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的特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育的特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的特性

小学教育的特性范文1

但是,部分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真正把体育工作纳入领导的议事日程,往往出现“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不良局面。在指导思想上,“应试教育”与“锦标主义”仍占有较大比重,只抓“尖子生”忽视了全体学生的体育教育与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忽视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基础性和全面性。在教学设计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手段上,存在简单的“一刀切”和单纯的“填鸭式”教学现象。在教学评估上,只为考试而考,达标而达标。这就是目前高校体育的现状。学校体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个别学生培养。那么,如何围绕素质教育搞好体育教学呢?本文认为,教学应突出以下特点: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导向性要素。它指引着教师教学的活动,也指引着学生学习的活动,从而把教和学的活动汇合到同一方向和同一轨道上来。教学目标说到底就是教书育人。教学必须综合的达成认知、发展和教育三个方面的任务,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获得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上,应侧重于对体育能力的培养,让大学生充分体验体育的乐趣,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使体育学科知识、技能传授与培养全面育人的教育总目标同步,既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又发展大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培养终身体育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方向,也是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要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对于个别体育差生,高校体育教学都要从它们实际水平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地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加强对他们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在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同时,决不能丢掉少数,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三、体育教学内容的全面性

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质性要素。它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认知的对象。按照体育教学目标而精选出来的体育教学内容,不仅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发展和教育价值,是学生身心素质赖以获得发展的“养料”。高校体育教学除了具有全面性,还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在教学内容上,既要贯彻大纲的要求传授书本知识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体育科学和教育科学的新动向、新思想、新观念、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能反映和适应时展变化。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以传授体育教学方法和技能、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应根据大学生的爱好开设选修课,这是当今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方向。

四、体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凭借性要素。它是体育教师和学生借以发生联系共同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手段和操作方式。体育教师必须善于把现代的教学方法引入体育教学方法的组合中来,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相应的体育教学方法组合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上,采用自发性、灵活运用多种教法,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练习时间,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更为重要。注视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体育教学过程的生动性

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培养大学生体育的兴趣、爱好、特长与能力的需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都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启发、诱导、科学组织下开展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六、体育教学环境的和谐性

小学教育的特性范文2

一、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感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地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这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独生子女化与体育教学的相应改革

目前,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对多数。他们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少,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提高集体项目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一定的优势。以小组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精神。小组练习不仅讲合作,还讲竞争,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全力以赴,与同伴和睦相处的能力。分组练习能够增加独生子女之间的接触,使得他们在帮助和被帮助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有利于改变独生子女不合群和胆小的不良性格。

三、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小学生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学生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小学生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体育教师必须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小学生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如年龄小做体操“桥”的能力差,主要原因不是柔韧性差,而是躯干伸肌力量不足所致。

小学教育的特性范文3

中文的学分来源于英文credit,通常泛指完成一项学习具备的一个官方认证。在我国的高校普遍采用学分制后,已经将学分界定为一种教育与学习的计量单位,通过对课程量化的教学量来计量,在直观地反映学生修读课程所具体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一般意义上的学分制体现教学管理制度,几个方面的内涵可概括为学生通过修读规定课程,通过标准的考核即可取得该课程相应的学分认定,通常不同课程的相应学分表现为等价的,并且在所有修过的课程学分累加计为总学分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习认定,并进而授予一定的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具体到高校的成人教育,其具体的修业年限通常可以根据成人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追求的目标是学生要完成一定数量的课程要求,而且能够具体反映学习成果。

学分的转换与累计通常允许来自高等教育背景之外不同学校的学分进行转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的学分累计。欧洲教育系统实行学分的转换与累计增加了自身的透明度与可比性,因此自然增加了欧洲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才教育的吸引力。欧洲教育系统实行的学分转换和累计系统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透明度与可比性,而相应的教育学分信息透明使高校在学术上更容易开展交流和合作,有效地推动不同国家高校学生(包括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成果的相互认同。

