导为每个老师赠送教育类的书籍,旨在倡导老师们在课外之余能自我充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

当然,有阅读还不够,还必须有感受。值此“终身教育日”活动期间,梅里中心片区开展了教师教育名著阅读写作比赛,在活动中老师们联系生活感悟,透过笔端,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的阅读为全校同学树立了一个读书好榜样,实践一种读书精神。

学生阅读层面

“文明校园”一直是梅里中心小学光荣的标签,《小学生文明礼仪》是我校的校本教材。10月12日,我校对学生开展小学生文明礼仪知识检测活动,鼓励学生将文明礼仪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创设一种氛围,陶冶学生良好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另外,在组织全校学生在读书求知的基础上,注重在实践中形成种种能力,我校鼓励全体同学进行午间阅读,让孩子放慢脚步,品味书香;鼓励全体同学每日阅读并及时记录感受……并结合各年级实际,开展了词语卡、读书小报制作以及读书心得汇编等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坚持阅读,享受阅读,营造出浓浓的书香校园氛围。

家长学习层面

为响应晋江市开展的“争做合格家长 培养合格人才”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我校邀请晋江市总工会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万齐英老师莅临我校对家长进行面对面指导。此次活动,给家长创设一个学习的平台,汲取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为培养更优秀的孩子做好准备。

小学生家庭教育感悟范文3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生活与活动 说服 家校沟通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所以高尚的思想品德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作为教师,要引导好、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谐的语言、规范的行为和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启迪、塑造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高尚的师德沐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其他学科也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因为各学科教师都肩负着既传授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是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课堂上创设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展示自我,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我与他人,明白某些事情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善抓细节,讲求实效,避免呆板,声情并茂,启发学生心智,调动学生心绪,拨动学生心弦,这对学生一生都有好处。

教师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思想、知识、师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小学教师,他们是第一个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教育方法引导少年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人,他们对少年儿童乃至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少年儿童的心目中,教师是最神圣、最完美的人,是道义和知识的化身,所以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和敬重超过了一切人,教师的每一句话他们都深信不疑,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他们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要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成才,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高尚的道德素养,必须具备相当全面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小学教师应对学生真诚热爱,与同事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会在潜移默化中以为人师表的力量树立威信,影响少年儿童的言行举止,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取得育人工作的成功。

二、在日常生活及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因此,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榜样。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德观念。

此外,开展丰富多彩、适合小学生的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会、热烈的演讲赛、精彩的歌舞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用心想,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感悟,从活动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触动,不知不觉地懂得深奥而抽象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劳动、讲团结、守纪律等良好品德,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自律的行为。

三、必要时进行反复的说服教育

小学阶段既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期,又是进行德育的困难时期。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处于多变,行为处于多动,情绪处于多样的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不可能通过一则故事、做一次游戏就能形成的。即使良好品德已经萌芽或形成,也不可能永远地保持下去。学生的情感极为丰富且不稳定,很容易与外界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反复性。为了收到正面强化效果,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好思想、好行为一次又一次地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促使他们能比较稳固地向前发展。发现缺点和错误时,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帮助学生纠正不足之处。教师在制定品德教育计划与组织品德教育活动时,应考虑如何从正面多次反复地进行教育,以确保教育的针对性、持久性和实效性。

四、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

家庭教育是学生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学生人格的形成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觉中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积极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知识讲座,并与家长及时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小学生家庭教育感悟范文4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养成教育 问题 对策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1981年在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程,并一直受到国家与学校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现今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科上分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1-2年级为一阶段,3-6年级为一阶段,二者相辅相成,承上启下,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并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必须看到,目前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和问题,严重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重视程度不够,贯彻落实难。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p政治法律常识p日常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汲取的精神营养,也是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的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突出的表现是:一些学校对思想品德教育有安排,没落实,把它放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一些学校存在口号多、宣传多而实际行动少,教学形式多而教学内容少等现象;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重视不够,使得素质教育存在简单化、片面化与形式化的问题。同时,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受社会形势、升学率学生家长等因素影响,许多学校把应试教育放在了首要位置,重“智”轻“德”,严重忽视与应试教育和升学率关系不大的思想品德课程,认为思想品德课程是副课,随意挤占思想品德课课堂和时间,从而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小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权利。