2 高校成人教育学分的转换与累计的理论基础

哲学意义上的人本主义与学习自由理论。成人教育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肯定、尊重、重视人的自我实现,尤其是关注研究人的本性与人的学习经验及价值。在高校成人教育教学领域,人本主义完美地体现一种自由式的成人教育,相应的这种教育方式强调以成人学生的潜能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完全充分实现为目标,尤其关注成人学生的态度与学习情感与价值观,从而以最大化满足成人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完全发展。成人教育的学分转换系统体现出以成人学生为中心,从而为能够实现成人学生的自由学习创造条件,以达到充分尊重学生开展学习方面选择的自由,因此能够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环境下自由开展学习。“学术自由”和“学习自由”应该成为高校成人教育的共识。其实,理论上强调的“学习自由”的核心在学分的体现下对所要学习的课程与学校以及教师等进行自由选择。

教育学理论上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推进的大众化与泛化,自主进入大学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已经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而是一种普及的事情。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并且终身学习推进,使得成人教育改革的步伐同时加快,成人教育制度透明度以及可比较性的学分框架系统显然是十分必要的。随着全球的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提出和推广,现实的学习已经不再是在某一个地方或者在一段时间开展的集中学习,而应该是伴随人的一生,随时随地可以开展的学习,终身学习在现实中已经成为一种学习方式,已经被人们逐步认可和接受。对于那些已经参加工作的成人来讲,他们实际上已经没有精力或机会系统接受正规的教育,只能够通过各种非正式成人教育培训和学习来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学分转换和学分累计就成为一种有效工具。

3 高校成人教育学分转换与累计的推广条件

进一步解放教育理念,开展成人教育体制改革,有效打破教育壁垒。高校成人教育的管理者应该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优质教育应该要共享,只有打破各高校成人教育壁垒,才能实现校与校之间以及机构与机构之间的有效合作,以至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达到共同提高高校成人教育水平。在高校成人教育领域针对学员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以及学习方式与地点要求的特殊性,相应地对学习的自由度要求非常高,学分转换与累计已经成为现实需求。应该开展系列的成人教育体制改革,具体包括如需要建立成人教育学分转换与累计具体制度,有力地促进各种成人学习成果,特别是非正式成人学习成果开展互认,进而搭建好终身学习的桥梁与途径。需要不断改革完善成人自考制度,进一步建立宽进严出的成人教育学习制度,力求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小学教育的特性范文4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叶澜教授主持的一项综合性研究项目,涉及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和多个领域的研究。早在其探索性研究阶段,该研究就曾关注过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问题,如学校科研如何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形成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工作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等。[1]在研究进入推广性、发展性阶段之后,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于2002年3月举办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者研修班,研究主题涉及学校管理改革各个层面的问题。2002年5月,“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在上海召开了第六次“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研讨会,叶澜教授作了《高质量整体加速推进新基础教育,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专题报告,明确提出了“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改革实践目标。学校管理“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化了校长作为学校改革第一负责人的意识,并由此在学校管理层面开始了更为深入而富有创意的改革。[2]

现有的学校管理改革往往是在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比较侧重实务层面的改革,对行政层面有很强的依附性,学校管理改革的自觉性、独立性与特殊性尚待开发。在此背景下,“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就体现出以下的独特性:

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有着鲜明的教育学立场,追求和体现着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互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坚持直面学校管理现实,尊重实践本身的独特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始终在“成事”与“成人”相结合的立场下研究学校管理问题。“新基础教育”并不反对借鉴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但更加自觉地注重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独特性,坚持将学校管理改革置于教育学的立场下进行思考。“新基础教育”有其对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走向的整体思考,有其对现有学校教育问题的深度考察,更有改变现状、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目标设计和路径创新。在“新基础教育”看来,“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其具体内涵“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5个方面。[3]而具体的改革路径,则是研究型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重要的改革实践中,学校管理不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改革层面,而且是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要认识“新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价值追求和观念系统,理解“新基础教育”的主张与改革措施,从而形成“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立场。“新基础教育”并不认为学校管理者只是理论的应用者,而是认为其同样需要思考教育问题,形成教育观念,养育教育智慧;认为学校管理者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发展潜力的生命体,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者。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理论思考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在研究中丰富理论,不断在理论指导下推动改革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因此,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中,学校管理者能不断地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渗透和指导,也能在不断推进着的改革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因此,实施“新基础教育”,会促进学校管理者更加自觉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

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

“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有综合和整体的意识,要对学校所走过的道路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学校的发展状态、改革目标、改革进程、存在问题与新的发展空间有综合的认识,对学校各方面、各层面的改革有综合的设计,要有策划、指导、推进学校各方面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必将有助于整体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有各种技巧、方法的改革,有各种方面的改革,有外显的改革,也有内涵的改革。从当前的改革状态来说,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学校品牌效应的形成、学校外在声誉的改善。这些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来说,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学校的外延发展,不能替代学校的内涵发展。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学校改革和管理来说,最核心、最艰难的就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学校日常生活的更新,致力于学校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整体转换,致力于创建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形态。这一改革艰难而又非常有意义。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非常关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更新。具体而言,这种自我更新包括人的观念系统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更新、价值取向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等。这种自我更新,是渗透在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并通过其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的变革。这是最具有实质意义改变。用“新基础教育”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成事”与“成人”的关系:通过“成事”来成人,“成事”与“成人”紧密结合。

“新基础教育”自觉、执著地关注着学校内部的变革,关注着学校内在基质的时代转型,关注着学校的整体转型和转型性的改革过程。正是在此意识之下,“新基础教育”才特别看重“过程”、“人”和“日常”这些学校内涵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突出了改革中学校的自我意识

学校管理改革有多种方式,从内外关系来说,有的是依靠外界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是注重调动学校人员积极性的改革,有的是积极寻求外界支持的改革,而“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学校管理的自我更新。这是一种对学校人员综合潜能的积极挖掘,是一种开放的精神状态与发展状态。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唤醒了学校的自我意识。

只有学校管理者想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学校,愿意面对学校的问题,愿意寻找学校的发展空间,“新基础教育”才可能在其学校扎根,才能促进学校自我更新。“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它只是通过传播理念和改革实践,唤醒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发展意识、生命意识,让每个人都认真面对自我,积极更新自我。这样,“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就呈现出相当积极的状态:学校管理层在积极地自我更新。这不仅体现为每所实验学校对自己学校发展状态、问题与发展空间的认识上,不仅体现在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不仅体现在学校管理者积极地推进自己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领域上,而且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能够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积极地反思并不断地重建。一批批积极进行自我更新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正在研究型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调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力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唤醒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着他们的力量。

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正是因为有了上述坚实的基础,所以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才在学校管理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发展空间,自主规划学校发展,积极开展学校科研,开展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降低管理重心,重构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自主构建反思--重建型的管理方式,关注学校最基本的师生日常生存方式的转换。可以说,每一所扎扎实实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其管理层面都显现出整体转型的态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从“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学校管理改革之路是没有终点的。“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乃至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建构与改革实践,必将为丰富、拓展学校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澜.“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结题总报告[A].“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叶澜.实现转型: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J].探索与争鸣,2002,(7).