1.2忽视学生个体需求,违背少年儿童发展规律。

一方面,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学知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他们的学习模仿能力很强,绝大部分学生具有积极的进取心和求知欲,自尊心很强。另一方面,每个小学生的个性差别也比较大,其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行为习惯上的差距往往较为明显。但许多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的这种行为特征和个体差异注意不够,仍然采取大众化、灌输式与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很少开展差异化教学,不仅忽视了学生的精神自由及主体性,而且违背了开设思想品德课的初衷与原则,会对小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及天性的正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使之很难自觉接受德育教育。

1.3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首先,由于一些小学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上,从师资力量的配备到课程课时的安排上,都与其他课程存在较大差距。比较极端的事例是,一些学校经常出现语文课、数学课老师以各种理由占用思想品德课课时,以加快其授课进度、强化应试教育的现象。还有一些学校将思想品德课安排在下午的最后一节,而这个时间往往是小学生学习精力不足的时间,因此其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必然受到一定影响,学习效果也就不会很好。

其次,一部分思想品德课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抽象化的思想品德理论的传授,而忽略了课改纲要,也忽视了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及接受程度和内化效果,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成效受到一定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多以传统模式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使得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位置,缺乏对小学生进行引导、启发,过多地压制了小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所产生的疑问与质疑等,不但没有从思想根源上引导、帮助学生,反而容易引发小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抵制、反感情绪,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1.4利用社会资源不够,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者有机整合不足。

我国是个人口多、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十分悠久,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可资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很多,差异化现象也比较普遍。而我们很多思想品德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资源和差异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之很好地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也没有向学生展示这些差异性,从而使得德育教育脱离实际、无的放矢,不能使学生产生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和国家观念。

同时,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在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的不同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学校、社区及社会这四个相关因素对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能很好地将这四种环境或者说四种相关因素考虑进来、结合起来,造成思想品德教育脱离实际,与现实社会脱节,从而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德育教育,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2.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2.1思想品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小学生。

人的思想品德源于社会生活,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表现出来。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其面对的日常生活开始的,他们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人和事的思考,形成对与错、好与坏、善与恶的认识与判断,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因此,紧贴生活、紧贴社会实际构建思想品德的大课堂,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针对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思想品德教育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要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2.2构建完整的德育体系,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合力。

学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家庭和社会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因为德育的成果很大程度上要靠个体用自觉的实践最终落实和完成。首先,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因此,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父母的言传身教,他们的人格因素尤其是诚实、进取、勤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同时,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则思想品德教育将大打折扣。其次,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应只是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内部,而应该让小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多参与合适的社会活动,比如,参与环保活动,参与小区的帮老、助老活动等,让他们体验、感受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实践中体验社会、观察社会,并对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加以探究。

2.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注重养成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规范非常稳固,甚至会使其终生受用。如果能够长期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就会在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条件反射,形成道德行为上的高层次定型,即反复的行为实践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行为定势。因此,从规范行为习惯入手,注重养成教育,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所谓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养成良好的习惯。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养成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好习惯让人受益终身,因此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所以,小学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上好思想品德课,更重要的是,要在小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都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要使所有小学老师和家长一起努力,全面实施校内外的养成教育,通过养成内在不断自我更新的习惯,把学生从低级的学习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从而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最终实现教育的终极――不教而教。同时,要从孕育良好的品质与道德行为入手,健全人格,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平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2.4以活动为载体,实施开放式教学,构建新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

新的时期,我们必须从社会发展和儿童身心发育的现实出发,全面改革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为前提,以活动为载体,实施教育性、探索性与创造性的开放的教学形式,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操作与自主活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把思想品德课教学从基本封闭的状态转入较为开放的状态。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变革知识客体的能力以及建立新型的生活观的能力;要发展学生自己的自立性、创造性,形成参与、合作与竞争的意识,锻炼其应变能力;要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强调和突出未来社会对人素质的综合性、全面性要求,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多种教育渠道,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之,我们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以更新教育方式为手段,从教育的实施机制、教学内容的创新、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及营造全社会的文明氛围入手,全面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但要让小学生学好知识,而且要让小学生学习做人,使之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牛慧丽.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浅探[J].学周刊,2014(02):25.