小学教育的特性范文5

【关键词】性格特征课堂教学效果

一、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对于每个学生尤其是中学生而言,学习成绩显得非常重要,而一个学生的成绩好坏除了自身的因素以外,必然还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便是科任老师对他造成的影响。

老师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也分很多种,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教师技能的好坏。但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现象:两个智力水平相近的学生,在同一个老师任课的情况下,该门功课的成绩却天差地别,当然,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他们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同,但我们认为这并不是仅有的原因。找到这个原因,对教育者而言十分重要,而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从对身边的同学及接触的学生的了解来看,一个教师的性格特征对学习效果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此外,学生往往会不自觉的以教师为模范,自发的模仿教师,而教师的性格特征也将在认知、情感、意志和态度等方面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

根据本小组成员的经历和自身的体会,某些性格特征确实会对学习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想通过调查访谈,取得一些成果,为提高中学教学质量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我们认为教师的优秀性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反之,消极的性格则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性格”概念界定

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它包括许多侧面,具有种种不同的特征。但它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又是一个独特的有机整体。心理学家从结构上将复杂的性格特征分为“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二)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中学生对教师优秀品质的要求和不良品质的看法, 为构建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研究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改革其内容和方法提供依据。

2.问卷设计

本小组针对两种不同社会角色设计了两份问卷,分别由中学生、教师来填写。问卷中涉及到教师性格的选项均从性格特征的四个维度设置选项。

3.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问卷共计560份,收回有效问卷544份。调查对象主要是温州市鹿城区实验中学、温州八中、五十八中等中学的师生。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问卷反馈结果分析

本次针对中学生的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有效回收489份

调查对象中,中等成绩的学生占了总数的一半,优秀与较落后成绩的学生数量相当,这份中学生样本具有较普遍的代表性。这是研究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的基础和前提。

1、大多数学生对于喜欢的老师,上课势必会认真听讲,成绩自然较好。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又会得到该门课的科任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作用。

2、所有学生都认为对老师的喜欢与否会影响上课认真听讲程度。

3、在教师的四个维度的性格特征中,学生较看中的是情绪特征。而态度认真、有耐心、乐观积极以及脾气好这四个特征被绝大多数学生重视,是学生评判一个老师好坏的重要标准。

4、而学生所厌恶的教师性格特征,主要分布没耐心和脾气不好两个选项,可以发现学生对教师的脾气好坏以及有无耐心较为重视。

5、从温州几所中学的中学生问卷的反馈来看,教师的许多性格特征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学生往往能专注于自己喜爱的教师的课堂,而对于不喜欢的老师则反之。

(二)在职教师问卷反馈结果分析

1、教师们基本上较为关心学生的课堂之外的生活情况,但也存在相当部分教师没有足够的重视该方面情况。

2、针对学生对老师的印象好坏是否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参照中学生问卷的反馈结果,可知教师对自身给学生的印象好坏对教学的影响效果认识不足。

3、关于对现实的态度特征的相应评分中,教师给自己评分均在90分左右(满分100),说明在对现实的态度特征方面,教师普遍较为优秀。

4、对于意志特征,只有极个别的教师能做到优秀,总体来看,教师普遍没有足够的韧性,对这点,学校举办更多的教职工活动让教职工有更丰富的生活体验也许会有所帮助。

5、大多数教师的情绪特征都还符合学生的要求,也有极个别教师表现的十分易怒,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学生的因素,但总体的看,教师的情绪特征情况良好。

6、对于理智特征,在观察了解学生一项,教师普遍缺乏主动性,而在分析上也普遍倾向于详细分析型,记忆模式上大多数能够做到借助图像等强化学生记忆,而大胆创新方面还有所不足。

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之后,我们又对温州几所中学的几位老师进行了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在职教师能客观的认识到教师的性格特征对建立于学生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而学生对教师的情绪特征以及对现实的态度特征两方面较为重视,这一点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四、建议和结论

(一)建议

1.对中学的建议

大部分中学在职教师欠缺对于教师性格特征对教学效果影响的了解,有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中学需要举办相应的讲座等活动引起教师的相关重视。另外,学生受老师意志与情绪方面的性格特征影响较大,学校应开展相关活动对教师的相应方面素质进行强化。

2.对教师的建议

(1)注意举止风度。

为留给学生良好的印象,一个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举止风度。而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特征,必然会受到其内在素质的制约,因此,最根本的是要注意培养优秀的性格特征。