[2]王亚琳.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路径[J].华夏教师,2013(03):91-92.

小学生家庭教育感悟范文5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途径

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初级教学阶段,是学生未来健康成长的重要根基。其中,德育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注重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考虑到小学生正处于茁壮成长的阶段,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注重引导,以此促进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一、加强小W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呈增长态势,犯罪者低龄化及暴力化的特征对义务教育德育教学带来了挑战。小学德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通过加强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有利于提升小学德育教学的工作水平;有利于对小学德育教学工作加以全面把控;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良好德育品行的形成,以此保证学生未来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小学德育教学工作虽然在礼仪教学、良好行为规范、爱国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然而在德育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缺乏重视;然后,德育教学方式较为简单;最后,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问题致使德育工作无法高效展开,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1.充分运用现代教学资源

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充分发挥课堂资源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内容加以充分利用。首先,以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为主,增强与其他科目的德育教学联动性。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不能单纯地局限在思想品德的科目教学上,还需与其他教学科目,如语文和社会等科目,加以紧密联系,并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以不同学科之间所具备的相同教学目标为导向,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内容进行培养。例如,在音乐学习中,通过对经典红歌《放牛的孩子,王二小》进行欣赏和学习,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然后,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在德育教学中,考虑到小学生在理解能力方面较为薄弱的客观因素,因此,需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多彩生动的图文影音资料丰富课堂教学。例如,通过PPT或是Flas以及具有教育内涵的电影,展开德育教学。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树立学生榜样。在德育教育中,教师通过对学生优秀事迹的表彰,为班级同学树立榜样。例如,教师可表扬那些平时乐于助人、团结同学以及积极打扫卫生的热心学生,这样在增强学生荣誉感和自豪感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带动其他学生向榜样看齐,形成良好的班级德育氛围。

2.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需要注重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通过与家长配合,为学生良好德育品质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一方面,教师需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从而使家长意识到德育教育对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性,并且也能够向家长及时反馈其子女在校的表现情况,增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有效互动,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责任感,以此为学生的德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通过校信通、班级群组等现代化沟通交流媒介,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使家长对学生的德育发展情况进行实时了解;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需注重对学生和家长亲子互动性的培养,使家长切实地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来,从而增进亲子互动,使家长对孩子的品德发展进行实时了解,并能够从旁协助孩子对不当处加以及时改正。例如,教师在进行“尊老爱幼”的德育教学时,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教师可给出参考意见,比如为母亲洗脚等,使家长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成长过程中来,促进学生德育思想的形成。与此同时,教师需要使家长对学校的相关规章和管理进行了解,从而为家长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经验,使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能够采取适宜的方法,而非传统的责骂、动手等过激方式,通过这种互动交流能够使学校和家长一起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优质品德的形成。

3.以身作则树立教师典范

教师作为学生品德教育的引导者和教学者,在进行德育教育中必须对自身的言行举止加以严格规范,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典范。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对自身专业素养及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加强对德育知识的学习,并在教育学生时做到言行一致,以此收获事半功倍的良好德育教学效果。例如,德育教师需要定期参与学校或者是上级教育部门举办的德育教学培训,同时,注重对优秀德育教师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吸收和借鉴,并通过互联网方式搜集相关的教育教学实例,结合本校的德育工作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展开德育教学工作。此外,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还需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必须尊重学生自身的想法,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反思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最佳的德育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教师需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资源,丰富德育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现代化社交软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促进德育工作的展开效率。并且,教师必须注重自身修养和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从而推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高效展开,为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范朝华. 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J]. 时代教育, 2017(2):190.

小学生家庭教育感悟范文6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四、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