(2)学会自我控制

教师应该将各种不良的情绪排除在课堂之外。教师如果因为情绪不好而迁怒学生,对学生倾泄无名之火,妄发脾气,会让学生莫名其妙,无所适从,对教师产生心理上的抵触,上课不愿意听讲而造成课堂效率下降。

(3)优良的个性与心理素质

健康的个性特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关键。教师不仅应是传授知识的经师,而且应是拓展学生心智的人师,应做到目标远大,兴趣广泛,情绪稳定,性格开朗。

(二)结论

在职教师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部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以外的生活情况,都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重视。但教师对于学生对态度以及情绪两方面的性格特征的重视程度不够了解,不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面对着经济利益,许多高校教师仅仅把工作视为赚钱的手段,而不是为之努力的所热爱的事业,他们的这种隐性“观念”影响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理解,不利于教师注重自身优秀性格的培养。

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是每一个教育参与者所应当重视的。

良好的教师性格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我们应对教师性格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培养教师的优秀性格,妥善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发展好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廖嗣德.试谈教师印象的教育作用[M].教育科学,1988(01):3.

小学教育的特性范文6

【关 键 词】学校体育;教研团队;网络教研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39-0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校体育教学研究探讨的途径已经衍变成体育教学博客圈、学校体育论坛、体育教研QQ群等网络教研形式,带动着学校体育发展。同时,学校体育教研团队也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体育爱好者等,通过学校体育团队的形式,在交流中丰富经验与网络教研探索中不断创新。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教研团队已成为目前已知国内面向基础教育中出现的教学案例、实践心得、课程设置等问题重视度最高,普及层次最广的网络教研模式,为我国学校体育的一线教学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教师,也使得网络教研成为了我国学校体育教师逐渐聚焦的互动平台。

一、学校体育教研团队在网络教研中的特性

1. 广泛性。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学校体育教研团队已经发展成为队伍强大的网络教研组织,目前学校体育教研团队主要通过论坛、QQ交流群、博客等方式对体育教学中疑难问题进行案例互析,首先从网络教研参与人数上看,主要的体育教研论坛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体育教师,还在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而且每期论坛探讨课题、有效回帖率都逐渐深层次化方向发展,在某种意义上真正达到了学术论坛的交流意义。其次,是年龄上看,学校体育教研团队中涵盖了很多年龄层,从刚毕业的青年到暮年老人,都可以成为学校体育教研团队的成员。

2. 交融性。学校体育教研团队也同样具有交融性,这种交融性不受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的束缚,也不存在地域和地位之分,上到都市名校的教研员,下到偏远乡镇的教师,只要热爱体育事业,关注体育教学,便都可以在网络教研中拥有自由言论和平等的权利。而这种交融主要体现在南方与北方、城市与农村、高校与中小学、男教师与女教师、年轻人与老年人等,正是因为存在这些差异的交融性,才更加提升了学校体育教研团队在网络教研中的活跃性。

3. 倾向性。倾向性是指学校体育教研团队在网络教研的过程中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会倾向于某一方,这种倾向性有很多种的变现方式,这个倾向性源于具有不用的性别、年龄、经历、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而当双方实力悬殊、强弱分明时,就会自然产生弱者承受不住自身心理的趋使,会转向支持强者的观点,这样就是演化成了学校体育教研团队中在网络教研中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教研组专家参与人数和舆论被关注程度最高的现象。

4. 不稳定性。学校体育教研团队在网络教研中也存在着不稳定性,不稳定性也势必影响着网络教研过程的结果,而不稳定性主要是学校体育教研团队中的个人爱好造成的,部分成员只参与感兴趣的话题和板块或者由本地区知名教研组承担主持的网络教研才会参加,无法保证每期的论坛都能正常参加,从而导致网络教研中探讨过程的片面性和不全面性,这些都是受学校体育教研团队的不稳定特性直接影响的。

二、学校体育教研团队在网络教研中的作用

1. 促进了网络教研方向的多元化发展。随着学校体育教研团队吸收越来越多的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的加入,使得网络教研的研究领域也愈加宽泛。因为地域间不同性别、年龄、经历、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也使得思维方式和教学理念存在着差异,也直接影响着网络教研方向的发展。而新时代娱乐化、休闲化、大众化、时尚化等体育理念的渗透,更加促使网络教研方向的多元化发展。从单一的体育学研究方法延伸到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衍生交叉学科的繁多,体育科学的研究正在越来越复杂化和细致化。而在畅所欲言的学校体育教研团队,摆脱了学校体育规章制度对思维方式的束缚,解放了传统观念对接受新鲜思维的压制,加上各地域间不同的体育文化特色,网络教研的方向也从局限性、单一性转化为全面性和多元性,都为网络教研方向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前提。

2. 提升了学校体育教学策略的改革空间。学校体育教研团队通过网络教研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我国基本国情的特殊性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不同,新课改指导思想还是无法很全面性地适应我国的学校体育,所以在校本课程下学校体育教学策略还很大程度上依赖体育教师的技能和素质要求。而通过学校体育教研团队在网络教研中的探讨和交流,增强了体育教师欠缺的专业技能知识,明确了体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丰富了处理体育教学疑难问题的教学经验等。然后通过知识的革新和经验的积累,把理论依据结合到实践教学中,根据体育教学经验与反馈的总结来进行变革,剖析出学校体育一线教学中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现存的利与弊。并将具有南北方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相互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来,促使区域间民俗体育特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通过合理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完善体育教学的最佳效果,不仅提升了学校体育教学策略的改革空间,更对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3. 改善了区域间体育教学水平差异的不足。因为受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水平也是呈现差异之分的。比如,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的体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就高于其他省份,城市的体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明显好于农村。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体育教研活动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一些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出适合农村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及评价标准得不到推广。此外,部分地区对待学校体育态度消极,不订阅体育类杂志期刊,导致体育教师也缺乏自觉的学习动力,缺乏对《体育法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了解,这都成为了体育教学水平存在差异和教学事故频发的影响因素。而通过学校体育教研团队在网络教研地域间合作、互动的科研探讨,不仅拉近了省市、乡镇地区教研活动的联系,加强了人才流动体制的管理,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区域间体育教学水平差异的不足,同时教研走访和网络教研也带动了不同区域体育教学的发展。

4. 强化了网络舆论对学校体育的监督与控制。透过网络教研的平台能一定程度了解到我国学校体育不同地区的体育教学开展情况,并根据各地区体育教学存在的教学问题和个别体育教师欠缺的人文素养及时控制和解决,而学校体育教研团队通过网络教研与地方教研有机结合就是对地方教研体制监管的一种表现方式。伴随着学校体育教研团队吸收越来越多来自广大地区的体育教师,网络舆论的渲染力也越来越强,通过监督学术抄袭的不正之风,强化对学校体育疑难问题的控制,弘扬积极向上的科研态度,最终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功能走向,也是预防学术抄袭提升学校体育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综上,伴随后现代思想的延伸,在新课改指导思想的宏观理念下,更加需求我国学校体育教学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应更加紧密结合青少年儿童的思维和活动方式,因此,对体育教师自身学识和人文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通过学校体育教研团队把众多学者专家的汇集,透过网络教研的平台,摆脱了学校体育守旧规章管理的束缚,使得体育教师被压抑的思维释放,把思想结晶和教学经验的交流结果扩展到体育教学的深远层次。不仅明确了网络教研对提升体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性,提升了学校体育教学策略的改革空间,改善了区域间体育教学水平差异的不足,强化了网络舆论对学校体育的监督与控制,也显示出学校体育教研团队在网络教研中多元化探究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许正林.体育传播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07.

[2]谢英.区域体育资源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9.